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1997亞洲金融風暴(下)(台灣)


  • 1997 亞洲金融風暴(下)(台灣)


台灣是當初惟一順利逃過亞洲金融風暴的國家, 除了當初何以台灣可以全身而退之外, 當然更多人會有興趣的是, 如果台灣再面對類似的情況, 是否也能順利逃過呢?我想不妨從當初台灣得以避開的成因來了解. 我想有以下原因: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1997亞洲金融風暴(上)(事件演化)

1997 亞洲金融風暴 (事件演進)

最近一些國家因為外資的大幅撤離引發本國貨幣、股市大幅重挫(如越南、冰島),引發不少人重新討論亞洲金融風暴再發生的可能性. 1997年間剛好我在紐約念書, 也親眼看到我韓國泰國同學們在那段期間內的變化, 基本上,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主要的東亞國家都受到嚴重影響, 特別是香港、南韓、泰國和印尼首當其衝, 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多受波及, 只有台灣、中國大陸相對影響較小。其實,當時中國大陸仍屬於初開放, 金融管制仍很高, 台灣才是少數真的逃過亞洲金融風暴的地區(雖然隔年就發生了本土型風暴, 國產車、長億等多家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問題), 這樣的成就, 當然成為當時行政院長蕭萬長的最大政績. 追古溯今, 我想就利用颱風天整理一下亞洲金融風暴的前因後果, 以及討論一下如果再次發生類似情況, 台灣可能的情況.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次貸接下來呢?

這二天剛好有二位版友問了同樣的問題, 你覺得何時可以進場去買股票?


坦白說, 決定時機永遠是最難的一部份, 因為投資人永遠期望著能買進隔天就開始大漲, 但是作為分析方的我, 最多也只能從基本面去看, 目前是否個別股票被低估了, 希望市場有一天能重回青睞. 或者是從整體面去看, 未來整個大環境的走向來研判等.至於準不準, 那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回到話題, 現在是買進的時機嗎? 坦白說, 我不知道, 但是至少我是不會買的. 主要的原因仍在情況未明. 現在進場者, 和賭博是差不多的. 輸和贏的機會基本上是一半一半的, 或許真正的風險愛好者, 會樂於從中殺進殺出, 但對於懶散如我者, 在投資我喜歡採取相對保守的原則, 我不求從最低點進場, 從魚頭吃到魚尾, 在目前情況未明朗前, 我傾向觀望.



另一個版友提到未來還有什麼會發生嗎? 基本上, 次貸問題是源自於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華爾街過度資產證券化價值大量貶值的連鎖效應.這個問題我個人相信最差的時候差不多已經過了 (這不表示投資銀行不必再認列損失了,只是認列的數字會開始下降). 至於台灣流行的"二房"問題, 基本上我認為可能是烏龍一場, 反而不會引起什麼大風暴.(中國政府據說外匯存底有21%是二房發行的AAA級債券) 但是金融風暴就此結束嗎?我想未必, 我的想法是新的貸款問題應該會在不久後發生. 不是說, 次貸的問題最壞的時機已經過去了嗎? 是啊, 別忘了我講的是次貸(Subprime), 在次貸前面還有Alt-A和Prime二類. 在我之前的美國觀察心得一文中有提過, 以我個人所見, 基本上我們所聽聞的房地產慘跌, 物價上漲縮減開支, 談的多是美國中低階層居多, 而對於中高階收入者而言, 基本上, 股票的跌幅影響程度會遠高於油價或是物價. 我個人預期在這一段時間的修正會開始逐歩影響這些人的消費, 甚至包括中高價位的房地產的下跌. 而對銀行而言, 別忘了還有不少MBS是以ALT-A和Prime作為發行標的. 如果股市真的接連重挫, 甚至開始有幾家企業發生如金融業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那恐怕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要再面臨一次房貸的風暴了.



另一件讓人擔心的事, 是銀行開始對於信用的緊縮, 如經濟前幾章所提的, 銀行的最大功能之一, 就是在於發揮貨幣的乘數效果, 讓央行發行的一塊錢可能透過銀行的效應, 達到十元以上的效果. 但是一旦銀行自己而非政策上開始收縮信用時, 這道不停運作的機制就會受到影響了.特別是重度使用的國家如美國, 銀行的收縮信用,不但可能影響房地產的復甦(因為買房子的人不容易借到錢了), 可能連帶對於車貸, 消費型貸款都會受到影響, 近而影響到整体的消費.



所以呢?我的結論還是我的老話, 保留現金耐心等待.不用擔心什麼物價會吃到你的資產這種鬼話. 別忘了台股從12000點跌到3000點, 最多人慘賠並不是在最高點持有股票的, 相反的, 因為12000點到3000點跌了二年多, 而且其中是漲漲跌跌, 很多人就是在每一次的起漲點時都誤以為要重回高點了, 最後被套牢出清, 這樣上上下下中慘賠的. 我承認目前有一些股票的價位真的很吸引人, 但是除非台股真的能和美股脫勾, 否則我想股市目前還是最好連看都不要看.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FNM & FRE 在作什麼?


2008/07/15 10:49

今天報紙斗大的標題寫著, 二次金融風暴再起, 台灣金融機構投資"二房"逾3800億. 坦白說, 這樣的標題的確很聳動.但是同時也曝露出台灣財經新聞的綜藝化和主事者的程度.

台灣新聞一向取一些標新立異的名稱, 這次也不例外, "二房"指的是美國的貸款機構, 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 我並不是指這二家機構的問題沒有想像中的大, 事實上FNM和FRE的股價早就從50多元隨著次貸的開始一路下跌到2x元(目前都在10元上下), 只是我認為在這一刻, 如果硬要把這三千多億全部視為可能損失(或是損失可能很大), 未免也過於偏激了. 在這篇文章中, 我想描述一下FNM & FRE的來龍去脈和造成今日下場的原因. 這只是個人所知, 如果有誤再請指教.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二家公司, Fannie Mac 是縮寫, 全名為 Federal Mortgage Association (聯邦貸款協會) 成立於1938年, 另一家Freddie Mac 則是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聯邦家庭貸款公司), 成立於1970年. 基本上, 這二家作的事情是一模一樣, 所以我們只以Fannie Mac (FNM) 來作說明即可. 順便一提的是, 既然二家一樣, 那為什麼不只成立一家就可以? 當然這和老美相信競爭才能帶來進步有關. 這二家一般都被視為準官方組織, 也就是說雖然這二家是以公司型態成立, 並且章程上說明美國聯邦政府並沒有擔保的責任, 但是一般人都相信, 這是政府組織, 如果出事了, 政府一定要出手. 如果這個觀念讓你很難了解, 想想台灣的健保局就知道. 健保局是一家公司, 而且財務狀況一大堆問題, 但是你認為台灣政府會讓他倒閉嗎?

台灣銀行業的挑戰才要開始


2008/07/10 19:37

約略從今年選後外資高喊台股上萬點開始, 金融股就成為外資喊盤的重點. 理由不外乎相較於大陸和香港金融股的股價, 台灣金融股"嚴重偏低", 兩岸直接匯兌或是台灣銀行可望開放到大陸設點可能帶來的大利多, 以及台灣銀行多數持有相當多的不動產, 可望成為三通後台灣房地產上揚的受益者...等, 相形之下, 台灣金融業到底在次級房貸中受傷多少, 或是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如何, 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現在看空金融股, 似乎有點事後諸葛, 但是再仔細分析, 我相信目前金融股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們來看看台灣銀行業主要的收入和在整體經濟下滑下可能面臨的挑戰.

一、            存放款利差:這是大多數台灣金融業主要的收入, 這也是銀行相對風險較低的業務, 因為如果央行利率調升, 放款的利率也會調高, 銀行主要的風險就在於倒帳的風險.以放款的對象而言, 不外企業和個人二種, 個人主要的是房貸和信用貸款二種.這二者很明顯都會因為景氣的下降而影響借款或還款的意願, 換句話說, 當不景氣時, 銀行要嘛錢借不出去(或是不敢借出去), 要嘛就是呆帳率會提高.很明顯的, 這二者對銀行都不是好事.

Be Patient~ Mr. Lee


2008/07/06 20:46

看著台股直直落, 股市裡除了不少被外資勾勒美好前景進場被殺的哎哎叫的投資者外, 我想可能還有另一群空手或原本持有部位不高的人, 目前正抱著見獵心喜的心態. 巴不得台股再多跌一點好進場去撿便宜.

台股夠便宜嗎? 當然, 在過去六七年全球股市狂飆的年代, 台股是少數"腳踏實地"的市場, 放眼台股之中, 要找到現金殖利率5%以上者比比皆是, 尤其不乏如台積電這樣世界級的公司. 台股為何不漲(或是漲幅不高)? 不少指向和中國相關的政治折價, 如今終於兩岸走向和解了, 至少是該回到合理價位的時候了, 我想這也是不少分析師/名嘴在選後高唱台股上萬點的主要基調. 但是很不幸地, 台股不但沒有因為久盼的三通或開放陸客觀光而扶搖直上, 相反的, 全球性通膨因素, 台股反而垂直向下, 台股指數反而跌的比馬英九上任前更低.

但是台股真的夠便宜嗎? 以配息率來看或許是, 但是別忘了, 股市談的是未來, 配息僅代表公司去年的績效. 並無法代表今年或未來. 特別是許多公司在作今年度財測時, 都是去年10月左右的評估數字, 應該很少人能算到今年經濟會急速冷卻. 如果以今年目前第一季的數字來看, 我想接下來應該會有不少公司要調降財測了.

我一直很喜歡Warren Buffett的一句話, "Try to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這句話很清楚的勾勒出股票市場勝出的基本準則.   從大二作股票以來, 作台股基本上獲利的不多, 因此, 很幸運地, 我持有的台股一直不多. 主要都是作為每年配息抵稅之用. 也因此, 近期台股的大跌讓我有著莫名的興奮. 但是我更清楚的是, 以目前的台股來說, 其實離底部應該還有距離, 目前看多的人還不少, 我想至少應該要等到公司半年報出爐後, 會更明顯. 至於大家看好的銀行股我是不會碰的, 我仍相信我去年寫的"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一樣, 我相信這一波的景氣會加速2~3線廠的淘汰, 銀行會是間接的受害者. 除非台灣房地產出現狂飆, 否則以台灣銀行的競爭力, 妄言開放投資大陸就可以改變什麼, 我相信還言之過早.

這一篇文章主要用來提醒自己"戒急用忍"不要急著出手. 現階段的投資策略, 我仍堅信Cash is King. 看看理財專員目前在告訴投資者"對抗高通膨的投資策略", 我相信通膨會是短期的, 留著現金靜心觀察才是最佳策略.

中國科技業的新掘起與挑戰



2008/07/04 09:57




今年算是中國具挑戰的一年, 除了喧嚷多時的北京奧運終於要開幕了之外, 熱錢的不斷湧入, 物價上漲, 新勞動合同引發的工廠移動潮, 股市下跌, 污染問題...等, 都無異是胡溫政權的新挑戰.

本文取自新一期的數位時代, 談的是大陸科技的過去和挑戰. 也談論美國一些具有全球性的網路公司, 如Google, eBay, MSN(Microsoft)一直無法和大陸本土企業競爭的原因.

統一的總裁高清愿曾說, 統一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 惟一的機會就是在大陸. 這句話也一直是苦於專注於代工賺取薄利的台灣電子業的圭臬.但事實上, 這麼多年來, 除了少數本來就具有國際化的品牌, 如Acer, Asus之外, 台灣電子業要仰賴大陸開創自有品牌成功的機會仍然很低(BenQ就是一個例子). 或許這篇文章可以提供一些醒思.

就如同我二年前發表的 我的大陸心得 一樣, 我一直認為大陸是放在火葯桶上的鑽石, 如果火葯桶不爆作, 去取鑽石都是危險的, 目前開始有點感受到火葯被點燃的氣勢了. 有沒有機會去拿鑽石, 就要耐心等待了.

美國觀察心得


2008/07/01 15:22

這次在美國待了近一個月, 除了去一趟Napa Valley盡情享受加州的紅酒之外, 我待了LA, Phoenix, 和 New York City.這三個主要城市. 也花了一點時間和朋友聊了一下美國的近況.

毫無意外的, 目前美國最流行的話題除了今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外, 就是全美平均油價突破USD$4/Gallon 以及房地產下跌的問題.

先談油價, 這次因為在LA待的時間較久, 也花了不少時間在南加州, 這是一個和大多數美國一樣, 你沒有車幾乎什麼地方都不能去的地方. 目前南加州的油價在$4.65/Gallon,(New York City和Arizona 也差不多) 我問了幾個朋友, 你一個月花在油錢上多少?目前油價讓你多支出多少?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 現在一週約要多花80~100美元, 一個月約多300~400左右. 油價的高漲的確讓美國人改變了部份習慣. 在過去美國人最愛號稱全世界最繁忙的101號公路, 現在不太塞車了. 公司或朋友之間開始Car Pool (共乘). 或是很多人開始以每天多工作一小時, 週五改在家工作方式.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 是在LA的機場, 我搭了幾次班機, 感覺起來國內線不再像以前的瘋狂擁擠,反而是T4的國際線仍保有過去的盛況. 電視上或路上車子的廣告也多強調汽車的省油性. 所以說油價是否對美國人有影響? 答案是肯定. 但是很遺憾, 這種對石油依賴的下降其實並沒有反映在油價上.

