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企業做社會責任常見問題

 

台灣企業做社會責任常見問題

 

上週到一家知名大企業為高階經理人演講(這是去年就排定的,採線上演講),聽眾提了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如何提升該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表現?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官方,但卻很值得深思。

 

你不妨問問自己,台灣政府在鼓吹企業社會責任至少也有7~8年了,不少企業也標榜自己做了很多企業社會責任,但你真的覺得是如此嗎? 還是覺得似乎差了什麼?

 

先講一下,這家公司一直位列台灣公司治理評比的第一級(5%),加上產業屬性屬於特許行業,雖然我並沒有真的去了解這家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到底做了什麼,不過我猜應該是不錯的,至少從政府想看的角度是如此。所以我以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常見的問題來回答。

 

第一個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常見問題就是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

 

一般來說,組織的決策有二種,一種是由上而下(Upper-Down),也是我們一般熟悉的模式,由一群菁英去了解、分析問題,想出或看看別人怎麼做,匯報給有決定權的人拍板定案,然後再一層一層向下傳達,要求大家配合執行。

 

另一種是由下而上(Bottom-Up),由組織下層發現問題,其中一個單位找到解決方法,再由上層的建議大家可以仿效,再各自調整後,變成整個組織的解方。

 

毫無疑問,Upper-Down 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方式,反正老闆說什麼,你就照做就對了。這種方法最大好處是有效率,但相對最大問題就是,這個命令可能總經理和高階經理人還能理解老闆的想法,可是到第三層以下大家就愈來愈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 特別是如果這個政策和底下的人的利益沒有直接掛勾,甚至有負面成本的話,例如老闆要員工去淨灘,還是做一些額外的事,就很容易形成有名無實,或是你看的到很多企業標榜自己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大家一點感覺都沒有。

 

第二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我一直在這個blog講的,不和利益掛勾。

這是受到我們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總覺得有目的的做善事是偽善。可是不要忘了,只有和利益掛勾的善事才能持久。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佛教。 佛教有二個重要的因子─轉世輪迴和報應。你猜有多少信佛的人做好事是因為他相信,只要他這輩子做好事,他的下輩子就可以過好日子? 我猜非常很多=, 或者反過來說,因為相信做好事下輩子會更好,於是有更多人額外願意去做好,那麼存有做目的的做善事是好還是不好?  如果這是個成功案例,為什麼企業不能這樣做?

 

以美國來說,美國很多企業愛做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社區參與,例如這個城市(美國多數的市就約當台灣的一個區或鄉)辦活動,就提供贊助,甚至很多時候不是錢的贊助,而是公司真的出人去現場幫忙,或是如我之前住的城市,一年有二次的Street Fair,就是企業贊助邀請當地的店家來擺攤,讓當地居民有機會和這些商家接觸,這是因為不只是台灣,美國的小店家同樣面對來自連鎖品牌的競爭,因此希望鼓勵大家能多和這些商家接觸,本地人支持本地人。

 

為什麼大企業要幹這種事? 沒為什麼,就是希望讓你覺得我是你兄弟,所以萬一我出事,你會挺我,或是像中華電信、台哥大、遠傳,三家電信都差不多,連資費方案都一樣,如果我選擇A只是因為我覺得我住的這裡大小事都看到A出來幫忙,這不是讓A做了善事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A的店長做了這些事,他也明顯感覺到業績上升了,那他會不會更心甘情願地去做這些事?

 

反觀台灣,大大小小的城市鄉鎮都有這些電信公司門市,或是如屈臣氏、康是美這些葯妝店,可是你何曾感受到這些店開在你家附近,除了買東西方便外,到底它對你住的社區有什麼貢獻?

 

一直以來台灣的企業老闆都有一個想法,就是做善事的歸善事的Team,做業績的歸業績的Team,做業績的想去做善事那很好,但前提是先把你的業績目標達到。而做功德的Team的目標就是要讓大家可以馬上看到他的績效,所以會去做一些馬上可以見效的東西,如捐錢、援物資的偏遠地區,至少是可以寫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上的東西,最終大家都會覺得你的事是很好,但是和我無關。

 

與其做一些看似華麗但其實無感的企業社會責任,我倒建議公司不妨鼓勵員工可以自己發想去做一些從與在地社區連結、社區支援的一些小事做起,公司再提供適度資源,慢慢擴大,我相信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會更落實和紮根。

 

以上就是我對台灣企業在進行CSR的一些想法

 

對了,我幫天下雜誌網路版寫的專欄第一篇文章上架了,這也是去年就談好的事,主題是談台灣的接班人問題,我一共寫了三篇會陸續上架,下面是第一篇,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去看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373?template=transformers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鄉民提問─公司派要怎麼防止市場派搶經營權

鄉民提問─公司派要怎麼防止市場派搶經營權


這是PTT-STOCK版一位鄉民: Taco3019397的提問,我就順手回答了。反正我最近也不知道要寫什麼,就把我的回答順便PO到blog來。想想好像也可以把這篇到時放進教科書中。

 -  -  -  -  -  -

鄉民提問─公司派要怎麼防止市場派搶經營權?


