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Yahoooooo~

Yahoooooo!

打開最近的財經媒體, 討論的主題幾乎只有一個-----貨幣戰爭. 會有這樣的結果, 基本上不意外, 這是因為美國政治開始凌駕經濟, 不惜以鄰為壑來解決國內問題所致的結果. 相關的前因後果, 之前在本blog也有好幾篇文章討論過相關的問題. Anyway, 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和過去常見的題材一樣, 我想討論的是一則主流新聞中,一個比較不受人注意的新聞---AOL想購併Yahoo!

提起Yahoo, 很多人一定不陌生, 這是一家靠著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起家的網路巨擘, 二個創始人中有一位是華裔的楊致遠(Jerry Yang), 此外,如果我沒記錯他是1998~1999年美股漲幅的第一名. 目前, Yahoo Mail仍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email系統, Yahoo的關鍵字廣告和banner廣告仍是世界第一.

當然, 以上都是Yahoo的good old days,隨著Google,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等的興起, 除了日本和台灣, Yahoo在很多國家早就不是最受歡迎的入口網站, 特別是在search engine上, 更是被Google打的無力還手. 甚至在2009年7月Yahoo和Microsoft達成了一項十年協議, Yahoo直接採用Microsoft 的Bing, 作為其網頁未來search以及廣告牽引的工具. 換言之, 目前的Yahoo就處於如同過去企管學裡面教的企業成長模式中, Cash Cow要退化到Dog階段:成長動能不在, 而新興競爭者又不斷蠶食市場份額.(註1)

看來Yahoo應該是個很沒有未來的公司是嗎? 事實上, 當AOL傳出有意購併Yahoo造成盤後大漲 12%的消息讓我扼腕不已. 因為當天晚上我才下單要買Yahoo, 但由於出價過低沒有成交.

會出價買Yahoo, 當然不可能是我預先知道AOL的消息, 事實上我看上的是另一則消息──Yahoo和中國阿里巴巴的股權關係.

這個故事要回溯到五年前, 當時中國Yahoo同樣面臨著Baidu, Google以及中國本土如新浪, 搜狐..等市場競爭, 於是Jerry Yang大膽找上了在中國以B2B興起的阿里巴巴, 雙方一拍即合, 簽訂了一紙合約. 合約大致的內容是:

  1. 由阿里巴巴併購中國Yahoo, 於是阿里巴巴等於取得中國入口網站的門票

  2. 由Yahoo出資十億美元買下阿里巴巴35%股份, 並取得一席董事. 但同時註明五年後, Yahoo股份增至39%, 而且董事席次不低於管理階層


當時中國的媒體大肆報導, 認為這是繼聯想買下IBM PC部門後, 再一次中國企業購併國際企業的大勝利.

不過這樣的喜悅, 五年後成為了頭痛的問題, 因為:

  1. 中國Yahoo在阿里巴巴管理之下, 並沒有變的更好, 反而和Google, Baidu這些search engine愈離愈遠. 同樣的在入口網站部份, 原本和Sina, Sohu這些平起平坐, 也開始落後.

  2. Yahoo本身的發展如前文所言, 每況愈下. 相反的,阿里巴巴集團發展卻愈發興旺. Alibaba.com現在不只是中國最大,也是全世界最大的B2B網站. 同時旗下的淘寶網(Taobao.com)打敗了eBay中國的易趣, 幾乎壟斷了中國的二手網拍市場, 以及配合淘寶興起的支付寶(Alipay)也是中國第一的線上支付系統.


這樣的情況, 從Yahoo更換 Jerry Yang,  改由現任的Carol Bartz任CEO後開始產生爭執, 一個怪對方沒有好好管好自己當初托付的小孩, 另一個怪對方不長進, 現在只想坐享其成. 不管如何,依照合約, 五年到了, 在今年十月之後, Yahoo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就會從35%上升到39%, 而阿里巴巴以馬雲為首的管理階層持股會從35.7%下降到31.7%, 其餘股份則是由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持有29.3%. 也就是現有的管理階段馬雲有可能會面臨到經營權被拿下,或是被迫要分享更多權利給其他股東的問題.

於是乎, 就有人提出了一個更狠的作法, 不如阿里巴巴反向購併Yahoo, 這樣一來, 一方面解決了經營權疑慮, 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阿里巴巴更進一步壯大和國際化.

這是我對Yahoo 這家公司有興趣的原因. 說真的,我認為Yahoo要真的取代馬雲的可能性很低, 因為其中軟體銀行扮演著重要的第三者, 如果真的要這麼作, 不必等今年底, Yahoo早就可以聯合Softbank 拿下阿里巴巴. 不這麼作,理由很簡單, 中國政商關係複雜, 還有牽涉到民族主義的問題, 目前馬雲仍是最好的人選. 當然馬雲也很清楚這一點, 所以要動用近百億美元買下Yahoo是沒有必要的事.

這樣說來似乎前後矛盾, 我不看好馬雲買Yahoo,卻下單去買? 很簡單的邏輯, 因為反正這種事雖然機率不高, 但是二週內就會知道答案了, 就當作花點錢買樂透.