Cash is King

2008/07/01 13:47

還記得今年三四月時, 我曾和一位朋友提起過, 我認為接下來世界要面臨的問題將會通貨緊縮(Deflation). 他很驚訝的問我, 不是大家都說會通貨膨脹嗎?為什麼你反而認為是通貨緊縮? 其實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 原物料已經被過度炒作了, 不管這些炒作的人編出多麼合理的故事, 就如同我之前所寫的"如果一棵大樹不死一樣", 任何人為烘抬的東西最終都會回歸到合理的價位, 原物料價格的下跌, 以今天高漲的物價看來無異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是以我看來, 當商品泡沫破裂之時, 也差不多是真正經濟衰退的到來. 因為商品價格的直線上揚, 其實源自於過多避險基金在期貨市場的炒作(見上一篇 石油上漲是怎回事?) 早已和現貨市場的需求背離了. 日益高漲的商品, 其實並不是建立在實質需求的成長支持(油價從每桶100元漲到140元, 你認為全球需求增加了40%嗎?), 相反的卻造成各國經濟的危機和各國政府的躂伐, 以及人民的減少使用. 這樣純粹由金錢堆積出來的東西, 早晚是會破的. 但是問題在於當泡沫破了之後呢? 消費會因此而上升嗎? 答案是不會的. 相反的, 經濟會持續的下滑, 因而出現了物價下跌 而經濟停滯的通貨緊縮現象. 為什麼會是如此? 我想可能源自於消費者的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 因為先前物價上揚造就的經濟衰退, 會造成消費者中低階層傾向減少消費或保守以待, 而中高所得者, 則會是減少投資靜心以待, 當需求緊縮時, 自然會造就供給過剩而價格下跌的現象.

當然, 這只是個人的推論, 但是不論是目前流行通貨膨脹造成的需求衰退或是如我提的可能未來的通貨緊縮, 什麼會是最好的投資策略呢? 答案是現金(Cash).為什麼持有現金會是最好的策略? 很簡單, 在東西都在下跌的時候, 用現金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 X股本來是50元, 多等一下30元可能就可以買到. 房子本來要700萬, 可能最後600萬就買到. 雖然已經有不少人在鼓吹危機入市, 但是我想目前仍不是出手的時候. 我個人仍然預估到年底到明年中.才會是進場的最好時機.

至於投資策略部份, 雖然我個人在去年底開始放空S&P 500指數以及砍掉個人股票部位, 但半年來仍來損失慘重, 主要是持有SIGM近萬股之故. 接下來我的作法會是:

1.      逐步結清放空 S&P 500指數, 改為放空石油指數: 我會這麼作除了油價已經近乎高點之外, 更重要別忘了,美國今年有總統大選, 除非執政的共和黨不想玩了, 否則勢必要讓油價降下來.

2.      股票部份: 我會買一些大型股, 如GE, 甚至一些金融股如Wells Fargo, Wacovia等, 買進幾百股當作定存之用. 甚至一些配息良好的台股作為長期投資之用, 另外重要的原因是台股的配息具有抵稅的作用, 所以配息率和抵稅率高的企業會是我的首選.

3.      另一個讓我很有興趣的, 會是一些面臨金融風暴的國家, 如越南. 希望最近能抽空到越南看看.並試著存點錢.

最後附上 今年二月份的一篇文章, 我想這或許可以給更多人一些省思

理財的瘋狂時代 2008/02/10

http://tw.myblog.yahoo.com/rus_lee/article?mid=644&prev=684&l=f&fid=14

石油上漲是怎回事?

2008/05/27 12:48

每次只要股票連續下跌, 報紙報導平均每位股民損失xx萬元, 接下來最常被提到的問題就是, 大家損失的錢都到哪裡去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 當股價上揚時, 卻從來不會有人去問, 到底大家賺的錢都從哪裡來?這些其實某種程度上而言, 都算是一種交易的幻覺.

以最近最熱門的石油來說, 不少人看到油價從破100, 到130元, 甚至上看200元, 卻很少人知道到底這個價錢是怎麼來的.事實上, 這個價格主要是從期貨交易所而來, 目前世界有兩個主要的石油期貨交易所, 分別為倫敦的洲際交易所(ICE,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其交易的主要標的是布崙特原油(Brent), 另一個則是美國的紐約交易所(NYMEX), 主要交易的是西德州原油(WTI, West Texas Intermidiate).當然其中也有虎視眈眈的杜拜交易所. 過去主要談的世界價格都是指倫敦交易所的布侖特原油價格.

有意思的是, 不管是ICE 或是NYMEX, 所謂期貨價格的決定, 理論上,都和實際的供需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只是純粹金錢的遊戲. 當買進的一方錢比較多, 則價格上揚, 當然啦, 他們會提供許多"消息", 如工人罷工或是中國印度需求增加...等理由, 好為他們幫油價的上揚增添柴火. 用常理來想, 當油價到130元時, 中國和印度等這些新興國家的需求真的有增加30%嗎? 當然沒有, 重點是這些油元國家更清楚的了解了, 只要透過一點錢去炒作期貨市場, 他們可以在現貨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更多的避險基金看準了這個趨勢, 爭相投入, 於是把期貨價格炒的更高. 而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就是當現貨市場要議定價格時, 被迫依期貨市場均價作為標的. 而多數不產油的國家老百性就要因此付出更多的錢給這些產油國家.

看來很愚蠢而無奈是嗎? 因為事實上我相信, 原油的價格從20多元漲到60多元的確和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大增有關, 但是從60到130元, 熱錢才是最大的關鍵, 而且現貨市場的供需應該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大變化的.而多數的國家和人民卻被迫參與這場賭局之中並付出代價.

SIGM (三)

分類:美股相關事宜 2008/05/18 12:52

從今年初以來, SIGM經歷了巨大的波動, 股價從55元左右一路下殺到15.67 (Apr.15). 其中檯面上的理由包括對1Q的展望不佳(理由是SIGM最大客戶Motorola在第4Q超額訂貨, 造成4Q業績大幅超出預期但1Q反而下滑)和在4/15 一位來自 Robert.W. Baird 的分析師指稱SIGM晶片預定"明年"在IPTV STB上會大幅失去市佔率給另一家競爭者Broadcom, 理由是在目前SIGM獨佔的MSTV平台上, Microsoft 考慮要授權給 Broadcom. 消息一出當日SIGM 重挫26%到15元. 這個訊息很有意思, 因為到目前為止Broadcom連基本的MSTV平台的晶片都沒有.更有意思的是, 在SIGM股價重挫的同期間內, Robert W. Baird這家公司不但沒有認同自家分析師賣出股票, 反而逆向加碼了2,492股 使得總持股到42,426股. (詳見 http://www.mffais.com/sigm.html).

很多的分析師都有一些迷思, 認為只要公司大, 投入研發經費自然很快就可以取代小公司, 事實上, 如果真正在業界待過的人就不難了解, 目前一項新產品的開發, 扣除掉專利的保護, 很多的重點都不在硬體本身, 反而是在軟体界面的處理上, 這也是我認為SIGM目前本身的主要优勢. Broadcom 或許在年底前可以開發出支援MSTV的晶片, 但是軟体以及和週邊整合上, 我相信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並不認為Broadcom有能力在明年拿下什麼指標的案子.

再談SIGM-(Sigma Designs) 我的金雞母(二)




2008/05/18 11:35


這是繼96/11發表第一次談SIGM這家公司後, 再一次重新整理更新這家公司的資料.原因無他, 因為再次大舉進場之故也. 這篇是我在97/4寄給朋友/客戶的介紹. 下一篇會再談一下我對SIGM未來的看法.

SIGM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

Sigma Designs (SIGM)是一家IC設計公司, 就像聯發科或是威盛一樣, 他們本身作晶片的設計, 然後由台積電代工作出晶片進行銷售
他們主要的產品在作"CPU"(中央處理器), 但是INTEL的CPU不同的是, 這家的"CPU" 主要就是在作影像的處理, 所以他們主要的產品都在於一些消費型電子產品之中
目前最主要的就是IPTV 的機上盒(Set-to-Box)之中 目前佔了SIGM營收的70%左右 (可參考附件的第17頁)

什 麼叫 IPTV, 其實就是目前中華電信在推的MOD (Multi-media on Demand), 也就是未來電信公司要扮演第四台的角色, 除了目前傳送第四台節目外, 同時也提供了上網, 線上購物, 監控等功能, 也最後達到數位家庭 利用電視和遙控器就可以達到上網的功能. 這是目前全球各家電信公司都在推的功能. 包括美國的AT&T, Versizon, 中國電信, 中國網通.法國電信...
目前在這方面最先進的不在美國, 而是在歐洲和韓國, 中國因為今年奥運之故, 也很積極. (在美國方面, AT&T 推了一個叫U-verse的計劃, Verizon的Fios 仍在規劃中 預計今年中或年底開始)

IMD:2008-2050 全球競爭地圖報告


2008/05/16 09:33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企業管理名校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最近提出一份2008年至2050年全球 競爭地圖的報告,報告中Stéphane Garelli教授根據主 觀評估,整合多項重要議題,按預期發生的時間順序及 影響效應排列,分析未來40年全球企業與國家可能面臨 的挑戰。

這46項影響全球競爭力版塊位移的重要議題,根據 時間及影響範圍粗略可分為幾部分:

一、 2008年至2018年間

■美國

這個區域中最重要的議題,仍擺在美國抵押市場的 失序混亂,2010年之前恐將有 200萬棟房屋會被銀行收 回,不動產抵押擔保證券成了票房毒藥。此外報告預測 ,美國經濟衰退可能呈現L衰退曲線一路下滑,而且預算 赤字也進一步擴大,2008年達4600億美元,遠超過柯林 頓主政時期的2360億美元。

■全球趨勢

從全球觀點來看,雖然對美貿易出口僅佔中國GDP的 8%、印度4%、巴西3%以及俄羅斯1%,但美國經濟走軟仍 會影響每個國家。

而各國央行面對的課題分歧,儘管美國聯準會為了 刺激經濟而壓低利率,但歐洲與其他央行為對抗通膨, 仍將保持高利率政策。

由於全球各地經濟成長與利率環境不同,貨幣波動 將更劇烈,這對全球造成很深刻的影響。特別是美元與 歐元之間的匯率波動,將導致緊盯美元匯率的國家考慮 改採一籃子匯率制。

報告預估的油價破百已經在最近實現,文中指出20 30年全球石油消費將成長至每日 1億3000萬桶,而 45% 消費來自中國與印度的需求,這將使油氣探勘相關產業 大為受惠。

新興市場強勁成長加上消費需求改變,大宗物資( 特別是糧食)價格飆升,包括小麥、稻米以及魚肉將再 漲 1倍,全球小麥庫存將在 1年內降低到12至18週存糧 。糧價走揚的影響力,僅次於美國信貸市場混亂造成的 威脅。

■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持續以驚人速度累積大量外匯存底,目前 中國有16470億美元、日本10080億美元、俄羅斯5020億 美元、印度3040億美元、台灣2780億美元、南韓2620億 美元。今後,這些央行會成為全球金融事務的要角。

另外,中東及非洲將有更多機會吸引投資,這兩個 地區共有800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案進行中,多數與能源 及原物料投資有關。目前超過 800家中國公司已經在非 洲佈局,報告預測,2050年非洲總人口將超過19億。

不論如何,當2010年代來臨,南方國家的經濟實力 已經不容小覷。主權基金手上的銀彈超過 3兆3000億美 元,頻頻物色直接投資他國金融與製造業的機會。

但是,這一波收購風潮卻點燃各國「保護主義」者 的反彈,許多國政府及輿論憂慮,接受收購造成經濟實 力下降,因此將以環保、企業控管、社會政策及智慧財 產權等理由進行保護政策。主權基金的動向將成為箭靶 。

二、 2019年至2029年間

■美國及歐洲

美國與英國一般家庭債務增加,惡化原因為信貸消 費過度,個人破產案例激增、信貸緊縮,雖然亞洲家庭 也會發生負債,但長期儲蓄的文化將適當緩解問題。

另外,美國國債爆增,以每天13億美元的速度增加 ,超過 9.5兆美元,美國為因應此問題,已經出售 2兆 2000億美元的國庫券給外國人,其中4500億由中國人持 有,當美元繼續探底、聯準會維持零利率時,是否其他 國家會繼續讓美國賒帳,值得後續觀察。

美國金融監管體系進行總體檢,改採新的規範約束 各類型金融機購。

不過,歐美的重點服務業(包括金融、財務諮詢、 公關、品牌管理、分析全球商業模型等)將保持這個地 區的核心競爭力。

■全球趨勢及企業挑戰

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增加(2030年英國將有 4萬名百 歲人瑞)、地球暖化(20年內平均溫度上升攝氏 0.6度 ),未來生物科技與環境科學將成為全球兩大熱門知識 領域,吸引大量投資挹注。

氣候變遷是公共關切的議題,因此環保是企業的重 要策略,企業應該將環境議題納入營運與發展的考量中 ,忽略這一點的企業將被下一個世代所淘汰。

智慧財產權爭議與全球益發密切的社會網絡聯繫出 現牴觸。由於開放程度增加,社會體系蓬勃發展的知識 共享合作模式,將挑戰意圖控制資訊的政府權威。

新興市場的大企業對經理人才求才若渴,金磚四國 與中東的企業對管理越來越重視,在科學與工程教育之 外,商學院躍身顯學。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對地區企業 而言,經營策略、金融以及行銷知識會是持續擴張的重 要關鍵。這類人才需求可能超乎想像。

