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美國政壇明日之星 Elizabeth Warren

美國政壇明日之星Elizabeth Warren

 

這是篇刊登在今天(12/28)工商時報A5 版中的投稿. 如果你是本站的常客, 你會發現文章內容多半就在之前文章”給資本代言人的一封信”的讀者留言中出現. 獨立成文當然不是為了彰顯工商時報的刊登, 這其實已經是工商時報第三次刊載我的投稿了. 我很感謝工商時報編輯陳小姐, 每次都把我的文章以相當大的篇幅放在顯眼位置.

之所以再次整理並放在本blog, 一方面工商限於字數限制調整了部份內容. 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原本的全文. 另一方面, 拋開合作寫教案的老師不算, 這是我第一次和本站讀者共同發表的文章. 或者說, 第一次和一個從未見過面, 也不太認識的人共同發表. 這是種很有趣的經驗. 透過本blog讓我認識幾位好朋友, 透過網路和email相互分享經驗. 這對我父母那輩的人來說, 應該是個很難想像的情況.

最後, 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本文的主角, Elizabeth Warren. 或許我在文章中暗示她有可能成為未來美國總統. 但事實上, 我想表達的有二點. 首先, 在全球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政策手段刺激經濟下, 未來各國貧富懸殊的差距會愈來愈大. 在這種情況下, 主張激進的政治人物勢必會受到愈來愈多的歡迎. 而現行的政治對立可望愈演愈烈. 第二點. 當美國出現了像Warren這樣中下階層的代言人, 我總不禁去想, 台灣這樣的人在哪裡? 在我之前”向左走 向右走”的文章裡面提過, 像歐美都在為左右政策方向相爭. 可笑的是, 台灣看起只有右派. 而且兩黨的政策都差不多, 舉政府更多的債來補助由上從大企業一直到中低收入戶. 最後的結果是, 看似政治人物都愛民如子, 實質只是留下更多的債務給下一代. 台灣真正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在哪?


 


作者: Hu, Chi-Kuo & Russell Lee

 

美國大選在十一月六號順利落幕. 選前大家普遍擔心重演八年前小布希和高爾僵持不下局面並未發生. 然而, 隨著結局的底定美國股市卻出現一波的大跌. 尤其金融股跌幅最深, 有人認為這是選前利多出盡, 也有人認為這是激情已過重回財政懸崖基本面的結果. 但有一部份人認定的原因卻可能讓許多台灣人意外, “這是因為華爾街最大夢魘─Elizabeth Warren當選參議員了!”

 

一個沒有選舉經驗, 生涯首次參選的菜鳥參議員可以讓美股大跌? 這樣的說法似乎過於牽強.但如果你知道她是本次大選中除了二位總統候選人外, 募得最多競選捐款的候選人, 或許會讓你對背後的原因感到好奇. 在這場選區僅限於麻州(Massachusetts)參議員選舉中, 她的競選捐款不但來自全美各地, 而且80%是50美元以下的小額捐款, 這場選舉全美民眾投射在Warren的熱情和期待可見一般. 有趣的是, 本次選舉全美獲得捐款僅次於Warren的候選人恰恰是她本次選舉對手, 現任參議員Scott Brown. 而他主要的捐款則來自華爾街的各大金融機構. 華爾街不惜一切投下重金要讓Warren無法當選. 也讓這場草根對上銀行家的選舉如同大衛和巨人歌利亞對決般, 成為總統大選外另一場受全美囑目的焦點.

 

何以華爾街如此痛恨和懼怕Warren? 這得從她的經歷談起.

Warren任教哈佛大學法學院多年, 專精在破產法並長期研究美國中產階級的破產案例. 2008年金融風暴時, 美國國會通過”緊急經濟穩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ty Act, 又稱為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後. 設立監管委員會督察行政部門運用這筆資金的情況, 即由Warren擔任五人監管小組主席. 這是她第一次和政治產生關聯.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 簽署了限制華爾街作為的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 Act法案, 依Warren的構想任命她籌設金融消費者保護局(CFPB,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以保障消費者不受金融商品中的法律陷阱所詐欺. 2011年9月, 成立僅二個月的CFPB向全美50州的檢察長發佈一份報告. 認為華爾街多家房貸銀行為了節省費用, 當借款人還不出貸款時, 不但不設法協助這些屋主再融資, 反而加速法拍, 讓許多房貸戶在未能充份了解自己權益並獲得協商前就失去了房子. 依據這份報告, 美國司法部和各州檢察官起訴了五家最主要的房貸銀行, 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花旗(Citigroup), 摩根大通(Chase), 富國銀行(Wells Fargo)和Ally Financial . 最終這五家銀行在今年二月宣佈與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和解, 付出了美國金融業史上最高合計250億美元的罰金(約新台幣7250億元). 而因為銀行不當流程造成損失的房貸戶則因此獲到賠償.

 

Warren的表現獲得許多美國民眾的喝采,也讓她被華爾街視為最頭痛的人物. 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局成立後, 負責籌備並擔任代理局長的Warren原本是理所當然的首任局長, 不過在華爾街龐大遊說勢力和共和黨國會議員極力反對下, 成功擋下她的提名, 讓她再也無法監管銀行相關業務.

 

卸下職位的Warren決定回到麻州挑戰現任的參議員, Scott Brown, 這是個極艱難的任務. 因為Brown除了有高達70%的選民認同度外, 還有華爾街的大力支持. 然而憑藉一場又一場的挨家挨戶小型說明會, