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下)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下)

 

出國前搭高鐵從高雄北上, 途中看了一下一些分析師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 不出意外, 多數人認為明年1Q是谷底. 下半年會反彈. 因此結論也不外是”逢低加碼” 或是強調”定時定額的重要性”, 抑或是有些以債券為主的, 就強調”股債平衡”, 以新興市場為主的, 就強調新興市場較不受歐洲影響.

這些分析師會這麼說, 一方面是職責(飯碗)所在, 但另一方面也代表, 的確大家都很不看好明年的經濟前景. 在無法也不希望經濟更壞下, 只好把所有問題都推給第一季, 希望一切能到此為止.

 

展望2012年, 我想整體經濟走勢就會是如我上一篇說的, 會在”緊縮”和”寛鬆”之間搖擺. 一方面財政赤字問題會迫使一些國家進行財政緊縮, 進而造成消費的下降. 另一方面為了減緩財政緊縮的影響, 貨幣政策上勢必要重回寛鬆. 二方力量的拉拔, 我想關鍵會在於寛鬆的貨幣政策是否再次引發原物料的上揚? 以及過度的緊縮是否造成消費急凍, 進而引發資產價值的下滑, 造成惡性循環, 我想是注意關注的焦點.

 

依往例, 接下來以地區別來作分析.

 

歐洲

 

目前和明年很明確的焦點自然是歐元區或者是歐盟. 拖了二年多的歐債問題, 在今年達到了高峰. 歐債的問題起源於龐大的退休金和社會福利支出, 加上收入面的惡化更是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 這個問題不只是歐洲, 其實世界上多數的國家, 包括美國和台灣都是一樣的, 這種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問題, 要政府馬上解決根本是天方夜譚. 原本這種以債養債的作法, 只要不引起注意, 就可以一直搞下去. 可惜歐債問題的”創始國”─希臘當初因為政黨輪替, 新上任者為了撇清責任, 自爆希臘作假帳的事實, 最後引發了一連串的信心危機.

原本這種事解決之道很簡單, 就是把這些有問題的國家踼出歐元區讓他們自生自滅就算了, 偏偏借錢給這些國家的, 多數都是英法德這些國家的大銀行, 他們深知這些國家一旦退出歐元區, 接下來就是倒帳, 到時會引發一連串的金融業倒閉效應. 因此堅持以歐元統一為名義, 堅決不讓這些國家退出。

或者, 歐洲應該就像美國的QE手法一樣, 由歐洲央行出面全面收購這些債券就好(12/22歐洲央行就採行了類似的手法), 但歐洲就不是美國, 加州出事了, 紐約州的人不會反對中央救加州. 但是希臘出事了, 你很難要求每天辛苦在寒冬下工作還要繳納高納稅金的德國人, 犧牲自己去拯救那個每天躺在陽光上懶洋洋的希臘人.

這就是歐元的最大困局. 也因此, 歐洲選擇了一個最多人可以接受, 但是可能也是效率最差的方式: 一方面透過金援讓這些國家發債的殖利率能降下來.另一方面透過政治力逼迫這些受援助國家要大力刪減財政預算, 好平息援助國家內部的反對聲浪. 這聽起來很合理, 問題是這些受援助國家多半本身經濟情況已經欠佳, 如果此時又大砍政府支出, 在沒貨幣貶值的奥援下, 很容易就掉入經濟衰退, 接下來是政府稅收減少,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Anyway, 如果以2012年來說, 我認為歐洲有幾件事會是關鍵:

 

  1. 歐債還債的高峰期開始展開

  2. 歐洲國家的緊縮正式開始, 當然也包括後續效應的開始(今年都是說說的)

  3. 歐洲是否出現金融業的倒閉 引發心理效應

  4. 歐洲主要國家大選是否影響目前德法同盟救歐元的方向

  5. 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也包括歐元區內), 這會決定歐元區國家的出口是否受影響


 

美國

如果單就股市的表現來看, 美國應該是主要經濟體表現最好的一個. 也包括了年尾美國公告了一連串強而有力的數字, 包括失業率的下降和一些亮麗的數字. 也因而不少分析師宣告美國會是明年經濟成長的領頭羊.

