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投資的迷思

 投資的迷思

 

今天聽到理專和長輩的對話,大概的意思是俄烏戰爭以及即將到來的高通膨,未來股票市場會大幅波動。一定年紀的長輩,畢竟都退休了,追求的是愉快的休閒生活,不要讓股市影響到你的心情。(長輩點頭稱是)

 

所以,這個時候不要買股票,應該要買債券,就像買房子賺租金一樣,買大型公司債券或是政府公債,穩穩的不會倒,而且還可以每個月固定收到一筆錢。這是我們公司目前正強打的產品,給您作參考。

 

升息周期勸客戶買固定收益債券….我真的不知道,他的理專執照是怎麼考到的!

 

在股市震蕩期投入相對穩定的固定收益從某個理論上來說是對的,這也是一直有人認為股市與債市是互補的,傳統投資組合一般也是以股46來作基本配置的原因。

 

But….沒錯就是這個But, 在講經濟學原理或金融學時,除了看公式導論,更要去探討背後的成因。

 

本次的股市震盪主要原因在於物價的高漲,將引發全球性的大幅升息來打壓通膨,這和教科書或理專說的,股市下挫是因為經濟前景不佳,因此央行將釋出流動性或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而這樣的政策將有利於債市完全是南轅北轍。

 

目前普遍的共識是,美國央行在接下來的6次會議都會升息,最低的預期是各升1(0.25%),最高的是每次都升2(0.5%)。如果以此作依據,今年底美國聯邦基準利率會從目前的0.25~0.5%, 升到1.75~2%()3.25~3.5%()之間,同樣的,當被作為指標的美國十年期國債(目前利率是2.5%左右)30年房貸利率(目前是4.2%左右)也會相對上升。

 

財務學上有個名詞叫風險溢酬(Risk Premium),簡單地說,你把錢放在5%回報率的商品,而不是1%的一年期定存,中間的4%就是你敢冒險所得到的報酬。又或者說,你覺得5%很爽,是因為定存只有1%的緣故。如果今天定存變4%了,而你投資的商品依然是5%,風險卻不變,那麼這商品還有吸引力嗎? 事實上美國近期很多固定收益的商品(Bond, Preferred Stocks, 及相關ETF, FUND)都在持續下跌,反映的也是這個。甚至把這個情況更擴大到台灣流行的存股,似乎也相通。

 

但固定收益和股票的概念完全相反。你買股票時,你並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是你自己以為未來會很好),但固定收益產品是你買的當下未來基本上已經決定了(除非公司倒債),你買面額10000元,利息5%5年後到期的債券,最好的情況就是未來每年付你500元利息,5年後還你10,500.

 

的確,如果你有信心自己可以像壽險一樣,買進固定收益就一直放著,中間就算淨值跌30%也不管,一直到到期,當然可以不用管。不過我個人認為大多數人做不到,而且事件上理專也沒有告訴客戶這件事。更別說,前幾年因為超低利率,不少債券不是用高桿杆(Leverage),不然就是把錢壓在高收益債(俗稱垃圾債券),當利率快速反轉,或景氣衰退,這種固定收益下滑的速度會比你以為的安全還高許多。

 

總而言之,如果台灣目前的理專都以債券/固定收益是現今動盪期下最安全的投資來告訴客戶,我猜差不多一年內,我們又可以聽到一堆長輩哭訴著,當初是理專告訴我很安全,我才投進全部退休金的啊….”

 

說真的,原本我很難解,很多長輩年紀有70多了,身價也有幾千萬台幣,又不缺錢,何必要這麼汲汲營營的去投資? 慢慢地我懂了,上了年紀的人,一來害怕自己人生最後一哩,人還沒死錢就沒了,另一方面想證明自己還有賺錢的能力,再加上台灣媒體成天宣傳的人不理財 財不理人的恐慌氣氛,結果原本可以好好休息的長輩卻搞得成天心神不寧。

 

我的年紀還不到,自然很難去評判長輩的心態到底對不對。不過很明顯地,台灣理專的心態是有問題的。說真的,如果你上了年紀,日子還過得去,真的不用管什麼通貨膨脹,財富縮水這種事,物價上漲是魯蛇才需要擔心的事,把錢放銀行定存收利息就好了,而且接下來利息會愈來愈多。只可惜這種話沒有一個台灣的理專會這樣告訴你。

