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統計迷思



2008/02/28 21:40




如同我前文所提, 由於國際化和資訊化的結果, 每天都有各式的資訊如潮水般不停湧入, 慢慢地也讓人去習慣於從字面上的去解讀數字, 而不是去探究數字背後形成的意義, 在此, 就舉這個近期統計的數字作說明.



在今年2/14, 美國商務部公佈了一月份的零售業銷售額,意外的成長了0.3%, 高於原本市場預期會下降的數字, 影響所及, 美元以及美股都接連大漲, 更有不少分析師乘勢指出, 美國的經濟其實並不差, 次貸風暴也將遠去.



然而, 事實真是這樣嗎? 如果細細分析零售銷售額數字的組成中, 其實貢獻這個數字成長最大的因素是來自油價, 這是因為油價的節節高升, 造成石油的零售價格不斷上揚, 消費者在無法減少加油的情況下, 只好付出更多的錢在買油上, 在這份統計數字中, 石油就上揚了2%, 次於石油的, 是食物的上揚, 再接下來是才是汽車的零售數字(這和美國人的購車習慣有關, 在一月份買, 可以充份享用這個年份, 因為賣車時基本上是以年份來估價), 如果扣除了這三項因素, 其實美國的零售數字仍然和十二月是接近平盤的. 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美國人民雖然並沒有因為整體環境而減少了支出, 但是花了更多的錢在石油和食物上了, 這也代表了一些其他的消費支出的確被排擠掉了, 換言之, 這則新聞, 除了對那些產油國家而言, 其實對美國本身並不算是什麼好消息.



在去年的台灣, 我們看到的是更多人民對於官方統計數字的質疑, 這包括了在去年七八月份, 物價狂漲, 蔬菜一菜難求時, 主計處公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七月份居然是負0.33 (表示七月份物價還比去年同期下跌), 八月份是上漲1.61%, 數字一出, 全國譁然, 表示官方數字一定作假.



另一個讓人大乎不可思議的, 是行政院主計處在去年十一月公佈的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 高達6.92%, 這是扁政府執政以來第二高的經濟成長 (最高是出在2004年第三季, 7.02%), 高於同期的韓國(5.2%), 香港(6.2%) 僅次於新加坡的8.9%. 也因為有了這個數字的加持, 台灣2007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為5.46%.,

這個數字在當時之所以引起爭議, 主要是一般人民多覺得自己生活過的苦哈哈,很明顯的人民並沒有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喜悅.



事實上, 我相信這二個數字都並沒有造假,問題只是出在主計處在計算這些數字時, 無意或有意地去忽略了一些統計上細節.



以物價指數而言, 人民感受和主計處數字的差別主要關鍵就在於主計處物價採樣的對象, 主計處的採樣是學習歐美先進國家採樣大賣場的商品價格, 但是卻忽略了台灣人民在食品消費上,因為重視新鮮, 多到傳統市場消費的習慣. 大賣場的價格多是由賣場和供應商一次簽訂一個月到數個月的固定價格, 而傳統市場的進貨成本, 則是多由每日從批發市場中拍賣定價而成, 因此, 有任何風吹草動, 馬上就會反映在零售價上. 因此, 當主計處去大賣場採樣時, 當然會發現物價其實相差不大, 因為事實上, 菜價的上揚都讓供應商自己苦心吞下肚了.



另一個經濟成長率的計算中, 主要的差異點就在於訂單數字上了. 眾所皆知, 近年來台灣大量工廠外移, 多半只留下總公司在台灣。 台灣政府為了讓訂單能留在台灣, 因此刻意讓新台幣維持弱勢,在去年美元對所有主要貨幣都大幅貶值時, 新台幣是少數比美元更弱勢的貨幣, 這就是為了能形成台灣接單 大陸生產的模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 台灣公司雖然接單上出現了亮眼的數字, 但是因為接下來的整個產業鍊都在大陸了, 自然台灣的人民 除了少數的大老闆外, 很難感受到這個經濟的奇跡了. (同時, 這個數字的參考價值也就遠不如政治宣傳的價值了)



另外值得省思的是, 台灣是一個各項物資都要仰賴進口的小島, 當央行維持新台幣弱勢, 雖然有利於出口, 但是進口成本卻大幅提高了, 於是乎, 一般升斗小民的日常所需, 汽油, 麵包無一不上漲, 形成了小老百性用錢去補貼郭台銘 施崇堂這些大老闆的怪現象. 此外, 由於這些大企業多半以子公司名義在大陸設廠, 於是他們透過接單再轉包的方式, 同時享受到了台灣政府的獎勵投資优惠外,還可以賺賺財務投資的錢, 再同時收到的貨款多數轉到大陸換成人民幣支付工廠等主要開支. 形成了台灣政府賺到了名目上的數字實際上卻是用錢去補貼大陸的奇景.



近期新台幣對美元終於開始強勢升值了, 雖然電子業開始哇哇叫, 但是我相信對眾多的百性而言, 這或許才是政府應有的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