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問題
本文由於渉及個人隐私 因此"請勿轉載"
雖然我沒有把當事人名字寫出來 但我昨天才意識到當事人應該是某領域權威 為避免造成當事人困擾 僅同意轉載 Anyway 以下有關庶民問題部份:
前幾天家庭聚會來了一位外面的朋友,知道我的背景後,酒酣耳熱之際,他開始問了很多庶民問題,接著他忍不住提起他聽理專建議後的慘痛經驗。
根據他的說法,這些年他透過二家外商理專的建議,”差不多賠了250萬美金”,這還不包括二年前找人代操,結果3000萬的新台幣剩1千多萬!
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否有誇大,或是有些人習慣性把賺的都不算,只算賠的。不過我當下的想法是:
先聲明一下,我不是什麼投資顧問,我不給人家投資建議,N年前我幫朋友代操了100萬新台幣作為酒聚基金,績效也沒有很好! 不過就如同美食評論家一樣,很多人不見得會做菜但就是很會評論,我大概就是這種人。
Anyway, 透過這位朋友的提問,順便分享一些最近可能有些人想知道的庶民問題,以及台灣理專常見的謬思:(p.s 本文所有指的市場和商品都是美國)
一、美國失業率一直在升,為什麼股市一直在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要知道股市是怎麼運作的。
聽起來很淺是吧? 這就是你無法成為偉人的原因。
雖然股市有基本面這種東西,不過基本上決定股市漲跌的主要因素就是買進的力道大於賣出就漲,賣出大於買進就跌。所以這波會漲就是因為很多人買進,如此而已!
“幹~果然是廢話無誤! 你怎麼不說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在此時買進呢?”
這又扯到股市另一個重要因子─預期心理。近期你會發現經常有三種消息出現時,美國股市會大漲: 分別是感染人數趨緩(或政府決定解鎖開放)、重大經濟利空(如失業人數大幅增加)和政府推出(或通過)刺激/援助方案。
其他二者很容易理解,那為什麼重大利空反而股市大漲? 這就是預期心理作用。這也是很多人在2008~2009年金融風暴時學到最大經驗─問題愈大愈不要怕,因為政府一定會救。所以當利空愈大,除了可能利空出盡,也代表政府要介入和刺激力道會愈大,所以股市重挫可能減少,反而未來反彈時漲幅會很驚人。
這個論點對不對呢? 沒有錯但也不全然對! (廢話x2)
差別在哪? 差別就在你本錢的多少? 如果你的本錢高,股海的翻騰對你而言只是到達終點中間的波折而已,但本錢不夠的人,可能還沒到半路你就葬身股海了,更不要說那些借錢投資的人。這就是股市戰神─”本多終勝”成功的密訣。
所以坦白說,這種時候控管你的現金和進場時間比選股來得重要!
事實上,如果你注意一下,這一波不少鼓吹大家危機入市的Youtuber或是投資達人,很多人都在35~45歲之間 (不管台灣和美國都一樣)。
這些人在11年前金融風暴時,大概就是24~34歲,除非有個好老爸或天生神力,否則大多數人當時介人股市都不深(或是本錢不大),所以受傷也不大,相反的,在過去10年他們反而享受了全球股市的高速成長,憑藉著勇氣賺到超額報酬成為了股市達人,換言之,他的投資生涯多數是”愛拼才會贏”,所以很自然地,他會告訴你的就是不要怕、愛拼才會贏,他們深信政府萬能,愈是危機愈要入市。
相反的,如果你去看一些老的投資者,像Charlie Munger、Mark Howards、Ray Dalio….他們反而很謹慎,因為他們人生見過太多出人意料之外的情況,他們比較像是”小心駛得萬年船”。所以目前的情況就是有一票人在喊衝,老的傾向觀望,喊衝的真的把股市拉上去了,就引發短單進場,就是這樣。
在這裡先聲明一下,我並沒有嘲諷台灣這些投資達人,這其中很多人是很認真用功的,或許一年後看來,此時真的如他們說的是危機入市的好時機,只是我個性保守,比較傾向小量投入慢慢觀望,所以我的論點就是告訴你要小心。
二、此時市場風險不確定,最好投入固定收益產品
台灣常見的固定收益商品主要有特別股(preferred
Stock)、REITs和地方債/市政債(Muni Bond)。(本文所有指的都是美國)
REITs部份之前文章提過了,Not all REITs are created equal. 以目前來看,Agency的mREITs可能好一點,Non-Agency的除非你是做day trade,不則最好不要碰。實體的eREITs作商場的要小心一點,簡單地說,挑大型的公司比較不會有問題。
地方債顧名思義就是地方政府發行的債。美國政府架構簡單的分就是聯邦─州(State)─縣(County)─市(City)。州及以下發的就是地方債。美國為了鼓勵大家支持本地政府,所以地方債的收入是免稅(當然這是對美國人而言),也造成地方債是很多富人的標準配備。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理專喜歡推荐給台灣有錢人地方債的原因,因為利息比政府公債高,很安全,美國有錢人都在買…..。這些原則上都沒錯,我是說原則上。