那麼AOL又為什麼要買Yahoo? 說真的, 我剛看到這則新聞時是有點生氣的, 因為光靠AOL買下YAHOO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1.AOL才剛從Time Warner被踢出來, 市值不過27億, 如何能購併約210 億的Yahoo? 2.這個新聞聽起來就像久津實業(生產津津蘆筍汁)要買下黑松汽水, 雖然二者同屬沒落中, 但是被久津買下, 這叫黑松情何以堪?

後來新聞得到更進一步的澄清, 原來是有多家的PE (Private Equity, 私摹基金)要聯合AOL 拿下Yahoo. 那麼事情就真的有趣了.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一部老電影叫“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 裡面李查吉爾的工作就是買下一家企業, 然後把各個部門分拆, 再個別出售, 這也是傳統PE在做的事. 當然, 也正是這些PE目前想對Yahoo作的事.

那麼想當然爾, 這代表著Yahoo有一些超過帳面價值的”資產”.

上文提過, 以昨天Yahoo收盤價來算, 目前Yahoo 總市值約210億美元, 其中Yahoo的資產有價值的有:(以下單位均為美元)

  1. 自有現金部份(含短期投資)約40 億, 帳面上的股東權益(資產減負債)約為121 億.

  2. 日本Yahoo 持股34.79%, 目前市值約 60億

  3. 比較複雜的, 就是中國的阿里巴巴, 目前阿里巴巴集團惟一在香港掛牌的Alibaba.com總市值約770億港元, 約110億美元. 另外二個沒有掛牌的重要資產就是前面說的淘寶和支付寶, 一般預估整個阿里巴巴總市值應該在200-300億美元, 如果以Yahoo持有的39%來算, 等於有78~120億左右的價值.

  4. Yahoo本身的品牌價值

  5. Yahoo分佈世界各地網站的價值


換言之, 這些PE打定的主意應該是利用現有的超低利率, 以槓杆模式(LMO)買下Yahoo, 然後再分開來賣, 賣給競爭者, 或是逼馬雲等高價回購股份或者是把一些網站直接在當地上市(如台灣的Yahoo奇摩), 最後再把品牌賣給AOL, 如果順利, 獲利可能在數億到數十億以上.

PE們基本上只是以短期內獲利最大化為考量. 什麼永續發展, 長遠目標都不會是他們考量.因此自然引發Yahoo高層的關注.於是找了高盛(Goldman Sachs ) 來護航.這二天Yahoo的股價也開始逐歩向下修正.

其實,在這個消息傳開後, 華爾街也有不少分析師提出看法, 多數認為這個案子可能性很低, 理由包括了Yahoo自視甚高(當初曾拒絕Microsoft 每股33元購併的提議). 其次, 以目前Yahoo 15元左右看起來偏低, 但是如果想買下Yahoo勢必要出到20元以上的價格, 這樣算出來獲利的風險又太大…等.

其實, 我個人認為Yahoo的價值取決於二項, 第一是轉投資的價值, 例如目前最難估價的就是淘寶和支付寶的價值, 當然這會和股市的表現有很大的牽連. 第二個就是對於購買者的價值意義, 例如eBay就會很有興趣買下淘寶和支付寶, Baidu可能對Yahoo的入口網站有興趣, 或者是抱著一堆現金, 對Google苦無對策的Microsoft.. 等, 因為買下的意義非凡, 所以也很有可能出了一個非凡的價格.

不管如何, 本文並不是鼓吹大家去買Yahoo, 不過, 我相信Yahoo在今年下半年應該會是一個充滿題材的公司. 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註1:企業成長模式出自 BCG Growth-Share Matrix 分為Question Mark, Star, Cash Cow 和 Dog四種. 有興趣可以上維基 http://en.wikipedia.org/wiki/BCG_growth-share_matrix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誰來為我們把關?

誰來為我們把關?

過去幾天, 打開電視新聞裡滿滿都是高屏水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的討論, 或是高雄市長到底回家睡覺應不應該. 正規的新聞講不完, 政論節目再接下來繼續討論. 當然, 這是因為年底要選舉了, 所以所有的焦點都自然集中在和選舉相關的事情上, 因此, 即便屏東淹水的情況不下於高雄, 不過根本沒有人有興趣. Anyway, 本篇不是想談什麼選舉, 而是在這一堆水災責任新聞中, 有二則似乎不受媒體注目的新聞中. 我想從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

依時間發生順序, 第一則新聞是”台中市學童集體遭狼師性侵案,胡志強怒斥陳情家長鬧事”!

這則新聞講的是三年前台中市某國小某班有四位學生遭受老師猥褻, 一審判決老師 19.5年, 老師和市府共同賠償二千萬,後來本案經台中市政府上訴後, 二審判決, 就二千萬賠償部份, 要求市府和受害者自行和解. 因此這些家長控訴市長為何要上訴, 為什麼不放過他們讓他們好好了卻這件事.