另外,生產將走向全球整合。透過標準化的作業過 程,企業經營及生產更加跨越區域藩籬,侷限在特定國 家內營運的企業將越來越少。

還有一個重量級的趨勢可以注意:未來,全球都在 尋找廉價的研發人才。過去企業尋找的是廉價勞力,但 今天,廉價研發才是將企業推向競爭力高峰的核心。印 度、中國與俄羅斯每年共創1400萬大學畢業生,與美國 每年畢業生一樣多,這些年輕又專業的野心家都想要成 功,積極能吃苦,這些人才是企業的寶庫。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政府面臨企業佈局全球,將採 降低稅賦的方式競相爭取投資,這樣減低營業稅的競逐 相當激烈,可以預期企業要納的稅會顯著減少。

■新興市場

中國與印度對基本金屬的消費持續勁揚,以中國為 例,中國對鋁的消耗佔全球 19%、銅 20%、鋼鐵 27%、 煤則佔 31%、水泥佔 47%,不過石油消費只佔全球8.5% 。經濟放緩仍不減新興市場對基本金屬的強大需求。

俄羅斯再度成為全球發展的重要一員,因為石油、 天然氣與原物料價格走揚帶動,俄羅斯重建風華,今日 俄羅斯政治已經不再凌駕於經濟之上,而是兩者產生密 切的連帶關係。

未來亞洲、中歐以及拉丁美洲的中產階級將會掀起 一陣旋風,大大改變全球經濟版圖,影響力超乎想像。 報告中預計, 6年內 6億人將到達如此經濟實力,每年 平均支配 4兆美元在消費品以及奢侈品上。今天印度已 經有5000萬人擠身中產階級,2025年將超越 5億8000萬 人。

三、 2030年至2040年間

■全球趨勢

窮人的新形態商業模式將在這段時間發燒,對世界 上赤貧的地區(例如非洲或印度大陸)而言,未來將出 現例如10美元的電話、 100美元的個人電腦或2500美元 的車這類超平價商品,特色是功能陽春,但商品的製造 成本及售價都非常低。當然,微型貸款(micro-credit) 屆時也會存在。

由於全球貿易及投資的障礙逐年削除、跨國物流系 統效能提高、通訊科技大為普及,讓任何一個國家或企 業都很容易能進入全球市場,尋找各種機會與可能,即 使地處偏遠仍然能夠發揮影響力。

但是,儘管通訊科技發達、旅遊普遍,部分西方工 業國家的人開始抗拒「過度的移動」,反而開始重新發 掘本土環境的美好。因為城市、機場以及大部分交通系 統的擁擠,令人對「移動」失去興趣。

經濟發展帶動價值觀變化,報告預測不同價值觀將 互相競爭,特別是新興市場崛起後,亞洲社會的價值觀 (例如努力工作、國家尊嚴等)將逐漸與歐美的價值觀 (例如個人工作與生活平衡)並駕齊驅。究竟是東方集 體主義朝西方個人主義趨向一致,或是東方壓倒西方還 不得而知,但社會的價值觀必然更加多元化。

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即將縮減,就算是在新興工業化 國家(如中國)也如此。過去10年間,全球製造業的生 產擴增 50%,但是工作機會卻減少 10%,全球生產力上 揚的原因,在於科技技術與製造程序的國際化。

這段期間內,都市化將成令人困擾的問題。全球經 濟發展下的都市化代表了擁擠,這對環境以及社會基礎 建設(道路、飲水、醫療體系...)造成莫大負擔,而農 村人口卻繼續源源不斷移入。1900年至2000年期間,城 市人口由 1億5000萬爆增為29億人,這對許多大城市而 言實在相當棘手,影響層面廣泛。

而隨著各國開發程度逐漸提高,全球勞力成本的差 距快速縮短,過去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勞動力成本 為20:1,但今天縮減到 5:1而已。

經濟條件與醫療改善使人類壽命提高,但大量人口 老化可能讓歐洲與日本的退休金制度面臨風險。今天有 1/3的人口超過60歲, 10%人口已經超過80歲,雖然人 們退休年限越來越晚,因職業特性不同或許70歲還沒退 休,但政府福利制度勢必要負擔越來越多的百歲人口。

此外,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泱泱大國即將重登科 技研究龍頭。在這些有長期科技研發傳統的古老國家中 ,外商企業不會吝嗇地大量設立研究中心。

四、 2041年至2050年間

■全球趨勢

民族國家政府會名存實亡嗎?在這段時間這可能是 一個討論的話題。雖然各國政府仍然繼續掙扎著維持某 種程度的統治權,但報告預言,有許多機能將轉移給地 區層級或跨多國層級的組織,前者例如歐盟、後者例如 聯合國或世界衛生組織。

另外,數位落差將慢慢消除,因為全球性的通訊基 礎設施更加發達,便宜的科技產品嘉惠窮人。

經濟發展當然更是嘉惠了許多掙扎在貧困邊緣的人 口。1996年時每日生活費 1美元是絕對貧窮的基準,但 未來窮人會減少,光 1970-2006年間窮人佔全球人口就 從 15.4%降到5.7%。不過全球貧富差距仍繼續擴大,社 會的緊張關係不會消失。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壽命將會再拉長,許多已開 發國家的平均壽命將超過85歲,但醫療體系的負擔因此 加重。另外,未來流行病發生頻率將會越來越密集,因 為全球關係密切,交通與物流更加便捷,傳染病更容易 散播到各大洲。國際組織將長期監控流行病的傳佈,企 業對衛生及安全的把關會更嚴格。

氣候變遷將大大衝擊經濟資源,影響效應相當深遠 。雖然因為全球暖化而使農作物生長地帶不斷北移,但 在某些地區,糧食與水將變得格外珍貴,基本的大宗物 資價格還會翻漲。環境成本成為經濟生產的一環,計算 GDP不能不考慮。

■地區趨勢

作為一個人口多又高齡化快的國家,中國社會福利 制度在運作上恐怕發生困難。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孩子奉 養年邁雙親,但現在則過渡到由社會福利體系來照顧退 休銀髮族。社福系統不見得能順利籌集資金,當然強迫 從薪水中扣繳(如同新加坡)是個辦法,也可仿傚俄羅 斯,將主權基金的一部分用來支援社福財政。

國際關係當中,新興國家的勢力不可同日而語,特 別是在參與國際機構的決策權及發言權上,地位顯著提 升。這些國家優勢的經濟份量成為強大的武器。

對歐洲、日本以及俄羅斯來說,最大的困擾在於少 子化及人口減少對經濟活力造成的衝擊。2050年時,全 歐洲預計只有 6億2800萬人口,也就是說50年內歐洲人 口將減少超過 1億,寬鬆的移民政策不見得能彌補這個 問題,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

典當公司遭遇急剎車

2008/05/12 20:59

本文取自"亞洲版華爾街日報 5/8"

典當公司遭遇急剎車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典當行應該是不錯的投資選擇﹐因為那些急需現金的人會把奶奶留下的金戒指或是孩子的山地車拿去換錢。

由於投資者紛紛涌向典當業這個為數不多有著光明前景的金融行業﹐Cash America International Inc.、EZCorp Inc.等大型連鎖典當公司的股價近幾個月來一路飆升。其中﹐First Cash Financial Services Inc.的股價在七週之內上漲了一倍﹐4月25日報收16.01美元。

然而這種瘋狂漲勢卻來了個急剎車。原因就在於曾經狂熱的投資者似乎意識到﹐除了典當之外﹐這些典當企業還有別的身份﹐而這可能會進一步拖纍它們的股價。

除了根據不同抵押物發放貸款這一傳統典當業務之外﹐上述三家公司還涉及了大量預借現金業務﹐這種利息頗高的短期貸款又叫發薪日貸款。以Cash America為例﹐此類貸款的利息收入去年首次超過了該公司淨收入的一半﹐由前一年的4.9億美元升至6.83億美元。

FED 降息結束了嗎?




2008/05/02 10:15




最近一次 4/30Fed 降息一碼, 不少人認為這應該是Fed 最後一次降息了, 所持理由不外乎 美國面臨通膨問題要遠高於經濟成長問題.

事實上, 我個人所持看法剛好想反, 對Bernake而言, 目前的通膨問題有一大部份來自熱錢的炒作, 而美國國內經濟才是引發全球經濟緊縮的最大問題, 不管美國官方公佈數字為何, 基本上, 在我客戶中絕大多數的台灣工廠都明顯感受到美國經濟的急速降溫了. 從美國近期的GDP報告中, 也顯示美國經濟問題從企業消費下降開始延伸到民間消費下滑, 政府支出溫和上揚而國際貿易成長的現象 (民間消費, 企業支出, 政府支出和國際貿易是美國GDP四大構成要素) 而且就美國總體經濟而言,我個人認為, 事實上應該面臨的真正的潛在問題是"通貨緊縮"而並非"通貨膨脹" (這和金融業大幅緊縮信用貸款有關)

因此, 我相信Fed仍會維持降息步調, 一方面注入大量資金進入緊縮的市場, 另一方面維持美元弱勢 以利美國企業的出口. 有意思的是, 原本大家最擔心的弱勢美元可能引發外國資金大幅撤離美國公債問題, 為了擔心美元過度貶值造成自家貨幣升值過度, 在最近一次統計中, 中國、日本和台灣央行反而在這一波中加碼買進美國公債, 順利幫Bernake 解套.

sorry, 最近心情不太好 就簡單寫一下結論

To Build or Not to Build, 蘇花高其實有別的選擇



最近因為梅姬颱風導致蘇花公路坍方,造成多人死亡, 蘇花高(或蘇花替代道路)再次順勢被引上檯面.

常看本站的人應該很了解, 我個人不太贊成政府修造過多的人工建築, 特別是在政府財政負債累累的情況下. 這篇是我二年半前寫的文章, 或許在紛擾之際, 可以有一點不同的答案吧!

2008/04/20 14:16


每到選舉, 台灣東部的蘇花高速公路(從宜蘭蘇澳延伸目前的北宜高速公路到花蓮)建與不建總成為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贊成者多認為目前的蘇花公路由於路窄不利大量快速通行而且遇到大雨常常坍方, 是阻隔花蓮發展, 人口外流的主因. 而反對者則多是以環保的思維, 除了公路的建設可能造成生態的破壞之外, 也擔心大量人口的湧入, 反而破壞了花蓮原有的寧靜. 當然, 我相信更多的台灣人是抱著不關己事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 也正因為意見的不一致, 在選舉前夕, 兩黨總統候選人也多以由專家學者評估或是傾聽人民聲音等為由輕輕帶過.

我自己生活在台灣三十多年了, 說真的, 到花蓮的次數只有三次, 一次在國中, 另外二次則都發生在去年. 花蓮的美, 真是令人驚豔. 不管是天成的自然美景, 或是多元性的原住民文化, 這都是上天賜給台灣人民最好之美. 這些自然文化都已存在數千年甚到數萬年之久, 身為過客的我們何德何能, 敢妄言為了後代子孫而去改變.

但是, 這樣的說法自然對當地民眾亦不公平, 這就好像我們去指責住在台電變電所附近的居民為什麼要抗爭一樣, 花蓮民眾本來就和台北或台灣任何一個地方的民眾一樣, 有權去過著他們想要的富裕生活. 如果一條高速公路真的可以打開他們生活便利之路, 他們自然有權利去爭取.這本來就不是我們這些“外人”可以置喙的.

“環保與經濟發展孰重孰輕?”這本來就是很多國家目前碰到的爭議. 但是其實為什麼不跳開來想, 除了建高速公路之外, 是否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其實台灣最大的利基就是四面都是海, 為什麼不建一條海上高速公路來取代陸上公路呢?

這樣的論點,或許有人會爭論, 過去也有花蓮輪啊, 看看結果如何? 但是我認為時代不同了, 我沒有搭過花蓮輪, 但是我印象中的台澎輪的確是一個慘痛的經驗, 從上船不久就吐到不行, 空調不好又不舒服. 但是我相信, 以現在技術而言, 提供一條又舒服又快捷的輪船之行, 我相信一點都不困難. 重點只是在相關交通配套設施. 我個人認為海上公路較陸上公路較為適宜有以下論點:

1. 費用較省: 我不知道建一條蘇花高速公路要多少錢, 算新台幣2000億好了, 建一條海上公路呢? 由於台北港 花蓮港都有現成的港口, 我想最多200億吧.再花過300, 改善週邊的設施即可. 以台北而言, 民眾可以搭捷運到淡水, 然後從淡水港搭船就直接到花蓮港, 花蓮港離花蓮市又不遠, 只要加強花蓮本身的運輸即可. 就時間上而言, 以港澳間的快艇而言, 我相信時間上不會比自己開車慢多少. 更重要的是, 台灣本島本來就有很多半荒廢的漁港, 如果這個模式建立, 台灣未來就可以順利建立全島的海上公路.

2. 發展觀光: 以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對宜蘭的經驗而言, 其實並不全然都是好事. 通車帶來了大量的人潮和消費, 姑且不論帶來的吵雜和物價高漲問題, 由於交通的便利, 事實上, 大多數的觀光客都選擇了一日往返, 而並非如以前會住一晚, 而觀光的受益地區也多受限於北宜高交流道出口, 如礁溪和南方澳漁港... 並非宜蘭全面都能受益. 我相信本來花蓮可能也會是如此. 甚至在未來蘇花公速公路通車後, 可能讓更多觀光客pass宜蘭而直接往花蓮去.

