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隔靴搔癢式的公司治理

 

隔靴搔癢式的公司治理

 

先請你想像一下什麼叫隔靴搔癢”? 就是你知道癢的地方在哪裡,隔著靴子用力抓,感覺是抓到了,可是卻止不了癢. 怎麼會這樣? 因為你沒有直接對著要害抓下去嘛.

 

今天有的新聞是,金管會要嚴懲大股東干政,好嚇人啊.

 

為什麼有這個東西呢? 這是因為之前發生了某金控被解任的前董事長,居然有本事把金控高層都叫到家裡開會。或另一家金控底下的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居然可以叫金控高層把金控旗下重要子公司的財務及業務資料透過其祕書交給他. 更不要說這位大哥出國的費用,居然是金控旗下公司買單。難怪金管會非管不可。

 

看到以上,當你準備贊嘆金管會 感恩金管會前,我先請你想一個問題:

 

台積電前十大股東裡,有新加坡政府和挪威中央銀行投資專戶. 如果新加坡代表或挪威代表要台積電的高層去家裡或辦事處簡報,你覺得台積電那些副總、總裁,甚至財務經理會去嗎? 或是如果他們要台積電各廠的一些財務/業務資訊,台積電的人會私下給嗎?

 

答案是不會,對吧?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嘛. 因為決定我能不能在台積電幹副總或總裁的人,並不是新加坡或挪威政府,而是台積電的董事會/董事長嘛.

 

那麼反過來說,這些金控的高層之所以會去前董事長報告,或是把公司重要資訊給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的理由不也很簡單,那就是就算那個人已不是董事長,但他仍握有公司重要的人事或決策權。不然你認為那些去開會的金控高層都是傻瓜還是純粹唸舊?

 

之所以如此,答案就出在我差不多十年前”(2014)出的公司的品格中,講富邦金控總裁幹譙金管會那個教案裡提的─影子董事()”. 也就是在台灣的上市櫃公司中,有一些人你在公司的董事名單或高階經理人名單中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或是他的名字並不突出只是放在一般董事/經理人名單中,但誰都知道這位大哥才是這家公司真正最有權力的人。

 

例如之前東元之爭時,不管是結盟的華新麗華還是原本想吞併的林陳海,找的都不是東元董事長或是常務董事,而是位一般董事,你猜原因是什麼?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那這則新聞不就是告訴你未來要嚴懲大股東干政了嗎? 代誌絕對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你去隨便翻開台灣上市櫃公司的董事名單,最重要的並不是左邊的人名,而是最右邊附註的”XX投資公司”. 是的,台灣仍留著世界多數先進國家都已廢除的法人董事代表制”.

 

在這個制度下,台灣絕大多數的上市櫃公司董事(獨董除外)都不是自然人,而是某公司的法人代表. 包括前述那二位金控的大股東 “.

 

最近不是有個新聞說,證交法修正案通過,以後持股5%以上股東必須揭(之前規定是10%). 內交還寫什麼藏鏡人將無所循形. 我在想這記者是在寫科幻小說嗎?

 

我就簡單說一句: 你有沒有看到商總或是工商大老出來反對這個修法? 如果沒有,那就是告訴你這個修法是無三小路用的。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嘛,就是我說的台灣上市櫃公司絕大多數的董事都是法人(XX投資公司). XX投資公司的大股東呢? 分別是AA投資公司、BB投資公司、CC投資公司. AA投資公司的股東呢? 是英屬維京群島的KWNPC 以及巴哈馬 CNTWC公司, 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你告訴我揭露這東西有什麼鳥用?

 

其實不管是影子董事()或是這種多層次股權結構,其根本原因就出在我十年前就一直在說的法人董事代表制”. 結果中間還經歷了一次公司法大修,幹,這種事連提都不敢提,難怪你會看到就是政府提了一大堆政策,得意洋洋地宣傳公司治理又將邁進一大步,但一般投資人根本無感.

 

反正,你就記得一個法案,如果工商大老都反對,那一定是好法案。完全沒人出來唉的,那一定沒三小鳥用. 而台灣公司治理最愛做的,就是後面這種。

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

 

1997年我在紐約唸書的時候,那一年正是知名的紐約市長Rudy Giuliani 朱利安尼(https://tinyurl.com/ymx49z79) 求連任的時候. 我甚至有次在地鐵站出口遇到他還和他握手.