傳統教科書告訴你的方法不外乎"白衣武士"和"吞食毒葯丸"


但如果你檢視台灣曾經發生的經營權之爭 你會發現比教科書精彩多了



一、荒謬篇


1.公司前一天宣佈把董事選舉從最後一案變第一案

等到股東會報到當天,公司臨時宣佈接到消息有人要搗亂,因此股東會報到需加強安檢。安檢很慢,多數人都要排隊才能進場。


市場派進不了場,而公司派已在會場了。

等開會時間一到,主席馬上宣佈進行第一案直接選舉,一半以上市場派股權無法報到,公司派大勝(中石化)


2. 原幫人馬再次力作 把股東會報到搞得像迷宮 報到要排很久,報到了走到會場還有一段路。不過這次市場派學聰明了 預先用電子投票投票 市場派勝(三陽)


3. 公司派利用董事審查權 說市場派提的獨董全數不合格 不得列為候選人(大同)


4. 股東會上直接宣佈市場派部份股權不合法 投票權不算(金鼎證 & 大同)


5. 施壓第三方大股東倒戈以及通路商不得為對手徵委託書(彰銀案)


6. 股東會前發佈公司重大利空,讓公司股價重挫, (大同)


7. 不鳥金管會 自己宣佈股東會改期 讓公司被打入全額交割(大毅),6  &7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對手借貸的資金壓力


8. 讓股東不停發言,用議事程序拖時間,企圖讓股東會拖到隔天,好讓主席可以直接宣佈股東會解散(金鼎)



二、傳統技法篇


1. 發行洽特定人認購的可轉債 稀釋市場派持股 (大毅)


2. 宣佈策略聯盟 發行私募洽盟友認購或是換股(矽品)


3. 收回股務自辦(現在不可以了),讓對手拿不到股東名冊 不能拿紀念品換委託書(多家)


大概就想到這些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 即便過了6~7年 以上多數手法在台灣依然是有效的

所以你相信台灣公司治理在過去6~7年有了很大的進步?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Rus版公司治理教科書

新書大綱

 

又被關心為何很久沒更新blog. 一般來說我沒寫blog的原因 80%是因為懶,19%的原因是不知道要寫什麼,而這次很難得的是那1%的原因─我在忙。我大概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寫我的第三本書,不過不是公司的品格3,而是公司治理的教科書,我前年就和教科書出版商簽約了,只是一直沒寫。

 

從公1和公2, 我都會固定把寫到差不多的大綱放到這裡,一來是分享我的進度,也順便聽聽大家有沒有什麼補充意見。以下就是我寫的各章節,黑色部份是已寫完的,紅色部份是待寫的.基本上就和我之前的書一樣,這會是本以台灣企業為主體的書,談台灣企業的源由、特色和問題,而不會一昧覺得外國制度就是好。

 

至於出版時間,坦白說還言之過早。

以過去公1和公2 的經驗,從完成交稿給出版商到正式上架差不多要6~7個月,不過教科書明顯的後續要做的事更多,除了校稿、排版,還有給老師的教學手冊、上課ppt... 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不同體驗

 

Anyway, 下列就是各章節名稱,如果大家有什麼建議和要補充的案例再請留言給我.

 

公司治理教科書 各章節名稱

 

第一章    資本市場的運作

一、資本市場的過去和現在

二、公司的組織與運作

三、美國企業的特色

四、德國企業的特色

五、日本企業的特色

附錄: 真實世界裡的半澤直樹2”

六、台灣企業的特色

附錄: 電視劇對台灣企業的影響

 

第二章    公司治理

一、什麼是公司治理?

二、利害關係人

三、台灣公司治理進程

四、反思健全公司治理的利與弊

附錄:雙層式股權架構

 

第三章    常見的台灣公司治理問題

一、常見的台灣公司治理問題

二、常見的股權結構成因

附錄: 要如何掏空一家公司

 

第四章    股東會與委託書

一、股東會的運作與職責

二、台灣股東會常見問題

三、委託書與紀念品

四、如何健全股東會

附錄:股東行動主義

 

第五章    董事會與獨董

一、董事會的運作與職責

附錄: 董事人數應該是單數還是雙數?

二、獨立董事與各委員會

三、台灣董事會常見問題

四、台灣獨董常見問題

附錄: 經營公司不如切割公司(案例)

 

第六章    薪酬與績效評估

一、薪酬組成與制度重要性

二、台灣董事酬勞常見問題

三、台灣薪酬委員會相關規定

四、對台灣薪酬制度相關建議

 

第七章    借殻上市與僵屍股

一、借殻上市背景與手法

二、借殻上市相關爭議

三、僵屍股

 

第八章    內線交易

一、何謂內線交易?

二、內線交易常見爭議?

三、對內線交易定罪建議

 

第九章    監督機制與資訊揭露

一、公司內部與外部監督機制

二、台灣常見監督機制問題

三、公開資訊揭露

 

第十章    風險管理與企業接班人

一、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二、企業接班人

三、企業被購併風險與公司形象

 

第十一章                政府與治理

一、行政與法律

二、立法與司法

 

第十二章                企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