 

Btw, 我近期開始買進一些Floating Rate的基金(美國的),希望在接下來的升息浪潮中,能對沖一點逆流,畢竟我還不夠老。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油價上漲為什麼帶來通膨

 油價上漲為什麼帶來通膨

 

由於俄烏的緊張局勢直到正式開戰,國際油價從今年初的每桶80美元漲到迄今差不多$110 (WTI),連帶著物價也開始飆漲。和去年底很多美國Fed理事認為物價上漲只是因為疫情造成的短暫現象,現在有愈來愈多Fed理事認為升息不再只是要不要升的問題,而是應該一次升二碼,才有辦法打壓物價,不難猜想,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研究機構,Fed已不再認為物價上揚只是短期現象了。

 

為什麼油價上漲為什麼帶來通膨? 這是今天一位長輩問我的問題。難道就因為運費提高了嗎? 美國地廣人稀運輸成本高,這還可以理解。但是像台灣這樣,油價也凍漲,多數人都住市區可以依賴大眾運輸上下班的,為什麼物價也是漲嗎? 到底是商人烘抬? 還是真的擋不住了?

 

要回答這問題,首先你要知道石油在我們生活當中可不只是燃料這麼簡單。

 

現在人多數穿的衣服都不是傳統的絲綢、麻布或純棉了,而是人造纖維,這是石油的副產品。

 

你舉目所見到處都是的塑膠製品,這也是石油的副產品。

你家裡的清潔劑、芳香劑、殺蟲劑很多也是石油的副產品

就連馬路柏油、化妝品、金屬鍋上的塗層(Coating)、人造地板..等都是石油副產品

簡單地說,現代的人生活處處是石油的產物,一旦油價上漲,這些產品也會跟著漲。

 

那食物呢? 排骨飯漲了5元,難道這和石油有關係?”

我們日常的食物的確看起來和石油沒有直接關係(除了運輸成本),卻有很大的間接關係。

 

首先,和現代人身上穿的很少是純天然材質一樣,現代農業用的也很少是天然肥料,多數都是化學肥料,而化肥中的氮肥主要來自石油煉製過程的副產品,這也是自俄烏戰爭開打後,幾家作化肥的大廠 Mosaic , VF, Nutrien 股價都創下新高的原因。

 

當肥料價格上升,因成本提高,自然榖物價格也會上升,而別忘了,這些玉米大豆最主要的消費者並不是人,而是美國的牲口或是養殖魚類主要的飼料來源,於是當榖價上漲,肉類、乳品的成本也會上漲,當然也會連動到再以這些產品製成的食物或餐飲成本的上漲。

也正因為我們生活處處都和石油習習相關,因此一旦油價出現不合理飆漲,即便你的每天生活不見得用到燃料”(包括通勤和煮飯),但還是會逃不過身旁萬物齊漲的慘況。

 

而對台灣而言,除了基本物資,如石油、大豆、玉米、麵粉原本就主要靠進口,自然會受到國際價格影響外,其實近年來台灣愈來愈多的食品、肉類也都是仰賴進口,如主計長講的,便當店用的雞腿主要都是美國雞腿,會受到國際價格的連動自然會更明顯。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主張像台灣這種具政治風險、大多數物資都要仰賴進口的國家,不應該事事都以便宜為考量,而是應該扶植和建立自己在能源和糧食的基本自給性,然而這種呼籲在近年來的政治正確和政治人物的巧言善辯下,基本上已經沒人當回事了。台灣自給率愈低,自然受國際牽動愈大。

 

針對可能的高通膨來襲,說真的,目前還看不出來,台灣政府有做好準備,似乎行政院長還堅信只要用政府的錢補貼和行政力要求凍漲,事情就自然解決,連央行都告訴你調升一碼利率主因是憐憫年輕人無法因付高昂的房價,仿佛台灣惟一值得關注的就是房價高漲。

 

