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從近期事件看台灣的顢頇


從近期事件看台灣的顢頇


最近有個讀者寫email給我,談他看了公司的品格2後的心得。他覺得第一,台灣的股票好像根本不能買(~這種反應很正常,但並非我的原意),第二,台灣的制度好像有很多問題? 他舉了二個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1. 為什麼台股成交要以千股()為單位? 2. 為什麼台股要有漲跌幅限制?
 
就第二項心得,套句達摩的話,嗯,你已經得到我的骨了!

為什麼台股要以千股為單位? (當然,我指的是盤中,而不是盤後的零股),你大致可以想像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股票是用實體交割的,也就是如果你想賣股票,要先把股票存券商,成交後券商要驗你的股票確認無誤再交給對方。如果不以千股為單位,你賣了371股,要拿3100710股和11股的,券商不就搞死了?作業成本和交易速度也會是大問題。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公司股務上。


But,沒錯就是這個But, 今天的台灣是這樣嗎? 首先,今天台灣可能很多年輕一輩的連股票長什麼樣都沒看過了,台灣很多年前就開始把所有股票集保交割(甚至是無實體化了,當然你知道我講的都是指上市櫃公司股票),簡單地說,對多數人和券商及股務後台作業而言,股票早就只是電腦或集保存褶裡的一個數字了。第二,台灣今天多數的股票交易都已經是電子化下單了,後續作業和交割成本早就大幅縮減,只要配合台灣股務的電子化(就是他媽的不要再成天寄那些有的沒的開會通知、股東會資訊給我),事實上當初的問題今天幾乎都不存在了,即然如此為什麼交易還是要以千股為單位?

反過來想,近期台股成交量大減,也有人提出來買台灣50不如乾脆買台積電算了,因為光台積電一家的權重就佔台灣5030%而且台積電股價還不停上漲,但問題是台積電股價在180元左右,買一千股等於18萬,對不少想買台積電的人都是一大負擔,如果可以開放零股,是不是有助於不少年輕族群可以長期投資地存股?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做? 為什麼不做? 為什麼不做? 
 

我上一篇叫海瑞們要多從迫害者的角度思考,那你不妨想想如果你是金管會主委或高層官員,你要不要做?

台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是金管會主委責無旁待的責任,只要是對台灣股市活絡有益的,我們當然要做。
 

~是嗎?

在今天的台灣,充斥著不想改變的氛圍,背後的主力就是些人成天閒閒沒事但又有錢的老人,他們生活少數的樂趣就是玩玩股票和看著電視上的名嘴亂扯,你把遊戲規則改變了,他們會非常憤怒,因為他們不像年輕人般熟用現代科技,因此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權利被剝削了,他們會集結抗議。而我們的媒體就在等這一刻,他們想看到這種抗爭和衝突。不久之後,你就會聽到有老人因為下錯單造成心臟病發,他的女兒在電視上哭訴著金管會主委是殺人兇手,有孕婦因為原本要買200股結果下錯單買成200張,造成嬰兒早產,突然間原本雄心壯志的金管會主委成為千夫所指。幹~早知道還是就減稅就算了,反正皆大歡喜無人受害。


這就是今天的台灣,有一堆抗拒改變的老杯杯,有一群打著伸張正義、為民喉舌,但其實根本除了嘴砲功夫了得,只會瞎起鬨,三小事也不會的民代和媒體,和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官員,造就是就是今天的台灣,什麼東西和制度都和30年前差不多,然後大家關起門來騙自己台灣很好,可以吃著才30元一碗的涼麵覺得自己真是他媽的小確幸。

請你想看看,今天的台灣股票買賣真的一定要以千股為單位嗎? 如果銀行都可以讓客戶勾選改寄電子帳單,為什麼公司股務還必須一定要寄實體郵件? 他媽的公司法為什麼要規定台灣公司一年只能配息一次? 台灣股市交易量不振,除了成天講減稅,難道台灣資本市場已經完美到沒有別的制度面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近期另一個讓人無言的是地價稅的紛擾,最近台灣地價稅炒的很兇,原因是上個月大家都收到地價稅單,很多人還以為看錯了,因為地價稅平均調漲30%.(~我有塊地以前一年繳35,000元左右, 今年變58,000, 對於有機會能高於全國平均,本人深感他媽的榮幸!),所以不意外地很多意外開始發生了,有個老農夫因此很苦惱最後猝死,於是議員們決定為民申冤,帶著群眾闖市政府幹譙市長搶錢,有些喇豬屎機靈的市長看看風向不對,決定讓地價稅打六折徵收,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縣市推出了分期付款或延後支付的優惠方案(幹,為什麼不搞提前繳地價稅可以抽冰箱還是東京雙人機票呢?),最後呢? 不意外地財政部說要考慮重新修訂地價稅。

他媽的,才上路就要重新修訂那又何必當初呢? 怎麼沒有人問當初說要大幅提高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而且不要忘了,台灣是房地分開課稅的,除非你是空地,否則另一個不意外地,明年5月你會再收到新版同樣是大幅調高的房屋稅單。幹,這個政府是在搶錢嗎?
 
