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我對2011年景氣的看法(下)

我對2011年景氣的看法(下)

上一篇寫了落落長的文章, 其實用簡單地一句話說, 影響2011年景氣的變數只有一個, 那就是政府態度.

從2010下半年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政府的態度依地區別有三種:

  1. 在美國和日本, 政府希望透過釋出更多的流動部位來刺激消費, 並促進經濟成長

  2. 在多數亞洲國家, 政府則是忙著防堵熱錢, 忙著為資產/物價降溫

  3. 在歐洲, 緊縮財政, 消彌赤字, 以及防止鄰國的火燒到自家身上是政府最重要的事.


這也是前幾期商週提到的”不均衡復甦”, 當然這也和我之前提的, 因為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下, 造成金錢自然流向高報酬之地有關. 所以儘管我上一篇文章提到2011年會是1 vs 8+1, 其實說穿了, 如果2011年美國政府有膽不管眾人批評地持續輸血, 寛鬆, 那麼經濟自然仍會像打了興奮劑般不斷火紅向上, 相反的, 如果興奮劑後續無力, 那麼病人因為興奮效果所忘卻的病痛, 很快會在麻葯退散之後, 一一浮現.

其次, 針對2011年, 我認為還有一個迷思是, 不少人往往把經濟成長和股市(或投資市場)掛勾, 認為只要經濟持續成長, 那麼投資市場必然上漲. 可是事實上, 投資市場看的是”未來”的成長性, 而不是已知的成長性. 如果單就經濟成長, 我想2011年如果沒有意外, 應該會如大家預期的成長, 可是就投資市場而言, 在某種程度上, 目前的股市其實已經反映了大多對未來的預期, 再加上過多熱錢的推高, 才有今天的結果. 如果明年一旦政策逆轉, 反而可能出現經濟成長, 但股市不漲的情況.

依循往例,在下篇中, 依個別區域提出我的想法

美國:

如果沒有意外, 美國經濟明年度可望持續成長. 但應該和今年一樣, 伴隨著不少隱憂, 像居高不下的失業率, 房地產市場一蹶不振, 和超高負債 濱臨破產的各級政府…等. 談到失業率¸或許不少人認為高失業率是美國最大潛在威脅. 事實上, 我認為這其實是美國經濟在好轉的象徵,  別忘了, 失業率的計算是以”想找工作又找不到工作”的人作為子數, (請參見”失業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過去因為長期不景氣, 不少美國人根本放棄了找工作, 因此一直有人推估美國真正的失業率高達20%, 現在因為景氣好了, 這些人又回來找工作了, 不過由於長期積累, 不難想像美國失業率的”難看”, 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同樣的理由也可以被引用在房地產上.

明年美國的二大變數, 仍在上文提的 1. 共和黨對民主黨政策的抵制. 這會牽涉到會不會有QE3的產生, 以及貨幣政策是否要調整. 2. 美國地方政府財政問題. 直接的影響就是裁員和縮減支出 (請參見”印度破產了”), 如果中央援手, 可能是另一波印鈔機的啟動, 但同樣會面臨眾議院共和黨的反對, 如果不支援, 那麼裁員和縮減開支會部份抵消現有的經濟成長.

最近不少分析師推論, 美國股市明年會持續上漲10-20%. 我算了一下, S&P 500 指數今年初是1132.99點, 到12/24 是1256.77, 上漲了約11%. 目前的指數已經差不多到雷曼兄弟風暴引爆前, 如果依分析師所言, 再漲10%-20%, 那麼指數會到1382-1508, 後者已經接近S&P 500史上最高點1561. 如果以今年逐步墊高的基期來看, 要再出現大成長, 機會並不大. 另一方面, 我也認為再施行QE3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我認為明年美國股市應該朝向修正可能性居多.

歐盟

在這一波金融風暴拯救方案中, 歐洲幾個主要國家採取了和美國相反的政策, 縮減政府開支, 裁減政府財政赤字, 無奈的是, 歐元區內本身的不一致性, 在希臘、葡萄牙, 甚至後續的比利時, 西班牙 陸續爆發後, 讓歐元的存續成為了一個讓人關切的話題. 除非有避險基金故意攻擊, 否則我認為這件事在明年爆發引發真正危機的機會不大. 反倒是因為歐元的貶值, 反而有利歐洲產品的出口. 不過不難了解, 這個話題會伴隨著歐元區困擾一整年.

歐盟真正值得觀察的是, 歐洲央行會不會為了解決各國問題, 進而走向美式的量化寛鬆, 值得注意. 如果是, 這將是另一波資產泡沫的開始.

另外可能比較少人注意的是, 就單一國家而言, 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和消費體. 但是如果把歐盟算成一個的話, 歐盟經濟體的GDP要比美國大上16%. 因此, 如果明年歐盟持續採取緊縮政策, 這對全球經濟的復甦, 甚至亞洲和美國產品的出口, 將會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中國

中國目前正面臨著數個大問題, 眼前最大的問題是, 大量熱錢的湧入, 造成泡沫. 過去這些泡沫本來就存在房市或是股市, 甚至少數的和民生無關緊要的收藏品..等, 但過去一年來, 泡沫已經接近全面化, 從糧食到各項民生用品無一不漲. 這也對中國原本就存在的二元化貧富差距問題, 更埋下更嚴重的對立. 這迫使中國中央必須使出強力手段打壓通膨, 原本讓人民幣升值是最好的辦法, 但由於一方面想保住低毛利的出口企業, 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讓熱錢得逞(熱錢可能順勢匯出中國, 加速資產泡沫瓦解), 於是中國政府選擇了升息來緊縮貨幣. 以目前中國國內的投資氣氛, 我想不會是升息個幾碼就可以平息的(一碼等於萬分之25), 中國經濟如何調控, 我想會是明年的重頭戲. 我想明年中國政策的重點, 應該還是會在想辦法調高國民可支配所得, 刺激國內消費市場.

第二個中國要面臨的問題會是貿易戰的問題, 過去幾年中國製造業攻城略地, 打垮了不少國家的輕工業, 以前歐美國家可以為了幫助中共走向資本化不在意這些, 但時至今日大環境不同了, 不意外這樣的對立未來會愈來愈嚴重. 我想明年人民幣應該還是維持5%左右對美元的緩步升值.

第三, 在金融風暴時, 中共中央政府為了擔心經濟失控, 提出四兆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大量投入在公共建設之中, 並默許地方政府以同樣手法促進投資. 而中國地方政府並無發行公債機制, 於是造成大量地方政府以信託投資公司或所屬公司名義大量向銀行舉債(中國稱為地方融資平台), 數字預估為5~6兆人民幣. 這個問題說大不大, 說小不小. 說不大, 主要是這種地方政府負債從美國到台灣, 大家都也沒好到哪裡去.只要大家都有問題的, 那基本上就不是問題. 說不小, 是因為這個問題開始受到關注了, 換言之, 中國地方政府想再這樣搞的困難度會愈來愈高. 也就是說, 這種地方政府透過大興土木, 拉抬GDP的手法, 可能會逐步減少. 這對迷信中國建設帶來某些利多, 可能不是件好消息了.

事實上, 我猜中國政府正在採取步驟, 從追求虛幻的GDP成長, 轉向為追求實際體的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 中國可能會尋求其他管道適度宣洩過多的熱錢, 不過北京雖然沒有民主選舉, 沒有反對黨掣肘, 但是共產黨有派系, 這會對明年政策是否能順利推行最大的變數.

台灣

我對明年的台灣一樣保持樂觀,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台灣化解和最大對手---中國大陸的敵對關係. 因而在兩韓發生天安艦事件時, 台灣民眾還能整暇以待的, 期待著兩韓最好能打起來, 台灣電子業好能從中獲利. 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而且台灣股市多半會跌的比南韓還慘)

再加上中國大陸經營環境的丕變, 我看好資金的持續回流 不過要注意的是, 台灣畢竟是個小市場, 台灣也無力去影響國際, 所以國際市場的變化依舊會對台灣投資市場帶來影響.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我對2011年景氣的看法(上)

我對2011年景氣的看法

這是我從2007年底以來, 第四次寫下對隔年景氣的預估. 說真的, 今年我原本考慮不要再寫了, 主要原因是, 如果回顧去年同期的文章”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 當時寫下了2010年景氣的七個變數, 今天回頭看來,這一年來七個變數一個也沒少過, 甚至多了一個, 美國地方政府財政危機. 基本上, 如果這一篇把2010的文章直接貼上, 依舊完全適用. 理由為何? 答案很清楚. 政府干預. 如果要用小說來比喻, 目前的情況, 就如同”倚天屠龍記”中, 趙敏把六大門派高手囚禁在萬安寺一樣, 只許勝不許敗, 只要你勝了,趙敏會派出更強的高手, 一直到她勝了為止.

也因此, 要預估明年經濟, 我應該這麼說, “ 因為美國量化寛鬆的加持, 以及美國經濟持續的復甦, 2011年投資市場可望一徧看好, 而由於過多的資金追求相對稀少的資源, 再加上通貨膨脹的疑慮, 資產, 黃金礦產和原物料石油…等, 都可望繼續上揚, 特別是亞洲國家和金磚各國等, 因為熱錢的湧入, 市場將大幅上揚”.

以上這段說法, 我想各位打開任何一本財經媒體都一定這樣告訴你. 接下來的字句, 就是台股上萬點, S&P 500指數應該再漲二位數, 或是石油價格上看三位數. 用簡單的一句話, 以上文句就是要告訴大家, “資產急速上漲在即, 如果再不投資, 那麼你就會淪落為下流階層”.

事情真是這樣嗎? 坦白說, 如果我要PLAY SAFE, 我應該就是要以上的話放在我的這篇文章中, 因為就算錯了, 至少我也和多數人看法一樣. 不過我真要這麼作, 這篇文章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其實, 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想, 如果所有人都預估明年股市會漲10%以上, 那麼根本不用等到明年, 到今年底就會漲上去了. 大家不妨追蹤一下近期各國股市, 除了台灣和美國股市一路走揚之外,  多數股市反而是躑躅不前的, 想當然, 這是因為股市這二年已經漲了太多(已經和金融風暴前相差不多了), 但是經濟的前景仍有隱憂.

隱憂是什麼? 就是我2010年景氣看法中列出七項和新增的一項, 茲條列如下: (有興趣了解內容者請參閱”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

  1. 龐大的政府債務何去何從?

  2. 主要經濟體(美國, 歐盟和日本)消費不足

  3. 歐美商用不動產潛在問題

  4. 原物料漲過頭可能造成的消費排擠

  5. 亞洲國家資產泡沫和政策打壓

  6. 美元走強可能造成資產回跌

  7. 各國經濟刺激方案撤回影響

  8. 美國地方政府財政問題


這8 項會對2011年造成影響嗎 ? 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測如同 2010年般, 即便走到下半年經濟出現有點後續乏力, 美國政府馬上推出QE2一樣, 如果2011年出現可能危及經濟成長, 美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再推出QE3, 甚至QE4. 反正這本來就是Ben Bernanke的主張,印一次鈔票不夠, 那就印第二次, 第二次不夠, 就印第三次.一直到經濟救起來為止.

持這樣主張的人, 我想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民意.

前幾天看了最近一期的財訊雜誌, 裡面有一篇文章作了一項調查, 對象是年薪百萬的台灣民眾, 結果有高達77.7%的受訪者擔心自己屬於貧窮或可能淪落到貧窮一族. 這種結果聽起來不可思議不是嗎? 文中並沒有列出受訪者的居住地. 不過可以猜想的到, 受訪者可能多數居住於大台北地區, 而在這個地區, 即便你年薪百萬, 你的房貸可能就吃掉了一半以上的收入了. 我想這可能也是馬英九無法理解, 為什麼台灣經濟成長在他手上達到高峰, 但是民意支持度仍一直沒有起色? 答案當然是因為物價和資產上漲的速度, 遠高於個人所得上漲的速度, 再加上心理預期目前情況會益加惡化的影響, 才會造成民眾的不安和恐慌.

中華民國總統其實對物價是沒有太大的控制能力, 畢竟台灣不少大宗物資要仰賴進口. 但是民眾沒有興趣了解這些, 他們只知道誰執政, 就幹譙誰就對了.

講這些並不是要評論什麼台灣政治, 只要想告訴大家,會這麼想的不只是台灣百姓, 也包括美國百姓.從早期的金融舒困法案, 一直到近期的量化寛鬆和弱勢美元, 這些都讓美國二極化的對立愈來愈嚴重. 這些中底層的民眾, 或許無力支付高額的游說金額, 但是在選舉時, 他們和億萬富翁卻沒兩樣, 都只有一票.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在今年的期中選舉中, 看見了共和黨大勝, 並控制了眾議院, 特別是對政府財政政策無窮盡支出和Federal Reserve無限制擴權表達高度不滿的茶黨, 也有不少人當選, 這勢必會對未來美國政府和Fed的作為引發限制.(請參見前文”漫談美國政黨政治”)(有興趣的人, 可以查一下”Ron Paul”, 此人剛擔任眾議院中國內貨幣政策小組(Domestic Monetary Policy and Technology)的主席, 他的主張就是終結Federal Reserve, 他會是Ben Bernanke 未來在眾議院最大的對手).

簡單地說, 我個人認為明年的經濟絕非大家所談的一帆風順. 很大的原因還是我一直談的, 目前全球經濟有大部份來自政府的刺激, 而這些刺激並沒解決原有問題, 只是讓問題擱置一旁. 因此, 如果政府政策(特別是美國)一旦縮手, 那麼很多問題可能會一一浮現, 而目前在許多國家中, 很多老百姓都已經對經濟復甦未蒙其利, 先受其害(高物價), 以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開始對執政者投下反對票, 而這些已發生或潛在因素, 很有可能迫使執政者政策收斂或逆轉.

我認為明年的關鍵時間會落在二個時間點, 第一個是4~5月之間, 因為這會是Fed決定要不要進行QE3的時刻.第二個時間點會是明年的4Q, 因為一方面如果Fed決定QE3, 也差不多該是要終結(或是再延長)的時刻, 另一方面, 照道理說, 如果依目前的步伐走下去, 當時的經濟成長也該成長到一定階段, 是Fed該討論如何回收市場資金, 甚至是升息的時候了. 如同大家所知, 這一波的經濟復甦很大部份來自政府部門的刺激或是將私債國有化所致, 簡單地說, 政府是影響這幾年最重要的關鍵, 一旦政府失去了後續的動力, 那麼很快投資市場會反轉.

從上一波的金融風暴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長期的低利率是創造泡沫的溫床, 而一旦利率反轉, 6~18個月內則是泡沫破裂的時候, 到時泡沫期間內很多狗皮倒灶的事都會一一浮現.

寫這篇文章, 並非對明年表示悲觀, 相對的, 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太樂觀”. 至少不會是一堆投資專家說的那般的晴空萬里.

2011年最值得樂觀的事只有一個, 那就是美國沒有選舉. 換言之, 只要歐巴馬和Ben Bernanke抗壓性夠大, 現有政策都可以再持續下去. 但是變數卻有以上8+1個(再加上共和黨可能對Fed政策的杯葛), 甚至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差不多快要到臨界點了, 所以明年發展, 就會是這 1 VS. 8+1的拔河, 誰勝誰負,  尚難知分曉.

在寫這篇文章同時, 剛好收到”商業週刊”的廣告, 本期邀請了22位專家來預估明年景氣, 結論是明年會是”無錨之船”, 我目前人在國外, 並沒有機會了解本期內容.不過我猜內容不外是一些變數可能造成市場的動盪吧.

明年最明顯的政策走向, 應該就是從"很刺激", 走向"不太刺激", 甚至如果有可能,  走向"減少刺激". 至於這個過程會帶來什麼後果, 那就很難說了. Anyway, 針對2011年, 我的投資建議是, 要比2010年更為小心謹慎, 少做長期投資, 多注意政策走向, 不要讓市場的盲目樂觀牽著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 不要因為這些名嘴的鬼扯蛋, 就急著show hand, 甚至借錢投資. 不管利息多低, 保留現金永遠會是王道.

最後 祝大家新年快樂!

Rus in Guam!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請給綠黨一個機會

請給綠黨一個機會

首先要聲明:

  1. 雖然這次選舉中我捐了一點錢給這個政黨, 我和綠黨沒有任何關係, 也不認識其中的任何一個人.

  2. 綠黨並不是指民進黨, 而是真的有一個政黨叫台灣綠黨 (Green Party Taiwan), 這是一個以環保為主要政見的政黨


http://www.greenparty.org.tw/

其實要不要把這篇POST在本BLOG, 我猶豫了很久, 主要這個題目是和本站的屬性不合, 雖然我之前也寫過反對現任立委投機參選縣市長選舉, 不過當時著重的仍是從政府財政角度出發, 這篇是我第一次在本站中明白支持特定政黨.

這篇文章蘊釀了很久, 一直沒有成型, 但是幾天前的中韓棒球賽, 讓我下定決心寫了這篇, 因為當時看棒球已經看了一肚子鳥氣, 結果樓下還不時傳來, “xxx 作事最認真 服務尚骨力 是一個真正作事的人…”, 說真的, 我要是再年輕個十歲, 我一定從窗口用三字經問候他.

我印象中第一次發生這種事, 是二十多年前, 我還是高中生時, 我們這個鄉的鄉長因為涉及弊案, 被判重刑, 結果在鄉長選舉時, 這位仁兄用宣傳車一天至少十個小時, 不停放送的哭調, 痛訴受到政治迫害, 裡面不只他一個哭, 全家還輪流哭, 搞的好像我們這個鄉每天都有人出殯一樣.

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猜看看, 這位先生最後有沒有當選? 當然是當選了, 更有趣的是, 事隔二十年, 這次我回高雄, 這位先生還要出來選市議員.

我很遺憾的說, 二十多年來, 台灣的選舉文化, 除了買票的技巧變的更厲害和多了記者會爆料外, 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改變, 一樣的宣傳車不停放送, 一樣的在馬路旁插滿了旗幟, 一樣的黑函攻擊, 同樣的, 我猜愈接近投票日, 大家會看到(或聽到)愈來愈多的”哭爸哭母”, 反正不是女兒兒子出來哭, 不然就是八旬老母出來跪.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注意過, “法律規定”的競選活動是何時開始? 答案是, 依規定, 市長的選舉活動是從11/12~11/26號, 市議員和里長則是11/17~11/26. 算了吧, 你我都很清楚, 這些活動至少在投票日前一個月就開始了.

除了每次選舉, 我們都得忍受這些候選人宣傳車的噪音外, 我更受不了每次選舉旗海飄揚的景像, 特別是我每次開車時, 我都想, 如果安全島上的旗子突然倒下來, 我一定緊急剎車, 以中和的車流量, 後面的車一定撞上我. 這種事, 口口聲聲為民服務的民代們有想過嗎?

他們或許有想過, 問題是, 每個候選人都這麼作, 不插旗的人氣勢就輸了一半, 也從來沒有發生過候選人沒有插旗結果當選, 或是旗子插太多結果落選的. 就這樣, 每次選舉, 我們就要忍受旗海飄揚.

每一次選舉都有人罵噪音, 都有人罵製造垃圾, 但是台灣的選舉永遠是這樣, 為什麼? 因為造成這一切的, 正是你和我這些選民, 因為每一次我們都罵這些垃圾候選人, 但是最後基於某一種原因, 我們還是從一群垃圾中, 選了一個最不爛, 所以當然這些候選人會繼續“擺爛”.

會想支持綠黨, 是因為一次在台北市的街頭, 我意外看見了他們的“造勢活動”, 雖然號稱造勢活動, 不過就是幾家人扶老攜幼騎腳踏車上街頭, 沒有傳單, 沒有大聲公, 甚至我連到底是為哪一位候選人造勢都搞不清楚. 但我很清楚, 正常情況下, 這個傢伙肯定是不會當選的.

不過從另一方面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認定這些人不會當選, 如果真的有幾個(應該有一個就偷笑了)選上了, 或者得票數出乎意外的高, 是否這就代表著, 有愈來愈多的選民向候選人發出訊息, 麻煩請不要再在那裡“哭爸哭媽”的打擾我的生活? 請不要把我居住的城市, 搞的讓人眼花瞭亂? 這種事再怎麼呼籲也不會有用, 我想只有一些人落選, 一些大家都認定不可能的人當選, 未來的候選人才會懂得要收斂.

Anyway, 這篇只是闡述一下我的想法, 我也知道在台灣介入特定政治立場是件危險的事, 不過還好綠黨還不算是能上得了檯面的政黨. 我也知道很多家庭對於特定民代其實是有感情的. 我無意也無權要求你改變投票意願. 但是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投誰, 或是根本不想去投票的, 那麼或許可以考慮一下綠黨, 往好處想, 他們可能連保証金都拿不回來, 投給他們, 至少政府不用浪費錢去補助他們一票30元.

最後 補充一些這次選舉, 我個人認為“光怪陸離”的現象.

  1. 從北到南, 最常看的就是市議員和市長候選人的合照, 上面寫著強力支持xxx(市長候選人). 我百思不得其解, 市議員的工作不就是監督市政府嗎? 如果里長的政見是支持市長, 那還說的過去, 因為市長和里長是上下從屬關係. 但是市議員的政見是強力支持市長, 那就好像你要當裁判前, 你的政見就是支持xx隊, 那不是很奇怪嗎?

  2. 我看到一個里長的政見是”一邊一國 支持台灣獨立”, 我真不知他是選里長還是選總統, 這和我二十多年前見過本鄉鄉長的競選公報上的政見第一條就是”堅守民主陣容 以三民 主義統一中國” 一樣的荒謬.


會出現以上的現象, 不意外, 因為台灣已經走向的兩黨制. 台灣的政黨走向西方式的兩黨制, 不少人或許認為這是台灣民主的象徵,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台灣的政黨政治不過是從獨佔(monopoly) 走向了寡佔(Oligopoly), 這對消費者(選民)並非是最好的選項. 因為在寡佔市場中, 二黨只要作好屬性區分, 自然就能各自獨佔部份市場, 並排除其他競爭者. 而競爭中, 其中的一方, 只需要証明自己比對手就好(或是比較不爛), 並不需要努力去改變從好到更好. (看看中國大陸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就知道).

我希望有一天, 台灣的政壇能有多一點不同的聲音, 也期許大家, 能在藍綠之外, 能有更多的選擇.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It’s a party, but you’re not invited!

It’s a party, but you’re not invited!

要論最近最熱門的財金話題, 當然非被俗稱QE2的, 美國Fed宣佈到明年六月底前買進6000億美元的政策不可了.

如果要再細分一下, 這些被發表的言論約略又可分為二類, 一種是批評美國政府如何不負責任, 以鄰為壑, 只顧不自己不管別人, 典型”啊~爽到你~艱苦到我”. 另一種則是多半來自投資名嘴, 大吹通貨膨脹, 金錢無效論, 結論是要大家趕快去投資, 否則可能很快淪落到財富縮水的階段.

奇怪的是, 似乎沒有人站在Fed的立場去解釋, 為什麼Fed要干冒大不諱, 硬要在這時候推QE2? 因此本文想從另一個角度提供給大家不同的思考.

  1. 為什麼美國要在此時推出QE2?


首先, 我們來看Fed主席怎麼說的:

“Easier financial conditions will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For example, lower mortgage rates will make housing more affordable and allow more homeowners to refinance. Lower corporate bond rates will encourage investment. And higher stock prices will boost consumer wealth and help increase confidence, which can also spur spending. Increased spending will lead to higher incomes and profits that, in a virtuous circle, will further support economic expansion.”

-以上出自Ben Bernanke 於宣佈QE2次日投稿華盛頓郵報

簡單地說, 他想讓利率低還要再更低, 這樣有更多人可以買房子, 公司更勇於投資, 股票會上漲, 進而讓人們感覺更富有, 因此更勇於消費.

不過我想除了以上之外, 還有一些理由, 他並沒有告訴大家:

  1. 今年很多的高成長是基於去年的低基期, 眼見今年就要過了, 如果沒更進一步的刺激, 明年不管公司財報或政府GDP成長率都會變的難看, 如果股價下跌, 那麼今年很多建構在資產上揚的財富虛幻都會破滅, 然後進一步引導經濟走向惡化.

  2. 共和黨掌控眾議院後, 民主黨執政的聯邦政府將無力施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 於是只好由Fed利用貨幣政策來挑起這個大樑.

  3. 大量美元將引導美元進一步的弱化, 將有利於刺激美國出口, 改善經濟, 而原本擔心可能造成美元崩盤的情況不可能發生, 因為亞洲各國為了保有出口优勢, 勢必會買進更多的美國公債, 來維持自身貨幣的弱勢.

  4. 美國各州財政赤字持續擴大, 不少州瀕臨破產. 只能透過舉債和削減支出來因應(包括裁員), 超低利率環境有利於州政府更容易的舉債. 相對舉債成本也會降低. 進而減少裁員人數.

  5. 目前銀行帳上還有一堆爛帳, 這些都出自當初的一些MBS因為房貸市場遲遲沒有起色, 一直無法解套(看看花旗銀行還在4美元左右就知道了, 更不用提FRE & FNM 這二個大爛帳), Fed要透過超低利率, 讓大家勇於買進這些MBS, 讓金融業起死回生.

  6. 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有利於美國農產品出口 (美國是農產品輸出大國)

  7. 就Fed就重要的任務, 維持物價穩定而言, 在QE2前的確美國通膨率並不高, 有利Fed採行這樣的政策.

  8. (陰謀論)亞洲各國加速泡沫化, 等到有一天Fed收縮資金, 這些國家會重蹈日本和台灣的老路, 到時又是美國獨大的年代.


2. QE2 是怎樣”印鈔票”?

一般而言, 央行有二項工具可以調節市場, 一個是調整利率(分存款準備率和重貼現率), 另一個是公開市場操作.

以前者而言, 大家都清楚, 目前的美國聯邦指標利率是0~0.25%,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空間. 所以只能指望公開市場操作, 這也是QE的主要精神.

所謂的公開市場操作, 就是央行如果想緊縮市場資金, 那麼他就大量發行/賣出持有的票券或是公債, 那麼市場會持有這些債券, 而現金則是回流到央行. 相反的, 如果央行想讓市場寬鬆, 那就大量向市場購入債票券, 那麼市場會擁有大量的現金, 這就是QE的作法, 由Fed向市場購入債券.

