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談近期投資與想法

 

談近期投資與想法

 

近期有二位朋友問到投資,一個是看我blog1/12左右賣掉了一些股票,之後股票就大跌,問我是怎麼看的,另一位是問我目前股票跌,心理如何調整。

 

說真的,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投資達人,雖然我的確在股市賺了不少錢,但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十筆交易中應該有一半以上是賠錢(這二年因為股市大多頭例外)

 

雖說要分享如何賺錢不見得有資格,但就不少經驗來看,分享一些個人心得倒還可以。順便一提,我的股票部位中美股vs 台股差不多是9:1, 所以我講的是美股。不過因為世界主要股市幾乎都是連動的,所以美股大跌,隔天台股大概也好不到哪去。

 

先談怎麼決定賣股的。其實多數美國分析師去年底時就認為今年上半年美國股市會陷人震盪,所以12/31前我就開始列了一份賣股清單。如何決定哪些股票該賣呢? 我會先問自己的是: 當初為什麼要想買這檔? 我一般買股有三種可能,1. 看好想長期投資(雖然最後不見得) 2. 純粹想投機或測試一下自己的猜想 3. 想透過持有,讓自己關心這家公司的發展

 

我目前多數部位是1, 其中主要都是基金,這是因為隨著年紀,我已經不想殺進殺出了,我也不希望個股價格的波動會影響我的心情,基金好處是每日波動率相對小,我也不用去管個股。所以目前的情況下,這些部位我幾乎沒動。過一陣子我打算設定一些DRIP (Dividend re-investment plan),利用配息再買一些。

 

第二種就是殺進殺出的,反正流行什麼,我就買什麼,或是如上篇講的市場不看好能源、煙草,我就偏買進,這部位大概2~3萬美元左右,這種股票因為我沒什麼研究,所以基本上也沒什麼感情,通常我會砍的就是這種。不過事實上我還是把煙草股留了下來.

 

3的多數是一些醫葯股,例如我有PFE, GSKBMY. 未來可能建倉一些汽車零件股..等。這種的部位和2一樣,差不多都是50~300. 所以砍不砍影響也不大。

 

簡單地說,要不要買股,就如同要不要離婚或分手一樣,你永遠該問自己的是,你當初是為什麼買? 這個理由是否還存在? 至於為何在1/12左右開始賣股? 坦白說,我原定的賣股時間是在農曆年前,不過因為恰巧看到了一位我很相信的分析師─Tom Lee在電視上的訪問,二天後我就決定賣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VYoM6CZ9Y

 

以我的觀察,這位Tom Lee抓短期很準,有興趣的人可以追蹤看看

 

至於接下來呢? 其實這麼多年來,股市的運作其實告訴了大家一件事: 股市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只要不確定性一直存在,股市就會向下修正。今年美股最大的不確定性,不是疫情,而是Fed的緊縮和升息。

 

這件事其實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何時升以及會升幾次(目前從3~7次都有)。或許Fed內部也正在為到底現今通膨是疫情造就的短期現像,還是再不控制將失控的巨獸未達成共識,基本上通膨是真,今年內通膨太不可能平息也是真,但Fed達成共識,畢竟只是時間問題,我相信這些不明確,快則在今年1Q底,慢則到2Q底,就會明確了。

 

所以相對於去年底作的selling list, 我打算利用農曆年做一個buying list. 主要鎖定大型股和基金。

 

另外,順便談一個和投資不全然相關的問題。美國最近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 失業率在下降,並不是因為就業的人口變多了,而是願意工作的人變少了。(失業率是指有意願工作的人卻找不到工作,所以如家庭主婦就不會列入失業人口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台灣也有同樣的情況,這是因為很多年輕(中年)不工作了。不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來自不少國家正流行的躺平主義,很多人說這代表著年輕人對於低薪、高成本、看不到未來的無聲抗議。但別忘了,躺平不代著你就不用吃飯、不用付上網費,支持年輕人躺平的,主要還是來自他的父母,而他們的財富還是來自上漲的房價和股票。

 

另一種不工作是年輕人選擇非傳統型的工作,主要是投資,股票或一些如比特幣..等,拜過去幾年股價或資產狂漲所賜,你應該發現現在的少年股神愈來愈多,這些人也認為自己掌握了財富密碼,人生從此不用愁。