以目前許多國家發展觀光的方向, 多以想辦法留住觀光客多停留一段時間為目的, 透過海上公路, 觀光客到了花蓮後, 只能倚靠租車或是大眾交通工具, 自然會至少待上一晚. 接下來, 就看地方政府怎麼去規劃了.

3. 最後最大的好處自然是環保了, 除了省卻了建設公路可能造成的破壞, 善用大眾運輸也可以省下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和污染. 至於輪船運輸是否可能造成海洋污染或是海洋生態的破壞, 就真的有待政府的規範了.

台灣四面環海, 海洋運輸本來就是一大利基, 但是過去的台灣多局限於國防安全的考量, 以致政府在心態上, 多是以防衛或查輯的心態來進行台灣所謂的海洋政策. 即使有少數政府規劃的藍色公路”, 多數也都是由地方勢力利益把持. 品質不但不佳, 而且也不夠整體性. 如果未來政府如真的有意去好好經營, 我個人建議考量以下模式:

1. BOT模式, 由大財團統一規劃, 一方面政府可以節省投資金額, 把更多經費用於連外道路等投資, 另一方面, 大型財團較可以進行如週邊接駁等整体規劃.

2. 初期可以僅開放台北─花蓮線, 未來可視情況開放蘇澳港以及台東港, 最終可以連結到台灣各地的漁港, 目前這些漁港多半不是半荒廢,就是改為觀光漁市, 政府每年還要花一大筆錢補助, 未來, 海上公路整体完成後, 不管是觀光客或是實際的運輸其實就是搭火車一樣, 會有不同的停靠站, 亦可將讓這些漁港獲得再生.

過去台灣大量的工廠外移, 連帶造成本地的經濟不振, 但事實上觀光資源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寶藏, 工廠移走了, 台灣的天空反而更乾淨了. 期待著新政府能夠以新思維來看待和規劃台灣, 而不會再只是以建了幾座橋或是蓋了幾條路來作為施政的考量.

投資心理學(二)─知識幻覺和控制幻覺




2008/04/11 21:49


投資心理學 ()─知識幻覺和控制幻覺



另一個造成投資人容易在市場失利的原因, 在於投資人的過度自信.也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优於其他投資人, 因此自己可以在投資市場中獲利. 而這樣的過度自信主要來自二方面, 知識幻覺和控制幻覺.

知識的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 是指投資者相信隨著自己取得的資訊愈多, 自己判斷的精準度會愈高.



舉個心理學的例子, 如果擲一個公平的骰子, 要你猜可能的數字會是什麼? 當然, 答案必然是1~6的其中任何一個數字. 但是如果在猜之前, 告訴你之前已連續出現34, 你會怎麼猜呢?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會轉認為這一次出現的仍為4, 或是相信4在這次中絕對不會再出現了, 選擇4以外的數字. 但是就理論上而言, 這一次再出現4的機率和其他5個數字一樣, 機率都是1/6.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 新的資訊容易使人相信自己的精準率提高, 但事實上過去的經驗根本和本次無關.



現代由於資訊的普及, 股票的相關訊息, 不論是基本面, 消息面甚至歷史走勢都可以輕易取得, 一般散戶只要用心, 可以輕易取得和法人相同的資訊(內線除外啦), 差別只在於判讀資訊的能力.

投資心理學(一)─害怕後悔和追求自尊




2008/04/10 21:48


經濟學身為社會科學之一, 討論的是人的行為影響, 偏偏人的行為千變萬化不可預估, 因此, 經濟學發展出了假設”,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追求單一變數對結果的影響. 當然現實的生活是絕對不可能這樣的, 這也是經濟學往往為人詬病不食人間煙火的原因之一.



在經濟學中最不切合實際的假設之一, 就是假設人都是理性的, 也在這種假設下發展出了不少經濟學理論. 但是近年來, 隨著投資學慢慢的興起, 成為顯學後, 大家才發現實際上人在面對一些重要的決策行為, 特別是錢或愛情等, 表現的和理性決策完全是背道而馳. 從實務上發現, 投資人多傾向在持有股票下跌時, 繼續持有, 即使損失到了50%, 但對於上漲的股票, 可能漲10%就賣出了. 或是因為過度的自信, 造成不停的買賣, 而使交易成本佔去多數的獲利.. 根據研究, 股市中賺賠的比率約為 35:65, 換言之, 大多數的人是賠錢的. 在近幾年內, 開始有人研究起投資心理學, 希望透過心理學的分析, 來解析投資人偏執的行為.

謝國忠─下一場風暴六月開始

2008/04/07 13:33

本文源自於前Morgan Stanley 首席分析師謝國忠最新的評論, 謝的評論一向對於泡沫經濟持悲觀的態度, 從對中國股市房市一直到對美國房市. 謝所預估的時間點不一定準, 但是對泡沫經濟破滅的評論相當精準. 本文是從最近FED出手協調JP Chase 買下發生問題的Bear Stearns 談起, 認為FED的干預反而扭曲了市場的自動復原機制. 事實上, 近年來的經濟學研究多主張政府不應過渡干預(因政府失靈, 政策遞延性等因素), 反而應回歸古典自由學派中, 由市場"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市場慢慢調整, 但或許是次貸透過層層桿杆造成的問題真的太大了, FED選擇了干犯大不諱地主動去干預市場.有人說, 既然本次的金融問題可能比美 美國1930年代的大蕭條, 所以主張政府積極介入的"凱恩斯學派"的再興 自然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或許過不久, 大家又可以在報上看到凱恩斯的名言 "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作為各國央行介入市場的最好藉口了

=====================================================

下一場風暴六月開始

用通脹解決資產泡沫破滅問題,會造成嚴重後果  文 謝國忠

美聯儲採取政策,穩定了投資銀行的財務狀況,金融市場的表現在四月甚至五月都會得到改善。我預測,下一場風暴將在六月左右開始,屆時,美國地方銀行將開始破產清算。

投資銀行將出現併購,簡言之,華爾街之痛才剛開始。

朋友曾給我一本書,書中詳細描述了從前裴濟食人儀式的景象→正好能容納一個人的巨大石爐放在空地中央,一群裹著稻草裙的男子在周圍跳舞,兩個高大的男子把一個人拖向火爐,人群沸騰了,每個人都眼睛發亮,期待這一石頭烤肉的盛事。

貝爾斯登的破產讓我想起這一幕。不幸的貝爾斯登被聯邦政府和財政部共同拖向火爐,摩根大通則在一旁吧唧著嘴。貝爾斯登,這家八七年歷史的投資銀行,或許有著與食人族受害者同樣的心情。如果我是貝爾斯登,我會在路上吞下毒藥,如果能讓摩根大通消化不良,也許我感覺會更好些。

破產之謎

貝爾斯登事實上已經破產。查過貝爾斯登的賬目之後,摩根大通宣佈,貝爾斯登資不抵債。當然,摩根大通有低估貝爾斯登價值的動機,但在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眼皮底下,如果貝爾斯登還有償付能力,摩根大通是不敢謊稱貝爾斯登瀕於破產的。

很多人稱,貝爾斯登倒臺是由於銀行擠兌,恩隆倒閉時他們也這麼說。這種說法似乎暗示銀行的擠兌行為是錯誤的。但其實,這是用錯誤的因果關係誤導大眾。當貝爾斯登的客戶懷疑它要破產後,擠兌才開始。事實證明市場是正確的。當兇手被判死刑,不要責怪劊子手,怪兇手自己好了。

那麼,現在有多少金融機構像貝爾斯登一樣面臨破產呢?

貝爾斯登的例子顯示,金融機構的資本會計核算一點都不可靠。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規定,商業銀行的權益乘數最高只能是十二(即總資產是股東權益的十二倍),由於投行不受國際清算銀行監管,其權益乘數可達到二五~三0。大多數全球銀行都有投資銀行部門,它們的權益乘數不止十二。此外,加上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表外工具可以自由使用,銀行有效資產是無法衡量的。

高槓桿使得金融機構極易破產。如果某一投行的總資產是股東權益的三0倍,一旦價格下降三%,股東權益就要化為烏有。而市場一天內就可實現這種波動。當然多數銀行都會聲稱,它們有非常複雜的風險控制工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VaR(Value at Risk,在險價值,指一定時間內、一定置信度下投資者的最大期望損失)技術。多數大投行的平均每天在險價值大約是一億美元。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完全喪失了可信度。銀行動輒幾十億美元的損失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其他銀行也使用摩根大通對貝爾斯登的估價方法定價的話,更多銀行可能要破產。這就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只有貝爾斯登倒下去了,而其他銀行安然無恙?

這是因為,不是所有的銀行資不抵債都會破產。銀行特許權價值賦予銀行賺取壟斷利潤的能力,這對一些銀行來說非常重要。平均來講,金融機構的市淨率為二。即使銀行的有形資本是零,銀行特許權價值仍然有效。市場通過淘汰經營狀況差的金融機構來減少產品提供者,從而增加了留下的金融機構的銀行特許權價值(壟斷利潤)。即使留下的金融機構技術上來講是破產了,但它們的經營收入還是可以清償債務。

將貝爾斯登併入摩根大通的過程中,美聯儲改變了以往支援證券市場的方式--它開始為投行這樣的非商業銀行提供貼現,並接受住房抵押債券作為抵押品,從而穩定市場。美聯儲吸收住房抵押債券,作為交換,投行獲得了現金。

「英雄」現身

美聯儲稱,它會對這些抵押品的價值打個折扣,因此今後是由美聯儲而不是市場來主宰投行的命運。折扣多少是由裁判員→美聯儲決定的,並且會受美聯儲預期的影響。當美聯儲繼續用同樣的方法挽救下一個投行,其結果將是美聯儲持有大量不良資產。所以美聯儲是在把壞帳國有化,從而換取市場穩定。

貝爾斯登的倒塌是信貸泡沫開始破滅的里程 碑。如果美聯儲允許清算貝爾斯登,那麼標誌著熊市已經觸底;投資者會清楚大量非流動性債券的真實價格。也許這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投行破產。但是調整的過程可 使資訊變得透明,並且重新樹立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相反,美聯儲使其他投行避免了流動性不足的壓力。投行可以逐漸用收入登出壞賬,就像日本銀行當年採用 的方法。每個季度收入報告都會有壞賬被登出。危機暫時平息了,但是調整的時間被拉長。

風暴將從投行的流動性問題轉移到其他領 域。美聯儲可以解決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問題,但它不能阻止資產價格下降,以及房屋抵押貸款和房地產建設貸款的違約。無論美聯儲增加多少流動性,金融體系損失 了大量資本就意味著銀行要收縮信貸→這是大衰退的預兆。美國兩千萬個家庭將看到他們的房屋價值下降,甚至比抵押貸款價值還低。於是他們會違約,把房產還給 抵押銀行。同時,一旦房地產市場崩盤,3000億美元房地產開發貸款也會出現違約,大批貸款不能償還。到時,金融機構將不得不登出資本,並且停止逐漸登出壞帳的遊戲。此外,風暴中心會移到地方小銀行,因為它們的房地產貸款占資產比重很大。

這些銀行倒閉會導致另一波恐慌。再等一、兩個月,我們就會看到這種情形。

美聯儲似乎企圖解救每個人。它阻止市場出清。因此金融機構可以利用美聯儲當裁判員的好時機重估它們的資產價值。當地方銀行出現危機,即便它們應該像貝爾斯登那樣破產,

美聯儲為穩定金融系統也會阻止它們清算資產。日本調整持續了十年,是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強制銀行清算不良資產,而是允許銀行用經營收入逐漸登出不良資產。這一漸進路線曾在相當長時間內使得日本信貸緊縮,經濟增長停滯。美國正在做同樣的事情。

美聯儲在最近一次降息時,又談到降息對通 貨膨脹有不利影響,但我仍然確信,美聯儲是想利用通膨減輕債務,緩解調整帶來的痛苦。外國投資者在美國擁有十六兆美元的金融資產,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對美 國人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那些美國中低收入者,他們處於淨負債狀況,通貨膨脹會改善他們的處境。惟一能阻止美聯儲的,是外國投資者現在就賣掉美國國債。這 樣一來,債券收益會上升,從而提高美國長期融資的成本。

迄今為止,外國投資者,主要是外國的中央 銀行,正眼睜睜看著他們的資產貶值,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因此,美聯儲沒有動力去改變政策。漸進路線在慢慢擠出信貸泡沫的同時,會留出時間讓通貨膨脹去減 少負債成本。所以,美聯儲有足夠的動力去解救每一個人,並妨礙市場出清。另外,美元走弱會刺激美國出口,那意味著美國將向全世界輸出衰退。

美國得不償失

美聯儲處理這場危機的方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伯南克本人信念的引導,而非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大多數美國精英都支援美聯儲拉長調整時間並減少負債成本,因為他們相信美國人不夠吃苦耐勞,無法償還他們的債務。另外一些人認為,美聯儲這種政策是由於伯南克擔心二0世紀三0年代的「債務通貨緊縮」(debt deflation)重演。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批評,美聯儲在上世紀三0年代衰退時採取了緊縮貨幣政策。當時,大量銀行破產,引發了資產貶值和破產清算螺旋式升級。而柏南克在很久之前就總結道,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應往金融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美聯儲現在的做法部分反映了伯南克的信念。

