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賭盤與選舉

 

賭盤與選舉

 

美國總統投票在即,近期很多台灣的政論節目和一些Youtubers 開始紛紛以賭盤較民調更貼近真實,判定Trump將贏得大選.

 

先說明一下,這裡指的賭盤是一家叫”Poly Market”的網路賭場. 基本上,上面什麼都可以賭, 例如Fed下一次會議會不會降息? 是降一碼、二碼還是三碼? 奥斯卡哪部電影會拿下最佳影片...

 

而且Poly Market 的賭法也和股票,或者精確地說:期貨(Futures)/選擇權(Option)一樣. 只要買進的力道愈大(大於賣出力道), 價格)就會上漲(賠率下降). 而下注者也不是一定要等結果出來才判定輸贏,一樣可以在結果出來前, 逢低買進,逢高賣出.

 

事實上,在美國很多的分析裡都有說明此事,川普的勝率之所以在近期拉升,這是因為有4筆巨額買單湧入(3500萬美元)押注川普勝選.

 

當然,沒人知道,這4筆買單是真的純押注,還是川普陣營的策略. 事實上,這種靠賭盤去拉抬選舉的策略,在30多年前台灣就有人搞過了. 那個人叫翁大銘.

 

當時翁大銘在他的選區(當時還是一個選區同時選多位立委的年代),透過地下組頭去收賭翁會勝的下注 (確切賠率我不知道,可能是你押1000元,如果翁當選了,你可以拿到1000+2000).

 

這個手法非常聰明,因為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被教育拿xx黨的錢,票投oo. 簡單地說,買票的回報率很低. 你可能付了1萬票的錢,可是開出來只有2千多票. 但是賭盤不一樣,下注的人是拿自己的錢出來押的,回報率一定很高,畢竟沒有人會和自己的錢開玩笑. 果不其然,那年以無黨籍參選的翁大銘果然是高票當選.

 

所以你可以想像,同樣是3500萬美元. 如果拿來打廣告,讓選民因為看廣告而轉向的,可能回報率堪比買票,甚至更差. 但如果拿來壓賭盤,讓賭盤上揚. 再配合上宣傳,是不是回報率會更高?

 

事實上,政治博彩在美國目前並不合法. Poly Market如同網路賭場一樣,是一個注冊在美國海外的賭場. 當然,這對投注者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就如同絕大多數人永遠也不會有興趣你目前看的網頁,背後的伺服器放在哪裡一樣.

 

今年美國本土成立了一個政治博彩網站─Kalshi. 它所推出的商品─賭兩黨誰會控制參議院. 不意外地遭到了封鎖. 美國主管這項商品的是期貨交易委員會. 期貨交易委員會反對的理由是,這種商品很容易遭到操弄, 而且讓金錢影響選舉的公平性. (雖然更多人相信,真正的原因是期貨交易委員會不想渉入政治,因而引火上身).

 

但有趣的是Kalshi因此一狀告上法院,今年9月一審居然還贏了. 不過很明顯的,期貨委員會一定會上訴,所以結果仍未可定.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今年川普勝出,而且吹噓自己靠賭盤的策略勝出的話. 那未來政治博彩這件事肯定會是美國兩黨要吵翻天的事了.

 

p.s 以目前泰勢來看,川普的確勝選的機率較大. 因為別說目前的打平,或輸1~2%. 以過去二次選舉前一個月民調來看,川普對希拉蕊是輸6%, 對拜登是輸10%, 但最後結果 vs. Hillary 是輸2% (Trump 46.1% vs Hiliary 48.2%, 這裡指的是popular votes, 全國總選票). 2020年是vs. Biden 是輸4.5% (Trump 46.8% vs. Biden 51.3%).

 

一般認為Trump有近5%的統計誤差領先. 這個誤差很像早年的民進黨. 因為支持者很多是中低階層. 這些人多半在外工作, 無法像上班族一樣在家接電話民調.

 

至於這次呢? 一般認為共和黨反墮胎的作法會讓一些婦女轉向民主黨. 但移民問題,會讓一些中立人士轉向共和黨. 最後結果如何? 兩週後拭目以待. 又或許這一次,我們會看到如果當年Cambridge Analytica影響英國脫歐決策一樣,再次目賭一個新的選舉策略的產生.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股票禮券化

 

股票禮券化

 

前二天東吳的學生在群組裡問, 老闆要他送禮,預算約1~1.5萬間, 男性. 大家是否有什麼建議?

 

當下,我開玩笑地說,如果送10股的台積電,對方一定很高興. 因為台積電股票變現性高,有升值空間,而且放久了也不會壞. 肯定比收到什麼琉璃、陶瓷或是精品筆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更讓人開心.