 

這其實也是這些年來在各國央行大放水下的副產品,可以輕鬆賺、財務自由,誰還想一步一步來? 以後要讓這些人覺得重回傳統職場應該也是難事。不管疫情是否結束,未來人力吃緊這件事應該會有好幾年都是如此。因此可預期通膨這件事會從物價上漲,蔓延到薪資上漲,進而讓公司利潤下跌,畢竟人事成本幾乎是每一家公司最大的成本。(這一期很多美國金融業財報就提到這點)

 

最後,我知道近期一定會有人鼓吹拉回即是買點,畢竟這在過去3~5年一直是成功之道。要不要這麼做是個人決定,但想逢低進場永遠不變的道理是,做你自己有能力承擔的事,千萬不要借錢去買。所有你認為的低點,還有更低點,很多人之所以搞到大半輩子揹負債務,就是因為他堅信透過狠狠押一次這輩子就翻身了。

 

如同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裡說的愈爛的牌 愈要用心打

這段時間應該是投資人靜下心檢視自己投資部位的時候,如果有槓桿買進的,或許想想要不要去槓桿。有句話說: 剛則易折 柔則常存

當年能笑到最後的,不是萬人敵 勇猛過人的項羽,而是能進能縮的劉邦. 我想這才是投資長青的不變原則。


最後 還是例行講一下  本blog主要作為個人想法紀錄   不作為股票投資建議.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ESG vs VICE

ESG vs VICE

 

接下來我打算減碼和出清了一些股票,投報率還不錯大概個股都在7~18%左右(不含股息)。這批股票我大概持有2個月左右,主要都是些邪惡公司(VICE)如石化的DVN, BP, RDS-B, MRO, 賣香煙的BTI, MO.

 

為什麼要賣這些股票? 一來是我認為近期股市會回檔,另一原因是當初買這些股票本來就是為了實驗。這是因為去年底我在寫教科書最後一章ESG時,為了驗證市面上一堆人吹捧的ESG公司績效真的比較好,我刻意拿了一些SIN, VICE 指數、ESG指數和大盤指數(拿的都是美國的)做比較。

 

從我個人的數據看來,美國ESG指數其實並沒有這些人吹捧的比較好,只是和大盤指數表現差不多。這其實不難理解,就像通常愈有錢的人能捐的錢愈多一樣,一般會致力做ESG的多半也是大型公司(別忘了,作ESG是有成本的). 而且大型公司背後多半也有大型法人,而ESG壓力大多也是來自這些法人股東。所以二者的成份股本來就相去不遠。

 

但如果比較VICE INDEX就有趣了,一般來說,VICE的波動會比較大(這是因為VICE成份不見得是大型股),但如果遇到大盤下跌時,卻會比較抗跌。主要是因為不管石油、香煙、酒都是剛性需求。當景氣不好或股市下跌,人們會減少抽煙嗎? 不會的,甚至可能抽更多。特別是這些年由於政府的規範,這些行業愈來愈形成聯合壟斷,新進者很難進入。而很碰巧的,在去年市場鼓吹ESG下,很多VICE公司股票都遭到拋售,所以抱著實驗性質,我買進了以上股票各100~300股,只為了賭看看我的想法。如今以回報率來看,證明我是對的。

 

在台灣的文化裡,我們總喜歡把很多東西冠上正義。就如同之前有些信用卡發行慈濟聯名卡或媽祖認同卡….一樣,讓你在刷信用卡同時,又有一部份錢回饋給這些公益團體一樣,有人覺得很好,我也覺得很好,只是我不會做的。我覺得投資都是投資,尤其是對散戶而言,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對我來說,VICE要比ESG有吸引力多了而且更適合想存股的人。

我會開始研究這些公司,畢竟去年只是隨便亂買,如果今年股市真的回檔,我希望能建一些VICE股在我的長期部位.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雜談近期新聞心得

 

雜談近期新聞心得

 

近期有幾則新聞引起我的興趣,但一來是懶,一來是忙。所以今天直接出個大雜燴。

 

離最近的一個新聞是美國股神

 