之前有人開玩笑說, 紙類股應該會大漲, 因為”印了”這麼多鈔票. 事實上, 在現代的電腦化下, 央行只要銀行的戶頭把數字加上去就行, 並沒有真的印鈔票.

3. 影響QE2成功與否有哪些因素?

A. 美國以外的國家是否配合

簡單地說, 美國Fed期待的答案是, 這些錢讓大家都變的(或是”以為”)富有了, 或是出於擔心未來貨幣價值縮水, 開始投資, 於是出現一股全球投資潮和消費潮, 這會有利美國產品(包括金融商品)的去化. 再配合因為美元貶值帶動的出口競爭力, 進而讓美國經濟重拾活力.

不過以目前來說, 情況似乎不是美國預期這樣, 歐州國家採行和美國相反的方向, 採用財政緊縮, 而不是大力輸血的模式, 這代表著西歐一些國家短期1~3年內消費會減緩.

中國則是QE政策的最大的”受惠者”, 每個月都有數百億的美元流入中國. 這些熱錢在中國到處亂竄, 再配合中國人堅貞的”賭性”, 全中國再重拾台灣過去ROC的美名(Republic of Casino). 不過中國央行看多了日本和台灣的經驗, 知道有一天錢潮退了會出什麼事, 開始緊縮政策. 目前中國人行的存款準備率是17.5%, 是有史以來最高.

至於其他國家, 開始有幾個國家開徵熱錢稅, 準備防堵熱錢的過度湧入.

B. 通膨環境是否失控

以目前來說, 美國才剛宣佈QE2不到一週, 全球原物料就開始急速上揚, 一直到上週五因為擔心中國貨幣緊縮, 才重挫. 事實上, Fed也是上周五(11/12)才買進了第一筆的公債, 金額是72.29億美元.

會造成如此, 當然是因為全球熱錢很清楚透過期貨市場可以很輕易拉抬原物料價格. 可是這對於一般老百性就不是件高興的事了. 在民主制度下, 這種民怨自然會反映到對執政者的不滿, 進而迫使政府干預. 對美國而言, 大量的物品仰賴進口, 如果原物料上揚拉動成本, 再配合上美元弱勢, 結果最後造成民生物資上揚, 勢必形成對華府的政治壓力

C. 熱錢是否真能如Fed預期流入投資市場, 而不是去炒作商品

D. 不要再有大麻煩出現

簡單地說, Fed的目的, 在於經濟後續無力下, 提供更強而有力”資源”讓泡沫更進一步擴大, 更希望藉此創造一種大家都去投資的心理, 好讓美國之前金融風暴的一些爛攤子可以順勢解套. 只是很不幸的, 這個世界並不會像Fed想的這麼美好. 因為美國以外的國家, 不可能犧牲小我, 來成全美國, 特別是除了中國以外, 大家都有選舉的壓力, 任由物價飛漲, 那就換人作作看, 熱錢也不可能發揮天下為公的精神, 知道炒原物料會造成黎民百姓受害, 因此明知利潤很大, 還故意挑風險高, 利潤小的MBS作. 更不要講這個世界的經濟麻煩, 除了美國之外還有一脫拉庫, 中國的二元化差異和泡沫, 歐洲先進國家和PIIGS的超高負債問題, 日本的低迷不振…等.

所以啊, 如同魯比尼說的, 我猜明年3~4月左右, 大家就可以開始討論QE3了.

最後, 這篇文章, 讓我想到二句話:

一句話大家可能常聽到, 出自美國前財政部長 John Connally

“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 你們的問題)

另一句是本文的標題

“It’s a party, but you’re not invited”(這是一個party, 但你沒有被邀請)

這裡說的, 不只是像你我這般無辜的市斗小民, 也包括像中華民國這種無辜的世斗小國.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專家才是最大的災難

專家才是最大的災難

十幾年前我曾讀過一本書叫”群眾運動”, 那本書分析當時主流的群眾運動, 包括天主教, 馬克思主義和凱因斯主義, 發現了這些成功的群眾活動中都有二項共通點:

  1. 他們都是用艱澀的文句寫成

  2. 裡面內容不明確


為什麼是這樣? 該書更進一步提出了說明, 用句艱澀, 因此很多人可能必須花上十幾年才能搞懂這裡面的內容, 也因為研究者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成本, 因此最後很多人不得不自然信服於這項理論中, 進而成為一種信仰. 而內容的不明確, 則是提供每個人解釋的空間, 進而讓更多的人必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裡的真正含意. 最後形成了一種群眾運動.

如果以上的內容造成你的不快, 請見諒, 首先, 這些內容是書上說的,不是我說的,其次上述的三本書, 我只讀過聖經,不過當然是中文版的. 所以用字是否艱澀, 我也不知道.

話雖如此, 但是如果你真的回頭想想, 也不免發現一些奇怪的地方:

  1. 耶穌基督和馬克思生前都沒有機會印証或見証自己的理論的施行. 他們理論的”施行細則”, 分別來自他們生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子”, 分別是保羅和列寧. 而這三者也的確出現了對原意解釋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派別.

  2. 凱因斯是惟一一位把自己的論點印証到實務的人, 凱因斯主義被運用在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 有部份的人認為是因為凱因斯主義解決了大恐慌的問題, 有些人則認為它根本無效.(請參見美國經濟大蕭條(二))


談了這些, 當然本文的主旨並不是群眾運動, 而是經濟學. 其實在我之前的文章就有談過經濟學的特質,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 所以我在本文再引申一次.

首先,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 和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是, 社會科學並不是放緒四海皆準的理論. 一顆橘子加一顆橘子等於二顆橘子, 基本上只要在地球, 不管是亞馬遜森林還是大安森林公園都是一樣, 但是降息會帶動投資風潮, 在中國可能是行得通, 在日本可能行不通, 同樣的, 社會科學會隨時間作改變, 所以現在降息在中國會帶動大投資, 可是十年後不一定是如此.

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社會科學談的是人, 而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同樣的人現在面對一個事件的作法和想法, 在十年後也會不同.

其次, 經濟學是不可實驗性, 也就是你不可能透過觀查100人的行為, 模擬出1萬人的行為推測. 同樣的, 你也不可能因為想知道通貨緊縮可能對社會的影響, 故意去創造一個通貨緊縮來試看看.

那怎麼辦? 所以經濟學只能用邏輯推論再配合上歷史經驗的方式來推測, 不過如前所說, 十年前A會造成B, 不代表十年後A再發生一樣會有B的結果. 再加上因為的人的行為模式難以預測, 因此經濟學常被人嘲弄的地方, 也就在於經濟學有一堆"假設其他條件不變".

正因為經濟學具有社會科學的特性, 所以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經濟學家就非常痛苦了, 首先, 你必須要在40歲前熟悉各項經濟學理論, 接下來在你確定了你的人生研究方向後, 你可能要花上十幾二十幾年去研究你所提出來的假設在實際上是不是這樣? 最後的結果, 如一開始說的, 最終你會成為你所研究主題的信徒.

寫了這麼多, 想說什麼? QE 2和美國Fed主席Ben Bernanke.

從前二天美國Fed宣佈QE2(Quantitative Easing II 量化寛鬆)後, 雖然這早就在預期之內, 市場還是引起了不少的爭論. 支持者(多半是基金經理人和分析師)大談投資市場前景如何看好, 順便不忘了暗示大家要趕快投資, 否則你的錢很快就會縮水. 反對者則是來自美國以外國家財金官員和一些學術界名嘴, 因為他們深知這些金錢潮很快就會淹沒他們本國市場, 或是不少避險基金會利用國際期貨市場拉高原物料價格, 進而造成國內通貨膨脹. 其實仔細想想, 不管是支持者或反對者, 講的都是一件事, 資產上漲, 貨幣貶值的時代來臨了, 只是有人從整體的角度擔心未來, 有些人認為這是乘轎而上, 發財的時候了.

到底美國有沒有必要在現在推出QE2? 其實這是最有爭議的地方. Bernanke說話了, 主要著眼是美國目前通貨膨脹並不嚴重, 而失業率一直沒有起色所致. 而且他說, QE最大的好處是, Fed如果看情況不對, 可以馬上從市場回收資金.

說真的, 除非是有其他話沒有被新聞摘錄的, 否則對這段話, 我個人覺得十分悲哀.

  1. 首先, 這証明了Fed不再是一個獨立公正的機構, 它臣服於政治力之下.我想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 在總體經濟學中對於政治是否應該干預經濟有很多的爭議, 最終的結果也至少是除非萬不得已, 否則最好不要干預. 理由很簡單, 第一, 政府有很多沒有效率的地方, 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其次, 經濟的循環就如同一年四季一樣, 大家都喜歡春天和秋天, 但如果只容許氣候永遠只是這二季, 那麼世界的秩序會大亂. 而今天Fed選擇在非絕對必要的時間出手, 只是為了改善失業數字, 那麼很有可能在未來, 大家會看到Fed對經濟更多的介入. 全球經濟也會在政府積極干預下, 愈來愈失控.


附上一下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的四大目標, 供大家作參考: (請注意央行重要的工作是"穩定" 行有餘力才是"發展經濟")

「一、 促進金融穩定;二、健全銀行業務;三、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四、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

2. QE2 會真的有用嗎? 目前QE”被宣稱”發生效果的在二個地方, 一個2000年代中期到2008年金融風暴前的日本. 另一個就是大家知道的美國2009年開始迄今的復甦.

日本的情況大家應該不陌生, 和目前全球的情況一樣, 日本低利率低成長已經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了(請參見”失落的十年-日本泡沫”), 最後日本央行(BOJ)採行了QE, 讓經濟開始恢復了活力.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如這些經濟學家說的那樣, 那麼為何今天的日本又再度死氣沈沈? 我想這個答案就如同有人說凱因斯救了美國經濟大蕭條一樣, 這種說法似乎忽略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如果你查一下2002-2008年間, 全球最重要的變化, 就是新興國家的堀起, 包括大家熟知金磚四國, 這些國家對於機械, 工業製品大量的需求, 我認為才是真正造就日本製造業重拾活力的主因. 事實上, 如果你還有記憶, 當時全球市場上最流行的, 就是日元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 就如同今天的情況一樣, 日本央行釋出的大量日元其實並沒有被留在國內, 而是被借出到海外投資如紐澳幣這些高息貨幣, 或是被避險基金借為套利的工具.

那麼2009年這次總算生效了吧? 是啊, 我不知有沒有人還記得QE1, Fed撒了多少錢? 答案是1兆5千億美元, 是本次的2.5倍, 但是造成的結果卻是不到2年, 馬上還要再來一次QE2. 除了和日本一樣, 這些錢大量外流到亞洲和投資市場, 對真正製造業幫助沒有預期來的大外, 更重要的是, 開始造成了人們對貨幣持有的信心, 開始造成了美國和非美國國家的對立. 對於國際或是美國本身埋下了更大的隱憂(請參見”為什麼會有二次衰退”)

3. QE2最後會造成什麼結果? 如同我之前的文章”Old Money, New Money”所講的, 目前的”趨勢”就是, 大家發現要像以前那樣開公司賺錢真是太辛苦了, 大家都想賺easy money, 所以很快的, 這些錢在全球化的平台下, 很快會流向任何會帶來高報酬的資本市場. 炒房產, 炒股票, 甚至炒原物料, 再配合上金融大鱷們操控媒體能力, 會吸引全球更多的資金加入. 在全世界形成一個空前的泡沫.最後有一些國家, 因為房價高漲會引發更強烈的國內對立, 有一些國家會因為糧食高漲, 引發動亂. 或者單單因為石油或金屬的高漲, 引發高物價通膨. 然後呢? 如果如Bernanke所說, 當Fed發現任務完成, 他們可以從容從市場回收資金, 調高利率, 那麼用不了多久, 整個泡沫就會完全破裂, 所有的事再重來一次,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 因為我們正在作的事, 就是2008年的翻版(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

當然, 你可能會想, 如果事情真如你說的, 怎麼可能Bernanke沒想到, 或是Fed其他成員沒有想到?

的確, Ben Bernanke本身就是研究美國經濟大蕭條和通貨緊縮的專家, QE本來就是他的專長研究, 所以在沒有當上Fed主席前, 他最有名的稱號是直升機。班 (helicopter Ben), 因為他認為解決通貨緊縮最簡單的方法, 從拿一大袋鈔票, 再從直升機上撒錢就好.

這些方法從邏輯上推論沒有問題, 但是他可能忘了在1929年的世界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和今天完全無法相題並論, 當時你在美國撒錢, 多數的錢會留在美國, 但是今天的情況全然不同. 他也忽略了1929年美國還有大量的工業, 而2009年多數的美國製造業早已外移, 其他的還包括了1929年的美國人觀念強調努力工作, 儲蓄資本好應付退休生活或是子女未來, 而今天的美國人卻是只想過著安逸的生活…..等.

這就是本文想講的, 專家的執著,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絕頂聰明的人? 我遇過二個號稱他們這輩子有考試都是第一名. 一位是大學教授, 另一位是醫生, 這二位共同的特色就是, 雖然態度上很客氣, 但骨子裡都很堅持. 你也不能怪他們, 因為他們內心裡就是相信, 我比你聰明, 所以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不是嗎? 特別是當問題碰上的是他們過去長期累積的研究, 往往造成他們對事情的偏執, 他們堅信他們研究了一輩子的心血. 認為所有眼前發生和預期不符的都只是短期現象. 特別是像Ben Bernanke這樣,一輩子只有在學術界打滾的人. 會更明顯.

一個教授很固執, 如果錯了, 頂多只是學術地位有影響, 或是和學生同仁處不好. 一個醫生很固執, 如果錯了, 頂多是他的病人會倒楣. 但是一個美國Fed主席很堅持, 如果錯了, 那可能就會是世界的大麻煩了.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淺談美國政黨政治

淺談美國政黨政治

約莫五年多前, 我接待一對來自美國的母女. 閒談之下, 我和那個女兒都住過德州.”我實在受不了德州太多共和黨了, 所以我和我先生決定搬去西雅圖”, 有這麼誇張嗎?我心裡暗想. 不過的確, 我住達拉斯(Dallas)時,適逢美國總統選舉, 民主黨的候選人John Kerry德州甚至連來沒都有來過. 我們後面有位鄰居門上就高掛著”John Kerry endorses terrorism”. 如果你看不懂這句話沒關係, 用台灣的話來講, 就是”馬英九賣台”.

差不多了三年前, 我接待了另一對的美國夫婦. 當時是美國二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正火熱的時候. 那位先生好奇的問我, 台灣是否也有二黨政治? 我告訴他台灣藍綠嚴重對立的情況, 還舉了一個例子, 當初我太太的爸爸的政黨立場和我不同, 要娶人家女兒沒辦法, 每次到她家去, 也只能附和我岳父的想法. 沒想到這個例子讓他感同身受, 因為他是民主黨的, 但他岳父是共和黨的, 所以他每次去也能裝孫子. “Wow~ unbelievable!  The parties confrontation happens in Taiwan too ” (其實我心裡的OS也是: 靠, 沒想到老美的政黨對立也這麼嚴重).

是啊, 雖然我在美國唸書, 也住了一點時間, 但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圈多數就是華人, 不然也是亞裔, 而這些人多半對政治參與度不高, 所以我們其實對美國政黨並不清楚, 即便是我問我住美國20年的哥哥, 他也很驚訝有這種事.

在一次美國行中, 我問了一下我的美國乾媽. “是啊, 美國人除了一些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外, 多數的人都有固定的政黨傾向, 雖然我們對外一向都是說我們是中間選民, 但是只要二個人見面, 談到一些話題, 我們馬上就知道對方的政黨傾向了, 如果是同黨的, 我們就會繼續聊下去, 否則我知道最好不要再談, 不然接下來一定會吵起來”.(咦~這跟台灣有什麼兩樣?)

談到美國政治體制, 我想不少人都有初步的概念, 總統制, 並由國會和總統相互制衡, 國會通過的法案總統可以否決, 總統送國會的法案也可能被國會否決. 然後是民主黨和共和黨二個政黨交相執政. 不過可能比較少人了解的是, 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政策上到底有什麼不同, 所以我想透過這篇簡單介紹一下.

民主黨(藍)和共和黨(紅)其實在很多議題都有不同的立場, 我個人就簡單以三大類來說明.

一.  政府制度和經濟政策: 這項當中, 共和黨主張小政府, 也就是政府作的事愈少愈好, 完全交由市場機制來決定, 因此民營化, 全球化, 自由化比較接近共和黨, 也因為小政府, 所以稅不用太高, 因此他們主張減稅, 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雷根總統. 也因為以上的主張, 因此一般共和黨較受大企業或富有人士的支持.

相對的, 民主黨主張比較接近歐洲的福利國家, 主張大政府, 加稅並透過分配的模式來照顧弱勢族群, 因此這幾年民主黨掌控國會和總統就想通過如最低薪資保障和健保法案… 等. 想當然爾, 民主黨會較受藍領階級和工會的支持.

二.  對外政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近二十年來被稱為對台灣較為友善, 而且會賣武器給台灣的,都是共和黨總統? 這是因為共和黨的政策簡單地說, 就是建立一個以美國獨尊的世界(當然不可能公開這麼說), 所以共和黨喜歡在世界拉攏一些小弟, 在大哥帶領下向前衝, 誰敢不服, 就打誰.

相對的, 民主黨政策偏向多邊主義, 也就是和各地區的大哥都交好, 美國不作出頭鳥, 大家有需要再配合出手就好. 所以幾任共和黨的總統都有出兵, 而民主黨的多半是結束或撤兵的.

三.  社會政策: 這部份包含了一系列在美國國內很受爭議的問題, 例如墮胎應不應該合法化? 同性戀能不能合法結婚? 槍枝擁有合法化? 基因複製或幹細胞研究, 甚至是環保和經濟發展孰為輕重…等.

談到這裡, 扯一個題外話, 二十年前我剛考上大學,準備離家北上, 有個多嘴的人告訴我爸媽一句話, 叫”台大無美女 政大無處女”, 嚇的我爸媽再三告誡我不可以亂搞, 當然也讓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更上一層. 結果四年過去了, 什麼也沒發生, (X的, 真的是謠言, 害我期待了這麼久).

同樣的, 常看美國電影或影集的人, 可能也以為美國人很隨便, 初次見面相談甚歡, 然後一個小暗示就可以上床.(我當初要去美國也以為真是這樣,唉~再補一個X).

事實上這種事只發生很少數的大城市,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比你想像的要保守.像我的美國乾媽, 她聽到我太太不是我交過惟一的女友, 直呼”My God”, 因為不只是她和她先生, 她的兒子女兒的另一半都是他們生命中第一個, 也是惟一一個女(男)人, 她兒子和另一半甚至是從國中就交往到現在. 會造成這樣的情況, 很大的原因和美國的宗教有關.

美國是個宗教國家嗎? 當然是, 如果你打開任何一張美鈔, 上面都印著”In God We Trust”, 美國總統演說的結語也多半是”May God bless you all, God bless America!”. 是的, 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是屬於基督教, 特別是白種人居多. 於是宗教的態度, 就造成了對上面議題的影響.

墮胎? 不可以, 因為違反上帝意旨. 同性戀? 不可以, 因為違反上帝意旨. 基因研究和幹細胞? 不可以, 因為違反上帝意旨.

那麼你猜哪一黨的方向最接近這種保守的政策呢? 答案是共和黨. 也因此如果你看近幾次美國總統選舉, 支持共和黨(紅)的多數是中西部和南部的農業州, 主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在這些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力. 相對的, 支持民主黨的則是東西岸一些州和一些比較開明的大城市, 如舊金山, 西雅圖和以工業為主的如五大湖區.

不過誠如一開始說的, 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屬於基督教, 因此在一些爭議的議題如同性戀, 即便是民主黨當中也有偏向保守的, 這就像位屬台灣北部選區的, 候選人即便是綠營, 也只能說中國政策要謹慎, 而不敢說要完全停止一樣.

當然, 在最近這一二年, 美國還興起了一個熱門的名詞叫茶黨(Tea Party). 事實上茶黨目前還不是一個正式的政黨, 反而比較像是一個派系, 或者說只是一種社會運動的泛稱.

茶黨的興起主要是在2009年歐巴馬上任後, 大家應該很清楚, 為了解救經濟, 借了很多錢, 也印了很多錢, 不僅造成很多人恐慌, 也造成很多美國人的緊張, 於是就有一些名嘴開始出來嗆聲, 並主張要抗稅來抗議政府這種無限制的財政濫用.

這個想法很快讓人聯想到200多年前, 英國政府也是打算向北美殖民地人民課重稅, 於是在波士頓的人一怒之下, 把一艘英國輪船上的茶葉全部倒到海裡去, 這件事最後的結果是引爆了美國的獨立戰爭. 所以這些人就被以冠上茶黨的稱號.

茶黨的興起,  本來只是一種社會運動, 但因為政黨的介入, 就開始不一樣了, 哪一黨? 當然是剛下野的共和黨. 首先介入的是親共和黨的福斯新聞台Fox News(不是只有台灣新聞台有顏色, 美國亦如此, 像CNN就是親民主黨的), 透過Fox News Channel 的不停放送, 美國開始愈來愈多人注意這個話題, 當然也幫不爽輸掉選舉的共和黨人找到了出口, 於是茶黨就在美國各地開始辦說明會.

茶黨的最高峰, 是美國上次擔任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的Sarah Palin(裴琳)高調參與茶黨的活動, 並積極把茶黨和共和黨拉到一起. 於是原本只是針對歐巴馬濫開支票不滿的茶黨, 開始有了質變, 變的更像極端保守的共和黨的一個派系.議題也從財政政策漫延到了同性戀, 墮胎或槍枝開放這些爭議話題, 原本照道理說, 這種極端的政見不應該受到多數選民的青睞, 但是偏偏在這次共和黨的初選當中, 多位茶黨支持的候選人紛紛打敗了對手, 成為黨提名的候選人, 因此反而造成很多舊的共和黨想去投靠民主黨, 但是偏偏選民又對民主黨執政不利 心存不滿.

最後的結果, 當然就等美國11/2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出爐後就知道答案了. 目前民調多半認為共和黨會重新拿下眾議院和本次改選的多數州長, 參議院難度則比較高. 不過, 我想重要的還是, 披著共和黨外套的茶黨到底可以拿下多少席, 如果結果是茶黨大勝, 甚至未來氣勢大漲, 茶黨的主張形成議題, 那麼我想接下來, 歐巴馬政府想要再這樣無節制的撒鈔票, 可能是一大難事了.

以上最後一句話, 應該勉強和本blog 的財經議題可以攀上一點關係吧.其實目前市場對美國Fed即將宣佈的QE2瘋狂樂觀, 股市也多以大漲或利空小跌回應, 但是別忘了茶黨事件可能是QE2未來變化的一項變數, 這或許是大家一片樂觀中要注意的.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Yahoooooo~

Yahoooooo!

打開最近的財經媒體, 討論的主題幾乎只有一個-----貨幣戰爭. 會有這樣的結果, 基本上不意外, 這是因為美國政治開始凌駕經濟, 不惜以鄰為壑來解決國內問題所致的結果. 相關的前因後果, 之前在本blog也有好幾篇文章討論過相關的問題. Anyway, 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和過去常見的題材一樣, 我想討論的是一則主流新聞中,一個比較不受人注意的新聞---AOL想購併Yahoo!

提起Yahoo, 很多人一定不陌生, 這是一家靠著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起家的網路巨擘, 二個創始人中有一位是華裔的楊致遠(Jerry Yang), 此外,如果我沒記錯他是1998~1999年美股漲幅的第一名. 目前, Yahoo Mail仍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email系統, Yahoo的關鍵字廣告和banner廣告仍是世界第一.

當然, 以上都是Yahoo的good old days,隨著Google,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等的興起, 除了日本和台灣, Yahoo在很多國家早就不是最受歡迎的入口網站, 特別是在search engine上, 更是被Google打的無力還手. 甚至在2009年7月Yahoo和Microsoft達成了一項十年協議, Yahoo直接採用Microsoft 的Bing, 作為其網頁未來search以及廣告牽引的工具. 換言之, 目前的Yahoo就處於如同過去企管學裡面教的企業成長模式中, Cash Cow要退化到Dog階段:成長動能不在, 而新興競爭者又不斷蠶食市場份額.(註1)

看來Yahoo應該是個很沒有未來的公司是嗎? 事實上, 當AOL傳出有意購併Yahoo造成盤後大漲 12%的消息讓我扼腕不已. 因為當天晚上我才下單要買Yahoo, 但由於出價過低沒有成交.

會出價買Yahoo, 當然不可能是我預先知道AOL的消息, 事實上我看上的是另一則消息──Yahoo和中國阿里巴巴的股權關係.

這個故事要回溯到五年前, 當時中國Yahoo同樣面臨著Baidu, Google以及中國本土如新浪, 搜狐..等市場競爭, 於是Jerry Yang大膽找上了在中國以B2B興起的阿里巴巴, 雙方一拍即合, 簽訂了一紙合約. 合約大致的內容是:

  1. 由阿里巴巴併購中國Yahoo, 於是阿里巴巴等於取得中國入口網站的門票

  2. 由Yahoo出資十億美元買下阿里巴巴35%股份, 並取得一席董事. 但同時註明五年後, Yahoo股份增至39%, 而且董事席次不低於管理階層


當時中國的媒體大肆報導, 認為這是繼聯想買下IBM PC部門後, 再一次中國企業購併國際企業的大勝利.

不過這樣的喜悅, 五年後成為了頭痛的問題, 因為:

  1. 中國Yahoo在阿里巴巴管理之下, 並沒有變的更好, 反而和Google, Baidu這些search engine愈離愈遠. 同樣的在入口網站部份, 原本和Sina, Sohu這些平起平坐, 也開始落後.

