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台灣選舉的迷思

 

台灣選舉的迷思

 

下週六就要投票了,你想好要投的人了嗎? 你是真的很喜歡你想投的那個人,還是只是因為不希望他的對手當選才投他? 你是真的覺得這個要投的人當選符合你的利益,還是只因為黨的利益希望你投給他?

 

blog雖然不談政治,但老讀者都知道,我喜歡在投票前寫一篇叫你不要亂投票的文。這次來換個方式,談談我對台灣選舉不解的地方。

 

第一、缺乏說服的數據

以台北市來說好了,這次市長競選者都是新任,所以就以市議員來說. 每一區都有數位到十幾位的候選人,你是怎麼決定要投給誰的? 看誰長的順眼? 依投票當下浮上腦海的名字? 還是有在電視或是哪裡看過他? 或是我前幾天倒垃圾聽到阿姨說的,xxx 這次都沒送口罩,所以決定不投她?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問題: 沒有一個公正的數據來協助選民作判斷。這個市議員到底有沒有出席開會? 還是他把時間都用在上政論節目,但議會出席率是0? 對於特定的議案,他的特定態度到底是什麼? 還是只要是本黨提的一律贊成,其他的一律反對?

 

議員任期中,他到底一共質詢多少次? 主要質詢的內容是什麼? 還是他花了很多時間都在菜市場幫選民作法律諮詢?

 

我記得幾年前有人做過主委投票指南,就是以量化的方式來展示一位現任議員的表現,可惜這次看不到了。雖然說出席率高不代表真的認真,但至少我確定出席率低到靠爸的,肯定有問題。

 

第二、大撒幣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連任的縣市長。基本上除了少數首長外,大撒幣已經是所有台灣縣市長的基本配備了,而且愈撒幣的,民調支持度愈高。但神奇的是,你很少看到某位縣市長的對手是以此來批評對方的,反而是競開支票。你開年輕人生孩子補助2萬,我就開買房子前二年房貸政府付,仿佛台灣每個縣市都有個金門酒廠,還是底下剛挖到石油一樣,對我來說,像是在告訴我,不要投給A,因為他傻B的程度,哦,我是說撒幣的程度根本不能和我比。

 

同樣的,這又是個沒有數據佐證的資訊。A當選後,到底他政見的實踐率是多少? 那些撒幣政策到底真的實施了多久? (很多縣市老人年金只發了一年). 這位縣市長上任以來,地方政府的負債增加了多少? 基本上,沒人知道,也沒有媒體會願意去追蹤。

 

第三、聯合競選

我想你一定見過看板上()市長和議員合掛的看板廣告,甚至很多口號就是惟一支持xxx”. 表面上看這叫聯合競選。一張看板同時幫二位(或更多)廣告,更符合效益。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邏輯上的問題? 議員的目的是監督市長,如果這位議員的口號是無條件支持市長,或是他是因為市長支持當選的,那你還能期望他認真監督市長嗎?

 

你不要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印象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時的市長和議員就是各選各的,頂多是黨的造勢大會時,會站在一起。這樣才會明確區分出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的角色。

 

這些年台灣很愛誇口現代民主遠勝20年前,看看以上的例子,是誰才懂民主的真諦?

 

第四、不要浪費你的30

最後,這是我每次要宣導的。你可能不知道,你投下的每一票,只要這位候選人跨過一定門檻,政府會給他每票30元。這30元是從哪裡來的? 當然是你我這些納稅人付的。很多候選人為什麼砸大錢插旗子、租宣傳車在那裡哭北哭木的? 因為他已經把選後會有這筆預算纳進來了,簡單地說,他的靠北聲中有一部份的錢是你付的。

 

所以不要亂投票。我不是叫你不投票,而是如果你沒有真的屬意的候選人,請不要順便投票”. 因為這一票政府要他30. 當然也不要造成選務人員的困擾。

 

舉例來說,這次選舉你確定了市長要投給A,里長要投C,那你就同時領了市長、議員和里長三張選票。然後市長和里長投你想投的,議員同時蓋3~4個讓它成為廢票就好。

 

真正的民主是你可以說要,也可以說不要,而不是一堆爛貨中,我一定要選一個才叫民主。

 

參考閱讀: 260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美國期中選舉解惑

 

美國期中選舉解惑

 

本週二就是美國二年一次的全國大選,一般來說,有總統選舉的那次稱為總統大選,沒有的叫期中選舉,而這一次就是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 主要有約1/3的聯邦參議員(任期6)、全部的眾議員(任期2)和約一半的州長要改選。

 

很多台灣人看到美國投票日,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是週二? 那一天有放假嗎?