相較於歐洲, 美國是單一國家再加上擁有美元這樣的超級貨幣, 美國在決策的效率上會相對高於歐洲. 但別忘了, 這只是”相對”而不是真的很有效率. 也請別忘了, 美債問題一點都不小於歐債, 更別忘了歐元區(或歐盟區)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全球化下, 如果歐洲陷入經濟衰退, 美國還能獨善其身嗎?

 

以2012年來看, 美國關鍵事件在於:

  1. 美國總統大選前夕, 兩黨國會爭議可能引發的政府政策低效率

  2. 美國貨幣政策與刺激(就是QE3啦)和可能引發效應

  3. 財政緊縮/縮減社會福利造成消費縮減問題以及社會階級的嚴重抗議(如佔領華爾街活動的升高)

  4. 全球問題的嚴重性(特別是金融業)


 

中國

如果要論中國、日本、歐洲和美國哪一個地方問題最大? 我首推中國. 但是哪個國家明年最不可能出事? 也是中國. 原因無它, 因為有”管制”. 從實質的資金管制, 到媒體人心的管制. 再加上歐美國家的自顧不暇, 這確保了中國至少一年的平安. 再加上中國至少還有豐厚的財政能力和政策調控力, 我想2012年中國應該會比其他國家來的平穩.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包括:

  1. 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

  2. 全球經濟下滑造成需求下降

  3. 過多財富建立於房地產上漲的幻覺中, 一旦房產下降可能引發骨牌效應

  4. 地方債務平台清理造成的中國性的財政緊縮

  5. 愈來愈多國家將國內不景氣歸究於中國, 引發貿易紛爭


 

台灣

和往常一樣, 台灣是我最熟卻也最不知從何著手的地方

台灣明年最大的變數是總統選舉, 雖然我認為檯面上二位最好勝算的候選人相差不大, 不過卻關係著另一位台灣影響者─中國的態度.

基本上, 台灣並不是一個可以自己決定經濟方向的國家, 多數仍要仰賴全球景氣.在明年可能出現消費緊縮的情況下和面對中國不斷上升的製造成本, 明年看來可能真的會是台灣的冬天.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Fed以創造另一個更大的泡沫來蓋掉另一個破掉的泡沫, 造成不管是紐約、上海或是台北, 大家的更積極的投入投資市場, 也造就了大家的財富、消費都和這些投資的效益波動愈來愈相關. 如果投資市場持續的下修, 是否會出現骨牌效應, 我想這也會是明年值得注意的焦點.

 

最後, 二天前剛從關島回來. 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在差不多時間去這裡. 和往年不同, 我感覺到觀光客居然大幅下降了. 沒想到景氣的冬天也會降臨在這個四季如夏的島嶼上(希望不是我的錯覺).

 

另一個有趣的事是, 在聖誕節的隔天我到關島最大的shopping Mall, 裡面幾家店排滿了退貨的人潮(一開始我以為是拿gift card要購物的), 剛好美國有篇文章也談到這件事, 大家在聖誕節後拿禮物去退, 再拿錢用更低的折扣(after Xmas Sales)去換更好的東西. 當然, 這是在美國的零售制度和不景氣下必然會出現的情況, 這也印證了我之前的文章”新聞沒有告訴你的事”中的推測. 我想未來美國一些Big Sales的統計數字可能要重新估算了.

 

辛苦地趕在2011年的最後一天完成這篇文章. 也敬祝大家有個更美好/好事成真的2012年.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合併是為了提昇競爭力? 還是為大股東解套?

剛回台灣, 今天剛好就看到這篇文章 "合併效益不如預期 聯陽認列資產減損24.58億". 這讓我想起了今年四月份寫的教案.

和之前寫的英業達─英華達分割案類似, 企業合併, 利用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來購併個人持有的未上市公司挾帶上市, 也是一些大股東常見的手法.  事過三年, 如今再回頭看看當年公司部門告訴大家的合併綜效, 和再相比較聯陽的股價. 真是叫聯陽的老股東情何以堪?

這種上市公司合併未上市公司(或是反過來, 未上市公司"入主"上市公司), 在台灣可謂層出不窮而且歷史悠久. 很簡單的理由, 股票上市, 大股東可以輕易"印股票換鈔票", 利之所趨, 自然隨之著眾. 也自然地, 蓋房子的買下賣豬肉的, 還是作紡織的買下LED的, 這種光怪陸離現象時而可見. 以本案的聯陽四合一案來說, 雖然買下的三家都是IC設計業, 但仔細一看, 其實產品的相關性要說有整合性, 真的很勉強.

