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二)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二)

由於數位化和高寛頻的普及, 讓大家談了很久的數位家庭網路得以成真, 也當然這成為網路業界下一個可能高成長的領域。但的確, 數位家庭網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由於家庭網路牽涉到傳統的家電業和新興的資訊業, 本身很多的規範還沒有統一。

  2. 也由於規範的未統一, 因此設備端的成本, 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高.

也因此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訂定了次世代網路規範G.hn (Next Generation-Home Network), 並在今年的十月九日剛過實體層(Physical Link Layer)相關的規範. 並預定在2010年通過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的規範. 未來 G.hn 連接的速度可以高達1G/s, 同時可以並行於電源線、電話線和電纜線 (Coaxial Cable) , 自此, 大一統了”有線”的標準. 預計明年3~4Q, 就有可能看到符合G.hn規範的晶片產出,  到時將有助於家庭網路更進一步推展.

說了這麼久, 還是沒有提到CopperGate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 CopperGate就是我們之前提的HomePNA這個規格中, “惟一”一家晶片提供者.如前所述, 目前最大的客戶就是AT&T, 佔了他們8成以上的營收, 主要就是整合到STB中, 作為串連二台以上IPTV 的資料連結之用.

那麼為什麼AT&T 不選用Wi-Fi或是用Cat.5e的網路線呢? Cat.5e網路(就是我們一般用的連結電腦的網路線)最主要存在的問題, 就是很多房子本身並沒有預留網路線, 在昂貴的美國人工下, AT&T當然是希望愈簡單愈好. 他們可不像中華電信還能讓人到家裡, 去幫你安裝設定還測通了才讓你簽字.

至於Wi-Fi, 本身除了碰到水泥牆穿透力不佳, 這讓有二層以上房子傳輸不便外, 很多人根本上對於家裡充滿無線信號感到不安(真的, 我聽過很多人這麼說), 更重要的是, 由於影像訊號和Data或語音不同, 更強調信號品質的穩定(QoS), Wi-Fi在安全性和品質穩定度上都不夠, 因此Wi-Fi在未來的家庭網路中反而成為配角. 主要用在非必要即時傳輸上.

事實上, 在這場規格戰中, 我本來最看好的是電力線. 理由很簡單, 不是每個家庭到處都有電話線插孔, 但是到處都有電源接頭, 特別是你要使用這些家電或電腦的地方, 本來就一定有電源線. 不過成本最高是他們最大的致命傷, 目前一對HomePlug的轉接頭(把電力再轉成網路信號)差不多要新台幣3000~3500元, 傳輸速度則在85M/s~200M/s. 不過根據敵對陣營的說法, 實際速度約在100M/s左右, 不過對於目前數位家庭需要頻寛40~80M/s已經足夠了 HomePlug 聯盟, 可以看這裡.

至於另一個要角, HomePNA, 除了有AT&T 作靠山外, 最大的優勢就是在HomePNA 3.1版中, 同時整合了有線電視纜線(Coax cable), 並將速度提升到320M/s, 不過HomePNA3.0版時, 還有Broadcom和CopperGate二家晶片, 到了3.1版時只有CopperGate一家晶片, 以及這個產品目前並無法支援Cable 陣營用的Docsis 則是這個陣營最大的劣勢. HomePNA聯盟, 可以看這裡

當然, 這一切都會隨著G.hn大一統電源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電纜(Coax Cable)可能有所改變. 但同時也產生了一點爭議, 主要原因是G.hn並不支援HomePlug 針對HDTV 設定的HomePlug AV這個版本., 但支援HomePNA 3.1版本. 這讓HomePNA在這場競賽中似乎佔了一點優勢. 不過HomePlug目前正加緊推出HomePlug AV 2.0版, 好讓HomePlug能順利整合到G.hn的規範中.

回到Sigma Designs(SIGM)這家公司, SIGM從05年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購併, 如下:


 
 
 


接下來就讓我用個人所知淺薄的知識介紹一下這些規格:

  1. UWB (Ultra-WideBand): 這一般被認為是用來取代現行藍芽(Bluetooth)的無線規格. 和藍芽一樣, UWB最遠傳送距離只有10公尺, 但是速度可以達到480M/s, (藍芽是1M/s, Wi-Fi 目前最高是54M/s), 結合上無線USB, 除了原本藍芽的功能外, 可以作為短距離內影像的傳輸. 更重要的是, UWB超低功率, (是Wi-Fi的千分之五), 除了不用擔心無線電波的問題, 同時也適用在一些不插電如手機、或數位相機的傳輸用. 不必透過電腦就可以直接傳輸影片.


  1. Z-Wave, 這是一般被認為取代現行紅外線遙控的規格. 紅外線遙控目前主要應用在電視或視聽設備以及像車庫停車門的遙控器之上.這是你我都很熟悉的產品. 問題在於紅外線的遙控器只支援單向以及單點對單點的搖控模式, 這也就造成了今天, 家裡多一個遙控設備就多了一台遙控器的”亂像”. 針對於此, 因此有了Zigbee 和Z-Wave二大陣營, 都是標榜只有一個遙控器, 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符合規範的設備.

Z-Wave事實上是從ZigBee中脫離出來的, SIGM買下的Zensys也是惟一一家提供Z-Wave晶片的廠商. 當初ZigBee因為要考量整合很多不同環境和情況, 於是反而讓Z-wave這家異軍突起. 相較於ZigBee, Z-wave專注於家庭控制這一段, 規格低於ZigBee, 但價格便宜以及設定簡單, 反而讓Z-wave目前在家庭控制(Home Control)這端反而獲得更多廠商的支持(目前主要使用在灯光和監控的控制上).

簡單的說, 從這一連串的併購可以看出, SIGM的老闆企圖把公司從專注於影像處理晶片公司,轉型成為整個數位家庭的Total Solution 的提供者. 除了原有運用在IPTV STB、HDTV和BLUE-RAY的SIGM晶片外, 未來還包括了家庭用無線網路-UWB、家庭用有線網路-HomePNA 以及家庭無線遙控-Z-Wave這三大塊.再加上目前與TI (德州儀器)合作進軍Cable IPTV(for Docsis 3.0),企圖能和最大競爭對手─Broadcom能一分高下, 併裝車能不能尬得過原裝跑車, 我想接下來的發展會是件有趣的事, 當然也要看數位家庭網路的成熟度的快與慢了.