 

答案是沒放假. 至於為何是週二,因為這是美國200多年前就訂下來的傳統。

 

200多年前美國還是個以農牧為主的國家,多數人平日都要忙於農務,沒時間管政治,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多數都人都要等秋天收成完,嚴冬開始前才有空,於是冬季的第一個月(11)就成為投票最有空的時間。

 

那為何不選週末呢? 因為當時美國是個基督教國家. 大多數的人週末要都去教堂,和現在不同,當時的人認為政治是小事、宗教才是大事。

 

那為何不選週一呢? 因為那時的美國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很多人都必須騎馬騎一整天才有辦法到鎮上去投票。簡單地說,週六、日上教堂,週一騎馬出發,週二投票完,再騎馬回家。於是11月的第二個禮拜二就成為了美國固定的投票日傳統。(總統大選的日期同樣如此)

 

回至今日,現代人都在上班,如果投票日要上班,那豈不是很不方便?

首先美國有郵寄投票,不過每州規定不同,有些州只要申請就可以,有些州則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才可以(例如當天要出差)

 

其次,美國公司一般都很有彈性,當天因為投票晚點到公司,一般公司都可以接受(你的投票所基本上就在你註冊的家附近,沒錯,美國要投票要先註冊,因為美國沒有戶口制度,你不註冊,你就不會出現在選舉名單上)。同樣的,投票所也會開到晚上6點,甚至更晚,讓下班的人也可以去投票。

 

最後是開票,不像台灣是時間到後在投票所直接開票。美國的選票是像你的大學聯考答案卷一樣,是用2B鉛筆塗格子(這些年開始有些地方推投票機,直接在螢幕上按,不過機器讀卡還是主流)。所以投票所並不會讀票和開票,而是把票收好後,統一送縣選委會集中開票。

 

美國的開票也不會像台灣有一堆人在現場看,因為很無聊: 就是一台機器在那裡跑,然後隔著玻璃,會有兩黨代表、公正人士一邊喝著咖啡、吃著點心,看著機器在哪裡跑。你可能想,這些人的功能是什麼? 答案是如果機器出現無法判讀的選票時,就會由選務人員把票拿出來,請這些人判讀選票歸屬或是廢票。最後過程差不多,縣(county)統計結果上報給州務卿,確認結果。

 

美國另一個解決上班無法投票的方式是不在場投票(Absentee Cast). 也就是你可以走進任何一個投票所,說你要不在場投票,那麼選舉人員會給一個不同顏色的選票,你投完後,會把你的票密封,寄回給你所在的投票所。

 

最後解析一下這次期中選舉的效應。依以前民調的統計,預計民主黨會同時輸掉參、眾二院多數黨席次(目前這二院都是民主黨控制),這代表未來Biden的一些政策會愈來愈滞礙難行,例如對石化業課暴利稅(Windfall tax)、給予低收入更多補貼(共和黨認為就是補助太多,人們才不願意工作,造成企業找不到人)..等,這些政策可能會不可行或縮減。一般來說共和黨政策會有利於商業,如減稅..等。不意外地,共和黨也會更主張美國優先,對潛在威脅的中國更強硬等. 不過畢竟美國還是總統制,共和黨國會能做的,大概就是透過預算和法案逼總統向右邊靠攏一點。

 

至於這場選舉的最大輸家? 大概是West Virginia 的聯邦參議員 Joe Manchin. 當參議院不再是50:50後,他的這一票也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