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下)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下)

 

出國前搭高鐵從高雄北上, 途中看了一下一些分析師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 不出意外, 多數人認為明年1Q是谷底. 下半年會反彈. 因此結論也不外是”逢低加碼” 或是強調”定時定額的重要性”, 抑或是有些以債券為主的, 就強調”股債平衡”, 以新興市場為主的, 就強調新興市場較不受歐洲影響.

這些分析師會這麼說, 一方面是職責(飯碗)所在, 但另一方面也代表, 的確大家都很不看好明年的經濟前景. 在無法也不希望經濟更壞下, 只好把所有問題都推給第一季, 希望一切能到此為止.

 

展望2012年, 我想整體經濟走勢就會是如我上一篇說的, 會在”緊縮”和”寛鬆”之間搖擺. 一方面財政赤字問題會迫使一些國家進行財政緊縮, 進而造成消費的下降. 另一方面為了減緩財政緊縮的影響, 貨幣政策上勢必要重回寛鬆. 二方力量的拉拔, 我想關鍵會在於寛鬆的貨幣政策是否再次引發原物料的上揚? 以及過度的緊縮是否造成消費急凍, 進而引發資產價值的下滑, 造成惡性循環, 我想是注意關注的焦點.

 

依往例, 接下來以地區別來作分析.

 

歐洲

 

目前和明年很明確的焦點自然是歐元區或者是歐盟. 拖了二年多的歐債問題, 在今年達到了高峰. 歐債的問題起源於龐大的退休金和社會福利支出, 加上收入面的惡化更是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 這個問題不只是歐洲, 其實世界上多數的國家, 包括美國和台灣都是一樣的, 這種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問題, 要政府馬上解決根本是天方夜譚. 原本這種以債養債的作法, 只要不引起注意, 就可以一直搞下去. 可惜歐債問題的”創始國”─希臘當初因為政黨輪替, 新上任者為了撇清責任, 自爆希臘作假帳的事實, 最後引發了一連串的信心危機.

原本這種事解決之道很簡單, 就是把這些有問題的國家踼出歐元區讓他們自生自滅就算了, 偏偏借錢給這些國家的, 多數都是英法德這些國家的大銀行, 他們深知這些國家一旦退出歐元區, 接下來就是倒帳, 到時會引發一連串的金融業倒閉效應. 因此堅持以歐元統一為名義, 堅決不讓這些國家退出。

或者, 歐洲應該就像美國的QE手法一樣, 由歐洲央行出面全面收購這些債券就好(12/22歐洲央行就採行了類似的手法), 但歐洲就不是美國, 加州出事了, 紐約州的人不會反對中央救加州. 但是希臘出事了, 你很難要求每天辛苦在寒冬下工作還要繳納高納稅金的德國人, 犧牲自己去拯救那個每天躺在陽光上懶洋洋的希臘人.

這就是歐元的最大困局. 也因此, 歐洲選擇了一個最多人可以接受, 但是可能也是效率最差的方式: 一方面透過金援讓這些國家發債的殖利率能降下來.另一方面透過政治力逼迫這些受援助國家要大力刪減財政預算, 好平息援助國家內部的反對聲浪. 這聽起來很合理, 問題是這些受援助國家多半本身經濟情況已經欠佳, 如果此時又大砍政府支出, 在沒貨幣貶值的奥援下, 很容易就掉入經濟衰退, 接下來是政府稅收減少,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Anyway, 如果以2012年來說, 我認為歐洲有幾件事會是關鍵:

 

  1. 歐債還債的高峰期開始展開

  2. 歐洲國家的緊縮正式開始, 當然也包括後續效應的開始(今年都是說說的)

  3. 歐洲是否出現金融業的倒閉 引發心理效應

  4. 歐洲主要國家大選是否影響目前德法同盟救歐元的方向

  5. 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也包括歐元區內), 這會決定歐元區國家的出口是否受影響


 

美國

如果單就股市的表現來看, 美國應該是主要經濟體表現最好的一個. 也包括了年尾美國公告了一連串強而有力的數字, 包括失業率的下降和一些亮麗的數字. 也因而不少分析師宣告美國會是明年經濟成長的領頭羊.

相較於歐洲, 美國是單一國家再加上擁有美元這樣的超級貨幣, 美國在決策的效率上會相對高於歐洲. 但別忘了, 這只是”相對”而不是真的很有效率. 也請別忘了, 美債問題一點都不小於歐債, 更別忘了歐元區(或歐盟區)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全球化下, 如果歐洲陷入經濟衰退, 美國還能獨善其身嗎?

 

以2012年來看, 美國關鍵事件在於:

  1. 美國總統大選前夕, 兩黨國會爭議可能引發的政府政策低效率

  2. 美國貨幣政策與刺激(就是QE3啦)和可能引發效應

  3. 財政緊縮/縮減社會福利造成消費縮減問題以及社會階級的嚴重抗議(如佔領華爾街活動的升高)

  4. 全球問題的嚴重性(特別是金融業)


 

中國

如果要論中國、日本、歐洲和美國哪一個地方問題最大? 我首推中國. 但是哪個國家明年最不可能出事? 也是中國. 原因無它, 因為有”管制”. 從實質的資金管制, 到媒體人心的管制. 再加上歐美國家的自顧不暇, 這確保了中國至少一年的平安. 再加上中國至少還有豐厚的財政能力和政策調控力, 我想2012年中國應該會比其他國家來的平穩.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包括:

  1. 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

  2. 全球經濟下滑造成需求下降

  3. 過多財富建立於房地產上漲的幻覺中, 一旦房產下降可能引發骨牌效應

  4. 地方債務平台清理造成的中國性的財政緊縮

  5. 愈來愈多國家將國內不景氣歸究於中國, 引發貿易紛爭


 

台灣

和往常一樣, 台灣是我最熟卻也最不知從何著手的地方

台灣明年最大的變數是總統選舉, 雖然我認為檯面上二位最好勝算的候選人相差不大, 不過卻關係著另一位台灣影響者─中國的態度.

基本上, 台灣並不是一個可以自己決定經濟方向的國家, 多數仍要仰賴全球景氣.在明年可能出現消費緊縮的情況下和面對中國不斷上升的製造成本, 明年看來可能真的會是台灣的冬天.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Fed以創造另一個更大的泡沫來蓋掉另一個破掉的泡沫, 造成不管是紐約、上海或是台北, 大家的更積極的投入投資市場, 也造就了大家的財富、消費都和這些投資的效益波動愈來愈相關. 如果投資市場持續的下修, 是否會出現骨牌效應, 我想這也會是明年值得注意的焦點.

 

最後, 二天前剛從關島回來. 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在差不多時間去這裡. 和往年不同, 我感覺到觀光客居然大幅下降了. 沒想到景氣的冬天也會降臨在這個四季如夏的島嶼上(希望不是我的錯覺).

 

另一個有趣的事是, 在聖誕節的隔天我到關島最大的shopping Mall, 裡面幾家店排滿了退貨的人潮(一開始我以為是拿gift card要購物的), 剛好美國有篇文章也談到這件事, 大家在聖誕節後拿禮物去退, 再拿錢用更低的折扣(after Xmas Sales)去換更好的東西. 當然, 這是在美國的零售制度和不景氣下必然會出現的情況, 這也印證了我之前的文章”新聞沒有告訴你的事”中的推測. 我想未來美國一些Big Sales的統計數字可能要重新估算了.

 

辛苦地趕在2011年的最後一天完成這篇文章. 也敬祝大家有個更美好/好事成真的2012年.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合併是為了提昇競爭力? 還是為大股東解套?

剛回台灣, 今天剛好就看到這篇文章 "合併效益不如預期 聯陽認列資產減損24.58億". 這讓我想起了今年四月份寫的教案.

和之前寫的英業達─英華達分割案類似, 企業合併, 利用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來購併個人持有的未上市公司挾帶上市, 也是一些大股東常見的手法.  事過三年, 如今再回頭看看當年公司部門告訴大家的合併綜效, 和再相比較聯陽的股價. 真是叫聯陽的老股東情何以堪?

這種上市公司合併未上市公司(或是反過來, 未上市公司"入主"上市公司), 在台灣可謂層出不窮而且歷史悠久. 很簡單的理由, 股票上市, 大股東可以輕易"印股票換鈔票", 利之所趨, 自然隨之著眾. 也自然地, 蓋房子的買下賣豬肉的, 還是作紡織的買下LED的, 這種光怪陸離現象時而可見. 以本案的聯陽四合一案來說, 雖然買下的三家都是IC設計業, 但仔細一看, 其實產品的相關性要說有整合性, 真的很勉強.

回顧一下今年所寫的教案和相關法令的通過, 其實今年台灣在"公司治理"上的確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至少是法規上). 但真的要衈扼止或減少這樣的歪風, 還給小股東一個合理的交代, 還是要依賴小股東的自覺,  而不是每天只想著"坐轎"和"下轎". 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點醒思.

這篇因為找不到我最原始的寫作, 因此直接以教案文章PO上來, 當然, 也因為是教案, 為了教育莘莘學子, 用字不會像其他文章一樣辛辣. 大家可以嚐嚐不同"口味 ". 同樣,  和本目錄其他相關文章一樣, 由於所有權和另一位老師共有, 所以僅同意以連結出現, 不同意轉載. 請見諒.

 

========================
2008年4月9日,同屬聯電集團的聯陽半導體、聯盛半導體、晶瀚科技及繪展科技,宣佈進行四合一合併。合併基準日為2008年12月31日,由聯陽半導體公司成為存續公司,其他三家則為消滅公司。換股比例依次為聯陽:聯盛(1.05:1)、聯陽:晶瀚(0.41:1)及聯陽:繪展(0.26:1),合併後的「新」聯陽半導體公司資本額將由原本的11.29億元,躍升為20.06億元。隨後在聯陽半導體公司所發佈的新聞稿指出合併後的獲益包括:

  1. 增強核心技術,提高系統單晶片(SOC)整合能力。

  2. 擴充產品線,提供客戶一次性購足之需求。

  3. 整合客戶基礎,增加市場機會之廣度及深度。

  4. IP及生產數目增加,將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及生產成本。

  5. 透過人力資源整合,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並可以招募更優秀工程人員加入。


 

四合一未獲市場認同

很遺憾的,公司的聲明似乎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同。在新聞發佈後,四家公司中惟一一家上市公司,聯陽半導體當日收盤重挫5%,另一家在興櫃掛牌的聯盛也同樣大跌。

市場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並不意外。因為聯陽本身是家獲利良好的公司,在2007年稅後EPS高達4.59元,在合併宣佈前,公司股價一直維持在90-100元左右;而聯盛在2007年EPS高於7元,在興櫃交易股價也超過100元。但其他二家被合併公司,晶瀚和繪展則是虧損公司。大家不免擔心,合併後如果綜效未能如公司預期般顯現,那麼增加接近一倍的股本可能稀釋掉原有公司的每股盈餘。

抱有類似想法的,不只是持有聯陽的股東,還包括了聯陽及聯盛的員工。眾所皆知,員工分紅一直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公司激勵員工最重要的手段,公司獲利良好,股價上升,則員工分紅帶動的財富效應自然水漲船高。相對的,如果公司獲利下降,除了讓員工分紅縮水,也很有可能增加現有員工跳槽的意願,因此面對合併的議題,在聯陽和聯盛員工間也形成了反彈。

 

合併綜效質疑

除了金錢的因素外,合併後的綜效是否真如公司說的那麼好,可以發揮1+1>2的功效,也一直是市場質疑的地方。

這四家公司中,聯陽的主力產品為筆記型電腦鍵盤和滑鼠控制晶片,和主機板I/O控制晶片;聯盛的主力產品則是FLASH記憶體控制晶片和PC-TV解調器(Demodulator);晶瀚產品則是著重於類比式晶片(Analog)以及影音介面,如HDMI和Display Port等晶片;繪展則是影像(Video)產品相關晶片。以原有產品形式來看,這四家公司的產品間,聯盛和晶瀚及繪展在影像上勉強算有關連,和聯陽則沒有明確的上下游整合的關係,為什麼要將聯陽扯進來,實在令人費解。更何況聯陽和聯盛在原有產品市場中,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供應商,而晶瀚和繪展則是剛起步者。在科技業重重專利障礙下,是否聯陽和聯盛非得要透過合併,才能取得晶瀚和繪展技術?而合併後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為關係人帶來最大利益?在重重疑惑下,自然而然很多人把這場合併引向了另一群最大的受惠者,晶瀚和繪展的大股東。

 

大股東吃定小股東

以背後股東而言,聯陽為上市公司,和聯盛,晶瀚和繪展背後大股東同為聯電集團下的宏誠創業投資公司。換言之,聯電公司高層對這四家公司均有主導權。利用集團內上市的聯陽,合併同為集團內三家未上市的公司,無形中等於幫集團挾帶了三家公司上市。而不管是聯電旗下的投資公司,或是以私人名義投資聯盛、晶瀚和繪展公司的大股東,在股票換成聯陽後,等於從原本不確定會不會中獎的樂透彩券,一口氣換成了一張可以隨時兌換的支票。而對原本持有聯陽股票的小股東而言,除了要面對股權被稀釋外,卻也相對得承受公司營運風險的提高。

合併後的「新」聯陽

從表一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自2009年1月1日「新」聯陽正式合併生效後,資本額從原本11.29億元,跳升為20.06億元,增加了77.6%,但是營收在接下來的二年卻只增加了59.2%和5.4%。營收的增幅趕不上資本的增加,最後的結果自然也反映在每股盈餘(EPS)以及股東可分配股利上。

表一、合併前後聯陽營運表現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資本額

1,092



1,106



1,129



2,006



2,015


營業收入

1,788



2,611



2,468



3,930



4,145


EPS(元)

2.29



4.59



3.38



2.44



1.5


股利(元)

2



3.02



1.5



2



1.5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而從圖一(sorry, 不會貼圖, 此處就省略了)的股價走勢來看,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在2009年四合一合併後,聯陽股價由於受美國金融風暴影響,隨著大盤指數下滑,最高價出現在2008年5月7日的每股130元,最低價則是在2008年11月19日的31.6元。爾後,隨著大盤開始反彈,股價亦隨之上升,但很明顯的,在營運績效未達預期下,股價反彈幅度遠不及大盤。

如果我們假設一位投資人分別於合併前一日2008年4月8日(收盤價97.6元)和合併後第一日2009年1月5日(收盤價42.4元)買入聯陽並持有到2010年12月31日(收盤價61.9元),則經股利調整後報酬率分別為-27%及+53%。後者看似不錯,但如果同時將同期大盤指數相比較,則指數報酬率為+3%和+91%。


    聯陽股價      加權指數

圖一、合併後聯陽股價表現

 

 

聯陽合併後很明顯不管是公司營運數字或是股價的表現,都未能獲得市場的認同。

 

公司治理意涵

  1. 借殻上市:公開交易市場由於有明確的交易價格及高度流動性,因此一向是企業主增加財富的捷徑。但我國主管機關在考量公眾權益下,對於上市櫃公司申請掛牌核准有一定條件和審查流程,不免曠日費時。因而透過購併營運困難的上市櫃公司,就成為許多有意上市櫃公司最快的捷徑。此類公司一貫的手法即是透過注資營運有困難的上市櫃公司,取得決定性股權後,再反向購併原有賺錢的公司,或是將有賺錢公司的業務移轉到新取得股權的上市櫃公司,造成入主公司業績大幅成長,股價大漲後,投資方再從股市中獲利,尤有甚者,直接把公司名稱改為入主公司,變相讓原有公司掛牌上市。


撇開部份公司以大幅減資再低價私募的惡劣手法犧牲小股東權益不談,這樣的方式,如果入主的新企業主真的用心於企業經營上,對小股東而言並非一件壞事。但問題是,很難確保入主公司資金是否真心投入公司營運中,或是只是想炒短線?因為過去也發生過不少起市場派人士集資入股某上市公司,最後炒作公司題材拉高股價及掏空公司資產後,集體撤資的例子。

2. 挾帶上市:另一種常見的例子,則是公司大股東透過對公司主導的力量要求上市櫃公司購併私人持有的公司。以本案例中的聯陽四合一就是最好的例子。聯陽為上市公司,聯電集團為主要股東,其他三家為未上市公司,最主要股東亦為聯電集團,但其實在三家未上市公司中更有不少股份為聯電集團高層以個人名義持有。透過合併,等同讓集團母公司和大股東個人取得了上市變現的機會。以程序而言當然合法,但卻讓原本聯陽的小股東的權益得到稀釋。雖然目前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會針對合併案件進行審核,但也只能針對程序、擬制性財務資訊及被合併公司條件審查合併案是否有損及股東權益。然而,這些審查往往無法偵知及控管大股東的動機與濫權。

3. 非相關合併:對投資者而言,集團合併往往面對的問題是:新引進事業往往和原本公司經營業務完全不相干,或是關聯性不強。此類型的合併往往無法達成規模經濟,其目的多在支應財務困難或經營衰退之公司。某種程度上也違背小股東原本投資公司的初衷。主管機關是否應針對公司非相關業務進行企業合併提出規範,實值得討論。而以本案例來看,聯陽高層認為四合一有互補性,但部份人士認為不全然相關,未來如何定義「關聯性」,勢必也值得討論。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依照往例, 我每年都會在這個時候寫下我對隔年景氣的看法, 這一篇也是我第五年作這樣的事.寫這種文章, 一方面主要是記錄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 一年後回頭看看當時的想法和記錄當時的主流意見, 也是一種很好的省思, 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真的很少人會去回頭看看一些不管是名嘴或”大師”當初說的話到底準不準. 建議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去年此時的預估, “我對2011年景氣的看法()().再決定你要不要認真看這篇文章.

 

首先, 簡單回顧一下即將過去的2011年. 在六月底前的上半年, 市場仍沈浸在QE2的保護大傘下, 雖然仍不時傳來一些雜音, 像是物價上漲造成民怨, 或是美國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等, 經濟面基本上是一片昇平, S&P500預計年底前上漲15~20%, 台股在簽定EFCA後的效應下, ”肯定”上萬點…等, 這都是當時主流的意見. 惟二可能稱得上新聞的, 一個是”阿拉伯之春”, 幾位萬年執政者下台.另一個是三月份的日本核災. 有趣的是, 在媒體的洗腦下, 前者被歸因於因中國掘起, 造就了高失業(靠~中國產品襲捲世界應該超過十年了吧), 後者被視為替代能源和市場重建的重大利多.

 

至於下半年就精彩得多了, 首先是美國國會為了要不要通過調高政府負債上限, 上演了一場爛戲. 一堆專家告訴大家, 如果美國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立法, 美國會失去AAA最高等級信評, 到時世界經濟會大亂. 結果呢? 美國國會的確無法在法定日期下完成協商, 眼看美國政府就要完蛋, 結果美國財政部跳出來說, “喔~我們算錯了, 其實還可以再撐二週”. 在二週後的最後一刻, 兩黨終於達成協議, 送交總統簽署.在大家以為這件事就此落幕, 結果8月初Standard & Pool 卻出人意料的把美國信評從AAA 降為AA+…股市跌了幾天, 然後呢? 好像也沒出現什麼世界經濟大亂還是崩盤.

 

美國事情告一段落, 大家關注的矛頭轉向了歐洲. 美債的事件讓許多專家們突然關心起國家負債來了. 原本以為風頭已過的希臘, 再次成為焦點. 今天希臘總理說了些鳥話, 全球股市就大跌, 明天德法總理發表宣言, 股市就回漲(奇怪,希臘總理怎麼沒想過拿外匯存底去炒股票呢?),這當中信評機構也不時插一腳火上加油, 不久後. 原本照問題嚴重性和經濟規模的大小, 緊接在希臘後的應該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但不知為什麼, 很快地大家把錨頭轉向了歐洲大型經濟體─義大利身上, 最後, 就如同希臘翻版, 總理下台, 承諾財政緊縮, 百姓上街抗議, 只要歐盟推出什麼新解救措施, 股市就大漲, 只要發債殖利率飆高或是xxx又講了些不看好的看法, 股市就大跌. 所有投資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 心情起伏不定.

 

下半年另一個有重大變化的是中國. 原本上半年, 歐美還在為債務和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所苦時, 中國卻要面對景氣過熱的問題, 特別是高房價、高物價帶動的高民怨, 迫使中國高層必須要一再調高利率來壓抑物價. 沒想到到了下半年, 講了快一年的地方債務平台開始浮上檯面, 引起關注. 接下來, 過度緊縮的資金政策和政府打房政策, 迫使了這個大玩金錢遊戲的國家, 在部份地區開始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問題. 失去了房價上漲帶動的財富幻覺以及出口下滑的相關效應也逐步浮現.

 

‘以上就是這一年來的簡單回顧, 用簡單的話說, 就是”天災不斷” 和”出來混的, 已經開始要還了”. 那麼對2012年呢? 我的看法如下:

 

一、社會的對立會愈來愈嚴重

二、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聲音會愈來愈大

三、政府刺激方案會愈來愈多 但也愈來愈無效

 

簡單的說, 明年肯定是個全球低利率的年代(甚至是明年的明年和再明年….), 各國政府原本有提高利率的會向下調, 利率已經夠低的, 就想辦法讓它變得更低或是試著從壓低長期利率著手, 這件事基本上在最近三個月已經在進行了. 檯面上的理由是因為經濟不振需要刺激, 但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各國政府的債務愈來愈嚴重, 調高利率無異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我認為低利率會維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同樣的理由, 我今年寫了二篇認為QE3不會出現的文章, 但如果沒有意外, 明年美國會出現QE3, 理由無他, 因為龐大的政府債需要有人承接. 在金融危機年代, 政府將銀行的債務轉為公有化, 二年後政府債務出現了問題, 那麼只能仰賴那個”虛無飄渺”的”組織” (美國的Fed和歐洲央行或IMF)來移轉數字了.

 

因此, 明年應該可以勾勒出一種景像, 許多的政府因為政治爭鬥或是被迫要去縮減政府開支, 勢必造成消費的縮減, 可是政府為了解救經濟, 會去想辦法撒錢和降利率, 最終熱錢會再次流向商品市場, 造成物價的上漲. 最後, 就會如同今年初的情況, 多數的人因為收入不增加, 但生活成本提高, 而產生不滿, 而另一部份的人因為有辦法取得政府資源, 或是從資產上揚中賺錢, 卻變得更富有, 因而造成了社會間的對立. 我認為阿拉伯之春, 或是佔領華爾街活動就是如此, 這些事我認為明年會隨著經濟走下坡, 政府縮減開支以及熱錢炒作原物料商品而變得更嚴重.

 

其次, 明年由於國內經濟的下滑再加上各國多半面臨大選的推波助瀾, 我認為反對全球化的氣氛會逐步提高. 相對的, 要求國內自製率、買國產品的聲音也會跟著加高. 這件事會隨著社會階級對立和愈來愈多代表中低階級的政治人物產生影響力而逐漸加強.

 

最後, 不難理解, 在明年的經濟下滑中, 各國”愛民如子”的政府勢必推出許多刺激方案, 但如同上一篇的年度代表字”Tergiversate”般, 會有愈來愈多的政策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例如政府債台高築, 但不推動大型公共建設卻無法化解高失業人口, 利率過度寛鬆, 但因為景氣不佳, 一般民眾卻不易取得貸款, …等. 所以我猜明年以及如果沒有太多變化的未來的經濟走勢, 會像是送進急救病房病人的心電圖一樣, 基本上出現小幅波動, 刺激一下就跳高, 然後不久又會重回小幅波動.