附註: Broadcom 這家公司產品除了和SIGM相當的影像處理晶片 for “IPTV-STB, HDTV和Blue-Ray外, 還包括for Cable IPTV Docsis 的Cable Modem, 以及有線網路xDSL晶片, 以及無線網路Wi-Fi, Bluetooth和接收衛星RF接收器, 並包括手機晶片(GSM/GPRS/W-CDMA), 約略等同台灣聯發科(Mediatek)和SIGM加起來的產品.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一)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一)

10/13 SIGM 宣佈以1億6千萬美元買下以色列的CopperGate 這家私有公司. 消息確認後, SIGM股價從15元左右下跌至12.6元, 跌幅約 16%. 和之前另一家原本打算以2億美元買下這家公司, 消息傳出後跌了17% 相當.為什麼 SIGM要花這麼多錢買下這家公司?

消息傳出後,  分析師直指這是因為SIGM要鞏固AT&T 這個客戶, 目前SIGM和CopperGate的晶片同時安裝在由Motorola 或Cisco製造的AT&T STB當中. 如果SIGM能順利整合二家的晶片, 將有利於SIGM對付來勢凶凶的 BROADCOM 進來這塊市場. 當然他們也指出這場合併的最大風險─AT&T  同時是這二家公司的最大客戶, 如果一旦AT&T 有什麼策略上的變化, 那麼1+1的結果會遠低於2,特別是過去一直以高現金部位著稱的SIGM,付出後現金流量大量下降,合併是只是增加公司風險.  (相關連結 :

http://www.thealarmclock.com/mt/archives/2009/10/israeli_iptv_ch.html).

1億6千萬約佔SIGM 總市值和總資產的45% (目前SIGM市值和總資產差不多), 而CopperGate 年營業額不過是SIGM的1/3, 花了一半的資產只為了鞏固單一個客戶, 這位分析師未免也太看小看SIGM的管理階層了吧. 事實上, 我認為SIGM買下CopperGate看上的是另一塊大餅─數位家庭網路。

數位家庭網路(Digital Home Network).─這是很多大廠多年的夢想,約略在5~6年前, 像Microsoft, Intel這些科技大廠就開始體認到, 由於硬體功能愈來愈強,和軟體功能愈來愈完備. 要再像從前一樣,  Microsoft 弄出一套新的作業系統,  再搭配Intel 新的CPU 就可以帶動一堆人換電腦的時代已經慢慢過去. 但是上市公司營收成長的壓力仍在, 於是他們把眼光投向了另一個龐大的市場─家裡的電視.  (每個家庭都有一台以上的電視, 如果全面換新那是多大的市場) . 因此, Intel 在 2006年推出了Viiv 平台, Microsoft 則是在2007年推出了Media Room平台. Sony 也推出PlayStation.(是的,Sony對PS的企圖心不是只有讓你打電動而已). 希望建立一個以電視為中心, 使用遙控器,  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的電器. 從電視上網購物、串連家庭電腦影音共享到安全監控...等.  很可惜, 這個概念當時花了很多錢宣傳但是並沒有成功.重要的原因─頻寛不夠(當時可能介於56K撥接上網和1M ADSL的時代)和成本過高, 當時三星推出可以上網的冰箱一台要新台幣十幾萬, 除了玩帥的人, 基本上不會有人買的.

但是這個情況在這1~2年出現了改變, 重要的改變─高速上網時代帶動了IPTV 的成熟. 電信公司為了反擊有線電信公司的侵門踏戶(網路電話、Cable Modem上網), 推出了合併語音(voice)、上網(Data)和影音(Vedio) TRIPLE-PLAY 的 IPTV. (在台灣,  就是中華電信推出的MOD), 換言之, 電信公司也要開始傳送影片了.問題是傳統的電話線頻寬不夠, 因此電信公司順勢推出光纖到府(FTTH), 這也一舉解決家庭/企業連外頻寛不夠的問題了.

如果你稍稍熟悉網路, 約略可以知道網路分為WAN(Wide-Area network)和LAN(Local-Area network)二種. 基本上連到Internet的都屬於WAN, 辦公室或家裡幾台電腦透過Switch連結的就是 LAN. 在過去幾年, 網路設備商基本上著重在WAN和企業用的LAN(Intranet 企業內部網路)的發展. 如前面所講的光纖到府, 或是辦公室機房那一堆Load Balance, Router switch...設備, 都是這一類.  而對於家庭用的網路, 發展和普及相對而言, 變化比較小.

為什麼要有家庭網路? 其實就和辦公室一樣, 因為有二台以上的設備要互連或連接上網. 但由於過去家庭中有這樣需要的只有電腦, 而且絕大多數家用電腦都只是要上網, 很少需要互相傳送和截取資料. 就算需要, 也是往往透過像MSN這樣的方式進行, 所以家庭網路的發展一直不發達。目前最常見的家庭網路模式一個是走無線的Wi-Fi, 直接架一個無線基地台 (wireless AP), 按統計這個佔50%以上, 另一個就是拉網路線到各個不同地方, 這個佔25% 左右. 其他的25%是其他, 如HomePlug, HomePNA和MoCA..等.這個是美國統計的數字, 在台灣應該前二者更高, 因為多數台灣用戶都住在大樓的一戶或是很多新房子本來就有預留網路線了.

那麼誰會去用HomePlug, HomePNA...這些呢? 事實上這二者存在要早的多, 都應該有8~9年左右的歷史了. HomePNA是以電話線來取代網路線(歐美家庭一般都有二個電話孔到各房間), HomePlug則是用電源線, MoCA則是以有線電視Cable, 如前面所說的, 由於過去家庭多著重於對Internet 的速度, 因此這些多半是應用在一些大樓型住宅或是飯店內部作為節省成本之用.但是同樣, 隨著IPTV的興起這些產品也有了新的運用.

這是因為歐美國家一個家庭多半有一台以上的電視, 如何串連二台以上的電視,  而且還要保持穩定, 這時家庭網路就派上用場了.(Wi-Fi 和網路線為何不適用, 另文說明). 以美國AT&T來說,  使用的就是HomePNA的技術來串連電視, 而歐洲最大的FREEBOX(法國) 則是以HomePlug.

接下來的發展就更有趣了, 光纖頻寛也帶動了網路電視興起, 從YouTube的短片開始, P2P帶動一股直接上網看電視的風潮, 不管是大陸的PPS、土豆網, 歐洲的JOOST, 美國的Hulu開始在年青人世界流行了起來. 大家發現, 只要不急著看第一手撥出, 透過網路一樣可以看到想看的電視, 而且還沒有廣告. 體力好, 一次看完30集連續劇都可以。這些目前主要都是電腦上觀看模式存在,換句話說, 如果未來電視可以連上網, 那麼其實不一定要接第四台或IPTV, 只要透過網路, 一樣可以達到看電視節目的效果. 事實上, 三星和LG的確推出了內建網路晶片的電視. 就這樣, 早年數位家庭的理想, 開始慢慢成形了.