2021年剛過,美國股市在質疑聲中再次創下紀錄,S&P 500全年報酬率約28%,股神巴菲特的BRK回報率在30~32%左右,但美國有二位股神在2021年的股市投報率均超過了50%,這二位一位叫Mitch McConnell 另一位叫Nancy Pelosi

 

大多數的台灣人可能不知道他們是誰,前者是聯邦參議院的共和黨領袖,後者是民主黨執掌的聯邦眾議院議長。尤其是後者,她的老公非常屌,買了二百多萬美元的買入選擇權(Call Option)。如果你對選擇權夠了解,就知道通常沒有很大把握,或是賭性堅貞的人,一般是不太可能會押這麼大的錢在這種金融衍生商品上的。

 

姑且不論政治人物人前裝著為民喉舌、小市民代言人,但現實生活富到流油,這種中外皆是的情況。美國人是怎麼知道他們的投報率或是買了什麼東西呢? 答案是美國規定特定人士進出股市都必須要申報(買賣)

 

那麼,台灣的立委買賣股票要不要申報呢? 你該不會單純到相信台灣立委都不碰股票的吧?

 

答案是不用,立委惟一要申報的就是一年一次的財產申報。如果你對財務報表有一定了解就知道,財產申報這種東西就如同資產負債表,只是顯示某一天的情況,這就有了很多上下其手的機會,例如老闆挪用公司資金,特定日前一天再把資金還回來,這就可以讓那一天回歸常態。這就是為什麼財務報表還需要佐以期間顯現的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來對照的原因。

 

Anyway, 還是老話,我們的立委監督別人很行,對自己卻很寛容。我們的媒體跟著起鬨 炒熱鬧很行,這種根本解決制度的問題沒人想提。就等著看有哪位立委願意把這個閹割版的陽光法案再提修正。

 

 

第二個新聞是這陣子炒很熱,目前還是進行式的光洋董事長雙胞案

一如往常,事情爆發後就有家媒體出來帶風向,跟大家談禿鷹是如何運用桿杆一家一家地拿下上市公司,還有三個立委出來開記者會大談公司治理,呼籲金管會要加強取締違法徵求委託書和查核銀行放款資金是否被挪用。

 

立委言之鑿鑿,我也聽了很感動…..

 

可是瑞凡…..你自己就是立委啊

 

如果立委真的覺得台灣委託書是亂象,上市公司老闆自己持股不高光憑用公司的錢買股東會紀念品換委託書,就可以爽爽地以不成比例股權控制一家公司。如果立委覺得那些委託書大王憑什麼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老闆的座上賓,那怕官股和台新爭經營權時,財政部長官還要對這些委託書大王紆貴降尊地好言好語,幹….那你就修法啊!

 

或許有人說,修法畢竟緩不濟急嘛,好啊,我就等著這幾位立委,郭國文、鍾佳濱和吳秉叡 你們會不會提案,你們不是很關心台灣公司治理嗎?

 

還是你們關心的只是個案? 你們更清楚,如果真的成為了法案擋掉了委託書,你們和你們政黨的政治獻金馬上少掉一大半?

 

這就是台灣,大家永遠想的是個案,而不是從制度面根本解決問題。

這也是台灣,在野黨成天告訴人家他們多的是財經專業人士,但碰到問題,就像佛山武術館一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事實上光洋科案還告訴了大家一件很有趣的事: 靠北~ 原來台灣只有董事長選舉產生辦法,而沒有董事長罷免的方法。

 

目前有的只是一個經濟部的解釋函說,你們家董事長是怎麼選的,那就怎麼罷免。換句話說,如果你覺得兒子很匪類,你就把他塞回老婆子宮就解決了。

 

看到沒有,這就是台灣立委的水準,成天三小都管,惟一不做的就是立法和修法。

 

光洋科能講的還很多,我講了很多年沒人敢碰的法人董事代表交叉持股就讓我學一下老高,以後我們再專門作一期來講

 

第三個新聞是大同換董事長.