今天的災難源自前美聯儲主席葛林斯潘的信 念,他受到了過多本不該屬於他的讚譽。許多人都相信他有神奇的力量,簡單說幾句話就可以鼓舞市場信心。但實際上,他是泡沫的始作俑者。自一九九八年亞洲金 融危機之後,全球化和資訊產業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抑制了高收入國家工資的上漲。因此,通脹對貨幣量增長的敏感度下降了。對此,中央銀行應該允許價格 下降。例如,電子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就是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整個世界和電子業情況類似。但葛林斯潘以穩定價格為名義,增發了很多貨幣,以抵消勞動生產率 提高帶來的價格下降趨勢,這導致了一九九九年~二000年的納斯達克泡沫以及後來的資產泡沫。總之,葛林斯潘的魔力來自罔顧低通脹環境、大量印發貨幣的政策主張。他將受到歷史的嚴厲指責。

柏南克用通脹解決資產泡沫破滅問題的主張,則會在未來造成嚴重後果。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通貨膨脹現在對美國來說就像是免費的午餐,因為它減輕了美國人的債務負擔,並轉嫁給外國人。但是,與美國經濟政策信譽受損和美元地位受到威脅相比,短期收益真是得不償失。

二0世紀八0年代,美國已經失去了製造業。目前它的競爭力集中在研發密集型行業,如國防工業和製藥業,以及像金融和娛樂這樣的服務業。金融業可能是美國經濟最重要的部門。它使美元保持全球貿易和結算貨幣的地位。在經常專案赤字的情形下,美元作為世界貨幣而使美國得到的收益占其GDP的三%。美元的特殊地位為美國經濟帶來了多達十兆美元的價值。但是,美聯儲的政策將會破壞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國的長期損失要超過它在短期內轉嫁債務獲得的利益。

由於美聯儲給投行(多數大商行都有投資銀行部)注入了不計其數的流動性,信貸危機的戰場轉移到了地方小銀行。它們受房地產行業價格下降的影響最大,單房地產建設貸款就超過了三000億美元。一波接一波的房地產商違約現象很快就會出現。未來三個月內,美聯儲必須決定是否解救這些銀行。如果這些銀行清算資產,資產價格的下降會傳導給那些持有類似資產的投行。當然,美聯儲會允許這些投行用不良資產作為抵押品從它那借錢,從而變成壞賬國有化過程的下一個步驟。

資本損失之外,金融業還可能出現業務縮水。二0年前,金融業只有五%的利潤是來自上市公司的業務,今天這個數位最高可達四0%。在葛林斯潘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金融業可從資產泡沫中掙到很多錢。但當世界經濟重現通脹,泡沫就變得難以維持。因此,金融業可能要縮減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規模來適應新的商業環境。

二000年~二00一年那斯達克泡沫破裂之後,生產能力過剩成為金融業的一個嚴峻問題。當那些過剩的金融從業者自己創業之後,信貸泡沫就出現了。金融業規模遲遲不能縮小,是產生泡沫的重要原因。清算的一天終於到來。摩根大通只會接受貝爾斯登的一小部分業務,其他部門都會被裁掉。大的商業銀行將退出十年前進入的投資銀行業,投行將出現併購。簡而言之,華爾街之痛才剛剛開始。

由於美聯儲採取政策穩定了投資銀行的財務狀況,金融市場的表現在四月甚至五月都會得到改善。我預測,下一場風暴將在六月左右開始,屆時,美國地方銀行將開始破產清算。

至於黃金,其吸引力與股市是負相關的。當股市像現在這樣恢復平靜時,黃金價格就會下降;當股市又經歷暴跌時,黃金價格將重新上漲。

資訊正義


2008/04/04 20:04

在今天的工商時報內有一則新聞, 標題為 " 次貸總損失 衝破300億大關─2月遽增60億, 己處份損失則達95億, 未實現損失己提準備超過200億"

文中引用金管會的公佈統計, 截至今年二月底, 台灣投資次級房貸相關產品總金額達新台幣896.99億元, 總損失達313.3億元.

金管會發言人張秀蓮表示: "不致影響太多!" 因為國內曝險部位才800多億, "但國外曝險額八百億是以美元計價, 甚至是美元800億的好幾倍, 我們的數字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另外, 針對本次投資部位中SIV部位上升, 是因為有一家保險公司一月份短報, 因此在二月多了一億元, 張秀蓮表示, 金融機構不可能故意漏報, 加上次貸認列損失的申報制己執行數月, 初期可能難免有不知道有連結的商品, 但慢慢地這個數字會愈來愈精準.

看到這則新聞, 不禁讓我連起我二月份寫的"用常理判斷"一文, 當時同樣是金管會要求屬下所有金融機構申報次貸的相關數和可能損失,時, 當時新聞中, 台灣全部壽險公司購入和次級房貸相關的產品的部位"只有"40億新台幣, 其中台灣人壽一家就佔了9億, 我們所認知的壽險大戶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公告的金額都在一億元以下. 差不多同時, 當永豐金控被法人提出持有3.5億美元SIV時, 永豐金告訴大家的也是, 這個問題並不大, 花旗銀行已承諾會解決, 甚至明示投資人目前提存的10%損失準備已足夠, 未來甚至可以回沖到利益之中. 但是如果目前回頭看看永豐金的承諾呢? 永豐金在今年三月份認列了16.5億元造成單月虧損. http://udn.com/NEWS/STOCK/STO4/4282681.shtml

這些新聞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那就是台灣對於上市櫃公司發言的"誠信"問題並未給予嚴格的檢驗, 甚至包括主管的機關也多站在"穩定金融環境"的角度去為這些上市櫃公司緩頰. 試想看看, 如果真的有投資人因為永豐金的資訊誤導進而購入永豐金股票而賠錢, 在現行的法令下,他可以向永豐金或金管會求償嗎? 答案應該是不可能或是要面臨重重的關卡..

當然, 或許有人會提到, 在去年次貸初發生時, 不會有人想到後果會這麼嚴重,但這就如同會計報表上的"或有事項"(指有可能發生但不一定發生的重大事項, 如公司被告..等)一樣, 主管機關有權要求屬下以或有可能性透明的讓投資人知道最壞的情況可能會是什麼, 從40億到896.99億, 數字間的誤差應該不是金管會一句"不知道有連結相關產品"的可以解釋的吧.

還記得前一篇"特種行業經濟學"裡面提到嫖妓的前紐約州長 Elliot Spizter嗎? 這位大哥或許因為此事而一輩子蒙羞, 但在此之前, 他最偉大的功績就是成功打擊了華爾街的"不當行為", 包括証券公司利用旗下分析師喊進自家承銷的公司股票, 或是自家研究部喊進, 自營部卻出脫, 和基金公司利用大眾資金短線進出、未迴避投資人與基金管理公司所有人的利益衝突、洩漏基金投資組合資訊給特定人、不當運用市場力量炒作個股...等.

這些東西在台灣投資人或許早就見怪不怪了, 甚至視為理所當然 (就像大家都相信官員哪有不貪污的). 但是我仍期許有一天, 或許台灣的金融管理單位 或是司法單位, 能夠對於上市櫃公司這些誤導投資人不當資訊給予更嚴厲的處罰, 給大眾投資人一個更為透明的投資環境.

特種行業經濟學


2008/04/01 11:04

特種行業經濟學

今天在商週裡讀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文中以召妓的前紐約州長為例, 從經濟學的角度討論兩個有關特種行業女郎的問題.

第一, 男人都有家室了, 為何還在外尋花問柳?

第二, 特種行業女郎何德何能, 可以收這麼高的工資?

從本文中, 我想你將可以了解為什麼多數人會認為經濟學家很迂腐而不切實際.

文中引用了二位經濟學家 (Lena Edlund Evelyn Korn) "賣淫理論" (A theory of Prostitution)中的說法 提出解答.



第一, 男人都有家室了, 為何還在外尋花問柳?

文中是以"妻子" "性工作者"作為相互可取代的替代財, 而以"生殖能力"作為決策者(男人)作決策的依據, 由於年長的女人生殖能力下降才因而引起男人的轉向.



說真的, 看到這裡應該有不少女性對此說法嗤之以鼻, 坦白說, 身為男性的我, 也覺得這二位學者如果不是頭殻壞了, 就是在年青時期太過沈迷於書本之中. 這其實也是一個經濟學者常犯的錯誤, 總以為用經濟學就可以去解釋所有的社會現象.

男人之所以會花心, 其實從生物學上而言, 是因為早期物種維持不易, 因此, 上帝賦與了雄性動物到處"佈種"的能力, 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後代繁衍下來. 經過了幾千年的演化, 才造就今天男人"不得不"花心的性格, 這其實都是上帝的"指示".

你看, 用這種理由去說服你的女友或老婆不是有力多了嗎?.

另一個從實務面的解釋是, 你不妨試著叫女友或老婆幫你按摩看看, "這裡用力一點啦~" "不是這裡, 下面一點啦...除非你的另一半真的天性溫柔婉約, 否則你多唸幾次, 她應該很快就會翻臉, 這時你就會想, X的, 早知道不如花點錢找專業的來..哈哈(我談的是按摩, 不要想歪了!)

第二, 特種行業女郎何德何能, 可以收這麼高的工資?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起, 主要在於考量性工作者的進入門檻很低(理論上只要是女性都有 先天的條件), 換言之, 用經濟學的話來說, 就是供給彈性很高的行業, 那為何價格還會這麼高?



就這點而言, 兩位經濟學者是以"機會成本"來詮釋, 因為"性工作者"無法同時當"老婆" 所以要靠較高的收費來彌補其無法當妻子的機會成本.

文中也引用了另一位以研究"怪誔經濟學"( Freakonomics)成名的經濟學者, Stevern Levitt, 的研究. 他認為身為性工作者雖然進入門檻不高, 但職業風險很高, 如不安全的性行為, 人身傷害或是被捕的風險.., 因此造成工作的風險溢價.

以上的說法, 基本上的最大假設就在於把所有性工作者都當作同一商品, 並沒有品質差別. 其實我覺得性產業某種程度上類似餐廳, 在某些特定高檔的餐廳, 由於知名度或品質好, 吸引的是高收入人士, 他們自然可以扮演價格的決定者, 而一般程度的餐飲店, 價格的決定就只能靠著市場決定, 特定是愈下層的餐廳, 如果價格高於同業, 很快就會面臨客戶的轉向.

另一個要辯駁的是, 性工作者基本上並非和上班族一樣, 在工作時間內, 所有時間都可以取得薪水, 相對的, 她們較近似於按件計酬或是開店的自營戶, 所以如果以單位小時計, 她們的薪質較高, 但別忘了大多數的性工作者是不可能每小時都有工作的. 這反而有點近似一些企管顧問或是合約聘雇的工作者了.

最後, 我相信性工作的實質薪資絕非大家所想像的高, 主要是多數的性工作多半都有"經紀人"(就是媽媽桑啦). 經紀人主要扮演著資訊的提供者(尋芳客才知道去哪裡找,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得獎理論"資訊的不對稱"的實証)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協助去打點警察或地方官員..等), 此外, 某種程度上經紀人也扮演了價格的制定者的角色, 所以緃使性工作者來來去去流動性, 或是不斷有新進人員湧入, 但是價格幾乎都維持在一定水準的主因. 但也因為經紀人抽取高額的佣金, 實質進入性工作者的收入應當較預期的為少.

所以, 對於自由派學者而言, 性產業是一個充滿著"管制", "資訊不對稱"的市場, 我一直很好奇像香港"一樓一鳳"的個體戶, 理論上, 她們是自由競爭的市場, 他們的價格決定為何? 或是他們實質背後也有經紀人? 或許有香港人可以告訴我.

後記:

我知道我會有女性友人看到這篇文章, 我要特別聲明的:

1.     本文只是純粹看到商週文章有感, 我無意去貶低女性, 文中我也採用"性工作者"來取代商週原文中的"妓女". 我一直認為職業無貴賤.姓工作者事實上也解決了很多社會的問題.

2.     更重要的是, 這篇真的是讀後心得, 絕非個人經驗分享

談近期大陸股市下跌的心得


2008/03/31 17:25

還記得去年十月到大陸時, 當時正是中國股市正"紅火"的時候, 滬指數破5200點, 報派半年內破6000點, 更有不少分析師說, 為什麼香港都二萬多點了, 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才只有5000點呢? (哈~這其實是二回事), 書店裡,擺滿了炒股祕籍,  杭州城茶館裡到處談的都是股經. 我在杭州招商銀行認識的行員, 每天忙著到証券公司協助開戶, "最近有一堆台灣人在這裡來買基金呢?" 因為台灣人不允許買 A股, 因此抱著錢來買基金, 還有不少大陸親友突然水漲船高, 因為台灣人要靠這些的"人頭" 才能開戶炒股.

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內, 上海指數已經跌到今天的3400點左右了, 成為全球股市中最弱的一環. 當然本文並無意去討論大陸股市下跌的成因, 主要是近期的下跌, 讓我重新去想起二年前我在大陸待上一年後的心得, (我的大陸心得, http://tw.myblog.yahoo.com/rus_lee/article?mid=3 ) 如今再回頭看來, 這些情況似乎一點都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 對於現有已投資大陸股市的投資者, 我的建議會是, 要更謹防因股市下挫造成的連鎖效應, 因為過多的上市公司把資金移到股市中, 股市的長期走空, 會造成很多企業本業的拖累. 再加上目前中共中央傾向打壓房市 (目前房市雖然不漲, 但是也沒有下跌), 香港股市有句名言說, 只有等水乾了, 才知道誰沒有穿褲子在池裡游泳. 一旦股房兩市都下挫, 對於目前多數深入介入在房地產和股市的大陸上市公司, 我想快就有好戲看了.