當內閣把全部心力花在不要再停電,或是核准預算開那條捷運,很遺憾,卻幾乎沒有看到哪位官員、甚至是立委提出面對通膨台灣的未來因應之道會是什麼?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談談近期長榮

 談談近期長榮

 

我上二篇文章有提過,台灣的財經報導我幾乎只看新聞很少看分析,因為那些專家的分析,很多何止是荒謬,簡直就是荒謬。而新聞單位為了求快和聳動,也沒在把關的,所以基本上台灣的財經新聞就和一般新聞沒什麼二樣,就是把讀者當笨蛋。

 

舉個例子來說,近期長榮的減資案以及衍生出的台驊賣股案就是最好印證。

 

長榮海運去年大賺錢,所以宣佈要發18元的現金股利。這個數字相較於長榮去年EPS 45.57元似乎有點偏低。不過這消息還敵不過長榮宣佈60%的減資。未來,長榮現有的股東每1000股將收到24,000元現金(18+6=24X1,000),但減資後手中股票會變成400股,但股價會同歩上升60%左右。理論上股東權益是不變的。

 

減資計算公式 請自行參見台灣證交所  https://www.twse.com.tw/zh/exchange/cal3

 

問題是,第一,很少有大型公司會進行這麼大規模減資,再加上長榮宣佈後股利後隔天股價大跌,於是開始有一堆專家開始告訴你,整起事件是大股東為了自己利益坑殺了小股東。真的是這樣嗎?

 

所謂的大股東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毫無疑問,就是第二回合的長榮經營權之爭。第一回合中,大房的四子聯合起來趕走了老爸的指定接班人二房獨子張國緯。相關事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拙著公司的品格2”中的教案─怎麼了 你變了 說好的接班呢?”,當時我就提到,因為大房4子都離開集團已久,如果喬不好,很容易變成第二次經營權之爭。遺憾的是結果真是如此。

 

大房4子本以為趕走了二房,可以共享老爸的天下,沒想到結果卻是大哥掌控了一切,於是過去幾年演變成了大房4子之間的爭鬥,從之前的張榮發基金會董事長寶座之爭,到今年的檯面控股公司─長榮國際董事改選。

 

原本長榮國際董事選舉大哥是勝券在握的,沒想到選舉前,大房三子聯合了二房,意外地讓長榮國際的董事席次中,聯軍超過大哥,等於掌控了長榮國際,進而對大哥的控制權形成了威脅。於是很自然地,大家會把長榮的巨幅減資和經營權之爭相聯結。

 

甚至很多人搬出減資的三種情況: 彌補虧損、資本過大退還股東 和實施庫藏股減資,來告訴大家什麼情況下公司會減資。

 

事情迄此完全都沒問題。問題是有位專家說,減資是第一部曲,第二部曲就是向特定人低價私募,來提高大哥的控股比例。 這位專家我必須說,你真的想太多了。

 

首先,上市櫃公司增資和私募(這也是增資的一種)是必須經過主管機關同意的。公司如果用減資來彌補帳上累積虧損、讓每股淨值增加,最後再私募,這是非常正常的事,畢竟虧損累累的公司,公募很難成功,一般股東不太可能再拿錢給公司,而站在主管機關立場,與其讓一家公司成為殭屍公司,掛在交易板,不如給個重生的機會。所以減資+私募基本上只存在巨幅虧損的公司。

 

反過來說,今天如果是一家手上現金很多的公司,先減資把錢退還給股東,然後再增資,這就像政府發5倍券給你,然後再加稅收6千回來,你覺得主管機關還是股民是白痴嗎? 簡單的說,這種事是不可能會過的。

 

那麼長榮巨幅減資的目的到底為何? 的確是為了幫大哥鞏固經營權。

 

和台灣很多大型財團都有檯面上和檯面下的控股公司一樣。長榮集團主要控股分別有位在台灣的張榮發基金會(主要)、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次要)二個公益團體、位在台灣的長榮國際,以及位於巴拿馬只有特定人才知道內部情況的巴拿馬商長榮國際擔任控股。

 