 

這位大哥最為美國人熟知的,自然是911事件時表現出的沈著領導力(或是後來為川普辯護的惡名昭彰),不過那是後話,在1997年時,他更為人知的是大力打擊犯罪,讓紐約從好萊坞電影中的罪惡之都,成為至少多數紐約市地區都算安全的城市。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很有趣的是,他並非從打擊凶殺、幫派這類老虎開始,而是大力掃蕩塗鴨、色情服務或路上賣大麻這種蒼蠅案做起。他的理由是,所有的大案都是從小案開始,當你把根給刨掉了,大樹也會慢慢枯掉。這是個很典型的,勿以惡小就放過的例子。

 

這一篇我主要想寫的是台鐵。

上週六應朋友邀請要到中壢去,我又懶得開車,於是搭了自強號。

到了要上車,我發現靠,根本很難進去,因為車廂連結的空間站滿了人,同樣地,車廂走道也滿滿是人,每到一站就是一次人員大遷移因為除了要下車的人,等人上來,很多佔位的人都要起來.

 

我的情況也不例外,但更慘的是,佔我位子的是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小孩. 然後……接下來的40分鐘,我就一直聽著小孩對媽媽抱怨,還有多久會到? 他腳很痠想坐下來。讓我這個買了自強號的乘客搭乘經驗非常糟糕.

 

當然,你可能想這是週六、日的日常,坦白說我不知道,不過我是在前一天()接近下班前網路買的票,所以除非是臨時起意,否則買票這件事應該沒有想像的難。

 

有人說,可能是現在可以刷卡直接進站了,所以很多人就搭自強號,反正可以付區間車的錢. 我不確定是否真如此,但我印象中,早期自強號或莒光號車廂中會有很多站票往往是連續假期時,輸運旅客的變通性做法,但似乎當初的變通如今已經成為了常態. 對乘客來說,搭乘台鐵最高級的自強號就像你到一家客滿的餐廳,你一邊吃,等待的客戶就直接站在你的桌邊盯著你何時吃完一樣的檻尬。我都不知道到底該怪餐廳,還是怪等待的人,還是怪我自己?

 

事實上,因為工作地點,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每天搭火車通勤的. 剛開始我覺得很奇怪,同樣在台北市,為什麼搭捷連和高鐵大家會排隊,但搭火車卻不會? 通常火車一來,人群就蜂擁而上. 有時連要下車的旅客都有點困難。

 

坦白說,我一開始以為搭火車的比較不守秩序. 但搭久了我就發現,搭火車排隊根本沒鳥用因為大多數的時候,火車門是對不準月台劃的入口排隊線的.

 

同樣的,很多人知道台鐵經常誤點,這其實我可以理解,因為我常看到很多年紀大的人搭台鐵,上下車很慢. 可是有趣的是,我每次都看到指示牌上告訴你火車將延誤x分鐘,但原來表定的時間到,廣播依然播放車號xxx xx方向區間即將進場,請旅客準備上車” (然後根本沒有車子來)

 

說真的,廣播不準或火車沒對準這很重要嗎? 我相信更多人會覺得相較於誤點或安全,這根本不算什麼? 可是反過來說,如果你連很簡單,馬上就可以修正的事都做不好,那你怎麼能期待他可以做好大事?

 

我看到很多專家對台鐵提出的重整方案,不外乎是資產活化、增加其他附加產品營收等。幾年前大家都在嘲笑韓國瑜,事實上韓反映的正台灣人的通病,大家都愛高談闊論地談征服宇宙,卻很少人去想何時要把門前的水溝清一清.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共犯結構

 共犯結構

 

在我很年輕跑業務的年代,曾經有個人教過我一個留住客戶的方法─就是帶客戶去嫖妓。這麼一來,二個人都有把柄在對方手裡,自然成為親密戰友(…不用猜了,這種事我沒幹過).

 

類似的說法在中國也有,所謂的四大老鐵就是: 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和一起分過贓. 簡單地說,就是把你和對方綁成共犯結構,一方出了事,另一方也跑不了。或者說,用更好聽一點的說法,這叫利益共同體”.