 

最後一個沒有提到的, 是從這1~2年中可以發現, 天災愈來愈嚴重, 惟一的差別只是發生的地點. 如果發生在對經濟有顯著影響的地區, 如今年的日本和泰國, 就會造成嚴重的衝擊, 當然這種事是無法預料的, 但就如同不少人在預估明年美國可能對伊朗發動軍事行動一樣, 一旦發生對全球經濟一樣會有重大的影響.

 

展望2012年, 我相信仍會是個政府力量主導一切的年代. 但也正因為政府決策低效率性和對資源分配的偏差性, 現有的問題是不可能在2012年獲得解決的. 最好的情況下, 會是現有的問題全部保存, 但是讓問題更惡化, 最壞的情況, 會是民眾完全對政府政策失去信心, 而讓問題一次爆發, 會是哪一種結果, 就只能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下一篇也如同往例, 我會針對地區別提出看法!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Word of the Year 2011

Word of the 2011

 

美國的方言協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每年底都會出年度代表字. 以過去十年來說, 選出的年度代表字分別如下


























































YearWord of the Year中文意思
20019-11就是911攻擊囉
2002WMD(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規模毀滅武器

(布希就是以此為由攻打伊拉克)
2003Metrosexual都會型男
2004Red, Blue and Purple State用台灣話說就是深藍、深綠和搖擺州
2005Truthiness似是而非
2006Plutoed突然變的一文不值 (註)
2007Subprime次貸
2008Bailout救贖
2009tweet指用twitter發送短文
2010App就是Apple 或Android裡的app

*以上資料可以來自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d_of_the_year

*註: 那年是因為國際天文聯合會(IAU)認為冥王星(Pluto)不符合九大行星, 因而被Pluto了(plutoed)就表示一下子變得不值錢了.

 

至於今年呢? 目前還沒有正式公佈, 不過網路上傳言是”Tergiversate”這個字, 這個字的意義是”自相矛盾”, 和我原本預期的不同, 但其實想想, 更具有意義.

 

我本來猜的字, 應該是”Austerity”, 這個字中文的意思是”緊縮”, 從美國到歐洲,再到中國, 毫無疑問這是今年下半年最常出現在財經媒體的一個字 .

 

“緊縮”今年我所知最早是出現在七月份的美國債務危機上, 當時在野的共和黨即是要求執政的民主黨, 緊縮政府預算. 到了八月, 隨著美國債務問題的告一段落, 這股緊縮風吹到吵了一年多的歐洲債務國─希臘身上, 由於媒體揭露希臘人日子過的有多爽和如何逃稅, 造成了援助國家人民的不爽, 因而接下來每一個接受援助的國家, 第一件要做的事, 就是財政緊縮。

 

歐債的問題(應該說也包括歐洲以外很多國家同樣的問題)基本來說, 主要來自於政府過多的支出, 遠超過收入, 而政府又無力舉高收入(如加稅), 只好舉債以對, 最後淪落到了以債養債的地步, 進而造成負債比例過高, 甚至是形成了再融資(再借錢)的困難.要改正這個問題, 以治本來說, 當然是要縮減開支、杜絕浪費, 並想辦法增加收入才對.

 

可是問題來了, 如果經濟景氣正火熱的時候, 政府縮減開支, 或許整體經濟還可以透過民間消費或民間投資來補足政府的缺額, 但是當景氣在冷卻, 民間力量在縮減時, 如果政府同步縮手, 反而會帶來更糟糕的效果, 甚至影響了政府原來應有的收入(稅收和規費 ..等), 最終雖然政府縮減了開支, 但因為收入也減少, 負債數字並沒有下降, 反而可能賠上了高失業率和低成長..等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一波許多國家高喊(或被迫)進行財政緊縮時, 許多經濟學家直言萬萬不可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如果此時政府縮減開支可能最後造成兩頭落空, 債務沒有減少, 景氣反而下滑, 那麼政府是不是應該反過來, 反而應該擴大支出, 刺激經濟, 然後等經濟回復後, 進一步帶動稅收和收入的增加, 這樣不是一舉兩得嗎?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 這個論點在這一波金融問題中也是很常被一些專家提及的想法. 問題是, 政府積極介入的結果, 常常造成資源的錯置. 例如台灣萬年的產業升級條例, 造成許多毛利不到3%的, 還在享用政府租稅和政策的獎勵. 亦或是如果金融風暴的金融業, 因為沒有得至適度的”教訓”, 金融風暴後反而手法更加激烈..等. 更不要提政府的介入, 往往牽涉到低效率、貪污、浪費..等常見的情況.看看過去幾年, 台灣有多少馬路是挖了又挖, 就不難理解.

 

因此, 我們很容易去描繪出明年可能的情況. 勢必充滿著”矛盾”. 一方面照道理, 既然赤字過大, 那麼政府就應該要節約,  要扼止不必要的浪費和縮減支出. 但另一方面, 因為經濟在惡化, 如前所述, 政府的縮減開支, 反而會讓惡化更嚴重, 就如同美國失業率已經夠高了, 州政府的裁員和砍預算只會讓失業更惡化. 這問題勢必在未來一段時間, 佔據許多版面, 政府的搖擺, 這會是第一重矛盾.

 

接下來, 現行的民主政治會更深化這層矛盾. 因為雖然理論上這種縮減赤字是”短空長多”, 但問題在現代化的民主政治中, 選民只知道”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凱因斯名言), 他才管不了這麼多, 因此他能做的事, 就是運用手中的選票, 去唾棄那個對他不利的政黨. 這會讓專家原本確認”對”的路, 勢必會受到選舉的扭曲. 如此一來, 也會讓這個原本就很麻煩的問題變得更複雜.

 

最後, 大一統的國家如美國, 會如同大家所看到的, 兩黨的爭執讓國家完全缺乏效率, 並失去穩定. 而因”呼群保義”的歐洲則會陷入更嚴重分裂和不確定. 在左與右, 擴大刺激與財政緊縮間出現更多的矛盾. “Tergiversate”正是這種矛盾的最佳寫照.

 

不過此時, 我開始有點好奇2012年的代表字到底會是什麼? 另一個”Bailout” 或者是之前盛傳的 “Armageddon”? 當然希望不會是後者.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沒有告訴你的事

新聞沒有告訴你的事

 

身為一個現代人的好處和苦惱, 那就是每天有著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 不管是實體的報紙,24小時不停更新的網路和電視新聞, 或是email及簡訊. 常常讓人覺得自己得了”資訊恐慌症”. 就深怕如果發生了什麼大事, 自己卻無法第一手獲知, 馬上在投資上或是和朋友言談間就落後了許多. 問題是, 卻也正因為這些不停而來的資訊, 慢慢地也讓我們習慣去接受新聞發佈者的洗腦, 去聽, 去做他們希望我們去做的事. 這樣的事, 也發生在新聞發佈者身上, 因為他們的壓力更大, 在媒體的競爭下, 他們必須要在最短時間內, 把新聞發佈到客戶手中, 因此, 往往只要有個風吹草動, 他們就捕風捉影地”創造”新聞, 或是只要同業發佈了一個新聞, 往往為求快速, 很多媒體也就抱執著”先求快 才求真”的精神, 馬上轉述, 最後的結果是, 我們每天看到很多財經新聞, 但其實其內容和論點都是差不多的, 而有了這些差不多的資訊, 結果是大家也作了差不多的決擇.

 

以昨天來說, 美國傳來了好消息, 依美國零售基金會(National Retail Foundation)統計, 今年的感恩節後大拍賣(Black Friday)創下美國史上最高的524億美元, 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6%.

消息一出, 率先開盤的亞洲盤多數漲了1.5~2%, 接下來是歐洲也跟著大漲, 最後美國三大指數收盤也漲了2.5~3.5%不等, 在連續了跌了幾日後, 終於收紅了.

股市之所以會漲, 除了傳言了n次歐債問題”可能”有解外, 重要的是, 消費力一直是大家最擔心的事, Black Friday的大賣, 無形化解了大家對這件事的疑慮.

 

以上是新聞告訴你的, 接下來我提一下我的想法.

 

新聞沒有告訴你, 今年的感恩節”前”的銷售到底是怎樣? (坦白說, 我也不知道). 感恩節一向是美國很重要的採購日, 如果說正常感恩節前銷售額是700億, 感恩節後大促銷是300億, 那麼今年變成了感恩節前是400億, 感恩節後是600億, 那坦白說, 這不算是利多, 反而是利空了, 因為同樣的銷售額, 但毛利率會下降.

 

事實上, 這種Black Friday 或接下來的Cyber Monday銷售額會一年比一年高, 早就不意外了. 這和美國的消費形態的變化有關. 感恩節是美國人家庭團聚日, 一般連週末會有四天長假, 形式上接近中國農曆春節, 因此也是很多家庭購買禮物給家人和把家庭除舊佈新的日子(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或孫子女都在這一天回老家, 同時也會接待一些孤身在城市不回老家的朋友). 就和我們農曆新年會等紅包一樣, 美國長輩也多利用這個節目買禮物的家人, 因此形成了感恩節前的購物潮. 但是這幾年來, 消費者愈來愈精打細算, 再加上網路購物熱, 因此, 很多年輕人就直接要求長輩送Gift Card(禮券), 因為他們可以在感恩節後的促銷活動中買到更多. 而長輩也樂得花腦袋去想禮物, 因而造就了Black Friday銷售額一年比一年多, 這種消息到底是好是壞, 其實還很難評斷.

 

談到了感恩節, 很多人知道這是紀念第一批為了抗議英國宗教迫害, 而搭五月花號來到美國大陸的第一批清教徒, 他們到北美的第一年碰上寒冬, 有一半的人死亡. 還好當地的印地安人送來食物和種子. 並協助他們耕作. 在第二年收成後, 這些移民者和土著共同慶況豐收, 辦了三天的party, 因而形成了傳統(Thanks Giving), 而有了這個特殊節日.

 

同樣的, 新聞沒有告訴你的是, 自此之後, 歐洲的移民愈來愈多, 新的移民初到時一無所有, 為了取得土地, 便唆使印地安部落間發生戰爭, 好讓這些土著拿土地來換取槍械, 同時, 這些當初為了躲避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開始在北美傳教, 並要求印地安人信奉基督教, 最後為了宗教和利益衝突, 印地安酋長決定發動對新移民的屠殺, 自此, 歐洲移民決定反擊, 憑著武器優勢反過來殺光當初幫助他們的印地安人. 兩造最後形成了對立. 換言之, Thanks Giving的結果, 是一連串無情的殺戮.

 

這篇文章寫的有點短, 那我再補上二則以前看過的新聞.

 

很多人知道, 比爾蓋兹(Bill Gates)當初毅然決然從哈佛大學辦休學, 然後和朋友(Paul Allen)合作在車庫創業, 寫出了一套個人電腦用的作業程式(OS), 順利賣給了電腦巨擘─IBM, 賺得了第一桶金. 接下來他們再接再厲, 寫出了更新更好用的OS, 因而成立了Microsoft, 奠定了Bill Gates成為世界首富.

 

這樣的故事鼓勵了許多人”有為者亦若是”精神, 應該早早放上無用的書本, 開創自己的事業.

 

不過, 這個故事似乎少說了幾件事, 首先, Bill Gates的家本來就很有錢, 因此才能把Bill Gates 送進當時少數擁有電腦的學校(向GE租來的), 也讓小Bill 能夠比更多人更早接觸電腦。其次, 那就是當時Bill Gates的媽媽和IBM當時前後任總裁在同一個慈善基金會擔任董事, 大力向二位IBM高層推薦自己的兒子.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沒有知名度的年輕人, 可以獲得IBM青睞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如果你看了Bill Gates的故事, 決心要放下一切, 我勸你先問一下你爸媽夠不夠力吧? (P.S 有關BILL GATES媽媽工作, 之前誤植為IBM董事, 謝謝網友bill的更正)

 

另一則故事, 是來自另一位富豪Warren Buffett的故事, 這位富豪告訴你, 他從小就發現自己對於投資的興趣, 特別是他八歲去參觀紐約證交所(NYSE)之後. 這個故事似乎也激發了不少人對自己子女從小培養理財觀的重視.

 

不過同樣, 故事沒有告訴你的是, 小Warren Buffett去參觀NYSE時, 還是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的董事長親自帶他去參觀. 高盛董事長之所以這麼作, 可不是佛心來著還是Warren Buffett 先生從小腦門就冒奇光, 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百年奇遇的投資天才. 而是, 另一位Buffett先生, Howard Buffett, Warren Buffett的爸爸是眾議員. 所以小Buffett才有了這樣的禮遇.

 

說了以上的故事, 並不是要去譏諷什麼, 就算我媽是IBM董事長, 我也不會成為世界首富, 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現在由於媒體的競爭, 很多消息都經過一手過一手的傳播, 而其中更有不少消息是經過精心的包裝, 如果我們不靜下心來思考, 很容易, 我們會成為一些特定人士操控的棋子.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如果P.Volcker是Fed主席

如果P.Volcker是Fed主席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很多經濟學者或官員在爭論不休於一個議題, Fed積極實施QE以來, 到底是不是真的救了經濟? 還是只是把經濟問題掩蓋住, 讓實質愈來愈大的問題延後發生?

 

對於這個議題, 反對Fed作法的人, 最常的論點是, 政府花了這麼多錢, 印了這麼多鈔票, 財政赤字形成天文數字, 結果物價高漲、失業率還是那麼高, 多數的人對生活依舊不滿意. 而贊同Fed作法的人, 自然舉出目前或前一段的經濟情況反駁. 特別最常見的論點是, “你們不應該用現在的數字去評斷Fed, 而是應該以如果Fed不救市的情況下來評斷”.

 

故且不論Fed的手法是否有效或正確, 至少在過去幾年中有一件事是很明確的.那就是這個世界大多數的國家貧富懸殊愈來愈大. 而且多數有錢人的財富多不是來自其辛勤工作的結果, 而是來自持有的股票或資產的上漲. 同樣地, 多數一般百姓愈來愈貧窮, 這也不是因為他們愈來愈懶惰, 而是不斷上升的物價和生活必需品(包括住宅), 讓這些人的可支配所得縮水了. 進而延伸出的問題是, 愈來愈多國家內部出現了愈來愈嚴重的社會對立. 大多數的執政者在選舉中失去了政權, 更多國家選擇以擴大社會福利支出來試圖化解民怨, 最後造成國家債務的快速上升, 而部份不民主的國家, 則是以革命來改變了現況。很明顯地, 就經濟的穩定度而言, 現行Fed的決策是否為正確坦白說仍言之過早, 但就其政策的副作用而言, 的確造成了嚴重偏差的結果.

 

這讓我想起了Paul Volcker這個人.

 

Paul Volcker 何許人也? 如果談起歷任的Federal Reserve主席, 我想多數人可能知道現任的Ben Bernanke 和前一任的Alan Greenspan. 事實上Paul Volcker正是Greenspan 前一任的Fed主席. (所以這個人還活著!!). 他的任期是卡特總統和雷根總統的第一任(1979-1987). 這位仁兄上任時, 剛好是美國經濟力大幅下滑日本貨橫掃美國的年代, 同時通貨膨脹率高達13.5%. 身為Fed主席的他大刀闊斧地把聯邦利率在二年內從11.5%大幅升到21.5%, 最終讓通貨膨脹率在1983年下降至3.2%.

 

作出這樣的決策可不是Fed主席或其他成員想要實現理想就可以作成的. 你可以想像那段期間美國的股市, 地產開發商, 甚至是多數的商業界對這些事有多大的反彈, 但是他還是堅持了他的想法: “Federal Reserve(或全世界主要的央行)最首要的任務是打擊通貨膨脹, 維持經濟穩定…而不是去刺激經濟”. 想當然爾, 這種事當然不是總統喜歡的人, 因此在第二任期屆滿, 雷根總統就提名了Greenspan取代了Paul Volcker.

 

今天之所以讓人懷念Paul Volcker, 除了他那種擇善固執的性格外, 也代表著當時Fed主席那種獨立公正, 不討好政治人物的風骨. 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精神, 當時的美國人追求獨立自主、熱愛家庭和信仰宗教、熱心助人的精神. 也正是這樣的精神, 創造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 而在Volcker當家的年代, 商業銀行主要就是作存放款賺取利差, 證券商就是負責承銷、經紀和自營, 大家壁壘分明. 所以當然也不會有超大型金融怪獸的出現. 然而這一切, 就在短短二十年內全部都改變了.

 

今天, 不管是美國或是台灣, 甚至是北京或倫敦, 你應該不難發現,所有書本上告訴你的…努力工作, 省吃儉用你就能積累一輩子財富, 成了最大的笑話. 這個世界目前最多有錢人的財富都不是來自於此, 而是透過將公司資產轉化為股份或是透過持有資產再將這些資產開發或買賣來賺錢. 這些人可以透過股票的上漲或是不停的堆高資產價格賺取一般人工作(或他自己薪水)數十倍到數千倍的利益. 相對地, 那些相信辛苦工作努力儲蓄的人, 一方面物價和資產價格的上揚超過薪資幅度, 另一方面辛苦的儲蓄卻要受到超低利率的剝削. 就如同之前寫的”經濟寓言(二)”中寫的, 央行或是無上的政府, 在進行經濟決策時, 選擇了懲罰了辛苦工作的螞蟻, 卻獎勵了好吃懶作的蚱蜢.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世界. 政府鼓勵大家去投機, 而不是鼓勵大家努力工作.

 

這幾年來出現了一種吊詭的理論, 那就是央行和各國政府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來扼止經濟衰退的發生. 那麼要怎麼去避免呢? 當然首要是要拯救大企業, 因為大企業一倒, 除了無可避免會造成大量失業外, 還會引發連鎖中小游企業的連鎖效應, 最後大量失業人口會造成消費下降, 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 結論是政府要積極介入.

 

這些話聽起來非常有道理. 畢竟經濟衰退是大家所不樂見的. 當然, 對執政者來說, 除了愛民如子之心外, 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 那就是經濟衰退容易造成政權的輪替. 問題是, 我之前的文章有說過, 景氣的循環週期(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繁榮)就如同一年四季一般. 很多人都不喜歡冬天, 問題是如果沒有冬天的靜養, 要是一年只有春夏二季, 那麼很快地力就會衰竭. 生物的壽命也會縮短. 而不幸地是, 今天各國的央行和政府卻是打算作這樣事.

 

或許你會好奇, 為什麼央行不應該積極去刺激經濟?  基本上, 如果你去看一下央行的四大目標 (維持物價穩定、維持金融穩定、維持就業市場穩定、 促進經濟成長)中, 促進經濟成長也是最後一項. 理由就在於政策的介入, 很容易造成市場的偏差(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政府失靈”), 特別是政治力的介入, 很容易造成扭曲. 更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如過度的投資),  看看今天低利率環境所造成各種奇怪現象, 就是最好的說明.

 

再一次, 我無法印證現任的Fed主席作的好不好, 但是如果是Paul Volcker擔任主席, 我想他會選擇讓Fed扮演更中立的角色, 而不是上帝. 他會更適度讓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在金融風暴後付出一些代價, 而不是像今天一樣更加的猖狂. 他或許會從2009年起逐步調高偏差的利率, 而不致於讓今天的美國政府除了QE外, 幾乎沒有其他工具可用. 或者他會寧可讓經濟適度的衰退好換來體質的調整.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小三通帶貨

小三通帶貨

 

原本本週末想好好寫寫歐債問題的始末, 以及我的看法. 不過整個週末都忙於整理我的苗圃, 弄的精疲力盡, 再加上最近一直有人來信問小三通帶貨的事, 似乎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理由就寫一個比較不用花腦力的題目, 也真的希望這篇文章能一勞永逸, 能針對大家的疑惑一次解決.

 

一、小三通是如何賺”車馬費”?

答:因為中國對進口品課高關稅, 因為像酒類、香煙、化妝品..等在廈門的價格都幾乎是金門同樣產品的一倍或以上. 因此很多人就利用去廈門的機會, 從金門的免稅店買煙酒再帶往廈門. 基本上除了拿回本錢外, 還可以拿到50~300RMB不等的”走路工”.

 

二、廈門是誰會去收貨? 會不會有賣不掉的問題?

答:如果你了解二地的差價, 你就知道這些收貨人的利潤有多高. 所以你不用擔心賣不掉. 基本上, 只要你一出海關, 不管是五通或東渡碼頭, 只要你手上提著免稅店的袋子, 就有一堆人向你招呼. 就算沒有, 你可以隨便到碼頭裡一堆的旅行社櫃檯去問, 他們都收. 所以, 請不要再寫信來問我要收貨人的電話, 基本上沒有必要.

 

三、泉州和廈門機場有沒有人收貨呢?

答: 目前小三通往廈門的東渡和五通碼頭這二地都有人收. 泉州因為船班不多. 基本上是沒有人收貨的. 至於廈門機場, 我沒試過, 不過除非你是直飛, 否則你也是從五通碼頭先過去, 貨會在五通就有人買了.

 

四、帶貨要買些什麼? 會不會有風險?

答: 首先要注意的是, 中國海關不只是看貨的數量也看價錢, 所以你要買時, 要先告訴免稅店店員你是帶去廈門的, 他們自然會告訴你相關限制. 此外, 依規定要隔十五天, 否則會被視為跑單幫課稅.

至於要買什麼, 依個人經驗佣金最高的是一瓶5千多NTD的洋酒, 不過你不用擔心, 我從來沒有買到過.因為每次去都賣完了. 我個人最常買的是三罈的紅高梁加二條日本”蜂”香煙. 本金約3千多NTD, 可以拿到佣金100RMB. 不過以上次早上十點多船的經驗. 因為太多人知道這個訊息, 這些東西也買不到了.

至於風險部份, 基本上除非你有違反規定, 否則最大風險就是把這些酒原封不動帶回台灣囉.

 

五、金門哪裡有免稅店?

答: 金門最早只有碼頭裡一家昇恆昌(Duty Free), 靠著帶貨的需求, 這家賺翻了(賺到目前投資30億在金門蓋五星級飯店). 於是金門政府又釋出了六家免稅店的執照. 這六家目前惟一一家有賣免稅煙酒的, 又是昇恆昌旗下的”金悅”, 位於伯玉路上. 這個店不管你去不去廈門都可以買(惟一條件是你要離開金門, 所以可以在機場和碼頭取貨).但較麻煩的是, 你必須要提前一小時前買才能取貨, 這對純走小三通的人較不利.

 

六、交易是拿RMB還是NTD?

答: 基本上你在交易時, 對方會問你要RMB 還是NTD? 基本上我都是選NTD, 接下來他會把本錢用NTD給你, 然後佣金以RMB給你.你也不用擔心對方會給錯錢, 我試過幾次, 他們對於你買進的本錢非常清楚.

 

七、我可不可以從台灣的店買酒再帶過去?

答: 我不建議這麼作. 首先,一般酒類有針對免稅店出特別的容量, 而大陸那邊也是以免稅店的袋子作為要不要叫住你的依據. 因此如果你從台灣帶酒過去, 他們會不知道你的酒是真是假(大陸假酒真的很多)、他們也不知道用什麼價錢買你的酒, 甚至因為你沒有免稅店的袋子根本連叫你都不叫.

