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給我的學生一些建議

 給我的學生一些建議

 

這是我上週五給我學生(大四)最後一堂課的建言。我是當天上課前3小時才知道是最後一堂課,臨時給學生一點點心得也依此分享給大家。

 

一、請記得第一堂老師告訴你的話

 

在第一堂課,老師告訴了你過去和現在知識取得有什麼不同。在我的年代和我爸以及我爸的爸爸的年代,知識取得主要靠讀書、靠老師,這也是傳統中為什麼書唸的愈多,你的價值愈高的原因。但你的時代不一樣了,自從Google和智慧手機發明以來,知識變得無所不在,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從誰的知識多,變成誰取得知識比較快。

 

所以記住我告訴你的,要養成隨時Google的習慣。看到你不懂的事,在課堂聽到老師講了一個你不懂的名詞,甚至你懷疑老師講的對不對,記得你該做的事,就是拿起手機Google. 而且要養成隨時Google的習慣。

 

另外,在第一堂課裡,老師也告訴了你另一個時代的變化,那就是傳統那種酒香不怕巷子深,或是只要你有實力一定會被人看到,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這是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連你自己都沒有興趣看完超過3頁的文字,你怎麼能期待別人會去細細了解你?

 

取而代之的,是別人只會看到你的外表穿著和表達能力。

 

談到穿著,很多老師或長輩會告訴你這很膚淺。但科學證明第一印象有很高比例影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後續的看法。除非你是超凡傑出的百年奇才,否則別人憑什麼就會在第一眼看出你的潛力和內在?

 

如果你有點錢,不要把錢花在PS5iPhone 上,雖然我知道那很爽,而且每天都會用到。但你最該買的是一套像樣的服裝,而且記得一次買一整套,不要用拼湊的。這套衣服你可能一年只會穿上1~2次,但相信我,重要場合穿上它,你的人會變得自信,事情也會順利很多。

另外,如果你自知品味不夠,找個懂的女生帶你去,然後順便請她吃晚餐。

 

至於表達能力,在這堂課我給了大家很多訓練,只可惜很來因為疫情改成線上課,我無法再一一糾正。不過從這堂課我相信你們都發現了,知道答案但臨時被老師點名,不見得答得出來? 台下練習好,上台能完整表達是另一回事。無論如何,你們要相信一件事,Practice makes perfect. 絕大多數人都是透過一再地練習才能達到你今天看到的樣子,包括我也是。學校不太會要求你們練習這個技能,但今天的社會需要你有這種技能。

請記得一件事: 你在課堂上如何不知所云、胡說八道,老師都必須忍受,還要指正你。因為這裡是學校,你本來就該犯錯,但社會上不見得會讓你這麼做。所以記得善用學校 ,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練習表達能力的機會。

 

以上正是老師在第一堂課告訴你的事: 多多和隨時利用Google, 重視你的穿著,多多增進你的表達能力,這些事都會比你的專業能力更會影響你的未來。

 

二、學習發散式思考

還記得我們曾經討論過一個很賺錢的公司如全聯為何不上市嗎? 當時同學列出來了至少6~7個可能原因。可是你google 一下,台灣媒體告訴你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缺錢。一家公司要不要上市真的只會考量需不需要錢嗎? 當然不是。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我們的期中考題:”星巴克為什麼常辦買一送一卻不直接半價?” 專業財經雜誌─商業周刊告訴你有三個原因,但在老師要求下,每個同學都寫出了至少3個不太相同的原因,有位同學甚至寫出了10個。

 

這是我們教育的問題,是老師的怠惰,我們習慣告訴你答案只有一個,因為這樣你們很容易記,我們也很容易改。但事實是,這個世界多數的結果,都是由多個情況交錯形成的。多數的老闆在思考一個決策時,也都是在許多正負因素下考量而做出決策。

 

所以,永遠不要甘於一個標準答案。如同期中考的1-1促銷到底是讓星巴克少賺還是賠錢?”,除了題目給的二個選項,你應該要習慣性的去想有沒有可能是第三個答案? 如果老師告訴你答案是A,你要試著去想想有沒有是B, C, D…的其他可能。

強迫自己去做發散式的思考,不要讓我們落後的教育系統拖累了你。

 

三、常去想想別人是怎麼看你的?