在未來(或是現在), 你會從電腦下載影片/圖片或直接連結P2P, 再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模式傳送到具有儲存功能DMA (Digital Media Adapter), 然後你可以直接用遙控器從電視上選擇放映你想要看的影片或是上網, 甚至隨著IA(智慧型家電)未來的普及, 數位相框、冰箱、手機、音響和收音機…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取得資訊和彼此分享.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談弱勢美元

談弱勢美元

黃金突破1000美元/盎司, 石油76美元/桶, 台灣熱錢湧入, 日圓強勢升值….這些這幾天常掛財經新聞版面的消息讓你聯想到什麼? 答案是…弱勢美元.

這是我們過去習慣的全球經濟, 亞洲各國央行拼命的讓自家貨幣對美元貶值, 好讓自己的產品多了那麼一點競爭力, 好博得全世界最大買主─美國人的青睞. 結果是亞洲各國央行儲存了一堆多的嚇人的外匯存底─其中主要以美元資產為主, 坐擁天文數字的貿易赤字和公債赤字的美國人倒是一點都不擔心, 反正印印鈔票, 舉新債還舊債就可以讓這些亞洲人高興的捧著鈔票入睡了。

不過這一點在最近1~2個月似乎開始有點不同了, 美元開始對亞洲貨幣貶值了, USD/JPY 從一年前 1:102 或是三個月前1:98 升值到1:90, 對韓圜(KRW) 也從一年前的1:1500 或三個月前的1:1250, 到目前的1:1168 對歐元也差不多如此, 從三個月前1:071 到現在1:067.由於很多商品是以美元報價, 也因此大家也不難發現黃金、石油…都隨著美元貶值而“上漲”了!

於是乎開始有人提及美元的霸主不在, 美元貶值可能導致各國央行和投資方拋售美元, 進而讓美國利率狂升, 再次形成一種災難. 坦白說, 我一點都不以為然.

先說一下, 美元貶值對美國本身的優 劣處:

優點:

  1. 美國產品出口將更有競爭力

  2. 美國企業有很多比例營收來自海外, 這有助讓上市公司帳面盈餘增加

  3. 讓進口產品變貴(包括企業外包的成本) 有助本國產品提高競爭力 進而增加本國就業機會

  4. 減少貿易赤字


缺點:

  1. 物價上漲, 因為美國還是有很多東西主要來自進口

  2. 投資資金撤離, 包括各國央行可能拋售美元美債部位

  3. 原物料上揚造成全球經濟的動蕩


簡單地說, 如果單就貿易的逆差, 美元早就該貶值了。問題是, 在過去太平年代, 強勢美元最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於是美國大力塑造出美元的大量需求來平息美元過多的疑慮, 但時至今日, 整個局勢已經不同了, 弱勢美元現階段反而符合美國利益, 所以就造就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情形

那麼上面所提的, 超級通膨或是各國央行拋售美債造成經濟恐慌呢? 難道美國不擔心各國拋售美債, 可能造成美國經濟的大災難嗎? 其實, 美國政府很清楚, 你們這些錢根本無處可去, 看看中國大陸, 胡錦濤到處買石油、買飛機, 還常常直接送錢給友邦, 好讓他們回過頭來買中國製造的產品, 即使如此, 中國一個月還是要花上100多億美元買美國國債。中國傳統的名言, “債多不愁” 或是”站著借錢 跪著求還錢”的道理, 美國可是深明其義。 以目前來看, 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前三名分別是中國、日本和英國, 台灣排第十.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表。

US DEBT

註1: 資料來源 美國財政部 http://www.treas.gov/tic/mfh.txt

註 2: 加勒比海中心銀行是指加勒比海有很多免稅天堂 如開曼群島..以這些銀行名義持有的, 這些多是一些註冊於此地的基金或是匿名的有錢人, 說不定還包括我們的前總統”們”

中國大陸分別在今年的四月和六月減持了美國國債44億和260億, 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而在六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共有8000億美元, 這些減持數字對天價的美國國債持有, 根本是九牛一毛. 換句話說, 如果美國國債崩盤, 那麼世界各國死傷程度絕對不比美國輕. 這當中除了中國勉強算是集權國家外, 其他國家都是"民主國家",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國打算賣出美元, 從"囚犯的兩難" (Prisoners' dilemma) 中先脫困, 本身國內的反對力量就難以壓抑。簡單的說, 美國巧妙的把自己和本世界串連成為生命共同體, 更何況蘇聯的共產黨垮了, 中國共產主義名存實亡, 這個世界除了少數國家如北韓外, 沒有幾個國家會干冒達成理想去催毀世界經濟. 美國政府還是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主宰者 只不過這一次是冒著危險走在峭壁上去實行這項政策. 更重要的是, 只要經濟稍微再回復正軌, 美國政府又可以再重新推行強勢美元政策, 因為這才是真正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

美元是否就此從走貶一去不復返? 我想除非美國自己發生大動亂吧!

最後套句美國前財長 John Connally 的名言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 你們的問題” (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話, "中國像被豬八戒倒打一耙". 大家應該可以約略知道一下美國的心態和其他國家的無奈.

以下是自來美國Business Weeks 談弱勢美元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場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市場跌起來可能比任何人所預料的幅度更深、速度更快。以房地產為例,房價從2006年開始已經連跌了3年,儘管在泡沫破裂之前大家都覺得房價一點也不能再跌了。

下面我們用這血的教訓來看美元。美元也被大家認為不會出現崩潰。自從2002年以來,美元逐步貶值,直到去年的金融危機才轉跌為升。然而今年3月份以來,隨著投資者轉向其他收益率更高的貨幣,美元已經貶值大約15%。一般人的看法是,美元現在的點位已經非常便宜,應該會出現反彈了。

但是至少思考一下美元崩潰的可能性也是有價值的。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的崩潰產生如此毀滅性的後果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包括貸款商、監管者、信用評級機構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房價會如此這般跌法。