回顧一下今年所寫的教案和相關法令的通過, 其實今年台灣在"公司治理"上的確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至少是法規上). 但真的要衈扼止或減少這樣的歪風, 還給小股東一個合理的交代, 還是要依賴小股東的自覺,  而不是每天只想著"坐轎"和"下轎". 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點醒思.

這篇因為找不到我最原始的寫作, 因此直接以教案文章PO上來, 當然, 也因為是教案, 為了教育莘莘學子, 用字不會像其他文章一樣辛辣. 大家可以嚐嚐不同"口味 ". 同樣,  和本目錄其他相關文章一樣, 由於所有權和另一位老師共有, 所以僅同意以連結出現, 不同意轉載. 請見諒.

 

========================
2008年4月9日,同屬聯電集團的聯陽半導體、聯盛半導體、晶瀚科技及繪展科技,宣佈進行四合一合併。合併基準日為2008年12月31日,由聯陽半導體公司成為存續公司,其他三家則為消滅公司。換股比例依次為聯陽:聯盛(1.05:1)、聯陽:晶瀚(0.41:1)及聯陽:繪展(0.26:1),合併後的「新」聯陽半導體公司資本額將由原本的11.29億元,躍升為20.06億元。隨後在聯陽半導體公司所發佈的新聞稿指出合併後的獲益包括:

  1. 增強核心技術,提高系統單晶片(SOC)整合能力。

  2. 擴充產品線,提供客戶一次性購足之需求。

  3. 整合客戶基礎,增加市場機會之廣度及深度。

  4. IP及生產數目增加,將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及生產成本。

  5. 透過人力資源整合,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並可以招募更優秀工程人員加入。


 

四合一未獲市場認同

很遺憾的,公司的聲明似乎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同。在新聞發佈後,四家公司中惟一一家上市公司,聯陽半導體當日收盤重挫5%,另一家在興櫃掛牌的聯盛也同樣大跌。

市場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並不意外。因為聯陽本身是家獲利良好的公司,在2007年稅後EPS高達4.59元,在合併宣佈前,公司股價一直維持在90-100元左右;而聯盛在2007年EPS高於7元,在興櫃交易股價也超過100元。但其他二家被合併公司,晶瀚和繪展則是虧損公司。大家不免擔心,合併後如果綜效未能如公司預期般顯現,那麼增加接近一倍的股本可能稀釋掉原有公司的每股盈餘。

抱有類似想法的,不只是持有聯陽的股東,還包括了聯陽及聯盛的員工。眾所皆知,員工分紅一直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公司激勵員工最重要的手段,公司獲利良好,股價上升,則員工分紅帶動的財富效應自然水漲船高。相對的,如果公司獲利下降,除了讓員工分紅縮水,也很有可能增加現有員工跳槽的意願,因此面對合併的議題,在聯陽和聯盛員工間也形成了反彈。

 

合併綜效質疑

除了金錢的因素外,合併後的綜效是否真如公司說的那麼好,可以發揮1+1>2的功效,也一直是市場質疑的地方。

這四家公司中,聯陽的主力產品為筆記型電腦鍵盤和滑鼠控制晶片,和主機板I/O控制晶片;聯盛的主力產品則是FLASH記憶體控制晶片和PC-TV解調器(Demodulator);晶瀚產品則是著重於類比式晶片(Analog)以及影音介面,如HDMI和Display Port等晶片;繪展則是影像(Video)產品相關晶片。以原有產品形式來看,這四家公司的產品間,聯盛和晶瀚及繪展在影像上勉強算有關連,和聯陽則沒有明確的上下游整合的關係,為什麼要將聯陽扯進來,實在令人費解。更何況聯陽和聯盛在原有產品市場中,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供應商,而晶瀚和繪展則是剛起步者。在科技業重重專利障礙下,是否聯陽和聯盛非得要透過合併,才能取得晶瀚和繪展技術?而合併後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為關係人帶來最大利益?在重重疑惑下,自然而然很多人把這場合併引向了另一群最大的受惠者,晶瀚和繪展的大股東。

 