  2. Yahoo本身的發展如前文所言, 每況愈下. 相反的,阿里巴巴集團發展卻愈發興旺. Alibaba.com現在不只是中國最大,也是全世界最大的B2B網站. 同時旗下的淘寶網(Taobao.com)打敗了eBay中國的易趣, 幾乎壟斷了中國的二手網拍市場, 以及配合淘寶興起的支付寶(Alipay)也是中國第一的線上支付系統.


這樣的情況, 從Yahoo更換 Jerry Yang,  改由現任的Carol Bartz任CEO後開始產生爭執, 一個怪對方沒有好好管好自己當初托付的小孩, 另一個怪對方不長進, 現在只想坐享其成. 不管如何,依照合約, 五年到了, 在今年十月之後, Yahoo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就會從35%上升到39%, 而阿里巴巴以馬雲為首的管理階層持股會從35.7%下降到31.7%, 其餘股份則是由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持有29.3%. 也就是現有的管理階段馬雲有可能會面臨到經營權被拿下,或是被迫要分享更多權利給其他股東的問題.

於是乎, 就有人提出了一個更狠的作法, 不如阿里巴巴反向購併Yahoo, 這樣一來, 一方面解決了經營權疑慮, 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阿里巴巴更進一步壯大和國際化.

這是我對Yahoo 這家公司有興趣的原因. 說真的,我認為Yahoo要真的取代馬雲的可能性很低, 因為其中軟體銀行扮演著重要的第三者, 如果真的要這麼作, 不必等今年底, Yahoo早就可以聯合Softbank 拿下阿里巴巴. 不這麼作,理由很簡單, 中國政商關係複雜, 還有牽涉到民族主義的問題, 目前馬雲仍是最好的人選. 當然馬雲也很清楚這一點, 所以要動用近百億美元買下Yahoo是沒有必要的事.

這樣說來似乎前後矛盾, 我不看好馬雲買Yahoo,卻下單去買? 很簡單的邏輯, 因為反正這種事雖然機率不高, 但是二週內就會知道答案了, 就當作花點錢買樂透.

那麼AOL又為什麼要買Yahoo? 說真的, 我剛看到這則新聞時是有點生氣的, 因為光靠AOL買下YAHOO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1.AOL才剛從Time Warner被踢出來, 市值不過27億, 如何能購併約210 億的Yahoo? 2.這個新聞聽起來就像久津實業(生產津津蘆筍汁)要買下黑松汽水, 雖然二者同屬沒落中, 但是被久津買下, 這叫黑松情何以堪?

後來新聞得到更進一步的澄清, 原來是有多家的PE (Private Equity, 私摹基金)要聯合AOL 拿下Yahoo. 那麼事情就真的有趣了.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一部老電影叫“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 裡面李查吉爾的工作就是買下一家企業, 然後把各個部門分拆, 再個別出售, 這也是傳統PE在做的事. 當然, 也正是這些PE目前想對Yahoo作的事.

那麼想當然爾, 這代表著Yahoo有一些超過帳面價值的”資產”.

上文提過, 以昨天Yahoo收盤價來算, 目前Yahoo 總市值約210億美元, 其中Yahoo的資產有價值的有:(以下單位均為美元)

  1. 自有現金部份(含短期投資)約40 億, 帳面上的股東權益(資產減負債)約為121 億.

  2. 日本Yahoo 持股34.79%, 目前市值約 60億

  3. 比較複雜的, 就是中國的阿里巴巴, 目前阿里巴巴集團惟一在香港掛牌的Alibaba.com總市值約770億港元, 約110億美元. 另外二個沒有掛牌的重要資產就是前面說的淘寶和支付寶, 一般預估整個阿里巴巴總市值應該在200-300億美元, 如果以Yahoo持有的39%來算, 等於有78~120億左右的價值.

  4. Yahoo本身的品牌價值

  5. Yahoo分佈世界各地網站的價值


換言之, 這些PE打定的主意應該是利用現有的超低利率, 以槓杆模式(LMO)買下Yahoo, 然後再分開來賣, 賣給競爭者, 或是逼馬雲等高價回購股份或者是把一些網站直接在當地上市(如台灣的Yahoo奇摩), 最後再把品牌賣給AOL, 如果順利, 獲利可能在數億到數十億以上.

PE們基本上只是以短期內獲利最大化為考量. 什麼永續發展, 長遠目標都不會是他們考量.因此自然引發Yahoo高層的關注.於是找了高盛(Goldman Sachs ) 來護航.這二天Yahoo的股價也開始逐歩向下修正.

其實,在這個消息傳開後, 華爾街也有不少分析師提出看法, 多數認為這個案子可能性很低, 理由包括了Yahoo自視甚高(當初曾拒絕Microsoft 每股33元購併的提議). 其次, 以目前Yahoo 15元左右看起來偏低, 但是如果想買下Yahoo勢必要出到20元以上的價格, 這樣算出來獲利的風險又太大…等.

其實, 我個人認為Yahoo的價值取決於二項, 第一是轉投資的價值, 例如目前最難估價的就是淘寶和支付寶的價值, 當然這會和股市的表現有很大的牽連. 第二個就是對於購買者的價值意義, 例如eBay就會很有興趣買下淘寶和支付寶, Baidu可能對Yahoo的入口網站有興趣, 或者是抱著一堆現金, 對Google苦無對策的Microsoft.. 等, 因為買下的意義非凡, 所以也很有可能出了一個非凡的價格.

不管如何, 本文並不是鼓吹大家去買Yahoo, 不過, 我相信Yahoo在今年下半年應該會是一個充滿題材的公司. 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註1:企業成長模式出自 BCG Growth-Share Matrix 分為Question Mark, Star, Cash Cow 和 Dog四種. 有興趣可以上維基 http://en.wikipedia.org/wiki/BCG_growth-share_matrix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誰來為我們把關?

誰來為我們把關?

過去幾天, 打開電視新聞裡滿滿都是高屏水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的討論, 或是高雄市長到底回家睡覺應不應該. 正規的新聞講不完, 政論節目再接下來繼續討論. 當然, 這是因為年底要選舉了, 所以所有的焦點都自然集中在和選舉相關的事情上, 因此, 即便屏東淹水的情況不下於高雄, 不過根本沒有人有興趣. Anyway, 本篇不是想談什麼選舉, 而是在這一堆水災責任新聞中, 有二則似乎不受媒體注目的新聞中. 我想從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

依時間發生順序, 第一則新聞是”台中市學童集體遭狼師性侵案,胡志強怒斥陳情家長鬧事”!

這則新聞講的是三年前台中市某國小某班有四位學生遭受老師猥褻, 一審判決老師 19.5年, 老師和市府共同賠償二千萬,後來本案經台中市政府上訴後, 二審判決, 就二千萬賠償部份, 要求市府和受害者自行和解. 因此這些家長控訴市長為何要上訴, 為什麼不放過他們讓他們好好了卻這件事.

第二則新聞是本次水災後, 馬英九總統南下視查後, 宣佈淹水50cm以上每戶補助3.5萬, 其中經濟部出 2萬, 賬災基金會出5000, 地方政府出1萬.後來高雄縣市政府再加碼, 高雄縣每戶加5000, 等同受災一戶給4萬. 高雄市則是每戶每人加5000, 最高可以領到4萬5千, 低收入戶可以再多5000, 等於最高是每戶5萬.

讓我套用一下 常見在網路新聞底下的新聞評論
“以上這則新聞讓你覺得:

O新奇 O 溫馨 O誇張 O難過 O實用 O高興 O無聊 O生氣

先講第一則, 我想很多人的直覺是, 這個市長很不通情理, 人家明明是受害者, 政府底下員工(老師)也証實作錯事了(法院判決), 賠錢也是應該的啊. 為什麼區區二千萬, 政府還要這樣窮追不捨?

第二則新聞, 水災時我人在高雄, 這次雨水之大的確是罕見, 我有二位親友也是這次的受災戶, 損失都在十萬元以上, 政府的補助其實只是多少補貼, 根本沒辦法完全彌補損失, 所以政府多給一點, 百姓的損失就少了一點, 當然是好事. 也算是政府體恤民情的表現.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二則新聞, 以上的論點應該是主流, 政府施政本來就應該以民以本, 照顧人民為优先. 至少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年前就說了”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 或是”財聚則民散 財散則民聚”, 一個政府如果只是和百姓計較財富, 只重政府而不重百姓, 這樣的政府當然會受到百姓的唾棄.

這些講法, 絕對沒有人敢說錯. 只是惟一的問題是, 大家似乎都忘了一件事, 不管是高雄市, 高雄縣, 台中市, 甚至是中華民國政府通通都是負債累累.(請參見”台灣經濟加州化”), 這些支出的補助金, 很明顯的最後都只會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高額負債中, 再加上一筆.

這樣說, 似乎這些受災戶都是該死囉? 就我個人所知的美國或是台灣早期的類似天災經驗, 政府一般提供的多只是租稅的減免或扣抵, 而生活真正因此受到困難的, 則是由社福機構或民間團體提供協助, 除非是責任真的歸因於政府, 否則是很少有政府直接給一大筆錢的. 主要的原因, 這種齊頭式的給錢很容易引起紛爭, 淹水50cm以上的給3萬 5, 那淹 48cm的呢? 而且淹50cm不代表損失一定會比淹25cm的高啊? 同樣的, 這次水災政府把錢給了民戶, 但沒有給商家, 結果商家出面抗議.難道商家的損失就不是損失嗎?

其次, 這一次919水災受災戶超過十萬, 所以政府給予了補助金, 結果不久後汐止和五堵也同樣淹水, 卻沒有補助金可領, 難道政府的標準是以受害的人數夠不夠多來決定要不要發放補助金嗎?

在政府根本沒有統一標準的前提下, 通常這種情況政府是否發錢往往就是端看:1. 民眾鬧的夠不夠厲害 2.民意代表們的”選民服務”夠不夠認真. 而原本應該要把關的政府官員, 通常也不願背負”落井下石”, 或是不知”苦民所苦”的指責,因此, 要嘛從寛認定, 不符合標準的也放水, 甚至還常常主動加碼, 最後的結果是, 榮耀歸給政府首長和民意代表, 而受難的只有國庫.

這就是台灣政治人物的哲學, 在藍綠激戰下, 大家都想爭先討好民眾, 所以你出3千, 我就出4千, 看起來是為了百姓, 結果都是”死道友不死貧道”, 反正都是國庫/縣庫出錢, 反正只要民調支持拉高就好, 未來的事, 就讓未來的人去傷腦筋就好. 說真的, 要是這些政治人物開的支票都要他們出1/3的話, 我才不相信這些人還會這麼關心民寞.

要調整這樣的問題, 除了有賴選民的理性和對政府財政的關心外, 政府也應該建立統一的補償標準, 特別是近年來大型天災不斷, 其實政府應該可以設立保險機制, 讓大家透過從健保費或勞保費…等機制, 每個月提撥一定金額, 作為未來災害補償或是重建之用, 而不是出了事, 大家就去掏空國庫.

另外一項機制, 也是我一直說的充份揭露.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財務報表, 從總統到地方縣市及鄉鎮長, 應該要訂定法令, 在上任時就必須揭露他就任時的政府總負債和資產, 讓大家知道他任內除了作了多少建設, 也同時多了多少負債.

不過說真的, 第二項應該沒有哪一個政府敢這麼作吧…..

最後我想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故事的背景是雍正即位初年的"科場舞弊案"

雍正說" 有人說張廷潞只不過夾帶了幾名考生, 並沒有出賣試題, 罪不致死. 但朕以為這些人比那貪財的更可惡, 因為他貪的是名. 這些考生一旦考取了, 以後就以張廷潞為首, 惟命是從. 以國家的名器作為私人的工具, 真是罪不可赦"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中國的民族自主品牌

中國的民族自主品牌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成長, 不意外的, 中國也出現了不少知名品牌. 例如全世界第四大PC品牌-聯想(Lenovo), 到處可見的青島啤酒, 在3G網卡和在中大型網通設備讓Cisco備感威脅的華為(Huawei), 或是在一些家電賣場可能會看到的海爾(Haier)…等.

(P.S有趣的是, 大家可能不知道青島啤酒的母公司居然在台灣, 請參見”兩岸新爭議”)

當然, 以上講的都是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待, 如果單就品牌價值來看, 那麼中國揚名國際的品牌那就多更多了, 例如全世界市值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 全世界市值數一數二的石化公司─中石油(PetroChina)和中石化(Sinopec), 全世界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中國移動….等, 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除了以上這二類, 還有一些是盛行於中國地區(包括港澳)的知名商標, 例如作運動用品的李寧、安踏, 作服飾的雅戈爾, 七匹狼, 衫衫, 飲料業的蒙牛, 娃哈哈, 酒類的茅台, 五糧液, 或是因為Warren Buffett 投資聲名大噪的比亞迪….等等, 不難想像, 中國地廣人眾, 相較於台灣, 要支撐多個品牌,自然不是件難事.因此, 從日常的清潔用品, 牙膏洗髮精, 一直到機車汽車, 無熔絲開闢, 各行各業,中國都有一系列的知名品牌可供你作選擇.

這些品牌, 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名詞, 叫”中國馳名商標”. 和台灣一些知名品牌只是流傳於大家口耳之間不同, 在中國, 能被冠上”中國馳名商標”的, 是要經過中國中央國務院下的國家工商行政理總局的商標局依法核可才行的. 換言之, 並不是你想叫中國馳名商標就可以自己叫的. 而這些中國馳名商標中,如果又渉及到和國外品牌相競爭的, 那麼通常又會被稱為”民族自主品牌”.

就如同我小時候, 政府大力宣傳叫大家買國貨救國一樣(所以才會有了大同大同國貨好這首歌), 現今的中國政府也一直鼓吹大家多用國貨, 配合上政府長期灌輸的民族主義, 所以民族品牌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地位, 特別是在當民族品牌和進口品牌發生爭議時, 往往就會帶動整個民族主義的浪潮,例如可口可樂購併匯源果汁或是娃哈哈和法國達能的爭議…等等.如果你常看一些大陸經濟相關的分析文章, 你也會常讀到一些討論, 歐美品牌如何利用中國對經濟法律的不熟悉, 鯨吞蠶食中國進而半壟斷中國市場, 當然結論就是中國人要支持中國人的品牌.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 雖然我自認自己是個很能熔入當地文化和愛嘗試新奇事物的人.但坦白說, 不知為什麼, 中國品牌一直不太能引起我多大的興趣, 以我5~6年前在杭州待上一年的進修之旅中,除了買飲料會買康師傅和娃哈哈, 喝酒會喝到如青島,雪花或五糧液, 或是必然的會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 招商銀行這些打交道外, 似乎我的生活多半還是停留在台灣式的生活, 用寶潔(P&G)的清潔用品, 衣服就是Giordano, 球鞋是Nike, 電腦是IBM, 中國品牌似乎對我而言, 是件很遙遠的事.

第一次和中國品牌打交道, 是約三年前到杭州.由於大陸並沒有自助式洗衣, 所以我直覺就想, 反正很多服飾都出自中國, 不如直接去買新的好了. 於是我就走進了杭州的百貨公司, 選擇了一家”七匹狼”的POLO衫, 結果我一看到上面的標價, 完全傻眼. 要價500多RMB. 我想多數的人應該都和我一樣, 都會直覺的拿海外的價格和自己習慣的價格相比較, 當然, 我不是什麼服裝或布料專家,我只知道一件 NTD2500的 POLO衫在台灣, 除了一定是進口名牌的, 而且一定多了很多如奈米殺茵…等莫名其妙的功能. 我看了一下, 其他品牌的POLO衫價格也差不多都在400~700RMB, 最後我還是選擇了Giordano等級的平價Polo衫.

這件事給我了一個好奇的問號, 到底是誰會去買這些400~700RMB的衣服? 我問過我大陸的朋友,他說都是一些中階公務員, 小企業主, 中階白領 ..等, 也就是我們定義的中產階級, 但是說真的,除非這些人的所得要遠高於我們的理解, 否則 要以大陸的薪水來說, 這些衣服的價格也太高了吧? 同樣類似的情況還有中國品牌的運動鞋, 像Nike, Addidas 這些球鞋訂價都約700RMB上下, 而中國品牌的李寧, 銳步等則是在350~500RMB左右, 同樣的疑問, 這個價格對於消費主流的年輕人來說, 也未免太貴了吧?

以上二個疑問, 在最近一次的中國行中終於得到了解答. 這次的中國行由於受到颱風影響, 意外多停留了4天, 由於無事可做, 於是多數的時間我就在統計調查.

在泉州的一家百貨公司, 我走進一家利郎的門市, POLO衫上面的標價是450RMB, 另外再打85折, 原本我想打退堂鼓, 沒想到身旁有位先生和店員議起價來, 最後是6折成交. 算起來等於NTD1350, 雖然對我來說仍是偏高, 但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價格. 不過讓我比較意外的倒是, 哦~原來百貨公司也可以講價錢的. 後來我問了一下我大陸的朋友, 他說六折或六五折一般是起步, 有時在特價出清時, 2折的成交的也有.

衣服最後我還是沒買, 不過在廈門因為鞋子”落底”, 被迫要買一雙. 我原本走進一家李寧, 訂價500RMB左右, 再打85折, 買不下手, 後來看到一家安踏上面寫著打六折, 我看上了一雙400的運動鞋, 結果結帳時我才付了168, 我本來以為算錯了, 結帳的人說他們現在搞活動, 還有優惠.

這件事讓我想到的是, 中國商場很有趣的一面. 中國政府為了保障民族企業, 因此對於進口的消費品課以高關稅, 再加上中國頂級消費者也不少, 因此不少進口品都是以天價在訂價, 例如這次我看到一個法國品牌服飾, 在台灣一件約NTD2000多, 在大陸的訂價居然是RMB2100. 有了天價的舶來品, 那麼中國民族品牌在訂價時, 自然不能訂的太低, 否則仿彿民族品牌不值錢一樣, 因此根據我的觀查, 很多國產品牌訂價就差不多是進口品牌的6~7成左右.

可是問題來了, 中國頂級有錢人很多, 他們不在意去買一件1000或更貴的衣服和鞋子, 可是除此之外, 中國便宜貨更多, 一雙50元的運動鞋或一件15元的POLO衫到處都是, 即便是像Giordano等級的Bosini, 美斯特邦威..等, 一件Polo衫價格都和台灣差不多, 在100RMB左右, 這些中間級的品牌要怎麼說服客戶用400~700RMB去買一件POLO衫?

於是中國人的智慧創造了最後的策略, 那就是這些品牌把牌價訂的很高, 然後再打很深的折扣. 於是 穿上七匹狼或利郎的人, 大家看到的是這個人穿著一件訂價400~700元的衣服, 但是可能實際上他只付了200~300元的價錢. 如此一來, 穿的人有了面子, 而廠商也有錢賺, 大家面子裡子都顧到了, 十足的中國式商業表現.

當然衣服鞋子可以這樣解釋, 畢竟在我還是很省吃儉用的年代, 我也知道衣櫃要擺上2~3件像樣的衣服, 以應付需要的場合, 而中國只要有20%的人這樣作, 就是很大的市場. 但是接下來的二項產品就有點讓我不解了.

第一個讓我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 是中國的電子書.其中最大的一家─漢王科技. 或許大家知道, 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電子書, 來自Amazon.com的Kindle, 每台售價是USD139~189 (NTD4500~6000), 而漢王科技的電子書(大陸叫”電紙書”)我在廈門看到的價格是RMB2988~3888 (NTD14,000~18,000). 目前中國約有六家電子書製造商, 包括大家熟悉的Sony, 依網路上查到的新聞, 去年漢王出貨量為27萬台, 約佔中國市場的35%(換言之, 去年中國約賣了80萬台), 而今年上半年漢王出貨量大增, 預估全年出貨量達150萬~200萬台. 當然, 在此利多下, 漢王的老闆也一躍成為中國首富(或曾經), 但是讓我好奇的是:

  1. 這個價錢有多少人付的起?

  2. 到底誰會買?


說真的, 要評估中國的消費市場, 我認為台灣更接近大陸. 我們會去買iPhone, 會去搶iPad, 但是台灣不會有人排隊等Kindle. 這是因為閱讀習慣的不同, 在歐美, 有很多無所事事的時間, 大家都拿來閱讀, 但是華人圈, 多數人無所事事時, 通常都會找事情作, 或是就是和朋友聊天. 這就是我講的文化不同. 再加上我們生活的歩調急促, 至少在台灣, 除了學生外, 你是很少看到人抱著書在捷運或到公車上的. 我相信這件事在中國大陸也差不多.

Anyway, 這個問題在這次得到解答, 原來漢王最常被用在送禮上, 所以, 就如同天價的茅台酒和五糧液一樣, 中國有不少的產品訂了天價的目的, 就是為了能讓送禮人彰顯出他的”誠意”, 所以才會有了”喝的人不買, 買的人不喝”的景像. 這個答案就如同前面寫的高價衣服鞋子一樣, 都是為配合中國人好面子產生的商業策略. 不過我好奇的是, 這樣的策略是可以維持多久?

最後一個引起我注意的東西是汽車, 會引發我的興趣是因為這次在大陸看了一則新聞, 比亞迪汽車1Q利潤較去年同期成長三倍, 而且利潤率高達14%(其他同行奇瑞是4%, 江淮和吉利是2.5%不到). 的確, 因為Warren Buffett旗下的公司投資了這家母公司(比亞迪股份), 讓這家原本作電池和電子代工的公司聲名大噪. 進而進軍汽車市場, 有趣的是, 有一次問了我大陸的友人, 你會去買比亞迪的汽車(BYD)嗎? 出乎我意料之外, 他滿口不屑地說, 只有窮人才會去買這種車吧. 因此我想了解一下,到底在大陸大家都開什麼車?

先說明一下價錢, 讓大家了解一下中國不同車子的價格區間, 這是我在報紙上看的, 所以我想實際交易應該還有價差.不談那些超級奢華的跑車, 就一般房車而言, 最貴的是歐系汽車, 約是20-30萬RMB左右. 接下來是日韓美系, 價格約12-17萬左右, 最便宜的就是國產品牌5-9萬. (以上這些都是中國製造的, 非原裝進口). 包括了像比亞迪, 吉利, 奇瑞, 江淮, 華晨, 東風…等約有近十家.

其次要說明的是, 這次我看到的都在福建.當然, 福建不能代表全中國, 就如同你在西雅圖數街上的汽車, 你會以為福特或任何GM品牌來自國外.但是在德州, Ford卻到處可見一樣. Anyway, 我還是把我在福建福州, 泉州, 石獅和廈門市區所看到的和大家分享.

在我所統計在市區的汽車中, 扣除掉計程車 (在中國我搭過計程車只有二個品牌,一個是大眾(台灣叫福斯), 另一個是現代), 約有60~65%是日韓品牌車, 其中一半以上是Toyota. 另外有30~35%是歐系, 至於國產品牌則是在6~7%左右, 每個城市都差不多. 國產品牌中比亞迪是最多, 但差距我認為不明顯.

換言之, 雖然中國大陸普遍有仇日心態, 但是開日系車子的人超過了一半, 雖然大家都很愛國, 但是真正用行動支持國產品牌的卻很少.泉州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了我為什麼. “那些車子只會把外型搞的漂漂亮亮的 車子問題卻是一大堆, 像我們開出租車要是一天到晚返修, 那生意還要不要作?

是的, 我認為這正是大陸民族品牌的最大問題, 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行銷/廣告和降低成本上, 卻沒有真正用心把東西作好. 這些老闆們之所以這麼作, 其實就如同我之前的文章”Old Money, New Money”寫的一樣, 中國的老闆和台灣, 美國或是世界主要的老闆都一樣, 他們的財富主要來自股票, 而不是經營企業的獲利. 所以很詭異的, 在中國的品牌經營居然像是台灣的代工業一樣, 大家只求作大作多就好. 這種文化下的結果就是, 除了一些死忠派之外, 很多時候連中國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民族品牌.

其實回顧一下歐美的歷史, 很多我們今天熟悉的品牌,都是經歷了很多年的考驗和挫敗而成, 以台灣大家熟悉的宏碁來說, 約莫二十年前宏碁就想發展品牌, 一度因為客戶縮手差點倒閉, 也一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成為真正的國際品牌. 而中國品牌的問題, 則是就和整個中國經濟一樣, 最大的問題在於整個經濟發展的太快了, 發展的太快的意義表示機會很多, 於是大家都爭相卡位, 因為新的商機不快點做, 很快就會有人搶進來做, 所以不管是最早的手機, 礦泉水, 到最近的太陽能, 稀土, 每每在熱頭上, 就有一堆上市公司宣佈要投入, 結果是, 大家都只求廣度, 而不求深度.當然, 最後的結果是, 這些打著民族品牌, 強調中國人驕傲的產品, 就如同中國足球一樣, 每每抱著眾人期待, 但也每每讓人失望, 甚至常常出事, 或造假的就是這些知名品牌, 於是, 有能力的人就寧可選擇舶來品, 而中國民族品牌, 就是一些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甚至只能成為民族主義的宣洩口.

最後, 一桿子打翻全中國的消費品牌似乎有點有偏頗. 全中國數百甚至數千個品牌,當然不可能全部都只是短視近利, 自然也會有以百年品牌為目標的.本文僅以本人的觀察提出心得.  至少我確信很多中國品牌發展, 並非是一些股票分析師所言那樣的美好.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再談金廈小三通

再談金廈小三通

在2008年馬英九上任不久, 大幅放寬小三通通行資格後, 依統計, 光今年1~8月就有超過100萬人次, 經由小三通往返金廈和台灣之間. 當時, 我也特地走了一趟, 並記下相關的流程, 寫下了”我的2008大陸行-金廈小三通”, 也算當時很受歡迎的文章. 此後, 也一直有人問我, 還有沒有更便宜的方法, 往來兩岸.

當然, 事隔了二年, 其實很多時空背景也都不同了, 例如當初沒有直航, 而現在有直航了. 而小三通的服務也與時俱進了, 也包括我個人對於一些的”眉角”也抓的更多了, 所以我決定再重新整理這篇, 除了更新資訊外, 也希望對於有志於”省還要更省”的同志們, 能有一些新的啟示.