 

八、其他─台胞證落地簽問題:

答: 目前廈門五通和東渡 以及泉州的石井都有台胞証落地簽服務. 如果你有五年期台胞証, 只是加簽, 那只要一張照片和100RMB. 如果是新辦一次性, 要二張照片和150RMB.看辦的人多寡, 一般約10分鐘內就可以辦好. 至於問題, 是不是一定會過? 如果你有台胞証只是加簽, 一般來說不會有問題. 最擔心的是如果你從來沒有辦過台胞証, 那就不一定, 有可能你的名字剛好和某位黑名單人士同名同姓(或你根本就在名單上)都有可能被拒絕. 因此如果是新辦的, 建議從台灣先辦一次. 另外, 我最近發現郵局代辦台胞証加簽, 雖然要4~5個工作天, 但費用連同掛號寄到你手上只要450元. 算是很實惠的, 大家可以多加利用.

 

最後, 如果還有什麼沒有不完整的, 請再留言我會將之補上. 也請大家抽空可以多到金門走走.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QE3會來嗎?

QE3會來嗎?

 

談到最近的經濟問題, 毫不意外, 歐債問題, 特別是希臘問題, 成為了投資市場的最大焦點, 市場大幅度的波動似乎也成了半常態,歐美股市動輒就是以2~3%的漲跌幅在波動, 甚至經常一些漲跌的理由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 當然, 這是投資市場的反應, 但如果回到現實營運的市場中, 感覺起來似乎更慘, 我遇過不少人告訴我, 他感覺似乎重回2007年底那種不安和焦慮的情況, 訂單開始萎縮, 連帶他們也不敢備料, 甚至一些人在2008年學到了教訓, 知道到時要關廠勢必承受不少壓力, 就先順勢把中國大陸的工廠收了, 把錢轉進投資市場.

 

其實會有這樣的情況也不難理解, 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 雖然經濟成長依舊, 但速度明顯放緩. 失業率依然高掛, 而且有惡化的可能. 原本大家期許的選舉行情帶來的政策利多, 反而也因為選舉, 在兩黨爭鬥下變得動彈不得. 另一個新興市場大國─中國, 因為高漲的物價, 迫使中央不得不緊縮貨幣, 結果是原本大量依靠貨幣吹起的泡沫出現裂痕.而受歐美影響而下滑的出口, 更是讓問題雪上加霜. 至於日本和歐洲更不用說了, 一個還沒從核電問題爬起來, 又受到了高匯率之苦, 另一個則是目前世界問題的核心. 全球四大火車頭, 看來沒有一個有能力去拉抬全球經濟. 更重要的是, 此時多數先進經濟的地球人, 都面對了一個問題….對未來前景很擔憂.

 

不要小看這種對未來擔憂或不看好的想法, 當很多人對未來悲觀而採取緊縮的消費手法時, 經濟就會真的下滑, 這個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 叫”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

 

換言之, 如果大家相信未來會更好, 那麼經濟可能還有救. 如果大家都認為未來會很慘, 那麼經濟只有一條路: 下滑. 因此, 此刻如何提振大家的信心就成了決策者一件最重要的事….那麼什麼是提振信心萬靈丹呢? 當然是QE3.

 

談到QE(量化寛鬆), 大家受到媒體的影響, 很直接的想法就是印鈔票. 事實上如果你去了解一下QE1和QE2的背景, 你會了解二次QE各有其目的.

 

以QE1來說, 的確是印鈔票沒錯. 當時是金融風暴的高峰.市場上很多的錢”不見了”. 什麼叫不見了? 這就和每次股災後, 新聞會報導平均每位股民損失15萬, 然後必然會有一堆人問…那些消失的錢是到哪裡去了一樣. 當時由於大量的資金被投入層層桿杆下的MBS 或CDO, 當源頭房地產下跌, 造成了這些金融衍生商品價格的巨幅滑落(甚至是沒有價格), 造成了市場上流動性出了問題. 因此Fed選擇了印鈔票, 用了約1.75兆的資金去買進這些沒有價值的MBS, 進而創造市場的流動性(請參見”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

 

那麼QE2呢? QE2發生在2010年底, 當時主要的背景是美國股市已有起色, 但經濟一直沒有明顯好轉, 因此美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刺激方案, 包括購房可以抵地產稅(Property tax), 賣舊車換新車有補助, 或是如雇用勞工政府給錢…等, 這些政策再加上金融風暴期間, 美國政府拿了一堆錢去救二房, AIG…等, 結果是, 美國政府債務出現了驚人的成長. 以一年超過一兆美金的速度在成長. 換言之, 美國政府需要舉更多的債來因應政府支出, 照道理說, 當你舉債增加, 發債的成本(利率)也要增加才對. 可是問題來了, 如果一旦利率升高, 那麼復甦的經濟, 可能又要成為幻影. 於是一位仁兄出現了,  告訴美國政府你就儘管發債, 賣不出去的我都包了. 這位仁兄想當然爾, 就是Federal Reserve. (感覺起來就像當初台灣很多電子公司把貨塞到什麼開曼群島子公司一樣). 不管如何, Fed這一舉成功讓利率維持弱勢. 再加上當時投資風氣愈盛(或投機), 因此QE2被市場解釋為有更多的資金流入的市場, 在投機客的拉抬下, 從股市、房地產、黃金到原物料和糧食無一不漲.

 

那麼QE3呢? 其實如果你看看我之前的文章, 我一直認為除非出現重大事件(例如歐洲終於倒債, 或是美國經濟出現急速下滑)否則短時間不會有QE3, 但是會出現實質是QE3但不叫QE3的東西. 事實上, 過去幾個月中, Fed的作為的確如此, 包括推出了1. 宣告2013年前維持利率低檔 2. 反轉操作(operation twist)來拉近長短期利差. 以意義來說, 這些都類似QE2, 透過壓低利率來告訴大家, 你們就放心買房放心買債, 因為我保證了2013年前利率都不會有大改變. 但是很不幸地, 二次Fed的宣佈, 反而都讓股市大跌…理由很簡單, 大家此時都迷戀著QE之名, 而沒有人在乎QE之實.

事實上, 此時的Fed要怎麼推QE3也有其難言之隱. 就功能面來說:

  1. 市場上並沒有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2. 市場上利率已經夠低了(所以才要用Operation Twist來壓低長期利率)


現在推出QE3, 頂多只能讓股市再次大漲, 然後期待可以因此帶動更多消費外, 並沒有太多好處, 但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更大

  1. 美國政治的對立: 目前來看, 在總統大選任何的利多都有可能被共和黨抵制, 甚至多數共和黨支持度前幾名的候選人都嚴厲批評Bernanke.

  2. QE3要用多少錢也是個大問題:  如果只花個幾千億(如QE2的6千億或更少), 市場可能出現失望性賣壓. 如果過大(如超過1兆), 市場可能解讀為Fed認定潛在問題比市場更大才要如此大手筆, 同樣可能引發信心崩潰.

  3. 邊際效用遞減: 如果此時推QE3, 如果能順勢解決歐債問題最好, 如果不行, 結果歐債崩盤了, 那麼QE3效果必然大減, 勢必要再用QE4..最後的結果是大家對QE的效果會愈來愈麻痺. 結果也會愈來愈慘.


對我來說, 我認為QE除了QE1外, 其實真正的效果並沒有預期大, 只是因為帶動了心理層面的效應, 配合上全球熱錢, 才有了驚人的效果. 一旦大家對QE信心不在, 那麼問題才真的大了, 因為以目前來看, 似乎美國政府也沒有更好的工具了.所以Fed勢必要在最關鍵的時刻施行QE3, 這也是我認為短期不會出現的原因.

 

從過去二年美國超高的財政赤字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就不難理解, 歐巴馬政府過度依賴不受控制的Fed推行的貨幣政策以及把錢花在”救助”上的策略是不太正確的. 就我個人認為, 美國要解決經濟問題, 惟一可能就是真正地推行凱因斯式的財政工作, 利用大型工程的建設或是淘換, 讓最底層的人得到真正工作的保障, 而不是把錢花在救企業或是失業救助上, 很遺憾的是, 美國超高赤字已經造成, 現在要再說服大家再高舉債務, 似乎又成為一件難事了.

 

最後, 對台灣來說, 我覺得台灣政府要特別注意來自中國的虹吸效應. 大家或許知道, 像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債務比例相當高的國家, (日本債務佔GDP比, 比希臘義大利都還要高), 之所以一直沒問題, 是因為國內資金過於充沛, 因此每次政府公債根本都供不應求. 但是在資金全球化和自由化下, 卻有可能成為很大的漏洞. 特別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當中國開始緊縮資金, 不少在中國設廠的台商, 自然會想辦法從本國內吸金. 甚至不少受超低報酬率所苦的台灣金融業, 更是從中看到了一盞明燈.無不想辦法從台灣吸金, 轉至對岸, 這可以從最近一年來, 不少壽險公司熱衷發行3~5年期看似乎壽險, 但實為定存的美元保單可以察知.

 

兩岸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太小, 而中國太大. 如何避免以台灣有限的肥肉去餵中國這條巨龍, 我想這是台灣政府和央行要多加注意的了.

 

最後的最後, 最近一直在忙我的金門投資案和手上一堆瑣事, 看了看本站文章超過一個月沒有更新了. 但每天都還有數百人造訪.  實在很感謝.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美國總統的週四演講

 

最近由於股市的再次下挫, “依循慣例”地, 大家又開始期待政府能出面救經濟.適逢本週四美國總統要發表刺激經濟談話, 自然會引發大家的期待. 只是讓我有點意外的是, 居然看到有人說歐巴馬可能宣佈QE3. 嗯~這位仁兄可能忘了, QE是歸Fed管的. 如果歐巴馬宣佈QE3, 這就和馬英九宣佈調降利率一碼一樣的荒謬.當然也有人說, 當天Bernanke也有演講, 別忘了, Bernanke是 Federal Reserve的主席, 不是總裁. 要不要QE可不是他一個人說了就算.

那麼歐巴馬要說的是什麼? 如果不意外, 說的應該主要就是如何解決美國的失業問題.

 

到底歐巴馬要提出什麼方案, 我當然不可能知道. 不過如果從最近新聞的蛛絲馬跡和一些經驗判斷, 大概是:

  1. 提供租稅誘因, 讓海外美國公司鮭魚返鄉

  2. 利用行政力量要求美國大企業增加美國雇用人口, 例如最近AT&T申請購併T-Mobile, 美國政府要求通過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把3000個客服工作移回美國.

  3. 引導企業資金投入政府公共建設

  4. 傳統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不過這點很明顯渉及政府舉債問題, 必然受到共和黨抵制)


 

坦白說, 除了第二點必然生效外, 我個人並不看好以上一點會發揮功效. 相反地, 在第四點上, 兩黨惡鬥的情況必然再次浮上檯面.

 

美國失業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以美國公布的數字來看, 最近的失業率數字是9.1%. 約有1千4百萬的美國人失業. , 基本上從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 這個數字一直都差不多在9~10.5%之間. 如果單就這個數字來看, 很明顯這二年經濟的基礎並沒有真正復甦. 離美國一般長期正常的失業率5~6%來看, 還有一段距離.

 

大家都關注著失業率, 只是因為這是個看似淺顯易懂的數字. 反正失業率不好, 代表景氣不好, 股票就該跌, 失業率下跌, 就是景氣回春, 股票就該大漲. 其實我之前的文章”失業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就解釋過, 失業率是一個很吊詭的數字.  除了排除了很多因素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排除因素外, 有工作意願卻有找不到工作的人”. 因此, 雖然你失業, 但不想找工作, 或是你是作part time的, 在失業率的統計上, 你不算失業人口. 也因此, 一般來說失業率只是個指標數字, 並無法充份反映出真實的情況.

 

以美國來說, 官方的9.1%失業率和1千四百萬失業人口外. 另外還有880萬的part-time 人口. 這些人主要在零售業, 根本原因還是雇主不看好經濟的前景和日益升高的雇用(或解雇)成本, 因此選擇了更具有彈性的part-time制. 很明顯地, 這些part-timer 的薪資或許仍無法維持或是僅能維持基本生活, 他們其實也很想找Full-time工作. 但只因為他在工作, 因此不被列入失業率中.

另外, 美國統計還有約260萬人是因為失業過久, 因此失去了找工作的意願. 同樣, 這些人不被計入在失業率之中, 但其實是失業的.

 

如果把以上二種人加起來, 美國真正的失業率應該是15~17%之間。

 

那麼為什麼我不看好美國失業率是回升? 首先, 這個9~10%的失業率基本上伴隨著歐巴馬在任過去近三年的每一天. 也一直是他最被人批評之處. 如果這件事能透過政治力解決, 早就解決了. 事實上今天大家看到9.1% 失業率, 已經是美國政府用盡辦法的結果了.(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大查美國公司海外分公司帳戶...)

 

其次, 從常理判斷, 如果經濟真的恢復正軌, 或是歐巴馬的刺激方案真的生效, 企業開始恢復雇用. 第一個會被雇用的, 一定是這些原本是part-time的人. 因為這當中有不少人原本就是公司裡的full time 員工, 因為公司不看好前景所以轉為part time. 此外, 如果經濟大好, 另外260萬人也會開始找工作.

 

換言之, 不管歐巴馬的政策是否生效, 要在短時間內看到失業率回到9%以下是不太可能的. 更何況今年初起, 美國地方政府就因為政府赤字開始大砍公務員和教職, 進而衍生到承接政府計劃的外包商. 近期則是美國金融業和科技業開始大裁員. 再加上已定案, 但細節未出爐的縮減政府赤字方案, 我看失業率只要不進一步惡化, 應該就要偷笑了.

 

傳統上解決這種經濟不振帶來的失業問題,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凱因斯式的政府財政擴張政策, 但是很不幸地, 這個問題正是碰觸到美國最敏感的財政赤字問題. 再加上歸因於歐債, 政府債務問題正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我相信歐巴馬週四的演講的主要重點應該仍不脫用舉債擴大政府公共建設, 然後要求反對黨配合. 不過, 我猜結果應該也可想而知.

 

從前一陣子起, 一直有名嘴在鼓吹一個觀念, 明年是美國總統選舉年, 美國總統一定會使盡所有政策利多來維持股市.叫大家放膽進場買股票. 坦白說, 這種假設前提是對的, 但結果卻是不一定. 因為他們沒有告訴你, 反對黨的反對可能讓這些政策都失效. 這種事以前或許行得通, 以目前的情況, 或許可能剛好相反. 選舉年才是問題年.因為所有正常或正確的政策, 都會因為選舉的對立更被激化或擱置. 如果你正期待週四的演講完世界會有什麼大不同, 我可以告訴你, 應該不會有什麼不一樣。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到底怎麼了?

經濟到底怎麼了?

 

最近這一波股災, 弄的大家人心惶惶. 加上不少名嘴火上加油高唱二次衰退再臨, 更是讓不少投資人莫衷一是. 不過才幾個月前, 大家還高唱台股4Q上萬點, 美國選舉行情可以讓S&P 500再漲15%, 怎麼會一下子全球景氣就像洩了皮球一樣無力呢?

 

如果回想一下這波股災, 最早的起源是六月底QE2到期後, 市場開始出現茫然不知所措的走勢, 當時市場討論的還是急漲的油價、原物料價格可能引發的通膨及對消費的排擠效應, 和中國一連串升息帶動的緊縮效應. 接下來接棒演出的, 是美國國會針對調高債務上限的爭議. 在美國國會歹戲拖棚再加上媒體的誇大, 傳言如果美債上限無法提高, 美國倒債可能引發世界經濟二次衰退下, 股市開始出現明顯跌幅.

 

最後如同大家原本預期地, 在截止日前一天, 美國國會達成了協議調高了上限並決議要刪減政府開支, 減少政府財政赤字. 原本大家以為就此重回股市上漲的”正軌”時, 不料股市反而出現大跌, 原因是市場擔心美國政府刪減的開支, 會造成復甦的更加無力. 最後, 在8月6號三大評等公司之一的Standard & Pool (S&P)補上最後一刀, 宣佈把美國政府公債從最高的AAA, 調降為AA+, 再次引發市場混亂.

 

美國鬧的兇, 其他國家也沒閒著. 希臘的債信還沒解決, 問題卻順勢蔓延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緊接著義大利的債務問題也被挑起, 甚至連法國、英國都被懷疑其債務比例是否過高. 原本小小的希臘就已經搞的歐洲人仰馬翻, 結果後面排隊可能出事的, 居然一個比一個大. 而身為歐洲火車頭的德國, 第2季GDP成長率只有0.1%, 更讓人懷疑未來德國救其他夥伴的能力和決心.

 

至於另一個被稱為需求希望的大國─中國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一方面由於物價和房價的狂漲, 中央不得不緊縮資金, 進而造成不管是真的投資的還是投機的 錢都被鎖住了, 資金鏈開始斷裂. 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效應, 工廠紛紛停工. 而被大家唱衰了近一年多的地方債務問題, 儘管中共矢口否認, 最後還是浮上了檯面. 有趣的是, 過去大家一直估這個債務金額約十兆人民幣, 中共只肯承認4~5兆.結果最後中國國務院公佈的10.7兆, 現在又沒人相信了.

 

以上基本上就是這個世界目前的情況, 當然似乎還漏了一個原本就一籌莫展, 屋漏偏逢連夜雨, 被地震和不斷高升日元壓的喘不過氣的日本.

 

過去的世界經濟, 常常是一個地方不好, 但另一個地方很好, 像1980年代美國不好時, 就是日本負責拉動這個世界經濟, 或是日本不好時, 德國出來帶動. 不過此時看來, 拜全球化所賜, 一個地方打噴嚏, 全球都會跟著感冒, 就連原本大家寄與厚望的中國, 自身的問題似乎也沒比其他地方小到哪裡.

 

那麼全球經濟是不是就完了? 如果以報載的大師們的看法, 不外是分為二派, 一派的人認為, 這一切都只是前波金融風暴的延伸, 二次衰退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另一派的人則是認為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慘, 基本上經濟還在成長, 投資人只是受到心理恐慌因素影響, 再加上各國政府從上波金融海嘯所學到的教訓, 勢必對任何可能的潛在威脅更積極處理. 因此經濟只會走緩, 不至於走到二次衰退那樣的地步. 不過, 不管是哪一派, 最一致的看法就是美國的Fed勢必一定會推出QE3來解救經濟, 到時股市會再次獲得救贖, 經濟也同時會因為刺激再次回升.

 

簡單描述了以上的背景和各家看法, 接下來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1. 股市的下滑: 這波股市急挫的確始於信心危機. 但幅度之大其實也反應出了股市表現過度偏離經濟基本面的現象.以S&P 500指數來說, 這波股災前高點是1350點, 和2008年金融風暴前的1425點幾乎已經相差不多. 但單就美國經濟來看, 其實二者相去甚遠. 會有這樣的結果, 當然是因為利率過低, 造成大量的人和資金被引導至投資市場. 以個人淺見, 目前的股市的下挫, 只不過是在信心危機下, 反應偏離基本面的修正罷了. 還不足視為二次衰退的前兆.


但是從另一面想, 過去二年來, 美國為了修補泡沫破裂後可能引發的消費緊縮, 刻意創造泡沫, 在低利的環境下, 讓大量資金流向投資市場. 創造財富假象. 搞得原本只是經濟表現部份反映的股市, 卻變得和經濟習習相關. 甚至反過來是股市影響經濟. 大量資金投入投資市場的結果, 是多數人的財富變得和這些投資市場更緊密的相關. 一旦股市下挫, 自然會反應到許多人的消費, 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這可能是當初想以泡沫來蓋掉另一個破裂泡沫的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2. QE3的可能:不少人預估在本週五召開的全球央行總裁會議, 將會是Fed主席Bernanke 宣佈QE3的時機. 因為股市在跌, 經濟在下修, 而Bernanke也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宣佈施行QE2的.說真的, 我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

在我之前的文章就有提過, QE的實施到底成效如何, 其實是見仁見智. 但造成的爭議或後遺症, 卻是一目瞭然. 在新興國家造成大幅的通膨, 甚至是政治動亂. 即便是美國國內也引發了政治上的對立. 坦白說, 我一直認為Fed為了避免爭議, 更可能採取不叫QE 但實質是QE的作法. 例如之前Fed宣佈要將低利率環境維持到至少2013年. 就是一例.

更何況, 除了政治上的爭議外,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要推QE3也會是一大問題. 以現今的美國來看, 其實經濟仍是在成長的,只是開始走緩, 還沒有到負成長的地步. 如果此時就推QE3, 似乎沒有十分合理說服其他人的理由.更何況, 如果現在就推QE3, 如果歐洲問題更加惡化或是中國突然出事, 要不要加碼或是再推QE4就會成為一個問題.(別忘了, 依市場經驗, 這種事愈推市場反映會愈無力!!) 此外, QE3的金額要多少? 也是一大問題.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 市場在意的跟本不是QE3真的能發揮多少實質功用, 大家其實只是都是在炒作這個氣氛. 以現今的氛圍, 如果週五Fed宣佈一個3000億6個月的QE3, 你猜市場會怎麼反應? 我猜會漲1天然後繼續向下修正. QE3期望帶動的預期心理會完全失效. 那如果是6000億或更多呢? 股市會大漲, 然後原物料價格會再次狂漲(而且上漲速度會比以前更快, 因為這次所有投機客都學到經驗了), 然後美國國內的政治對立和國際間的反彈聲浪會更強烈. 在繼QE1和QE2後, 我不認為此時的美國還能如此的為所欲為. 更慘的, 如果在悲觀氣氛下, 市場也有可能把鉅額的QE3解釋成, 經濟的前景的實際情況可能比大家看到的更糟, 反而把原本希望透過QE帶動投資市場上升反而轉向悲觀.(到時Fed可能就真的就陷入日本式流動性陷阱之中了)

簡單地結論, 我認為本週五甚至短時間內, 除非國際經濟出現巨幅變化, 否則短時間內大家都不用期待QE3的出現.

3. 未來經濟:對於未來, 基本上我認同Pimco的Bill Gross的看法, 未來全球經濟應該會走向”新常態”(New Normal), 也就是全球日本化. 長時間維持短利率, 低成長的局面. 或者說就是之前說的”L”型復甦. 事實上, 我個人認為這是對全世界經濟最好的治癒模式. 過去二年, 全球經濟打了太多強心針, 以目前看來是爽了一下, 但坦白說, 效果和預期的差很多, 而且後遺症在一一浮現.

接下來我相信, 短時間內股市的巨幅波動會是難免的, 一方面是投資市場處於逢高修正期, 再加上信心不足和消息頻傳, 不過最終還是會走向常態.

 

最後, 最近一直忙著我的金門投資計劃, 因為即便是短短的一篇文, 也居然前前後後寫了十來天, 包括當中不少論點其實都已經被其他人提過. 其實這幾年, 在低利率的誘使下, 全球投資風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瘋狂, 同時也造成資源分配的偏差和貧富對立的加大, 如果不適時的壓抑, 一旦泡沫破裂, 全球會陷入更危險的地步(別忘了明年就是傳說中的2012年).

 

至於二次衰退, 還記得我在2007年底, 以觀察花旗銀行的交易為例, 第一次寫下對隔年景氣的預測”我對2008年景氣的看法” , 當時正是景氣最熱絡的時候, 結果這篇文章PO文在PTT FUND版時, 被人嘲弄和幹譙到沒力. 其實銀行一直是景氣的指標, 最近我也在注意一家美國大銀行, 尚未有結論, 事實上, 目前也沒有明顯的指標預示明年景氣可能會大衰退(如果幾個未爆彈沒爆的話) 或許到年底, 再寫對2012年景氣看法時, 會有更明確的方向吧.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美國債務上限爭議-背景篇

美國債務上限爭議-背景篇

 

最近美債上限的問題鬧的沸沸揚揚, 隨著8月2日到期日的逼近. 在擔心美國”倒債”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下, 美國股市連跌了幾天, 也帶動了國際股市的下跌, 很自然, 台灣的財經名嘴也開始紛紛分析美國債務風暴的可能後續效應.