 

這本是開玩笑,但後來我愈想愈覺得有道理. 既然政府正在研擬資產證券化(例如把高速公路收費或重大工程包裝成證券化),為什麼不能把股票(這裡指上市櫃公司股票)禮券化?

 

如果今天券商買下一定數量,然後散成個股的禮券. 或是允許同券商的客戶之間在一定數量(500股內)可以轉股(類似發紅包的概念). 券商再從中收手續費,再加上這種股票互轉/禮券入帳初期一定是只能同一券商,勢必增加特定券商開戶數,這對券商來說豈不是一大利基?

 

先談一下技術問題, 如同我很多年前寫的台股為何不以1股為交易單位? 由於現在台灣證交所已全面電子化交割/集保了, 所以基本上要用轉帳方式移轉股票是沒有困難的. 例如,我前陣子就把我在A券商的股票全部移到B券商, 然後把A關掉. 這過程只要在A券商填一份表格即可.

 

當然,這是自己轉自己,問題不大. 但如果甲轉股票給乙, 這就有稅務的考量,甚至是公司股東名冊的問題.

 

先談稅務,第一是要不要課交易稅,第二個是會不會有人拿來偷渡逃贈與稅/遺產稅. 目前台灣贈與稅的免稅額是每人每年244. 遺產稅是1333(當然,不可能有人為了逃稅每年都死一次).

 

以交易稅來說,目前稅率是千分之3. 不要忘了,禮券指是小額. 例如一定金額(3萬元)或一定股數以下(200). 要送禮的人基本上不會在意這種交易稅. 所以當然可以課. 券商同樣也可以收手續費. 畢竟這樣大家才有誘因.

 

同樣的道理,以遺產贈與稅來說, 這種小額禮券要超過免稅額也很困難. 而且贈與稅多半也都是事後查到補稅. (遺產稅是先凍結財產,完稅後才能過戶). 如果有人有大量密集的贈與”. 以國稅局的技術和目前的電子化,這是很容易查的. 基本上問題也不大.

其次就是股東名冊的問題,就是台灣很愛講的,股東會召集前的投票權,或是發股利的問題. 即便多數人根本不在乎,但台灣主管機關還是很堅持。甚至有些不良公司藉此來作為反向軋空散戶.

 

我的建議是,券商可以建一個集合帳戶. 也就是從台積電的股東名冊中,持有1萬股的是元大證券禮券專戶. 元大買進後,再把這1萬股以1股為單位賣給想買禮券的人.

 

所以甲想送乙10股的台積電. 他可以用現金依元大的盤價或收盤價買進10股台積電(13…)的權利, 並支付相關稅費後. 如果乙在元大有帳戶,就直接指示元大把這10股撥進乙帳戶. 如果甲乙同時在乙大有帳戶,那就更簡單了,直接交付相關稅費後,電子轉帳就可以從甲撥到乙了. 花俏一點還可以出現個紅包,贈禮者寫個龍馬精神、阿彌陀佛之類.

 

又或者元大給甲一個序號. 甲再把這個卡或序號送給乙. 乙收到後必須在元大開個戶頭,打入這個序號後,股票就撥到乙的帳戶. 這些作為都是在元大的集合帳戶裡移轉,對台積電來說並沒有影響. 元大一樣可以透過這些虛擬帳戶發股利或是投票.(美國券商就是這樣做的. 沒理由台灣做不到). 如果要硬說,透過集合帳戶持有和個人真正持有的差別, 那大概就是沒辦法領股東會紀念品了.

 

不過我想反正台積電也不發股東會紀念品,而且初期發行這種禮券的,也不太可能是一些阿撒不魯的公司. 影響應該不大.

 

現任的金管會主委把發展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當作首要任務. 原因是台灣人和台灣公司很有錢,但大量的資金都外流投資到海外去了. 但任何一個作個理專的都很清楚. 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是台灣除了股票和一些似是而非的REITs外,根本沒有什麼商品可以投資. 除了這些年愈來愈多人買台股外,以前台灣人能做的投資就是買房、定存和保險. 然後,保險公司再把這些錢去買海外債券/股票.

 

簡單地說,就是台灣金融商品的創新性很低. 而這些創新性很低,很大原因就出在主管機關愛民如子和防弊至上的心態. 深怕小孩會被騙、小孩會吃虧.

 

這段時間我看到最有意思的話,是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說的. “金管會說,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我們已經準備好20年了” “不要20年後又說,我們已經準備好40年了”.

 

如果真的想幹,就不要劃大餅,揚棄傳統零弊觀念,思考Z>B (利大於弊). 不要老想著學老外,針對台灣人的需求作規劃. 這種錢才會真的留在台灣. 股票禮券化真的搞起來. 真的要擔心的是精品業,而不是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