大股東吃定小股東

以背後股東而言,聯陽為上市公司,和聯盛,晶瀚和繪展背後大股東同為聯電集團下的宏誠創業投資公司。換言之,聯電公司高層對這四家公司均有主導權。利用集團內上市的聯陽,合併同為集團內三家未上市的公司,無形中等於幫集團挾帶了三家公司上市。而不管是聯電旗下的投資公司,或是以私人名義投資聯盛、晶瀚和繪展公司的大股東,在股票換成聯陽後,等於從原本不確定會不會中獎的樂透彩券,一口氣換成了一張可以隨時兌換的支票。而對原本持有聯陽股票的小股東而言,除了要面對股權被稀釋外,卻也相對得承受公司營運風險的提高。

合併後的「新」聯陽

從表一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自2009年1月1日「新」聯陽正式合併生效後,資本額從原本11.29億元,跳升為20.06億元,增加了77.6%,但是營收在接下來的二年卻只增加了59.2%和5.4%。營收的增幅趕不上資本的增加,最後的結果自然也反映在每股盈餘(EPS)以及股東可分配股利上。

表一、合併前後聯陽營運表現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資本額

1,092



1,106



1,129



2,006



2,015


營業收入

1,788



2,611



2,468



3,930



4,145


EPS(元)

2.29



4.59



3.38



2.44



1.5


股利(元)

2



3.02



1.5



2



1.5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而從圖一(sorry, 不會貼圖, 此處就省略了)的股價走勢來看,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在2009年四合一合併後,聯陽股價由於受美國金融風暴影響,隨著大盤指數下滑,最高價出現在2008年5月7日的每股130元,最低價則是在2008年11月19日的31.6元。爾後,隨著大盤開始反彈,股價亦隨之上升,但很明顯的,在營運績效未達預期下,股價反彈幅度遠不及大盤。

如果我們假設一位投資人分別於合併前一日2008年4月8日(收盤價97.6元)和合併後第一日2009年1月5日(收盤價42.4元)買入聯陽並持有到2010年12月31日(收盤價61.9元),則經股利調整後報酬率分別為-27%及+53%。後者看似不錯,但如果同時將同期大盤指數相比較,則指數報酬率為+3%和+91%。


    聯陽股價      加權指數

圖一、合併後聯陽股價表現

 

 

聯陽合併後很明顯不管是公司營運數字或是股價的表現,都未能獲得市場的認同。

 

公司治理意涵

  1. 借殻上市:公開交易市場由於有明確的交易價格及高度流動性,因此一向是企業主增加財富的捷徑。但我國主管機關在考量公眾權益下,對於上市櫃公司申請掛牌核准有一定條件和審查流程,不免曠日費時。因而透過購併營運困難的上市櫃公司,就成為許多有意上市櫃公司最快的捷徑。此類公司一貫的手法即是透過注資營運有困難的上市櫃公司,取得決定性股權後,再反向購併原有賺錢的公司,或是將有賺錢公司的業務移轉到新取得股權的上市櫃公司,造成入主公司業績大幅成長,股價大漲後,投資方再從股市中獲利,尤有甚者,直接把公司名稱改為入主公司,變相讓原有公司掛牌上市。


撇開部份公司以大幅減資再低價私募的惡劣手法犧牲小股東權益不談,這樣的方式,如果入主的新企業主真的用心於企業經營上,對小股東而言並非一件壞事。但問題是,很難確保入主公司資金是否真心投入公司營運中,或是只是想炒短線?因為過去也發生過不少起市場派人士集資入股某上市公司,最後炒作公司題材拉高股價及掏空公司資產後,集體撤資的例子。

2. 挾帶上市:另一種常見的例子,則是公司大股東透過對公司主導的力量要求上市櫃公司購併私人持有的公司。以本案例中的聯陽四合一就是最好的例子。聯陽為上市公司,聯電集團為主要股東,其他三家為未上市公司,最主要股東亦為聯電集團,但其實在三家未上市公司中更有不少股份為聯電集團高層以個人名義持有。透過合併,等同讓集團母公司和大股東個人取得了上市變現的機會。以程序而言當然合法,但卻讓原本聯陽的小股東的權益得到稀釋。雖然目前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會針對合併案件進行審核,但也只能針對程序、擬制性財務資訊及被合併公司條件審查合併案是否有損及股東權益。然而,這些審查往往無法偵知及控管大股東的動機與濫權。