我相信你們的生活裡都有這種人,一起吃飯,他會拿起計算機,算別人點什麼,什麼菜他沒吃,所以他只要付xx錢。這種人別人覺得他小氣,但他覺得自己只是把錢弄清楚。可是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想找他出去了。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免有點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或是別人很膚淺。可是你不要忘了,我們活在一個群體的社會,很多時候你需要彼此的拉抬你才能前進。

 

在眾多別人的印象中,最重要的印象是塑造自己成為一個誠實可靠可信賴的人,也就是人家把事或錢交給你,他相信你絕對不會亂搞。這件事會比你會什麼專業技能都重要。因為這年頭要找一個熟知會計或公司法的人一點都不難,但一個可以把錢交給他卻安心的人卻不容易。

你自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其實不重要,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的人才重要。當你在別人印象中是一個誠實可靠不會亂搞的人時,別人就會願意把機會給你,有了更多的機會,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更高。

 

四、有機會努力讓社會進歩一點點

還記得我們在談女權時,老師告訴你們,今天我們享有的不管是婦女權益或是自由民主,都不是有些人告訴你這是因為他當年上街頭幫你抗爭而來,而是我們社會進歩而來的,當時老師還講了一個名詞叫歷史的必然性

 

正因為我們今天享有的一切源自前人的努力,所以我和你們都有一個責任,就是讓這個社會因為有了你而更進歩一點點。我為什麼來教書? 如同我在第一堂課告訴你們的,我希望在這學期結束後,你覺得自己比學期開始時進歩了一點點。希望這不是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真的希望在這一學期的訓練能讓你們的未來朝好的方向改變一點點。

 

當然,接下來的你們會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工作、升遷、家庭、子女等等。但請你記得,在你有能力時,幫忙別人,改變一些人,期許自己因為有你的存在,讓我們的社會又進歩了一點點。

 

 

最後,Say Hi to your teacher!

如同一個人可能交過很多男朋友、女朋友,甚至都結婚生子了,但是第一個男()朋友總會在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一樣。你們是我第一屆的學生,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屆,因為我下學期不教了。老師會一直記得你們,即便我經常把你們的名字都唸錯,除了少數選擇口試的同學,我甚至沒看過你沒戴口罩的樣子。

 

Anyway, 未來有機會碰到,記得Say Hi to your teacher. 我會很高興再看到你,真的。

 

這學期的課就到結束。祝各位同學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再見!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通膨對美國的影響

 通膨對美國的影響

 

這是一位讀者的來信點菜, 文章說的雖然是美國,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基本上美國的噴涕足以讓全世界都感冒。

 

先講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名詞叫儲蓄的矛盾”. 這個意思是說: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該希望每個人把賺到的錢全部花掉不要儲蓄,因為大家都花錢,企業就會賺更多,這樣就可以雇更多員工或是加薪給員工、發股利給股東,最後大家都受惠。反之,如果大家把賺的都存起來,除非有政府或企業額外創造需求,經濟就會陷入停滯。

 

回過頭來講美國通膨。美國物價其實在疫情爆發一段時間後就有明顯上漲了,最初主要是食物的價格飛漲,當時Fed認為這只是短期現象,原因是Covid-19讓很多農牧和運輸業的人無法工作,導致供給下降,一旦疫情好轉問題就解決了,畢竟美國本身就是農牧大國,各種肉類和穀物不但自給自足,還是出口大國,所以這個問題當時也沒有太多人關注。另一個主因是股市、房市在狂漲,雖然新聞偶而會提到低收入階級如何受衝擊,不過多數美國人反而覺得影響不大。

 

還記得我去年和美國朋友講電話提到肉價大漲,他開玩笑地說,是的,牛排從$7漲到$10But so what? 你不能只看percentage, 總金額上漲是不多的,我們家還是一週吃一次牛排,weekend 還是烤肉啊。

 

物價的上漲從去年的食物逐歩演變成去年底迄今的油價上漲。當時Fed依然覺得只是短期現象: 冬天有取暖用油,油氣(天然氣)本來就會上漲,春天是因為疫情解封,大家悶太久紛紛出外活動造成,只要按照他們的表訂計劃今年陸續升息即可。 當時普遍認為Fed 2022 FOMC 8meeting中,大概每次都升1(0.25%),最激進的分析也是頂多會有2次左右升2(全年升2~2.5%)。背後原因也不難推測,不管Fed 或是台灣央行,這些年都把央行四大任務的中排第一的維持物價穩定放到最後,原本放最後的促進經濟成長放到了第一。