張榮發生前,不管張榮發基金會、長榮國際或巴拿馬長榮國際,基本上都是採兒子同時列名董事(基金會)或平分股權的方式。而位處海外的巴拿馬長榮國際,到底持有什麼,大概只有帳房柯麗卿才清楚,可能連兒子自己都不清楚。因此張榮發離開後,雖然遺囑是身後全部財產留給小兒子,但一來透過訴訟,張榮發的遺產被凍結,其次四個兒子再聯合柯麗卿,很快小兒子的股權就敵不過了。

 

簡單地說,做為集團目前的掌控者,張國華控有的是長榮集團現有的資源、張家在海外未顯現的股權及資金,以及張榮發基金會。如果張國華想鞏固經營權,第一個要做的,自然是緊緊拉住柯麗卿。其次就是壯大集團資源。

 

所以長榮減資的目的,就是讓長榮海運的資金能流到各主要股東手中,這麼一來,長榮前幾大股東─巴拿馬長榮國際、張榮發基金會、長榮鋼鐵都可以拿到資金再回頭加碼長榮。

 

第二個減資的原因是,透過減資可以把一些雜魚都洗出去,讓股權更集中。理論上減資後股東權益是不變的,只是股數會變原來40%。問題是,台灣雖然可以零股交易,多數人仍是認為1(1000)才是交易基本單位,當手中出現零股,很多人會想把零股賣掉或是買進零股湊成一張,再加上減資後單價變高,小股東會望而卻歩,無形就可以讓籌碼更集中。

 

與其幹譙長榮大股東欺凌小股東,或許你更該想的是,為什麼台股不能直接以一股為交易單位?

 

至於為什麼台驊會賣股?

 

二個原因,第一,航運有可能要逆轉了。這從台驊不只賣長榮,也賣陽明就可得知。事實上,因為美國疫情的減緩,一些美國港口塞港情況的確在好轉,這些事台驊的老闆肯定比你我清楚。我有朋友是老船長,據他說,目前的景氣是他一輩子以來看過最好的。換言之,新手可能以為現在是常態,但老鳥都知道現在是非常的反常,這種反常早晚要回到正常的。

 

當然,逆轉的意思並不是這個月運費還$16,000/吨,下個月就剩$6,000,那何必急著賣? 但別忘了,高持股股東和一般持有3~5張的小股東可以隨時賣不同,要嘛在最樂觀時一次全減,要嘛就是不確定下,逐歩減碼。很明顯地,台驊對陽明是逐歩減,長榮是一次減,差別在哪?

 

台驊在做什麼? 貨運承攬商。簡單地說,他們向長榮、陽明、華航這些公司包下艙位,再零賣給進出口商。換言之,台驊這種公司一般來說和長榮、陽明這些公司關係都不錯。試想一下,如果長榮爆發經營權之爭,是否兩派的人都會找上台驊? 屆時你是台驊顏董該怎麼辦? 賭上一邊? 還是保持中立,讓兩邊的人都恨你? 還是乾脆逢高把股票出清?

 

我猜這就是顏董要出清的原因。反正在資本市場中,有錢還怕買不到股票? 長榮明年就要改選董事了,與其欲蓋彌彰地拖到年底才賣,何不順勢落袋為安?

 

我不敢以專家自詡,以上也僅為個人推測,供作參考吧!

 

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恐懼投資

 恐懼投資

 

我持有台股部位很低,這些年因為覺得台灣財經媒體水準愈來愈低,我也很少看台灣財經媒體,一般都只看新聞不太看分析。但不知為何,我的FB經常會PO一些財經大師的貼文。以前這種文章我都自動略過,但由於股災,我反而很想看看這些大溼是怎麼說的。

 

其中,我最常看到的是引用巴菲特的話,人家貪婪時 你要恐懼; 別人恐懼 你要貪婪”. 簡單地說,就是勸你危機入市。有趣的是,像去年的股市大家都在貪婪時,巴菲特是真的恐懼了,可是我也沒看到這些大溼警告你要恐懼啊

 

其實不管是投資還是人生,人最大的恐懼就是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樣,這也是不管是神棍或類神棍的投資大師都能歷久不衰的原因。還有一些人告訴你,通貨膨脹已經發生了,如果不投資,你的財產會悄悄縮水。這些話聽起來當然有道理,可是如果以美國目前正經歷近年來最嚴重的通膨約年化7%來說,如果你什麼事都不做,那理論上你的資產購買力會下降7%,但問題是如果你因為害怕縮水7%,於是把錢都去投資股票,以常用的S&P 500來看,去年封關指數是4766,昨天是4173,這三個月縮水了約12.4%。是不是什麼事都不做反而比較好?