可是讓我不解的是, 很多人說這會引發二次衰退, 比雷曼兄弟風暴更大, 但看看股市似乎也不過是小跌作收. 而更讓我懷疑的是, 所有人的結論都是一樣, 這個事情一定會在最後一分鐘解決, 接下來不是高唱台股上萬點, 就是美國QE3再臨.

 

和之前ECFA 的文章一樣, 我希望用我的想法來分析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在接下去看之前, 我建議大家可以先看我之前二篇文章, 以了解背景.

-  Warren Buffett 拍攝的 I.O.U.S.A (我加了中文)

-  淺談美國政黨政治 (了解一下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基本主張有什麼不同)

 

  1. 為什麼會有美國債務上限( US Debt Ceiling)的問題?


Ans: 美國這個國家從建國開始就是以舉債方式和英國作戰. 換句話說, 從建國之初就有負債. 在1917年, 一方面為因應第一次世界大戰需要龐大的資金(舉債), 但又擔心財政部會無限制的舉債, 於是國會通過了 Second Liberty Bond Act 訂定美國債務的上限, 自此之後, 美國歷任總統除了杜魯門外, 任內的國債都是上升的, 也因此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74次的提高債務上限.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2月12號, 歐巴馬簽署將債務上限從12.4兆提高到14.3兆. (換言之, 調高的1.9兆, 在一年半不到就用完了)

2. 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爭議是什麼?

Ans: 基本上, 對於提高債務上限這件事兩黨都是同意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分析師都拍胸脯保證不會倒債(Default).結論有共識, 問題是過程要怎麼作?

應該很多人知道, 美國國會分為參議院(Senate)和眾議院(House of the Representative). 前者由民主黨佔多數, 後者在去年11月的期中選舉後, 由共和黨佔多數. 而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是民主黨的.

從共和黨小布希執政8年來, 美國政府由於戰爭、反恐以及大減稅, 造成了政府債務急速升高, 這些事等到歐巴馬上任後, 由於面臨金融風暴所推出的舒困方案, 以及民主黨本身急於推行社會福利的如健保方案、失業救濟及一些補助方案..等, 美國國債更是如太空梭一樣的快速上揚. 開始造成了美國人民心理不安, 於是在期中選舉中, 打著平衡政府預算、杜絕浪費和不加稅的共和黨大獲全勝. 佔據了眾議院的多數. 於是在”最新民意”的加持下, 這次歐巴馬要提高債務上限時, 要求相對”減少政府支出”就成為共和黨最主要的訴求.

美國債務太高、要平衡預算, 減少透支…這些事坦白說民主黨也支持. 那麼爭議在哪裡? 爭議就在要怎麼作?

在民主黨的規劃裡, 平衡政府預算, 減少赤字的方法就是降低政府支出再加上加稅(民主黨的用字是”增加政府收入”). 而共和黨的方法只有一種, 那就是降低政府支出. 說了半天, 其實真正的爭議就在一個說要加稅, 另一個說絕對不能加.

事實上, 在這當中還有一批很有趣的人, 就是”茶黨”背景出身的人. 他們堅持絕對不提高政府預算上限. 他們就是要逼美國砍預算, 就算讓美國國債倒帳也無所謂. 由於茶黨基本上就是共和黨中較於極端的派系, 他們的論點也對共和黨眾議院議長-John Boehner談判時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3. 折衷辦法是什麼?

Ans: 在談判初期歐巴馬提出的方案是調高4兆元的債務上限, 配合十年以加稅和縮減開支4兆來達到預算平衡. 如前所言, 共和黨的意見是縮減2.4兆, 但不能加稅. 就在二黨相持不下時, 有人提出了折衷辦法, 那就是既然大家相爭不下, 不然這樣, 先不要談十年這麼久的事, 先調高一兆元債務上限外加不加稅, 讓眼前債務危機先過了再說.

這個主意看來不錯, 沒想到卻把爭議帶到了另一個新的境界, 這個意見共和黨是很支持的, 首先不加稅, 符合共和黨的基本主張. 其次共和黨算了算, 差不多到明年中這一兆元額度就會用完, 也就是今天所有的事明年此時都會再來一次. 共和黨可不是吃飽太閒, 因為明年此時差不多就是美國總統和國會議員選舉白熱化之際. 到時民主黨候選人說要加稅, 共和黨說不加稅, 大家再來看看選民反應?. 於是共和黨開始把談判從十年改向到一兆元短期方案. 要求二階段或三階段調高上限.

當然民主黨不是傻瓜, 這種小把戲自然也想得到. 因此民主黨要求二階段可以, 但至少第一階段要能讓上限能夠過總統大選. 所以這是目前的爭議所在.

4.為什麼這件事非國會通過不可?

Ans: 根據美國憲法, 只有國會才有權力決定舉債. 美國總統只有否決並無權力舉債. 而美國國會又是兩院制. 因此一定兩院均通過,並經總統簽署才能生效.

 

5. 如果最後法案無法在期限前通過會怎樣?

Ans: 依美國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的說法, 美國會受到巨額的經濟損失. 首先, 美國會損失其Aaa 的最高等級評等, 讓美國未來舉債的利息成本增加. 更進一步, 很多金融機構原本訂定以Aaa債券作為約當現金抵押擔保的, 可能出現依規定無法再接受美國政府公債抵押擔保, 而出現金融混亂. 其次, 會影響其他政府或法人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的意願. 換言之, 美國可能出現調度能力失調的財務缺口. 最後, 由於聯邦政府無法支付社會福利、退休金和政府官員薪水..等造成連鎖效應. (p.s 以上是專家說法, 我個人不全然認同, 個人想法在下一篇).

 

6. 如果沒在期限內通過, 美國政府的備援計劃是什麼?

Ans: 目前美國中央必然有在研擬備援計劃, 不過沒有公開, 所以不得而知. 不過也不難推測啦. 事實上你可能很意外, 這個債務上限原本的到期日是今年的5月15日. 當時也是兩黨相爭不下, 於是美國財政部使用了延後支付到期債務、減少提撥退休金、減少支付社會福利支出和出售部份資產方式延到今天. 而事實上, 當初財政部預設的最終日是7月22日, 媒體之所以一直談8月2日, 那是因為預留了7個工作天作為國會通過及送交總統簽署及公告生效的日子.(看看今天的手錶, 早就過了7/22日).

Anyway, 除非兩黨最後決定就不提高上限了, 否則基本上財政部的解決方案應該就是以上這些事再把規模擴大, 或是要求雇員暫時降薪或休假. 這當中, 真的對金融市場或許會有重大影響的, 我認為美國或許會考慮出售黃金. 到時可能造成貴金屬市場的大振盪. 這件事基本上和Federal Reserve 或QE3 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無法理解, 為什麼一些分析師可以扯到QE3. 更何況, 如果動用到QE3 勢必讓兩黨之間的摩擦更加擴大.(這件事和QE3的關聯 我在下一篇會提到)

 

下一篇 我再提出我自己對這件事的心得與看法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寓言(二)

經濟寓言(二)

 

之前寫過一篇經濟寓言, 取材二篇網路上流傳的文章和一篇自創的故事. 本來本週想寫美國國債的評析, 不過此時實在有點昏昏欲睡, 所以先寫二篇剛在路上聯想到的寓言.

 

一、蟋蟀與螞蟻

夏季螞蟻辛勤地工作著, 而蟋蟀只是整天唱著歌. 看著汗流浹背的螞蟻, 蟋蟀不禁嘲弄, 食物到處都是, 你何必辛苦的累積食物呢?

結果到了冬天, 萬物枯竭, 整天玩樂的蟋蟀由於找不到食物, 最後只有餓死.

 

這是個大家熟知的故事, 來自伊索寓言. 主要啟示是告訴大家平時要有準備, 以防不時之需.

 

接下來是我的版本…..

 

就當蟋蟀找不到食物快餓死之時, 一位主宰動植物界的天神發現不對勁. 因為如果蟋蟀全部餓死, 那麼昆蟲界以蟋蟀為主食的螳螂就會失去食物, 為了生存, 螳螂就會去吃更多的蝴蝶, 蝴蝶大量被吃的結果, 會造成很多植物無法授粉, 因而讓植物無法繁衍, 植物減少, 大量以植物為主食的動物都會因為糧食不足而死亡, 當草食動物減少, 影響會擴散到肉食動物 , 最後造成無以復加的浩劫.

 

於是為了避免這樣的浩劫, 天神下令所有動物都不准儲藏超過自己體重的食物.於是辛勤儲蓄的螞蟻反而成了受害者, 被迫要釋出歷年的儲蓄, 而因為大量糧食被釋出的結果, 造成糧價遠低於正常值, 最後, 成天玩樂的蟋蟀反而成了受益者.

 

心得: 金融風暴以來, 為了解救大玩財務桿杆的金融業, 避免造成惡性循環, 各國利率幾乎都低到無可再低. 最終, 高借貸的人反而受益, 那辛苦儲蓄的人的反而是受害者.

 

二、狼來了

有一個小孩帶著一群羊在野外放牧, 在窮極無聊下, 小孩大叫”狼來了~”, 於是全村的人都放下工作來救小孩, 結果只是換來小孩的哈哈大笑. 同樣的事又發生了一次. 等到第三次狼真的來了, 任憑小孩怎麼叫, 村民都認為他是開玩笑, 沒有人肯救他, 最後小孩的羊全部被狼吃光了.

 

當然, 這是另一家大家熟知的伊索寓言故事, 主要告訴大家不可以說謊, 否則事到臨頭, 沒有人肯信你的話.

 

同樣接下來是我的版本……

 

等到小孩全身是傷, 哭著抱著羊的殘骸回到村子時, 村民才發覺原來小孩說的是真話, 不少村民也暗自內疚, 一個大人何必和小孩計較, “早知道 我就跑一趟, 就算是假的又怎樣, 總比是今天這樣的下場好!!”.

 

於是不少村民發動了募捐活動, 大家有錢出錢, 有羊出羊, 希望能幫助這個小孩重回原況. 大家熱情捐輸的結果, 最後這個小孩發現了一件事, 在被狼襲之後, 他反而得到比原來更多的羊和錢. 他學到了重要的一課, “反正村民是不會讓我破產而走投無路的”. 於是拿到新的羊群後, 小孩很積極把羊群趕向狼群出沒的地方. 因為那些地方一般牧羊人不敢把羊趕過去, 所以草長的特別鮮美. 小孩心裡盤算著, 如果幸運羊沒被吃, 那我的羊會長的比其他人的羊快而肥, 那我同樣可以發一筆財. 如果倒楣碰上狼, 反正就算我羊被吃光了, 村民會賠我新的, 這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心得: 本次金融風暴後, 對許多人的最大啟示並不是未來要更加小心謹慎, 相反的, 而是, 政府不會放著讓經濟崩盤, 特別是愈大的公司愈不可能倒, 所以每當有股市下修時, 就是買進的好時機. 再加上政府的推波助瀾,  變相鼓吹大家要更積極投資, 而不是更加保守.

同樣地, 當愈來愈多人相信這樣的事時, 政府也真的相信它可以肩負一切, 於是政府的負擔就愈來愈重, 直到有一天政府再也負不起為止. 無形中, 當真的下一次災難來臨時, 全世界可能真的走向愈來愈可怕的境界.

 

三、賭俠vs賭聖

 

本來想和上篇一樣, 湊三個故事, 而且最好都源自伊索寓言, 但因為有點想睡了, 一時想不起伊索寓言, 反而想起一部爛港片叫”賭俠”.似乎同樣可以引用.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電視, 這部電影似乎三天二頭就被重播.

在電影的最後一段, 賭俠(劉德華)和賭聖(周星馳)大勝, 於是賭聖說," 這下我們發財了!".

賭俠: “不行, 不行, 師父規定所有賭博贏來的錢, 95%要作公益, 只有5%才能自己花.”

賭聖: “那簡單嘛…我把錢都輸給你, 這樣我就變窮人了, 你再把贏來的錢拿來救濟我….”

賭俠: “咦~我的錢都救助你了 那我就變窮人啦”

賭聖: “那我再把錢拿來救助你…”

賭俠: “哈~哈~哈~這樣一來….就不違反師父的規定了..”

 

心得: 這段對話聽起來很可笑, 但基本上這就是歐洲正在作的事, 歐洲央行把錢撥到希臘、葡萄牙..等國, 這些國家拿到錢後, 再還錢給歐洲央行或是歐洲各銀行支付到期債券.然後希臘再發新債後, 再向歐洲央行或其他銀行再拿回錢…等快到期時歐洲央行和銀行再借錢給希臘.....以下是無限迴圈. 下次再看到王晶的電影, 大家可要以"嚴肅"心情看待了....哈!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中國高物價的背後

中國高物價的背後

 

最近買了二檔美股, 一檔是金礦公司, 另一家則是美國最大的豬肉供應商. 前者的理由不難理解, 金價節節高升, 相對於金價, 金礦公司的股價似乎合理一些.後者的理由, 應該也不難猜測, 中國六月份公佈的CPI高達6.4%創三年來新高, 其中造成物價上漲的最大貢獻者, 就是豬肉, 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7.1%, 影響CPI上揚1.37%. 我用很簡單的邏輯, 豬價的上揚必定是來自短期現象, 問題是豬肉又是中國人主要食用肉品, 沒有理由再等上半年等豬價回穩.那麼為什麼中國不直接和美國進口先平息短期高漲豬肉價格呢?

 

中國豬肉根本沒有供應不足的問題, 問題是出在壟斷和物流”.

週五下班前, 大陸朋友Zou和我在MSN閒聊了一下, 他的意見卻把我帶到了一個沒想過的境界.

 

先講一下中國官方的說法:

“豬肉上漲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去年豬價不好, 再加上飼料成本的高漲, 因此很多人殺了母豬, 放棄養豬, 因此造成豬肉到今年供給量不足, 而中國對豬肉的需求又一年比一年高, 在供需不平衡下, 才會有目前的結果”

 

因此, 官方對應的策略, 就是加強輔導農民養豬, 同時實施政策補貼和優先運輸, 希望能早日平息高漲的肉價和民怨. (所以不難理解, 和台灣的農產品一樣, 在政府鼓勵下, 應該明年就會看到供過於求的現象).

 

由於我個人也算是個豬隻相關業者(對, 不用懷疑), 我想就個人所知和網路上查詢到的資料, 對這件事作一個分析. 基本上, 我個人認為豬肉高漲的因素, 除了官方的說法外,  應該還有更多因素:

 

  1. 政策打壓和產業失調: 對中國歷史有點概念的人, 約略都知道, 中國朝代滅亡, 多半原自百姓吃不飽, 也就是”官逼民反”. 因而在中國, 政府會透過壓低農產品價格, 來調控物價, 從事農業也一直算是”很沒搞頭”的產業之一(台灣基本上也是如此). 因此, 當中國改革開放初期, 自然有大量人口從農業轉成了製造業, 這從廣東多數打工人口都來自湖南, 四川這些農業大省就不難理解. 但由於當時中國農業人口實在太多, 再加上後續機械化的協助, 因此就算少了2~3億的農業人口, 影響也不太明顯. 但是隨著貧富差距的日愈擴大,, 再加上中國鼓勵西進政策, 房地產的四處亂漲, 從一線城市, 炒到了2~3線城市, 對不少農民來說, 最大的改變, 反而是原本不值錢的土地也上漲了, 種田養豬搞了幾十年, 還不如把地賣了, 可以舒舒服服過下半輩子. 長期過度壓低農產品價格和不斷將農地轉為建地的結果, 自然造成中國農業的基礎不斷被侵蝕.

  2. 疾病蔓延: 差不多5~6年前, 業界就流傳著四川正蔓延著”豬藍耳病”. 死了一堆豬, 這個新聞在中共低調處理下, 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只是我知道從此 之後, 中國豬生皮從自給自足變成要進口. 我原本以為事隔多年, 這個病已經得到了控制. 不過在查這篇文章相關資訊時, 我意外發現一則路透社新聞指出中國從去年到今年六月, 因為”高熱病”(就是藍耳病)死了近2000萬頭豬.(中國官方說法是死140萬頭, 哪個數字可信你自己判斷). 對我來說, 如果一個置死率(同樣,路透社數據是80%, 中國官方數據是0.4%)這麼高的疾病, 居然可以存在5年以上無法控制, 真是不可思議. 而這個疾病如果在過去五年, 無法得到控制, 不難想像在未來的日子, 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3. 高物流成本和莫名其妙的收費: 我不知道一般物流成本, 應該佔終端售價的比例, 在中國的數字, 就我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 從10%~70%都有, 不管哪個數字最確切, 基本上相關文章都講到了一件事, 中國的物流成本是美國數倍以上, 從上海運一批貨到貴州要比上海出一批貨到紐約的成本要高上3倍. 基本上, 會造成這種結果, 是由於:      1).  區域發展的不均衡: 基本上中國經濟發展是”北重南輕”、”東快西慢”, 也就是北方以發展重工業為主, 南方是輕工業, 東部發展快, 多半進入製造業和服務業, 而西部則是以農牧業為主. 在不均衡下, 西部生產的農產品要東運, 才能因應大量人口需求, 或是產品運到東部或北部加工, 再運到西部, 自然形成高運輸成本.        2)收費公路: 我不知道有多人看過”雍正王朝”? 這裡面有一段是雍正即位後, 要求追討國庫欠款.新任山西巡撫諾敏在皇帝面前打包票, 結果就任後才發現困難重重, 最後用偷天換日手法, 以民間借款來填補缺洞, 然後再向老百姓攤派費用, 慢慢補足, 問題被曝光, 是因為百姓向欽差抱怨過路要收過路費, 挑東西進城賣也要收費, 連嫖妓都要付稅. 看完以下, 你可能發現, 這件事過了近400年後, 仍同樣在中國發生.


應該很多人知道, 中國官員的升遷有很大比例是看你任內的GDP增長.也因而造成了許多中國官員喜歡大興土木(當然, 要這樣才有紅包可以拿). 特別是2008年金融風暴後, 中共中央提出了所謂4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 多數都被用來投入在大型公共建設中. 只是很多人沒注意, 這筆錢並不是中央出了四萬億(兆), 而是很大比例要求地方政府自己想辦法. 於是很多政府就層層攤派下去, 當然, 百姓的攤派不可能支付全部工程款, 於是收費公路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回收之道. 也因此, 中國成為全世界收費公路最密集的地區.(據我查到的資料, 全世界收費公路一共有14萬公里, 其中有10萬公里在中國), 而這些收費公路的收取費用也多半高於一般國家水準.

不僅僅如此, 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擔心你不走他們的收費公路. 於是對於一般道路只要不是本地車牌的大貨車一律加強查輯, 超重、超載、超速,並予以高額罰款, 甚至有些城市還弄出了”進城費”或是要求行經本地區的貨車或司機要申請”執照”(自然就有執照費),基本上和當年的”此路為我開 此樹為我裁 若要從此過, 留下買路財”的山大王沒什麼二樣.最後, 司機不是想辦法繞路(油耗增加)不然就是想辦法投機超載,這些費用自然最後都會反應在運輸成本上

額外講一件事, 2009年中國證券報曾作過一次調查 列舉中國上市公司中最暴利的行業, 結果排第一的就是路橋業者, 其次才是金融保險業. 把所屬收費道路/橋樑拿去上市的還算有良心, 至少上市公司有財務透明的要求, 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就把這些轉入所屬城市建設公司之中, 所得的收益如何運用, 就成了一團謎.

4. 通路商/大盤商的壟斷: 台灣的7-11在靠什麼賺錢? 你或許知道,除了銷售利潤, 7-11還向業者收取通路費或上架費. 這件事基本上大潤發、家樂福..等都一樣. 當然也會發生在大陸的通路業者。問題是中國幅員廣大, 不太容易像台灣可能偶而出現路邊一輛卡車, 因為不爽被大盤商壟斷, 自己從屏東載西瓜來台北賣的情況.換句話說, 在距離、物流..等因素下, 中國農產品被大盤商壟斷的情況比台灣更為嚴重. 在充份掌控了貨源下, 自然這些大盤商更有能力去哄抬物價. 而這些大盤商的背後, 基本上也有政治力在支持. 尤有甚者, 甚至訂下了一些”壁壘”, 不允許外省的產品任意進入本省, 或是利用不同的租稅手段, 造成相同產品外省本省的價格有落差..等. 在無法充份競爭下, 無形也造成了物價的居高不下.

5. 其他問題: 包括大家可以想見的高油價帶動高運輸成本, 人員訓練不足,或是操守問題, 造成貨物的損壞、毀失、失竊..等因素.

 

匯總一下, 造成豬肉價格的居高不下, 除了豬隻的供應減少外, 的確如我的友人所說, 人為操控和高物流成本是造成豬肉價格高漲的主因.而這些又和中國政治體制中, 看似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 但實則各地政府各自為政, 大家利字當頭的情況脫不了關係. 更不難理解, 就算短期解決了豬肉問題, 如果不根本從體制上去改革,很難保證同樣的情況, 未來不會發生在小麥, 稻米..或是任何一個民生必需品上.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2011年美國行心得

2011年美國行心得

 

前一陣子到美國待了二週. 這是繼去年後, 再一次踏上美國本土. 依往例以本文提出我對美國經濟的觀察. 不過由於這次我絕大多數時間只待在LA, 而一些言談也限於我的朋友, 是否足以代表全美國經濟? 自然無法以偏蓋全, 不過就在大家一片看好或質疑美國經濟時, 這或許可以給大家一點看法.

 

這一趟美國行, 對我最大的驚喜, 就是”便宜”. 以我個人偏好的品牌, Timberland 和Bass 來說, 一件POLO衫在Outlet的價格都差不多在十美元上下, 再加上稅, 一件合計約新台幣300元. 當然, 這和新台幣對美元一年多來升值了近15%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讓我不解的是, 幾個月前我才聽我作紡織業的朋友說, 今年因為原物料大漲, 引發的一連串後續效應.(請參閱”無感復甦”), 何以這件事在美國卻不太看得到? 雖然我去的是OUTLET, 但正品的價格以美元計價也和去年差不多, 而且品質或樣式也看不太出來有什麼多大的差異. 坦白說, 我無法理解, 為何全世界不少國家都為高通膨所苦時, 美國除了油價有明顯差異外, 可以讓食物、衣服..等一些民生必需品可以仍然保持過去價格? 照道理說, 弱勢美元和高原物料成本(甚至是高製造地勞工成本)都應該推升美國物價, 但就我個人感覺這些項目和一年前相比是沒有太大差別. 到底是美國議價能力太強或是有什麼其他因素? 真是讓我不得其解. 不過從此處就不難理解, 為何在其他國家為高物價叫苦連天時, 美國政府仍敢於持續貨幣寛鬆政策.

 

第二件讓我很好奇的是, 到底美國經濟是不是正在轉強? 在我到美國前, 我認為這個答案一定是YES. 因為不管從一些數據或股市都很明顯證實了這件事. 事實上我到美國的第一天就更加確定這個答案. 因為我住的地方對面二間賣了快二年的房子都賣出去了, 一間正在重新裝修. 我不知道這二間房子成交價, 不過我確定這二間應該都在USD150萬~200萬之間甚至更高. 逛街SHOPPING時, 我也可以感受到逛街和手上提著袋子的人變多了.