第二則新聞是本次水災後, 馬英九總統南下視查後, 宣佈淹水50cm以上每戶補助3.5萬, 其中經濟部出 2萬, 賬災基金會出5000, 地方政府出1萬.後來高雄縣市政府再加碼, 高雄縣每戶加5000, 等同受災一戶給4萬. 高雄市則是每戶每人加5000, 最高可以領到4萬5千, 低收入戶可以再多5000, 等於最高是每戶5萬.

讓我套用一下 常見在網路新聞底下的新聞評論
“以上這則新聞讓你覺得:

O新奇 O 溫馨 O誇張 O難過 O實用 O高興 O無聊 O生氣

先講第一則, 我想很多人的直覺是, 這個市長很不通情理, 人家明明是受害者, 政府底下員工(老師)也証實作錯事了(法院判決), 賠錢也是應該的啊. 為什麼區區二千萬, 政府還要這樣窮追不捨?

第二則新聞, 水災時我人在高雄, 這次雨水之大的確是罕見, 我有二位親友也是這次的受災戶, 損失都在十萬元以上, 政府的補助其實只是多少補貼, 根本沒辦法完全彌補損失, 所以政府多給一點, 百姓的損失就少了一點, 當然是好事. 也算是政府體恤民情的表現.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二則新聞, 以上的論點應該是主流, 政府施政本來就應該以民以本, 照顧人民為优先. 至少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年前就說了”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 或是”財聚則民散 財散則民聚”, 一個政府如果只是和百姓計較財富, 只重政府而不重百姓, 這樣的政府當然會受到百姓的唾棄.

這些講法, 絕對沒有人敢說錯. 只是惟一的問題是, 大家似乎都忘了一件事, 不管是高雄市, 高雄縣, 台中市, 甚至是中華民國政府通通都是負債累累.(請參見”台灣經濟加州化”), 這些支出的補助金, 很明顯的最後都只會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高額負債中, 再加上一筆.

這樣說, 似乎這些受災戶都是該死囉? 就我個人所知的美國或是台灣早期的類似天災經驗, 政府一般提供的多只是租稅的減免或扣抵, 而生活真正因此受到困難的, 則是由社福機構或民間團體提供協助, 除非是責任真的歸因於政府, 否則是很少有政府直接給一大筆錢的. 主要的原因, 這種齊頭式的給錢很容易引起紛爭, 淹水50cm以上的給3萬 5, 那淹 48cm的呢? 而且淹50cm不代表損失一定會比淹25cm的高啊? 同樣的, 這次水災政府把錢給了民戶, 但沒有給商家, 結果商家出面抗議.難道商家的損失就不是損失嗎?

其次, 這一次919水災受災戶超過十萬, 所以政府給予了補助金, 結果不久後汐止和五堵也同樣淹水, 卻沒有補助金可領, 難道政府的標準是以受害的人數夠不夠多來決定要不要發放補助金嗎?

在政府根本沒有統一標準的前提下, 通常這種情況政府是否發錢往往就是端看:1. 民眾鬧的夠不夠厲害 2.民意代表們的”選民服務”夠不夠認真. 而原本應該要把關的政府官員, 通常也不願背負”落井下石”, 或是不知”苦民所苦”的指責,因此, 要嘛從寛認定, 不符合標準的也放水, 甚至還常常主動加碼, 最後的結果是, 榮耀歸給政府首長和民意代表, 而受難的只有國庫.

這就是台灣政治人物的哲學, 在藍綠激戰下, 大家都想爭先討好民眾, 所以你出3千, 我就出4千, 看起來是為了百姓, 結果都是”死道友不死貧道”, 反正都是國庫/縣庫出錢, 反正只要民調支持拉高就好, 未來的事, 就讓未來的人去傷腦筋就好. 說真的, 要是這些政治人物開的支票都要他們出1/3的話, 我才不相信這些人還會這麼關心民寞.

要調整這樣的問題, 除了有賴選民的理性和對政府財政的關心外, 政府也應該建立統一的補償標準, 特別是近年來大型天災不斷, 其實政府應該可以設立保險機制, 讓大家透過從健保費或勞保費…等機制, 每個月提撥一定金額, 作為未來災害補償或是重建之用, 而不是出了事, 大家就去掏空國庫.

另外一項機制, 也是我一直說的充份揭露.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財務報表, 從總統到地方縣市及鄉鎮長, 應該要訂定法令, 在上任時就必須揭露他就任時的政府總負債和資產, 讓大家知道他任內除了作了多少建設, 也同時多了多少負債.

不過說真的, 第二項應該沒有哪一個政府敢這麼作吧…..

最後我想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故事的背景是雍正即位初年的"科場舞弊案"

雍正說" 有人說張廷潞只不過夾帶了幾名考生, 並沒有出賣試題, 罪不致死. 但朕以為這些人比那貪財的更可惡, 因為他貪的是名. 這些考生一旦考取了, 以後就以張廷潞為首, 惟命是從. 以國家的名器作為私人的工具, 真是罪不可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