 

而且這些半調子經濟學家只知道通貨膨脹代表物價持續上漲,卻沒告訴你通貨膨脹其實有二種,一種是因為景氣過熱造成的通膨,以及因為物價突然飛漲通膨下造成了經濟停滯的滯漲(Stagflation)。前者的情況下,由於景氣很好,人們覺得自己變有錢了,雖然通膨會對低所得者影響較大,但多數人因為所得也跟著成長,並不太會因此縮減消費(或縮減太大)。然而由於金錢相對貶值,所以該做的是就增加投資,例如在泡沫經濟時代就是如此。

 

而後者知名的例子就是以阿戰爭時,因石油價格突然狂飆,帶動物價也跟著上漲,但經濟並非在高速成長下,由於可支配所得下降,人們會覺得自己變窮了,於是縮減開支,最後變成經濟衰退。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把握投資的商品可以順利轉嫁通膨,否則很多公司會因為成本上升但價格無法轉嫁而利潤縮減,進而讓股價下跌。相反的,由於政府要抑制通膨會調高利率,擁有現金的收益(利息)反而提高了。

 

可是看著股價跌這麼多,不買心裡很癢。是的,我們的心裡都有一種定錨心理,台積電當初都是700多,我現在買600,已經比其他人省100了。坦白說,我就是這樣想才買了60股的TSMC ADR(@$102). 這也是我目前的投資心法─既然無法確定,又控制不住手癢,那就分多次少買。

 

其實如果以過去經驗來看,在這種可能高風險下,投資人更應該時時警愓自己:

1.      要買股票 應該要買體質健全有良好基本面的公司,避開那些高成長或創新但財務體質不佳的公司。不要忘了買股第一守則,就是至少這家公司不能倒

 

2.      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借錢買股票。我知道過去一堆人教你把房子(已還房貸部份或保單)再貸出買股票,什麼股利5%,房貸利息2%,可以套利。但不要忘了,在央行調高利率下,你的房貸利率可能上升,而你公司股利可能縮水,換言之,你的套利空間會縮水。更別忘了,股利是有填息才是真的落袋,在景氣大好時,很容易填息,但股市不好時,參與除息,往往只是貼上股價。想套利,要先確定你的心理素質是否承受得了。

     當然這些是針對困在城裡的人,你可以選擇留下或離開。但如果你人已經在城外的,我想此時真的沒必要跑進城。

 

3.      如果真的手癢一定要買,選擇大型權值或指數,會比小型股好。如果想投機看看,就不要押大注,或至少是自己承受得住的。很多人都是在股市大跌後才發現自己的心理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堅強。

 

4.      沒有必要,此時不要買預售屋。預售屋是先簽約談好價錢後建商再開始蓋。你可以想像現在正在蓋預售屋的建商心裡一定很幹,因為今年建材漲了至少30%,但成本計算是去年的。考量未來建材會續漲,最好建商的獲利有40~50%啦. 所以不難想像,還沒開始蓋的,建商會想辦法拖。蓋到一半的,建商要嘛就是把建案想辦法脫手賣給更大的建商,要嘛就是想辦法偷工減料,最慘的是建商撐不下去破產了。還是老話,困在城裡的,你要多注意建商情況,人在城外的,沒有必要此時進城。


5. 就像我以前批評台灣上市很多老闆年紀太大,一堆人拿張忠謀來反駁. 我的回應只有一句,你是張忠謀 還是你的公司是台積電? 同樣的道理,想學巴菲特,先確定你的財力和你的風險承受度有巴菲特的一半再說吧!