“No, I don’t think so…the economy is still very weak, even worse!” 說這句話的是我美國乾媽, 一個道地美國人. 她指著餐廳外面的其他店面, 告訴我這一年間, 這個廣場(Plaza)中差不多有30~50%的店面都關了, 其中還有一些是開了超過10年的店.

“或許是這個地區的人剛好窮或是正在走下坡吧?”. 或許你會這麼想, 如果對美國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 美國有很多好區和壞區, 就如同台北市的大安區和中正區一樣, 基本上, 只要住在這些區的人都不會太差. 以我所在的地區而言,或許無法像比佛利山莊或是馬里布(Malibu)那樣超級富有, 但基本上算是還不錯的區(房價差不多都在100萬美元或以上). 還算有錢人住的地區, 但是店的生意卻不好?, 換言之, 這些人如果不是把錢用到其他地方去, 不然就是大家真的學到教訓開始省錢了. 這是我對美國的第二個觀察.

 

第三個觀察來自離開前一晚, 在中國朋友家中的聚會. 一位叫David(化名)的朋友和我分享了他最近的房地產操作. 他在四~五月回中國一趟賣掉了上海的房子.然後五月底在我們附近的海邊買了一棟房子.

“上海的房地產泡沫太高了”….這個房子是他約5年前買的,花了人民幣80萬, 現在賣掉變成了200萬.

David 用這筆錢和其他二個家庭集資在加州花了約50萬美元買了新房. 在重新裝修後, 他們打算用70萬賣掉. 一個月內重新裝修就可以變成70萬? 這也太神奇了吧, 我不禁想問.

“房子嘛~ 美國人是買不起的, 不過中國想買的人很多” 這樣說, 我就不難理解了. 看到他胸有成竹的樣子, 我知道他五月份帶來的, 應該不只是他個人的資金, 應該還有更多.

“可是美國股市一直在漲, 應該房地產的景氣也會上升吧, 為什麼數據都說加州房地產景氣不好?”

“美國現在貸款很難” David 向我解釋

過去美國房貸的模式和台灣很像, 主要是看貸款房子的價值, 再決定核貸7成或8成, 再輔佐參考貸款人的財務狀況和工作狀況. 再加上銀行很寛鬆, 所以搞出了一堆不管是前幾年只付利息不付本金, 或是鼓吹re-finance, 或是房貸加信貸到成屋價值100%....anyway, 這些政策不但推高了房地產的泡沫, 也促進了美國金融的危機.

而目前的銀行卻剛好相反, 主要看的反而是個人的財務狀況, 一定要確保你至少有五年以上的還款能力才肯貸款給你. 貸款取得不易, 又有不少人在泡沫破裂後失去了房子, 結果加州目前最熱門的, 居然是租屋市場.

“現在的租房的年報酬率約在8~10%, 而且租房需求很熱絡” 這個數字的確讓我很驚訝又很羨慕.事實上,據說也是不少當地中國人正在進行的事. 同桌的另一對夫婦目前就是以現金到處買房再出租.

以上的言談基本上就是勾勒一個訊息. 受金融風暴的影響, 很多人在房地產上造成的財富或是幻覺頓時消失. 因此即便經濟在復甦, 一部份人失去了房子, 因此只好靠租房東山再起. 另一部份人因為帳上財富大幅縮水, 雖然仍保有房子, 但由於高額的貸款仍在付, 因此也相當程度緊縮消費. 而對銀行而言, 不管是記取教訓也好, 或是單純降低風險, 對不動產貸款相當緊縮. 以上這些, 也就造就了大家看到的美國經濟, 公司盈餘不停上升(因為低利率和低匯率), 但是民間消費的恢復力卻遠不如股市表現.

目前我還是無法理解, 為什麼全球都受通膨之苦, 但是美國物價仍然維持和一年前差不多. 不過至少油價的高漲, 已經排擠了不少美國人的開支. 畢竟這個國家多數人還是要靠汽車代步. 未來, 我相信房價和油價一定會是主宰美國民間消費二個最重要的關鍵. 而當中, 房價會更勝過油價, 只是等房地產市場全面恢復, 我想可能會要很長一段時間了.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第一金GDR疑雲

第一金GDR疑雲

 

最近手上的事忙的不可開交, 似乎也有一段時間沒來更新這裡的文章. 在下週去美國之前, 我想先把手上進行的一個教案, 將其中的疑雲和大家分享. 也就是標題, 第一金控在2003年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產生的爭議.

 

談起第一銀行, 如果在台灣股市打滾過一段時間的人一定不陌生. 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被業內人士稱為”三商銀”. (這是一個老笑話, 早期很多人聽說三商銀前期看好, 結果找遍報紙也找不到一家叫三商銀的, 後來不少人直接去買了”三商行”). 在台灣早期金融管制的年代, 三商銀是少數具有全台據點的商業銀行, 也是很多人不得不打交道的對象. 也因而累績了豐厚的資產和盈餘. 成為當年直屬長官─台灣省政府最重要的金雞母之一.

 

身為金雞母, 想當然爾, 自然也是當時省議員們覬覦的對象. 因此, 從關說放款, 分行地點辦公室的租賃, 人事..等,都有強烈政治力介入色彩. 最有趣的是, 有一年某位省議員介入某家銀行的年節禮品, 結果放假前一天下班時, 只見台北市重慶南路上, 許多該行職員人手拿一個工具箱回家. 不過反正在半壟斷下, 三商銀還是很賺錢, 大家一點也不在意.

 

天底下當然沒有這種天天過年的好事. 首先是財政部在1990年開放銀行執照, 同時核准了16家新銀行的成立. 銀行開始進入戰國時期. 接下來, 在1998年的凍省. 宋省長決定先出手, 在凍省前先決議將三商銀民營化. 對省議員而言, 這件事代表的意思當然是”能撈趕快撈 不撈就來不及了”.

 

省政府時期規定每年有上繳法定盈餘的壓力, 因此三商銀不敢過度打呆帳.(會影響盈餘)、政治力介入, 再加上新銀行的搶奪. 最後的結果是, 到了民營化後, 三商銀帳上都出現了高額的逾放比.

 

2000年扁政府上任, 為了整頓金融, 也為切斷國民黨的金脈, 派了自家人馬, 前高雄銀行董事長陳建隆進入第一銀行擔任董事長. 陳建隆上任後, 的確不負眾望, 施行美式鐵腕作法, 一口氣調整了總行多數的主管, 包括總經理. 資遣和優退了數百名員工. 大幅打消呆帳, 並首創台灣出售不良資產的範例. 在2002年一年就出售不良資產新台幣503億. 一口氣把銀行逾放比從原先11.47%降至3.77%,當然這麼作不是沒有代價的, 當年第一銀行的獲利為鉅幅虧損325億元.

 

為了彌補大幅打消呆帳造成適足資本率的不足, 以及改善銀行體質, 於是第一金控(2003年1月成立)決定要發行約當十億普通股的全球存託憑證(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 GDR), 除了希望引進資金改善財務狀況外, 也希望能透過向海外發行, 一方面提高銀行海外知名度, 另一方面最好能引進國際策略投資夥伴, 協助第一金控調整體質. 由於這項發行如此重要, 於是第一金控找上了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花旗環球證券(Citigroup Global Market)來共同承銷這筆十億股, 預估金額為6億美元的全球發行. 並決定兵分二路, 由第一金控董事長總經理董瑞斌帶一團前往美國, 第一銀行總經理蔡哲雄負責歐洲. 預期為期二週的法人說明會(Global Road Show)後, 再協議訂價策略.

 

然而, 就在2003年7月9號, 在第一金代表團出發法說會的前一天, 第一金向證期局提出說明, 更換花旗環球, 也就是說未來第一金GDP承銷商只剩德意志銀行一家. 原因是花旗環球給第一金的建議售價要折價30%, 而第一金認為太低, 最多只能折價10%. 簡單說,  A說不能作, B說可以作. 那當然就全部給B做就好了.

 

接下來神奇的事件出現了, 正當第一金在作全球法說會時, 努力”拼經濟”的陳總統在7/16號宣佈, 未來海外發行的GDR將不受三個月閉鎖期限制. 當時, 這個條款被稱”一銀條款”或”陳建隆條款”. 後續效應是什麼? 接下來大家就知道了.

 

7/23號第一金終於完成GDR訂價, 每一股GDR約當20股台灣第一金普通股. 每股發行價格為10.3美元. 如果以7/23當天第一金收盤每股20元計算, 約當是GDR每股折價11.4%.

 

沒有閉鎖期, 折價11.4% 這二件事告訴你的訊息是什麼? 對我來說, 這代表著二個字或五個字. “套利”或”無風險套利”.

 

果不其然, 很快地德意志銀行宣佈, 第一金GDR得到市場熱烈搶購. 認購量已經超過承銷量的二倍. 第一金控GDR發行大成功. 不但順利募得5.15億美元(約177. 24億元新台幣),並成為第一家發行GDR的金控公司,第一金GDR預定7月28日繳款,當天在盧森堡交易所掛牌上市,並且同步開放贖回。

 

接下來真正有趣的事情來了. 執政黨宣稱的大勝利, 在反對黨立委緊盯下, 發現這個”海外發行”,最大的認購者居然是台灣的元大京華證券, 一口氣買了下發行量的26%.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 大家更進一步發現, 當台灣政府宣佈取消海外GDR三個月閉鎖期的7/16號到完成訂價的7/23號四個交易日, 台灣第一金的融券(放空)增加了93,302張. 而從訂價確立的7/23號到7/30日間融券再增加66,708張. 二者加起來約計16萬張, 而平均放空價為新台幣21.08元. 如果用GDR訂價反算約每股新台幣17.72元來算, 這16萬張(1億6千萬股)的獲利差不多為新台幣5.37億元.

 

那麼你猜最大的融券方是誰? 答案是德意志銀行. 而本土券商中融券最多的是誰? 不難猜,  當然就是元大京華證券.

 

然後呢? 被挖出來的事情愈來愈多. 包括整個承銷案中保留了10%的員工認股(等於有1億股第一金普通股). 和GDR一樣, 這些股票的認購價低於現貨價每股2.28元.(20元和17.72元), 其中有77%交由董事長陳建隆支配. 換言之, 陳掌控了至少約1億7千萬的利益.(如果用放空均價來算是2.3億). 這些股票由誰買了? 沒人知道.

 

最後呢? 根據當時的財政部長, 也是本人”恩師”的說法, “過程沒有違法 但有瑕疵”.因此,  最後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下台. 整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也就是這些人拿了錢, 但是也得到應有的懲罰(下台), 所以呢? “惡有惡報”?(哈) 德意志銀行和元大京華證券有受到任何處罰嗎? 沒有.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之前報載某位來自中國大陸小朋友的作文, 我立志長大以後要做貪官.

 

Anyway, 再一次, 這只是台灣股市眾多狗屁倒灶的事其中之一.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經濟地圖

經濟地圖

很久之前, 我就曾看過有人以世界各國的GDP來對應美國每一州作成經濟地圖.一度我也想興沖沖的想作一版(我之前看過的是2005年), 不過實在因為自己不擅長圖片處理, 只好作罷.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倒是幫我完成了夢想. 而且不但作出世界各國比對美國各州版, 也做了中國版了. 因此茲附上供大家作參考.

有興趣者亦可自行到經濟學人網站上瀏覽: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dailychart/2011/01/comparing_us_states_countries

美國版:



我約略整理了一下, 一些和我個人相關或是有興趣的州, 如下:(單位:十億美元)



從這當中, 大家可能有趣的發現:

  1. 台灣的經濟規模約等同於飽受汽車工業衰弱之苦的密西根州

  2. 美國最大經濟州─加州相當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請參見”印度破產了”)

  3. 美國最小經濟州-佛蒙特州(Vermont)經濟規模約當只有加州的1.34%



看完了美國版, 再來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這裡面比較有趣的包括:

  1. 中國最大經濟省為廣東省, 最小的西藏, 後者是前者的1.1%

  2. 上海經濟規模等同於芬蘭, 北京等同於菲律賓, 天津等同匈牙利

  3. 毫無意外, 中國東西部發展嚴重不均衡, 偌大的西藏和青海是中國經濟總量最低的二個地區, 分別只約當馬爾它和玻利維亞.



本文只是純綷好玩, 也特別謝謝好友老夏, 幫忙處理影像圖片.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為什麼六月底不會有QE3?

為什麼六月底不會有QE3?

 

最近因為美股逐步向下修正, 再加美國房地產跌不停, 原本似乎露出曙光的失業率又開始走緩. 不少人開始高談, 預計六月底要結束的QE2, 很有可能直接就再繼續QE3.

 

持這樣看法的人, 他們的論點不外是:

 

  1. Bernanke的一貫風格: Bernanke之前是研究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和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專家. 當時針對經濟蕭條引發的通貨緊縮, 以致後續的一連串效應. Bernanke的主張就是印鈔票, 一次不夠就印二次, 二次不夠就印三次…一直到通貨緊縮結束為止. 這樣的主張也為他贏得了直昇機。班(Helicopter Ben)的封號. 所以換言之, 如果QE2救不了美國, 那就來個QE3吧.

  2. 美國明年總統要大選: 依過去經驗或人性思考, 特別是尋求連任的總統, 當然一定要把經濟弄好. 因此也自然在大選前會有一連串利多消息出爐.

  3. 美國經濟的確未恢復到正軌


 

接下來, 我提一下我個人的論點, 為何QE3不可能在六月甚至七月出現

  1. Fed必須要觀察QE2結束後的效應, 以當初QE1結束後, 也是隔了近半年才有QE2. 以目前來看, Fed並沒有急到一定要在QE2後馬上接QE3. 而且施行QE基本上不用通過國會或美國總統批准, 效率上很高, 因此Fed可以隨時在它認為最有需要時再推出.

  2. 從政治上而言, 美國國內對於QE的效果, Fed權力的過大, 甚至是美國政府債台高築, 不論是專家或是一般百姓都有很大的爭議.從上次期中選舉共和黨大勝, 就不難了解, 美國民眾也開始擔心國家負債累累的問題. 在選舉前提QE3, 對歐巴馬來說, 不見得是好消息.

  3. 全球政府反對: 如同我之前寫了幾篇的相關文章的內容。 QE1或QE2所創造出來的錢, 很多並不是留在美國. 而是透過全球化的平台流向了高收益的地區. 這造成亞洲國家和新興國家熱錢氾濫, 再配合上史上超低利率, 炒高了不少地方的房地產(台灣人應該很清楚), 也有不少熱錢去炒原物料, 石油..., 由於糧食和民生物資的高漲, 很多國家執政者輕則民意支持度低, 重則如非洲和中東發生國家動亂. 美國以一己之私, 不惜以鄰為壑. 不難想像, 如果美國再推一個QE3, 其他國家會怎麼反應. 而這樣的七傷拳, 再加上弱勢美元, 其實也傷害了美國自身的消費力. 這也是Fed FOMC決策時要深思的.

  4. 對Fed而言, 就怕QE2結束後, 債券市場會很繼無力, 造成殖利率走高, 目前股市的走弱, 反而有助於資金前進債市.


 

簡單地說, 除非近期有重大事件會重創美國或是全球經濟, 否則要到七月看到QE3, 我認為還是認為機會微乎其微. 那怕經濟開始走緩. 我相信Fed還是會把武器留到最必要時才使用…我想至少會是明年美國總統選舉後. 中間如果有過渡的小波浪, Fed仍可以用賣債買新債, 或債券孳息方式再注入市場活水.

回歸QE的議題, 我個人還是心理層面的預期心理影響要遠大於市場的真正需求. 別忘了, QE1+QE2一共幫市場注入了2.3兆美元的資金. 未來真正的問題, 並不是要不要加進更多的錢, 要怎麼把這些錢收回, 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另外, 最近一件我認為重要的大事, 但台灣新聞不太注重的, 是中國中央終於決定要來整頓地方金融平台了(請參見”中國特色的off-balance sheet”) 這個事到底要如何處理, 尚不可知. 最早的傳言是, 要銀行自行吸收壞帳, 因此中國股市連跌了好幾天, 後來昨天又改口說, 不會叫銀行承擔, 於是上深二市昨天又漲了.

這個問題最大的癥結在於

1.沒有人知道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 是官方宣稱的4~5兆rmb, 還是10兆rmb?

2. 別忘了,中國各地方政府過去2~3年瘋狂地亂建設, 靠的主要就是這個"無風險"的平台

Anyway, 對台灣來說, 這件事代表意義有三:

  1. 中國的銀行近期一定會大幅增資. 中國市場的資金一定會更加緊縮

  2. 不管怎樣, 中國銀行受創是必然的, 只是多少的問題. 除非中石化和中石油能拉動大盤, 否則中國股市向下修正的可能性很高(請參見"中國股市為什麼不漲")

  3. 台灣大量的水泥, 建材..這些過去中國建設的概念股. 在未來中國中央更加緊盯地方建設下, 應該不會再是以往這樣美好


 

最近很少看電視, 但網路上還不時看到有人鼓吹大家危機入市, 或是拉回就是買點. 我只能說, 這一年多來的市場投機風氣, 真的讓很多人失去了危機意識. 我無法預估未來投資市場會漲或是跌, 但是我知道現階段的風險, 要比幾個月前高, 而且接下來可能更高. 這是大家要小心的.

sorry, 最近事情太多了, 所以文章愈來愈簡短. 不過我想能讓大家輕鬆讀, 直接看到重點也不是壞事.

剛回到高雄 才驚覺家裡沒有網路這件事,靠著隨意抓來的wi-fi, 沒想到文章儲存出了問題. 只好跑到網咖來救文章. 所以剛應該有一些看到只有一半的文章.

反正來了, 就順便回覆一下Key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中國資金緊縮會影響台灣?"

基本上, 姑且不論兩岸政治的局勢.就經濟上而言, 台灣對大陸的依存高絕對要遠高於檯面上的數字. 過去幾年中, 中國的高速成長有很多來自公共工程和房地產建設. 當然如果你清楚, 這些產業有所謂"火車頭產業"之稱. 因為蓋一間房子, 要的不只是水泥和磚頭, 重型機械, 玻璃, 石化, 鋼筋...很多材料都會用到. 台灣不少企業也要靠著大陸廠認列收益, 這幾年從"傳統產業"變成了高收益中國概念股.  你可以想像, 一旦房地產和公共工程大量減少, 對這些企業會有多大影響 (當然, 不會馬上發生)

同樣的, 不少企業經商靠的也是銀行融資. 如果銀行緊縮資金. 很多企業也會出現問題. 前二天和一位大陸朋友聊天, 他告訴我, 目前大陸買房首付約是房價的近50% (台灣是自備20% 銀行貸款70~80%). 目前大陸地下貸款的利率有高到月息10%的.  你不難想像, 這波資金緊縮潮最後的影響會有多大. 而同樣回到台灣和大陸的經濟關聯, 要說台灣不受影響或影響不大, 這樣的論點可能也太樂觀了.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惡意購併

惡意購併

 

最近股市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就是晶電企圖惡意購併泰谷光電. 最後結果會是如何尚不可得知, 不過2007年的另一場惡意購併大戰倒是搞的沸沸揚揚.

故事的主角之一, 是最近因為老闆打算收購自家公司下市而很出名的國巨. 另一頭抗拒收購而抵死不從的, 是另一家被動元件大廠─大毅.

自2006年起, 國巨看上了大毅董監持股比例不高, 再加上二家公司產品具有整合及減少競爭的作用下, 於是開始透過旗下投資公司, 以及集團內子公司和往來友好公司陸續從公開市場買進大毅科技的股票. 由於國巨不斷吃進市場籌碼, 造成一向股價在20元左右的大毅科技, 到了上半年底股價開始上漲至25元左右

股價的莫名上漲, 引起了大毅經營團隊的疑心, 透過股東名冊的推估, 發現了原來是國巨集團在暗中買進公司股票, 並估算已經持有公司20%~30%左右的股權. 於是大毅董事長江財寶和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在7月開始了第一次的面談. 會談中陳泰銘提出的合併或取得支配性董事席次的建議, 讓江財寶無法接受. 在沒有具體結論下,雙方協議暫時先不買(大毅)股, 由大毅方面提出如何買回國巨持股方案.

此後, 雙方仍有幾次會面, 但仍沒有具體結論.此時,大毅科技發現, 雖然雙方協議暫不加碼買股.國巨集團下投資公司國新投資和國眾開發仍在不停從市場上買進.於是加深了江財寶決心要捍衛公司經營權的決心.決定要反守為改.

2007年1月2日, 大毅突然宣佈要發行十二億的可轉換公司債,企圖用來稀釋國巨持股比例.但國巨也不是省油的燈, 從1月3日起, 大毅股價開始出現瘋狂的上漲, 很明顯地, 國巨企圖拉高大毅的發債成本, 好讓可轉債發行破局. 而大毅也不甘示弱, 以公告公司虧損企圖打壓股價, 可惜徒勞無功, 大毅的股價從1月2日收盤的38.5元一路飆升到4月3日的210元.

接下來, 雙方開始互相放話, 大毅向金管會告狀, 國巨買了這麼多, 早就是大股東了, 卻沒有依規定申報公告股權變化情況, 也向公平會要求調查合併後, 是否會造成壟斷? 國巨則是告大毅沒有依規定, 在股東會召開前30天通知股東(晚了二天). 於是大毅就借力使力, 以股東對股東會召開有意見為由. 向經濟部申請延期召開股東會.

經濟部對於此申請, 予以駁回. 但是大毅董事會根本不鳥, 直接展延到8/22才開股東會. 也因為大毅未能依規定在六月底前召開董事會, 於是証交所在7月3日宣佈把大毅打入全額交割股. 其實這也是大毅想要的, 因為如此一來, 股價會大幅下滑, 對國巨形成壓力.

最後結果, 8/22股東會召開, 大毅祭出臨時提議, 修改公司章程中董監事投票法, 從”強制累計制”改為”全額連記法”. 最後大毅派大獲全勝, 奪下全部席次, 而國巨則是一席未得.

 

心得:

這個案子, 所謂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 大毅董事會平常愛亂賣股票, 董監持股不高, 等到被人家盯上了, 才去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 甚至不惜讓公司打入全額交割, 寧可讓全體小股東跟著死, 也要鞏固經營權. 精神是很可嘉, 手段卻很王八.

至於國巨, 看來是受害的一方, 因為依後來的財報認列, 這一役虧損約新台幣8億元. 沒想到因為大毅告國巨, 檢查官介入調查後, 卻延伸出另一樁案外案, 原來早在國巨大舉吃股的前夕, 國巨董事長的老婆和三名未成年子女, 就搶先買進了4百萬股大毅, 粗估成本約在每股17~36元間.結果在2007年4/15~6月二造人馬競爭最激烈(換言之, 股價炒最高)時, 這四位先知陸續出清了持股, 預估獲利約11億元.

簡單地說, 這一仗後, 老闆的公司賠了8億, 而老闆的家人賺了11億...當然這8億可不是全部要老闆一個出, 而是國巨成千上萬的股東要共同負擔.而11億卻是真的進了個人口袋中.

 

看到這裡千萬不要太生氣, 因為後面還有讓人更幹的……

這個案子被以內線交易起訴, 因為檢查官掌握了國巨陳泰銘子女和以老婆為名持股99.99%投資公司購股的證據. 但是最後卻被法院判決無罪.