<<以下取自"我的大陸心得"中有關經濟問題的討論 本文發表於2006/2/18>>

大陸自身經濟問題:這個問題約可分為四個部份來談,分別是經濟結構過於偏重外貿、企業經營問題、政府的問題和銀行呆帳問題,茲分別敘述如下:

1. 經濟結構過於偏重外貿: 相較於美國,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NP近60~70%來自美國國內的消費,30~40%才是來自國際往來,大陸的情況恰好相反,70%以上來自對外的貿易,本地市場佔不到30%,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結果,也相對加重了國際環境波動對大陸本地經濟的影響,一旦當國際市場步入衰退,或是因近期日益發生的貿易戰爭使大陸被迫自我約束而限制出口時,會對自身經濟造成很大傷害。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都籠罩在高油價的陰影下,大大提高了大陸經濟受傷的可能 (p.s 依最新資料,大陸外貿依存度為90%, 印度只有20%)

2.企業經營問題: 初次見到深滬二市上市公司的股價讓我著實驚訝,70%的公司股價在5元上下,90% 股價不到10元,這樣的股價對應於一個高速成長的經濟體來說似乎有些不相匹配,更深入去探討,你會更驚訝的發現,這樣的股價對應的是高達近46倍的本益比(台灣總體上市公司約為16), 換言之,5元的股票相對而言一點都不便宜,而且別忘了,大陸上市公司作帳風氣十分嚴重,對應於46倍P/E ratio 的EPS還是努力作出來的,怎麼會是如此? 我想這是來自於大陸企業的低效率及不專一

如果翻開大陸深滬股市上市公司的營業項目,你可能會為絕大數公司集團化下錯綜複雜的數十家公司及五花八門營業項目感到吃驚。相較於台灣絕大數公司的專一,大陸多數公司往往跨足多個項目,如大陸最大的飲料集團之一的娃哈哈,除了飲料本業,本身也賣童裝,房地產、投資、餐飲......,再透過旗下多家子公司交叉持股. 專業生產空調的奧克斯,也作手機、太陽能,甚至要進軍汽車市場及賣瓶裝礦泉水。(在台灣除了統一集團,很少有公司跨足這麼多看來不相干的產品)。我曾和浙大MBA的學生談及此事,他的回答很簡單,大陸的市場很大啊,這些都可以賺錢為什麼不去做? 但是貪多的結果卻是讓個個都嚼不爛。以手機為例,今年上半年,大陸所有手機製造商都是賠錢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過去大陸的國產的手機,多是注重外型的設計而不重功能,再以低於NOKIA 或MOTOROLA的價格推出,自然能吸引特定的族群。但當這些NOKIA, MOTO開始推出低價手機時,本士品牌失去價格的优勢而品質又不如人時,自然失去了市場。

而從財務的角度來看,公司經營項目過度的多元化,也無形將公司經營風險提高,任何一項項目的失敗都有可能拖累整個公司,如娃哈哈飲料項目可能獲利極佳但因房地產的大跌而使整個集團被拖下水。(台灣的天仁集團就是一個例子, 天仁在茶葉本業上是賺錢的, 但由於台股在79年之後從一萬二千點下殺後, 造成天仁證券的破產, 因而拖垮了整個集團, 包括集團主業的天仁茗茶, 天仁集團是事隔多年後, 才靠美國天仁和大陸的天福再重新爬起)

當然,這些公司從事這些五花八門的投資項目裡另一項代表意義則是,有新的投資項目才能有利於他們可以從銀行裡借到更多的資金,這就會涉及以下要談到的銀行呆帳問題。

第三個大陸企業問題就是大陸企業的低毛利率: 最新數據公告,廣東省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呈現下滑,主要原因為人民幣的升值,這樣的理由似乎有些牽強,畢竟人民幣才升值2%, 相較於當年台灣從對美元1:40一口氣升到1:28, 這樣的幅度算是很輕微的了。如果這樣的理由為真,這只能再次曝露出大陸企業體質纖弱的特質,如果依照國際各國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5%~20%),真的很難想像到時會發生什麼事

3. 地方政府的問題: 中國政府的無效率展現於太多的地方,如冗員的充斥、官員收賄、胡亂建設等..., 在 此,我僅就影響經濟發展之處提出討論,那就是招商引資。在中國經濟發展初期,招商引資的策略的確功不可沒,當台灣的地方縣長還自以為是高高在上時,大陸的 父母官卻能自動低下身段為台商或各地開辦各式便利服務,自然讓當時在台灣身受勞工抗爭、環保問題的台商冷暖兩樣感受。招商引資的好處,除了增進當地繁榮、 減少失業,增加政府財源,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地方官員績效,影響升遷的主要評比。於是乎,大陸一時之間成為全國各縣皆招商的盛況,先是沿海省份,再過來是內 陸鄰省,再一歩一歩深入,為了省內一次再一次的招商績效,地方官員們除了加快辦公流程,土地免稅、三免五減是樣樣都來,尤有甚者,金融融資,地方特許經營 都能積極協助。也因此,即使是低效能或高污染的行業,在哪裡總能找到地方,反正1~2年後招商成果出來,官員也升到他處了,誰管他後續如何? 這樣影響所及,造成中國農田的大量流失,一個號稱有九億農民的國家,糧食卻生產不足,尤有甚者,由於政府的介入,往往這些企業初期不投入大量資本,而都向銀行借貸,企業自身體質及競爭力都不是很健全。

4.銀行呆帳問題: 近 年來大陸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非銀行業者莫屬。和二十年前的台灣相同。大家都看好經濟的前景,只要敢於投資設廠的人就會發財,所以大家都想向銀行借錢 去投資,相對握有放款大權的銀行人員就成了人人爭相拉攏的對象。當然過去發生在台灣的放款回扣在此地也是習以為常的事。問題是一旦經濟發生反轉,少了風險 控制的銀行系統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過去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泡沫化經濟破滅後,日本銀行體系反而成為日本十年來經濟無法復甦的最大絆腳石。從以下二 件事,我們可以體察一下大陸銀行的現有體質: A.大陸銀行的呆帳率有多高? 這一直是各方有興趣的問題? 以近二年中國政府推動四大國有銀行(中、農、工、建)股票在海外上市,為配合上市要求所提列的自有資本率,分別由中央外匯準備中各自提撥100~150億美元/家,來協助打消呆帳就不難從中推算一二,但是,別忘了過去幾年可是中國的黃金發展期,如果在此高速成長下都能造成如此高的呆帳,更遑論在經濟走下坡或是衰退期呢? 近期大陸宏觀調控打压房地產,相信對銀行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目前地產業者手上都有一堆高成本的土地,只是仍在苦苦等候市場的轉變,目前仍無聽聞任何中大型地產開發商倒閉,但如果時間真的長久,到時才是銀行压力的開始。

澳元計價的連動債


2008/03/19 23:56

如果要細數最近三個月來最熱門的投資商品, 我想以澳元計價的連動債一定名列榜首, 不管是國泰人壽或是AIG的澳元連動債, 動輒上百億的基金, 幾乎檔檔都在幾週內滿載. 探究為什麼這項產品會這麼受到投資人青睞? 原因無它, 因為他保本又保息, 更重要的是, 在目前低利率又高投資風險的時代, 這些連動債提供了年化報酬約5~6%除匯率波動外的無風險報酬(因為保本又保息), 對於那些鎮日受到新聞"通貨膨脹"帶動物價上漲心理影響的投資人來說, 自然是如獲至寶。

事實上, 從一個月前我媽保險到期受業務員推荐買進澳元連動債時, 我就一直思考著一個問題, 這個產品這麼好, 那一定不只有台灣在賣, 一定全世界都賣翻了吧, 換言之, 至少有少則數十億美元多則數百億美元的資金湧入澳洲.怎麼不見澳洲政府對這件事有任何的意見? 事實上, 除了在發展初期對資金需求孔急的國家之外, 一般已開發國家對於這種屬於短期投資的熱錢應該多是抱持戒慎恐懼的心態才對啊, 但是很明顯的, 澳洲政府卻一點都不擔心, 這其中應該有些什麼因素吧?

還記得我在"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裡談過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吧? 過去就是有許多國際炒家利用日本和澳洲兩地的利差, 大量借出低利率的日元再轉至高利率澳洲之中, 而如今隨著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升值 (從長期1:121 到近期的 1:99, 日元相當於升值了20%左右), 如果單就澳元對日元而言, 相當於從一年前 AUD/JPY 1:100 升到1:92 約8%, 也就是說, 匯兌的損失早已超過原本兩地的利差了, 再加上近期國際間大型私摹型金融機構, 如凱雷(Carlyle Group), KKR..等紛紛發生流動性問題, 這些原本的熱錢應該早就急著要把錢抽身而出了.

所以看出關鍵了嗎? 我猜澳洲政府之所以沒有意見, 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新的資金剛好去補足了這些老熱錢的位置. 否則大量的資金一下抽離澳洲, 肯定澳洲金融會發生問題.

話說回來, 就算如此, 關鍵仍在到底這些連動債到底具不具有投資價值?以我們目前看到的商品, 基本上都是把多數的錢放在固定收益型商品上, 再把一部份利息去作BUY CALL OPTION, 所以惟一可以被稱為"連動債"的地方,這是這個OPTION的部份, 但是由於比例並不高, 所以其實整體收益仍是和定存利率差不多的,只是多了一點連動的味道罷了. 就商品本身是沒有什麼風險的, 而是事實上有點沒有意義, 因為如果把錢直接到澳洲最大的ANZ 紐澳銀行放定存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了.因此整個產品中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匯率, 因為最後本金和利息都支付都是以澳幣作為基礎.

我個人對匯率並無研究, 自然不敢斷言未來匯率的波動影響, 但是如果用日元走勢來推測新台幣走勢, 看來新台幣還有一大段升值的路要走, 這對未來最終要換新台幣的投資人而言並非什麼好事. 因此, 我會建議, 如果你打算去投資這些澳幣的連動債, 除非你真的有澳幣的需求, 期間最好挑愈短愈好. 否則小心賺了利息賠了匯率.

我的練習曲(龍潭到高雄)


2008/03/17 11:56

這是我三天半, 從龍潭騎到高雄市一共384公里的紀事, 算是對人生的一個小小的挑戰吧, 也希望今年能順利騎車去環島.....

Day 1:

里程: 104 KM, (桃園龍潭鄉─苗栗通霄鎮) 夜宿:通霄鎮銀座大旅社

路線: 台3線接I-120接台1線至新竹香山接西濱快速道路 61號 (經桃園龍潭─新竹關西─新埔─竹北─新竹市─苗栗竹南─後龍─通霄)

敘述:由於龍潭到新埔這一段屬於山區, 常常要面對幾百公尺到幾公里的連續上坡(或下坡),所以騎起來特別辛苦, 不過或許是第1天騎之故, 感覺起來還算ok, 到了新埔後基本上都是平地, 竹北和新竹市算是市區, 開始車子變多了, 也有更多的紅綠灯要停下來, 算是不同程度的辛苦. 到了新竹香山後, 午餐店的老闆指點我走西濱的海線而不要走山線(台1線) 果然省力不少 同時也如願看到了海濱的風力發電機.

西濱的竹南和後龍段很適合騎車, 配合上涼涼的海風 讓人整個心情都舒暢了起來, 路上也有不少同好在練習. 惟一可惜的是, 沿路上都沒有什麼商店 風景也有些單調.

從後龍到通霄路段, 又是開始一連串的爬坡, 在爬坡告一段落後,我終於不支 直接把車拋在一旁 整個人就直接躺在快速道路旁的草地上 我看看碼錶 離出發差不多是97KM處, 由於沿路一直沒有商店 我只有喝下最後一口的水 躺在路旁休息了近十分鐘

過了這段爬坡路, 順利進了通霄鎮, 首先到的是白沙屯,(終於有7-11了) 白沙屯最有名就是每年媽祖的出巡. 相信看過"練習曲"這部電影的人或許都記得,主角回到外公家, 第二天和外公去跪在媽祖轎下的就是這位來自白沙屯的媽祖. 我特意繞進廟裡看看, 剛好碰上媽姐一年一次的繞境去了. 廟口一位賣水果的大哥很熱心的和我介紹這位媽祖不同之處.

1.這是台灣三個主要媽祖出巡(其他二位是北港朝天宮和大甲鎮瀾宮)中走最遠的 這次是苗栗通霄走到雲林北港

2.這位媽祖每年出巡的時間和路線都不一 定, 都是年底由廟口"擲杯"決定月份和日期, 出巡路線則是由前方掌大旗者遇到分叉路時停下來向媽祖"擲杯"請示再決定方向, 像今年很有趣是, 媽祖決定走快速道路, 本來快速道路不可以讓人行走, 但是因為是地方盛事, 警察也只能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了.