 

最終,原本被解釋為短期現象的糧食和能源大漲,隨著俄烏戰爭開始浮上檯面更進一步惡化。首先,俄烏本身就分別為能源和糧食的輸出大國,戰爭促使商品期貨價格再次高漲,而作為商品之母的石油的上漲,又再加速了各項商品的進一歩上漲(原油上漲為什麼帶來通膨),另一個壞消息是,由於物價上漲以及人力隨疫情正要返回工作崗位, 底層工作者開始要求提高薪資,這對企業造成雙重打擊。

 

這從近期不少美國上市櫃公司大多發表了一個亮麗的財報,股價卻隨之大跌可見一般。原因是不少公司有了不錯的過去一季卻調降了未來的全年指引(guidance),而這當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工資的上漲。原因也很簡單,原物料是有波動性的,現在漲以後可以跌,但薪資一般來說是有僵固性的,就和你家巷口的麵館一樣,麵價只有上漲和不漲二種,幾乎看不到下跌。這意味著企業未來幾季的盈餘都將面臨成本的上升。

 

在這裡,我真的要表揚美國的CEO,不少公司在財報會議上都明白點出了這個問題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尤其是Apple CEO,告訴投資者: 你看到不錯的財報數字,這是因為財報截止日在中國封城之前,這個效應一定會在目前這季財報造成影響。而不會像台灣老闆只講好的,故意避開壞的。

 

所以現在的美國企業(能源業、科技業和少數產業除外)正面臨著原料和工資雙重上漲,問題是產品價格不見得能100%轉嫁,這勢必影響到未來的盈利,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低技術勞工的公司。

 

而對勞工而言,面對高漲的物價,漲薪水也只是杯水車薪,他的可支配所得下降了。因此未來窮人會愈苦,治安也會惡化。但要談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是龐大的中產階級,這些人向來是經濟消費的主力,但一來他們調薪幅度可能是最低的,二來他們過去的消費一直受惠於財富幻覺,而在今天股市下跌下,很多人可能覺得變窮了變得不太敢消費,即使他的生活是自始自終都是無虞的。

 

Ps. 財富幻覺例如中國很多人房價漲到2000萬,他會覺得自己有2000萬身價可以做一些相稱的消費。問題是他只有一間自住房,如果把房子賣了再買一間,價格也是這麼高。相反的,房子跌到剩1000萬時,他會覺得自己變窮了而不敢消費,雖然自始自終房子都沒有帶給他額外的收益或成本。

 

最後是Fed的態度:

如前所述,到今年初前,Feb的態度都認為是通膨是短期現象,在四月升0.5%, Fed主席Powell還認為一次升3碼不是個好選項,而讓股市莫名大漲。但最近獲得確認連任後,就說一次升3碼不見得是個壞選項。這種事如果在台灣,肯定被罵死。但我反倒覺得展現出Fed主席知道如何隨不同情勢隨時調整。

 

最後,不管Fed 或是對各國央行來說,通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膨失控。舉例來說,如果每個台灣人都預期接下來米價和泡麵都會大漲,於是爭相囤積白米和泡麵,那這二項物資勢必會大漲而且失控,最後形成惡性偱環,如同1938年國民黨控制的上海。目前Fed要做的就是讓美國人相信,Fed一定有辦法把物價降下來,而不會放任市場自行猜測,要這麼做就必須有一些強而有力的動作,可是這樣一來勢必傷害到資本市場。因此Fed正在衡量如何在這二者間取得較好的平衡。

 

順便也提我看到的一個陰謀論,內容是俄烏戰爭之所以曠日費時,也不見得是因為俄國真的不行了,因為普丁發現既然無法閃電戰,不如讓戰爭持久,這麼一來,西方國家就會受通膨之苦,最後人民會逼政府改變政策。

 

Anyway, 這些資訊對我來說都代表一件事: 我們面臨的通膨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政府為了壓抑通膨,資本市場也不可能會好,所以想要逢低進場的人,自己要想清楚,但切記不要為了抗通膨,反而讓自己本金陷人巨額虧損,舉債投資更是萬萬不可。有本事的就做短打短跑,千萬不要和你的股票談戀愛。