3. 非相關合併:對投資者而言,集團合併往往面對的問題是:新引進事業往往和原本公司經營業務完全不相干,或是關聯性不強。此類型的合併往往無法達成規模經濟,其目的多在支應財務困難或經營衰退之公司。某種程度上也違背小股東原本投資公司的初衷。主管機關是否應針對公司非相關業務進行企業合併提出規範,實值得討論。而以本案例來看,聯陽高層認為四合一有互補性,但部份人士認為不全然相關,未來如何定義「關聯性」,勢必也值得討論。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依照往例, 我每年都會在這個時候寫下我對隔年景氣的看法, 這一篇也是我第五年作這樣的事.寫這種文章, 一方面主要是記錄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 一年後回頭看看當時的想法和記錄當時的主流意見, 也是一種很好的省思, 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真的很少人會去回頭看看一些不管是名嘴或”大師”當初說的話到底準不準. 建議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去年此時的預估, “我對2011年景氣的看法()().再決定你要不要認真看這篇文章.

 

首先, 簡單回顧一下即將過去的2011年. 在六月底前的上半年, 市場仍沈浸在QE2的保護大傘下, 雖然仍不時傳來一些雜音, 像是物價上漲造成民怨, 或是美國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等, 經濟面基本上是一片昇平, S&P500預計年底前上漲15~20%, 台股在簽定EFCA後的效應下, ”肯定”上萬點…等, 這都是當時主流的意見. 惟二可能稱得上新聞的, 一個是”阿拉伯之春”, 幾位萬年執政者下台.另一個是三月份的日本核災. 有趣的是, 在媒體的洗腦下, 前者被歸因於因中國掘起, 造就了高失業(靠~中國產品襲捲世界應該超過十年了吧), 後者被視為替代能源和市場重建的重大利多.

 

至於下半年就精彩得多了, 首先是美國國會為了要不要通過調高政府負債上限, 上演了一場爛戲. 一堆專家告訴大家, 如果美國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立法, 美國會失去AAA最高等級信評, 到時世界經濟會大亂. 結果呢? 美國國會的確無法在法定日期下完成協商, 眼看美國政府就要完蛋, 結果美國財政部跳出來說, “喔~我們算錯了, 其實還可以再撐二週”. 在二週後的最後一刻, 兩黨終於達成協議, 送交總統簽署.在大家以為這件事就此落幕, 結果8月初Standard & Pool 卻出人意料的把美國信評從AAA 降為AA+…股市跌了幾天, 然後呢? 好像也沒出現什麼世界經濟大亂還是崩盤.

 

美國事情告一段落, 大家關注的矛頭轉向了歐洲. 美債的事件讓許多專家們突然關心起國家負債來了. 原本以為風頭已過的希臘, 再次成為焦點. 今天希臘總理說了些鳥話, 全球股市就大跌, 明天德法總理發表宣言, 股市就回漲(奇怪,希臘總理怎麼沒想過拿外匯存底去炒股票呢?),這當中信評機構也不時插一腳火上加油, 不久後. 原本照問題嚴重性和經濟規模的大小, 緊接在希臘後的應該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但不知為什麼, 很快地大家把錨頭轉向了歐洲大型經濟體─義大利身上, 最後, 就如同希臘翻版, 總理下台, 承諾財政緊縮, 百姓上街抗議, 只要歐盟推出什麼新解救措施, 股市就大漲, 只要發債殖利率飆高或是xxx又講了些不看好的看法, 股市就大跌. 所有投資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 心情起伏不定.

 

下半年另一個有重大變化的是中國. 原本上半年, 歐美還在為債務和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所苦時, 中國卻要面對景氣過熱的問題, 特別是高房價、高物價帶動的高民怨, 迫使中國高層必須要一再調高利率來壓抑物價. 沒想到到了下半年, 講了快一年的地方債務平台開始浮上檯面, 引起關注. 接下來, 過度緊縮的資金政策和政府打房政策, 迫使了這個大玩金錢遊戲的國家, 在部份地區開始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問題. 失去了房價上漲帶動的財富幻覺以及出口下滑的相關效應也逐步浮現.