銀行可能內爆

讓我們想像一下,假設美元對所有全球主要貨幣再快速貶值25%,這一幅度與房地產史無前例的30%下跌大致相當。這將意味著2美元才能換1歐元。從好的方面來講,美國製造商的全球競爭力可能會提升,同時外國遊客會湧入美國。壞的方面來講,由於進口產品成本上升,美國的通膨將會飆升。同時,隨著外國買家撤出債務市場,美國人獲得貸款將更為困難。從國外來講,美元大幅貶值將使得其他國家更難把產品出口到美國,貿易大戰不可避免。那些沒有料到美元會出現崩潰的、風險曝露過大的銀行將會內爆。

赤字打壓美元

在美元貶值背後是接近於零的美國短期利率。就跟當初的日元一樣,投資者現在以極低的成本借入美元,然後賣出美元,買入那些股市和債券回報率更高的國家的貨幣。聯儲維持低利率的目的是刺激經濟和拯救銀行,然而其副作用是美元已經成了國際投機交易的首選燃料。另一股打壓美元的力量是美國持續的貿易赤字。一些經濟學家和交易者相信美國將被迫實施貨幣貶值,這樣它才能承受其全球債務。儘管今年第二季度貿易逆差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6%的峰值降到了3%,但從歷史標準來看依然很高。

最糟糕的情況

到目前為止,歐巴馬政府對美元下滑似乎無動於衷。美元貶值能夠讓美國生產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從而有助於縮小貿易赤字。然而,一旦金融市場感覺到美元的下跌將像滾雪球一樣失去控制,美國政府這種肯定將會在一夜之間消失。美元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下跌不斷自我強化,賣出導致更多的賣出。到時候全球各國央行行長和財長可能會出來支撐美元,但嘗到勝利果實的投資者卻不會被嚇住。看多美元的人可能會指出去年在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元大幅上漲。然而現在無論是美元還是美國經濟,都難以找到支撐。

通膨可能迅速升溫

對於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其他政府官員支持強勢美元的言論,外匯交易者並不怎麼買賬。他們注意到,從科林頓時期開始,財長們就一直在說支持強勢美元,然而自從1995年以來美國一直沒有通過購買來支持它的貨幣。

如果美元果真暴跌,進口價格的飆升速度將會超過大部分經濟學家的意料。根據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的研究,由於資料不足,從貨幣貶值到進口價格上漲的傳導力度被大大低估。換句話說,通膨可能會比大家普遍認為的來得更快。如果到時候FED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來對抗通膨和防止貨幣繼續貶值,這在增長依舊很疲軟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場災難。美元貶值使得美元的購買力下降,從而讓美國人變得更為貧窮,而且它也不一定能夠提升美國的製造業。20世紀80年代,美元貶值讓日元購買力上升並提升了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實力,於是底特律非但沒有收益,反而受到美元貶值之害。

從近期來看,最大的風險將是那些所持有的高桿杆衍生品容易受美元下跌衝擊的金融機構倒閉。美元暴跌不僅僅會影響到外匯交易,也包括利率衍生品和信用違約掉期。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五大銀行所持衍生品的信用風險缺口占整個銀行體系的88%。

沒有人知道美元是否會走向崩潰,但只做最好的打算是很危險的。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Brocade 爭霸戰

Brocade 爭霸戰

最近美國矽谷悄悄引發了一場無聲的戰火, 引爆的焦點是一家大型的網路設備公司─Brocade Communication (BRCD) 傳言找了一位來自華爾街投資銀行出身坦任其副總裁, 讓市場盛傳BRCD 有意出售公司.

一家公司要賣就賣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這和矽谷這二年的生態轉變有關係. 你不妨想想以下幾家公司你的印象:

-IBM: 作大型主機和資訊服務的公司

-H-P : 作電腦主機和印表機的公司

-DELL-作電腦主機的公司

-CISCO: 作網路設備的公司

-Oracle: 作資料庫和企業諮詢的軟體公司

這是因為過去幾年市場流行的是專注 (Focus), 所以IBM把原本的網路設備部門賣給了CISCO,改和CISCO 策略聯盟;  自己雖然也有DB2, 但多數時候都是配合客戶, 甚至建議客戶使用Oracle. 同樣的, H-P也有自己的網路設備 Pro-Curve, 但大多數的專案都配合使用Cisco 或Oracle的DB. 各自專精於各自擅長的領域。

不過事情在這1~2年開始有了轉變, 首先, H-P買下了EDS, 開始進軍IBM獲利最豐厚的軟體服務和企業顧問業務。Cisco除了買下一堆和網路相關的公司外, 也宣佈要進軍和網路系統相關的Blade 刀峰型1U伺服器, 這等於開始進逼HP和DELL的市場, 接下來Cisco把前H-P總裁Carly Fiorina 迎進了董事會 似乎有點向H-P挑戰的味道, 當然H-P 繼任總裁 Mark Hurd 也馬上宣佈新任副總裁再次投入到H-P 原本有點停下來的 ProCurve 生產計劃中. 這二家公司之間開始有了煙硝味。至於在PC 和 PC-Server 市場節節敗退, 但坐擁巨額現金的Dell 則是花了39億美元買下了一家中型的軟体顧問公司─Perot Systems準備進軍政府和醫療的軟体顧問, 不久,影印機大廠Xerox 也宣佈以60億美元買下ACS, 準備進軍政府部門的生意.當然這對IBM和H-P是一大挑戰。

當然, 這也包括前一陣子最著名的, Oracle 意外的單獨買下了Sun Microsystems. 這家作Unix 主機和Storage為主公司, 也等於未來Oracle 要走向Cisco的路, 直接向IBM和HP 在企業主機這塊上直接交火.

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Sun Microsystems” 和”Oracle 買下Sun之後的挑戰

在這場列強爭奪戰中, 大型網路設備商Brocade 有意出售, 自然引起市場注目。

那麼Brocade Communication 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呢? 這家公司最強的是在網路儲存上, 也就是一般稱的SAN (Storage-area Network). BRCD 有專利技術可以引導資料在網路間儲存到特定的位置上. 如果我沒記錯, BRCD在SAN的市佔率是世界第一. 此外, BRCD在幾年前買下了Foundry Networks. 這是一家作高階路由器著名的公司.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最看好H-P可能買下它的原因, 因為當初Foundry 在高階router效能評比上比Cisco更好, 可以結合H-P 以中階網路設備的Pro-Curve, 形成上下完整的產品線.