為什麼說原則上? 因為發債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不是什麼鳥地方政府都可以發的,就算你不顧成本,承銷商也不見得願意幫你做,因為如果政府本身財務不健全或是沒有完整償債計劃,到時default 了,對這些承銷商的信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基本上能發地方債的,或是會被大型基金納入投資組合的地方債的都還是有一定品質。
But,沒錯就是這個But,發行時財務沒問題不代表此時不會有問題。這裡有個常見的謬思,就是美國的地方政府不會破產,就像台灣的苗栗還是花蓮一樣。台灣人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你把破產清算(liquidation) 和破產重整(re-organization)搞混了。大多數你看到的美國企業破產都是破產重整,地方政府也差不多,其實你google一下,美國過去有很多城市都破產過,政府破產基本上和企業一樣,就停止付債息(Suspend),削減政府開支或賣掉一些資產,政府不會關門,但你的地方債會大跌,如此而已。
而且美國和台灣相反,你看美國聯邦政府亂舉債,但其實地方政府多半是很信守財政紀律的。美國地方政府主要收入就是州所得稅、銷售稅和property tax(County/City),在這一波封城下,不意外State Income Tax 和Sales Tax都會大幅下降,大大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到時這些地方債要怎麼解決? 坦白說沒人知道。(聯邦政府沒有義務去幫地方政府償債)
最後一個是優先股,也是我過去十年最主要持有部位,不過也吃了不少虧
還是講一個謬思,我看過台灣賣特別股基金的文宣上寫,巴菲特在金融風暴時買了很多特別股,讓他發了大財,所以你也該買
首先,Buffett買的是量身訂作的特別股,這些股票讓BRK在前期風險尚高時可以賺股息,等後面公司恢復成長可以轉換成普通股賺capital Gain. 而你不是Buffett,賣你的基金公司也不是BRK。
另一個謬思就是特別股比普通股安全,而且股利收益穩定。當初我就是這麼想才買的。
特別股比普通股安全的論點來自,如果公司破產了特別股受償順序高於普通股。
理論上這麼說沒錯,但如果你把公司受償順序全部拉出來看,排在特別股前面的至少還有政府(欠稅)、欠廠商貨款/銀行貸款、員工薪水、公司債,你相信一家公司如果要破產清算了,等把前面都還完了,特別股會比普通股多拿多少嗎?
另一個是股利穩定。我早期買了不少特別股都是2008年以前發行的,所以利率條件很不錯,報酬率也不錯,不過投資人的不錯就是公司的很錯,所以很多在2010左右都被召回了(recall),當時我就買了一些非投資級的特別股,問題也來了。
很多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公司債和特別股看做同樣商品,因為二者都有固定的利率和配息日(雖然一個是債息,另一個是股息),但其實這二者差別很大。
最大的差別就是公司如果不付債息,那會被視為公司倒帳(Default),對公司影響很大,但就像公司可以不發普通股股息一樣,一定情況下公司可以不發特別股股息(這要看特別股的發行條件,通常是只要公司有發普通股股息,就一定要發特別股股息),而這時特別股就會大跌。
我當時會犯錯,就是想賺高一點的收益,所以買不少非投資級公司的特別股。這種公司一般都是高資本投資,本身殖利率高但公司不一定賺錢,所以有時就會出現停發股利,或是當公司賣給PE時,因為特別股利率高造成公司財務壓力,就宣佈停發股利(會賣的多半公司已經賠錢了,所以停發是天經地義的),然後公司再從市場買進減少市場流通,順便減輕公司財務壓力。順便反思我上篇說的,有些事Warren Buffett 不會做,不代表華爾街的那些殺手不會做。(這時候你的特別股是不是可累積的Cumulative就很重要了)
Anyway, 我想說的是,”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這個世界聚集最多聰明人的地方,除了一些國家研究機構、矽谷,另外就是投資圈了,如果Muni Bond、Preferred Stock和REITs像理專說的這麼安全,那他們的報酬率就不可能比政府公債或銀行定存高這麼多了。
順便一提,當天那位友人說,最近人家推薦他買原油的ETF,因為石油跌到$20/Barrel,往下空間小往上空間大。這是上個禮拜天的事,以今天來看當然很好笑,但上禮拜真的大家都是這麼相信的,坦白說我也這麼認為。
當時我只是告訴他,你都超過70歲,日子也很好過,投資這種事,讓自己心情好比賺錢更重要,先求不賠再求賺錢,不應該碰這種包裝成ETF的期貨。他有沒有聽我的話我是不知道,不過我真的驚訝,那個叫一個超過70歲的人賭期貨的”專家”到底有沒有道德?
本來打算寫4~5個庶民問題,沒想到才寫2個就太多了,就此打住,有空再聊其他的庶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