在你下這個定論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台灣現行的土地稅制。台灣土地基本上有二個和稅相關的政府公告數字,一個叫公告現值,這個數字是每年調整一次,主要作為土地買賣時課土地增值稅之用,這個數字經過歷年的調整基本上只是略低於市價(約是市價的八成),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只有在買賣不動產時才會用到的數字。順便一提,你知道台灣所有稅當中位階最高的是哪一個稅嗎? 答案不是你以為的所得稅而是土地增值稅,因為它是惟一被寫入憲法的稅目(憲法第143),會是這樣當然是因為我國憲法是基於三民主義而來。所以公司如果有欠稅或破產,第一要先還政府的不是所得稅,而是土地增值稅。

另一個數字叫公告地價,目的就是用來課本文所提的地價稅,這個數字是三年調一次。相對於土增稅發生在買賣時才課,地價稅則是持有稅,就是擁有這塊土地的人每年都要付稅,基於樹果原則(就是可以對果實課稅但不應該傷害到樹),公告地價一向低於市價很多(約是市價二成)。此外,財產稅(房屋稅和地價稅)也是縣級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財源(科科~這是財稅教科書寫的,不過事實上台灣縣級政府最重要的財源幾乎都是來自中央的統籌分配款和各項補助)
 

好啦,既然講了一堆什麼樹果理論什麼課稅不應該傷到樹,那為什麼財政部/地方政府吃飽太閒要調高公告地價傷害人民呢? ~~因為這是人民要求的。
 

~台灣人怎麼可能主動要求加稅? 你應該不是台灣人吧!

首先,因為台灣土地長期上漲,基本上公告地價一直以來都是調高的,這次大家特別有感主因是歷經幾次調高後,基期愈來愈高,這次一口氣調高30%自然特別有感。但這和人民自己要求有什麼關係? 你可能忘了公告地價是三年調一次,換言之目前調整的數字是反應過去台灣三年不動產的飆漲,而且你也別忘了正因為台灣房地產前幾年的飆漲造成大家買不起房,所以當時一堆公民團體要求政府要調高房屋和土地的持有稅來打擊囤房客,逼這些囤房客釋出手上不動產。而尷尬的是本來政府算好了反正房地產在飆漲,大家也不太會在意這點小錢,沒想到新價上路時,卻碰上台灣房地產逆轉,這下大家都不甘心了,結果老農夫就成為政府欺壓人民的最好藉口,這也是經濟學上很明顯的政府失靈的例子─政府看到問題嚴重到無法收拾了,開始規劃因應之道,但等因應之道上路,整個局勢卻逆轉,政府政策反而打壓了市場。
 

另一個政府沒說出口要調高地價稅的原因是財政健全方案。簡單地說,台灣中央舉債已經快破表了,一堆地方政府說穿了根本早就是破產了。因此財政部要求地方要提高自有收入來降低負債比率,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調高主要財源財產稅。

既然有這麼正大的理由為什麼不和百姓明講? 是嗎? 你要地方政府首長告訴他們的市民,今天負債這麼多都是因為我每年都辦了很多根本只是為了增加我的支持率,讓市民誤以為自己有幸福感,但其實根本是打腫臉充胖子的煙火和晚會? 你要我告訴市民我們花了超過百億申辦國際賽事,我說有助於增加本市國際能見度,增加觀光收入,其實根本沒這回事? 你要我告訴市民我任內搞了很多雄偉的建築,說是會帶來週邊效益,其實除了帶動週邊一些原本很鳥的土地因此飆漲外,新鮮感一過根本沒有幾隻貓會來,而我們還要每年編高額預算維護和維修?


好啦~這就是台灣人普遍的心態,政府放煙火、辦晚會,反正只要是不要錢就是好! 看到電視成天宣揚我的城市,花了鉅資辦開幕閉幕式,還有那日本大師的設計,幹~我真的覺得好光榮啊; 風景區、博物館怎麼可以收錢? 我不是每年都有繳所得稅啊,政府當然要為人民服務啊? 但事實上是所有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每個都要錢,而且因為大家都不在乎,所以這些活動和建設背後都有著許多的浪費和貪污。 更慘的是,明明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來因應,但是因為地方首長要討好大家,通通都是不要錢或是收個3050塊意思一下。大家都覺得這個市()長很好,人民又幸福又光榮,結果等到財政瀕臨崩潰,結果是不管你有沒有用到這些東西,大家都要付錢。最好笑的是那些民意代表,事實上不少地方無厘頭的建設和紙紮工程這些民代都貢獻良多,結果今天稅要上漲,他們卻能忝不知恥地的認為他們必須代表著基層民意的心聲站出來。


台灣地方財政問題由來已久,基本上和民眾不想去管政府到底在幹嘛,只想佔政府便宜卻不想付出相對代價有關,而這種心態又助長了地方首長好大喜功、用建設綁庒腳和收回扣,看似監督的議員其實只是只是首長的同路人,甚至在政黨政治競爭下,不少議員的政見居然就是惟一支持X市長,監督者的政見就是全力支持被監督者,媽的咧,我是全台灣惟一一個看出來這邏輯有什麼不對的人嗎?