下一波的股市高潮,應該是在經濟陷入衰退後,屆時一來通膨消退了,政府又要開始撒錢了,對於想大筆投資的人,或許彼時才是入場時機。

 

p.s 寫完了我再重看題目,好像是在問通膨會不是一直惡化下去,寫錯了,只好再寫下去:

三項重要的因素:

1.      勞動成本: 肯定會

2.      石油: 目前美國本身石油有一個問題是,岩頁油業者不願再增產,寧可把賺的錢拿去還債和回饋股東(這也是巴老為何這麼愛OXY原因). 有意思的是,原本經濟學說像OPEC 這類組織在囚犯的兩難下不可能合作的,但目前來看,OPEC似乎非常團結,也就是供給開不出來。惟一可能釋出的是被杯葛的伊朗, 就看美國願不願意放手。接下來又要碰到美國夏季旅行的用油高峰了,再加上為了援歐,美國大量油氣賣給歐洲,未來除非有大變化,應該改不了上升趨勢。伊朗之外的第二希望,就是今年底大選,我猜共和黨應該會大勝,看看屆時民主黨會不會在開放鑽油/油管上有更大讓歩,不過可能緩不濟急。

3.      糧食: 目前美國正逢乾旱、天災,以及因肥料等成本上升降低種植意願而讓供給減少。目前看來,其他國家好像也沒多好。糧食價格會先反映在期貨,目前正是北半球春麥播種季,3~4個月後才是真的收成季,供給問題也會真的反應。目前看來並不樂觀。

 

所以,個人觀點: YES, 通膨會惡化,但Fed不會放手讓它惡化。至於Fed會用什麼手段,這個手段重不重,會不會傷及無辜,那就是我們這些路人要小心的了。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弱者文化

 弱者文化

 

我記得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是講政治的。大概的意思是美國人崇拜強者,所以美國政治人物在競選時最愛用的字是: Tough

 

I am so tough, then you can count on me. (我很強悍 所以需要時你可以倚賴我). 或是我很強悍,所以我會捍衛你權益。

 

可是台灣人很同情弱者,姑且不提投票前那些哭爸哭母還是下跪的,台灣選舉時,候選人最愛說的就是拜託和懇求,即便是領先者也愛告訴選民他在落選邊緣,所以才會搞的選民誤以為自己真的是總統的頭家,什麼狗屁倒灶的事,都要政府解決,只要稍有不順,就是幹譙政府。

(p.s 你可能不知道,不少國家的候選人最愛告訴選民,他贏定了,因為當地選民不喜歡投給會輸的候選人)

 

有趣的是,我發現台灣的投資大溼也是這麼回事。這些人在講投資時最愛炫耀的,不是用數字講自己的投資績效,而是先給一個夢幻的現在─一年領500萬股利,然後開始強調自己過去的魯蛇經歷─爸爸經商破產,自幼家貧;中年老公外遇,離婚後一無所有;過去是流浪老師一直過著吃不飽、餓不死的人生….反正人生愈魯,愈能引發觀眾的共鳴…(要如何寫一本致富理財書)

 

哇靠~ 這個人這麼魯都可以反敗為勝了,那我當然也可以!

 

崇拜弱者,似乎是台灣人最愛的文化! 但問題是,每年有這麼多台大財金或會計系的,或是學有專精的真財經專家到底到哪裡去了? 並不是魯蛇背景的人就不能成為專家,問題是當一個國家放在理財區書的作者全部是魯蛇,你不覺得這也他媽的太詭異了嗎?

 

再說了,這些魯蛇專家在成天宣稱的靠著獨門心法,每年可以領數百萬股息,或帳上累積上億資產,到底有沒有人真的去驗證過? 如果這些人早就財富自由、生活無虞,那何必還要去招會員,還是業配什麼維他命啊? 如果這些東西,都是造神下的產物,那台灣的出版社、吹捧的媒體是不是該受到譴責啊?

