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航空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航空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這二天因為星宇航空股價狂漲狂跌,自然出現了不少分析航空公司的文章. 對我來說,與其談一家公司的前景、股本大小、籌碼集中度等,倒不如先從根本了解一家航空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要知道一家公司的賺錢之道,當然莫過於了解該公司的收入和支出,以及行業特性.

 

以一家常見的航空公司(UPS這類快遞公司)來說,它的收入主要有三種:

 

1.      載人(Passengers)

2.      載貨 (Cargo)

3.      其他

 

一般來說,除非碰上2年前那種全球因疫情國際旅行接近停擺,載人是航空公司最大營收,基本上都佔80-95%左右. 台灣的長榮和華航比較特殊,因為台灣是電子產品生產大國,而這些產品多有時效性走空運,所以華航和長榮貨運佔比特別高,正常情況下(非疫情)會佔20~30%的公司總營收。

 

至於其他收入,航空公司有個很特別的其他收入─就是印錢.

對,你沒看錯,只不過這個不是鈔票,而是哩程. 賣哩程很多時候是航空公司第三大收入,這不就是自己印錢嗎?

那麼誰會去買航空公司哩程呢? 最大的買主並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信用卡公司(銀行)和一些大型國際連鎖飯店。台灣和國際都有不少信用卡是刷卡點數可以換哩程,或是住宿點數可以換哩程。這些哩程是怎麼來的? 就是銀行/飯店去和航空公司買來的。

 

順便一提,這也是不少航空公司熱衷加入國際航空聯盟的原因之一,(如長榮是Star Alliance, 華航是Sky Team),除了可以得到航班共享,拓展更多客源,地勤共享外,也會讓自己的哩程點數更有價值。

 

至於除賣哩程外的另一個其他收入,則多來自一些轉投資,如空廚、維修、地勤或賣一些商品等。

 

至於航空公司的成本呢? 一般人可能認為和飯店一樣是重資產型,也就是一家飯店最大的資產和成本就是那間飯店。這套在航空公司上有點對也有點不對。

 

首先,沒錯,飛機就是一家航空公司最大的資產和成本。一架中大型客機售價約2億美元左右的確不便宜,不過這樣一架飛機可以起飛+降落(稱為Pressurization cycle) 35,000次左右. (對,飛機不太比飛行時數,而是看起降次數),換算下來,一次飛行的飛機成本約$6000美元左右,所需費用並沒有你想像的大。

 

真正佔航空公司前二大成本是人事+油料. (當然歐美公司人事高,亞洲公司可能油料第一).

 

此外,如前所述,由於一架飛機購入成本不斐,航空公司必然會選擇以租賃或是融資的方式購入,所以利息/租賃費用就成航空公司第三大成本,或者如果自有飛機較多的,折舊費用會成為第三大成本。

 

至於第四大成本,就是公司都會發生的管銷費用,特別是行銷上的費用佔比會比一般公司高。

 

至於其他的主要費用還有,飛機維修費、機上用品/餐點費、機場降落/停泊費等。

 

這些成本除了油料外,多半是固定或是可預估的,因此,載客率和波動的油價不意外地就成為了影響航空公司獲利的關鍵。

 

最後回到星宇航空,不少人看好星宇航空的原因不外乎,飛機比較新、經營者的專業能力或公司形象受到肯定,以及基本面: 受疫情回復正常帶動的旅遊需求。

 

但就事論事,除非專注於特定利基市場(如廉航),否則航空公司要賺錢還是要仰賴規模經濟和週邊的整合。這也是包括星宇,多數新航空公司都會碰到的問題,它的飛機不夠多、航點也不多,也沒有加入國際聯盟,自然哩程點數也不吸引人(不能換成其他航空公司)。而與此同時,地勤、餐飲、折舊/租賃費用會比其他航空公司高。

 