Anyway, 地方財政的相關問題本blog談了很多,地價稅爭議凸顯的除了長期以來地方財政失衡沒有紀律外,另一個重點也是這些年來公民抗爭愈來愈激烈,往往逼著政治人物必須針對訴求立即做出令這些人可以接受的回應,結果很多事情在未充份溝通和通盤考量下,上路之後反而引發另批人的反彈,這種事誰是誰非,或是前朝遺毒,說實在的怎麼說也說不清。但在Yes No 之間,或許有些問題是大家可以思考:

1.      公告地價是不是一定要3年調一次? 每年調1次是否大家驚嚇程度會小一點 ?

2.      在地方財政失衡下,除了考慮調高財產稅(房屋和地價稅),是否也應該考慮擴大稅基? 目前台灣有一堆把農地上面蓋鐵皮當工廠用的、當民宿、當豪宅用的,這些都因為農用而免稅,更別說還有一堆工業用地蓋住宅適用工業用地稅率的。台灣人一直有個錯誤的觀念,只要你對我課稅那就是承認我合法。他媽的,課稅和合法是二回事好嗎? 你知道嗎? 依台灣法律賭博是非法的,但理論上你賭博賺錢是要繳所得稅的,合法和課稅根本是二回事,在無力或無法取諦這些違建或違法使用下,至少課稅是可以的。

3.      房地真的有必要分開課稅嗎? 房地分開課稅的理論是,土地沒有折舊但房子會折舊,但問題是房子折舊的市價還是在上漲啊? 房地分開課除了讓可以養更多的公務員,讓大家和銀行更多點事可以做外,其實已經有點不合時宜了,為什麼不合併課稅然後一年分二次繳 ?

4.      從上面講的就知道,目前地方政府面臨的同時有收入和支出問題,也就是支出不斷增加但收入卻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是否也是該好好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而不是打著照顧老人、鼓勵民眾等的理由一堆東西都不要錢或是收個便宜到哭爸的價錢? 說真的,今天台灣最有錢的就是老人好嗎? 更何況以今天來看,傳統65歲的標準根本不適用,一堆70歲的根本都比20~30歲的"奧少年"還健康,65歲半價是否還有必要? 還是應該調到70歲?

5.      傳統上我們認為選出民代,民代會幫我們監督政府,結果搞半天,民代不是被政府收買,不然就是民代才是掏空政府最大蟊賊,在傳統的監督機制無效下,是否人民應該要求政府部門要有更多更透明的揭露? 例如歷年人事費用的變化、公共支出的變化..等,讓人民可以用更透明的資訊來了解及監督政府的支出?

 最後,有句話說出來混 早晚要還的!”,今天地價稅的暴增只是凸顯長期的政府的財政問題。當然,你可以選擇裝死,要求減稅然後繼續看你的煙火和晚會,感受市長帶給市民的光榮感……..如果你是60歲左右的話。或者賭看看,在你未來的30~50年裡,到底是你會先掛還是地方政府會先掛。或者,好好地幹譙和監督你的政府吧!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給台灣的”海瑞”們



我以前的文章介紹過海瑞─這個明朝,甚至是中國的最後一個清官. 最近台灣社會運動紛擾,讓我忍不住把海瑞的故事拿出來再講一遍。

簡單再回顧一下海瑞的故事: 這位海大哥人生大多數的官場生涯都擔任幾乎不入流的官,但卻在最後幾年像是坐火箭般地升官。想當然爾,能這樣升官必然是朝中有人罩他,但問題是綜觀即便海大哥最後幾年當的官,都是些位高卻無實權的位子。


器重他卻不重用他這是什麼道理? 理由很簡單,明朝吏治腐敗、民心望治,所以要有一個樣板出來給人民期望,這是海瑞出線的主因。看來明朝的高官們真的很糟,居然想出這樣主意欺騙人民? 但事實也並非全然如此,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高官心裡很清楚海瑞根本不能拿來真用。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海瑞是什麼卓爾不群,不同流合污的清流,真正原因是海瑞的為官紀錄。


海瑞在擔任縣令判案時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模式: 只要是窮人告富人,那一定是窮人勝訴;只要是沒權的告有權的,那一定是沒權的人獲勝。就是這個模式在地方官員貪腐收賄的明朝中末期,讓海瑞成為了中低階層人民的希望。


但請你想一想,當富人和窮人、有權和無權者互告,一定都必然是富人和有權者的錯嗎? 如果法官(縣令)判案只看錢權卻不看事實真相那會有什麼問題?