首先重覆一下金廈小三通的流程

  1. 票價: NTD6,000~6,300, 這筆錢主要包括台北金門來回機票, 金門尚義機場和水頭碼頭來回接送, 一個餐盒以及水頭碼頭往來廈門東渡、五通碼頭 以及泉州石井碼頭的來回船票 (這三個碼頭可以混用, 也就是你可以去時去五通, 回來從泉州回金門). 不過實際還要另付金門水頭碼頭每人NTD100和大陸碼頭RMB30的清潔費.

  2. 實際運作: A.從台北CHECK-IN 行李後, 你的行李會直掛到你的大陸目的港(東渡、五通和石井). 接下來搭機到金門後出口會有各家航空公司的服務櫃檯, 向櫃檯報到後, 他們會給你一個餐盒,(如果是午餐時間則會是一個便當), 並請你出航站大樓搭XX號巴士.


B. 等人數到齊後, 巴士上會有一位接待人員, 他會向大家收齊護照或台胞証和100元的港口清潔費. 接下來看時間, 可能直接開往港口, 或是載大家去休息站購物.

C.到了港口後, 這位先生會請大家稍坐, 他去買船票, 然後他會一個一個唱名, 把你的証件和船票以及清潔費收據給你, 然後就坐船到大陸去.在此要提醒的是, 走小三通仍是出國,  所以請記得帶護照!)

D.回程也一樣, 你到大陸碼頭, 會有各家航空公司櫃檯(立榮, 華信….), 你把小三通票給他們, 他們會去幫你換船票, 然後一樣搭船回金門.

E.這三個碼頭中, 東渡靠近廈門市區, 坐船時間約50~60mins, 五通靠近機場, 坐船約25~30mins, 如果從五通坐計程車到市區則是也要15~20mins. 比較特別的是泉州, 目前一天有二班. 船航行約1hr 20mins到石井港.但是石井港離泉州市區還有一小時左右的車程, 因此開船後, 船公司就會問大家要去哪裡, 有分泉州、晉江和石獅, 接下來船公司就會幫大家叫好計程車, 四個人一台開到你的目的地, 車錢是由公司支付, 石井基本上算是很荒涼的地方, 如果你打算自己叫, 可能連叫也叫不到車.(如果是從馬祖, 則是從南竿搭1.5hr的船到馬尾港, 再從馬尾搭1hr左右的車到福州市區, 這段我沒有搭過)

講完了標準的小三通流程後, 講一下本文的主題, 省錢:

前文說過小三通的$6300, 主要就是包括四個部份:

  1. 台北金門來回機票

  2. 金門機場和碼頭來回接送

  3. 金門廈門(泉州)來回船票

  4. 一個餐盒和有人代為買船票


如果我們把前三項細分, 你會發現金門台北來回機票的價錢約為3500~4200元.來回船票則是NTD650+RMB130 算1300元, 換言之, 2+4等於 800~1500元. 如果你不搭接泊車, 那麼機場門口有一排的計程車, 單程從機場到碼頭是300元, 也就是說, 如果你有二個人以上, 又不在意便當, 那麼二個人以上單買機票再自己搭計程車就很划算了.

不過我想建議的是另一個, 你可以在金門住一晚民宿, 一晚的價格約為800~1000, 而民宿大多提供免費接送, 所以如果你的時間不趕, 住一晚金門可以抵你小三通的差額, 還可以順便幫金門發展觀光.

當然, 如果你還想更精打細算, 告訴你, 台北金門來回機票分開買, 從金門買到台北的機票可以再省5%, 因為金門是免稅島, 所以機票會再退5%給你. 這部份可以省下100元左右.

另外, 買機票最好直接到航空公司網站, 會比ezfly或是一些門市的旅行社這些來的便宜.

第二個省錢的妙招, 叫跑單幫.

這是我去年就聽過, 但是今年才實際自己作過. 今年走小三通最讓我警訝的是, 水頭碼頭裡的免稅店幾乎是半年前的一倍大, 而且裡面聽說雇用了35位員工, 基本上就是像機場免稅店一樣, 你只要走進店裡, 就有一位店員緊跟著你.

我向店員打聽了一下, 我久聞的傳說, 對岸有人收貨? 原本店員不肯說, 後來還是”明示”了我. 如果你帶XXX洋酒一出關就有人收, 可以拿多少錢, 如果是XXX再加OOO煙 又可以再拿多少錢, 最多可以拿到150元RMB的佣金.

店員推荐的, 都是NTD3000~4000多的洋酒, 我原本有點擔心, 所以只拿了一瓶1700多的. 到了對岸, 出了海關, 正愁要向誰交易, 馬上有三個女生看到我提免稅店的袋子, 立刻站起來, 望了我袋子一眼, “哦~這是1750的, 你應該再多帶二條煙的”. 隨口問了一句, 你要人民幣還是台幣, 接下來把NTD.1750另加RMB50給了我. 交易完成後, 對方還給了我一張名片, 後面列舉了各種不同的酒和煙可以攜帶的數量, 還不忘提醒我, 以後到碼頭可以直接先打給她, 她可以先告訴我現在什麼行情最好…最後, 還烙下一句” 兩岸合作才會雙贏啊” 讓我一時忍俊不禁.

如果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 那你就錯了. 後來我才發現兩岸的合作, 真是驚人.

基本上, 小三通目前通行人數還是以台商和金門馬祖本地人居多, 而台灣小三通的服務如上所提, 主要就是把你送到廈門或泉州的碼頭就結束了, 後面要再轉往大陸其他城市, 就靠你自己了. 但是大陸的業者, 卻是很巧妙地把後面這段連接了起來.

以五通碼頭為例, 這裡接近機場, 所以多數到此的旅客都是為了轉大陸國內線. 以我或更年青的旅客, 我們可能知道可以透過大陸一些旅遊網站先訂機票, 再從大陸機場櫃檯取票. 但是對很多中年以上的商務客而言, 網路可能就不是件這麼便利的事了. 於是碼頭的旅行社櫃檯就提供了訂票服務, 甚至他們還可以直接幫你CHECK-IN 行李, 把登機証給你, 你只要搭碼頭提供到機場的巴士就可以了.

更厲害的是, 這些旅行社結合了上面的帶貨, 作到真正一條龍服務. 簡單的說, 當你到碼頭, 你就打電話給這些旅行社告知你要去的城市, 然後旅行社就會告訴你, 依據你要去的機票價格, 叫你從免稅店買什麼煙酒, 等你到廈門出關, 你就把煙酒交給旅行社, 他們把你的登機証給你, 再幫你CHECK-IN行李, 接下來你就搭巴士到機場, 直接搭飛機前往目的地.

反之, 如果你要回台灣, 他們也可以幫你訂金門-台灣的機票, 還能順便幫你把多的RMB換成NTD, 再同時推荐你買些山寨機或假名牌手表. 如果你到五通碼頭, 你會看到至少有30家旅行社在作同樣的事.

不過我想大家可能有興趣的是, 從金門到廈門可以帶洋煙洋酒補貼一點, 那麼從廈門回金門要帶什麼? 據我的內線消息是, 金門有人在收A貨, 就是一些仿冒品, 據說一些金門的老人, 就是沒事就靠兩岸"貿易", 到處走走. 不過, 這件事後來也引起了大陸海關注意, 所以這種走貨, 在15天內只能允許一次. 至於怎麼從廈門帶A貨到金門, 我沒試過, 所以也只能把"傳說"和大家分享.

說真的, 寫下這篇文章, 除了讓大家更了解目前小三通的最新進展, 還是希望大家有空能多到金門觀光, 而不是如金門人說的, 小三通都是過客, 反而因為小三通的人數太多, 排擠到原本要到金門觀光的人.

在我另一個BLOG, 寫了二篇有關金門的觀光指南, 分別是”金門遊之食衣住行” 和 “金門遊之私房景點”,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也歡迎大家有空之餘, 能多到金門走走. 畢竟金門真的是一個很舒服的地方, 而且從台北搭飛機到金門只要60~70mins, 比搭高鐵到高雄更近. 大家有空也可以不妨, 離開"台灣省", 到"福建省"去體驗一下不同的閩南風情.

最後, 由於金門經常是霧季, 到金門一定要先訂好來回機票時間. 要坐船到廈門, 如果碰到特別事件, 如廈門投資貿易洽談會, 最好還是買小三通套票, 因為船票只能在開船前一小時前買, 而他們多半优先供給航空公司, 所以可能買不到船票, 平常時間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志前往廈門順道觀光的朋友, 可以直接買船票過去. 如果你有有效期內的台胞証, 可以直接辦落地加簽, 費用是100rmb, 如果沒有台胞証或已過期, 可以辦一次性落地簽, 費用是150rmb, 約5mins內就可完成, 別忘了最好自備2吋照片, 如果沒有, 那裡也有即可拍可以拍照.

補充一下:

如果你的時間真的很多 或是就是想省錢, 往返碼頭和機場的另一個方式, 當然就是坐公車, 不過要轉車, 所以費用會是NTD.12 X2=24元.  從機場先坐到金城, 主要是3號公車. 從金城到水頭碼頭則是7號.  以下是金門公車處的資訊,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http://www.kcbfa.gov.tw/showunit_mm.php?unit=168

由於這篇有不少人來要資訊, 我想再次補充一下:

1. 我看到有人在轉載這篇文章中回應, "帶貨似乎很危險 天知道人家要你帶的是什麼?", 其實這篇講的是你自己去免稅商店買東西帶去, 並非由人家委託你帶貨. 最大的風險, 就是你買的東西沒人要, 那你只好再帶回來.

2. 能不能賺錢? 以我上次的經驗, 你買ntd5000多的東西, 最高佣金是rmb150, 就約當是一趟的船資. 要靠這個賺錢似乎不太可能.

3. 這些規則一直在變,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去金門後, 問免稅店或是打電話問彼岸收貨人比較實際.




由於一直有人來信詢問相關資訊...我直接在此更新..

要帶什麼...其實最準的就是問免稅店人員..不過依我個人經驗, 這些最熱門的產品 中午之前都會賣完(多半是洋酒). 而供貨一向充足的, 是三罎的紅高梁加二條日本煙...這個品項提過去, 可以賺100~120rmb.

至於要賣給誰? 基本上只要你提著免稅店的袋子. 一走出海關, 就自然會有人向你搭訕. 或是只要你向碼頭裡一堆的旅行社都有在收.  他會問你要新台幣或是人民幣. 通常我都是本錢要新台幣 佣金付人民幣.  

只要你去廈門的像Wal-Mart 去看煙酒的價格就知道, 這個利潤有多高. 你不必擔心沒有人會不和你買.

就這樣...請不要再來信向我要對方收貨人的電話了...

 

 

有關小三通帶貨的相關問題...請參見 "http://www.rusrule.com/rusrule/?p=1455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中國人的三座大山

中國人的三座大山

相信你一定聽過以下的說法, 甚至對此深信不疑:

“中國經濟的崛起, 造就一批巨大的中產階級興級, 就如同美國二次戰後的嬰兒潮一樣, 這批人將帶動大量的消費, 房子, 車子, 乃至觀光旅遊, 精品消費..等都將受惠於這些人而產生巨大的需求”

當然, 如果你是在今週刊或是xx投資文章看到以上文字, 那麼接下來就會是一個圖表或是文字告訴你, 台灣有哪些”中國概念股”會受惠於這一波未來消費巨浪.

在最近一次大陸旅行中, 恰好大陸的朋友zou也出差到廈門, 二個人在飽餐一頓後, 就回我的房間打開我帶來的金門高梁小酌一下, 也順便聊聊和交換一下一些想法.

Zou是我5~6年前在浙大進修一年時認識的幾位年輕學生之一, 和其他幾個同期認識的朋友一樣, 現在的他們, 開始工作約3~4年, 憑藉著好的學歷(浙江大學是中國排第三的學校)有了一份好的工作, 每個月薪水扣掉稅後(中國稅制是採就源扣繳制20%)約有8000~9000RMB, 換算成新台幣約4萬出頭, 以20幾歲的人在台灣拿這樣的薪水都算是不錯的, 更遑言是在大陸. 理論上而言, Zou的生活應該是很優渥的, 可惜不全然.

重要的原因是, 如同其他我認識的浙大學生一樣, 這些人開始要面臨結婚的問題, 而在中國, “成家立業”仍是件牢不可破的觀念, 簡單地說, 要結婚請先準備好房子. Zou的工作地點在浙江, 他的女友在上海, 杭州或上海可能是他們最理想的地方, 可惜這二地的房子均價是20,000rmb/m2(約當一坪29萬新台幣), 以一般一個家庭需求的100m2 (約30坪)來說, 就算你找這二個城市比較遠的地段, 就算13000rmb/m2, 他們都要準備130萬, 其中70%貸款, 別忘了這種多半是毛坏房, 他們還花上2000~3000/m2 來裝修房子到可住狀態.

簡單地說, 沒有買房子, zou可以過的很好, 一旦買了房子他和太太在未來20年就成了屋奴. 於是Zou很努力的存錢, 因為他要買房子, 買了房子後他仍然要努力存錢, 因為他要早點還清貸款. 當然Zou算是很正派的人, 他選擇了用最正規的方法─儲蓄來累積財富(或者說早點脫離負債), 但是他身旁有更多人選擇用投資股市, 甚至一些不太光明的方法, 好讓自己達到同樣的目的.

購房, 是中國人的第一座大山. 也是近二十年來最大的不平等條約. 如果你來自外地, 你也沒有背景和權力, 那你惟一能做的, 就是辛勤工作把賺得的每一份錢貢獻給有地產的人. 和多數生活的大台北地區的人, 在購房之前, 大家勉強算的上是中上級的社會, 一旦買了房子之後, 生活品質馬上急速下降, 成了下流社會.

中國的第二座大山是醫療.

我記得三年前到杭州時, 行經一家百年老中醫店, 我探了一下, 讓裡面主任級教授看診一次只要5元, 於是半帶著好奇, 我就掛了號. 老教授把了我的脈後, 在處方簽上寫下了十六個字, 什麼陰陽兩虛的, 看也看不懂, 由於我下背部常痠痛, 於是我就直接問了醫生, 問題究竟是什麼? 醫生明確回答了二個字, “腎虧”.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 中醫名詞知道不多, 但是腎虧是什麼, 倒是很清楚. 雖然我自認自己應該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但總是”毛毛的”, 所以急問醫生怎麼辦? 當然, 不饋是百年老店的主任教授, 馬上順手開了一個葯方, 不過最後聽到了葯價, 原本滿腔的感謝, 頓時化為猶豫…因為那帖葯開價要4千多RMB. 最後我搬出了台灣海關對草葯可能無法進口為由, 花了幾十元買了那個方子脫身.

就在這件事不久之後, 我有一群朋友到北京參訪, 行程也安排到北京著名的百年老中醫店參觀. 晚上回到酒店, 幾乎人人都帶著大包小包的中葯, 還有人打聽酒店有沒有代熬中葯的服務. 原本大家都不說原因, 後來三杯下肚, 酒酣耳熱之際, 大家才發現, 今天有去把脈的每個男人都是腎虧.

我想如果有人在大陸待的久一點, 應該很清楚大陸醫療的亂象. 由於制度規定, 大陸醫生的收入和地位, 遠不如美國台灣或日本那樣的崇高, 可是全國人人都想急速發財的風氣下, 當然大陸的醫生也不落人後, 自然要找出一條發財之道, 於是沒病說成有病, 小病說成大病就成了大陸醫療界常見的陋習.

醫生想多賺點錢, 也是人之常情. 在美國, 最常見的就是醫生會以周全考量為理由, 幫你作了過多的檢查, 例如感冒也要照X光…等, 而在台灣, 則是最喜歡讓你多掛號, 要你一週後來回診, 一個月再覆診, 但是在大陸, 最常作的是…告訴你這是癌症. 接下來你只有二條路, 向醫生打聽那個貴到死的偏方, 或是….開刀.(即使沒病, 他也可以幫你開刀), 不管那條路, 家屬要付出的, 都是天價的醫療費, 偏偏中國的保險制度又不像美國或台灣那樣健全, 於是對於中低收入家庭, 醫療往往可能是拖垮一家人的大支出.

上面講述了購房和醫療這二座山對於年輕人和中低收入戶的影響, 那你可能想那很多40歲以上的都市人口, 還是可以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啊?

是的, 這些人最大的好處是, 他們處於社會主義轉形資本主義的轉形期(在大陸已經沒有人相信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了), 所以一方面因為年資, 多半薪水很高(月薪1萬到數萬), 而且更重要的, 他們多半都有配房, 甚至很多第二套, 第三套房子都是來自這些人. 毫無疑問, 他們才是我們講的中產階級. 但事實上, 他們也有他們的壓力─對子女的期許.

如果你上網去查中國的三座大山, 你會查到第三座是教育費用, 很多人直指學費高漲, 學校愈來愈多莫名其妙的收費,造成窮人無法負擔.不過本文想討論的是三座大山對中國中產階級形成的影響, 因此我把問題延伸到子女教育上.

說一個題外話,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中國電視廣告中最多的廣告是什麼? 由於我並不愛聲色犬馬的夜生活, 所以在大陸的晚上, 我多半不是在上網就是看電視. 在五年前, 扣除掉一些地方政府觀光或是政府政令宣導的廣告, 最多的就是賣葯, 這和十幾年前的台灣廣告一樣, 而且賣的葯不是治腎虧就是治陰道炎.

約莫2~3年前, 廣告有點不同了, 廣告最多的變成是手機相關, 多半是一些功能誇張到不行的山寨機. 但是, 賣葯的還是很多, 不過開始有咽喉炎, 胃腸炎, 肩椎炎, 老人補品這類的葯品或補品出現.

今年一看, 完全不一樣, 山寨機的廣告幾乎都不見了, 或許是中秋將近的關係, 中秋送禮, 兒童相關和其他(飲料, 化妝品和葯品)幾乎是三足鼎立.

如果再去細分兒童相關廣告, 約略可以再分為兒童食品(包括奶粉和零食), 兒童葯品及補品(補鋅和鈣) 和兒童學習機這三類. 是啊, 不難想像, 中國人太多, 相對競爭也很激烈, 想要脫穎而出, 除了先天條件, 後天”努力”也很重要.

幸運的是, 中國是一個十足的向錢看的社會, 自然也提供了很多”後天努力”的方法, 包括像台灣常見的補習, 更多的學習教材…或者是…走後門.

當初我大陸一個親戚為了讓兒子能進城市的小學就讀, 一年付了一萬元的寄讀費, 另一個親戚則是花了數十萬元讓兒子進了某重點大學”寄讀”, 最後再”轉學”成為正式生, 最後再花錢把小孩送到國外, 他大嘆這幾年辛苦賺的錢都花在小孩身上了. 不難理解, 以中國人傳統望子成龍的心理再加上一胎化的結果, 大量的資源被投入在孩子身上, 是很正常的結果. 只是在中國這種競爭的氛圍下, 這樣的花費成本很高, 我的一個台灣赴上海發展的朋友告訴我, 他一年花在他二個小孩上的費用, 差不多是家庭所得的1/3~1/2, 不難想見這個比例之高.

就這樣, 這三座大山, 就像三道符咒一樣, 鎮住了多數的中國人, 讓大家動彈不得.這也是大家看到每年中國不管是就業人口或是薪資所得都在上升, 但是中國內需市場成長卻遠不如預期快速的主要原因. 當西方國家, 特別是美國人欽羨中國人的高儲蓄率時, 殊不知中國的高儲蓄率有很大部份是出自無奈.由於社會福利制度, 保險制度的不夠完善和普及, 再加上不斷上揚的房價, 迫使大家必需儲蓄以對.

而這三者當中, 特別是房價我認為影響尤其為大. 因為不管是購房前的頭期款準備, 或是購房後20年的貸款期, 都影響或排擠到一個家庭的正常支出. 尤有甚者, 如同我之前的文章, “下一個泡沫─中國”裡提的, 中國太多的企業和個人把資金又投入到房地產開發中, 甚至投資收益要高於本業收益(在中國會計制度下這些都算主營業務), 如果中國政府放任房地產上漲, 那麼除了壓迫中產階級, 排擠內需消費, 甚至有一天地產泡沫破了, 中國會走上日本和美國目前的情況. 相反的, 如果中國政府打壓房市, 那麼很多企業很多的營收和盈利馬上大縮水, 甚至轉為負債. 例如約二週前, 中國著名的服裝公司─雅戈爾, 宣佈上半年財報, 其中因為証券投資虧損20億, 以及因為房地產市場下滑近30%, 大幅下修財報, 因而被喻為中國最典型不務正業公司. 事實上, 在中國上市公司中, 雅戈爾並非特例, 而是大多數的公司. 而且你也不難想像, 除非公司刻意拉低股價, 除了這種數字都是經過重重美化後, 最輕微的數字了. 換言之, 房地產的問題成為中國中央最大的一盤僵局.

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是現今中國的三座大山, 它們壓的多數中國人喘不過氣來, 也排擠掉了很多應有的正常消費. 有趣的是, 如果中國真的是個社會主義國家, 那麼以上這三個都應該不是問題, 遺憾的是, 在”具有中國特色下的社會主義”中, 這三項卻是防礙中國中產階級興起的最大難題. 我也相信, 除非中共中央真的有能力移除這三座大山, 否則中國想真的走上現代化, 還有一條漫漫長路.

PS1. 本文講的數字除非特別說明, 否則單位均為人民幣

PS2: 為了讓大家了解, 說明一下大陸一般的薪資結構, 以大城市來說, 擔任餐廳服務生或是一般店員, 薪資約是1200~2000/月, 一般工廠作業員1500~2500/月, 辦公室職員2000~3500/月, 好的大學畢業生視科系, 一般起薪和辦公室職員差不多. 工作2~3年後會到4500~6000/月. 其他則是會有一堆的津貼和獎金, 這要視公司而定, 其中以公務人員福利最多. 當然以上只是概述, 並非絕對.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世界第二之四問

世界第二之四問

最近日本宣佈在今年第二季的GDP輸給了中國, 退居世界第三(僅是2Q, 1+2Q日本仍是世界第二), 消息傳出, 中國舉國上下歡騰, 又是一次中國向世人證明大國崛起的時刻. 但也就在同時, 不少批評的聲音也同時在耳邊響起.

本文是刊登於中國”理財周刊”的文章, 作者是邢力. 內容深度反省了中國在追求表面絕對數字的成長中, 僅以GDP這個數字作為經濟評估,其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而事實上中國的GDP數字也一直為人所質疑.

我拜讀過不少大陸學者(或名嘴)的經濟分析文章, 但是內容多在討論歐美金融家的陰謀論, 如何運用金融工具來殘害中國, 或是中國應如何在歐美勢力下, 走出一條強國之路, 說真的, 這些文章初看覺得很新奇, 但看多了就覺得有點陳腔濫調. 這是一篇少數真正反省大陸經濟的好文章. 特此轉載和大家分享.

最後, 很抱歉 本文無法取得原作者的許可, 特此致歉!

=======================================================

中國GDP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著實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在日本,GNP才能更真實地體現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果對比GNP的話,那中國顯然還算不上世界第二。

據理財周刊8月23日報導,早在2009年,就有不少“愛國人士”通過對比中日兩國的GDP增速早早預言中國GDP將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在2010年8月初,央行副行長易綱也曾迫不及待地表示“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畢竟這些話都是中國人自己說的!

如今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讓出保持了四十余年的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寶座,再次讓部分國人和國內外許多媒體樂壞了。還有不少經濟學者在那里搖旗吶喊,要給中國經濟“樹碑立傳”。甚至不少媒體已經把報導焦點轉移到了“中國何時超越美國”的問題上,有的專家說再過10年,有的說要等到2030年……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經濟冠領全球的日子已經不遠了,中國終於又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自此可以揚眉吐氣了。

盡管中國過去30年里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當前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在GDP總量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卻更加值得我們深思。在迎接“世界第二”經濟體寶座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

一問:GNP是否也能“世界第二”?

首先,關於中日兩國GDP的數據的可信度,很多人心中還存有疑問。日本方面我們暫且不說,但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31個省區市上半年GDP之和超過國家數據1.54萬億,約合4個重慶上半年的GDP,中央與地方的GDP數據相差了8.9%。

為什麼中央和地方的統計數字相差那麼多呢?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表示:“無需多專業的經濟學分析,簡單的邏輯推理就可得出結論:要嘛地方政府浮夸虛報,要嘛國家統計局有意壓低,要嘛兩者兼而有之。地方為何虛報?這是公開的秘密。GDP乃最重要的政績指標,關係到上司的仕途和官位,地方統計局豈能不知?領導的高升就是下屬們的未來,數據就成為烘托和造勢的工具。”

事實上,近年來輿論關於統計局數據可信度的質疑從來沒有中斷過,從CPI、失業率等重要經濟學指標,到房屋空置率、房價漲幅等民生熱點數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和老百姓的實際感受總是相差甚遠,在“GDP掛帥”的政績指標考核壓力下,各級地方政府在GDP數據上“滲水”更是家常便飯。有些地方數據在層層上報時早已失真走樣,國家統計局又豈能得出客觀準確的數據呢?中國GDP數據恐怕難免會有水分。

這邊,中國GDP數據有水分;那邊,日本GDP數據卻有可能隱藏了其真實力量。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我們的GDP里面很多都是外國人創造的,產生的價值和利潤最終會回流到他們的國家。所以GDP里的錢很大部分并不是我們的錢,中國人是享受不到的!”

相反的是,日本卻有著極其龐大的海外資產,林教授指出,由於日本國內經濟長期低迷,大量日本企業出海尋求商機,2004年日本的海外總資產就增加到了41968億美元,這包括日本在海外購買的土地和已經建造的工廠等等。因此如果從GNP(國民生產總值)的角度來分析日本經濟的話,會發現日本的海外進賬極其巨大,包括我們身邊這些中國製造的日本產品在內,這些都不算在日本的GDP里面,但其龐大的利潤卻最終回流到日本的錢袋里。因此GNP才能更真實地體現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果對比GNP的話,那中國顯然還算不上世界第二。

二問:官方民間為何都有壓力?