其他被市場盛傳會買BRCD, 都是手上一堆現金的有錢人, 一位是到現在大家都還猜不出來為什麼獨自買下SUN的Oracle. (本來市場認為應該是HP + Oracle買下SUN 然後各取所需), Oracle 買下BRCD除了錢太多, 惟一的可能就是老闆 Larry Ellison真的發瘋, 想要把Oracle 打造成像H-P這樣有軟硬体兼具的超大型企業. 再加上Larry自己出來說, 想要再買一家硬體大廠, 更是讓人注目, 只不過Oracle發言人已經出來否認買BRCD的傳言了.

另一位, 也是坐擁現金的DELL, DELL過去由於產品線都集中在PC和PC-SERVER和相關週邊上, 以致業績一直節節敗退, 買下BRCD有助於他們將產品延伸至網路這一段上.

至於近年來大量併購的CISCO, 由於和BCRD結合後, 在SAN的市場可能造成壟斷, 一般認為可能性最低.

不管如何, 自從傳言以來, BRCD從52週最低的2.05已經上漲了4.5倍, 到9元左右. BRCD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 美國大型企業當面臨營收下降和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時, 如何透過購併來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大型企業間合縱連合間競合的角力. 當然, 也讓我們知道, 在目前美元現金存款利率在1%下, 企業寧可把錢拿來併購對公司有利的企業, 所以接下來企業間的M&A的活動短期內勢必會一直活絡下去.

最後一件有意思的事, 當我在查這篇時看到很多中文的標題都是”得Brocade 者得天下” 。標題很聳動. 結果我查原文在CBS Marketwatch裡是”H-P may want Brocade the most”, 說真的, 我一點也看不出來拿下Brocade 真的對天下大勢, 甚至科技公司大局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或許現在媒體都習慣用重口味來吸引讀者了吧.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工商社論-我國公債定義也應與國際接軌


社論-我國公債定義也應與國際接軌
  • 2009-10-16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 這些年只要輿論談到我國財政危機,相關部會總是宣稱我國債務餘額占GDP比率不到40%,遠低於日本170%,也不及美國及歐洲的60%。政府官員總是強調:「我國政府的債務已獲控制。」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國公債占GDP的比率乍看下,好像比其他國家輕微許多,但這實在是因我國「公共債務法」有關公債的定義不同於國際所致。我國「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有關法定債務上限所認列的債務,既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所借的債務,也不計入國庫券等短期借款,同時也排除具自償性的公債,排除項目之多,可說是舉世無匹;然而美、歐、日所揭露的政府債務範圍,卻將這些長、短期債務悉數計入。由此可知,我國這項數字低於美、日、歐,實拜定義之賜,未必表示台灣財政真的比人家好。


    台灣近年談什麼問題都喜歡與國際接軌,何以有關公債的定義卻始終不積極與國際接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試想在「公共債務法」計算舉債上限時,東排除一點,西排除一點,如此財政統計、政府債務統計能反映實況嗎?國際貨幣基金自2000年以來一再強調政府財政透明度的重要,台灣有關公債的定義若不能與國際接軌,非但會引起國際的疑慮,也將使台灣置身於財政險境而渾然不知。試想,當府院決策高層看到2008年日本債務占GDP達170%、新加坡84%、美國67%、法國70%,而我國僅35.5%,他們會有何反應?他們會驚嘆台灣的財政狀況好極了,因此便毫無顧忌的舉債編特別預算。近年來特別預算年年編,一點也不特別,連舉債也有順口溜,什麼8年8百億、5年5百億、4年5千億,債愈借愈多,但舉債所獲得的成果卻乏善可陳。


    有人可能會說,5年5百億一流大學計畫不是把台大推向了世界百大嗎?但擠入世界百大就意味台灣的大學頂尖了嗎?幾天前一些台大學生舉起「百大?」的標語,諷刺校方如今只知蓋大樓、拚招生,偌大的一所學校,某種程度來說和補習班沒差多少。至於8年8百億治水方案的成效,歷經幾次水災,也可以發現這個計畫與預期相去甚遠。


    我國財政已是危機重重,但無奈「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所定的法定債務上限中央政府40%、各級政府48%卻排除一堆債務,使得我國債務統計嚴重低估,債務上限形同虛設,從而鬆懈了決策高層的危機意識,大肆舉債,大肆調降遺贈稅。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舉債的建設成效則幾至無人聞問的地步,難怪近年全台所興建的蚊子館耗費公帑高逾百億元,荒唐至極,莫此為甚。說到底這全是沒把錢當錢用,而各方所以沒把錢當錢用,這份未能與國際接軌的債務統計,難辭其咎。


    那麼,台灣若依據國際定義所呈現的政府債務到底是多少?行政院主計處去年初曾把非營業基金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債務、有特定財源用以償債的自償性債務、短債納入,加總的結果顯示我國在95年的總債務是5兆1千億元,占當年GDP比率為43.3%。但立法院預算中心依照國際定義估算,98年中央政府債務加計軍公教人員退休金負債、公營事業民營化相關退休金給付3兆7千億元,總債務達8兆5千億元,占GDP已達69.36%,這個比重已與美、歐並駕齊驅;若再納入勞、農、軍、公保的潛在負債,我國中央政府債務已達11兆1千億元,占GDP比重已高達90.49%。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依日前審計部97年度決算報告估算,併計潛在負債後我國政府債務竟已升至19兆7千億元的天文數字。


    我國的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少?如今已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4兆到19兆之間各有各的版本,使人愈看愈糊塗。輿論固然無需大肆膨脹政府負債以譁眾取寵,但政府也不應抱殘守缺,硬是以一部已不合時宜「公共債務法」來掩飾日趨險峻的財政危機。我們認為,為今之計就是依國際通用的定義儘速修正「公共債務法」,以釐清政府債務的真相。如此一份透明的財政統計,不但可以讓馬總統明白台灣的財政實況,嚴令內閣把錢當錢用,更能贏得國際的信任,長此以往對於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也將有莫大的助益。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該開徵? 補洞篇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該開徵? 補洞篇

    這一次提出規劃課徵證所稅的, 是財政部賦稅署下的一個單位, 叫賦改會. 這個單位看起來是個三級單位, 但實際上召集人是行政院副院長, 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主計長都是其中成員, 再結合國內知名的學者, 如政大財稅系的曾巨威和陳聽安教授…, 相關組織和成員可以看這裡 ,  這個單位想當然爾是結合了執行面和學術界共客把脈, 為了台灣長期租稅發展和租稅公平提出規劃和建議. 但也正因為裡面有著一些財稅界的良心學者和堅持正義的老教授(陳聽安 78歲), 因此賦改會往往會提出一些”務實”到執政當局無法接納的意見. (請參見陳聽安─廢兩稅合一 縮小貧富差距 )

    證所稅一再被提起, 除了傳統租稅強調有收得均應課稅外(特別是這種不勞而獲的資本利得, 更是傳統租稅學者的眼中釘), 更重要的是因為台灣對證所稅的免稅,  為富人們大開逃稅(或避稅)的後門.