3. 所有要跟隨媽祖出巡的信徒, 都要先向媽祖"擲杯"三個"聖杯"才可以參加, 近期家裡有喪事均都不准參加

這位大哥還很熱情的告訴我, 廟裡有免費的住宿...但我看看天色才5點多 想再騎一會 就直接再向通霄鎮出發了

到了通霄市區差不多是晚上六點多了,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進這個市區, 感覺是個非常小的城市, 我在這裡住了一個可能最可怕的旅社,浴室發霉不說, 熱水也不熱 而且半夜吵的要死..ANYWAY, 反正我也沒力了 我想那個晚上我只睡了四個小時左右吧.

Day 2:

里程: 117 KM (苗栗通霄鎮─雲林斗六市) 夜宿: 友人老夏家

路線: 台1線(苗栗通霄─苑裡鎮─台中大甲─大安─清水─梧棲─龍井─大肚─彰化市─花壇─大村─員林─永靖─田尾─北斗─溪州─雲林西螺─莿桐─斗六)

敘述: 在從苑裡到台中的路上, 碰巧讓我遇上起駕回鑾白沙屯媽祖, 多數的信徒早就在路旁迎接, 她在路旁的一個宮休息, 可以看到不少信徒對著媽祖的神轎落淚祈禱, 的確媽祖在許多人心中仍然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心靈寄託.

穿過了苗栗 進了台中的第一的城市就是大甲鎮, 這裡也有一位聞名暇耳的媽祖─鎮瀾宮大甲媽. 鎮瀾宮的所在本身可能就是大甲鎮的市區吧, 非常的熱鬧, 鎮瀾宮裡我也看到了商業化下的媽祖, 除了各式週邊商品, 還有錄音帶, 單車健行活動...等 在廟旁的小吃攤 我試了有名的大甲芋圓, 味道果然很好.

台中果真是平原, 接下來的路一直都是很平坦, 路上巧遇了一位同樣來自桃園的車友, 他是騎公路車而且今天早上才從桃園騎過來, 準備月底有個300KM競速, 由於他的速度太快, 我們只是閒聊了一會就各自上路了.

我在中午12:30順利進入了彰化市. 這原本該是本次旅程的終點, 沒想到我1天半就到了, 我只好打電話給朋友老夏怎麼辦? 他說反正也是閒著, 不然你騎來斗六吧...就這樣我在彰化火車站旁的肯德雞吃了午餐就決定再往南行

離開了彰化向南來到了一個我從未聽過的"大村鄉" 我到了當地農場運銷中心, 才知道原來從小有名的"巨峰葡萄"就是當地的特產

從台中縣一直到雲林或許這一段很多的工業區 路上的大卡車非常的多 空氣也很明顯變差了, 在田尾的路旁 我再次不支倒地, 在路邊的人行道就不管三七廿一的躺了下去

彰化的田尾和溪州似乎是台灣最有名的花卉產地, 但在省道上卻看不到這種氣氛. 這是有點可惜的.

過了溪州, 穿過濁水溪就是雲林了, 我騎上了西溪大橋, 或許就是自行車才能有的享受吧, 我在橋上拍下了壯觀的濁水溪.

或許是每個月都來雲林的熟悉感, 亦或是橋上涼爽的風, 過了西溪大橋後, 意外的感覺腳步輕快多了, 差不多一小時左右, 五點半左右我就順利到達朋友─老夏的家.

到了朋友家, 雖然身體很疲乏, 但是感覺上精神上都輕鬆多了, 當晚老夏的太太Elaine "罕見"地下廚煮了一鍋咖哩和蘿蔔湯, 飯後, 我們又前往酒友賴老師家, 當晚開了二瓶澳洲酒和一瓶酒友隆仔帶來的法國酒, , 大家天南地北的胡址到半夜二點半, 感覺又回到了酒友會的時代.

Day 3:

里程:115 KM(雲林斗六市─台南市區) 夜宿:台南市太白居飯店

路線: 台1線 (雲林斗六─斗南─嘉義大林─民雄─嘉義市─水上─台南後璧─新營─柳營─六甲─官田─善化─新市─永康─台南市)

敘述: 由於原本本次的旅程是要在週日中午到彰化探視友人Alex & Amy的baby, 時間早了許多, 因此我決定再繼續往南騎週日再搭火車北上彰化.

當天早上的 天氣很好, 因此騎起來非常的愉快, 一路從斗六南下一直到嘉義市都很順利, 沿途除了終於見到了酒友太太們常提的"耐斯松屋"外, 也意外的在民雄看到了一座外觀古典的嘉義表演中心, 當天剛好是全國小學的舞蹈比賽, 我和一位負責現場的老師聊了一下, 發現他也是一位車友,  曾和朋友把腳踏車托運到宜蘭花了六天騎花東緃谷. 這是我去年開車環島印象很深刻的一段, 希望我今年也有機會去挑戰.

到了嘉義市已經是中午了, 天氣也開始變熱了, 我在市區的家樂福的爭鮮旋轉壽司吃午餐, 或許是真的太累了, 平常可以吃8~10盤的我居然吃到第四盤就完全沒有食慾了.只是不停地想喝水, 不過想到接下來的旅程, 我最後還是硬塞了八盤(真的是用塞的), 誰叫國泰世華信用卡買八盤可以抵一盤呢!

進到台南縣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後璧鄉, 這也是我媽媽從小長大的地方, 所以雖然離省道有點距離,我還是決定騎進我媽的故鄉後璧鄉菁寮村去看看.

菁寮村比我想像的美很多, 除了和我想像的一樣的農村風貌外,還有老樹和一些有特色的建築, 特別是這裡有一個德國人建的天主堂, 我媽媽小時候因為家裡窮, 就和多數當時的小孩一樣每個週日都要上教堂作禮拜, 好換取糖果或是一些麵粉.

我到附近的廟去拜拜,也和村民打聽一下有沒有聽過我的外公, 但是大家都沒有聽過,但倒是很熱心的告訴我, 近來很熱門"無米樂"的主角─崑濱伯就住在轉角, 不妨去看看他.

到了崑濱伯的家, 閒聊之下, 居然意外發現他認識我的外公一家, 而且他的妹妹還是我媽的小學同學, 還鉅細糜遺的告訴我, 我外公時代的一些瑣事,  事後, 我告訴我媽媽這些事, 感覺我媽媽眼眶都紅了.

離開菁寮村後, 我開始往新營出發, 這是我過去工廠的所在地, 但我似乎每次都從高速公路上下工業區, 從來沒有機會真正進市區看看, 新營比我想像的熱鬧多了, 但是對自行車旅行者而言, 路標卻是十分的不清楚, 路邊一位好心的阿伯, 不但告訴我往省道的方向, 後來居然熱心的騎摩托車追了上來, 還放慢速度陪了我騎了一段,一直到我順利接上台1線. 這是旅程一段令人感動之處.

接下來的行程, 就比較不是那麼愉快了, 一方面從善化起,很明顯的空氣變差了, 讓我必須一直戴著口罩, 再加上騎的里程也差不多到我固定的臨界點80公里, 我開始覺得很疲憊. 但是由於離我當天的目標台南市還有一大段距離, 所以我還是忍著向前騎.

台南進了永康後, 基本上就算是進了市區, 這對自行車而言是另一種挑戰, 主要是紅綠灯你都要停下來, 然後再重新出發, 對已經騎了近90公里的我而言, 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而且天色開始變暗了, 我要考慮要不要再騎的問題. (我穿的都是黑色的衣褲)

最後, 我決定先在永康吃晚餐, 這是我最愛的炒羊肉和羊肉湯, 不過幾乎都和前幾餐一樣, 湯很快就喝完了, 飯和菜幾乎都是用塞的.

用過餐後, 体力感覺好多了, 我打開車子後面的反光灯, 賣力騎到了台南市.

在台南市飯店的小插曲, 我遇到了一位遠從台北下來專程來台南"玩"的先生. 他一直告訴我台南的夜生活有多好, 有哪些地方可以去"玩". 可惜, 我連食慾都沒了, 那方面, 可能去了沒用了. 哈哈.

DAY 4:

里程: 49 KM (台南市─仁德─高雄縣湖內─路竹─岡山─橋頭─高雄市楠梓區─高雄縣鳥松鄉)

敘述: 在經過一夜的休息後, 感覺精力又生龍活虎了, 由於下午還要著搭火車北上, 所以我要趕著早點回到高雄.

或許是天氣變熱了, 進高雄後的省道, 讓人感覺不是很舒服. 空氣很糟, 省道的路標有指明方向, 卻沒有告知里程數, 特別是過了楠梓後進高雄的民族路上, 居然有不少大貨車直接闖進慢車道, 而且是用高速(目的應該是為了超車吧), 同時也有不少改裝的摩托車呼嘯而過, 而且有點帶有挑釁的意味.的確是讓人很不舒服.

惟一值得回味的是, 我中午在岡山吃了聞名的岡山羊肉, 或許是比較不累或是因為快到了心情愉快, 這是我這幾天覺得吃的最可口的一餐.

到 高雄老家的時間是下午一點半了, 因為要趕著四點到彰化, 我只有匆匆洗個澡, 又馬上搭上計程車到火車站搭火車再北上彰化市. 有意思的是, 我朋友老夏和Alex 來接我的地方, 正離我二天前中午吃午餐的肯德雞不遠之處, 也為了我這趟的自行車之旅畫下瘋狂的註腳.

單車旅行建議配備:

1.      墨鏡:用來擋風砂 日晒 和避免眼睛乾澀之用

2.      口罩: 南部的空氣真的很不好

3.      手套: 我前二天沒戴手套, 結果手都瘀血了

4.      防風和顏色亮眼的衣服: 如果有要夜騎的話

5.      MP3 音樂: 在你快騎不下去時, 這是最好的支撐

騎後心得:

很多人說, 爬上玉山頂和單車環島是一個台灣人一生最值得去做的兩件事, 我高中就登上玉山頂了, 所以單車環島是我人生下一個夢想, 單車旅行其實並不如我想像中的累和難, (雖然屁股和手每天都很痛). 從這次的旅行中, 我發現自己体力的限度, (以我的越野車而言, 每天80公里應該算是体力的第一限度, 而120公里左右應該算是極限了). 這會有助於自己在未來作旅程規劃.

台灣西岸基本上是一個很便利的地方,特別是到處都有的7-11和加油站的廁所, 真的是旅行者的好朋友.

其次, 台灣這塊土地上溫暖的人情真是令人感動, 不管是路上開車經過搖下車窗為你加油的人, 或是在通霄為我熱心講解白沙屯媽祖的大哥, 或是在新營熱心為我帶路的老怕..或是更多在路上問路時, 看我騎自行車, 先是"哇~一聲, 再仔細告訴我路不認識的路人, 都是讓我能一直騎下去的最大動力.

有人說單車旅行真的好助於你深入了解台灣, 是的, 這次旅行讓我知道了台灣的地形, 我可以確定, 桃竹苗真的是丘陵而嘉南真的是平原.哈哈

也有人說單車旅行可以讓你去觀察到一些以往你開車不會用心去看的, 是的, 我深深贊同, 特別是路邊的檳榔西施, 這是我以前開車從來不會去看的, 也要謝謝妳們給我無聊的騎車旅程中帶來無限的"期望". 我要大推新竹市經國路上的西施們, 妳們是整個緃貫路看到最好的...哈哈.

投資性格




2008/03/11 00:06


今天下午和一位朋友有段愉快的談話, 其中她問了二個有趣的問題, 讓我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但事後想起來卻值得深思.



她的第一個問題: 你去年底就說台股會漲,結果也真的漲了, 但是為什麼你自己不買?

坦白說, 當時我一時有點頓住了, 只好半開玩笑的回答, 因為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家是二回事啊. 其實回頭想想我為什麼不買台股? 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的“相對性投資哲學”, 也就是我在決定要不要買股票時, 因為我設定自己不可能買到最低, 所以我會去推定目前的價位, 是否相對於過去處於低點,或是反過來,目前下跌的風險是否處於高點? 如果以整個台灣股市來看, 我個人認為7500點以下是屬於相對偏低價位, 所以目前的8400點只算是合理價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目前台股大量資金的湧入, 賭的就是322馬英九會贏得大選, 如果萬一選情相反, 那我相信到時失望性賣壓出籠,新台幣和台股都會承現大幅的反向變動.換言之, 在近期進場的人, 如果結果和預期一致, 相較於3/24進場的人, 最大的獲利差可能就在是7~14%(1~2個漲停), 但是如果結果和預期相反, 他的風險可能要大的多了. 如果再考量目前整體的國際情勢, 目前進場的風險相較於可以取得的報酬要高得多了,因此在考量相對風險的情況下, 我寧可多看看等到3/24再進場.

其實這個例子提出的就是一個人的投資性格問題,從經濟學中,我們會把目前勇於進場的投資人定義為風險愛好者(Risk-Lover)而要等到大勢底定才進場的視為為風險趨避者(Risk-Averter, 風險愛好者往往喜好追求高風險高報酬, 當然他們的格局就是大賺大賠,而趨避者追求是風險的最低(當然我想他們還是喜歡高報酬的),所以往往小賺小賠或小賺大賠..



第二個有趣的問題是, 我提到了台灣目前都在炒三通題材, 為什麼不反過來想大陸那邊的受益者呢?例如一些像廈門港、廈門機場這些公司呢?她的問題是,大陸的股市都在跌了,你為什麼要去買在下跌的股票? 當然,基本上她的說法是有語病的,因為大盤下跌中還是有個股是會上漲的(事實上,我後來查了一下上述兩家公司近期都是上漲的), 或者是有題材的個股, 只要大家都相信, 當然是會上漲的.