有人可能會說,就算統計數據有水分,就算中國目前的真實經濟實力可能還略遜於日本,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和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是有目共睹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頭銜早晚都會戴在中國的頭上。但奇怪的是,無論是中國官方還是民間,面對這則新聞時,都表示“壓力很大”

國家的“壓力”在於認識到了GDP總量雖然大,但人均卻依然很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GDP的數據只是國家經濟實力一方面的反映。我們不僅要關心GDP數據,更要關心人均的數據,中國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中國還有1.5億人還達不到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標準,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許多經濟數據講總量, 早已排在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但只要一平均往往就跌落到百名開外。畢竟中國的人口是日本11倍,面積是26倍,各種資源礦藏更是遠勝於日本,如此優越的先天條件,中國卻直到今天才在經濟總量上勉強趕上日本,并不值得我們如何炫耀。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壓力”則來自於自己的收入“又給國家拖後腿了”——很多人似乎并沒有感受到國家的迅速富強和GDP五年翻倍給其生活帶來的實際好處。調查顯示,有高達86%的網民表示自己的年收入沒有達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均GDP3800美元(折合每月255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哪怕中國人均GDP的確達到了3800美元,其中大部分也未必進入老百姓的口袋。

有網友留言說:“GDP增長這麼快,為什麼我的收入還僅僅在溫飽階段……天天省吃儉用,還不敢看病,不敢結婚,不敢買房……”還有人調侃說:“中國的經濟趕超日本算什麼,超美國都不是問題,只要再把房價漲一倍,GDP不就上來了?”還有網友表達了自己心目中最看重的“世界第二”:“我希望看到中國人均收入(不是人均GDP)世界第二,社會保障水平世界第二,貧富差距世界倒數第二。”

顯然,在已經不小的GDP大蛋糕的分割上存在著比GDP數字虛高更嚴重的問題。一方面,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的財富分配體系已經嚴重失衡,過去15年中,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8.8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了17.7倍,而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收入分別只增長了增長2.7倍和2.0倍。從1997年到2007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可見國民財富過度向政府和國有壟斷企業集中,普通勞動者分到的財富過少。

與此同時,財富也在向少數既得利益群體高度集中。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基尼系數從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09年的0.47。

中國畸高的貧富差距在奢侈品領域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早在幾年前,中國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而今行業普遍預計,明年中國可能就將超越日本,成為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一。有趣的是,2009年中國汽車製造和銷售量也首次超越美國躍升世界第一,其中豪華車市場更是翻倍增長。

以世界排名百名開外的人均GDP,如何支撐世界排名第一的奢侈豪華消費呢?答案不言而喻。

三問:為“世界第二”付出多大代價?

為了實現GDP的高增長,中國經濟付出的各種代價恐怕是更加致命也更加難以挽回的損失。

倫敦大學經濟學教授孫來祥指出,中國經濟目前最應該關注的,不是GDP規模超了誰,速度升了還是降了,而是它的環境代價和社會代價。

中國近年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固然令GDP快速增長,但在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一些高耗能、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業,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嚴重透支資源和環境。有專家指出,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和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經濟增長模式很相似,當時蘇聯雖然經濟發展最高峰時期GDP達到了美國的80%,但蘇聯生產一噸水泥的能耗是美國的2.3倍,木材產品1.5倍,礦物肥料7.6倍。中國現在的GDP單位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樣遠高於發達國家。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各地政府在GDP競賽中,各地紛紛以超低的能源價格、水價格、環保標準、土地價格、稅收標準、勞動標準等所謂優惠措施競爭投資,結果形成高昂的待還成本——環境破壞、資源消耗、社會解離,使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果受到嚴重扭曲,并且高增長的成本一再被隱藏、轉移,直到積累到難以負荷的地步。

其中不少代價是不可逆的,比如長江源頭的沙漠化、比如黃河源頭的水枯竭,比如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比如遭到嚴重破壞的古跡。不說遠的,光是2010年夏天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就足以證明中國為GDP付出了多麼慘痛的代價——從屢禁不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礦難到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泄漏事件,從南京塑料廠爆炸事件到伊春鞭炮廠爆炸事件,各類人禍層出不窮,哪怕是牽動億萬人心的舟曲泥石流災害也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主要原因在於當地政府為了追求GDP“靠山吃山”,過度砍伐樹木和開砸礦山導致水土松動。

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結構同樣存在諸多突出矛盾。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中國在第一、二產業集中了過多的勞動力資源,導致產業結構不平衡,而城鄉二元發展模式又導致了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另外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投資拉動,根據國際經驗,發展中國家投資占GDP的比重分別平均在20%-30%,我們的投資率一直是在30%-40%,2005年底中國的投資GDP比率甚至高達48.6%。中國投資占GDP的比重已是可獲數據中的全球最高值,目前的投資增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不可持續的。而投資中又強烈仰賴財政投資、國企投資和銀行貸款。該增長的像中小企業投資上不去。不該增長的像“鐵公雞”投入又下不來,這些矛盾不但沒有隨著GDP增長而改善,反而日益積重難返。

顯然,中國目前以破壞環境、過度消耗資源和過度倚靠投資帶來的經濟高增長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即便今天造就了“世界第二”也依然危機重重。

四問:中國最需要怎樣的“世界第二”?

最後,我們更希望,GDP這項經濟發展指標最終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大的福祉。經濟學家茅於軾指出,經濟是為人服務的,政府發展國民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根據荷蘭Erasmus大學的Ruut Veenhoven教授對中國3次幸福指數的調查,中國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可見即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并不能保證國民幸福的持續增加。而當前中國人的幸福感普遍不夠高,與全國上下一心追求經濟增長,導致國民壓力過大,以及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人性受到扭曲進而產生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有關,於是我們看到了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於是我們看到了毒玩具、地溝油、毒奶粉、毒蔬菜……

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似乎比GDP能夠更加全面地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的生活質量,這個尺度將健康長壽、經濟發展、社會自由、保障人權、知識水平和生態環境等都包含在內。2009年,該指數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挪威、澳大利亞和冰島,而中國只排在92位。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2年了,這期間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跳躍式發展也給中國留下了諸多難題。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注意力應該逐漸從“量的積累”轉變為“質的提升”,從關心國家有沒有錢轉變為老百姓有沒有錢,從一味強調經濟高增長轉變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能排名“世界第二”,那才是更是讓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的時候!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為什麼會有二次衰退?

為什麼會有二次衰退?

本板網友也是我的好友, Alfred, 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明明我週邊的公司都在徵人, 工廠也在擴廠. 為什麼大家在擔心二次衰退的到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 由於我已經淡出台股, 所以基本上本板大多數文章說的股市, 指的都是美股, 而上一篇文章"10個要擔心股市崩盤的理由", 講的也是美股. 不過看到這裡, 你也不用高興的太早, 因為依照不管是經驗法則或是常理推斷, 如果美股大修正, 除非是辛巴威或是馬拉威的股市, 多數的投資市場都不能避免地要同樣面臨修正.

其次,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別說是金磚四國, 就算是金鑽十一國, 全部加起來也沒有他一家大. 如果美國消費開始緊縮, 特別是再加上歐洲, 那麼就算金磚四國每年增加10%也沒用. 所以不用再去相信分析師什麼新興市場需求會填補發達國家消費的鬼話了.

OK, 我們重回為什麼會有二次衰退這個話題, 回答之前,請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當初各國政府是怎麼解救這場金融海嘯的.

約莫在2008年9月Lehman Brothers 宣佈破產後, 市場開始掀起了一股金融海嘯, 在美國Fed的帶頭下, 各國政府紛紛把利息降到近似0的水準, 但仍然挽不回市場信心. 也由於大家的過度悲觀, 很多的消費都被停止, 突然間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沒有人買了, 訂單幾乎都被Cancelled. 也開始了裁員或是放無薪假.

接下來美國和各國政府施行了更多的計劃, 例如利用買進MBS和不良債權方式將大量資金注入金融體系, 購入金融公司股權, 房貸可以只付利息不付本金, 修改會計原則, 獎勵舊車換新車(Cash for Clunkers), 買房子可以拿到抵稅權…等, 慢慢地, 市場在2009年約3月始恢復信心, 股票市場開始率先反彈, 同時因為之前多數公司因為擔心未來, 沒有下單, 因此急需回補庫存, 也帶動另一波生產潮, 這一波一直延續大家看到的今天: 經濟在持續復甦中.

看起來金融風暴已然遠去的同時, 回頭來看, 美國政府的解決手段卻也產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1. 大量的資金浥注是解決了金融業的問題, 但是卻沒有解決信用緊縮的問題. 當初在金融海嘯時, 曾有人建議把美國的主要的商業銀行都收為國有, 當然, 這個提議最後沒有成立, 一方面這有違美國自由市場原則, 其次也太小看這些銀行在國會的影響力. 可是, 沒有這麼作的結果是, 銀行在收到大筆資金後, 因為擔心壞帳的問題, 並沒有發揮銀行應有的貸款功能, 把錢再放給個人或中小企業, 反而緊縮銀根, 然而, 卻同時把這些錢投入了資本市場. 造成的結果是, 資本市場一路扶搖直上, 銀行也有了漂亮的財報, 但是美國本身消費市場卻遠不如預期復甦的情況.

  2. 加速了外移和裁員: 這場金融海嘯有帶給美國企業教訓嗎? 有的,很多人開始了解, 原來情況可以這麼糟糕, 畢竟對多數人而言, 發生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也只有在書上或電影上看過, 這六個多月的教訓無疑是很大的警訊, 美國要裁員的難度高或是要付出的成本太高, 不如加速外包, 再發生事情只要減少下單就好了, 後面的dirty job 就讓這些外包商去作, 於是大家看到了, 美國失業率一直降不下來, 而亞洲國家不停的擴產.

  3. 個人儲蓄率提高: 我最近看的數字美國的儲蓄率是佔可支配所得的6.4%, 雖然不是有史最高, 但是我印象以前這個數字都是1%左右. 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美國人開始減少消費了, 之前提過,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世界, 光這個國家消費就佔世界40%左右, 歐美努力消費, 亞洲拼命生產, 這是這個世界目前運作的模式, 當然有人提到2030 或是2040什麼的中國可能超越美國, 別忘了現在還只是2010, 眼下的問題都不知道怎麼解決, 居然有人會去期望20~30年的情況, 那是不切實際.

  4. 最後一個, 當然就是前一陣子被常提起的財政赤字問題. 這些債務到底要怎麼辦? 我把這項擺最後,是因為這對美國根本不是問題, 它只要確保美國不是全世界惟一一個高負債的國家就行了. 可是這也是一個問題, 因為其他國家不是美國, 一旦其他國家出事了, 就會回過頭來影響美國經濟.


好了, 我想我已經勾勒出一副景像, 在美國或是在歐洲, 由於大量的資金被引導進了資本市場, 帶動了資本市場的大漲, 所以不管是華爾街或是投資相關的行業完全恢復了榮景, 同樣的中大型企業的中高階主管也受惠於訂單和需求的恢復, 以及公司的Cost down, 一樣重回全盛時期.

也是在此同時, 也有另一批人, 他們一般是公司中低階層或藍領工人, 這當中有一些受惠景回溫, 重回工作崗位, 但是很多人的工作不保了, 這包括很多原本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務員, 因為很多州政府財務岌岌可危, 他們被迫休無薪假或是裁員, 更慘的是這些人多半比較年輕, 因此他們多半在幾年前才以天價買下房子, 這些房價可能都腰斬了, 可惜他們仍有15年以上的房貸要還. 房貸還不出來. 房子要被法拍, 大量房子被法拍, 房地產就起不來, 於是有更多的人成為房奴, 他們必須縮減消費來支應房貸.

回到亞洲, 首先受惠於歐美國家的加速外包和訂單庫存回補, 再加上亞洲國家之前在金融危機時也推出了不少刺激方案, 亞洲國家率先回復到經濟榮景,  這時呢? 歐美的熱錢開始來湊一腳, 再加上亞洲人好賭, 哦不, 是好投資的個性, 於是當歐美還在緩步復甦時, 亞洲國家居然出現了過熱的景像, 這些錢不但炒股, 也炒房, 於是怨聲四起, 開始迫使這些國家必須要升息來抑制.

基本上, 這一切都很符合Alfred提到的景像. 好了, 那問題到底是什麼? 關鍵就是亞洲拼命的擴產, 最終還是要把大多數的東西賣給歐美啊, 原本歐美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是, 只要經濟能緩步成長, 自然會慢慢去化房貸, 失業這些問題, 但是不幸的是,

  1. 美國經濟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健康的復甦, 一方面過多的資金流入資本市場, 帶動了大家財富的幻覺, 而另一方面, 因為政府獎勵/刺激所創造出來的需求, 在今年獎勵陸續結束後可能會消失, 更重要的是, 因為獎勵造就的提早消費, 如果後繼無力, 可能造成後面更大的需求空洞

  2. 經濟本來就不可能有永遠高成長這回事, 過去幾季因為基期偏低, 所以數字亮麗, 而接下來成長數字不再漂亮時, 會引發投資市場的疑慮, 而事實上今天, 有很多的消費就是架構在很多因為”資產增值”所大量增加的消費. 一旦資產增值不再增加, 他們的消費也會減少.


簡單地說, 我們目前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走到了十字路口, 前景似乎一片美好, 可是其實隱憂重重, 照道理說, 只要一直往前, 問題應該會愈來愈輕, 只是往前的動力愈來愈不足了.

不再往前或是往前的速度變慢不代表就一定會後退(不要跟我說什麼”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這種鬼話), 只是就如同我之前有提過的, 一個人因為感冒引發肺病, 並不是因為感冒病毒人侵肺部, 而是這個人本來肺就有問題, 感冒只是讓人體抵抗力下降, 才會讓肺部出問題. 同樣的, 這一堆隱藏的問題會不會引爆出來, 就是焦點了.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看到不同經濟學者或相關官員的論戰, 會不會有二次衰退? 因為一邊看到的, 只是經濟減速, 而另一邊見到的, 除了減速, 他們還聯想到的各種隱憂爆發可能造成的連動效應.

到底會不會有二次衰退, 坦白說目前看不太出來, 但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 我想亞洲國家, 除了中國還能靠著一個莫深如諱的官方統計數字和勇於投資, 永遠不怕死的百姓支撐, 應該會好一點外, 基本上, 我想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吧.

最後, 再回到Alfred的問題, 為什麼你說的 我都沒有感覺到? 很簡單啊, 因為這些二次衰退講的都是"未來可能式", 而不是"現在進行式"啊! 否則我想你可能也沒有那個閒情逸緻看我的文章了

最後的最後, 我建議大家看一下二年前的一篇轉錄文章"日本-The Sunset Samurai", 這是來自issacchen先生的大作. 如今日元又重回對美元85:1的大關了...我建議大家如果手上有一些高息貨幣或是原物料基金的, 最好近期多注意一點.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10個要擔心股市崩盤的理由

10個要擔心股市崩盤的理由

這是來自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Brett Arends的文章, 原標題是 "Is a crash coming? Ten reasons to be cautious" .提出美國股市目前值得大家擔憂的十個原因.這個論點很接近我的想法, 因此Post 出來和大家分享.

基本上, 我不懷疑美國, 甚至全世界復甦的腳步, 問題是投資市場的腳步已經遠遠超過實質面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這一波的政府刺激方案, 其實並沒有真正解決實質的問題, 只是透過低利率, 引導更多的資金和人們投向資市場. 當大家的財富或是經濟的發展和投資市場愈來愈緊密時, 其實反而造成了另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的. 一旦股市崩盤怎麼辦? 只是很可惜的, 在現行的氛圍下, 選民們是不會允許主政者去思考這麼長遠的事. 當然, 很多的政策也就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現在的執政者除了希望大家真的都相信經濟好轉, 開始拼命消費, 好讓工廠去化那些愈來愈多的量能外,  也只能再祈禱不要再像雷曼事件一樣, 有一個催化劑引爆整桶火葯了.

有興趣的人, 可以看一下原文於此: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723504575425723973560744.html

===========================================================

華爾街是否即將出現第二次崩盤?本周頻頻出現的一些唱空論調可能讓你開始猶豫起來。我不會去做預測,這是傻瓜幹的事情,而下面這篇文章也顯然不是預測性的。不過這個夏季太多人表現得過於樂觀和安於現狀,下面是值得警惕的十大原因。

1. 股市已經很高。根據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編制的資料,按照經週期性調整之後的盈利,美國股市的本益比大約為20倍。這遠遠高於大約16倍的歷史平均水準。這一比率一直是預測長期回報的一個有力指標。對於投資者而言,估值顯然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2. Fed開始緊張起來。本周Fed警告經濟形勢惡化,並亮出了在殂擊通縮大戰中所使用的武器:利用出售抵押貸款證券的收入來購買國債。這應該可以降低長期利率,對申請抵押貸款的人來講是好消息,但是在DJ工業平均指數已經站上萬點的時候,這顯然不是人們願意聽到的。

3. 看多的人太多。根據全美主動投資經理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tive Investment Managers)最近的調查,主動型資金經理人預計市場還將繼續走高。Investors Intelligence的每周調查顯示理財顧問們持有同樣的觀點。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理由。當所有人陷入悲觀的時候,往往是買入的時機,反之亦然。

4. 通縮已是既成事實。消費者價格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而且最為不祥的是,物價正在對工資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勞動統計局的資料,上一季勞動者每小時實際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0.7%。因此Fed感到緊張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通縮環境下,工資、企業收入、住房價值和人們的投資都會出現縮水,但是你的債務卻不見減少。這就使得通縮成為一個邪惡的陷阱,尤其對於那些欠債過多的人而言。

5. 人們依然背負沉重債務。家庭、企業、各州和地方政府,當然還有“山姆大叔”,都肩負沉重債務負擔。根據Fed的資料,即便將金融行業排除在外,美國的總債務規模也基本上是十年前的兩倍:從18兆美元上升到35兆美元。家庭債務負擔幾乎毫無減輕的跡象,僅低於去年的歷史高點3%,仍高居兩倍於十年前的水準。

6. 實際就業狀況遠比官方資料糟糕。忘記9.5%的“官方”失業率吧,試試另一種衡量標準:現在只有61%的成年人(20歲以上)在工作。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的最低水準,而當時乃是由於許多女性自願做家庭婦女,從而導致就業人數下降。今天男性參加工作的比例為66.9%。順便提一下,50年代這一數字大約為85%。而且其中許多人眼下只能找到兼職工作,因此20歲以上男性擁有全職工作的比例只有59%。這是看漲的理由嗎?

7. 房地產仍是一場災難。上個月法拍房產數量再次上升。根據專業房地產資料提供商RealtyTrac的報告,7月份銀行接管了9.3萬棟房屋。這比6月份高出9%,逼近5月份的記錄。RealtyTrac表示,今年法拍房屋數量將達到100萬。自然,波及效應將會通過推低房價而損害那些沒有被法拍的房屋業主。

8. 勞動節即將來臨。噢,九十月份似乎往往是華爾街的災難月份,想想2008年,想想1987年,還有1929年。從統計資料來看,的確存在某種“九月效應”。平均而言,股市9月份的表現要比一年中任何其他月份更糟。沒有人知道到底為什麼,有些人甚至將其歸咎于白天縮短所造成的心理效應。

9. 華盛頓的僵持局面。選舉季節已經開始,預計民主黨11月份將在兩院失去部分席位。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政治期貨公司InTrade,預測共和黨有62%的可能掌控眾議院。由於我們的政治對話似乎已經崩潰而且毫無修復的希望,我們不能指望在任何實質問題上達成“兩黨連立”的一致意見。你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投資機構Gluskin Sheff的首席經濟學家大衛-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本周指出,只有在“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兩黨僵持不下對投資才是好事情。他指出,今天我們需要強有力的領導,而這不會出現。

10. 所有其他指標都發出悲觀信號。7月份ISM製造業指數再次下降,ISM的新訂單指標同樣如此。貿易赤字在擴大,第二季GDP成長遠遠低於預期。ECRI每周領先指標已經連續數周發出警告信號。6月份歐洲工業產出遠遠不及預期,即便強勁的中國經濟也在減速。科技龍頭企業思科(Cisco)系統警示未來風險。單獨來看,所有這些消息似乎都不算什麼,但放在一起看就不能不讓人擔憂了。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失業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失業率是怎麼算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當大家深深感到金融海嘯已遠去, 投資市場又是一遍大好美景的同時, 有一項經濟數據還如同沈睡者一樣, 還停留在金融海嘯的階段, 不管政府怎麼刺激,  就是起不來? 這是什麼? 我想大家心裡有數, 就是失業率.

為什麼政府要這麼看重失業率這個數字? 當然, 首先失業會影響消費, 這不難理解, 如你對未來不可知,特別是悲觀時, 很少人敢豪氣地大肆消費, 然後期待明天會中樂透頭獎. 同樣的, 郭台銘的所得可能是你的1000倍, 但他的消費很難是你的1000倍.

其次, 失業容易造成社會問題, 特別是長期失業可能造成心理問題..等.

當然, 政府要努力救失業還有一個說不出來的祕密, 那就是失業率高很容易讓大家去幹譙政府, 造成執政黨選舉的困難. 除此之外, 受失業率影響的, 還包括了充滿著預期的投資市場, 這也是為什麼, 大家都睜大著眼等每個月政府公佈的失業率報告.

也因為失業率影響這麼大, 不難理解, 這個數字自然成為政府努力”造假”..哦, 對不起, 我是指”美化”, 或者應該說”調整”….對, 是”調整”的數字.

首先, 大家要先了解什麼叫”失業”

就經濟學的定義, 失業是指”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勞動力. (請注意”想工作”這三個字,因為後面會用到).

那麼什麼又叫”勞動力“, 這是指15歲以上, 扣除軍人和監管人口(就是被關的啦)有工作意願又可以馬上工作的人, 就叫勞動力.換言之, 像本站共有人-老夏80歲的岳父還想投履歷去工作, 那就算勞動力, 相反的, 有些女士生平願望就是穿著美美的嫁入豪門, 每天喝下午茶的, 那就不算勞動力. 其他不列入勞動力的, 還有學生(不能馬上工作), 家庭主婦(沒有工作意願)...等.

所謂的失業率= 失業人口/ 勞動力 X 100%

這個一般也被稱為狹義的失業率. 另外還有廣義的失業率, 這是把非勞動人口但有意找工作的也算進來, 例如你目前是家庭主婦, 但打算接點家庭手工或從事網拍..等.

所以廣義的失業率=(失業者+非勞動力人口, 想找工作但還沒開始)/(勞動力+非勞動力人口, 想找工作但還沒開始)X100%

以下是勞動人口分配圖, 或許這樣可以清楚點.



以上這些在主計處網站就可以查到. 網址是:

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29&mp=1

不過我想大家好奇的是, 主計處是怎麼找出這些數字的呢? 答案是電話抽查. 在每個月15號後的那個禮拜, 各縣市政府的主計處會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分配的樣本, 針對全台20,000個家庭進行抽樣調查. 再由這20,000個樣本去推算各縣市和全國的失業就業情況. (當然, 這20,000個樣本是除了依縣市人口不同外, 也有依村里情況不同作調整,  例如某些村可能農業人口多, 某些里是商業為主, 會預作分類, 確保不會本次抽到都是農業村或商業里)

基本上這樣的方法,是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而來, 所以各國的計算方法都差不多, 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大國, 也是每個月抽查60,000個家庭而推算出來.

(美國還有另一種方法, 從企業調查非農業人口就業數字)

那麼政府要怎麼調整失業率呢 ?

其實凡是這種  C=A/B X100%的比率 要讓C 降下來, 不外是 1.讓A變小, 2.讓分母B變大 或  3.讓A和B都變小

  1. 的方法, 大家都不陌生, 不外就是短期工作計劃, 政府出錢大量雇人進行短期工作. 這個方法來自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後,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 (John M. Keynes)的建議. 他說, 政府可以出錢先找人把樹搖一下搖, 再出錢讓另一批人把樹葉掃一掃, 再讓一批人把葉子燒一燒, 再讓最後一批人把灰燼埋起來. 這樣一來, 失業所造成的惡性循環就解決了.

像前一陣子美國公告失業率居然下降到9.5%以下, 市場喜出望外, 結果仔細一看, 原來是因為美國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Consensus 2010)雇用了大量的臨時工所造成, 就是一例.

至於台灣, 那大家就更熟了, 抄墓碑, 拔雜草…各種的短期方案無奇不有.無非就是要幫助政府美化..不, 調整失業數字.

2. 讓分母變大, 這其實比較不容易, 因為勞動力=失業人口+就業人口, 除非真的就是就業率增加, 否則很難作假不是嗎? 事實上就有一個國家很天才, 可以平白創造勞動人口, 因為他們把外勞加進來了. 外勞是因應需求而引入, 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失業的問題, 如果一來自然分母就變大了, 失業率也下降了.

3. 讓分子和分母都下降, 那基本上就是減少被納入計算勞動力的人口. 那很簡單, 廣設研究所和學校, 讓學生多停留在學校, 或是提前召募, 讓年青男子早點入營服役, 那麼這些人就不算勞動力了…(當然, 理論上大掃黑, 多抓點人進監獄也有同樣的功效)

最後, 講了以上三種可能, 主要想說的就是, 失業率這種數字, 就和GDP或是任何的成長率, XX率一樣, 都有其吊詭之處, 或是說因為時代的變化有了不同的代表意義.

舉例來說, 前一陣子美國政府公告全美有38個州的失業率居然下降了, 大家欣喜若狂, 但仔細研究的結果, 下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就業市場好轉, 而是很多人失業太久了, 已經不想再找工作了, 自然失業率會下降(別忘了,  失業是指想找工作但找不到的), 而其實這些人還是沒有工作.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預估美國真正的失業接近20% 的原因.

同樣的,  現在有很多年青人選擇在家網拍, 或投資股票而不去上班, 這些人雖然”號稱”要找工作,  事實上他們本身並沒有真正積極找工作, 到底他們現有工作算不算工作? 也是值得討論的.

其實造成今天高失業率的原因很多, 也有其歷史的成因,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寫的文章, “當高失業成為一種常態”. 基本上十幾年累積的問題再加上現有教育和年青人工作心態問題, 想在短期內能改變, 我想應該是很難事吧.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寓言

經濟寓言

  1. 為什麼歐盟非救希臘不可?