所以未來的星宇,除了要繼續維持和拉進更多忠誠消費者外,勢必需要不停地增資,擴充機隊、人事和拓展周邊業務才能達到和現有航空公司競爭的機會,而對投資人來說,這自然代表著風險。

 

Anyway, 作為消費者,我還是樂見航空業有更多的競爭者. 但作為投資者,我不會想碰。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談談AI對教學的影響

 

談談AI對教學的影響

 

今天看到了一則報導是中華大學校長提及ai可能對未來學術的影響。

新聞中沒有寫的很詳盡衝擊會是什麼? 不過大概可以猜得出來不外是:

-          未來學生作業/報告直接取自ChatGPT的比率會愈來愈多,而不是自己寫.

-          學生不再想自己研究,而是直接取材AI上的答案

-          如果AI講的答案和老師教的不一致怎麼辦?

 

講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相較於流行的ChatGPT,我個人更偏好GoogleSearch.

這二者的差別在於,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Google 會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並註明出處,但ChatGPT只會告訴你一個答案。

 

對於不思考的人來說,自然ChatGPT是個一勞永逸的做法,因為你不必再費心去google 連結裡一個一個點,再去思索哪一個才是最有可能的答案,更別說google裡的資訊真假參雜,很有可能你以為對的答案根本是誤傳的。

 

但反過來講,就像你問榴槤是好吃還是難吃一樣,這世界多數的答案,特別是社會科學的答案,本來就有多種可能,而非一個標準答案,或是一個答案,背後其實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一個因素發生變動,答案也不同。你如何要確定ChatGPT告訴你的就是那個最符合你的答案?

 

事實上,我認人這正是台灣教育一直以來很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老師/教科書習慣告訴學生一個標準答案,因為這樣老師最好教,也容易考,長久下來,學生習慣的就是把老師/書上教的東西硬記下來,背的愈多,考券上答的出來,分數就高,也就成為了所謂的好學生。

 

換言之,如果你是個愛想東想西,Think out of the box的人,在台灣通常不是個好學生。

 

再進一步想,在今天資訊爆發,甚至拜智慧手機+Google所賜,資訊唾手可得的年代,知識比多人多就勝出的年代早就過去了,更重要的是比誰能最快取得資訊,誰能從眾多資訊中汲取出最有用的資訊,或是誰能從眾多資訊中判斷出最多的可能和最有效的辦法才是王道。但可惜的是,時代已經在改變了,但我們的教育依然沒有跟上,現在的大學教育基本上和30年前差不了多少,老師講、學生背,再用考試去測驗學生的程度。

 

說得難聽一點,過去30年這個世界變化很大,但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卻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是個缺乏競爭的行業,台大排第一,到底是因為裡面的老師第一,還是原本學生素質就高? 至少就我30年前唸的政大,我可以告訴你,裡面鬼混或上課不知所云的老師有一堆,我一點都不認為政大文組排第二,政大老師一樣也可排上第二。

 

反觀這些學校裡的老師,他的績效來自研究、來自兼任工作,卻沒人在乎他的學生教得好不好。

 

我再看了一下那位中華大學校長提出的因應之道: 是輔導學生學習ai,考取ai 證照。

 

有句話說,人家在上太空 我們還在殺豬公.

 

不管是Google 或是ai, 代表著的科技帶來的思維的徹底翻轉. 學生比的不再是誰的學問多,而是誰的反應快和思考廣度及深度. 如同我一代還要去認真學電腦,但電腦或Internet在下一代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一樣. 如果我們這一代對教育的思維仍不改,對ai的看待是防弊或是證照,相信報應很快就會出現在下一代。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特別的美股─BDC

 特別的美股─BDC

 

上週一個美國朋友來訪,隨口聊起了近期的投資,他說也放了一些錢在私募基金上(Private Equity, PE)一年大概有10-12%的收益還不錯,問一下才知道,他投的是知名的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這是一家BDC公司.