 

類似的利益共同體在現實世界裡無所不在,如供應商和銷售商; 葯廠和醫生,或者說政治人物和建商”?

 

台灣總統大選將至. 回顧過去,每個在野黨都會抨擊現任總統放緃土地/房屋炒作,讓年輕人絕望,甚至很多人的所得都拿去繳房貸了,造成國內消費的排擠…….. (以下省略1千字). 因此,只要我當選,一上任一定廣建社會社宅、打壓土地炒作…………(以下省略1千字),讓國家回到正軌,年輕人重拾希望….(以下再省略1千字)

 

應該不必打賭了,這些話在未來的幾個月內,你一定會重覆地聽到。

 

明明政府的確出爐了不少打房政策,或是宣稱正在建龐大的社會住宅,為什麼房價還是愈打愈高? 是因為建商說的,歸究於建築成本的節節高升,或是有些專家拿著居高不下的空屋率,說這就像囤蛋的道理一樣,只要預期心態不降,再多的供給也沒用還是…….: 因為這一切是建立在共犯結構, 我是說利益共同體下.

 

當我講到利益時,很多人直覺想到的是錢. 但你想想,地方的縣市長或立委或許真的需要建商的錢,但難道台灣總統或央行總裁也要建商的錢嗎? 應該還沒有這麼不堪吧!

 

事實上所謂的利益不只是錢,還包括了,或者簡單一點: 不要在我任內出亂子。

 

先講地方政府好了,台灣一場縣市長選舉或立委選舉要花費1億元起跳,這應該算是常識了. 立委和縣長的薪水就算年薪600萬好了(其實這裡面還包括助理費和一些實報實銷費用)4年下來頂多就是2400萬,僅略高於成本的1/5,如果說台灣的立委和地方首長都是抱著不惜虧本也要為民服務,而且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心態都一樣,這未免也太感人了吧? 難怪大家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那麼誰可以和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每個立委或縣市長(現任和退下來)都是住豪宅? (我印象中我很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是去看我朋友的新買6000萬的豪宅,她的樓上就是某當時現任立委)

 

當然一定有人說,這1億元的選舉經費不可能都是候選人自己出,但要說9成都來自募款,候選人自己只出10%,你摸摸自己的肚臍,你覺得有可能嗎?

 

很明顯地,台灣的政治人物有很多灰色的收入。有人可能想靠關說收紅包。嗯….就算一個紅包30萬好了,4年內你要關說至少300件這種等級的才能回本,等於4天就1件,這未免也太勤奮了吧,而且這位立委一定口碑很好,才會如此業績長紅。

 

事實上 誰都清楚,作為一個縣長,最大的利益就是來自土地變更/重劃,也就是透過都市計劃,把一些不值錢的地(如農地)或鳥地方,透過公共建設讓地價翻二翻. 在此之前,縣市長的白手套以及和首長友好的建商就會預先佈局,等計劃公佈了甚至是地區開發了,箇中的利潤數以百倍千倍計。

 

最後,首長得到了任內大力開發建設,有在做事的美名,但私下個人和朋友也賺得盆滿缽滿,好個名利雙收。而且建築是經濟火車頭,公共建設及建房帶動了百工百業興起(不要說庒腳,連工地門口賣飲料便當的都有錢賺),地方政府又可以增加稅收(房地產稅)…..怎麼想都是個皆大歡喜的利益共同體。

 

那麼中央政府呢? 如前所述,他們要的不見得是利,而至少不要受其害。

先不說前面講的,建築業是百業火車頭,建築興旺的同時會帶動勞動力、建材、裝潢、家電、銷售等需求。建築業興盛,除了上述說的外,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行業也是很大的受益者? 那就是銀行。

 

如同現代很少人會用現金全資買房一樣,建商也不太會全部拿自己的錢去蓋房子,拋開預售屋不說,一般建商購地時就會拿土地向銀行融資(土融),建設時也會向銀行融資(建融),等房子賣出去,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再向銀行申請20~30年房貸. 看到了嗎? 正常情況下,一個建案從頭吃到尾的不是建商或銷售,銀行才是。這也告訴了你為什麼這十多年來,台灣的銀行業績還不錯,甚至好到讓很多存股達人誤以為台灣的銀行一直都是這樣。