我的酒友,也是本版的忠實讀者-Fred Tsai 寄給我一封信, 內容是一則金融寓言, 我猜應該是網路上流傳的文章. 內容如下:

-----------------------------------------------------------------------------------------

什麼歐盟非救希臘不可?



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



太陽高掛,街道無人, 時機歹歹,每個人都債臺高築,靠信用度日。



這天,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正開車通過鎮上。他在一家汽車旅館前停車,進去後,拿出一張 1000 元鈔票放在櫃台,先當押金,說他想先看看樓上的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該名先生上樓的時候,店主抓了這張 1000 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付了他欠的錢。屠夫有了 1000 元,橫過馬路付清了欠豬農的錢。 豬農拿了 1000 元,奔向飼料和燃料供應商,也付清了他欠的錢。那個在農會做事的老兄,拿到 1000 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當地的服務業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務)。有了 1000 元,這名妓女衝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間錢。旅館店主把這 1000 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這位旅客下樓來,拿起 1000 元鈔票,聲稱客房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回,塞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表面看起來,沒有人生產了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任何東西。 但是現在全鎮的債務都清了,而且以更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



這告訴我們三件事



1.   錢是流通的,不要全部存著不用

2.   全鎮的命運是綁在一起的(如同地球村,歐盟非救希臘不可)

3.   貨幣有乘數效果

─ ─ ─ ─ ─ ─ ─ ── ─ ─ ─

這個故事很神奇嗎? 其實也還好, 因為你如果仔細想想, 小鎮裡的人本來就都沒有負債啊? 因為每個人雖然有著1000元的債務, 可是同時也有著1000元的債權, 所以二者相抵, 本來大家的負債就是零. 旅客的1000元只是一個催化劑, 讓缺乏現金流的小鎮, 因而帶動一連串的清償活動.

這個故事其實真正告訴大家的是, “貨幣”這個東西對於現代經濟有多大的貢獻, 因為少了貨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能以物易物, 也多虧了貨幣的乘數效應, 才能讓經濟規模倍增.

2. 吃屎創造GDP

這也是一則常在網路見到的故事.

有兩個經濟學研究生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發現一坨狗屎。甲對乙說:你把它吃了,我給你 5000 萬。乙一聽,這麼容易就賺 5000 萬,臭就臭點吧,大不了拿了錢去洗胃,於是就把屎吃了。

二人繼續走,心裡都有點不平衡,甲白白損失了 5000 萬,什麼也沒撈著。乙雖說賺了 5000 萬,但是吃了坨屎心裡也很幹。

這時又發現一坨屎,乙終於找到了平衡,對甲說:你把它吃了,我也給你 5000 萬。甲一想損失的 5000 萬能賺回來,吃坨屎算什麼,乙不是也吃了嗎?於是也把屎吃了。按理說這下二人該平衡了,但是他們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兩個人的資本一點也沒有增加,反而一人吃了一坨屎。於是就去找教授,教授聽了他們的訴說,安慰他們:同學們,你們應該高興啊,你們僅僅吃了兩坨屎就為咱們國家貢獻了 1 個億的 GDP !

─ ─ ─ ─ ─ ─ ─ ── ─ ─ ─

這篇以用字來看, 應該是來自大陸, 我相信寫這篇的人也有意嘲諷大陸各級政府只會看GDP這個絕對數字, 而忽略了在創造GDP的過程中, 可能伴隨的成本和傷害.

回到故事本身, 大家一定很好奇是否真的創造了1億元的GDP? 答案是, 但也不是, 因為GDP理論上是一個地區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 所以這樣的經濟活動應該被計入, 但是就如同你拿10,000元現金給你的爸媽 或是拿家裡不要的電器和朋友換球具一樣, 這種屬於地下經濟的活動, 一般是無法估算的. 除非今天甲開了一張5000萬支票, 乙也開了一張5000萬的支票, 再彼此交換存入銀行, 或是雙方開立發票, 讓政府有交易的依據, 這樣的行為才會被列入政府計算之中.

那麼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答案是GDP真的不代表什麼, 單單只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或是作為二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比較, 更是無聊.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化的結果, 其實很多經濟數字都被重覆計算, 所以數字代表的絕對意義沒有以前那麼大, 另一方面,其實有更多的東西, 如污染, 社會福利, 居民幸福感….等, 是無法反映在GDP上的.

最重要的是....下次再聽到有人要想辦法提高GDP........

叫他去吃屎吧!

3. 財富的泡沫

這是我因應上一篇”OLD MONEY, NEW MONEY” 想出來的.

有一個位處台灣東部偏僻的村子. 由於交通不便和經濟活動不發達, 多數村民都是過著近似自給自足的生活, 家家戶戶都有土地, 但是就是沒有餘錢, 所以村子惟一一家銀行, 也近乎要倒閉的狀態.



有一天, 一個旅客偶然來到了這個村子, 他驚訝這個村落的美麗和民風的淳樸, 於是他決定就此長居這個城市. 於是他找上了當地的惟一一家銀行, 存入了他手頭的一千萬, 他打算就在此渡過他的下半生.



當他看上了心動的房子, 談好合約, 並請銀行支付這一千萬給屋主時, 銀行勸誡他, 反正利率這麼低, 你何必一次付清, 你就先付個200萬, 餘下再20年分期貸款就好. 他心想也對, 就決定以房貸方式進行, 並在銀行帳上留下了800萬.



原本銀行應該把客戶的200萬連同貸款的800萬, 共1000萬支付給房子的賣方. 但其實這家銀行是空殻子, 帳上根本沒有自有資金, 於是銀行告訴賣方, 你拿1000萬也危險, 不如我幫你開一個帳號, 你可以隨時提領, 而且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內線消息, 這個人之所以買下了這麼大的土地, 是傳言我們這個城市底下藏有巨額的黃金, 我要是像你這麼有錢, 我早就快點去買土地了.



聽到銀行人員的內線, 這個賣方開始後悔隨隨便便就把地賣了, 於是他毫不考慮地決定, 趕快再把收到的1000萬投入去買另一塊地.



同樣地, 賣方1找到另一位賣方2, 也洽妥了1000萬土地, 也如出一徹的, 賣方1也得到了銀行建議, 採用20年房貸, 而也同樣地, 賣方在不知怎麼處理這一大筆錢下, 先在銀行開戶, 並同時獲得了黃金的內線, 也同時決定趕快再買一塊土地.



到此時, 原本搖搖欲墜, 帳上根本沒有現金準備要倒的銀行, 帳面上數字是 客戶存款 2600萬(800+800+1000) 貸款金額 1600萬(假設都以80%貸款), 帳上保有現金則是1000萬.



當然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算下去, 用經濟學的假設模型(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塊地可以賣), 除了最後一個人只有1000萬存款外, 最後這個城市每個人都有800萬的銀行存款和800萬的貸款, 銀行的存放款規模則是達到了空前.



這是經濟學教科書說的, 當然在現實生活不會是這樣, 因為要不了很久, 很快大家都會知道這個城市底下藏有巨額黃金的事,更有耆老指証歷歷, 在他小時候有聽過他爺爺說過, 有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 有一大群日本士兵進到這個村子挖了一大半夜. 於是土地開始飆漲.



土地開始飆漲的結果, 大家都開始變有錢了, 因為原本一坪1萬的土地,現在喊到10萬了,連鄰村或其他外地來的人都抱著現金來買土地, 於是土地更加上揚, 當然這代表著大家”未實現利益”又更高了. 於是原本開餐廳的, 賣鞋子的, 只要家裡有塊地的, 都成了千萬富翁, 大家紛紛向銀行借錢買車子和整修房子.大家勇於消費的結果, 讓村裡開店的, 個個生意興隆, 大家又更有錢了, 於是可以作更多的消費, 最後這個小鎮的”GDP”達到空前的紀錄, 那原本要倒的銀行, 也一躍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銀行.



最後呢? 最初的旅客發現這個村子已經不是他要的樣子, 他把房地產賣了, 拿了一億+800萬, 前往下一個他理想的村落.

─ ─ ─ ─ ─ ─ ─ ── ─ ─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1. 夢想真的是件了不起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到每一個炒作, 背後都有一個遙不可及, 但是大家卻都指証歷歷的故事

  2. 貨幣真的有乘數效應

  3. 不要笑這些人莫名其妙 因為仔細想想 你我也正在其中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Old Money, New Money

Old Money, New Money

還記得幾年前, 有個人用股票質押向我父親借錢, 後來股票跌破抵押值, 那位先生也就不再還錢了, 直到後來股票又漲回來了, 他想要回股票, 但我們要求他先把欠的錢還清, 這位仁兄居然告上法院, 指責我們侵占. 讓我父親不禁感慨時代真的不同了。因為在他的年代, 欠錢是一件羞恥的事, 欠人家錢要想辦法趕快還, 同樣的道理, 他也從來不向銀行借錢, 不管是買房子或是創立事業, 在他的年代, 勉強算的上”借錢”的是互助會, 否則就是合夥合資, 銀行的功能除了存錢, 似乎沒有什麼其他的功能.

我父親代表的, 是台灣老一輩的想法, 他們多生於戰亂和幼年窮困的物資生活, 所以他們珍惜每一分可以累積的財富, 在工作上, 他們喜歡選擇大公司或公家機構, 因為這可以確保他們收入的穩定, 他們相信, 財富來自辛勤工作和不斷儲蓄的結果。在企業經營上, 多數的老闆認為他們的收入來自公司盈餘的分紅, 公司賺大錢, 老闆和股東們, 自然就賺錢. 也因而, 公司盈利是企業經營的最大目標, 毛利太低或是賠錢的生意, 基本上是不做的. 王永慶就是這一代的企業代表.

到了第二代企業家, 開始有點不同了, 很多人領悟到股票的魅力. 大家發現到股票這種標準化商品的好處. 假如公司資本有1億股, 那麼只要股票漲1元, 從第一股一直到第一億股都是漲1元. 那麼只要想辦法讓公司股價上漲, 大股東的財富就可以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這要比辛苦的工作賺錢要來的容易多了, 同樣的概念, 也被應用到對員工的激勵計劃中. 於是不難想像, 在”想辦法讓股票漲”的前提下, 許多公司開始政策轉向了, 即使大砍毛利搶單也無所謂,  反正只要營收增加, 公司股價向上就可以了, 因為, 大家的財富都是來自股票的資本增益, 而不是公司盈餘.

慢慢的, 和多數的金融商品一樣, 資本增益這件事對企業家又有了不同的作法, 因為大家發現要靠股票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 不一定要局限在讓自家公司股票上漲才能賺錢. 於是:

  1. 很多公司利用自己對業界的熟悉, 成立了投資公司. 投資公司有很多好處, 除了可以投資賺錢, 還可以避稅, 可以護盤. 也因此大家開始看見很多上市公司, 業外收益比本業更重要的奇怪現象.

  2. 分拆和轉投資: 把公司賺錢的部門獨立成為一家公司, 再扶助這家公司上市, 這樣一來公司和大股東都可以坐收上市的利益.


當然, 很多公司是沒有能力做到以上的, 於是乎, 有很多的投資銀行開始介入, 隨著他們客戶”多角化”的愈來愈豐富, 這些投資銀行也開始慢慢質變, 他們不再只是過去單純的顧問諮詢或承銷的工作, 他們從客戶中也可以得知一些消息, 於是乾脆自己跳下來作投資方的角色, 同時間, 透過金融創新, 他們也可以因應客戶需求創造商品, 一方面是球員, 一方面也是裁判, 再配合上高桿杆的融資, 這些投資銀行家和他們旗下員工每年都獲得驚人的財富.

也正因為愈來愈多人的財富形成歸因於投資市場, 因此每當有個風吹草動, 執政政府第一個作為就是降低利率. 長時間的低利率造就出來了龐大資金, 但是和傳統不同的是, 這些錢並沒有投入生產事業,理由很簡單,  因為投資的獲益更高, 回收更快, 於是這些資金開始湧入了股票, 房地產, 商品或是特定國家貨幣, 帶動了這些商品的上揚, 這些東西的上漲, 又讓更多的人也加入了這個遊戲, 漸漸地, 全世界都開始瀰漫在一種不勞而獲的心理. 我們父執輩, 甚至數百年來的諄諄告誡, 財富來自辛勤工作, 來自節儉累積, 在今天看來都成了笑話。 為什麼要努力工作? 工作那麼難找, 老闆那麼刻薄, 更何況抱著一份死薪水, 再怎麼努力, 也趕不上資產的增值, 如果不想辦法從資本市場上賺錢, 可能馬上就會淪為下流階級.

也因此, 這個世界出現了許多顯學, “不要為錢工作 要讓錢為你工作”, 這是約十年前, 來自”窮爸爸 富爸爸”這本書作者給大家的觀念, 或是理財專員最愛說的, “人不理財 財不理人”, 再再都在提醒著我們, 傳統那種抱著一份工作, 努力向上等待升遷, 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 也進而, 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 或是愈來愈多的企業投入了這種不事生產, 只是單純從買進賣出賺取價差的工作之中.

大家都去投資, 那麼誰要來生產? 如果這個問題拿到歐美去問, 應該得到的答案都是 Asian. 不難理解, 因為歐美的GDP有很高的比例是來自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也因此, 當這波金融風暴來襲時, 缺乏了製造業的支撐, 歐美的失業率一直降不下來, 這樣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日本, 甚至是後繼的韓國和台灣. 因為如果你把同樣的問題去問這些地方的人, 他們會告訴你: China.

但是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過度的資金湧入,配合上現代大家都想賺QUICK MONEY, 這些錢開始在中國各地炒股炒房.結果是房地產的炒作, 從一線城市炒到二線, 二線炒到三線, 最後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城, 房價都出現了數倍的成長.而這些房地產價格的成長帶來了財富的幻覺, 所有人都有了數百萬以至到數億元的身價, 這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 因為某種程度解決了這個世界過度生產的問題, 惟一的問題是, 如我之前的”下一個波沫-中國”裡說的, 萬一有一天房價股價不再大幅上漲時, 那這些建構在幻覺的財富怎麼辦?

Anyway, 目前全世界都籠罩在一種資產泡沫裡. 當我們還在嘲弄著2~3年前華爾街的那群人是如何運用桿杆讓財富無限擴大, 而終至到無法收拾的地步時, 很有趣的, 多數人也正一步一歩走向華爾街當年的路. 和我老爸的年代相比, 今天有更多的人有著高額的負債(主要是房貸), 也有更高比例的資產(或是財富)是和投資市場習習相關, 換言之, 只要投資市場表現暢旺, 那麼民間消費馬上興盛, 相反的, 一旦投資市場逆轉或崩盤, 很多人會緊縮消費, 接下來, 過去幾年的超高投資下帶來的生產過剩效應馬上浮現, 於是工廠要關廠裁員, 失業的員工再緊縮消費, 形成了重重的惡性循環. 於是政府再想辦法創造泡沫, 好讓大家重新覺得自己有”變的有錢了”, 於是再度過度消費, 來去化這些產能, 這樣的例子, 正是從2008到2010正在發生的事..

最近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到底會不會有二次經濟衰退?”, 大家的說法眾說紛紜, 我個人的想法是很有可能也很不可能, 把二種答案都說出來, 倒不是我在模稜兩可. 先說一下主流意見, “很不可能”的原因, 因為世界景氣正在朝向復甦, 目前的指標看到的只有指向未來可能走緩, 而沒有急速下滑的可能. 這也是大家看到多數經濟學者或是主事官員的看法.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其實目前正因為經濟的復甦是建構在政府想要創造的”感覺”中, 再加上投資市場有點過度反應經濟復甦了, 因此一旦有些負面的因素發生, 很容易造成投資市場的修正, 而這樣的修正也因為許多人的財富和這些投資市場習習相關, 很快會反應在消費市場上, 造成經濟的退縮.

至於個人投資者, 我想值過高興的是, 未來大家會看到各國政府愈來愈不太能容許投資市場下跌(這個遊戲似乎有點不太公平, 是嗎?), 因為投資市場的下修會馬上影響到經濟情況. 但是也不用高興的太早, 因為過去這種平均7~8年才會出現的空頭, 應該未來會出現的頻率會愈來愈短, 而且力道應該會愈來愈大, 今天政府變像鼓勵大家投入資本市場, 看似"立意良善", 但其實等於埋下一顆未爆彈, 很簡單的道理, 不管是房市或股市, 都不可能無限制上漲, 而且當這些資產上揚到一定程度後, 後面要再拉高的資金成本會愈來愈大, 而當上升力道不足時, 就是泡沫破裂的時候..這或許是很多目前埋怨存款利率過低, 已經或想"積極投資"的人應該要小心的.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台灣銀行業的競爭力

台灣銀行業的競爭力

隨著ECFA早收清單納入了台灣銀行業, 可以提前在大陸設立分行, 這幾天台灣銀行類股在股市上的表現特別的活躍. 彷彿這一開放, 台灣的銀行業就此脫胎換骨。我還記得N年前, 今週刊或財訊曾有一集就是以台灣銀行的大利多為主題, 主要內容就是講, “未來”只要開放人民幣和新台幣直接兌換, 這個市場高達數百億, 台灣銀行的EPS可能因此每年增加0.X元到1元, 再加上後續的兩岸直接匯款, 手續費的收入更是高的驚人, 更不要提, 如果允許台灣銀行到對岸設立分行, 台灣的銀行馬上就和香港的銀行一樣成為搶手貨.為什麼如此? 當然是因為"大家都說" 台灣長期受困於國內, 無法去服務設立在彼岸的廣大台商.

以今天回頭來看, 台灣到對大陸設立分行會不會真的脫胎換骨是不得而知, 但是至少就直接匯兌來看, 似乎達到的獲益可能連該雜誌講的1/3都不到.

上週工商時報和經濟日報不約而同, 在某一天的社論同時談及台灣銀行西進的可能風險, 其中不外是談大陸國有銀行資本太大, 台灣銀行規模太小, 和台灣銀行經營層過於保守的問題.

事實上, 台灣銀行業的低毛利是有名的, 平均銀行資產報酬率(ROA)連0.5%都不到, 不要說和日本韓國或美國比, 連馬來西亞和印尼都比台灣高. 還記得幾個月前中國工商銀行行長來台, 還說”台灣銀行可以賺這麼少的利差 還能微笑服務客戶 這是我們要向台灣銀行業學習的地方”, 聽起來額外令人覺得嘲諷.

其實有關台灣銀行的競爭力, 在本BLOG之前有寫過幾篇,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 我自己都找不到了. 所以在此再重新提出看法. 先講我的結論, 如果以為銀行西進就可以改變台灣銀行業, 和上一篇一樣, 我的看法是四個字:別作夢了. 為什麼? 我的想法如下:

  1. 銀行的高層根本有問題: 如果你打開台灣金融業的董事長名單, 你會發現最多的董事長, 主要來自官員轉任, 當然這和台灣官股銀行不論在數量或規模上佔多數有關. 這些在公務體系擔任十幾二十年以上的官員, 其實最大的特色就是奉公守法, 幫政府把關, 配合政府政策. 當這些年過六十的人轉任金融業, 你不難想像, 他們的管理性格會如何影響到他們所處的銀行.


第二種常見的銀行董事長, 就是家族企業.這些從官股銀行到民營銀行都有, 理論上這些銀行會比官股銀行多一點競爭力, 只是可惜多數這些董事長的年紀也在65~70歲左右, 而圍繞在這些董事長周邊了的, 除了年紀35~50左右的兒女, 就是一堆和主子年紀差不多的老臣. 老臣最主要功能就和上述的官股董事長一樣, 重點不在開創, 而是忠心.

倒不是我對年紀大的人有偏見, 主要是當一個人年紀大, 除了性格偏向保守, 也容易偏執和堅持己見. 再配合上以”忠心”為重要的考量, 台灣銀行最常出現的是, 寧可作follower 也不作創新者, 這種結果是, 所有銀行都在作同樣的事, 當現金卡流行時, 大家都搶發現金卡. 當連動債好賺, 所有銀行客戶都被推薦連動債.  和台灣的電子業一樣, 台灣的銀行永遠沒有創新, 永遠在代銷, 永遠在靠Cost down來維持獲利, 銀行不肯投入太多資本在研發創新, 永遠都是在想如何行銷, 連行銷手法也幾乎相同, 都是怎樣開戶送XX, 或買XX送XX,  最後同樣宿命, 是一流的人材就是流向外商.

這種事反映在資訊採購上就是, 常常會有銀行花大錢請外商企管顧問來作評估, 或是天價買進外商系統或IBM硬體, 理由很簡單, 因為我都用了最好的了, 所以出了問題也不要怪我.

2. 台灣銀行系統是我見過最古老的系統: 當然, 下這樣的標題有點聳動, 但是的確就我開戶的台灣, 大陸和美國三地銀行來說, 台灣的銀行系統是最笨拙的.

我想多數的台灣人都知道, 台灣的銀行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 每天下午三點半關門. 說真的, 我以前一直以為, 銀行分行三點半關門後, 應該差不多四點結束所有客戶服務, 然後就是叫飲料點心進來, 大家聊聊天, 順手整理一下今天的資料, 然後下午五點到五點半下班. 後來遇見到銀行擔任襄理的同學才知道, 不但不可能五點半下班, 多半員工都是七點半左右離開, 她有時週六日還要來加班.

順便講一下美國和大陸的情況. 美國銀行的營業時間一般是平常日到下午五點或五點半, 週末則是看情況, 有的是週六全天, 週日不開. 有的則是週六日各開半天. 大陸則是週一到週日,每天都是到下午五點或五點半.

天啊, 要是大陸和美國都和台灣這樣搞, 那不是每天都要九點才下班嗎? 美國的情況我不確定(理論上也不可能), 我有一個經驗是, 一個大陸的行員請我吃飯, 銀行五點半關門, 他倒是六點就出現在餐廳了.

我問過我同學, 妳們每天都弄到七點多到底是在幹麼? “就是把手上有一些來不及處理的事處理完, 接下來要對個人櫃檯今天的帳上(現金和你寫的那些存取款單和代收付), 個人的對完了還要對整個分行的帳, 全部都沒有問題了才能全部人離開. 如果一個人對不起來, 全部人都要留下來.

(有趣的是, 我之前二位作銀行系統的朋友, 他們負責銀行總帳, 他們都說在他們任內, 總行的帳從來沒有一天完全對上過)

看到這裡, 你一定和我有一樣的問題, 難道美國和大陸的都不用對帳嗎? 以此, 我問過我大陸的行員朋友, “怎麼可能會對不上?” 如果你了解就會知道, 其實問題就出在櫃員用的系統.

我前面說過, 台灣的系統是三者中最爛的, 那麼最新的是誰? 答案是大陸. 當然這和大陸銀行核心系統是三地中最晚發展有關. 在美國, 由於高度自動化之故, 通常你走進一家銀行, 服務人員問清你的來意, 接下來就引導你去ATM去處理你的存提款或是到專人處去處理你的貸款或開戶…等工作. 通常會在櫃檯的, 多半是存/兌現支票, 所以相對櫃檯的工作輕鬆多了.

那麼中國大陸的系統呢? 首先最讓我稱贊的, 是大陸銀行根本沒有存款簿這件事(美國也沒有), 所有東西都在你的ATM卡和電腦系統裡. 其次, 大陸也沒有填存/提款單這件事(美國如果臨櫃, 則是要填). 那你一定很好奇, 那要怎麼進行呢?

很簡單,  當你走向櫃檯, 小姐會問你要辦什麼? “我要提 1000元”, 接下來你就把卡給小姐, 接下來她刷卡後, 會要求你輸入密碼, 確定你帳上有1000元, 就打了一張單子上面寫著提1000元, 給你簽名, 你簽完後, 她就把另一張提領1000元的收據, 1000元和你的卡還給你. 所有交易結束. 對行員而言, 所有單據都在電腦裡, 她只要核對電腦加總的數字和手上的錢對不對即可. (PS. 如果單子有錯, 例如小姐聽錯, 那就撕掉單子, 確認後再打一張給你就好)

至於如果你想查歷史交易或餘額, 除了ATM, 一般還有一個叫查詢機的, 會自動列印你的歷史交易紀錄.(當然也可以在家上網查詢)

反觀台灣, 像我這樣分住二個房子, 在一家銀行裡有多個帳戶, 每次要辦個事, 第一個要想的是, X…我的存款簿在哪裡? 然後到銀行還要寫那些貮仟伍佰肆拾柒元參角元整的單據, 最痛苦的是我常要匯款, 除了要寫提款單, 匯款單上還要把個人資料再填一次, 這些資料根本銀行系統裡早就都有了, 只是很莫名其妙地, 銀行似乎深怕你平常沒機會寫字一樣, 總要叫你全部再重寫一次.

更好笑的是, 還好這幾年不少銀行接受簽名了, 否則我以前每次要去銀行還要翻箱倒櫃的找印章, 不過迄今, 不少公家機構還篤信印章這種東西, 即使我証明本人, 他們就堅持你一定要拿出”原留印鑑”. 有一年我臨櫃, 找不到印章, 郵局的人要求我填一堆表格, 和100元更換印鑑, (而且居然不接受我換簽名) 我看到隔壁一位老伯, 說不認識字, 就蓋手印, 我也想用蓋手印就算了, 沒想櫃檯小姐居然還不同意我蓋手印, 非要我拿印章不可.

Anyway, 這就是台灣銀行的競爭力, 一群還守著和客戶套關係和殺價取得生意的高層, 帶領著一群作的要死卻無力反抗的年輕戰力. 這讓我想起”銀河英雄傳說”裡的一句話, “被一隻羊帶領的一群老虎 比被一隻老虎帶領的一群羊更沒有戰鬥力”.

3. 大陸的台商還要靠台資銀行嗎? 十年前到大陸的台商, 或許就和初到美國的移民一樣, 沒有信用, 也沒有太大的背景, 因此當時的台商反而很常利用台灣的母公司向台灣的銀行融資, 再匯到大陸去.但時至今日, 如果這家公司還只能靠台灣的母公司融資, 我只能說”也太沒有搞頭了吧”. 目前台灣銀行僅存的利基, 是利率比大陸低. 其他我看不出來有什麼一定要向台資銀行在大陸分行借錢的必要. 除非是小型企業, 如果台資銀行到大陸要作這種放款, 那如果不是規模要很大, 那麼銀行承受的風險就很高.