市場派取得大同控制權不過一年,已經換到第三任董事長了。

第二任董事長還沒辭職,媒體早有耳聞來問我,我說這是必然的結果。

先講第一任的林文淵

帶大家先回顧一下當時的背景: 公司派以中資為由剔除市場派。當時市場派當然要找一個根正苗綠的人來當樣板,這就是林出線的原因。

林為什麼會被換掉,講好聽一點,打天下的人和治天下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你的階段任務已經完成,自然就是就該走人。林文淵會覺得自己被換是錯愕,那才是真的錯愕!

 

那麼為何是盧明光出線? 理由只有一個: 因為他最適合!

 

大同這家公司(或集團)有著非常複雜的轉投資和各式各樣的業務。如果我是大同實際控制者,接掌公司後有二件事要馬上做。

 

第一是要讓員工安心,相信我是真心的要經營下去,而不是傳說中把土地賣一賣走人,第二件事就是要清查這些轉投資和各部門業務,接下來該關的關、該併的併、該賣的賣,透過瘦身來提高集團效益。有著購併大王美名的盧明光,又有經驗、又有人脈、形象也好、又是大同校友,放眼台灣應該沒有更適合的人選。

 

事實上事後證明,盧明光也真的把大同搞的很好。

 

既然是這樣,那為何要把盧明光換掉?

很簡單,對大同真正的控制者來說,他需要盧明光幫他穩住後方,但他真正要的還是土地開發啊。不要忘了,市場派入主之前就一直傳言有高度的資金壓力,畢竟大同這一戰前後打了超過3~4年,這和一般經營權之爭約莫董事改選前0.5~1年投入買股,輸了就認賠退出戰場不同。

 

我猜 市場派本來就上一屆就這樣打算,打帶跑,就算輸了還可以賣股賺錢,但誰都沒想到,上一屆大同公司派用爭議手法贏了,輿論卻給市場派很大的同情,再加上公司法修法的成功,讓市場派硬是又撐了3年。雖然最後終於成功,但不難想像市場派資金壓力有多大。更別說今年還有可能升息,資金成本更是雪上加霜,自然要想辦法早點回收資金。

 

不難理解,如果今天是郭台銘拿下大同,自然可以讓盧明光慢慢改革,但現在的掌控者沒辦法啊。更慘的是盧明光是基於理想來的。

 

你可以想像,今天要是有個員工剛買房子、老婆剛生,除非被挖角已經有退路了,否則即便老闆對他再無理的要求,他心裡再怎麼幹,他還是會忍下去照做。老闆最怕的就是那種不缺錢,是為理想而來的員工,你的要求只要違反了他的理想,他寧可不做。所以你知道盧為何會請辭了吧。

 

至於大同的土地開發,因為我書中有一個大同的個案,所以我之前有對大同稍稍研究。大同雖然號稱土地資產上千億,但真正最有價值的是中山北路大同總公司和大同大學合在一起那塊。

 

大同真正的壯大是在第二代的林挺生。林是個有高度理想的人,愛別人稱他為教授、校長、董事長(表示他最看重的是教授的頭銜)。不難理解,大同工學院(現大同大學)也是他的最愛。

 

林在活著時就想過,有天他不在了,後世子孫可能會把校地和廠房給賣了,所以大同很多的土地都是以林家、大同、財團法人(大同大學、大同高中)以持份方式共同持有。簡單的說,一塊土地市值100億,帳面上持有30%,看來有30億,但實際上除非另外的70%同意分割,那個土地幾乎無法開發。

 

如果今、明年央行開始升息,尚志資產開發(大同主要不動產持有者)可貢獻的盈餘也差不多了,我想下一次大同董事選舉,應該又有另一場戲好看了。

 

雜七雜八扯,這就是我對近期一些新聞的想法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寫給50歲的自己

 

寫給50歲的自己

 

是的, 我上個月剛滿50. 生日那天我一樣去上班,下午趕著去演講,以致下午4點半左右才吃午餐。

 

之所以寫這篇,是因為前幾天早上看到ptt-stock版有人PO文,自己40歲了,年收入300萬,該怎麼做讓自己能在50歲退休?