 

‘以上就是這一年來的簡單回顧, 用簡單的話說, 就是”天災不斷” 和”出來混的, 已經開始要還了”. 那麼對2012年呢? 我的看法如下:

 

一、社會的對立會愈來愈嚴重

二、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聲音會愈來愈大

三、政府刺激方案會愈來愈多 但也愈來愈無效

 

簡單的說, 明年肯定是個全球低利率的年代(甚至是明年的明年和再明年….), 各國政府原本有提高利率的會向下調, 利率已經夠低的, 就想辦法讓它變得更低或是試著從壓低長期利率著手, 這件事基本上在最近三個月已經在進行了. 檯面上的理由是因為經濟不振需要刺激, 但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各國政府的債務愈來愈嚴重, 調高利率無異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我認為低利率會維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同樣的理由, 我今年寫了二篇認為QE3不會出現的文章, 但如果沒有意外, 明年美國會出現QE3, 理由無他, 因為龐大的政府債需要有人承接. 在金融危機年代, 政府將銀行的債務轉為公有化, 二年後政府債務出現了問題, 那麼只能仰賴那個”虛無飄渺”的”組織” (美國的Fed和歐洲央行或IMF)來移轉數字了.

 

因此, 明年應該可以勾勒出一種景像, 許多的政府因為政治爭鬥或是被迫要去縮減政府開支, 勢必造成消費的縮減, 可是政府為了解救經濟, 會去想辦法撒錢和降利率, 最終熱錢會再次流向商品市場, 造成物價的上漲. 最後, 就會如同今年初的情況, 多數的人因為收入不增加, 但生活成本提高, 而產生不滿, 而另一部份的人因為有辦法取得政府資源, 或是從資產上揚中賺錢, 卻變得更富有, 因而造成了社會間的對立. 我認為阿拉伯之春, 或是佔領華爾街活動就是如此, 這些事我認為明年會隨著經濟走下坡, 政府縮減開支以及熱錢炒作原物料商品而變得更嚴重.

 

其次, 明年由於國內經濟的下滑再加上各國多半面臨大選的推波助瀾, 我認為反對全球化的氣氛會逐步提高. 相對的, 要求國內自製率、買國產品的聲音也會跟著加高. 這件事會隨著社會階級對立和愈來愈多代表中低階級的政治人物產生影響力而逐漸加強.

 

最後, 不難理解, 在明年的經濟下滑中, 各國”愛民如子”的政府勢必推出許多刺激方案, 但如同上一篇的年度代表字”Tergiversate”般, 會有愈來愈多的政策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例如政府債台高築, 但不推動大型公共建設卻無法化解高失業人口, 利率過度寛鬆, 但因為景氣不佳, 一般民眾卻不易取得貸款, …等. 所以我猜明年以及如果沒有太多變化的未來的經濟走勢, 會像是送進急救病房病人的心電圖一樣, 基本上出現小幅波動, 刺激一下就跳高, 然後不久又會重回小幅波動.

 

最後一個沒有提到的, 是從這1~2年中可以發現, 天災愈來愈嚴重, 惟一的差別只是發生的地點. 如果發生在對經濟有顯著影響的地區, 如今年的日本和泰國, 就會造成嚴重的衝擊, 當然這種事是無法預料的, 但就如同不少人在預估明年美國可能對伊朗發動軍事行動一樣, 一旦發生對全球經濟一樣會有重大的影響.

 

展望2012年, 我相信仍會是個政府力量主導一切的年代. 但也正因為政府決策低效率性和對資源分配的偏差性, 現有的問題是不可能在2012年獲得解決的. 最好的情況下, 會是現有的問題全部保存, 但是讓問題更惡化, 最壞的情況, 會是民眾完全對政府政策失去信心, 而讓問題一次爆發, 會是哪一種結果, 就只能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下一篇也如同往例, 我會針對地區別提出看法!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Word of the Year 2011

Word of the 2011

 

美國的方言協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每年底都會出年度代表字. 以過去十年來說, 選出的年度代表字分別如下


























































YearWord of the Year中文意思
20019-11就是911攻擊囉
2002WMD(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規模毀滅武器

(布希就是以此為由攻打伊拉克)
2003Metrosexual都會型男
2004Red, Blue and Purple State用台灣話說就是深藍、深綠和搖擺州
2005Truthiness似是而非
2006Plutoed突然變的一文不值 (註)
2007Subprime次貸
2008Bailout救贖
2009tweet指用twitter發送短文
2010App就是Apple 或Android裡的app

*以上資料可以來自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d_of_the_year

*註: 那年是因為國際天文聯合會(IAU)認為冥王星(Pluto)不符合九大行星, 因而被Pluto了(plutoed)就表示一下子變得不值錢了.

 

至於今年呢? 目前還沒有正式公佈, 不過網路上傳言是”Tergiversate”這個字, 這個字的意義是”自相矛盾”, 和我原本預期的不同, 但其實想想, 更具有意義.