 

先談這個朋友,他年紀是40出頭,雖然我們沒聊過,不過我認為他身價應該有150-200萬美金,而且基本上這些錢應該都是靠自己賺來的。他是怎麼賺的呢? 除了本業上班,他過去十多年一直在募資作Trust Deed. 直到這些年發現自己的錢夠了,變成用自己的錢在做. 什麼叫”Trust Deed”?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介紹,有興趣的可自行參閱美國的另類投資─標準化下的借錢”.

 

回過頭來講本文的主旨─BDC. 全名是Business Development Company.

如果你有注意到近期的裁員新聞中,你會發現有一家你很熟悉的公司─Yahoo!要大裁員了。Yahoo! 這家公司在N年前把公司切割成二家公司,一個是主要持有阿里巴巴股份的Altaba,和原有包括如Yahoo Finance, Yahoo News…等原有Yahoo!。接下來,Yahoo! 賣給了美國最大的電信公司Verizon. 幾年後,Verizon又把收購來的Yahoo!和原有的一些如AOL..等網路公司90%股權賣給了上述的Apollo. 所以如果你注意看新聞,裡面會提到Yahoo! 目前背後老闆就是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那麼BDC到底在幹嘛? 簡單地說,這些公司主要是透過向公共公募(發新股、債券、特別股..)或向有錢人私募資金後,再借錢或投資給一些中小型的公司,賺取利差,甚至有好的deal時,公司也會購併或取得公司部份股權,屆時再賣出(如上述的Yahoo!)。基本上,你可以把BDC想像成台灣現有那些以租賃為名,行放款之實的租賃公司,或者是合法且公開的非銀行放貸(我本來想寫地下錢莊,但台灣人對地下錢莊印象太負面)

 

你或許會想? 如果公司缺錢,為何不向銀行借就好? 其實這道理就和台灣一堆銀行想借錢給個人,但還是有一堆人走向地下錢莊一樣,大致原因不外乎:

l   沒有足夠的資產作擔保

l   收入不穩定或信用不佳,銀行不肯借

l   銀行審核流程過於繁瑣且慢

l   保守心態下,銀行貸款成數較少或不願對特定行業貸款

l   BDC公司一般條件比較有彈性

 

當然,不難想像,和這些彈性和空間相對應的,是BDC會收取較高的利率,這也是多數BDC獲利不菲的原因。而且不少BDC的放款也會採取浮動利率(Floating rate),這讓過去1年不少美國上市的BDC都賺的盆滿缽滿。而且你不要以為搞BDC的都是些不入流的公司,如果知名的Apollo Ares capital, 不少知名的公司,如KKR, Goldman Sachs, Blackrock….都紛紛投入這個行業. 而且不少公司掌管的資產都超過數十億美元.

 

以下是一些美國上市的BDC, 你大概可以從名字看到一些知名公司身影

https://stockmarketmba.com/listofbdcs.php

 

而且如果你再注意一下這些BDC公司的股利率,你更會驚訝地發現年配息8~12%(甚至是15%)在這些公司都是常態。甚至有不少公司是採取月配息的。

 

如果看到這裡已經讓你的心蠢蠢欲動,暫停一下. 我們還是要講一下風險。

既然這些公司做的主要是放款,而且是大型銀行較不愛的放款類型(中小企業,或擔保品不足,信評不夠好….),他首先必然受景氣的影響,如果出現大規模景氣蕭條,企業倒閉,那些這些BDC的壞帳率一定很高,所以BDC雖然不屬於金融股,但其本質和金融股很像,受景氣影響很大,可能十年不出事,一出事就是三年的獲利就沒了。

 

了解了風險,如果你有很多錢,想把部份的錢放到BDC賺一些股息,我覺得還可以,但如果單單看到高股利就不顧一切全押,建議千萬不要,就如同台灣一堆大溼叫你把全部錢押一隻金融股般的可笑.

 

以上只是純作美國介紹,本人也有一部位的BDC,但本文絕非作投資建議,也不推荐個股,投資者自己做風險判斷,本人亦未從本文收取任何好處和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