更何況大陸幅員遼闊, 台灣有幾家銀行有辦法遍地開花? 如果是想單純在某些特別台商密集地區, 如上海, 蘇州或廣東, 過去我服務的母公司, 就偷偷在大陸投資了一家銀行, 還刻意開除了不少銀行中階員工過去這家, 同樣這家就是只有在上海和蘇州有據點, 時到今日, 你不妨問問你自己或大陸的朋友, 有幾個人聽過”華一銀行”.

如果你是中型以上台商, 融資沒有問題, 請問你是會和工商銀行或招商銀行這些打交道, 還是和來自台灣只有1~3個據點的合作金庫? 更何況, 台資銀行再怎麼開放, 能從事的業務一定無法和中國本地銀行相比. 對此, 我只能說台資企業要仰賴台資銀行的黃金期早就過了.

在我以前的文章就說過了, 如果台灣銀行真的有競爭力, 在香港, 在越南, 或是在美國早就成功了.中國這個大餅, 是目前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市場, 不只是中國本地銀行, 歐系, 美系幾乎你能叫出名字的都在裡面。台資銀行進場, 我相信還是有利可圖, 但是要像這些名嘴還是一些愈來愈名嘴化的雜誌所宣稱的那樣. 我勸台灣的銀行還是先好好改善自己的體質吧, 同時也別忘了, 愈國際化的結果, 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拉高銀行自身的風險, 這也是銀行一頭熱下, 自己應該要評估的.

p.s  本文講的台灣銀行指的是台灣的銀行, 而非單指台灣銀行(BOT)這一家, 同樣文中提到的美國銀行, 也非BOA, 而是指美國的銀行.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ECFA是財富重分配的開始?

ECFA是財富重分配的開始?

今天早上出門前, 一邊吃著早餐一邊看著于美人主持的”國民大會”. 裡面不少財經名嘴指稱, “ECFA將會是十幾年來台灣最重要的財富重分配”, 完全不意外, 下一句就是老婆大人的追問, “哇~怎麼辦? 我們在這一波財富重分配中會是輸家還是贏家?”.

根據經驗, 我太太的想法一向代表著市場派主流看法, 當然, 這裡的市場和股市的市場派不同, 指的是菜市場. 所以我就以此發表一下個人想法.

其實這些財經名嘴之所以會這麼看好ECFA會帶動台灣資本市場大漲(房市和股市), 主要是參考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的經驗.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圖, 自從2003/6/30 CEPA 正式簽署後, 香港恆生指數就一發不可收拾, 從約8800點一直上揚到2007/11月的30468. 一直到2009年金融風暴時才跌到11921點, 目前差不多在20500點左右.




想當然爾, 不少人就是看好香港經驗會在台灣重現. 但是我個人認為有幾項不可能:

  1. 台灣不是香港, 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 簡單地說, 對中國而言, 香港是國內, 但台灣不是. 同樣的, 共產黨可以長期執政, 但國民黨不能. 換言之, 在香港, 不管你的錢是白的還是黑的, 你都可以放心的把錢注入, 因為香港除了本來就是知名的金融中心外, 更重要的是, 相關的政治和政策風險是可以被中共所控制. 但這一點在台灣行不通的。同時,  一旦民進黨執政, 對大陸的政策會轉向. 特別是台灣對陸資本身就有戒心, 基本上這些都不會讓台灣再複製香港模式.

  2. 時機不對: 這包括二個部份, 第一, 簽署CEPA時, 香港資本市場很先進, 大陸才剛起步, 因此中國需要利用香港這個窗口, 因而引導了大量中國國企股在香港掛牌, 其中不少大型股如中國移動, 中國銀行, 中國人壽..等, 這些也陸續成為恆生指數的成份股(而且權重頗大), 配合上全球興起的中國熱, 才順勢推高了股價, 這件事在台灣, 除了有幾家台資企業的中國收成股外, 幾乎看不出來.

其次, 在2003-2008年基本上全球股市都在狂漲, 如果你比照差不多同時間的S&P 500指數, 也差不多是從1000點左右漲到1550點, 但是目前的情況卻是剛有好點相反, 全球處於股市漲幅過度反應經濟復甦前景.基本上, 如果全球股市在下挫, 台灣頂多只能波動幅度相對低於其他國家, 卻不可能置身全球資本市場變動以外.

當然, 這也不代台灣就是看壞, 如果你一直在追蹤本blog, 你會發現事實上我一直很看好台灣, 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1. 和平紅利: 以過去來說, 台灣和南韓兩國一向在投資市場享有”政治折扣”, 這是指因為處於特定威脅下, 這二國股市要考量政治/軍事風險, 所以只有用比較低的本益比來評估. 前幾年韓國以創新和研發能力打破了這個迷思. 惟獨只有台股, 任何一個風吹草動, 股市往往就是以大跌反應. 但是此時兩岸的和解, 卻帶來新的契機.       以前一陣子南韓的天安艦事件為例, 要是在以往, 台灣市場一定是聯想兩韓如果開戰, 中共會順勢打台灣, 結果台股會跌的比當事人­─南韓還 慘. 結果這一次, 台股不僅大漲, 不少名嘴還能整暇以待的分析, 如果開戰台灣有哪些廠會獲利, 似乎台灣有點迫不及待兩韓能開戰.  這就是和平紅利, 我相信會有助於不管是外資或本地資金持續投資台灣.

  2. 利多和歷史定位: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 歷中上, 中國的執政者多很在意自己的歷史定位, 也就是後人會怎麼去看待或評價這個領導者.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開創者,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舵手, 江澤民讓中國走向現代化, 並收回了香港和澳門, 那麼胡錦濤呢? 2012年對兩岸領導者而言都是重要的一年, 2012三月馬英九要面對第二任的總統選舉, 胡則是執政的最後一年, 他們都需要在2012年前完成一些讓自己留名千古的事.說真的, 除非武力解決, 否則要在2012年統一台灣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惟一的方法, 就是釋出更多的利多, 讓台灣和大陸終止敵對, 更緊密的結合. 基本上, 這次的ECFA就有這樣的味道.對投資者而言, 每一次利多的釋放, 就是多打一次強心針. 除非中國自己出事, 否則2012年前, 這種強心針應該會履見不鮮.

  3. 台商回流: 如同我在”董事會見聞”裡提的, 會有愈來愈多的台商回流. 持類似論點的分析文章其實不少, 但是談的多是金流對台灣的影響, 事實上我認為”人流”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過去幾年台灣內需不振, 其實有很大因素, 是台灣大量的人口流向彼岸, 在外地消費.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來解釋, 為什麼台北縣市房地產居高不下, 而台灣其他地區即使環境氣候優於台北, 但房地產就是不漲的原因. 人口的回流, 會有助於國內的需求, 帶動真正經濟乘數效應.

以上是我個人從不同二面的看法, 寫了正反不同意見, 不過, 這篇是寫給”市場派主流人士”看的, 想當然, 接下來的問題一定是, 你寫了這麼多, 那到底是能不能買台股或房子?

哎~我要是能”神準”, 我就不會坐在這裡寫文章了. 還是講一下我的"結論", 我認為:

  1. 台灣股市的主要產業仍是電子業, 而這項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景氣有關.所以影響台灣股市最主要的因素在美國, 而不在中國. 兩岸和緩只是讓台灣不再受政治折扣干擾而已. 而以目前來看, 美國股市不應太樂觀.

  2. 如果一定要買台股, 可能會和過去相反, 內需型或傳產型可能會勝於電子資訊業

  3. 未來台股的表現, 應該還是和美股連動性大. 但是好處會是, 如果美股或亞股大跌, 台股應該會跌的少一點, 大漲會漲的多一點. 至於簽了ECFA就能像港股一樣扶搖直上, 我想除非全球大漲, 否則只有四個字:別作夢了.

  4. 未來真正大投資的機會只有一種情況, 那就是共產黨有辦法和民進黨走向和解, 也就是台灣不管KMT 或 DPP執政, 都能確保台灣的中國政策不致於有太大的偏差, 不過我想這還需要一點時間.

Anyway, 對於ECFA, 坦白說我認為會對台灣有很大的影響, 但是在這1~2年內不會有什麼重大而明顯的改變. 事實上, 未來這1~2年內, 全球要影響台灣經濟的因素和變數, 比上ECFA還要多上許多. 如果你要因為擔心簽了ECFA, 台灣因此會被中國逐步併吞, 或是什麼財富重分配你會落後, 而吃不好睡不著, 你一年後來看, 一定覺得很好笑.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BP=英國石油?

BP=英國石油?

記得iPhone 4發表的早上, 我在ptt Stock版寫了一個短文, 質疑明明就是叫iPhone 4, 為什麼台灣所有的媒體都叫iPhone 4G. 有人推文說明明是iPhone 4G 是你自己看錯了吧?  更有人說叫iPhone 4 或 iPhone 4G有這麼重要嗎? 其實真正有趣的, 是iPhone 4 正式公佈後, 至少有三天, 台灣的新聞報導時還是寫iPhone 4G, 甚至還有財經新聞把差不多時間發行的HTC EVO 4G拿來和iPhone 4G作比較.

其實我並不是雞蛋裡挑骨頭, 也不是看到iPhone 4發表後見獵心喜. 因為在Apple開始宣傳下一代iPhone 時(當時的媒體都一律以iPhone 4G這個名稱稱呼), 我就很好奇, 新一代的iPhone真的要支援4G嗎? 不少人說, iPhone 第一代以來依次叫iPhone 2G, iPhone 3G, iPhone 3GS, 所以新的手機是第四代, 叫iPhone 4G並不為過. 可是事實上, 一般手機用的2G (GSM, PCS, PHS) 和 3G (TD-SCDMA, W-CDMA, CDMA2000) 這裡的G(Generation) 指的都是通訊協定, 更重要的是, 美國目前正在推4G網路(營運中的是Clearwire 和 Sprint Nextel 採用WiMax 技術和預定今年底和明年上半年 AT&T 和 Verizon要推LTE), 如果iPhone 採用4G的名字, 但其實不支援4G網路, 完全不用意外, 到時Apple就準備接一大堆的客訴和法院控告誤導使用者.(別懷疑, 這種事在美國一點都不意外)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最近的BP漏油事件. 我所看到的台灣媒體幾乎都是以英國石油(BP)來稱呼這個出了大紕漏的公司.(工商時報是惟一僅以BP稱呼的). 不過差不多就在上週, 這些媒體也才播出美國總統歐巴馬就是公開以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 稱呼這家公司, 造成英國民眾的不滿和抗議, 似乎很多台灣媒體新聞播一播也就不當一回事了.

是的, BP最初代表的就是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 事實上, 他是總部設在英國的公司, 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企業, 不過一方面由於近年來這家公司大力投入在再生能源, 進行石油以外的經營, 另一方面在陸續購併了很多英國以外的公司, (如美國的Amoco, Arco), 因此從2001年後, 這家公司就以”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為主題, 正式改名為BP.

以原本的簡稱直接成為公司正式名稱的, 還有像原來是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的AT&T, 或是原來叫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 Company的3M.

當然, 你可以理解, 由於我們有外文中文化的習慣,為了讓民眾便於知道這些外國名字,  因此媒體要想辦法取個中文名, 所以才有George Bush =喬治布希,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 新聞媒體要扮演的, 除了真實傳遞新聞外, 還有教育民眾的功能. 不可否認的, 很多人是從新聞中去學習, 去了解這個世界, 可是我們的新聞媒體除了傳遞新聞時, 喜歡加油添醋, 加一下政治色彩外, 還喜歡給民眾錯誤的資訊, 這是我想提出這件事的主因.

當然, 這裡是財經blog, 還是講一點我對BP的看法.

先來了解一下BP這家公司,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之前的文章”當企業購併國家”裡面的圖表, BP除了之前講的, 是英國最大的公司, 同時也是全世界第四大公司, 第三大石油公司. 他一年的營業額只比台灣的GDP少一點. 從WIKIPEDIA查到的, 在2009年三月BP全球員工有92,000人….用簡單的一句話說, 這是一家超級大公司.

不過大家比較有興趣的應該是股價. 目前BP在美國掛牌的ADR 是約$30/股. 是過去十年來最低的價格. 當然, 以過去經驗來說, 不少人都知道, “人棄我取 人取我棄” 勇於在大家最不看好時進場的人, 才是真正能在股市中笑到最後的人. 那麼30元的BP到底值不值得買? (BP 最低跌到29元).

BP 目前要面對的挑戰有:

  1. 到底漏油還要多久才能獲得控制? 事情拖的愈久, 未來BP要面對的罰金和民事訴訟的問題就會愈大. 而目前這件事還看不出來有好轉的趨勢.

  2. 美國政府的罰金會有多高? 以目前美國民意的氛圍, 應該不意外的, 大家會看到一個美國史上最高的罰金, 至於可能會是多少, 因為問題解決還遙遙無期, 當然也無從估算

  3. 民事訴訟, 上自地方州政府, 一直到漁業, 觀光業, 到今天新聞看到的脫衣舞孃(SORRY, 這也是觀光業的一部份)都打算控告BP, 以美國人好訟的性格, 再加上BP這隻肥羊, 自然很多律師都不會放過. 這個數字應該不會低於美國政府的罰款, 更重要的是, 這種事通常都會缠訟很多年, 所以可以預見BP未來要花不少錢去打這類的官司.


也因此, 開始有人指出, BP可能透過破產來規避這些高額的罰金. 說真的, 提出這種想法的人, 如果不是小看BP, 或是他背後的英國政府, 那就是把美國政府當棒槌. 而事實上, 這也是BP目前的生存之道.

  1. 就如同台灣的中油, 或日本石油, 泰國石油. 基本上這些石油公司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企業. 換言之, 他們在本國也雇用了大量的員工. 在失業高漲的今天, 沒有一個政府會任由本國大企業被外國搞到破產. 因此, BP事件代表的, 不只是一個外國公司在美國犯了大錯, 這也代表了美國和英國, 甚至是美國和歐盟的關係.

  2. 就如同之前的AIG, 或一些出問題的金融機構一樣, 像BP這樣的公司, 全球不知道有多少基金(包括規模龐大的退休基金)或個人持有他的股票或債券, 甚至我相信不少退休員工還靠BP的退休金才能維生. 如果BP倒了, 會引發不小的金融問題和社會問題.


也因此, 我認為美國政府最後會作的, 是處以一個天價罰金, 但是同意BP在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分期付清.至於民間的訴訟, 就讓BP自己去處理, 反正這個也要很多年.

那麼回過頭來, 30元/股的BP值不值得買? 那就問問你自己, 如果有一家公司未來十年都不太可能賺錢, 你願不願意花30元去買? 當然如果你要炒短線的, 賭BP會不會被購併, 或是出售資產清償債務, 當然也是一種想法. 不過, 我個人更建議採用Warren Buffett 法.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 Warren Buffett看到了像Goldman Sachs, GE這些超級大公司出了問題, 他不確定金融風暴會延續多久, 或是這些公司背後洞可能有多大, 但是他知道這二家公司意義非凡, 美國政府不會放任他們倒, 於是他採行了一個進可攻 退可守的方式, 買進這些公司的CB(可轉換公司債), 如果股價低迷不振, 他可以拿每年10%的利息, 如果股價高漲, 他可以轉換為股票.

接下來的BP應該會有密集的籌資計劃. 基本上BP是在英國交易, 傳言英國市場已經有年息10%的CB, 不過我對英國不熟, 也不知怎麼買, 所以我會等BP到美國集資的計劃.

接下來呢? 其實也有人猜測未來BP有沒有可能利用炒高油價的方式來減輕財務上的負債或是提高資產出售的價格? 坦白說,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可能性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 BP事件帶給許多政府的啟示是, 深海鑽油的風險非常高.(美國目前就”暫時”完全禁止沿岸的深海鑽油), 可是問題是, 由於地理探勘的技術十分成熟, 目前陸地或近海陸棚的探油都發現的差不多了, 這也是大家可能有注意到, 近年來發現的大油田幾乎都在海上.

一旦禁止深海鑽油, 石油炒作者馬上就有題材把石油往上炒(請參見”石油上漲是怎麼回事?”), 除此之外, BP事件也會造成全世界鑽油業的成本大增, 到時候, 大家就有機會和墨西哥灣的居民一樣, 共享這次BP漏油帶來的"福利"了.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子公司分割圖利特定人

子公司分割圖利特定人



今天剛寫完第十個案例, 說真的, 每次寫這種東西都一肚子鳥氣. 或許很多人還不了解什麼叫”公司治理”. 簡單地說, 公司治理就是如何避免大股東欺負小股東. 換言之, 所謂公司治理案例, 就是一狗票大股東如何欺壓小股東的故事. 而之所以讓我很不爽的是, 這些大股東作完了這些狗屁倒灶的事後, 基本上也沒怎樣, 套句鄧小平說的話, 叫“馬照跑 舞照跳”. 反正在台灣, 小股東在意的只是短期的上漲, 至於大股東怎麼亂搞, 只要來得及上轎下轎, 多數人是不在意的, 也因此縱容了這些人敢於為所欲為.



從這篇起, 我把原有的分類, “公司治理”, 改為”台灣股市的亂七八糟”. 一方面後者較符合文章內容. 另一方面, 由於這類文章在本BLOG多半屬於作者的情緒發洩, 相較於教案, BLOG文章少了很多”公司治理意涵”, 所以有點名不符實. 也順便告知一下教案老師的學生. 如果你要引用BLOG的資料, 請再次查証, 雖然都是我寫的, 但教案中的數字有經過老師的查証, BLOG的較多屬於”個人猜測”, 再者, 令師也是本站常客, 所以要如何”參考”, 請自行斟酌.

同樣的...以下文字和教案有很多重疊, 所以敬請不要轉載..只能以連結方式.

這一篇要寫的故事是英業達和英華達的合併, 2011年3月22日英業達公司宣佈經雙方董事會通過, 將以換股模式, 合併另一家上市公司英華達, 換股比例為每1股英華達普通股可換取1.68股英業達股票, 以當日收盤價計算, 英業達對英華達的收購價約溢價20%. 消息一出引發市場嘩然.

市場對這宗合併案之所以有意見, 在於英華達正是十年前(2000)從英業達切割獨立的公司, 在2005年掛牌交易後 股價最高達到每股238元, 不料短短五年內, 由於產品利基不再, 訂單流失, 業績大幅下滑, 股價跌到合併公告前的20.5元, 而最終還是由母公司購回.

對此英業達發言人徐信群指出,雙方整合是為布局雲端科技市場,英業達為全球最大伺服器代工廠,英華達具備智慧型手機及手持式產品線,雙方是「雲與端的結合」; 而英華達的發言人陳烈宏也認為, 由於電腦和通訊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 透過公司的合併, 不但可以資訊進一步整合, 採購、研發.等部門也可以截長補短, 相輔相成.

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 但是如果你去查一下英華達的歷史, 或是如果你是英業達十年以上的股東, 我猜你聽到這些話, 可能很難笑的出來.

英華達原本是英業達旗下生產手持設備和科技繪圖機的部門, 在2000年從英業達切割獨立, 為英業達持股99.99%的子公司, 主要生產當時熱門的PDA, GPS衛星導航系統,MP3音樂播放器和手機..等產品.

2003年英華達獨家為蘋果電腦代工第一代的MP3音樂播放器─iPod. 受惠於iPod的全球熱銷, 帶動英華達營業額大幅成長, 從2002年的140.6億, 成長到2003年的306.1億, 和後續2004年的760億及2005年的1135.8億元. 也連帶帶動了每股盈餘(EPS)的大幅成長.(請參見下表)



在亮麗財報數字的烘托下, 2005年10月25日英華達正式以每股108元掛牌上市交易, 由於是首家適用新掛牌交易首五日無漲跌幅限制的公司, 當天英華達收盤上漲逾三成, 收在140.5元, 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並在隔年的二月份, 上漲到每股238元的歷史高點.



轉投資公司飆上高價, 英業達的股東自然樂不可支, 用句股市用語, 這叫”母以子貴”. 只是大家爽不了多久就發現, 原來此時英業達持有英華達的股份連45%都不到.

從99.99%持有的子公司不到三年內變成50%, 那麼股權到哪裡去了呢?原來從英華達獨立後, 每年都有”員工分紅認股”, 所以英業達的股權被稀釋了. 然後在2003年, 英業達以”分散股權”為理由, 大舉出售了1億多股給”特定人”. 這些個”特定人”是誰? 我不知道, 因為財報上看不出來. 但是從財報上倒是可以推算出成交價格, 這個價格約是每股24元. 這個價格合不合理我不知道, 只能告訴你, 英華達前一年的稅後EPS是3.2元, 那出售那年的EPS是8.2. 而用一股24元買到股票的人, 持有二年後, 至少可以以一股108~238元賣出這些股票. 就算一股124元好了, 英業達的股東至少少賺了至少100億.(換言之, 這些”特定人”至少賺了100億)

然後讓人難堪的是, 英華達股價到高點時, 剛好也是閉鎖期結束, 於是大量的經理人申報轉讓持股, 再過沒多久, 蘋果電腦宣佈鴻海、廣達也成為蘋果的代工廠 (英華達不再是獨家), 自此英華達股價一蹶不振.結果是經理人和關係人賣在高點, 小散戶則是套在高點. 而等到股價剩20.5元時,  英業達股東還要溢價20%再把這家公司買回來.

英業達是惟一一家這樣搞的嗎? 當然不是, 有一家公司叫圓剛科技, 也是將旗下高獲利部門切割獨立為圓展科技, 在2010年證交所董事會審查同意上市前, 被人檢舉在2008年底和2009年中圓剛公司分別以32元和38.6元轉讓了568萬和1109多萬股圓展公司股票, 而其中214.8萬多股和141.3萬多股則是由圓剛公司董事長郭重松等關係人取得. 和當時圓展公司興櫃交易價格差價近每股60元.

而另外一家老公司─大同公司也不遑多讓, 在旗下子公司尚志精密化學申請登錄興櫃前夕, 以股權分散為由, 將至少7百萬股尚志股票以約每股15.9元賣給了股市名人賈文中旗下投資公司, 相較於尚志登錄興櫃後五日均價的96元相比. 這筆交易價差約新台幣5~6億元.

以上還是我找得到數字的公司, 其他沒有數字佐證的, 我相信還有一堆.....

那麼這些錢到哪裡去了呢? 問問這些”特定人”吧…

這就是台灣股市, 充滿著一堆亂七八糟. 我相信看完這篇, 你應該就會知道,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一椿奇怪的交易: 中華電信避險案

一椿奇怪的交易: 中華電信避險案

最近由於和一位大學老師合作公司治理的教案, 因此多數的時間都在研讀和整理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案例. 接連看了幾個案例, 說真的, 從事後看來, 一個公司會出事, 或是做出某些錯誤的決策, 從當時的背景, 環境和經營者本身性格, 都不難理解. 惟獨只有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案例, 即便媒體大幅報導,請當事人親身說明前因後果和所得教訓. 至今我仍無法理解, 或者應該說”疑點重重”.

這個故事發生在2008年初, 國內上市績優生─中華電信公告去年財報, 發布2007年因新台幣大幅升值, 配合會計準則34號公報, 金融資產應以公平市價予以評價未實現損失下, 帳面上有40億新台幣的潛在損失.

消息一出, 市場大感震驚. 匯損這種事在台灣見怪不怪, 畢竟台灣是以外銷為主體. 但是這種事過往大多只會發生在電子業或金融保險業, 以中華電信這種營收和支出主要都是新台幣的企業, 怎麼可能會發生這麼大的匯損?

答案揭曉, 原來是2007年中華電信和高盛証券(Goldman Sachs) 簽定了一紙長達十年的合約, 雙方”對賭”美元對新台幣匯率., 簽訂時USD/NTD: 1:33. 約定閉鎖期三個月後, 美元對新台幣匯率如果高於1:32.7 (ex. 1:33.5), 則合約取消, 高盛支付中華電信8%利息. 如果匯率在31.5~32.7 之間, 則高盛要支付以200萬美金為單位的價差. 但如果匯率低於31.5, 中華電信則支付以400萬美金為單位的價差, 而且沒有下限. 雙方以閉鎖期後, 每二週的結算匯率, 結算一次.

最後的結果是, 美元對新台幣匯率之後一路狂貶, 從1:33 貶到1:30.55. 而遠期外匯價已經到了USD/NTD 1:27~28, 基於會計的穩健原則要求以市價來評價, 於是中華電信”帳面上”遭到了巨額的損失.

這件事爆發後, 不少媒體大幅報導整件事的前因後果, 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幾乎所有媒體都一面倒的同情中華電信, 認為中華電信被"誤導"了. 接下來, 整個故事都在描述, 二個不知情的董事長和財務長, 一個善意卻對金融衍生商品不熟, 簽下合約的財務處長和一個熱心想為公司省下交易費用, 卻被誤導的交易員….以及一個邪惡的外資…高盛証券.

(大家可以看這篇事後 商業週刊的報導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0519&p=1)

捅了這麼大的摟子, 大家要不要猜看看最後的責罰是什麼? 答案是財務長記1小過, 罰薪5%, 簽約的財務處長記2小過, 調離主管職.

以下的文章, 我會更詳盡說明整個流程和我個人的看法. 或許你會發現, 這件事或許不是那麼單純吧!

(請注意, 由於本案未來會引用作教學案例, 所有權為我和教案負責老師共有, 如果你有意轉載, 請勿轉載以下部份, 僅可以用連結方式, 煩請配合)

這件事最早要回溯到2005年, 中華電信民營化後, 董事長賀陳旦在董事會中表示, 由於外資股東對於公司長期以來財務操作過於保守表示意見, 希望能同意公司進行財務活化, 操作金融衍生商品. 當下即有董事表示反對, 認為中華電信本業很賺錢, 財務也很穩健, 根本沒有必要操作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商品. 於是本案在二度被董事會退回後, 在第三次董事會中, 因公股代表佔多數下, 表決通過.