沒錯,誣告和勒索,在海瑞任職的縣內,出現大量窮人和流氓控告富人,進而藉機勒索富人,富人只好大量搬遷最後反而讓該縣工商蕭條,這就是朝中高官不敢給海瑞實權的原因。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海瑞這種偏激的人為什麼會受到民眾高度支持? 不正是因為明朝地方官員向來貪腐,收錢判案都偏富人和有權者的關係? 所以探究真正問題所在其實是出在大明朝的官員貪腐風氣(當然如果要再探究下去,這其實又和明朝自太祖開國以來就給官員過低的薪水,逼著官員必須要貪污有關,不過再扯下去就太遠了),針對這種情況,該改革的不應該就是制度而不是鼓勵有更多的海瑞出現嗎? 海瑞的出現反映的其實只是當時人民對於現況不滿下的奇怪產物。


看看以上海瑞的故事,你是否有和台灣現況有種相似的感覺。台灣一直以來由於許多制度和法令的不完整(這要謝謝那些坐領高薪、事事關心卻又一事無成的立委們),再加上近年來貧富差距的拉大,台灣民眾普遍對政府和法律失去信心,認為這是一個官商勾結、法律偏坦富人有權者的社會。也在這種環境下,台灣出現了很多海瑞


現在的海瑞當然沒有當年海瑞判案的權力,相對的,他們更常出現在街頭、網路甚至是一些媒體上,他們共同的特色不外是弱勢的代言人、反欺壓、反壓迫等。某種程度來看,他們的確對於傾倒向一邊的天平起了平衡的作用,或是對於一些面對法律不知所措的平民百姓提供了諮詢和發聲平台。但問題是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也就如同明代的海瑞一樣,在面對一個問題時,他們看得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當事人的身份,只要是窮人、只要是弱勢,那他們必然是被壓迫、受欺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站出來挺他們,這些事在台灣許多勞資爭議、土地徵收、婦女議題..等都可以看到。可是,只要當事人是窮人、弱勢、婦女,那他們就一定是對的或是受欺凌的一方嗎? 甚至你會發現許多海瑞是這麼認真投入地想打造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經常即便這些人眼中的被迫害者根本不覺得被迫害,海瑞還是認為這些人只是因為知識不夠、意識未開,所以我更要積極幫他們爭取權益,如同有些死刑犯認為自己每天擔心死刑到來,過著生不如死,還不如早早處決;或是自覺自己罪有應得,該以死謝罪,但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卻堅持他們不可以死,每次死刑令到來,就提緊急上訴,甚至是當人被處死了,還去向歐盟告狀,希望歐盟處罰台灣。我常在想這些海瑞們在意的,是他們心中自認為的公平正義? 是真心想保障這些弱勢者的權益? 還是想保有對自己心中理想的迷幻? 每次都這樣搞,是否也會如同明朝的海瑞般,讓一些無賴的弱勢反而藉此勒索富有的一方呢?


清代的小說老殘遊記裡有二句話值得當下的台灣思考:

第一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惡之處”. 另一句是「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
 

給台灣的海瑞:

我相信你們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你們也的確幫了不少弱勢族群出聲。

但當你看到有人被迫害,並不代表這個群體的所有同類型都必然也被迫害。相對的,當你看到有人被迫害,迫不急待要申張你的公平正義時,或許你也該從迫害者的角度去想想,而不該永遠都只有從被迫害者的角度。


給台灣熱心於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志之士們:

台灣很多制度不健全,那麼你該想的是推動制度改革,而不是認定反正制度都一定為富人設計,所以最好的就是衝撞制度,當大家都認為自己在進行的是不得不的例外,到頭來所有法律和規定都不再存在。


給更多的一般人:

當你看到有些人對於特定議題,不管現實情況為何,他的答案永遠是固定的,在你崇拜他之時,或許也該去思考,什麼問題答案都是一樣的人,這樣的人真的具有可信度嗎?

 就如同我最看不起的數字大師,十年前他講是遺產贈與稅太高,造成資金外流才讓台灣經濟蕭條、後來講台灣公司所得稅太高,台灣公司把資金藏在海外,接下來是台灣要課證所稅造成資本市場萎縮、資金外流,現在講內外資稅不同,造成資金外流。


他媽的他根本不管他前面講的那些稅最後全部都減了,結果對台灣經濟一點屁用都沒有,只要談到經濟,他的答案就是政府稅太高或是減得不夠,像這種答案固定完全沒有可信度鳥人的話,你真的有必要當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