寫到這裡, 如果你和一樣是個熱血青年(or 中年), 你應該是會很想幹譙一些人.Anyway, 就如同本文章分類一樣, 這是台灣股市中一堆亂七八糟故事中的其中一個. 如果上一個故事沒有讓你了解公司治理的重要, 希望這次的故事可以讓你有興趣一些. 當然, 我們偉大的法官大人並不在公司治理範圍內, 但是很明顯地, 他們很欠人修理…哦~我是說治理.

 

p.s 順便廣告一下, 這篇文章在教案中, 本來是用來說明"強制累積制"和"全額連記"二種投票制對公司治理的意義.

立法院目前才一讀通過要將公司法中原本允許公司章程如有規定, 可以不用”強制累積投票制”的例外, 改為未來只能使用”強制累積投票制”. 這件事會大大有助於公司治理. 但不知為何在野黨號稱要杯葛. 過去有不少公司就是利用原法規中的漏洞, 造成公司董事席次, 勝者通吃. 其實這樣的作法是不民主, 也有違公司治理精神的.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新聞小評論

新聞小評論

 

最近一直很忙, 忙著接待美國友人, 寫教案, 安排下週的金廈行…等, 實在很久沒有來更新blog, 也包括去思考對網友Maison的問題。不過看了一些近期熱門新聞和專家的評論, 還是忍不住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希葡退出歐元區?

由於希臘債券破表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這些國家(希臘、葡萄牙、愛爾蘭, 還有未爆的西班牙、義大利)再次成為歐元國家最頭痛的問題. 很明顯地, 這些國家問題重重, 不是一次給了錢就可以了事的, 而是要不停地給錢, 每當新一批債券到期, 需要再融資, 就是新危機的開始, 讓人不勝其煩. 而相反的, 對這些受援助國家而言, 日子也不好過, 不管是IMF或歐元的支援, 都訂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要求, 對百姓而言, 也等於是慢性自殺. 於是就有不少人呼籲, 為什麼這些國家不主動退出歐元區?

退出歐元區看起來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因為對歐元其他國家而言, 可以高枕無憂, 就像不必像把豪宅蓋在核電廠旁一樣.而對希葡這些國家來說, 似乎也不是壞事, 因為現成就有一個最好的典範─冰島. 一樣是財政危機, 但不是歐元區國家, 結果人家就活的自由自在, 而且由於不在歐元區, 可以透過貨幣的貶值, 增加出口和提高觀光收入.

所以希、葡、愛這三國退出歐元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錯了, 冰島之所以自由自在,是因為他擺爛. 因為他們了解在民主現代, 國家破產你也不可能叫冰島全國人民肉償, 還是來作工. 而如果這三國退出歐元區, 那麼除非中國或其他國家要接手歐元老爸的工作, 否則接下來這三國會作也是惟一能作的事就是和冰島一樣擺爛. 到時歐洲的銀行將要承受巨額的呆帳. 可能會引發另一波金融危機。

所以哪天你真的聽到某國退出歐元, 如果恰好歐元因而大漲, 你知道好戲就要上場了.

 

二、美國舉債上限風險

今天的工商和經濟都不約而同談及, 美國舉債上限危機, 工商時報甚至用“美經濟將陷萬刼不復”這樣聳動的標題。簡單地說, 美國由於二黨惡鬥, 因此財政部提出的提高舉債上限修法, 如果今天5/16號沒有通過, 那麼美國國債將破表, 如果嚴重惡化, 美債可能發生倒債危機. 而引發第二次金融危機.

說真的, 這麼重大的事, 結果今天亞洲各國股市才小跌1%左右, 未免也太不重視這件事了吧?

其實是這件事很嚴重, 也很不嚴重. 說是很嚴重,是因為美國一直是以舉新債償舊債模式還錢, 但近年來, 不管是利息比重愈來愈高, 還是為了戰爭、解救經濟..等因素, 總之, 美債的未償餘額不停的上升, 已經逼近的法定上限, 因此執政的民主黨要求要修法提高上限, 而在野的共和黨則是依此要求政府大幅縮減預算.基本上, 就是之前總預算的翻版.

在最嚴重的情況下, 美國政府無法再舉債, 只好透過縮減預算, 變賣財產等方式, 最後會因為無力舉新債還舊債以及債信評等被調降, 提高舉債成本, 而引發全球金融動盪.

那麼為什麼不嚴重? 首先, 很多人都看穿了, 這件事和總預算案一樣, 只是大家作作秀, 沒有人敢揹負美國沈淪的罵名, 所以最後一定會被“喬好”. 其次, 事實上, 如果今天法案沒過, 也不見得真的會出事, 因為透過一些短期開支和舉債計劃的縮減與調整, 美國還能再撐十週,(之前總預算也是拖了幾個月) 換言之, 大家還可以繼續演演戲, 一直到十週後(七月底八月初)真的出問題才說. 所以就算今晚美國國會沒有通過法案, 明天也不會是世界末日.

只是從另一方面來說, 美國這樣搞下去, 要期望經濟復甦來還債, 我想我這輩子應該是看不到的了.

 

三、從陳文茜vs許小年看起

昨天下午看了東森陳文茜主持的XX人生故事, 受訪是中國知名的經濟學者, 許小年. 許小年是中國最高學府,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和金融學的教授.也是目前為止, 我個人最欣賞的中國學者.

相較於台灣人一般所熟悉大陸經濟學者, 如林毅夫、厲以寧(可望成為下一任國師), 或是陶冬、謝國忠以致是郎咸平, 對我來說, 這些人或因身份或是職業, 他們的評論多少都含有特定的立場, 而許小年是目前惟一我見過, 最有“良心”的經濟學者, 就當天訪談的內容, 他的言論也多和我自己親身所見的中國大陸相符合.

談這件事並不是想吹捧許小年, 而是要感概台灣的電視水準.

台灣新聞的綜藝化, 但求快求誇大而不求真實, 再加上二黨競爭下, 不講理性, 只求從電視台老闆喜歡的角度播新聞, 早就不是新聞了. 因此, 當”文茜的財經週報”在中天播出時, 我很高興, 雖然這個節目不免和中天的屬性一樣,喜歡過度吹捧中國, 但至少是比較國際化的節目.

但在陳文茜VS許小年的節目, 卻完全曝露了陳文茜的缺點, 她可能是個很好的社會觀察者, 卻不太具有豐厚的財經知識. 以致很多和許小年的對談中, 往往很多被提到的中國問題, 卻被主持人引導到台灣問題而無法深入.

當然, 這篇也不是要罵陳文茜, 畢竟我相信她已經在她最大努力中, 作好這個節目. 只是很感慨, 台灣何時才能有專業的財經分析節目?

台灣沒有財經節目嗎? 當然有啊, 打開57, 58台, 或是後面的90幾台都是“財經節目”, 他們找了很多”財經專家“告訴你如何投資理財, 但是說真的, 我比較期待的是更少一點投資意味, 更多一點財經、或至企業管理的節目.

舉例來說, 約5~6年前, 浙江衛視有個節目, 好像叫“挑戰”(SORRY, 我不確定名稱), 節目開始是由主持人說明本集要討論的案例後(多半是哈佛商學案例), 接下來由不同教授帶學生或是教授學生隊VS業者隊, 分別就本案例提出辯論, 接下來是由現場觀眾(多半是學生)提出論點要求辯方申論, 最後是由撰寫本案例的教授以錄影方式, 告知大家對於本案例的想法.

這種節目如果在台灣會是怎樣? 不用我說你也知道, 收視率一定是很冏, 製作成本高, 收視率低的節目, 自然不會有人做.畢竟多數人追求的是務實的精神, 在經濟分析後, 順便能告訴你怎麼作才能賺錢或避免賠錢, 也因而台灣多數這樣的節目, 也脫不了”背後高人”的身影. 往往財經新聞的解讀, 就是高人希望的答案.

不過也不用太洩氣, 台灣一直還是有人在用心迎合小眾市場的, 例如我過去常批評為什麼公共政策為什麼不能列出支持和反對意見, 讓民眾了解. 後來公視有了“有話好說”節目. 也期待著未來, 能有一個獨立公正的財經節目.

拉拉雜雜寫了三件事, 只是純粹反映一下目前的想法.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無感復甦








無感復甦



前一陣子我的好友, 老夏, 跟我講了一個紡織業的現況.



最近這一年來, 由於原物料大漲, 紗, 化纖..等紡織品的原料的價格不到半年就漲了一倍多. 他們作這行的, 個個苦不堪言.



照道理說, 這種上游原物料的上漲會層層向下反應, 最後反應到最終消費產品的價格上, 消費者要付出更高的金錢來購買, 進而帶動物價指數的上揚.而由於物價指數的上揚, 一方面, 在考量民生必需, 政府會祭出一些手法, 例如提高利率, 回收市場資金..等, 想辦法平息物價.另一方面, 過高的價格會使消費者減少消費, 讓需求下降, 最後被炒作的物價會下跌, 再重新回歸平衡. 以上是經濟學教科書告訴你的. 這些道理, 十分合理, 但也十分鬼扯.



在現實的世界裡, 由於全球化的結果, 再加上台灣多數天然資源要仰賴進口,因此, 至少在台灣, 對於這種國際型的原物料大漲, 除了讓匯率升值或是以犧牲稅收補貼方式略有小補之外, 其實政府是沒有太大能力抵抗的, 再加上現實環境中, 目前大多數的產品都是供過於求的, 成本的上揚是無法100%反應在最終產品上, 於是生產者惟一的辦法, 就是想辦法降低成本, 具體的作法就是”以量制價”.用訂單量來向供應商談一點折扣. 這種事實際操作在二種方式上.



  1. 集中供應商: 也就是原本單子交給A, B, C 三家生產, 現在都想辦法交給A生產. 想當然爾, 為什麼當初會有A,B,C三家供應商,當然不是老闆吃飽太閒, 而是各自有各自擅長的產品, 集中訂單的方式有利於以量制價, 但付出的代價就是產品會愈來愈單一化.



  2. 集中採購: 為了配合以上的集中供應商, 也為了節省成本, 自然就是想辦法集中產品採購, 原本今年春季要推混紡毛紗, 格子布..的, 現在一律都改格子布, 原本要出七種顏色的, 現在改成三色.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1. 中小型生產商沒有訂單: 因為集中化生產, 所以愈大型的製造商愈有能力承接這些訂單, 甚至供不應求, 而中小型的供應商和貿易商, 由於成本高, 除非要賠錢作, 否則根本沒機會接單.



  2. 愈往上游, 規模愈大, 利潤愈高, 愈往下游, 規模愈小, 死的愈慘.



  3. 消費者會發現市場可選擇的產品愈來愈少, 樣式愈來愈一致化




這樣的結果, 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情況, 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 卻無法平均讓更



多人享受. 尤有甚者, 因為上揚的物價, 多半是民生必需品, 在無法充份轉嫁或減少消費下, 卻是讓一些人感覺卻是比以前更糟. 也因此出現了這個流行的名詞, “無感復甦”.



什麼是無感復甦? 簡單地說, 因為民生用品物價的上揚, 而由於這些產品的”消費彈性低”,(也就是每個人的消費度和所得關聯性低, 例如白米, 郭台銘所得是你的一萬倍, 但他吃的飯不可能是你的一萬倍), 因此造成的結果是, 對富人的影響較不顯著, 但對窮人而言, 卻是生活成本大增. 也因此, 不管是北京或是台北, 甚至是曼谷或馬尼拉, 大家會發現, 在亮麗經濟數據下, 卻是社會愈益動盪不安的氛圍. 二元化對立的氣氛日益昇高.



那麼回到最基本的問題, 到底物價上漲的嚴不嚴重? 如果你去查政府公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你會意外的發現, “哦~原來2010年一整年物價只比去年成長了1.21%”, 換言之, 你”誤以為”物價飛漲, 其實是你不是遇到黑店那就是幻覺, 因為明明政府告訴你物價才漲1.21%. 於是, 在台灣政黨的對立下, 就成了反對黨攻擊的目標, 其實, 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統計的盲點. 我記得以前有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這件事, 不過同樣是年代久遠, 所以我再列一次.



首先, 要先了解一下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怎麼算的.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每個月由調查員去抽查台灣八個主要都會區和八個非主要都會區共424項產品的物價, 在調查的424項產品中, 分為食物、衣著、居住、交通、醫藥保健、教養娛樂及雜項七大類,每類權數分別為26.1%、4.2%、28.0%、14.0%、4.7%、17.2%及5.9%。每個月會調查1~9次不等, 每項產品再依不同品牌進行調查, 調查數字會先經各地區的審計單位確認, 再由中央主計處匯總一些全國統一的, 如長程交通工具票價, 水電價..等這些數據, 這些數據再以和民國95年基期作比較, 得出最後數字 然後於每個月5號(遇假日順延)公告上個月的統數據.



這樣的調查法, 基本上世界主要國家都差不多, 差別多只在各類產品的權重差異罷了, 這是這樣的方法卻也有幾個盲點



  1. 統計的標的雖然含蓋數百種商品和消費, 但對百姓最切身相關的, 像食品或是交通這類不得不消費的產品, 在”平均”和”權重”下的的結果, 反而最後數字感覺起來不那麼明顯.



  2. 為了調查的方便和一致性, 很多產品調查的地點都在大賣點. 這種模式以美國而言, 或許十分合理. 但對台灣而言, 一方面大賣場本來就有以量制價的功能, 另一方面台灣仍有大量的人口是在傳統市場中消費, 而傳統市場的物價波動性要遠高於大賣場, 因此自然百姓的感受和統計數字會有不同.



  3. 物價統計並未能考量, 供給方的”彈性調整”. 例如牛肉麵可能還是一碗90元, 但肉和麵都明顯縮水了. 或是如前例, 衣服價格不變,甚至可能變便宜了, 問題是質料和款式都變差了.這些東西統計數據上並不能反應.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指責總統治國無力, 因為如同我前面說的, 在全球化下, 台灣政府其實對大宗原物料上漲, 並沒有太大的控制力. 而是去呼應我之前寫過的二篇文章”專家才是最大的災難”  和”別用經濟學教科書治國”, 今天不管是美國或是台灣, 甚至世界很多國家, 我們都”雇用”了很多學有專精的學者來擬定政策, 而這些人敲定政策時的參考依據, 往往也來自很多的統計數據, 問題是統計數字基本上是個冷冰冰的數字, 它並無法反映出人為了生存可能做出的因應之道或是結構上的改變. 很遺憾的是, 這個大家都知道有許多盲點的數字, 卻是決策者或是投資界最喜歡採用的數字. 當然, 這是因為你也找不出更為客觀公正的數字了.



下表是主計處統計主要國家近年來的CPI, 如果大家仔細看一下, 可以發現從2010年開始QE2以來, 亞洲國家的物價開始明顯上升, 這當然原物料價格受投機資金操弄節節高漲有關.而依上面講的, 愈低階段民眾受物價上揚影響愈大的論點來看, 不難理解民生必需品價格的飛漲對於如中國大陸這樣貧富懸殊的國家可能造成的威脅.
























































































































































































































































































































主要國家CPI年增率
單位:%
年(月)別中華美國日本中國南韓新加坡香港
民國大陸
2003年-0.282.3-0.21.23.50.5-2.5
2004年1.612.70.03.93.61.7-0.4
2005年2.313.4-0.31.82.80.40.9
2006年0.603.20.21.52.21.02.1
2007年1.802.90.14.82.52.12.0
2008年3.533.81.45.94.76.54.3
2009年-0.87-0.4-1.4-0.72.80.60.6
20100.961.6-0.73.32.92.82.4
1月0.262.6-1.31.53.10.21.0
2月2.342.1-1.12.72.71.02.7
3月1.262.3-1.12.42.31.62.0
4月1.342.2-1.22.82.63.22.4
5月0.762.0-0.93.12.73.22.5
6月1.191.1-0.72.92.62.72.8
7月1.311.2-0.93.32.63.11.4
8月-0.471.1-0.93.52.63.33.0
9月0.291.1-0.63.63.63.62.5
10月0.561.20.24.44.13.52.6
11月1.521.10.15.13.33.82.9
12月1.241.50.04.63.54.63.1
2011年累計1.21 1.6 0.0 4.9 4.3 5.5 3.6
1月1.101.60.04.94.15.53.6
2月1.334.5
資料來源:我國為行政院主計處,其餘國家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MF)。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 剛好看到富邦農糧基金的廣告詞, “民以食為天, 飯無食則反”. 其實我去年在寫對2011年景氣看法時, 就想加入”QE2的結果, 勢必造成原物料和糧食價格的上揚, 依過去經驗來看, 一旦這些東西價格上揚, 勢必會造成落後國家的戰亂”. 現在寫下似乎有點事後諸葛, 不過事情的真相也的確是如此.



以發生在非洲的茉莉花革命來說, 不少國內雜誌都沿用西方思維, 認為是中國的低價產品, 造成這些國家人民長期失業所致心生不滿, 事實上我是很懷疑這樣的說法, 中國產品大舉入侵這些國家應該都有十年以上了, 如果因此要反, 早就該反了, 我認為真正的情況應該是, 這些國家失業率雖高, 但社會福利還算不錯, 因此很多人就選擇勉強的過日子, 而糧食的上揚卻讓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威脅, 再加上油價上揚造成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 最終社會不滿的情緒匯集成了動亂.



目前不少人在猜QE3的可能, 在我的想法裡是”完全不可能”. 因為不管是美國的反對黨-共和黨, 甚至美國盟邦都對QE2的副作用極度反感. 事實上, 以美國經濟來看, 也並沒有對QE3急切的需求. 我認為較有可能的作法是, 待QE2在六月底結束後, Fed維持現行情況到年底, 視情況再作調整. 不管如何, 從QE1到QE2, Fed撒了近2.3兆美元, 也讓Fed成為美國政府最大的債主, 結果”才只是”今天這樣而已, 我實在很好奇, 一旦潮水退去, 到底會多少人是光著屁股在游泳.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 談大股東背信

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 談大股東背信

 

之前有提過, 這段時間都忙著寫"公司治理"的教案. 由於配合老師希望我能寫出40~50個案例. 雖然沒有時間限制, 但是覺得像隻野狗, 吃完了一餐, 就要趕快想著下一餐. 所以即便我也有一些符合本站的文章相寫(例如我一直想寫利率風險的影響). 但實在心力都在教案上, 也有點力不從心. 不過在寫教案的同時, 我也發現, 由於是"正規"的東西, 用字或是口氣上, 也不能像blog這樣的批判. 所以折衷的辦法, 就是我會把一部份我覺得很有批判性的教案移到blog中. 先發洩一下, 再用"文雅"的文字改成教案. 和之前中華電信的文章一樣, 本文由於會是教案, 所以請勿轉貼文章本體, 僅同意以連結方式附上. 謝謝合作.

--------------------------------------------------------------

自2007年11月起, 檢調單位陸續以違反證券交易法171條之”背信罪”, 起訴了包括元大證券集團總裁馬志玲, 元大京華證券董事長杜麗莊(馬杜二人為夫妻), 元大京華證券總經理張立秋等人, 寶來證券集團總裁白文正及其子和集團幹部(2008年5月), 以及金鼎證券集團總裁張平沼, 金鼎證券董事長陳淑珠(張陳為夫妻)和金鼎證債券部副總房冠寶(2009年10月).被起訴者, 也多在不久後, 被主管機關金管會依”證券投信及投顧法”第68條第1項第14款規定, 被迫解職. 可謂台灣金融業的大地震. 尤有甚者, 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因心有不甘, 於2008年7月選擇在澎湖跳海自盡, 以死明志, 更是引發輿論的一陣譁然.

三個證券集團的高層被起訴的罪名都是背信, 理由都是把集團下子公司的資產從左手賣給右手過程中, 私人公司再從中獲利, 犧牲了小股東的權益. 要追溯整個件事的經過, 要從發生於2005年的連動債事件講起.

在2000年後, 由於美國科技泡沫破裂,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局(FED)採取大幅降息方式挽救經濟, 連帶帶動台灣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 而投資市場也一厥不振, 於是大量市場資金紛紛湧入債券市場, 也帶動了投信公司債券型基金的狂賣.

由於市場需求太大, 因此傳統債券殖利率急速下滑, 債券型基金很快即無法應付市場投資人的預期報酬. 在市場需求孔急, 而商品有限下, 因應市場需求的金融創新產品, 連動型債券(Structured Notes)就此因應而生.(以下簡稱”連動債”)

連動債是由傳統債券和金融衍生性商品結合產生. 並隨著時代變化而有不同的結構. 早期的連動債是由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和買入選擇權(Option)組合而成. 發行連動債公司, 在收到投資金額後, 即先購入零息債券, 再利用到期日和購入日的價差(Discount), 發給利息, 支付佣金以及買入高風險選擇權. 在最壞情況下, 如果操作選擇權部份資金全數賠光, 則只要持有債券到期, 自然可以拿回本金. 因此早期的連動債的特性為, 長時間期(多為5~10年), 高保本率(90~100%)和前半年高配息率.

連動債的出現適時填補了傳統債券的低殖利率的缺憾. 也因其高保本率和當時低機會成本(定存利率不到1%), 很快 引起了市場的瘋狂搶購.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手中資金源源不絕湧入, 而苦無良好投資標的的債券型基金. 就這樣, 台灣債券型基金的市場規模在2005年初, 突破了新台幣二兆三千億元.

然而, 好景不長, 由於經濟的復甦, 自2004年起利率開始反轉向上, 債券型基金報酬自然下降, 再加上投資市場好轉, 投資人不再甘心只賺取1~2%的年收益率, 開始大量贖回手上持有的債券型基金, 到2005年底, 債券型基金市場規模大幅縮水到新台幣1.3兆元左右.投資人贖回, 債券基金自然要減持持有部位以對, 問題是不少投信公司為求績效, 把部位壓在連動債上, 而連動債非標準型產品, 市場流動性不足. 於是整個債券型基金市場出現了流動性的風險.

主管機關金管會眼見事態嚴重, 於是提出了幾項”道德勸說”.

  1. 限期分流: 要求債券型基金切割為類貨幣型基金和固定收益型基金

  2. 連動債部份能由大股東吸納, 解決流動性問題

  3. 重新建立基金評鑑模式

  4. 限制單一基金過大的規模


之所以稱為道德勸說, 因為以上要求並未有任何法律規定, 亦未有任何公文或會議紀錄. 但由於金管會是主管單位, 投信業者也只能乖乖配合, 卻也因此埋下了整起事件的前因.

金管會會這樣要求, 原因不外是因為一般投信公司的資本額不過新台幣數億元, 卻掌管數百億至數千億的部位, 一旦出事, 投信公司資本根本無力因應. 其次, 連動債問題主要出在流動性, 在到期前, 變現性和評價都有問題, 惟有勸說大股東出手買下, 才能確保這些產品得以順利出清.

於是, 在主管機關強烈”暗示”下, 各家投信背後的老闆就開始了”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集團內有保險公司撐腰的金控集團, 就將這些連動債重新包裝, 再以固定收益產品模式賣給保險公司. 而本案中的元大、金鼎和寶來, 則是由大股東, 自家的證券公司負責買回. 惟一特別的是, 這些連動債並非由旗下投信直接賣給旗下證券, 而是由投信先賣給老闆私人持有的投資公司, 甚至因為金額過於龐大, 這些投資公司還向證券公司先融資, 然後證券公司再以高價向老闆持有的投資公司再買下這批連動債.以元大為例, 一來一往之間, 等於造成股票上市公司元大京華證券新台幣6.7億元的損失, 其中有4億元進了老闆私人口袋. 金鼎集團的手法和元大如出一轍, 造成旗下上市公司金鼎證券約1億2千萬元的損失. 這些金額都由元大和金鼎證券所有大小股東共同負擔.