 

我本來猜的字, 應該是”Austerity”, 這個字中文的意思是”緊縮”, 從美國到歐洲,再到中國, 毫無疑問這是今年下半年最常出現在財經媒體的一個字 .

 

“緊縮”今年我所知最早是出現在七月份的美國債務危機上, 當時在野的共和黨即是要求執政的民主黨, 緊縮政府預算. 到了八月, 隨著美國債務問題的告一段落, 這股緊縮風吹到吵了一年多的歐洲債務國─希臘身上, 由於媒體揭露希臘人日子過的有多爽和如何逃稅, 造成了援助國家人民的不爽, 因而接下來每一個接受援助的國家, 第一件要做的事, 就是財政緊縮。

 

歐債的問題(應該說也包括歐洲以外很多國家同樣的問題)基本來說, 主要來自於政府過多的支出, 遠超過收入, 而政府又無力舉高收入(如加稅), 只好舉債以對, 最後淪落到了以債養債的地步, 進而造成負債比例過高, 甚至是形成了再融資(再借錢)的困難.要改正這個問題, 以治本來說, 當然是要縮減開支、杜絕浪費, 並想辦法增加收入才對.

 

可是問題來了, 如果經濟景氣正火熱的時候, 政府縮減開支, 或許整體經濟還可以透過民間消費或民間投資來補足政府的缺額, 但是當景氣在冷卻, 民間力量在縮減時, 如果政府同步縮手, 反而會帶來更糟糕的效果, 甚至影響了政府原來應有的收入(稅收和規費 ..等), 最終雖然政府縮減了開支, 但因為收入也減少, 負債數字並沒有下降, 反而可能賠上了高失業率和低成長..等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一波許多國家高喊(或被迫)進行財政緊縮時, 許多經濟學家直言萬萬不可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如果此時政府縮減開支可能最後造成兩頭落空, 債務沒有減少, 景氣反而下滑, 那麼政府是不是應該反過來, 反而應該擴大支出, 刺激經濟, 然後等經濟回復後, 進一步帶動稅收和收入的增加, 這樣不是一舉兩得嗎?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 這個論點在這一波金融問題中也是很常被一些專家提及的想法. 問題是, 政府積極介入的結果, 常常造成資源的錯置. 例如台灣萬年的產業升級條例, 造成許多毛利不到3%的, 還在享用政府租稅和政策的獎勵. 亦或是如果金融風暴的金融業, 因為沒有得至適度的”教訓”, 金融風暴後反而手法更加激烈..等. 更不要提政府的介入, 往往牽涉到低效率、貪污、浪費..等常見的情況.看看過去幾年, 台灣有多少馬路是挖了又挖, 就不難理解.

 

因此, 我們很容易去描繪出明年可能的情況. 勢必充滿著”矛盾”. 一方面照道理, 既然赤字過大, 那麼政府就應該要節約,  要扼止不必要的浪費和縮減支出. 但另一方面, 因為經濟在惡化, 如前所述, 政府的縮減開支, 反而會讓惡化更嚴重, 就如同美國失業率已經夠高了, 州政府的裁員和砍預算只會讓失業更惡化. 這問題勢必在未來一段時間, 佔據許多版面, 政府的搖擺, 這會是第一重矛盾.

 

接下來, 現行的民主政治會更深化這層矛盾. 因為雖然理論上這種縮減赤字是”短空長多”, 但問題在現代化的民主政治中, 選民只知道”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凱因斯名言), 他才管不了這麼多, 因此他能做的事, 就是運用手中的選票, 去唾棄那個對他不利的政黨. 這會讓專家原本確認”對”的路, 勢必會受到選舉的扭曲. 如此一來, 也會讓這個原本就很麻煩的問題變得更複雜.

 

最後, 大一統的國家如美國, 會如同大家所看到的, 兩黨的爭執讓國家完全缺乏效率, 並失去穩定. 而因”呼群保義”的歐洲則會陷入更嚴重分裂和不確定. 在左與右, 擴大刺激與財政緊縮間出現更多的矛盾. “Tergiversate”正是這種矛盾的最佳寫照.

 

不過此時, 我開始有點好奇2012年的代表字到底會是什麼? 另一個”Bailout” 或者是之前盛傳的 “Armageddon”? 當然希望不會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