 

但不要忘了,這是指正常穩定情況下,我之前有說過,在我眼中台灣的銀行是一種冒著賣白粉的風險賺白菜利潤的行業。主因在於台灣銀行的利差太低,存款利率大概0.8%, 放款利率大概2+%. 而且放款對象很集中. 只要出現一筆倒帳,可能50筆放款賺的都補不回來。

 

你可能想,別忘了房貸是有抵押的,而且銀行一般只貸市價的70%. 是啊,當少數違約時,銀行本來就有能力處理,甚至早就有提列違約準備,但如果今天是多數房地產下跌呢? 這時銀行就會出現大量的呆帳了。特別是在一個市場中房地產投機的比例愈高時,甚至是以法人持有房地產時,遇到房地產下跌到一定比例時,選擇直接斷頭出場的機率愈高。

 

不過你放心,這篇不是要告訴你房地產會崩盤還是銀行會完蛋, 相反的,正因為共犯結構下,政府會想盡辦法讓房地產不能崩. 理由也很簡單: 如同之前著名的會計報銷案例,一個教授勾結廠商開立不實發票報銷專案費用,那這個教授是該死. 但如果90%的教授都幹過同樣的事,那政府只能修法而且還要不溯及既往地幫教授解套。

 

事實上很多建商也抓住了政府的心態─房地產只能緩漲或不漲,頂多可以容忍到區域小跌,但絕對不能全面大跌,因為這麼一來,不只是建商會完蛋、銀行要承受巨額呆帳、很多行業會蕭條,甚至因為房子很多數人一輩子最大的資產,同時也是最大的負債,財富幻影一旦消失,消費也會大減。

 

相反的,你只要把房地產的泡沫愈吹愈大,政府就必須保護你,這就像你欠銀行100萬,是你要跪著求銀行能不能晚點還,但如果你欠銀行100億,就是銀行要跪著來求你能不能早點還了.

 

所以政府會認真打房嗎? 你去看看整個利益結構中,那些有權力的人心裡在乎的是什麼? 你大概就心裡有底了。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為什麼美國有這麼多銀行?

 

為什麼美國有這麼多銀行?

 

在這一波美國銀行風暴中,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些小細節”.

 

第一個是台灣媒體都稱第一家出事的矽谷銀行(SVB)是一家管理資產(AUM)2100億美元的中小型銀行”. ….2100億美元約等於6.1兆新台幣,我查了一下大概和台灣第四大金控─台灣金控(資產約6.4兆新台幣, 202210月數據)差不多.

 

美國區域中小銀行和台灣的第四大金控,也是最大的國有金控AUM差不多(前三大是國泰、富邦和中信), 到底是美國中小銀行太大還是台灣大銀行太小?

 

第二件有趣的事,是或許有人看過了,在舊金山的First Republic Bank爆雷時,在費城另一家名字相似的Republic First Bank也跟著受害,股價重挫了28%,逼著後者的CEO在銀行網站上公開澄清,二者沒有任何關係,也強調自家銀行不做”Start-up””Crypto-“的生意.

 

事實上,還有一些台灣媒體沒報導的,當第二家位於紐約的Signature Bank被接管時,同時有三家也叫這個名字的銀行─包括位於喬治亞州(GA)Signature Bank, 以及二家分別位於俄亥俄(OH)以及依利諾州(IL)Signature Banks,也出來澄清,自己的銀行沒有被接管,以及和紐約的那家同名(或類似)的銀行沒有半毛錢關係。

 

隨便二家銀行出事,就有好幾家名字差不多的銀行出來澄清,這是剛好,還是美國真的就是有一脫拉庫的銀行? 還是就和淑芬、慧萍一樣,美國的銀行都愛取一些菜市場名?

 

根據統計(FDIC),美國目前大概有4100家銀行,事實上這還不是最高峰,鼎盛時期美國約有14000多家銀行,與此相比,英國目前有311家銀行,中國是187家,日本是112, 加拿大是81.

 

為什麼美國會有這麼多銀行?