 

至於寶來集團, 則是由集團總裁白文正於2003年12月及2004年7月. 以個人、妻子和二名兒子以私人名義, 分別以每股新台幣16元和29元購入寶來投信股票. 於2004年10月, 再以每股69元要求旗下上市公司寶來證券買下這批股權, 個人獲利新台幣上億元. 此部份, 一方面渉及內部關係人交易, 另一方面, 由於寶來投信亦持有大量連動債, 69元價格是否合理, 也是後續檢調偵查的重點.

 

最後, 本案例相關人員, 除了寶來集團因當事人過世不起訴外, 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和杜麗莊夫婦, 被法官認定不法獲利新台幣四億元餘元, 分別依證交法背信及詐欺罪名, 求處七年半, 相關人員則被判刑3年6個月到5年不等. 金鼎集團張平沼、陳淑珠夫婦則被分別判處7年半和8年半. 目前二案仍在二審上訴中.

 

討論:

  1. 這整件事看來, 是個大股東利用資訊和權力不對等的條件, 對小股東剝削, 把錢套進自己口袋的例子. 這些大股東犧牲小股東, 圖利自己, 罪有應得不在話下, 但是我覺得更該被譴責的是主管的金管會. 放任高流動性的債券型基金把大筆部位購買低流動性的連動債不說.出了事, 居然搞的像黑道在”喬”事情一樣, 沒有法令, 沒有公文, 甚至連會議紀錄都沒有, 難怪被起訴的人個個不服. 其次, 投信的大股東是誰? 就是同集團的證券公司. 投信沒有上市, 但多數集團中有投信的證券公司都有上市, 把投信的燙手山芋丟給證券數十萬小股東, 難道金管會是認為這些小股東比較該死嗎? 我真的很難相信, 堂堂中華民國的金融管理最高機構, 居然會作出如此低能之事. 我查了一下, 2004年7月到2006年5月的金管會主委, 就是大名鼎鼎的龔照勝, 比照他後來所做的事, 我只能說真的不意外.

  2. 在台灣上市公司中很詭異的地方, 就是有很多明明是老闆, 但名義上卻以”會長”, “總裁”..等名義操控公司, 很簡單,因為掛負責人要負刑責, 掛會長和總裁, 又好聽又有權和錢, 卻不用負責任. 這種權力和責任不相符的地方, 或許是主管機關要討論的.

  3. 檢調起訴和法院判決都僅針對相關交易的關係人, 事實上, 如果沒有元大證券、寶來證券和金鼎證券的董事會通過, 程序上, 這些上市公司也不可能就決定高額買下連動債, 或是和老闆旗下投資公司交易. 換言之, 這些董事會成員”明知故犯”, 是否也應該受到懲罰?

  4. 最後, 這些大股東作了這些違背誠信原則之事, 除了靜待司法宣判和不得擔任金融機構負責人外, 其實依然能透過交棒子女, 或透過控股公司指派人選等模式, 仍然掌控原有公司.依然可以過著奢華的生活. 很明顯, 我們的社會不管是輿論的力量或是對道德標準的要求都太寬容了.


 

最後, 很多人在買股票, 看公司前景, 看財報數字, 看什麼K線D線的, 但是就是不太看老闆誠信. 或許就是因為大家的緃容, 所以這些人才敢這樣為所欲為吧.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日本大地震的影響

日本大地震的影響

眾所皆知, 在上週五日本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而地震過後引發的海嘯更是帶來重大的傷亡. 地震發生的同時, 我正在打球, 所以只是隱約聽到球友提及此事, 一直到晚上回家, 打開電視, 才驚覺事情原來這麼大.

不過當下, 有一件讓我很不爽的事, 是台灣的財經媒體開始紛紛討論台灣有哪些上市櫃公司可以因此”獲益”.

我算了一下, 我從大二大三開始投資股票, 到今天也有二十年左右的”股齡”了. 這當中, 我有因為買進股票上漲賺過錢,  也曾因為放空股票和指數下跌賺過錢, 但無論如何, 我絕對不會想賺這種因為人家受苦而獲利的錢. 特別是一些財經電視台, 採訪分析師大談台灣建材鋼鐵等會因重建獲利, 電子業會因為轉單效應得利時, 大家講的眉開眼笑時, 我真的很難接受, 這就是我們台灣的水準, 在我們鄰近國家受到天災時, 我們在大談如何從中獲益.

當然, 你可以理解, 這些分析師, 電視主持人可能也是身不得已, 人家訪問總不能不說, 或者根本背後老闆就持有一堆股票, 希望你喊漲, 不要喊跌, 那麼我可以告訴你我第二個很幹的原因, 就是這些人根本在胡說八道.

我相信這二天, 應該不少人從報紙看到了相關的分析文章, 或是表列的”地震概念股”, 甚至有人大喊”危機入市”, 或是有良心一點的, 叫你”重新調整資產配置”. 是否真該如此, 我無法評論, 因為我也無法擔保我一定對, 但是你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用我的想法來分析日本地震的後續效應:

  1. 日元會上漲: 一般來說, 如果沒有故意控制, 這種受到大天災的國家貨幣會貶值. 因為短期內經濟會不看好, 而同時央行一般也會大幅調低利率來拯救經濟. 像紐西蘭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惟獨日本是例外, 因為日本這個國家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 都保有大量國外資產. 再加上日本利率也降無可降, 因此一當國內有事, 很多資金自然要”班師回朝”. 進而帶動對日元的需求, 這從地震發生後日元對美元居然不貶反升就不難了解.(請參見isaacchen 先生著”日本-The Sunset Samurai”)

  2. 商品價格/股市會下跌: 在我之前的文章, “石油上漲是怎回事?”, 就告訴過大家, 這些油價, 金價..xx價上漲, 基本上和實際需求是沒有絕對關係的. 惟一帶動這些價格上漲的因素, 就是錢太多, 讓避險基金去炒期貨. 而這二年來全球股市的狂漲, 我想很多人也很清楚, 不全然是經濟復甦, 有很大原因是美國在撒錢. 這其中日本也貢獻不少. 所以當日本人要把錢拿回國內, 自然要賣掉一些海外資產, 這就像基金公司面臨大量贖回一樣, 惟一能做的, 就是賣出手上持股, 換成現金好因應客戶現金需求. 除非美國或其他國家能加速釋出資金, 填補這個空洞, 否則商品和股市下修只是早晚的事.           當然,你或許想, 我何以認為日本公司或政府會賣出海外資產, 把錢匯回日本, 答案就在我看到日本的壽險和產險公司, 很”有種”地宣佈, 這次天災的受災戶, 不受保險中因重大天災不可抗力因素不理賠的限制. 換言之, 我猜現在在”挫著等”的, 除了日本管理核能的單位, 應該就是這些保險公司了, 而通常這些保險公司除了擁有大量海外資產外, 也會有”再保險”, 因此, 如果”再保險”公司也接受理賠重大天災, 那麼這個效應, 很快就會在金融圈中擴散出去. 這件事不會馬上浮現, 但是會隨著天災慢慢落幕後, 重建開始, 資金的需求也會慢慢展開.

  3. 日本經濟會下滑: 不用懷疑, 連921都可以讓台灣GDP減少1%, 更何況是這次的日本, 這種天災反而會因為重建帶動GDP成長的神話, 只有對岸的中國作得到, 日本是不可能的. 惟一可能的好消息是, 日本已經通貨緊縮很久了, 是否會因而帶動日本的國內消費, 值得觀察.

  4. 日本財政數字會更難看: 這個也不難理解, 日本財政赤字佔GDP已經破200%  未來災後重建會讓這個數字更高, 未來我不知道日本會不會因而宣佈財政緊縮, 如果是, 那肯定會讓全球經濟再現陰影. 那麼, 也會讓我下一個要說的事, 更顯得不可能.

  5. 台灣產業會受惠? 目前我看到分析師說台灣產業會受惠的, 有三大類


(1)   災後重建類: 包括鋼鐵, 水泥, 玻璃…, 我不知道日本會不會買台灣生產的以上產品, 但是首先, 這種災後重建工作至少要3~6個月後才會開始. 現在開始預期未免太早了吧. 其次, 就像我說的, 如果日本在財政問題下, 以縮減其他公共工程來支應本次災後重建, 那麼一來一往這些產業也不見得受惠. 更何況真正影響台灣這些原物料需求的, 是台灣本地市場和中國大陸. 在台灣因奢侈稅可能造成房地產下滑和中國嚴格打房和控制地方政府亂舉債建設下, 這些產業反而風險很高.

(2)   電子業轉單: 說真的, 台灣和日本不全然是競爭關係. 相反的, 台灣有很多重要零組件要依賴日本. 缺了零件, 就算有單也無法交貨. 其次, 日本本身也是電子產品重要的市場, 不難想像如果日本人不管因為實質因素, 或因為心理不安全, 減少買電子產品, 台灣產業真的會受惠嗎?

(3)   觀光業: (X的, 這是我聽過最鬼扯的). 理由是因為日本地震, 因為很多要去日本的觀光客會改來台灣. 首先, 長期以來, 日本觀光客是台灣排第一的觀光客. 最好是這些日本人都被嚇到要來台灣, 否則依常理來說, 日本人其實可能減少出國, 台灣人也會減少去日本. 那麼這二年來取代日本觀光客成為第一的大陸觀光客呢? 是的, 他們有可能不想去日本, 想改來台灣, 但別忘了來台大陸觀光客有名額上限, 目前都是滿的. 換言之, 就算因為本事件有1億大陸觀光客原本要去日本, 現在想改來台灣, 除非台灣政府調高開放名額, 否則根本沒用. 至於其他國家, 我想除了香港和一些韓國人可能這麼作, 其他國家可能性根本不大.

(4)   金融業, 特別是保險業會受災嚴重: 在寫的同時, 其實新聞已經出來了, 台灣整體金融業曝險部位是新台幣1041億元. 當然這些金額不會都是風險. 這只是突現出來在全球化資金狂流中, 大多數的主要經濟體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於這場天災中.

6. 宅經濟和邪惡產品會上揚:依我觀察紐約911事件後美國人的反應. 基本上, 會有二種, 一種人變的疑神疑鬼, 能不必要出門就不出門. 所以不難想像網購這些事, 或任何不用出門的事, 都會獲益. 另一種人則會表現出人生難測, 要及時行樂, 所以像酒類, 賭博…這些行業的收入都會大增. 當然日本和美國國情不同, 是否會出現同樣的事, 仍要待觀察.

這個文章前後弄了近三天, 所以很多文中寫的東西, 其實也陸續有些印證. 這幾天不知為什麼, 一直有人說”日本現在已經是第三大經濟體了, 重要性不比從前了”. 我不能理解, 如果排名都搞不清楚是第幾的, 葡萄牙, 愛爾蘭, 都可以搞的大家天翻地覆了, 何以第三”不重要”?

更別忘了, 這個國家有1.2億的人口, 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外. 也同時是世界第六大進口國, 如果因此消費品需求下降, 很難想像對世界經濟不是一大挫敗. 我也更難想像, 以台灣和日本間密切的往來, 台灣人居然可以整暇以待. 搞的好像影響不大一樣.

最後, 這篇文章之所以一直沒有PO上來, 是因為我一開始寫的標題是, “台灣的媒體和分析師都是王八蛋”. 我想標題已經告訴你我原本想說的是什麼. 不過考量本站的屬性, 我還是重新調整了部份內容.

回到這次的天災, 不管日本地震對你的意義是另一個賺錢的機會(或是少賠錢的機會), 或是宗教上的人應誠誠惶恐, 謙卑對待自然. 我想對於另一群正在受苦的人們, 我們都應該保有同情和人道協助的同理心. 我想這才是這篇文章最想表達的事.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中國特色的OFF-BALANCE SHEET

中國特色的OFF-BALANCE SHEET

下面的問題, 測試一下你的財經知識:

有一個國家,由於土地廣大, 人口眾多, 因此活絡房地產交易市場和銀行承作房貸成為二難. 因為一方面市場太大, 銀行資金不足, 另一方面, 銀行受限資本適足率和風險控管的限制, 也不可能把所有存款都去作房貸. 錢也不夠, 那怎麼辦呢? 於是銀行就額外成立了投資公司, 將這些房貸賣給這些公司,這樣一來, 銀行就可以回收現金, 帳面上承作房貸的金額也會下降到符合規定.

而這些買下銀行房貸的信託公司, 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和銀行密切的關係(銀行的子公司或轉投資公司), 所以可以很容易在市場上取得低成本的資金, 賺取利差. 另一方面, 由於市場利率最低, 很多投資人(含法人)都想找報酬不高, 但又要安全的投資工具, 因而在考量房貸利率遠高於市場存款利率下, 於是有公司開始買下這些房貸後, 重新包裝為證券化商品, 再轉賣給需要高評等固定收益的法人和保險公司.

請問你, 這個國家是哪一個?

如果你是本站的常客, 你應該知道這是講本次美國金融風暴發生前的背景(請參見”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一)”). 當然, 也會有些人可能看了本文的標題, 猜想講的是中國.

其實這二個都對, 差別只在一個是過去式, 另一個則是現在進行式.

被包裝為證券化的房貸, 就是本次大名鼎鼎的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而透過轉投資公司來規避銀行適足資本率和風險控管規定的手法, 就叫”Off balance sheet”.

這有什麼風險嗎? 以美國的經驗來看, 這種手法讓銀行規避了銀行原本風險控管的範疇. 換句話說, 銀行”真正的”風險被低估了, 一旦房地產崩盤, 銀行的風險會被比帳面上的數字高上數倍. 如果把這個問題問一個大陸人, 他一定告訴你這風險很低, 因為中國農民進城的比例還很低, 所以房地產會一直在上漲, 而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西方不同, 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模式, 所以發生的歐美的, 不見得會發生在中國.

這些話對我來說很熟悉, 因為在之前, 我告訴朋友加州房地產泡沫必爆時, 他也是告訴我, 加州的情況不同, 因為全球化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 特別是新興國家的投資客, 配合上加州的優越環境(南加的氣候和北加的資訊業), 加州的房地產是”有所本”, 不能用傳統的角度來看. 同樣的, 在本次金融風暴前, 有些人請我幫忙看銀行理專推動的連動債, 裡面不少就是連結各家的銀行股, 當時理專的話非常有道理, 要是xx銀行倒了, 我看世界也完了. (請參見”連動債發展史”), 結果呢? 很多真的倒了.

投資學裡有所謂的”黑天鵝理論”, 指的是在發現澳洲前, 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天鵝不可能是黑色的. 換言之, 你沒看過的事, 並不代表著這件事並不存在, 或是不可能發生.

其實我在之前的”下一個泡沫-----中國”裡就提過, 房地產會是中國最大的未爆彈, 主要是因為太多的財富是建構在房地產不斷上漲所造成的財富虛幻之中, 而房地產也不能無限制的上漲, 特別是連續幾年的房地產上漲, 早就造成中國國內民怨四起, 中國中央也開始陸續祭起打房的政策, 而且下手一次比一次更重, 如果房地產開始不漲, 甚至下滑, 我想會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很值得觀察的.

另外一個和房地產相關的金融黑洞, 是我在”我對2011年景氣看法(下)”中提過的”地方融資平台”. 這是什麼東西? 其實這是另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平台.

和美國不同, 中國中央是集權又集錢, 大多數的稅收都是上繳中央, 部份留在省級, 再由上而下層層撥錢(其實台灣也是這樣), 可是如此一來, 從縣市以下到鄉鎮就沒有太多的錢可以運作了. 可是, 地方要建設, 官員要撈錢, 怎麼辦? 於是呢, “ 賣地” 或是”開發新區”就成為不少地方政府最喜歡從事的工作.(當然也是地方首長最能賺錢的地方), 特別像上海和杭州市政府, 每年賣地的收益都超過1000億RMB以上.

這是好的熱門城市, 可以靠著都市計劃賣地就可以賺錢了. 可是差一點的城市怎麼辦? 當然還是要努力建設, 否則怎麼撈錢? 特別是在上一波金融風暴後, 中共中央提出了四萬億(四兆)元的刺激計劃. 其中有一半的金額要求地方自己籌資支出, 但中國政府又不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 剩下的路就是二條, 第一, 和銀行借錢.首先, 這個的問題是銀行借貸有上限. 其次, 借太多錢顯示首長無能, 最重要的是, 和銀行借錢帳目就要清楚,那就真的麻煩(水至清則無魚可摸了). 所以多數的地方政府就走上第二條, 和銀行一樣來個OFF-BALANCE SHEET. 建立民營投資公司, 一般都叫”XX城市建設投資公司”. 這種多半是官股佔大部份, 形勢上看似一般公司, 但是全部的人都知道這是政府在撐腰的公司.

於是地方政府要開發資產,就交由這些公司, 再由這些公司向銀行融資或是直接向市場發行債券, 稱為”城市投資債券”, 或叫”城投債“.

因為這是民營公司, 所以一般人根本無從得知這些公司的財務狀況. 也多虧了這些城投公司, 全中國再小的城市也到處可見無法理解,大而不當的建設.

這種OFF-BALANCE SHEET的負債到底有多大(含城投債和向銀行融資借款)? 沒有人知道. 在前年美國西北大學有位華裔教授, 史宗瀚(Victor Shih)提出了他的報告, 他認為中國約有8千多個不同型態的地方融資平台., 累積的數字約為11兆人民幣, 約當於中國外匯存底的七成, 和三成的GDP.

此數字一出, 當然引發中共中央的爭辯, 根據中國央行公告數字, 在2009年5月為止,整個地方政府負債數字應該是5兆人民幣左右. (似乎沒有好到哪裡去). 而依中國財政部統計數字, 則是估算約6兆. 全中國從省市到鄉鎮, 則約有3800多個融資平台.(依經驗法則, 官方統計數字都是最可信, 也是最不可信的數字, 而最後數字往往只會大於, 不會小於)

這個問題很大嗎? 應該不小吧, 因為在去年一年中, 中國人行, 銀監會, 財政部, 保監會, 審計署都紛紛對地方負債問題提出了警告, 總理溫家寶也特別把規範地方融資平台, 防範潛在財政風險, 列為控管重點. 但是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因為中央的嚴加控管, 結果大量的地方負債從向市場融資, 轉成了銀行借款, 根據最新的估算, 這種地方政府off-balance sheet負債中有80%來自銀行借款. 而傳統的城市投資公司, 也開始轉型成為結合了水利, 土地開發, 金融投資..等多家公司合體的集團, 而集團子公司之間又有著複雜的交易和投資往來關係, 和中國多數的集團公司一樣, 複雜化和多角化的程度, 讓外人難以一窺多貌.(請參見”海爾大業”). 在有限的資料中, 這些城投公司平均的負債率是60%, 平均的資產報酬率是1.3%. (別忘了, 這個數字還是建構在這幾年中國房地產大漲的基礎下).

接下來呢? 當然很明確的, 中國中央在過去半年中採取一些明確的打房政策, 包括了調高利率, 緊縮貸款…等. 換言之, 不管對地產開發商也好, 或是地方政府也好, 開始面臨了資金成本上揚(或是負債利息增加)以及資金取得更為不易的問題(資金鏈斷裂).

不過這些問題看似嚴重, 其實似乎也還好, 因為就和日本, 台灣一樣, 中國內債問題雖然嚴重, 但是外債問題卻還好, 再加上有外匯管制, 其實問題並不大.

那麼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1. 不管是地方政府也好,  還是銀行業也好, 真正最大的問題都是, 有太多的財富是建構在房地產泡沫之上, 這包括了我之前推測的, 中國有很多大企業根本不是靠本業, 而是靠房地產在賺錢. 當房地產在上揚時, 當然所有運作都不會有問題. 問題就在一旦房地產不漲, 甚至下跌時, 那麼”潮水退去時, 才知道誰在光屁股游泳”, 很多累積了幾年, 甚至十幾年的壞帳都會一一浮現. 而我猜想 中國的銀行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2. 過去幾年, 有不少中國概念股, 受惠於中國不停建設, 因此水泥,鋼鐵,機械..等不停的上漲, 未來, 在中共中央控管下, 這種地方融資平台是否會受到實質的控管, 值得關注(目前中國國務院已要求銀行監控此類放款). 如果一旦真的控管生效, 那麼中國國內一堆莫名其妙的工程勢必會縮減. 到時這些基礎原料股, 很快要重回原形. 不過這種事有違”人性”, 所以應該不會馬上急凍. 不過除非全球經濟再次崩盤, 否則此時也是中共中央對地方開刀的最好時機.

  3. 由於農地和建地的價格相差甚遠, 因此過去幾年中, 大量的農地被開發成了工商住宅用地. 再加上因為經濟發達而使人均食用糧食增加. 中國這個號稱以農立國, 農民佔多數的國家. 卻必需每年進口大量糧食. 而糧價也成為中共中央當局不得不調控的標的.

  4. 由於匯率上揚, 生產成本的大增. 其實中國的製造業環境早就大不如前. 當前的環境只是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投資市場, 而非生產市場. 同樣的, 一旦投資市場(股市房市)出現回跌, 將會引發一連串效應.


其實不管是中國大陸, 台灣或美國, 未來1~2年中政策和利率絕對是不可忽視的風險. 這或許是大家對於經濟復甦一徧樂觀中,  應該要注意的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給退休金制度改革的一點建議

給退休金制度改革的一點建議

受惠於18%議題的熱炒, 最近湧入本站的人數打破了過往的紀錄. 我真心希望大家是真的關心我們國家的財政問題, 而不是只是因為一時政治人物的炒弄, 三分鐘熱度.

OK, 這一篇文會這是這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了, 我想再匯總一下我對整個退休金制度改革的建議. 一方面的原因, 在上一篇的”軍公教18%優惠存款建議和心得”中, 花了不少篇幅在解釋整個制度, 和批評政治人物(sorry, 我的劣習), 其實真正對於改革的建議反而成了其次. 另方面, 目前正是我們政府民心士氣可用推動改革之時, 然而目前所見多數的文章, 仍多數只是停在解釋和批判的角度. 因此, 我想藉由本文提出我個人的建議, 以供大家作參考.

以下是我的建議:

一.  改革一定要循序漸進 不能一歩到位

針對18%的改革, 目前社會上提出了不少意見, 有的認為應該改為存款利率加碼50%, 或是如民進黨版本的, 存款利率+5%..等.

這樣的意見, 聽起來是很爽, 馬上可以消彌社會上對於一般人領1%, 有人可以坐領18%的不滿. 可是別忘了, 這些坐領高額退休金的人, 或許造成社會不公平的觀感, 可是某種程度上, 他們也是這個社會消費的主力, 特別是平常日, 很多的咖啡廳, 餐廳, 甚至觀光區消費的主力, 就是這些人. 如果今天馬英九總統決定順應民情, 宣佈自明年1月1日起, 所有18%改為存款利率+5%, 你猜會怎樣? 我認為因為預期心理的影響, 在宣佈初期, 國內消費有一部份會急速萎縮. 也包括不少從事義工工作的退休人員, 他們可能考慮重回職場. 結果會是, 國內可能會有一些店家要關門, 一些退休人士重回職場排擠到原本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最後, 可能反而讓因為制度改革, 高喊公平正義的人反而身受其害.

這也是我贊同網友”清晨”的建議, 如一年減1%, 分一定年度, 如10年達到預期目標. 這樣才能對社會的衝擊降到最低.