這問題對我來說很有意思,因為我是大概在38歲左右退出職場,過著無所事事的人生大概10~11年,卻在今年又想不開地邁入了職場。

 

1.      先談談大家可能最關心的錢吧

 

有個場景幾乎每隔幾年就會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是在我22~23歲的某個凌晨1點多的夜晚,我一個人在金門部隊的垃圾場站衛兵。怎麼會有一個人半夜站哨垃圾場呢? 這是因為幾天前垃圾場莫名其妙地在半夜起火,被金防部盯上,所以連長就叫人去輪流站衛兵。

 

當時的我,生理很冷(金門的冬天)、心裡很怕(一人站衛兵)、感覺很幹(菜鳥被凹),所以只好想一些事分心好讓時間快一點,望著滿天的星星我幻想著自己的未來,雖然當時大學剛畢業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做什麼? 但我夢想著自己能在30歲有100萬、40歲有1000萬,50歲有….

 

30歲的夢想大概在26~27歲左右就達成了,原因是我隔年投資了一家公司,而非常幸運地這家公司再隔一年就賺了大錢,之後有20多年幾乎每年都有分紅(雪球理論),這也成為我後來創業(X)亂搞(O)的本錢。另一個機遇是在34~35歲左右,讓我達到了40歲的目標,最後在43~44歲左右達到50歲目標。

所以不要再說我們這種抨擊制度的,都是群一事無成只會抱怨的魯蛇。相對於那一堆告訴你找到獨門心法,早已累積了幾千萬資產,結果還要招會員收會費的,我應該過得比他們好一些。

 

2.      38~48歲這10年左右我在做什麼?

我出了二本書,這是最多人認識我的原因,也是表面收益最低的工作。但卻是收獲最豐富的工作,我因此認識了很多人,有機會到不同的場合去演講。我應該在別的文章提過我當初為何會出書(sorry, 懶得去找了),這是個100%的無心之做,事實上我在寫第一本書時,我甚至連公司治理是三小都不知道。但這就是人生奇妙之處,無心之做卻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差不多的時間,我開始投資房地產。十幾年前台灣的房地產自然不是現在這樣熱絡,之所以投入也不是預知了什麼,單純就是想印證我的猜測。總而言之,我交易了幾筆的房地產,且 收獲頗豐。坦白說,房地產是我年輕時不太看重的東西,總覺得這個東西投資金額高、交易成本過高,萬一碰上不可抗力因素(壞鄰居)又難脫身,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第一個房子都是35歲左右,老婆背著我買的。但我還是做了而且還賺的不少。

 

這段期間也遭逢了父逝(所以才決定寫第二本書),繼承了一筆不大不小的資產,之後我搬到國外住了幾年,重新體驗一次在異鄉重頭開始的滋味,也開拓了自己的視野。

 

3.      50歲的自己

我在去年底買了一家公司過半的股權,在今年股權的交接清楚,大概確認公司也沒有什麼未顯現在財報的負債和或有事項後,我請了當中一直協助我的朋友到公司坐坐,在回家塞車的路上,他刻意很輕描淡寫地說:

 

做為財務顧問,說真的,我無法理解你為什麼要搞這個?”

 

因為從數字的角度,這家公司並不賺錢甚至是賠多賺少,反而有近20個員工要養。對一個已經爽了10年而且不太缺錢的人應該沒有必要淌混水。而且他也很清楚,我這個人不太重視排場或面子,不可能是為了有個董事長頭銜去冒風險。

 

猶記得當時我的回答是,我的答案如果告訴別人,他一定覺得我是在虎爛,但我想你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是基於責任,因為如果我不接,我很清楚老闆會做的事就是把公司清算關了,那10幾個員工會全部失業

 

聽起來很詭異是吧? 一個一輩子多數時間都精打細算、想盡辦法賺錢的人最後卻選了個可能賠錢的事?

 

對,因為我很清楚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都會愈來愈喜歡輕鬆、一成不變的事,但我想做的就是逼迫自己不要這樣,這大概就是天生犯賤吧。同樣的,今年開始我要走進課堂教書,需要重做ppt、重新備課、去構思一堂課如何進行,這些都是我人生從來沒做過的。

 

這就是給我50歲的我

期望自己能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幫助、期望能給下一代不同的啟發和逼迫自己脫離舒適圈。我希望因為有了我,這個社會變得好一點點。

 

2022年的第一篇就送給我自己,也期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找到自己的目標!

 

Happy New Yea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