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公司的品格2 找錯誤結果與堪誤表

公司的品格2 找錯誤結果與堪誤表


請原諒我把這個在1/15就截止的活動今天才公告結果。不管如何,當初訂1/15就是希望能在過年前把獎品送出去,在此公告讀者們所提供的錯誤,以及得獎名單如下, 最後套句 國父的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如果大家後續有找到其他錯誤,再請不吝告知!
 

~by Keynes LI (1)

P.84註釋 BRK-A一股約為20萬美元,差不多等於新台幣600萬元一股!誤植為6,000萬元一股
 

~by Alison Hsieh (9)

P23 Line4 矛盾讓人不知所(已,錯字)

P183倒數第六行 …、二審無罪讓人不知所(已,錯字)以的結果

P47 Line10 …現在做的事和當初成立組""(漏字)宗旨…

P103倒數第七行 …,其(簽證,多餘字)財務報表簽證也需由台灣會計師擔任

P127 Line5 史上奇(跡,錯字)

P129 Line9 公司派與市場派互(輒,錯字)軋多發生…

P209表二中的時間應該是2006年,表格內是2016

P265 倒數第三行,…乃至於歷史地理背景(習習,錯字)息息相關

P265 倒數第二行,…一昧(延,錯字)沿襲國外制度…
 

~by 三點一刻 (判定 3)

P.48第九行: ~難怪這些年美國發展會遠遠落後台灣。

=>語意很怪,是否為” 台灣發展會遠遠落後美國。? (這個不算 已說明為反諷)

P.65第十行:未留下”留”遺言=>多了留

P.161倒數第九行:不教而殺”為:之虐=>應為不教而殺”謂”之虐

P.181倒數第三行:大同於2003年利用當時”土”增稅減半政策=>應為當時”土地”增稅減半政策 (這個亦不算 土增稅為土地增值稅通用說法)

P.236倒數第十一行:”向”由李、劉二大家族輪流擔任=>應為”一向”由李、劉二大家族輪流擔任 (這個只能算是口語用法)

P.240倒數第九行:”會也”愈多=>應為”也會”愈多

 
~by Jeff Chi (1)

P.33 財團法人很熱中辦活動 -> 熱衷
 

~by 麥克風 (2)

P.70  (3)承認事項 ......基於「和協社會」 -> 應為和「諧」
電子書版中的圖表都是置右而非置中,導致部分圖表有一部分會被截掉無法顯示,如下圖:

 

~by Unknown (1)

P.209 新橋80 應為新橋80億元
 

得獎名單:

頭獎: Alison Hsieh

二獎: 三點一刻

三獎: 麥克風

 
獎品規則 第二屆公司品格盃 找錯誤大賽所言,頭獎可以在以下四項獎品中選三項、二獎選二樣,三獎選一樣


獎品是以下四項:

1.      美國財政部限量發行雞年紅包(2)
 
2.      史上最巨額的辛巴威幣(限量4)

3.      公司的品格 1 2 簽名書

4.      博客來或金石堂或讀冊 任何一本500元以內的書

得獎者 再請把你的郵寄地址、收件人姓名和想要的獎品 email ruslee@gmail.com

我會儘可能在下週一或二 在過年前把禮物寄出!

謝謝大家幫我堪誤 也敬祝 新的一年事事順利 雞年行大運!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談美國家庭所得與支出


談美國家庭所得與支出

 

談到美國人的所得,大家的印象應該不外是,薪水很高,但消費也高,再加上稅很重,所以多數的美國人銀行帳戶裡都沒有什麼錢。在繼續這個話題前,要先說明的是,和我們講日本人或中國人都是怎麼樣一樣,本來用一套標準來形容所有人就是種有問題的說法,更別說中日美可都是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而我又不可能寫一萬篇文章來分析各種可能,所以這篇文章只是概略敘述,讓大家可以初步了解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相關支出。
 

根據美國統計局在2014年的統計,美國平均的家戶所得是73,298美元(差不多新台幣235萬元),看起來真的很高(2014年台灣平均家戶所得是121.4萬元),差不多是美國的一半。不過你知道這是平均數,就如同我和郭台銘在2014年平均所得為每人30億元一樣,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特別是在貧富差距愈大的地方愈不具代表性。所以我改用了另一個數字: 中產階級家庭的家戶所得。當然,如果文章夠嚴謹,接下來又要定義什麼叫中產階級? 算了啦,反正看這篇文章又不收錢,我說這是中產階級那就是中產階級。

 