 

再說了x2,如果這些大溼是基於社會大學所培養出的智慧心法(Street Smart)遠勝教科書理論(School Smart),我也能接受。但更多時候,依我個人來看,他們講的理論,就像一些網紅講的肝膽排石這種民俗療法一樣,有時更可能害了別人。

 

例如不少專家勸你利用房貸來套利,把房子抵押借錢出來買穩健配息的股票,房貸利率1.4%左右,但股息隨便就是4~6%,這樣可以套利。但問題是如果利率升了,股價跌了呢? 你不知道配息是必須要有填息才叫收入嗎?

 

還有這些年很多專家鼓吹全部錢押金融股,理由是金融股國家不會讓它倒。這我在之前的升息對金融股的影響裡說過了。金融股或許不太會倒,但不代表他不會跌。台灣的銀行是非常有名的,冒著賣白粉的風險賺賣白菜的利潤。特別是過去幾年,很多傳統銀行獲利/營收高主因是大量放款給房地產相關貸款,你真的相信台灣的房地產會一直再這樣下去嗎?

 

每個資本市場都有其強項,例如台灣就是科技業,香港就是地產、金融和中概,台灣有段時間一些科技業去香港掛牌,結果紛紛申請下市。金融業是台灣最沒有競爭力的行業之一,裡面牽涉到政府不當的指導、低度創新、本國利差過低、過度集中於台灣市場….等因素。,宣揚存台灣的金融股,就像找外國留學生來台灣學外交一樣,實在令人費解。

 

最後,如果你去看美國講股票的Youtuber,不講那些住美加講中文的,至少我看過那些講英文的Youtuber在講股票時,都會告訴你,他有CFA CPA執照,如果沒有的,他會特別強調,他講的只是個人意見,不能做為投資建議。

反觀台灣的Youtuber或是講股票,很多別說三小執照也沒有,他的分析依據到底是什麼也沒人知道,但講起股票來,都一幅宛如自己是股神的架勢。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國股民如果聽了你的建議,結果賠錢了,是很容易去告Youtuber的,所以自然開頭要先講一些Safe Harbor Statement(當然法官會依講者是否有依客觀數字和足夠分析作判決,但沒有執照就亂給建議肯定是有問題的)。反觀台灣,印象中金管會曾要求過沒有執照的人不能在公開平台對隨機聽眾給建議,不過好像被網民臭罵一頓之後就不了了之了。

 

寫到這裡,好像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反正這些人本來就覺得專家沒什麼了不起,魯蛇的建議才是金玉良言,或是那些把專業意見用誇張手法呈現的表演者更符合自己。既然這樣,那麼最終把自己也搞成了魯蛇,自然也沒什麼好意外的。

 

 

 

 

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反ESG給我的報酬

 

ESG給我的報酬

 

還記得我今年初寫了一篇文章叫ESG VS. VICE,裡面提到我買了一些反ESG的邪惡股票(VICE),例如石油股、煙草。會幹這件事,倒不是因為我早已預料股票會大跌,畢竟我不是台灣那些三小都可以虎爛的大溼,而是源於我去年底在寫的公司治理教科書最後一章─ESG

 

為了寫這一章,我自然要看很多資料,我就看到很多專家學者為了讓人家相信ESG不但利國還利己,胡扯一堆ESG的投報率會比一般指數更好。基於學術精神,我就拿了ESG指數(美國)S&P 500作比較,作1.5 ,10年不同區間,結果發現ESG指數和S&P500的指數表現是差不多的。

 

這種結果其實不難理解,就像有錢人比較會或願意做善事一樣,不是因為有錢人的道德比較強,是因為他比較有能力。同樣的道理,能做ESG的多半也是大公司,所以二者的成份自然是差不多的(ESG指數是從大型股的成份中刪去不合格的公司),自然投報績效也差不多。

 

反骨的我自然不可能就此打住,於是我又拿了邪惡指數(VICE)去和S&P500 作同樣區間的比較,有趣的來了,以短期來看,的確指數會比VICE更好,這是因為過去十年基本上是大多頭而且市場資金過盛,所以人們自然會去追求一些更符合道德標準的公司,可是如果你把時間拉得更長,你會發現VICE投報率更好,甚至當市場下挫時,VICE會比指數更抗跌。

 

原因我在ESG VS VICE那篇也講過了,因為VICE 公司賣的多是剛性需求(甚至景氣不好時你會更想抽煙喝酒),這些企業因為邪惡,所以執照是有限制的,政府也不太容易再發新的,形成了護城河效應(Moat)。高毛利又具有護城河,這不正是投資人所期待的?