 

我記得1997年我在美國唸書時,一位教授就說,他從紐約開車去西岸,中間經過了幾十家銀行,每一次在ATM提款都要被收一次錢,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可是世界前十大銀行沒有一家是美國的銀行,這都是阿共仔A陰謀不是,都是那些民粹主義者(Populist)搞的鬼.

 

或是200X年時,我和一位西岸的美國朋友到紐約去玩. 出發前朋友信誓旦旦地說,美國已經是一個無現金的社會了,和我打賭他可以只帶25元現金,其他全程用信用卡. 結果真的需要現金時,他發現紐約有Bank of Portugal, Royal Bank of Canada, 但惟獨沒有他的BANK OF AMERICA ATM.

 

沒錯,即便在200x年,美國還沒有一家跨全國的銀行. 這件事直到了2008-2009年的金融風暴才發生了改變. 當時位於東岸排名第三or第四的Chase bank 買下了美國史上最大銀行破產案─位於西岸的Washington Mutual, 成為美國第一家東岸到西岸(Coast to Coast)的銀行(但其實中間的中西部是沒有的). 接下來西岸的Wells Fargo bank 買下了中西部的Wachovia Bank, 算是向東推進了. 自此,透過銀行的合併,美國四大銀行(Chase, Bank of America, Citi, Wells Fargo)慢慢成為全國性銀行。

 

但即便如此,依據統計,迄今美國仍有80%左右的貸款是由中小型銀行貸出的.

 

那麼,美國為什麼有這麼多銀行? 這其實要從200多年前美國立國之爭說起.

 

關於銀行,當時有以第一任國務卿─Thomas Jefferson (後來成為第三任總統治者 vs. 第一任財政部長─Alexander Hamilton 的爭辨.

 

Hamilton主張成立一個大的國家銀行,這樣有助於美國未來的發展,以及和其他國家金融上的競爭. Jefferson則認為: 一個過大的銀行可能失控,甚至反過來威脅國家. (當時的歐洲的確有這種問題)

 

這項爭議最後由第一任總統G. Washington做出裁決. 他認為美國本就是一個反對極權而成立的國家,權力不能過大集中於少數人或組織手中,因此決定,不成立單一大銀行,而是由各州自由決定個自銀行規則和發展. 於是州線就成為不少銀行要跨越的鴻溝,有些州甚至不允許外州註冊銀行來本州經營。

 

此後,隨著競爭思想成為美國商業思維的主流,美國人普遍認為只有在銀行(或任何行業)充份競爭下,消費者(借錢的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相反地,如果銀行過大,反而成為了人民的恐懼,甚至政府必須要打壓它. 就這樣,美國的銀行就在人民對大的恐懼,以及認為競爭才對消費者有保障下開始到處生長,愈開愈多。

 

然而這一波中小銀行的爆雷風潮的確沖擊了不少美國人的傳統觀念,畢竟沒有人會想和自己的錢過不去。從數據顯示,自從SVB出事後,約有2千多億美元資金從中小銀行流向大銀行(不過還有更多金額是流向貨幣市場基金).  

如同之前的任何金融危機都有陰謀論,認為是大銀行想藉此吞併中小銀行,這次也不例外。

 接下來,大概就看是否還有更多的中小型銀行出事,進而徹底扭轉美國人對於銀行大就是不好的觀念. 不過大概可以預測的,從1930年的大蕭條到2008年的金融風暴,基本上每一次大問題出現,也是大銀行藉機併購中小銀行的時機。此外,就算沒有金融危機,在高利率時代,美國中小銀行的競爭能力依然難敵大銀行,畢竟中小型銀行的資金調度以及風險轉嫁能力比不上大型銀行. 而且這波風暴下引發的資金外流,勢必對中小型銀行造成重擊(畢竟放出去的貸款不可能要求客戶必須提前還, 只能減少放貸或如SVB賠錢出售投資部位), 在成本上升/業績下滑下,體質差的小銀行必先首當其衝,如果這時再來個經濟衰退,銀行壞帳率大增, 那這些小銀行真的就是任人宰割了. 

套句網路常說的: "如果不意外 這時就要出意外了". 端看這一波資金外流潮會多久,如果不意外,明年此時,美國的銀行應該會比4100家又少了很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