以南加州來說,一個年收入12萬美元的應該算是很普遍的中產階級家庭,這種家庭大致上就是一對30~45歲的夫妻,二個人都在工作,有1~2個小孩。年收入12萬美元等於一個月一萬美元,我們就以這個數字來看一下,他們生活可能的開支比例:
 

一、所得稅: 很多人聽說美國所得稅很高,美國的所得稅主要包括聯邦所得稅和州所得稅(9個州是無州所得稅的,部份城市甚至還有市所得稅). 以下是美國聯邦所得稅級距表。
 


 

 

看起來這個家庭所得會適用25%稅率,但其實不然,首先,這是級距式(前段所得用較低稅率),其次,真的繳稅額是用應稅所得計算的(就是扣掉一堆扣除額、免稅額後的數字),通常這樣所得的人真正實質有效稅率差不多是15%左右,至於州所得稅當然依各州不同,實質稅率會差不多在5~7%(因為聯邦所得稅還可以抵減),就假設二者合計為20%。簡單地說,這個月收入1萬的家庭完稅後剩大概剩8(以下都是美元).

只有這樣嗎? 當然不只,除了所得稅外,每個月的薪資還會被預扣掉社會安全捐(Social Security Tax, 包括social security Medicare),如果你是自雇,要付薪資的15.3%, 如果是受雇要付7.65%(公司付另一半). 所以一萬元還要再扣760. 所以真正稅後一個月所得是約7400元。
 

二、另一個家庭的重要開支就是住宿,這筆可能是自有房屋的房貸,也可能是房租,這又是個各州差異很大的數字,如果以加州為例,一個1500~2500sqft(42~70) 3~4房的房子,每個月租金或房貸 應該會在$2500~3500之間(房貸會高於租金). 就說$2500好了, 所以這個家庭一個月剩下$4900.事實上如果房子是自有,還有一個房地產稅(Property Tax),以50萬美金的房子來說,一年約5000元,一個月也差不多要500.
 

三、保險費: 大家應該有聽過美國的保險費很貴,保險的種類很多,我們只談必要的保險,車險和健康險(如果有房貸,銀行會要求買產險)。美國多數的地方都要開車,所以一個家庭有2部車子一點也不奇怪,一台車一個月的保費約在$100~150之間,當然保費會視車的價值和駕駛者的紀錄等相關。另一筆更大的支出則是健保,美國沒有所謂的全民健保,所以你的健康保險主要看你的雇主提供什麼方案,一般來說,這種3~4口之家一個月的健保費約落在$350~450之間,傳言2017年還要再調高25%,所以一直有人說,川普能勝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大家對Obamacare不滿,看看這個數字你自然不意外。不過如何,這二者相加一個月又去了500元,所以剩下$4400


四、生活開銷: 這包括二個部份,一個是每個月固定會來的帳單,包括水電瓦斯、電話(含手機)、網路、CableHOA(社區管理費),甚至很多人還有車貸(或是美國近年流行用汽車三年租賃),這些加起來一個月約$500~700左右。至於日常生活的衣食娛樂等,這些當然是看每個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一個3~4口之家一個月應該在$2500~3000左右,所以再扣掉這些一個月剩下800~1000.

 
五、其他: 從以上敘述,你應該可以發現還有不少費用沒有被列入,例如子女的教育費用,甚至更小的孩子還有保姆費,美國大學教育高得嚇人,不少人還在還學貸或是要幫子女存教育基金,或是生活無預期的開支等。除此之外,除了前面談的每個月都會被先扣的錢,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支出是退休金準備,包括許多公司都會有401K(由公司和個人各提撥一定金額)和個人的IRA(美國政府提供租稅優惠 鼓勵大家儲蓄)等,你可以算一算把這些都扣一扣,所以你知道為什麼美國人銀行裡面沒什麼錢了吧!

 

當然,以上都是些粗淺的估算,主要是讓大家有概念一個美國家庭的開支,或許你會很好奇,如果年收入12萬的存不了什麼錢,那些7~8萬的,甚至更低的家庭怎麼過活? 首先,以上很多稅費(包括健保費)主要是和你的收入掛勾,收入(精確地說薪水, 因為收入有很多種)愈低,很多費用也愈低,甚至你的所得如果低於貧窮線(或高於貧窮線不多)政府有很多補助。其次,美國的消費很多元,同樣是可口可樂這種標準產品,從99 cents的廉價商店到$2.5的頂級超市都有賣,較低所得的人就會住在房價便宜、消費也便宜的地區。最後,較低所得者他的所得不見得來自這種不太逃得掉的薪資,這讓他在繳稅或是相關稅費上有很大的彈性調整空間。