二.  先改革不公平中的不公平

這種事看看小朋友的反應就知道了, 往往老師在責罵小朋友吵鬧時, 小朋友最直接的反應就不外是, 1.大家都在吵, 為什麼只罵我? 或是 2. xxx比我更吵, 為什麼不罵他 要罵我. 當然, 這會這種反應不只是小朋友, 還包括有”土城救援王”美稱的前總統. 為什麼? 因為這叫”人之常情”.

同樣的道理, 要改革18%(或是整個退休金制度), 當然要從這群不公平中, 找出更不公平的來改, 這樣大家比較沒話說. 那哪些是更不公平的? 就是我上篇中寫的:

  1. 退休後領雙薪的人, 這包括轉任政府機構或公營企業董事長或顧問者.(因應辦法就是前文提的”建立退休薪資所得總歸戶”, 彈性調整退休金支付額)

  2. 退休後領的錢比退休前更多的人(所得替代率超過100%者)(調整所得替代率)

  3. 退休後仍佔用公家資源者(最多是退休還不搬離官舍或員工宿舍的)(那就限期搬家吧, 還有什麼好說的!)


三.  重新調整所得替代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 本文的標題改為退休金, 而不是18%. 很簡單的道理, 因為18%其實只是退休金中的一部份, 而且我重申, 18%所佔的比率並不高. 最大的一塊其實是月退制.不相信你重回上一篇軍公教18%優惠存款建議和心得”中, 再看一次月退和18%的差別, 你就知道了.

換言之, 政府財政的最大問題其實出在月退. 所以如果只改了18%, 感覺起來大家會很爽, 但是如果不同歩改革月退制, 其實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而月退之所以不像18%這麼受注目, 我猜這是因為對政治人物而言, 這個話題很難像18%這麼明確而聳動.

Anyway, 要真正的改革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總額去管制, 也就是不管是你是月退和18%怎麼排列組合, 政府就直接從每月(年)支付的總額作管制. 這包括:

  1. 如前文提的, 退休金應設定政府支付上限

  2. 把所得替代率由現行的75~95%, 逐年下調到50~80%. 並考量因所得替代率下調, 可能造成生活困難者, 予以一定補貼.


四.  縮減”退基”

“退基”是我發明的名詞, 指的是符合領退休金的人數.(因為以前唸財稅, 常說要擴大”稅基”, 擴大課稅的標的).

大家可能很好奇, 到底哪些人可以享有政府的退休金(不管月退或18%), 答案是除了大家可以想像的軍人(含軍方工作的正式職員), 教(含公立學校的職員)和公務人員外, 還包括了以下:

  1. 資深退休民代(也就是大陸來台的老國代老立委)一次領的退職金(可以存18%)

  2. 政務官員(地方副縣(市)長, 政務次長 和部長

  3. 民選縣(市)長, 鄉鎮市長

  4. 以上人員(含軍公教)領月退俸逝世, 其配偶在過世或改嫁(娶)前可以領一半

  5. 警察

  6. 司法官


以上六者當中, 5和6應該是比較能讓人接受, 算是廣義的公務員, 雖然他們是屬於後來被解釋進來的.(不過不少法官喜歡退下來後當律師, 靠著人脈打贏官司, 混蛋程度完全不輸退休任公營機構顧問的官員).

第1項當然會是備受爭議, 不過這些人如果還在應該都有80歲以上了吧. 其實把他們列入符合前三大項的規範就可以了.

這當中最讓我不解的, 自然是第2和3, 想當然爾, 這要感謝我們立委豬公(喔~是諸公)的佛心來著. 只是我不解的是, 如果鄉鎮市長可以算公務員, 那麼村里長為什麼不算? (村里幹事是公務員). 據了解, 我們偉大的立委還提過:

  1. 讓中央民意代表(就是立委), 也可領退職金(提案人:江義雄 潘維綱 李明星 吳清池 鄭金玲 呂學璋)

  2. 讓公營企業員工也可以領政府退休金(提案人:林益世), 如此一來中鋼中油…等員工, 除了可以領公司的退休金還可以再領政府退休金


接下來, 就請大家多關注這些立委可以佛心到什麼程度.

最後一個值得討論的, 就是配偶領半薪的事.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在高雄, 我從小就見過一男一女住在一起, 但不是夫妻, 理由是太太的前夫是飛官, 失事死了, 為了可以領半薪, 因此, 和現任”同居人”有夫妻之實,卻不能有夫妻之名. 或是有不少30~40幾歲的婦女專找70歲以上的老兵. 為了也是老兵的財產或是死後可以領半俸. 這種事對老兵或許是好事, 至少人生的最後幾年有人照顧. 但對國家而言, 一個40歲的婦女, 國家可能要因而再多付40年的退休金. 其實是很大的負擔. 但是說真的, 也的確有不少家庭, 就真的靠著這點錢, 辛苦的把孩子拉拔成人的也不少. 這是惟一一個我不知該怎麼建議的問題.

但是總而言之, 要重新稽核和刪減這些符合領取政府退休金的人數和年資. 事實上, 這部份包括二個議題 a. 已退休的人員年資重新審核 (例如黨職併公職, 或是如曾在校擔任助教, 後考上公務員年資可以合併計算). b. 現行的軍公教職缺, 是否可以改採外包. 來減少軍公教人數. (例如像學校編制內的工友(算教職員工)).

反正老話一句, 政府很有錢時什麼都可以, 但是沒錢時, 麻煩請配合.

五.  其他

這包括了像前文說的, 主祕輪流做, 明年到我家, 或是領取政府退休金, 但不居住國內的退休人員.或是領取政府退休金, 但於退休後違反重大案件被判刑者.

以不居住國內者而言, 雖然憲法保障人民居往遷移自由, 不少人可能也因退休後, 即便想留在國內, 但因兒女都在海外, 被迫移居海外.但是我個人認為, 雖然退休金代表著政府和員工的契約關係, 但因為政府退休金, 資金來自全民, 自然也有對本國履行部份義務的責任, 因此我認為旅居海外, 或一定時間內未回國的退休金領取者, 應適度調降(不是取消)領取的金額.

至於被判刑者, 目前的規定是1.除非是三審定讞, 而且宣告褫奪公權,否則退休金不受影響 2. 即便是是三審定讞, 而且宣告褫奪公權, 那麼受影響的只有月退和18%部份, 一次領則不受影響.

換言之, 很多人在職期間貪臧枉法, 結果被起訴, 一審判刑確立. 馬上申請退休, 並請領一次給付. 結果等到三審確立, 要抓去關了, 錢也追不回來. 這很明顯是個制度的缺漏, 但是政府部門卻長期坐視不理.

六. 結語

最後, 或許很多人相信, 是制度, 或是一堆不公不義的事, 造成了今天政府財政的重大的負擔. 其實, 就如同我回答某位網友的, 今天就算沒有18%, 就算政府在民國39年就懂得施行現行新制的基金制, 目前的財政負債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因為真正的問題是, 50年前的人沒有人會想到, 現在的人可以活的這麼長命, 現在的利率會這麼低 以及現在政府會雇用這麼多人. 這種事看看”歐美日先進國家”的例子, 或是真的有人能把人壽保險真實的潛在負債算出來就知道了.

當然, 這不表示說大家知道一下, 那就算了. 相反的, 亡羊補牢 猶未晚已. 我們需要的, 是能從現行制度面中, 針對可能的缺漏一點一點的補起來, 而這些事都會有賴社會的共識和決心, 包括想改革的和要被改革的. 我在這個blog寫有關政府財政問題也有3~4年了, 這是第一次這麼多人在意這件事, 我不是很專業, 但是我很用心. 也希望大家能一直保有對國家財政這個議題的關心. 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可能更好. 也歡迎大家有更好的建議可以一併提出.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軍公教18%優惠存款心得與建議

軍公教18%優惠存款心得與建議

拜最近18%爭議所賜, 本站近期湧入了大量的讀者, 我猜應該是Google上搜尋到我將近二年前的文章”再談18%優惠存款”所致. 有不少讀者在該文中留言, 支持和反對的都有, 感受最深的, 是一位公務員留言, 明明他根本享受不到18%優惠, 卻要受到人家莫名的異樣眼光.

18%優惠存款是個問題嗎? 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我們的國家已經負債累累了. 就像是一個落魄的前富家子, 明明家道中落,還要擺排場, 自然是維持不了多久, 而且拖的愈久, 反而可能讓問題更雪上加霜.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 這些領取的軍公教人員, 他們本身並沒有錯, 他們只是依循政府的制度走, 但是今天社會輿論的氛圍, 卻是把他們打成是盗取國庫, 侵蝕國家財富的蟊賊. 試想看看, 今天你要人家捐錢, 都還要好言相勸, 哪有人用罵的. 同樣將心比心, 如果你買了人壽保險, 認為二十年或三十年後每個月可以領回5萬元, 結果快到了或是到期了, 保險公司告訴你, 對不起, 我們財務有問題, 所以只能領2萬, 如果是你, 會是作何感想?

和多數的議題一樣, 在台灣, 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政治上的語言, 反正藍營提的,  綠營就全盤否定, 綠營提的, 藍營就譏諷. 大家習慣的, 是一句話式的思考模式, ( 例如, “為什麼我存款只能領1%利息, 這些人就可以領18%, 難道他們貢獻比我大嗎?”, 或是”如果這個有錯, 為什麼你們執政時不改, 而且很多人還照領不誤”?). 卻很少人真的用心想去了解整件事的可能問題和真正的解決之道.

因此我希望重寫這篇, 一方面我還是希望能透過我個人的敘述, 能讓一部份人能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整件事, 另一方面, 上一篇的”再談18%優惠存款”, 主要只在說明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並未能提出我對這件事的建議. 所以本文的前半段, 我會試著用”我認為的理性”來解釋整個制度. 下半段則是提供我個人對制度改革的建議.

  1. 是不是所有軍公教人員都可以領18%?


Ans: 一般而言, 公務人員在退休時可以領到二筆錢, 一筆是政府給的退休金, 另外一筆是公保的給付(勞工則是有勞保給付). 以政府給的退休金而言, 在民國84年7月1號後採用目前施行的退撫新制. 二者的差別就是, 在舊制是你退休, 政府就給你一筆錢, 而新制則是像保險一樣, 由政府和員工每個月從薪水裡扣一筆錢, 放在退撫基金, 然後退休後,  退撫基金再給你退休金. 舊制的錢可以選擇存入18%, 新制則不行.

我算了一下, 如果你22 歲當公務員, 教師和軍人, 那麼現在有資格的人, 應該超過38歲. 所以應該現在你看到38-40歲以下的軍公教人員絕大多數都沒有領18%的資格(當然, 如果你鄰居的表弟十二歲當大學教授的是例外).

不過要提醒你一下, 如果哪天有個人要介紹你一個45歲的公務員, 他說有18%資格的. 你不要以為從此就吃穿不愁, 成天睡到自然醒了. 因為他的年資中(如果 22歲當上軍公教), 只有6~7年屬於舊制, 可以領18%, 每個月應該可以領2千吧, 其他的還是算新制. 所以妳嫁給他, 18%部份, 大概只能供妳泡麵一輩子不用愁而已.

2. 到底新舊制有什差別?

Ans: 我們就舉一位住在台北金山萬里的金萬嘆先生作例子好了, 假設金先生在民國90年7月1日任職滿 25年退休. 他的年資中有19年適用舊制, 有6年用新制. 這時他會有四筆錢可以領. 分別是舊制的退休金, 舊制的公保退休金, 和新制的退休金, 新制的公保退休金. 當然二者的差別就是一個可以享18%, 另一個不行. 不過事實上比這個複雜多了. 因為退休金(不管舊制和新制), 還可以分為一次領和領月退.(其實還細分為一次全領, 一次領和月退各 1/2, 1/3+2/3, 1/4+3/4 四種)

領月退的最大的好處, 我想大家都知道, 活的愈久, 領的愈多, 而且還可以配合政府加薪, 一樣會跟著加薪, 每年還有年終獎金. 而且如果你死了, 你的配偶還可以領一半, 直到他(她)過世或改嫁娶. 但是領月退的, 不能享有18%優惠存款(不管新舊制都一樣),.

如果選擇一次領, 則屬於舊制的部份可以存18%. 而且如果死了, 本金可以拿回來,  但是領18%的, 就沒有跟著加薪和年終獎金的福利.

另外, 在公保給付部份, 新制部份只能選一次領, 舊制部份則是可以存進18%, 上限是新台幣 200萬元.(大多數的公務員這筆錢約60~100萬)

看起來有點複雜是嗎? 我們還是請金萬嘆先生來說明, 假設他舊制中退休金300萬, 公保給付 70萬. 新制部份退休金100萬, 公保給付10萬. 如果上面的說明沒有讓你搞混,  你應該知道這當中, 300萬和100萬是可以作為月退的, 300萬和70萬則是可以一次領出存入台銀作18%, 而最後的10萬惟一的方法就是領出來, 存入私人帳戶). 所以排列組合下, 他可能會有以下選擇:

  1. 把480萬一次全領, 然後環游世界直到把錢花光. ( 18%完全不關他的事), 這種人有嗎? 答案是很多, 最多的就是當初外省老兵, 被軍中困了幾十年想出來做生意,  或是很多出錢投資兒女生意的.通常這些人下場都不太好.

  2. 300+100=400萬作月退, 70萬提出轉存台灣銀行領18%, 10萬拿來慶祝自己退休的. 這是最多人的作法, 因為同時兼顧了月退和18%.

  3. 把大多數的錢提出作18%, 領一小部份或是不留錢作月退. 這種人多半是屬於高級公務員, 薪水高所以退休金也多, 而且多半是退休時年紀比較大, 心想月退可能領不了幾年的, 或是想多留錢在手上, 等待隨著有投資機會的.

  4. 300萬+70萬+10萬領出來花, 然後100萬作月退. ..嗯,  這個人和他身旁的人應該數學都有問題…anyway, 其實排列組合還很多, 也有可能300萬一半領出來作18%, 另外150萬+100萬作月退..等. 不想讓文章太籠長, 就不再一一贅述.


3.陳水扁執政時代的改革是什麼?

Ans: 最近大家都說18%”復活”了, 事實上過去30年來, 18%從來沒有死過, 怎麼”復活”? 陳總統時代最大的改革, 是提出了”所得替代率”的觀念. 也就是說你的退休後政府支付你的每月所得應當等於你工作時所得的比率.

剛不是說, 有很多種排列組合嗎? 結果有些人居然退休後領的退休金是工作薪水的105%, 換言之, 他退休後領的錢居然比工作還多. 於是在扁政府時 就由銓敘部下令, 依不同年資和職位, 訂定所得替代率為75~95%. 這個觀念100%正確, 但是在施行細則上出了一點小問題. 就是大家可能最近聽過的”肥大官 瘦小吏”.

為什麼? 因為所得替代率, 顧名思義, =(退休後退休俸)/(工作薪俸)x100%. 其中, 爭議出在工作薪俸. 因為中華民國的公務員的薪資表中, 除了本俸外,其實是有很多加給的, 特別是職等愈高的官員, 加給比例愈高. 如果是主官(管)還有一大筆公費, 特支費..等.

(p.s 中華民國公務人員一共有14個職等, 以8職等來說, 每個月薪資約是本俸的一倍)

而在扁時代, 工作薪俸是以在職時每月全部薪資作為母數, 所以在新制下, 高階公務員受影響小, 反而是沒有什麼加給的低階公務員受影響大. 於是才會有了馬英九時代的改革.

4.馬英九執政時代的改革是什麼?

Ans: 馬英九時代針對這件事, 作了二件改變:

  1. 把工作薪俸從扁時代的每月全部薪俸作為母數, 改為以”本俸x2”作為母數, 如此一來, 反而是高階公務人員要下降, 低階公務人員在扁時代調降的會上升. 因而有了銓敘部通知部份退休公務人員額度調升回存的現象.

  2. 將公務人員退休法中有關18%部份透過立法院法制化.


5. 個人心得與建議:

其實很多人的著眼都在1%和18%的差距, 但依我來看, 重點其實不在利率是多少,  而是實領的金額. 就如同我以前告訴人家, 我人生最成功的投資, 是400%. 對, 而且是在1分鐘內賺400%, 那就是以前有時會看到公共電話有人投了五元只打一元, 最後把話筒掛在旁邊.  這時你只要投進一元, 把話筒掛上, 就可以賺進400%的報酬. 但是這種400%有用嗎? 就算你一天可以碰上10次賺400%的機會, 你最後的結果可能還是餓死.

同樣的道理, 退休金這種東西基本上屬於社會福利的一種. 所以簡單地說, 除非這位公務人員自己亂搞, 否則政府應該要照顧他的基本生活. 如果我們只是一昧從數字比率上去追求公平, 而不去考量實際數字的話, 那麼一個本來月領3萬元的公務員, 就算所得替代率是95%, 在物價高漲的今天, 他可能依然生活的很辛苦. 同樣的, 一個月領30萬的人, 就算替代率是75%, 他依然肥的流油.

因此,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 除了考量所得替代率外, 還要考量實質所得, 簡單地說, 我認為應該訂定退休給付上限. 例如, 不管你怎麼組合, 我最高只能支付你一個月15萬, 或一年200萬, 理由很簡單, 首先, 這筆錢一定夠維持你保持富有的生活 , 其次, 政府沒錢了, 我當然只能找有錢人要,  總不可能窮人富人一起扣3000吧?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 建立”退休實質薪資所得總歸戶”, 今天大家只看到18%的不合理, 事實上退休制度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 退休後轉業領雙薪的問題. 簡單地說, 由於現代人健康和壽命的延長, 再加上退休制度的條件優渥, 不少人在55歲或60歲, 就辦理退休. 再轉任民間工作. 坐領雙薪. 這種最常出現在教育界的校長, 轉任教授. 國營企業技術人員和一些政府高官轉任顧問.(最誇張的是, 這裡不少企業還是國營企業).

換言之, 原本政府給予退休員工退休金, 是為了感謝員工在職的辛勞, 也希望你能無後顧之憂. 但是這樣的制度卻成了不少人的第二春.甚至佔了一些原本該屬於其他人的工作職缺. 或許有人認為, 退休金只是政府和雇員間的合約, 員工完成工作就可以領取酬勞, 員工退休後, 合約解除了, 怎麼可以要求不可以作他職? 我的想法還是一樣, 今天公司大賺錢時, 員工要加薪, 出國坐商務艙….這些都沒問題. 但是公司賠錢時, 對不起, 我只能供得起最低合理的保障.

因此,  我認為應建立退休人員薪資所得總歸戶(這個財政部就作得到了), 如果你要退休後轉作他職, 當然可以, 但是退休金部份會作適度比例調降(不是取消). 例如原本政府支付你每個月7萬元的退休金, 如果你另外找了一份每個月六萬元薪水的工作, 那我退休支付可能就降為5萬元. 這樣的作法似乎較為符合社會福利的原則. 更不要講那些退休,  轉作過去管轄機構或財團法人基金會擔任顧問或是董事長的一些退休高官, 這更是不可取.

最後, 這一陣子台灣出現了一堆相關的報導. 說真的, 台灣有113位的立法委員和一狗票的電視媒體和名嘴. 我不知道大家是故意誤導 還是真的不知道, 每天都會出現一些似是而非又莫名其妙的論點. 我不贊同在國家財政問題重重下, 還有人坐領高額退休金, 但是不對的論點, 我還是要澄清.

  1. 18%的給付會造成國家的破產:


Ans: 以過去幾次計算, 我國軍公教退休金的潛在負債, 依估算方法不同, 從5兆3800億到7兆多都有. 但是請注意, 18%優惠存款只是這其中的一部份, 目前依銓敘部或政府財政單位的精算, 因為18%造成的潛在負債數字仍是眾說紛紜. 從 1800多億到六兆元都有 (此部份數字的說法, 請參見下面附註)今天造成政府重大負債的原因, 是我們雇用了太多的軍公教人員. 而且有趣的是, 由於我們制度的僵固性, 一旦被雇用, 沒有十分重大的理由, 你還不能把這些人給fire了. 但是因為民眾對政府期待愈來愈高, 所以各單位只好不斷的增加人手, 而每增一位公務人員, 這就代表著政府退休金的潛在負債就不斷上升.

這種事從中央到地方, 藍綠執政都一樣. 更誇張的是, 這些年不斷通過一些自肥法案, 例如, 把鄉鎮市長, 縣市長和直轄市長, 只要任職滿二年以上(就算這個市長第三年因案下台, 只要不判褫奪公權, 都可以合法)就可以比照公務員領退休金或月退俸, 在我看來, 這些問題都要比18%大的多. 當你在看著那些立委義正言辭抨擊制度不公, 你該想想他們曾經造的孽, 根本不下於此.

2. 18%造成地方政府財政破產?

Ans: 這種言論更是睜眼說瞎話, 除了地方政府財政本來就幾乎毫無紀律可言之外, 今天造成地方政府人事或退休金成本高漲, 有 80%以上,來自歷任地方首長的自作孽, 除了上述的雇用人員不斷增加外, 很多地方首長還喜歡慷政府的錢作自己的人情. 舉例來說, 地方政府職等最高的公務員是主任祕書, 於是很多地方首長(包括鄉長)就喜歡把底下的局長(主任)調上來作主祕, 然後一段時間再換另一個, 4年內大家都輪一次. 結果是這些人的職等都提高了, 當然退休金也都增加了. 這種事難道不用管嗎?

最後, 18%造成的問題是個很大的問題嗎? 答案當然是, 但是我看到的卻只是更多人的被政治人物操弄, 而完全把力氣用錯了方向, 真正更大的問題, 存在在整個公務人員銓敘, 甚至是任免制度. 甚至即便是退休金制度, 也存在不少漏洞, 這些才是大家應要求政府或立法委員介入調整的, 而不是整天打著我領 1%, 這些人領18%的不公不義. 政府的財政有著很多問題和制度上的缺漏, 只有大家能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才不致於只是淪落政治人物政治對立的工具.

附註: 政府因支付18%優惠存款所造成的潛在負債為多少一直眾說紛紜. 本文最早採用的資料是來自中央某單位最新研究結果,  為1800多億. 後來經版友"清晨"指正, 每年政府補助此部份利息差額為700億, 潛在負債應為二兆多. 再查手上的資料, 有退撫司長回答立委質詢, 預定40年內會支付6兆, 而銓敘部長則認為是3兆.

針對以上的數字, 相差天南地北, 到底哪一個是對的, 我也不知道. 就我個人初步的推測, 應該說每一個都是對的. 這個差別就在6兆指的是未來所有要總支付金額, 至於2兆或3兆甚至1800億應指的是"折現"金額, 也就是把未來要付的換算成今天的負債. 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這是因為牽涉到, 1.年份要算多久? 30年or 40年 2. 折現率要用多少? 目前的公債利率還是平均30年公債利率或其他? 自然出來的數字就會相差甚遠. 真正的數字, 我想還是只能仰賴政府提供正確的數據.

只是依我個人的推估, 領月退的人數和金額應該遠遠大於18%, 如果領18%的潛在負債就2~3兆, 那麼整個軍公教退休金的潛在負債應該會遠遠大於之前大家估算的7~8兆(後者還包括目前人在工作的軍公教)

ps2. 最新查到的資料在此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423085

原本查的1838億只是公教保險針對18%部份的潛在負債. 這篇文章還有一些其他項次負債,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但第一項講的8兆或7兆指的仍是全部軍公教的退休金潛在負債, 並非只是針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