 

更有趣的是,正由於去年美國政府自民主黨執政後,過度鼓吹ESG,造成煙草、石油甚至醫葯股大跌(民主黨認為醫葯公司是暴利,造成美國人民負擔不起),於是我從去年12月開始就一路加碼這三類股票。而很幸運的,這三類股票也是這段時間最抗跌的股票(其實帳面上都是賺的)

 

這也是我研究公司治理以來最難理解的事: 為什麼會有人買股票會把自己當基金經理人還是金管會主委來思考?

 

當你是一個散戶,你就應該做散戶該做的事。誠如我以前提過,如果我知道一家公司有問題,但一個月內都會漲,三個月後會出事,你猜我會漲還是放空?

 

我當然是買啊. 這就是散戶該做的事,因為你持有幾千股很容易就可以落跑了。相反的,如果你是持幾千萬股,你才應該要要求公司治理。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是台灣最莫名其妙的地方,政府為了讓人民有感,所以胡扯什麼公司治理或ESG是保障大小股東或是讓大家又做功德又賺錢,但同時做為大股東的政府,真的遇到所投資的公司亂搞,又不敢以大股東身份提出要求,這不是莫名其妙,什麼叫莫名其妙?

 

最後,不知為何近期我的FB常會跳出台灣一些所謂投資達人的論點,讓我看了啼笑皆非。以下是我對於投資心態的一點分享,我不確定是否100%正確,但做為一個有近30年投資經驗,而且目前看來績效應該還可以的,分享至少我自己認為應該算正確的投資觀念:

 

1.      所謂的存股,指的是你固定時間撥一筆錢去買股票/基金(如每月),背後的理論是,從過去歷史來看,股市中間雖有震蘯起伏,但以長期來看是向上的,而不是一次或短期內分次把所有的錢都壓進去。更別說什麼把房子抵押了趁機全押,那叫賭博不叫投資。

2.      所謂的長期對不同人有不同定義,20~30歲的人你可以接受 20~30年叫長期,但60~70歲的人可能2~3年就是長期。當你要去做一個你認為長期投資時,你要想清楚,如果這下跌(或不漲不跌)要維持1~2年,你到底能不能承受? 舉例來說,你剛有好一筆大的支出,可是股市正在下跌,你要怎麼辦? 所以不管如何,手上一定要保留現金,不管它的投報率是多麼微不足道。至於多少現金,要看個人而定。現金不僅是危難所需,也代表著投資機會來時的可動用資源。

3.      通膨頂多吃掉你一年5~10%的價值,但投資失敗的損失會遠高於此,不要為了因應通膨去做你不需要的投資,並沒有法律要求你一旦投資了就只能買進。逢低進場是當你真的知道此時是低點,但絕多數人都是看到的低點都只是他以為的低點。

4.      投資一些具有股利回報的公司有助於你在股市逆境時繼續持股的信心。但由於台灣的上市公司股利多半採用利潤比例法(也就是如eps70%拿出來發股利),而不是美國公司常用的固定股利法(如台積電),所以你用某銀行或公司過去5年的股利數字來做為未來股利收入預期,這是很容易失真的。

5.      把所有的錢單押1~2隻股票,或同一產業,理由只是政府不會讓它倒,這個邏輯我不敢認同。台灣的銀行不是發生過沒有大規模的倒閉或是接連出現巨額壞帳(在李登輝和陳水扁總統年代),原因就在金融業是產業的服務業,一旦整體經濟出現衰退和大幅壞帳,會在金融業帳上出現連鎖反應。就算不是金融業,把錢全部單押一間公司或一個產業,本來就是一件高風險的事,那怕這家公司叫台積電也是一樣。

6.      最後,過去十年是資本市場少見的持續多頭,如同不能拿長榮海運目前的獲利認定它未來十年都會是這樣一樣。因為這十年的多頭,台灣出現了很多站在風口上飛的股神,但我認為真正的能渡過逆境而依能生存的,才有資格叫達人。與其相信這些風口上起飛的達人,你更應該回歸到一些基本的投資心法,例如資產分散、股債平衡、依年齡不同階段做投資..

一般人都不會在順境時做思考 趁此機會好好想想自己的投資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