    傳統上, 最主要透過證所說免稅來規避的稅負, 是台灣稅負中最高的遺產稅和贈與稅, 這二者在今年之前, 最高稅率分別是50%和60%, 今年調整為10%, 並大幅調高免稅額.

    規避的手法無非是成立一家投資子公司, 甚至是孫公司或孫孫公司, 再逐步把公司資產移到這些公司來, 最後這些資本額可能只有千萬或百萬的”投資公司”, 反而持有原有母公司主要的股權. 接下來只要讓小孩拿下這些公司的經營權即完成過戶. (也可能兒女先成立子公司 再移轉資產), 即使需要透過買賣也僅需課千分之3的證交稅, 和動輒數十趴的遺贈稅相去甚遠.

    最有名的例子是新光集團的大老闆─吳火獅過世時, 名下居然財產一毛也沒有, 還負債數千萬. 由於兒女和下一代均拋棄繼承, 不但沒有遺產, 連負債都不用還了(我不知私下有沒有還). 接下來高雄大地主─陳田錨的父親陳啟清先生過世亦是如此. 台灣首富─國泰集團蔡萬霖先生過世後, 考量社會輿論意思付了1億元的遺產稅. 近年來惟一的例外, 是突發過世的溫世仁和幾年後過世的配偶, 預計遺產稅約60億.當然這也成為保險業或是財顧業對富人最好的警示教材了!

    另一個常見規避的例子, 出現在上市櫃的大股東。一般而言, 公司配發股利,股東收到後, 要將這項收入併入所得總額, 依兩稅合一可以先扣扺掉公司原本付過的營所稅, 然後再依累進稅率計算稅額. 這對一般人有利, 但對大股東不全然有利。於是大家常在公司除權息前, 看到大股東以”租稅考量“為由大幅申報股份轉讓, 原本這些含權息的股票在除權息前賣出, 然後在除權息當日再買回, 一方面原本的股利所得變成了證券交易所得, 免稅, 則一方面還可以順便創造公司股價填權息的氣勢, 一箭雙鵰…倒楣的是誰? 國庫.

    很多雜誌或名嘴總是喜歡以"有錢人本來就專業的租稅規劃, 根本課不到"或是"稽徵成本太高", 進而衍生出"租稅妨礙台灣國際競爭力"的論點. 坦白說, 如果當一個國家錢滿為患時, 除了要考慮公平正義的心理因素之外, 的確可以不必一定硬要把每筆稅都課到, 但是如果國家赤字連連時呢? 不是總要有人要付這筆錢嗎?

    最近商週提出的國庫負債14兆的數字的確撼動了許多人, 原來我們的國家負債數字這麼驚人. 更驚人的是這些數字的形成不過是近20年的事, 這都要歸功於政治人物的濫開支票、不負責任的施政措施, 當然更少不了一大群在背後根本搞不清楚狀況, 跟著瞎起哄的選民. 開徵證所稅, 其實真正從一般百姓喜歡的買賣股票上課不了多少, 相反的, 政府可能要為股市下跌時, 百姓的財產交易損失賠上稅收, 但重要的意義在於, 政府可以因此補起一個漏洞, 一個很大的漏洞, 而這的大洞是專屬富人所有的.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施政(不管哪一黨)的一大問題就在於, 大家都過於擔心批評, 而不敢把實話說出來, 因此幕僚更不敢擬出相關配套辦法, 少了這些配套, 政府更無力去向百姓解釋新的政策可能對百姓造成的影響, 百姓無所適從, 就只好從電視上/網路上去聽一些從全球洗錢到鯨魚交配都知道的名嘴胡說八道.在實務上, 台灣其實可以仿效法日分離課稅的方式, 並提高免稅額讓一般百姓可以不受影響, 甚至仿美國依持股時間給予不同稅率, 進而鼓勵百姓長期持有, 而非短線交易。把更多的心力花在富人應付合理稅負之上, 我想只要把話說明白, 我相信百姓也絕非不可理喻。

    最後,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有些人大罵台灣政府欺騙他們這些在海外賺錢的, 說要課海外所得稅, 揚言不惜放棄中華民國國籍, 要改拿大陸籍. 我真的為這些人覺得不齒. 我甚至很懷疑這些人難道過去從來沒有享用過台灣的健保、台灣的一切, 難道他們一點都不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可笑的是財政部還要出面澄清, 如果家鄉對他們的意義只在於金錢上的計算, 如果我是財政部長, 我會簡單的告訴這些人….”要滾就滾吧!”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課徵?- 歷史篇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課徵?- 歷史篇

    前幾天新聞傳出賦稅改革委員會建議要課征證券交易所得稅(以下簡稱証所稅), 果不其然隔日台北股市開盤以下跌100點以上開出. 股民們無不罵聲連連, 一直到盤中財政部澄清目前無此打算, 台北股市才慢慢回升, 終場小跌幾點. 接下來行政院長也正式澄清除非有共識, 暫無此計劃, 並有意追查是誰在放話, 企圖干擾股市, 看來這件事又要劃下句號了。

    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大家這麼大的反彈? 當然是因為之前不愉快的經驗所致, 在民國77年9月當時新任財政部長郭婉容宣佈自隔年1月起復徵証所稅, 結果造成19天的股市無量下跌, 指數從8900多點下跌到5700點, 最後整個案子無疾而終。其實這並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次証所稅的課徵失敗的例子, 在民國63年時, 也曾要課過, 但因為當時稽徵成本過高(主要是針對未上市部份.再加上也沒有電腦這種東西)以及後來發生石油危機, 因此雷聲大雨點小, 最後失敗。

    先說明一點, 台灣稅法規定的稅目共有十八種, 其中並沒有證券交易所得稅這一項, 而是列為財產交易所得當中, 併入綜合所得稅中. 也就是說依稅法規定, 不只是股票, 包括房地產或即使你在網拍上賣東西賺了錢, 都應該就交易價差扣除掉成本後, 納入隔年的綜合所得稅以累進稅率計算申報. (房地產部份, 土地因為課了土地增值稅所以不必納入綜所稅, 房子則是依公告房屋評定價值來計算價差), 相同的, 如果你的交易有損失, 也可以列為扣抵項目來抵稅. 這一點和世界多數的國家並無二樣(日本和法國則是採取分離課稅)。