之後, 中華電信首先從兆豐金控找來了台灣著名財金學者謝劍平擔任財務長, 捨去了過去由人事副總兼財務長的情況. 謝劍平上任後, 發現中華電信, 財務操作過度保守, 手上握有大筆現金, 卻連基金也不買, 於是一方面, 他開始著手建立公司財務評估和風險控管系統, 另一方面也鼓勵財務同仁, 可以從公司現有財務面中找出開源節流的方法.

此時,財務處的一位交易員看上了中華電信每年約2~3億美元的國際支出, 這個錢主要作為支付國際電話費和設備的採購. 最早, 中華電信是以支付時直接購入美元方式,但後來考量要規避匯率風險, 於是改採用外匯換匯(FX SWAP和CCS )方式避險. SWAP雖然可以規避新台幣對美元貶值的風險,  但是卻要支付3%的手續費. 長期下來, 也算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於是他積極尋找可以節流的方法.

就在此時, 一位來自高盛香港分公司的代表找上了他. 雙方經過詳談和確認需求後, 高盛為中華電信量身打造了一個為期十年的避險合約如下:



交易條件(USD/NTD)執行匯率(Strike Price)計算本金
≧32.5合約結束N/A
32.5>FX≧31.530200萬美元
FX<31.531.5400萬美元

同時雙方議定條件:

  1. 合約為期十年

  2. 閉鎖期為簽約後三個月, 如果三個月後, 或未來十年內任一時間 USD/NTD 高於32.5, 則合約自動失效(當時簽約匯率為USD/NTD: 1:33)

  3. 閉鎖期後每二週, 以當日收盤匯率結算一次, 直到合約結束

用簡單的數字說明這個合約, 這個合約簽訂之後會有幾種可能:

(1)   三個月後USD/NTD 是1:32.8, 那合約失效, 中華電信可以拿到200萬美元X8%的利息

(2)   之後, 假定結算匯率是1: 32, 那麼高盛要支付中華電信(32-30)X200萬=400萬(新台幣)

(3)   如果匯率是1:30, 那麼中華電信要支付高盛 (31.5-30)X400萬=600萬(新台幣)

這個合約看起來有一些很明顯的問題, 例如

  1. 高盛有下限保障(USD/NTD>32.5即合約失效), 但中華電信卻沒有, 換言之, 中華電信的風險是無限大

  2. 合約長達十年, 由於匯率牽渉的因素很多, 市場一般除非是針對發行國外債券對到期還本息作避險, 一般公司財務操作避險很少有這麼長的.

那麼中華電信又何以會同意這個合約呢? 以中華電信財務處事後發出的澄清新聞稿指出, 由於中華電信本來每年就有2~3億美元的支出, 他們曾計算過十年期USD/NTD 平均匯率是1:30.3, 那怕真的NTD升值到30.3, 從高盛合約上, 中華電信會損失(31.5-30.3)X400萬X260(十年有260次交易)約為新台幣15.6億, 如果折算現值則低於新台幣12億. 但是如果採用傳統避險方式, 10年要支付(2億美元X 3% X 30.3X10)也約等於18億新台幣, 合約的成本較低, 而且可以同時規避如果USD/NTD升值, 中華電信的支付風險(如果NTD對USD貶值, 表示中華電信要用更多NTD去換USD, 那麼高盛合約支付部份該好可以補)

當然, 我猜中華電信還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理由, 那就是央行總裁彭淮南一直把 USD/NTD 固定在1:32~33之間. 換言之, 有央行罩著, 合約獲利的機會大增.

就這樣, 由於中華電信認定這是個200萬美元的合約, 再加上財務長和董事長剛好人在國外, 在中華電信內部授權制度, 由財務處長同意即可, 不用提報董事會, 於是這個合約就在財務處長同意下, 在2007年9月開始生效.

接下來呢? 就在簽約的同一個月(2007年9月), 由於金融風暴的影響, 美國Fed開始大幅降息, 帶動USD大幅走貶, 換言之, NTD對USD 開始升值, 結果是USD/NTD從9月簽約時的1:33 到12月底來到了1:32.4左右, 而到了2008年3月則是來到了1:30.5.

如果大家重新回頭去看合約, 大家可能發現, 那怕是30.5都比中華電信預估的十年平均數30.3還要好, 怎麼會有問題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當年實施的會計34號公報, 金融資產應以公平市價予以評價未實現損失. 由於這是長期合約,  因此不能用現貨價來計算可能損失, 要用遠期合約價來估算, 而當時遠期合約價已經到了USD/NTD=1:27~28元了, 於是在2007年底, 中華電信認列了5 億多元的未實現匯兌損失, 此事一提報到董事會, 自然引發董事的不滿, 因為至此大家才知道, 原來財務處作了這麼一件事.

到了2008年3月, 中華電信公告2007年財報, 這個”未實現匯兌損失”, 爆增到新台幣40億, 正式在媒體前引爆.

對於此事的說法, 中華電信財務長表示, 由於當時他人在國外, 再加200萬美元授權處長同意即可, 因此他開始時並不知情. 並認為同仁是好意想為公司省下開支, 但卻不了解金融衍生商品, 低估了風險所致, 再加上又偏偏遇上了金融風暴和公司風險控管系統未完全建立,  這一連串”剛好“才會構成了這個”完美風暴”.

不久後, 財務處也發出聲明稿. 用婉約的文字告訴了大家前因後果和真實的數字,

本公司與交易對手在現金流方面,前 11次均由交易對手支付中華電信共新台幣伍仟壹佰餘萬元,第12次由中華電信支付交易對手新台幣貳佰餘萬元,目前尚獲利近新台幣伍仟萬元。”



承做後不久央行宣佈調高利率,新台幣9月底從33.1升到32.58,造成公司96年第3季季報有8億多的未實現評價帳面損失 (MTM) ,這是衍生性商品在第34號會計公報規定下必須每月做評價的處理”



如果你不解這二段話的意思, 讓我用簡單的白話告訴你. “這筆交易我們實際上是賺近5千萬, 只是帳面上因為會計原則的要求, 被迫認列8億多損失,  如果你還搞不清楚, 回去把初級會計中”應計制”和”現金制”的差別搞清楚再來”.

所以呢, 到此大家很清楚了

  1. 實際是賺5千萬的, 只是會計應計制和保守原則下, 中華電信要認列虧損

  2. 中華電信真是倒楣中的倒楣, 碰上了百年難逢的金融巨災

  3. 請各位別忘中華電信中那群無辜的經理人和善良熱心, 想為公司做點事的交易員…以及更重要的, 邪惡的外資…高盛証券.

以上的事, 如果你上網去查, 幾乎所有媒體的報導都是如此, 台灣業主因不了解金融衍生商品, 以及資訊不如高盛, 因而被誤導. 結論是,金融衍生商品真的很可怕, 大家學到教訓, 以後不要再碰了.

接下來, 我講一下我對這件事的疑點:

  1. 怎麼會敲了一個為期十年, 沒有下限的合約? 理由前面說過了, 就算財務處長對金融衍生商品再不熟, 應該也知道沒有下限的風險有多大吧?

  2. 這個合約的金額到底是200萬美元還是10.4億美元? 以中華電信財務長的說法, 因為是200萬美元處長決行, 所以他不知情.但是第一, 這個合約是每二週計算一次, 第二, 如果破USD/NTD=1:31.5, 它是以400萬美元計算的, 換言之, 如果以極大化來算, 這個合約交易金額是400萬X260(次)=10.4億美元, 那怕只是用200萬美元X260=5.2億美元, 這個合約很難不進董事會吧?

  3. 因為簽約時, 董事長和財務長人都在國外, 所以不知情? 就常理推論, 這種合約洽談不可能是幾週就可以定案的, 至少是1~2月以上或更久. 難道這期間都沒有人向財務長報告目前財務處正在進行的工作?

  4. 這件事在2007年底即算出會計損失為新台幣5億元, 如果以當初”合約價”200萬美元計算, 損失已經高達833%了, 為何財務處沒有處理, 放任損失到40億? 是否因為認為USD/NTD會回升, 損失會縮減?  還是相信財務處說的實際在獲利, 只是帳面虧損? 公司財務長是國內知名金融衍生商品的權威, 怎麼會忽略了這件事?

  5. 原本對中華電信而言, 要避險的是NTD對USD貶值的風險, 但是合約就內容看起來, 不但無險可避(32.5就解約了), 反而把原本對中華電信有利的NTD升值, 轉成了風險. 實在令人費解.

  6. 為什麼會在USD/NTD=1:33 時簽這個合約? 這是我最百思不解之處. 因為對中華電信而言, 付的是美元,要擔心的是新台幣對美元貶值, (未避險前, 新台幣升值是對中華電信很有利的), 而從任何數據都可以告訴你, USD/NTD=1:33 已經是歷史高點了. 這就像是你去買了一股1000元的宏達電一樣, 會不會再漲, 應該會, 只是從台股歷史的紀錄, 千元股票下跌的機率遠大於上漲幅度. 為何中華電信要選在這個已經算是底部的價格談合約?

  7. 最後是我的陰謀論, 為什麼交易的對象是香港高盛, 而不是台灣高盛? 事實上台灣高盛在事件發生前, 才幫中華電信發行過ADR, 彼此關係應該十分密切. 我不了解是否台灣高盛無能力或無法作這件事,  但是我很清楚, 這種交易佣金不低, 在位處於香港的私人銀行, 是很有辦法幫你處理這些檯面下的事的, 而且台灣政府很難查出來.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整件事的看法, 事情的真相如何, 不得而知, 政黨再次輪替後,原董事長和財務長也陸續換人, 不過不管如何, 整件事已經對號稱公司治理模範生的中華電信, 留下了污點.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董事會見聞

董事會見聞

因為長期投資和”年輕”的因素, 約從二年前起我就應邀參與一家資本額近一億的中型公司董事會.

參與了二年的董事會, 坦白說, 相較於去看報上一些可能根本沒有實務經驗的分析師評論經濟前景, 我相信在董事會裡聽企業老闆或其他企業董事們對於自家公司的前景看法. 更能反應出景氣的真實面。舉例來說, 在去年五月的董事會裡, 當時股市已經在回升了, 對多數的中小企業卻可能都還是寒冬.當時大家分享的, 都是如何縮減開支和如何讓員工不受傷情況下裁員,(那次會議內容多在談如何把燈管減半, 回收紙張, 出國坐經濟艙….之類的事), 這其實也反映出了在當時景氣急凍下, 台灣中小企業的彈性, 如何快刀斬亂麻, 斷尾求生. 而今年大家談的是, 中國大陸缺工缺料以及匯率波動過大的問題, 至於歐洲財政風暴, 目前還沒有看出來反應在訂單上.

談起了大陸缺工之事, 相信大家都從電視上看到鴻海富士康跳樓事件和廣州本田(Honda)罷工事件, 兩件事起因不同, 但解決的方式都一樣, 就是就加薪3成左右.甚至幾乎同步的, 大陸很多城市開始宣佈調高最低工資, 並宣稱往後每年薪資都要以15%成長. 這樣的事看在長期不加薪和工作時間愈來愈長的台灣人眼裡, 真是情何以堪.

事實上中國大陸沿海缺工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幾乎從去年底到今年農歷年後達到高峰.缺工的理由很簡單, 中國中央開始開發中西部, 讓很多原本來自湖南, 四川…等省份的民工, 有的因為老家土地上漲也成了富翁, 或是因為就近就可以在家鄉找到工作, 因此去年因景氣不好被迫回老家的工人, 很多就不再到沿海打工了.

這樣缺工事件, 對台灣許多大企業如鴻海, 仁寶…等來說不見得是大問題. 因為多數的大陸人仍相信大公司的”品牌”, 除了不用擔心公司倒閉外, 這讓他們對家鄉或對朋友提起自己在哪一家”知名企業”工作時, 還額外有一份炫耀感. 但相對於小公司來說, 這可絕對是件頭痛問題了, 於是很多台資企業開始逐水草而居, 把工廠搬進更內陸, 所以不管是”九省通衢”的武漢, 或是長三角新明珠的合肥, 或最近新聞火熱的重慶, 都成了台商新的生產基地.

以上是大家可以在報上看到的, 但是我所知道的卻略略有點不同. 其實這一波中, 有很多的台商選擇了退休, 重回台灣. 這些人某種程度來說, 也是推高台北市豪宅的推手之一. 而造成這些台商選擇結束公司或賣掉工廠的原因, 除了大陸本身經營環境愈來愈不友善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台商的下一代根本無意再接手父母親創下的事業(我認識的絕大多數都是傳統產業), 於是這些差不多年紀剛過60的經營者, 考量自己也沒有這麼多的心力再東奔西跑, 到處交際應酬, 於是乾脆有的利用上一波金融海嘯時順勢關掉公司, 或是有的利用最近景氣回暖, 直接賣掉工廠見好就收, 我一個同業就在去年把經營二十年以上的公司關了, 在台北大直的某知名豪宅買了最貴的一戶.

也正因為鴻海富士康事件,最近不少人在討論台灣這些低毛利的代工業要何去何從? 事實上, 中國大陸人事成本, 甚至整個經營成本的不斷高漲, 原本就是可以預期的事, 就如同多數開發中國家一樣, 大陸需要靠著調高底層工作人員的薪資, 來平息社會日益高漲的二元化經濟所造成的貧富對立, 也需要透過更高的環保標準來改善對環境的長期破壞, 這一些本來就是未來幾年大陸經濟明顯的趨勢. 只不過更多人沈迷於, 大陸源源不絕的勞動力和內陸為求經濟發展可以彈性調整的規則, 沿海用完了,  搬進內陸就可以解決一切. 只是大家都忘了, 就如同我之前的文章, “我的大陸心得”裡說的,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 大家要求不再只是吃的飽, 穿的暖時, 真正的對立和衝突才正要開始.

接下來呢? 不難猜測, 歸功於Internet和大陸的”老鄉網”, 鴻海加薪事件會如瘟疫般漫延到全中國, 第一個會影響到的, 是中小型企業. 這些企業可能要嘛, 配合大廠動向再深入內陸, 不然就直接搬到東南亞, 否則就如同我上面說的, 乾脆退休, 或就是縮小規模直接回台灣.

這次的事件, 我最看好有二個國家會因而受惠. 第一個是越南. 其實我從二年前就一直很看好越南, 甚至一度很積極的想知道怎麼去越南投資或開戶. 前幾天電電公會理事長提到, 可能會鼓勵會員前進東南亞和印度. 一般而言, 會移轉到特定國家(區域)設廠的原因, 不外是1.接近市場 2. 降低成本. 以東協+1之後, 基本上這些地方貨物進中國都是零關稅, 再加上中國大力想鞏固和中南半島關係, 開發如泛亞鐵路這些基礎建設.讓這些地方成為中國工資高漲下, 最好的替代方案. 不過東南亞國家過去最大的問題, 一個是常有排華暴動, 另一個是工人的勤奮度不足. 在這種前提下, 越南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特別是越南過去和老美和中共都打過仗.沒有特別倒向哪一邊的政治立場, 反而讓越南可能在未來是中美二國都想拉攏的對象.

另外一個就是台灣. 一方面除了大陸拉高薪資水平讓兩地間差距縮小外, 這幾年因為台灣的經濟低迷, 很多上班族的服從性變的很高.(請參見”當高失業成為一種常態”) 此外, ECFA的簽定可以讓台灣和東協一樣站有零關稅的地位.(當然, 目前言之過早要看協定內容而定), 自然會吸引部份台商回流,(這要看產業別, 有些產業有整個供給鏈問題, 除非大廠回台, 否則很多小廠也只能配合大廠走), 除此之外, 我認為台灣還有一項最大的優勢…”台灣製造”.

這幾年應該很多人都和我一樣, 在買東西時常常會多看一眼製造產地, 甚至會常常避開中國製造. 這種事應該不只發生在台灣, 連美國也是. 我也相信在很多國家都是.

其實從製造業的角度來看, “中國製造”不見得品質有問題, 但或因於過多黑心物品報導的驚嚇, 或僅僅是出於想保障和鼓勵本國產品, 愈來愈多人寧可多花一點錢買非中國製產品. 也因此台灣常出現, 明明是大陸製產品, 卻貼上了台灣製造, 理由很簡單, 大家心目中都認定了台灣製造就是應該值高一點的值錢, 不管背後真正的品質如何.

因此, 對很多製造業來說, 會面臨一個思考, 產品毛利的提升, 是否足以抵過我回台灣設廠製造成本的提高? 想當然, 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 能養活小廠, 不足以支撐多個大廠的產能. 但慶幸的是, 時代不同了, 我記得N年前, 面對歐美客戶(特別是美國人), 如果你告訴他是MIT, 常常客戶會抱怨, 因為他認為你沒有認真降低成本, 他認為一定要MIC才是好, 可是時光倒轉, MIC 反而成了爭議的產品, 這是件值得大老闆思考的事, 掛上MIT 的牌子, 是否可能在歐美市場取得較高毛利? 特別是當二地的生產成本差距縮小時. 如果是, 那我相信可能真的會引來一波的回台潮. 不過這仍待時間去印驗. 當然, 同樣的, 這也會和公司產品屬性有關, 因為很多產業涉及到上下游供應鏈, 不是其中一家想搬就可以搬的.

不管如何, 這一波加薪效應勢必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變化. 以短期而言, 如果如大家預期, 大陸開始全面加薪和接下來面對人民幣升值問題, 再加上製造業不可能馬上遷移, 在未來1~3年內, 中國可能從前幾年協助歐美在經濟快速成長, 卻能物價平穩的功臣, 搖身成為全球通貨膨脹輸出的最大推手..

而對於中國本身, 未來幾年內要努力的, 還是要想辦法提高國內的需求, 這是指真正的民生消費需求 而非過去靠公共工程刺激那套, 才能讓企業在轉型之際, 不致造成過大的傷害, 否則弄的不好, 中國反而會是這一波下的受害者.

至於台灣, 我相信此時應該有不少台商想和政府談條件了, 政府應該要考量的, 是如何讓這些回台資金能真正順利導入製造業, 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而不是讓他們流入資本市場, 創造不切實際的泡沫.反正這些年來¸台灣製造業該外移的也都外移的差不多了, 除非全球經濟惡化, 否則台灣差不多應該是谷底了.

p.s 這篇文章前後斷斷續續寫了七八天, 自己看了都覺得有點跳來跳去. 不過反正都寫了…就PO上來, 或許隨後可以補充一些其他東西.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五都財政劃分

五都財政劃分

最近新聞除了台中市治安問題和鴻海旗下富士康調薪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則”趣聞”. 台南縣市在確立升格為直轄市後, 二位縣市長算盤一打, 發現不對, 聯合召開記者會, 痛批中央漠視台南, 因為升格為台南都後, 中央稅收補助多了83億, 但因為直轄市必須獨立承受教育, 人員開支, 醫院等費用, 結果一來一住, 台南升格後只比升格前多一億多元. 最後結論不意外, 台南市長說, 如果中央輕忽南部, 他要發動100輛遊覽車北上抗議. (p.s 我建議二位首長再找財政人員重算一次, 你會發現升格後補助是多一億, 但是新增的費用要多100億以上)

說真的, 台灣到底要不要這麼多直轄市是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是100%鬼扯蛋), 但是今天台南首長提出這種看法真是睜眼說瞎話. 因為台灣雖然很久沒有直轄市升格(高雄市是民國68年), 但是不過就一年前, 台北縣升格成為準直轄市, 很多相關財政數字都被估算出來, 會發生什麼數字不是今天才知道. 難道台南在爭取升格前完全沒有作過任何財政評估嗎? 今天台南的抗爭, 對我來看, 就像是一個考上公費醫學院學生, 畢業被分發到台東, 於是這位醫生開始抗議, 為什麼有人分到台北, 我就要分到台東, 為什麼我唸公費就一定受限你們分發?

其實台南事件反應出來的, 無非是政治人物的急功好利. 只重形式 不重實質分析, 不管如何, 我還是希望從理性分析的角度來看待這次五都事件. 首先, 我們先想一想到底升格有什麼優缺點, 這樣會有助於大家作更進一步思考

優點:

  1. 新市長會很爽: 這個”爽”包括二部份, 首先他的地位提高了. 原本縣市是屬於內政部所屬, 直轄市則是提升到行政院下屬單位. 所以直轄市市長等同部長, 可以參與行政院會, 參與決策核心(當然在台灣藍綠對立下, 反對黨是不鳥這個的), 不過更實際的, 直轄市首長的薪水會增加, 等同部長. 第二件很爽的是, 市政府屬下編制人員更多了, 官階也不同了, 這代表市長可以運用的資源更多了, 當然也包括部份市長在這次中管轄的土地也更多了.

  2. 也由於編制提高了, 因此可能會有更多的警察, 我們假設這樣會讓治安更好. 你到公家機構會看到更多的公務員, 我們假設服務會變更好.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因為雇用了更多的人, 失業率一定會下降.

  3. 可以借更多的錢, 這一點我不確定是不是優點, 但對很多政治人物來說肯定是最大優點. 在我國現行公債法中規定, 直轄市舉債比例不得超過過去三年GNP的5.4%, 縣市則是2%, 另外規定縣市舉債不能超過全年預算45%. 從這點看來, 縣市升格後, 馬上舉債的比例就多了120%.

  4. 資源可以作更整合的運用, 土地開發或地方建設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來規劃.

  5. 我個人認為惟一真正的優點, 可以廢掉或減少比路上野狗還多的民意代表, 和少掉一脫拉庫的地方選舉, 可以幫地方政府省下一筆錢.(前提是不要再把這些人回聘作什麼市府顧問)

  6. 我其實想不到更多了, 可能有一些市民會覺得比較光榮吧.

那麼缺點是什麼?

1, 財政赤字(負債)會增加: 以新北市來說, 當初估算的數字, 如果升格為直轄市, 員額編制會多1萬1千人, 一年人事費用會多177億. 勞健保費用會增加145億.接下來公立醫療院所(原是是”省立”), 文教會所(如音樂廳, 美術館)和教育機構(省立高中….), 公園養護等共有26項業務都會移轉到直轄市, 台北市一年花在這些事情上的預算是460億元. 假設新北市未來只要台北市的一半230億好了, 運用簡單的算法, 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後最低新增的費用是230+145+177=552億.那麼大家應該有興趣是, 那升格之後可以拿到多少中央的統籌分配稅? 答案是不知道. 不過我列了一下今年度各級政府的統籌分配稅如下, 今年台北市拿到的是370.5億, 高雄市是110.1億, 台北縣則是286億, 我怎麼想也不相信明年升格後, 新北市可以拿到超過500億. 需求這麼大, 收入又不夠那怎麼辦? 當然是利用新的公債法規定: 舉債.


2. 財政赤字(負債)會增加: 不用對比了, 我是用COPY的. 所以這個標題和上一個一字不差. (而且我可以告訴你下一個也是). 不是我故弄玄虛, 很簡單, 升格了成為直轄市, 怎麼可以讓市民完全沒有感受呢? 我相信以台灣的政治文化, 明年大家一定可以看到到處大興土木, 大家都要建博物館, 音樂廳, 然後社會福利的支票滿天飛, 免費換假牙, XX津貼…所以呢? 實際的需要數字會比上面以新北市為例估的552億要多上更多.同樣的, 這些錢中央的補助是不夠的, 所以呢? 當然是利用新的公債法規定: 舉債.

3. 財政赤字(負債)會增加: 不管是五都成立後的規劃整合費用, 或是如前面所說的因人員編制或業務移轉所增加的費用, 無論如何, 勢必要修改現行的地方財政法和統籌分配款的財政收支劃分法, 而依目前台灣各地方政府不重視想辦法自己增加稅收, 只喜歡和中央要錢的模式, 不難想像到時一定又是大吵一番.而依現行馬政府和吳內閣的運作模式, 也不難想像, 到時一定又是人人有獎. 那要怎麼作? 當然是直接修改公債法, 把從中央到地方的舉債上限, 全部重新調整. 然後皆大歡喜過日子.惟一改變的, 是大家不關心但持續不斷上揚的政府負債數字.

當然, 也有人提到什麼葉爾欽效應什麼的, 不過這不是我想討論的.

其實有關台灣地方財政的問題和個人建議, 在之前二篇文章都提過了, 分別是:

  1. 台灣經濟加州化

  2. 2010我的美國行心得

簡單的說,台灣地方財政惡化這個毒瘤, 我認為主要問題出在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不明, 再加上選舉制度推波助瀾, 政治人物都只想作討好選民的工作, 支票愈開愈大, 收入卻遲遲無力增加 (事實上中央還常倒打一耙的減稅), 進而造成地方長期仰賴中央補助, 而無心去開拓助財源所致. 要解決(應該說減緩)這個問題, 中央應該要求地方政府負起更大的責任, 而不是放著地方政府一直扮演著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的免費享用者. 對於地方政府的補助, 應採取等比例補助, 而不是分配後, 任由地方政府支配, 這樣才能迫使地方政府擔負起自籌財源的責任, 當然也包括修法允許地方開徵”特產稅”.

在這種前提下, 一心只想當好人的首長, 那能得的, 就是沒有建設的城市, 此外, 就如同我在美國行心得裡提的, 市民也必需擔負財政責任, 如同例子裡舉的達拉斯(Dallas), 為了建捷運和體育館, 該城市的消費稅增加1.75%. 我就不相信, 如果台灣也這麼作, 花博, 世運, 聽奥, 還有一大堆各地方政府提的大建設案, 有幾個會成型的.

最後, 很明顯的, 本次縣市合併升格後, 其實最大的財務支出在於因組織變革, 帶動人員的增加和因位階調升增加的薪俸. 事實上, 很多縣市政府的人員都運作了數十年了, 相關的業務其實都很完善了, 除了部份可能因應合併產生新的組織或必須增加成員, 實在沒有必要為增加而增加. 更何況, 在民間企業合併, 幾乎跑不掉的就是裁掉重覆的人力, 只有台灣政府合併,反而要增加更多人員的, 這是升格後的政府在喊窮之外, 自己該反省的.

最後的最後想到一個爛笑話, “經過這麼多年 台灣終於有一項領先大陸了…….中國只有四個直轄市 台灣有五個….”, 事實上, 台灣勝過的還不只大陸, 還狂勝美國, 因為美國只有一個直轄市(Washington D.C)...哦~ 對不起, 我忘了台灣未來幾天還會再多一個直轄市…….桃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