 

 

過去我常開玩笑,很多人看了窮爸爸 富爸爸這本書後大受啟發,決定不要為錢工作 要讓錢為我工作。看看最近投資市場的表現,我覺得還是讓錢好好休息,我來工作算了。以我人生的經歷回顧,通常能笑到最後的,都不是那些敢拼敢衝的人,而是能放也能收的人。這篇文章也算是對我自己的提醒!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美國的商業訴訟

 

美國的商業訴訟

 

本來還在想近期沒什麼題目好寫,沒想到昨天收到了一張$32.52美元的支票。寄件人是個律師事務所,裡面提到這筆錢是知名巧克力品牌─Godiva因為廣告不實,遭到消費者集體訴訟(Consumers class action lawsuit)的和解金,於是律師就分配給大家這筆錢。

 


你可能很好奇,Godiva的廣告不實是什麼吧?

原因是Godiva告訴美國消費者,他們的巧克力是100%比利時製造,結果被查出來並非100%

 

就告這種鳥事? 所以在去年收到律師信問我要不要參與消費者集體訴訟時。我下意識覺得這是個根本不可能成功訴訟。但一來我沒做過(事實上是有,另外有一次是消費者集體告Google,那次好像有賠$25 or $15 ,但當時忘了),覺得很好奇,想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另一方面是申請並不難,只要上網去填你的一些基本資料就行,所以就做了。只是萬萬沒想到,還真的賠錢了。

 

這讓我不禁想到,台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個廣告不實或是產生和標示根本造假的案例,你何時聽過有人集結消費者向廠商求償的? 到底是台灣的民眾太無知? 還是台灣的法官也不認為這種事有什麼了不起? 或是如果有台灣的律師把告公司當做事業來經營,在台灣的民情下是不是反而會被視為流氓?

 

反過來說,不正是台灣沒什麼成功案例,就算判成立,判賠的金額分到個人也是聊勝於無,至少相較於廠商的獲利沒什麼威嚇性,所以台灣才會造假之風橫行?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052 (台灣劣油案宣判)

 

如果我們再把同樣情況擴大到針對上市櫃公司,同樣有個幫投資人作集體訴訟的單位─投保中心。這麼多年來,這麼多受爭議的案件中,投保中心又做了什麼?

 

如果你去看投保中心的相關資料,你會很感動,投保中心為我們做了這麼多,而居然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沒發覺. 例如這段文字:

總計協助投資人進行280件團體求償案件,求償金額計725億餘元,授權人數達18.32萬餘人;其中69件業經法院判決全部或一部勝訴確定,判決賠償金額279億餘元。

 

感動吧,可是這裡用了個很模糊的數字: “法院判決賠償金額”: 279億元。但它卻沒有告訴你,實際進入求償者口袋金額。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很多公司已經破產了,法院判是判了,但公司不掏錢,你只能等那天找到公司海外金礦,還是董事長家突然挖到石油了,否則這只不過是個帳面數字而已。

這你隨便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了, :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6325 (樂陞案4萬人次求償85)

 

你可能還記得著名的商鞅變法的故事!

二千多年前商鞅變法時的第一步,就是立個告示,只要有人把一根木頭從東門搬到西門就賞100金。當時多數的人都認為這麼簡單的事卻給這麼高的賞金,根本不可能。但當有個人真的做了,商鞅立刻現身獎勵了這位百姓。原因為何? 這是要讓大家知道政府是玩真的,此後政府再貼任何告示,人民就會認真對待。

 

同樣的道理,什麼消費者集體訴訟股東集體訴訟在台灣都是可行的,甚至還有專責機構免費幫百姓處理,可是訴訟機制除了被這些看似民營實際政府控制的機構拿來做大內宣外,一般老百姓根本不相信。公司出了大問題,除了幹譙政府,也很少有人會想到可以透過集體民事訴訟求償,原因何在? 因為即便在這個資訊滿天飛的年代,你何時聽過或看過有人在FBLine上貼出因為他參與集體訴訟,真的拿到錢的照片?

 

台灣因為法律人長期執政,所以很熱忱於建立制度,國外什麼亂七八糟的制度其實台灣都有,但卻很少有人去問,這些制度真正的績效在哪裡?