其實這個問題也和人的投資性格有關, 有些人就是徧好在前景一片光明的市場中.乘勢坐轎, 但是有些人就是徧好在逆境中掏金,好突現出自己的視見不凡.



這個話題讓我衍生出來的問題是,當你買進了你原本十分看好的股票,但是結果股價走勢卻和你預期的相反, 下跌了30%, 這時你會怎麼辦? 你會認賠殺出或是逆勢再加碼? (假設你還有錢而且沒有融資斷頭(margin call)的問題), 如果你選擇了加碼, 結果再跌20%? 你會再怎麼作? 這是一位版友csinfo2003問過我的問題, 也的確是我目前在美國買進SIGM這家公司碰到的事.

我個人的作法, 當我碰上了這樣的事,我會先去問問自己, 我當初買進的原因是為何? 而現在這個原因消失了嗎? 如果原本預期的條件或環境有了變化, 那你應該要重新去評估是否要有所取捨, 但如果你原本看好這家公司的因素還在 但是股價仍一直下跌, 那就感謝上帝賜給你這個機會吧.SIGM的例子中,我選擇的是向下逐步加碼..



套句我之前和南華學生分享的, “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並不是在你的學歷,而是在你的性格和企圖心,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要先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性格

我想投資也是一樣的, 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應該要先能了解自己的投資性格, 再從中去找出和自己相合的投資方式,這樣你才會對自己的決策比較有信心而不會只是流於道聽途說吧.

 

走向金融衰退的十二步




2008/03/01 11:42


在我去年底提出對2008年景氣看法時, 由於看法悲觀, 曾遭到不少網友的質疑, 但是從近期陸續公佈的數字和一些經濟學者看法中看來, “衰退似乎早已不是大家爭論的焦點了, 而是在討論是否會邁入所謂滯漲”(Stagflation)的問題了. (p.s 傳統經濟學認為物價上漲和景氣是同向變動的, 當景氣過熱時, 物價就會上揚, 景氣下降, 物價也下降, 所以當景氣下滑時, 央行可以透過降息來剌激景氣而不必擔心會造成通貨膨脹, 但是在石油危機年代, 由於石油價格的上揚造成物價高漲, 但是經濟卻衰退的反常現象, 這種經濟成長停滯 但物價上漲的情況, 就被稱為滯漲.”)

本文取自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員 Martin Wolf, 原文名為 AMERICA’S ECONOMY RISKS THE MOTHER OF ALL MELTDOWN” 中文譯為走向金融衰退的12”).

我是在本期商週中看到本文的, 或許情況並不會如原作著所提的那麼嚴重(但是並非不無可能), 因為這當中許多"步驟"都是以最壞的情況去估算, 再加上"克魯曼效應"之後(指MIT教授Paul R. Krugman 因"成功預測"亞洲金融風暴而功成名), 許多經濟學教授都喜歡講述最極端的情況來吸引注意(當然雜誌也喜歡找這種文章), 但是本文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整個金融市場未來可能爆發的情況和順序. 我覺得基本上未來整件事的是否能和平落幕或是衍化為更大的風暴, 就端看一些大型投資人的信心和美國政府夠不夠力讓其他的盟友願意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了(就是網友說的補刀啦).

對於未來的前景, 我並不如一般分析師般的樂觀,認為問題會在下半年就能解決, 事實上,我希望最好真的能如此, 否則我相信在美國總統選舉完後, 真正的風暴才要開始.

========================================================

 

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動蕩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裡寫道:「我將告訴人們,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泡沫而是一團泡沫——許多局部的小泡沫,它們永遠不會發展到足以威脅整體經濟健康的規模。」

 

這曾經是格林斯潘對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看法。可惜,他錯了。那麼這種低迷能有多嚴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當請教一位真正的悲觀人士。我最喜歡的一位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教授魯裡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他是RGE monitor的創始人。

 

最近,魯比尼教授對美國經濟的假設令人不寒而栗。但他的想法值得我們認真對待。20067月,他率先預測了美國的衰退*。當時,他的觀點極具爭議。如今已經不再是這樣了。現在他聲稱,「產生『災難性'金融和經濟後果的可能性不斷加大」 **。他提出,這一假設的特點是「惡性循環,即深度衰退導致金融虧損更為嚴重,反過來,不斷加劇的大規模金融虧損和金融崩潰又會令衰退更為嚴重。」

 

魯比尼教授甚至比我還喜歡一二三四列舉要點。以下是他列出的走向金融災難的12——是的,12步。

 

第一步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房地產市場衰退。他表示,房價將從峰值水平下跌20%30%,造成4萬億至6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灰飛煙滅。10萬個家庭最終將持有負資產,因此迫切希望將房子鑰匙投入郵箱,然後動身前往更佳之地。更多的房屋建築商將破產。

 

第二步是次級抵押貸款進一步虧損,超出當前估計的2500億至3000億美元。魯比尼教授提出,在2005年至2007年開始發放的所有抵押貸款中,約60%具有「草率或有害的特征」。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抵押貸款損失為4000億美元。但如果房價下跌超過20%,虧損將更大。這會進一步損害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

 

第三步是無擔保消費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學生貸款等等。「信貸緊縮」屆時將從抵押貸款擴大至廣泛的消費信貸領域。

 

第四步是債券保險公司評級被下調,它們沒有資格獲得其業務所依賴的AAA等級。接著,還要減記1500億美元的資產擔保證券。

 

第五步是商業地產市場崩盤,

 

第六步是大型區域性或全國性銀行破產。

 

第七步是草率的槓桿收購出現巨額虧損。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此類貸款高達數千億美元。

 

第八步是一波企業違約浪潮。美國公司普遍狀態良好,但公司「肥尾」(fat tail)盈利能力低下且債務負擔沉重。這類違約將使為這些債務提供保險的「信貸違約互換」虧損面擴大。虧損額可能高達2500億美元。一些保險商可能破產。

 

第九步是「影子金融體系」的垮台。由於對沖基金、特殊投資工具等機構無法直接從中央銀行獲得貸款,解決它們面臨的困境將變得更為困難。

 

10步是股價進一步下挫。對沖基金、保證金追繳通知和做空行為的失敗可能導致股價連續暴跌。

 

11步是一系列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包括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其背後的原因將是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急劇增加。

 

12步將是「虧損、資本減少、信貸收縮、被迫清算和以低於基本面價格廉價出售資產的惡性循環」。

 

這些就是走向金融體系崩潰的12步。總之,魯比尼教授認為:「金融系統的全部損失加起來將超過1萬億美元,經濟衰退將影響更深遠、持續時間更長、更加嚴重。」他指出,令本伯南克和其他美聯儲官員一直擔心的,就是這種「噩夢般的結局」。這解釋了長期以來一直未能認識到危險的美聯儲為什麼在今年將利率下調了200個基點。這是抵御金融體系崩潰的保險。

 

這種假設至少有那麼一點可信嗎?是的。此外,如果它成為現實,我們可以肯定,它將結束所有宣揚「脫鉤」的故事。如果它如魯比尼教授警告的那樣持續6個季度,那麼世界其它地區的抵銷性政策行動將微不足道、為時過晚。

美聯儲能抵擋這種風險嗎?魯比尼教授在隨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它為何不能的8個理由***

簡言之,這些理由是:美 元和通脹風險限制了美國貨幣政策的放寬;激進的寬鬆政策只能解決缺乏流動性的問題,不能解決償債能力;債券保險公司將喪失它們的信用評級,這會產生可怕的 後果;主權財富基金將無法應對過於龐大的總體損失;公共政策干預的力度不足以穩定住宅市場損失;美聯儲無法解決影子金融體系的問題;監管機構無法在損失透 明度和監管自律之間找到一條合適的中間道路,這兩者都是必須的;最後,以交易為導向的金融系統本身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

 

現 在的風險確實很高,政府的應對能力也比多數人期望的更加有限。這並非意味著沒有解決辦法。不幸的是,這些解決辦法是有毒的。最終,政府會解決金融危機。這 是一條鐵律。救援行動可以通過政府公開承擔壞賬或通脹,或者同時承擔兩者來實現。日本選擇了第一種,這令日本財務省非常不快。但日本是一個債權國,其儲戶 完全相信政府的償付能力。但美國是一個債務國。它必須保持住外國人的信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上述通脹解決方案就會成為可能。這足以解釋為何金價現在達到 每盎司920美元。

 

對美國及世界其它國家而言,住宅市場泡沫的破裂和金融系統脆弱性之間的關聯形成了巨大的風險。以美聯儲為首的美國公共部門正在展開拯救行動。最終,它們會成功。但這條路可能會極其不平坦。

統計迷思



2008/02/28 21:40




如同我前文所提, 由於國際化和資訊化的結果, 每天都有各式的資訊如潮水般不停湧入, 慢慢地也讓人去習慣於從字面上的去解讀數字, 而不是去探究數字背後形成的意義, 在此, 就舉這個近期統計的數字作說明.



在今年2/14, 美國商務部公佈了一月份的零售業銷售額,意外的成長了0.3%, 高於原本市場預期會下降的數字, 影響所及, 美元以及美股都接連大漲, 更有不少分析師乘勢指出, 美國的經濟其實並不差, 次貸風暴也將遠去.



然而, 事實真是這樣嗎? 如果細細分析零售銷售額數字的組成中, 其實貢獻這個數字成長最大的因素是來自油價, 這是因為油價的節節高升, 造成石油的零售價格不斷上揚, 消費者在無法減少加油的情況下, 只好付出更多的錢在買油上, 在這份統計數字中, 石油就上揚了2%, 次於石油的, 是食物的上揚, 再接下來是才是汽車的零售數字(這和美國人的購車習慣有關, 在一月份買, 可以充份享用這個年份, 因為賣車時基本上是以年份來估價), 如果扣除了這三項因素, 其實美國的零售數字仍然和十二月是接近平盤的. 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美國人民雖然並沒有因為整體環境而減少了支出, 但是花了更多的錢在石油和食物上了, 這也代表了一些其他的消費支出的確被排擠掉了, 換言之, 這則新聞, 除了對那些產油國家而言, 其實對美國本身並不算是什麼好消息.



在去年的台灣, 我們看到的是更多人民對於官方統計數字的質疑, 這包括了在去年七八月份, 物價狂漲, 蔬菜一菜難求時, 主計處公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七月份居然是負0.33 (表示七月份物價還比去年同期下跌), 八月份是上漲1.61%, 數字一出, 全國譁然, 表示官方數字一定作假.



另一個讓人大乎不可思議的, 是行政院主計處在去年十一月公佈的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 高達6.92%, 這是扁政府執政以來第二高的經濟成長 (最高是出在2004年第三季, 7.02%), 高於同期的韓國(5.2%), 香港(6.2%) 僅次於新加坡的8.9%. 也因為有了這個數字的加持, 台灣2007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為5.46%.,

這個數字在當時之所以引起爭議, 主要是一般人民多覺得自己生活過的苦哈哈,很明顯的人民並沒有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喜悅.



事實上, 我相信這二個數字都並沒有造假,問題只是出在主計處在計算這些數字時, 無意或有意地去忽略了一些統計上細節.



以物價指數而言, 人民感受和主計處數字的差別主要關鍵就在於主計處物價採樣的對象, 主計處的採樣是學習歐美先進國家採樣大賣場的商品價格, 但是卻忽略了台灣人民在食品消費上,因為重視新鮮, 多到傳統市場消費的習慣. 大賣場的價格多是由賣場和供應商一次簽訂一個月到數個月的固定價格, 而傳統市場的進貨成本, 則是多由每日從批發市場中拍賣定價而成, 因此, 有任何風吹草動, 馬上就會反映在零售價上. 因此, 當主計處去大賣場採樣時, 當然會發現物價其實相差不大, 因為事實上, 菜價的上揚都讓供應商自己苦心吞下肚了.



另一個經濟成長率的計算中, 主要的差異點就在於訂單數字上了. 眾所皆知, 近年來台灣大量工廠外移, 多半只留下總公司在台灣。 台灣政府為了讓訂單能留在台灣, 因此刻意讓新台幣維持弱勢,在去年美元對所有主要貨幣都大幅貶值時, 新台幣是少數比美元更弱勢的貨幣, 這就是為了能形成台灣接單 大陸生產的模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 台灣公司雖然接單上出現了亮眼的數字, 但是因為接下來的整個產業鍊都在大陸了, 自然台灣的人民 除了少數的大老闆外, 很難感受到這個經濟的奇跡了. (同時, 這個數字的參考價值也就遠不如政治宣傳的價值了)



另外值得省思的是, 台灣是一個各項物資都要仰賴進口的小島, 當央行維持新台幣弱勢, 雖然有利於出口, 但是進口成本卻大幅提高了, 於是乎, 一般升斗小民的日常所需, 汽油, 麵包無一不上漲, 形成了小老百性用錢去補貼郭台銘 施崇堂這些大老闆的怪現象. 此外, 由於這些大企業多半以子公司名義在大陸設廠, 於是他們透過接單再轉包的方式, 同時享受到了台灣政府的獎勵投資优惠外,還可以賺賺財務投資的錢, 再同時收到的貨款多數轉到大陸換成人民幣支付工廠等主要開支. 形成了台灣政府賺到了名目上的數字實際上卻是用錢去補貼大陸的奇景.



近期新台幣對美元終於開始強勢升值了, 雖然電子業開始哇哇叫, 但是我相信對眾多的百性而言, 這或許才是政府應有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