    其次, 談大家最愛提的郭婉容事件來說, 談這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而不是只是拿連跌19天來說嘴。當時的情況是台灣在美國特別301條款的壓迫下, 從長期固定的USD/NTD: 1:40 自民國76年起開始緩步升值, 也帶動了熱錢的湧入, 台灣加權指數也從2000多點開始起漲(台灣加權指數民國75年第一次破千點), 一路上揚到8000多點, 當時社會投機風氣日盛, 加上稅制的不夠明確, 於是大家對於很多人在股市大賺錢並一毛錢都不用繳有很大的意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是錢滿為患, 根本不在意這點錢), 新上任的郭婉容之所以提出証所稅, 除了一方面回應社會並租稅公平的期望, 另一方面也有意要打擊過盛的投機風氣.(股市一年漲了近四倍, 夠投機了吧!)。

    消息一出, 引起了市場的驚慌(這時都還沒開徵). 除了加稅是當然利空外, 更重要的是這代表著政府準備打擊股市了. 當時台灣的股市和現在的大陸股市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配合政策才是最高原則, 於是我相信是在幾個大戶的串連下, 台股出現了急跌, 以及最後是無量下跌.

    這件事發生後對政府的威信當然是一大挑戰, 政府開始信心喊話, (當然無效),  接下來是修改政策, 成交量在1千萬內的免稅(20年前一千萬是一大筆錢), 最後甚至公開幫股民”避稅”, 教導大家一家五口可以用人頭開五戶, 這樣就有五千萬不用課稅了.於是這一場紛爭開始消退, 到了隔年真的要開徵之時, 財政部又以人頭戶過多, 課征實務上成本過高, 改以把証交稅調高到千分之六取代, 最後這場大戲就此落幕!

    當大家都說是因為課証所稅導致股市連跌19天指數大跌, 你沒有注意到的是之前的, 在民國78年前8個月台股漲了近3倍多(大家可以看下表, 78年初才2339點, 在號稱要課稅時 指數到了8900點) , 如果加計前一年77年, 指數約漲了近8倍 (台股是從77年8月開始指數從一千初頭急漲),  當時大家本來就對股市的急漲有很大的 疑慮, 課証所說只是引發了投資者的信心危機罷了, 和今日跟本不能同日而語。 而這場風暴平息後, 台股一路走揚, 在78年底指數達到9624點, 在隔年(79年) 2月創下歷史天價 12,682點. 也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

    TWI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ECFA 救台灣?

    ECFA救台灣?

    本站的共同維持者好友─老夏幫我新裝了計數器, 也多了更多的統計功能, 本站最多人瀏覽的文章是哪一篇? 答案是 “為什麼要簽CECA?”, 看名字也知道這是篇年代久遠的文章, 因為現在你說CECA應該也沒人知道, 大家更為熟悉的是另一個名詞, ECFA.

    坦白說, 我很意外這篇隨手寫寫的居然成為第一名, 再細查的結果, 是因為某一位反對簽訂ECFA的部落客把我的文章連結附在他文章下的相關連結之中. 才有這種效果, 不過還是要謝謝他, 除了幫我增加流量外, 至少沒有像我之前看過, 有人把我的文章放進BLOG後, 再逐段去批評一番.

    ECFA的意義、利弊和可能影響, 最近商業週刊分別作了二期討論, 分別是ECFA你看懂了嗎? 和ECFA贏家報告. 其實就算你看不懂這二期或是網路上成堆的分析也沒關係.因為基本上ECFA, 和更早的東協+3, 或是更早的NAFTA, WTO都沒有什麼兩樣, 強調的就是自由經濟法則, 減少各國彼此間因為關稅、法令限制、保護主義…等所形成的障礙. 這些的自由協定背後支撐的最重要的理論, 就是大一經濟學就會學到的比較利益法則─也就是說各國只要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產業, 把不擅長的交給其他國家, 這樣全人類就可以得到最高的福祉。理論上聽起來很不錯, 但是從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 以來, 這6~7年來, 大家看到的結果是什麼? 答案和原本可以預期的結果是一樣的: 一個國家有競爭力的產業愈來愈強, 其他產業則是愈來愈慘.

    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產業是什麼? 電腦業. 我印象中十年前台灣的主機板全世界佔有率已經到70%, 現在我猜應該是99%了吧, 全世界其他作主機板的都被台灣打垮. 鴻海、華碩…這些公司從幾千名員工演變成今天有數萬名員工的大廠. 但是在同時, 外國的農產品、大賣場也打垮了台灣大多數的雜貨店和農業, 台灣過去驕傲的中小企業大量流失或是被迫外移, 當然也造成了大量的失業人口.

    同時, 企業大型化的結果, 也造就了企業更高的議價能力, 這裡講的議價能力不只是對下游廠商, 還包括了對政府和員工. 員工你不滿公司的政策和福利是嗎? 很抱歉這個市場就是這麼幾家企業, 如果你不想做, 那就冒著失敗率遠高於成功率創業去吧? 後面還多著人排隊,要進來. 大企業剝削員工, 好讓公司成本下降、盈餘上升, 結果老闆愈來愈有錢, 員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 同樣地, 企業可以把他們的議價能力延伸對政府的租稅和獎勵优惠政策上,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社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幾千年來的教育思想告訴我們, 只要認真唸書, 你和你的家庭都可能因而翻身, 在今天的世界, 這樣的可能性低於5%.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要的嗎? 至少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很不幸, 台灣沒有選擇只能追隨. 因為我們是小國. 即使可以預知未來的結果可能會讓現行的情況更惡化, 但如果台灣當初不加入WTO 或是未來的ECFA, 結果只會更慘.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l          反自由經濟

    l          別用經濟教科書治國

    最後, 我覺得現在的情況其實和工業革命發生後有點類似, 當初因為機器的發明, 打垮了傳統小型作坊, 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 這些人被迫從農村進入都市, 開始被剝削的生活. 因而最後有了關懷底層民眾生活的社會主義的興起, 甚至到後來發現到社會主義太溫和了, 以至有了更激烈的共產主義掘起. 過去這種貧富二極化發生在一些新興工業國家, 如大家熟知的金磚四國, 但是隨著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腳步, 基本上已經漫延到世界上多數的國家.(台灣即是其中一份子)。我總是在想, 就如同我四年前寫有關中國的看法一樣, 當經濟在高速成長時大家總對未來有很高的期望, 但當經濟減速或是衰退時, 這些一出生就被決定命運的人, 是不是會對現行的制度進行一些反撲呢?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金門博奕過關的可能

    金門博奕過關的可能性

    註: 這一次在金門待了幾天,  也見了幾個人. 茲修正一下本文的一些觀點:

    1. 我看到了傳言中"泰偉"的8公頃土地. 位於金沙. 也看到位於機場附近正在整地的台開工商綜合區.