 

談完以上介紹,我想說的其實是以下:

1.      台灣和美國的中產階級看起來差很遠,但面臨的問題其實很接近。台美薪資所得階級都很苦,一方面他們才是繳稅的主力(以稅費佔所得比例來說),富人佔有很多優勢不說,窮人在一堆社會福利補助下,有時想想窮人可能還過得比較爽,(台灣輿論常在批評富人,其實我覺得台灣很多假窮人的問題也不小)。尤有甚者,這些年來房價大漲,美國人雖然沒有像台灣人有一定要買房的壓力,但問題是美國的房租和房價是連動的,房子支出一樣排擠了許多家庭支出,讓很多人看起來有份不錯的工作收入,其實真正能放進口袋沒剩多少。從這裡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分別代表左右二個極端的Bernie SandersDonald Trump聲勢會這麼浩大。

 

2.      台灣的經濟很悶,因此每一次國外推行什麼激烈的經濟政策時,你就會看到台灣很多專家和自以為是專家的名嘴大聲疾呼台灣政府應該仿效,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回顧一下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上任時所謂的安倍三隻箭,當時台灣有很多人呼籲台灣也要射三隻箭,結果安倍經濟學目前看來是無三小路用,這些年這群人絕口不再談這件事,仿佛他從來沒說過。同樣的道理,現在也一堆人要求台灣要仿效川普的減稅方案來刺激台灣經濟。川普還沒上任,他的選舉政策到底是否能100%落實目前還言之過早,但是用減稅刺激經濟卻一直以來是台灣很多所謂財經專家擁護的論調,雖然我認為這些人只是拿著歐美經濟學來套上背後金主想要的答案罷了,他們根本沒有用心去了解台灣問題和歐美的差異。


從個人方面來說,你從上述文章就知道,即便扣除了免稅額、扣除額等,稅和費佔一個美國人所得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姑且不論財政效應,減稅的確可以增加一個美國家庭的家戶消費能力,但台灣根本不是這樣。台灣所得稅頂多佔一個薪資家庭一個月所得,以勞健投保薪資第29(投保薪資約7萬元)來看,一個人一個月才1千多(台幣), 以家戶所得月薪14(夫妻2人各7)來算,一年要負擔的稅費佔所得比率並不重,台灣一般民眾消費不振主因,一個是對未來不確定(就是悲觀),另一個就是想存錢買房子,這和美國家庭可支配所得不足完全是不同的問題。台灣要靠減稅來刺激個人消費,這和一堆地方政府提出一個月給1萬元要年輕人生孩子一樣的完全搞錯方向。
 

相較於個人,企業減稅的問題要複雜很多,因為台美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個是產業外移造成本地投資不振,另一個是這些跨國企業在海外賺了錢卻不匯回來,甚至逃稅。美國本身是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所以川普可以用威脅加稅的方式逼產業回流,但台灣卻無法這麼搞。再進一步反思,如果台灣學美國降公司所得稅,難道企業就會回台灣投資嗎? 企業決定要不要投資一個地方真的是只看稅率嗎? 還是土地、人力、公共設施、上下游產業整合,甚至是政治及政策穩定、產業未來前景更為重要? 如果企業所得稅這麼至關重要,那馬英九時代把公司所得稅從25%調到比韓國更低的17%時,台灣經濟不是應該就飛上天了嗎? 或是早就吸引大量廠商回台設廠了不是嗎? ~你可以摸著肚臍想一想,這件事有發生過嗎?
 

尤有甚者,再仔細看看台灣那些萬年不變的產業升級條例還是獎勵投資條例,台灣很多企業早就不是什麼高科技了,還在享用這些條例減稅,換言之,許多大企業真正的實質有效稅率遠低於檯面上的17%,請問台灣還要降到多低才能吸引這些企業回流?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台灣最大製造集團─台塑集團旗下主要上市公司的公司所得實質有效稅率,幾乎都在10%以下,如果營所稅在10%以下他都要去美國投資,那請問台灣要降到多少他們才會回流?
 

我自己回頭看看,這篇文章本來只是純粹談美國家戶所得和支出,不知為何結論變成批評台灣名嘴胡扯減稅,算了,這就像我無法理解數字大師成天胡說八道,他講的論點事後回顧根本經不起事實驗證,但媒體還是成天喜歡刊登他的論點一樣,台灣莫名其妙的事反正多的是,又不差我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