 

好好弄個案子嚴懲一下,讓參與者真的拿到錢,我相信要比成天登廣告宣傳自己做了哪些豐功偉業要實用多了。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俄烏戰爭對台灣的啟示

 

俄烏戰爭對台灣的啟示

 

有人點菜要談最近熱門話題─俄烏戰爭。我本想這容易扯到政治不太想聊,不過周末看到一些名嘴,講著認知作戰─中國一定會利用這機會散播今日烏克蘭 明日台灣來恐嚇台灣人,所以如果你有朋友告訴你這件事,要小心你的朋友。看到這個我又有點改變心意了。

 

首先,我不排斥這些名嘴的說法是有很大安撫人心的作用。畢竟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天,CNN網站頭條下面的標題就是全球焦點轉向台灣。雖然台灣的媒體刻意不提這件事(我只看到台灣媒體報川普講台灣是下一個烏克蘭),但在此之前,全球媒體早就報導台灣是和烏克蘭同等級的高危險地區。之前台灣的環球晶購併德國世創被否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政府認為台灣是個高危險地區,然而這些訊息在政府的危機處理下,卻被國民視為外國人不懂我們,都是少數人在操弄和散佈恐慌。

 

平心而論,杞人憂天是沒有必要,但完全不當回事似乎也不對。看看烏克蘭被入侵前1~2週,不也是一堆Youtuber告訴你基輔生活一切正常,反而責怪美國的警告造成烏克蘭幣值貶值讓物價上漲? 身處危險之地,人民完全沒有預防之心,這樣是對的嗎?

 

第二件事是西方國家只制裁不出兵

同樣的,很多名嘴告訴大家,台灣的重要性不是烏克蘭可比的。換言之,如果今天中共打過來,美國是肯定會出兵的。

 

美國為什麼不出兵? 答案很簡單,因為對手是俄羅斯,不是阿富汗或伊拉克。搞得不好,真的會變成世界大戰。為了烏克蘭向俄羅斯開戰,我也不相信一般美國人會贊成(甚至多數西歐國家國民也不會贊成)。所以美國會使用制裁一點也不讓人意外,接下來,美國可能會供給武器,簡單的說,讓烏克蘭人去打,如果輸了,至少美國沒什麼輸。最好的情況是拖住俄羅斯,曠日費時下,俄羅斯經濟崩潰了,搞不好可以拉下普丁。

 

事實上美國這種做法或許對烏克蘭很殘忍,但對台灣卻是好事。因為如果美軍真的投入烏克蘭戰場,我想習近平一定很想知道,美國有沒有能力同時向中、俄兩國同時作戰。

 

所以烏克蘭給台灣的啟示是什麼?

1.      不要夢想美國一定會幫台灣出兵,美國人在意的是美國利益,而這個利益是建構在成本之上。如果今天是菲律賓或越南打台灣,美國一定會出兵,但如果是中國,美國會很認真的評估,這件事不是只有我知道,大多數的美國人都知道。美國人很樂意制裁俄羅斯和中國,但為了外國和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開戰,這件事離名嘴說的一定,那可差得遠了。畢竟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30年前美國可以屌打的那個國家了。

 

2.      人民的意志很重要,如果人民願意團結抵抗外侮,那麼至少別的國家願意支持你長期作戰,曠日費時的制裁也會造成對手進犯的傷害。而這種意志不是 打嘴砲就行的。今天政府把歩槍發給大家,台灣還有幾個人真的會用? 瞄得準的? 除了講這些話讓人民不要恐慌,政府是否有更實際作為? 或許這些愛國名嘴可以帶頭,先進軍中訓練一個月作為表率,應該是不錯的建議。

 

3.      烏克蘭vs 俄羅斯對北京來說是個很值得參考的案例,看看西方會怎麼反應,評估制裁會對中國可能的衝擊,評估如果戰事不如預期的在短時間內解決時該怎麼辦? 同樣的情況也是台灣該觀察的。如果中國出兵,西方只制裁和出武器,台灣怎麼辦? 現有軍隊和人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撐住數月?

 

服貿時有句話說得好 自己的國家 自己救”. 烏俄之戰就是最好例子,寄幻想於另一個國家,說自己多重要,人家一定會怎樣,這是不切實際的。相信那些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愛國言論,卻沒有實際作為的名嘴,也是不切實際的。或許政府能做的,是以烏克蘭的抵抗精神激勵國民多多參與軍事訓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