    2. 有關金門民意部份, 在我聊天的幾位中, 三位在地人中二位贊成. 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彼岸的廈門對金門民眾的刺激太大. 一位保留. 還有另一位在台的金門籍深表反對. 基本上, 我還是維持如果政府沒有明顯表態和配套說明, 在2~3年內金門的博奕公投會過關可能性還是很低. 特別是金門旅台的人數是目前居住在金門的人口十倍以上. 這些人可能才是影響投票的最大因素.

    幾週前澎湖博奕公投揭曉, 反對多於贊成. 澎湖人用公民意志把賭場拒之門外. 如果沒有意外, 依照公投法, 三年內不得再提類以的議題, 所以三年內澎湖不會有賭場.

    結果一出, 二派人馬自然悲喜互見. 特別是當初看好賭場前景, 投資蓋五星級飯店的, 投資不動產、炒地皮的當然是哀鴻徧野, 求售無門. 週一台北股市開盤, 也同樣反應在”博奕概念股”的各股之上.

    所幸,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創造題材和夢想的人, 相關的夢想馬上移轉到另一個外島─金門身上。由於我過去在金門服役一年六個月, 對金門不算陌生, 就讓我試著分析一下:

    首先, 金門比澎湖更有地理优勢:開店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客戶在哪裡? 同樣設賭場也不例外, 設在澎湖未來賭客在哪裡? 日本、韓國、東南亞或台灣? 我不是爛賭鬼, 但是我很清楚, 好賭者, 想賭就要能賭, 沒有幾個人有興趣數週前排好計劃, 訂好機票再出發, 而金門最大的优勢即在此, 如果未來能配合落地簽、免簽証或一年多次簽服務, 馬上可以吸引住大陸華東的觀光客 , 特別是金門的對岸就是廈門, 就光泉州、漳州和廈門的賭客應該就足以維持金門的賭場.

    其次, 不管是台灣本島或是澎湖, 本身對於大陸政策的看法, 本來就是好壞各半. 這就是本BLOG中前幾篇常說, 台灣內部對於大陸開放還沒有達到共識, 但金門則不然, 他們較少台灣人這種台灣獨立的意識, 對於長期在戰火或是軍事管制下的金門(或馬祖), 和平以及經濟利益才是优先。

    第三, 和澎湖類似, 雖然大家都知道金門縣政府靠著金酒公司, 是中華民國政府轄下地方政府惟一有財政盈餘的縣市, 但過去民間生意主要是靠阿兵哥消費, 近年來由於大幅裁軍, 外島駐兵大量減少(最高時高達十萬軍人, 目前約7000人), 所以當地百性的生意其實一直很不好, 對於能有大建設和大投資, 對於長期在戰區下的百姓當然是件好事.

    說了以上, 看來金門真的是一個發展博奕的好地方, 不是嗎? 那我先說一下我個人的推論, "金門如果在今年或明年辦博奕公投, 一定是不會過關的", 為什麼? 請看我個人分析如下:

    1. 配套措施: 澎湖公投的否決, 與其說是百性維護好山好水, 不讓賭色進來的決心, 不如說是, 支持者的過於急切. 這些人當然急, 因為至少十五年前我父母的朋友就有人去"賭"澎湖會設賭場而去買土地. 再加上二次假設性公投都過關, 才會讓這些人在博奕條款一過關馬上急著提出申請. 而事實上, 在整個正反方辯論中, 正方能提出的贊成意見, 也都是一些弱的可以 的"預估數字", 如可以增加多少就業機會或是到時大家可以發多少錢...等, 這種數字非經証實, 讓人難以相信. 相反的, 反方提出的意見可就嚇人對了, 色情業會入侵, 很多人到這裡賭的精光, 只好到處搶劫, 造成大家不敢出門....這裡面最大問題其實就出在中央政府, 如何建設澎湖(國際機場或是更多船班...等)或是如何加強治安或是規劃結合觀光...等都沒有提出, 反方的意見反而深植人心. 當然, 這是雞生蛋 蛋生雞的問題, 公投沒有過, 政府怎麼能去提這些方案呢?

    說了這麼多, 基本上如果同樣的問題不解決, 金門也會碰上同樣的情況。

    2. 談到了澎湖的反對, 很多人會去想了一些保守的老人家或是公務員等不忍幾百年的好山好水就此變化. 基本上, 在金門, 這種氏族的傳統想法更重. 相對於台灣本島來說, 金門其實是更保守的, 同樣的, 在金門人口中軍公教的比例更高, 澎湖的情況會在金門重演。

    3. 最後別忘了, 金門不管如何還是一個有錢的地方, 他的情況還是和澎湖不同. 金門的失業率我印象中也並不高. 所以澎湖正方提出的發錢或是提高就業率這件事, 對金門人誘因相對而言不大.

    所以對金門而言, 惟一可能接受的方案, 就是把賭場開在一些"外島", 如小金門、甚至是一些如大膽島...等. 這樣一來, 一方面可以解決影響本島的風氣, 另一方面還可以吸引大陸觀光客, 不過這些外島我都沒去過, 所以我也不確定能不能建賭場....不過總的來說, 如果大家期望金門公投會通過博奕? 以短時間來說, 我認為是很難啦.

    最後補充一下, 有一家上市公司號稱他們在金門買了8公頃的土地. 上週我朋友Jeff 問了我這件事. 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因為金門和台灣不太一樣, 之前多數的地都是劃為軍事區, 而民間又有很強烈不能隨便賣地的觀念. 所以如果要買"一塊"8公頃的地, 坦白說實際上是有困難的. 而且如果真的有, 這種事早就傳遍全金門, 結果大家都不知道在哪? 所以扣除掉公司誇口的可能(也就是公司可能和一些地主有默契, 如果xx情況下, 我會以多少錢去買), 惟一的可能就是他們是買了很多塊合起來一共8公頃的土地. Anyway, 這種事聽聽就算了.

    反倒是, 如果執政者有心要把博奕當作是一項投資, 那就應該認真規劃相關的細則(例如韓國和新加坡賭場是不允許本國人進去的), 這樣才能作為後續公投者能有更週詳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