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2017美國行感想


2017美國行感想

 

剛完成一個美國跨七個州約2000公里的公路之旅。比較特別的是,這次去的絕大數都是我之前沒去過的地方,我先從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Baltimore)到費城參加婚禮,再一路開車經過PennsylvaniaDelawareOhioMichiganIndiana最後到Illinois 的芝加哥。如果你對美國有點概念,這個地區是美國傳統的重工業區,也是近年因為大量工廠外移造成的Rust Belt(生鏽帶),當然更是本次大選中川普勝出的關鍵。


關於這一帶,我的第一個觀感是基礎建設真的很差。特別是在PennOhioMichigan 很多地區高速公路一邊只有二個車道,晚上還沒有灯,甚至很多地方高速公路還不是直的,路況也非常差,到處在修路。這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為什麼美國一直有人呼籲要花錢投入基礎建設。


不過, 這次旅行給我最大的感受,並不是基礎建設,也不是風景多好,或是對美國經濟觀察,而是教育!這趟旅行中碰到二位晚輩,一個是國小四年級,就說她是A好,另一個是大學三年級,就稱她為B。她們的鮮明對比恰好讓我對台灣教育有了很大的醒思。 
 


先講國小的A,她和父母剛到美國1個半月。當初她父母決定從台灣搬到美國時,當然最擔心的就是她的適應問題,包括語言能力、飲食習慣、和同學相處等。結果出乎意料,擔心是多餘的,小孩的適應比大人來得更好,A每天很高興的去上學,回家更開心因為幾乎沒有作業,甚至老師告訴家長,如果要出去玩不來上課也沒關係,只要儘量來上課就好。這種敘述你或許不意外,大家都說美國是小孩的天堂嘛!

 
那我再把場景轉到另一位大三的學生B,她目前就讀長春籐的名校賓州大學(Univ. of Penn),這個學校最有名的是華頓商業院,全美排名第一。和我吃飯時,她不停回手機,我本來以為是時下年輕人的壞習慣。她告訴我,她本來要和同學討論,所以同學一直問她問題,她只好一直看手機回。她是特例嗎? 她告訴我她大學生活的壓力非常大,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唸書和討論。U Penn的學生每年都有10幾個人自殺,即便是華頓的學生,幾乎大三以後都不再Party了,因為企業開始到校徵才,學生一方面要忙著課業,另一方面要經歷不停的面試。

 
事實上這不是少數的特例,這一路我參觀了不少名校,包括U of Michigan-Ann Arbor, U of Pittsburg, U of Chicago…幾乎學校的討論室都是滿滿的人在討論。
 

AB我不知道你看到了什麼? 在美國教育中是很標準的從易到難。國小學生幾乎成天都在玩,課程有很多的體育課,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需要的是健全的身心,學校主要培育小朋友對於知識探索的興趣和固定的運動習慣,學校只會要求學生要達到一些基本技能如語文的聽說讀寫、簡單數學和科學知識就可以了。等升上國中/高中,功課會開始變難,學生開始要找出自我,包括有興趣的科目和方向,要發展出1~2項以上的專長(如球類、或是寫作、辯論等),甚至無意升學的,就開始進入技職學校。
 

最後來到大學,美國大學學費是有名的貴(U Penn 一年學雜費約$55,000, 差不多是NTD$165),這對大多數的美國家庭和學生自己而言都是很大的負擔(甚至根本負擔不起),因此除了少數有錢人外,多數人都會很珍惜唸大學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發現美國大學生課堂或是課後討論大家很踴躍,因為大家都覺得我(或我的父母)付了這麼多錢,我應該要賺回來”.

 

好了講過了美國,回頭再看看台灣,你會發現台灣和美國相反。台灣的小朋友大概會在國小3~4年級開始就會被父母以挖掘潛在才華為由被迫去學習各項才藝(鋼琴畫畫..),甚至倒楣一點的,在幼稚園或是國小入學時就被送入名校,而這些名校之所以有名並不是因為老師懂得傾聽或培養小朋友正確的觀念,而是學校有很多的才藝可以讓小朋友學,例如雙語、音樂班等。而因為會送孩子進這種學校的家長對教育的想法都差不多,所以小孩從小就開始感受到同儕間和父母間各式的"比較"和"競爭"。
 

而當國小結束,小朋友也真的學了些才藝,到了國高中卻發現完全不能再繼續,因為父母會認為此時最重要的是考上好大學,因此之前的補習變成了英數理化,正常的上課(外加第8節課)和課後補習佔了一個正在發育年輕人最大多數的時間(甚至比睡覺還長)。台灣的國高中生一堆人都是苦瓜臉,覺得那些唸放牛班的還是父母看不起的"七淘仔"還比自己過得快樂。


最有趣的是等這個小孩終於考上了大學,爸媽覺得小孩大了終於可以自己管事了,就不再逼了,小孩也覺得從小到大,爸媽就是強調考上好大學人生就此不同,熬了這麼久終於可以由你玩4了,再加上普設大學,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結果,台灣的大學生花在上網、打工、玩樂的時間遠大於課堂和書本。


請你想看看,如果從職場工作作考量,從小學到大學,那一個階段影響最大? 當然是大學啊,因為大學之前多半學的是普通知識,大學之後學的才是專業知識,結果台灣的教育是是讓個人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普通知識,讓在專業知識時代鬆了手,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美國前總統雷根有句名言: Higher Education is a privilege, not a right. (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項權力)
 

我知道我這樣寫一定被人罵,但如果我有權力,我一定會把現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補助先砍一半,逐步降到現有1/5。讓大學學費至少漲2倍以上,撐不下去的學校就直接倒閉。相對的,省下來的錢改設立獎學金,讓真正有心要唸大學而真的無力負擔的學生可以透過獎學金進入大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好的壞的學生(老師)、想唸(會教)的不想唸(不會教)的大家都混在一起,人人有獎,也沒人覺得唸大學有什麼值得珍惜的。
 

高等教育關係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個好的制度應該是讓傑出和有心的人能出頭,而不該是人人有獎,台灣的教育與其花時間去討論文言文比例是不是太高,還是要不要去中國化,或許大家更該思考的是去推翻現在扭曲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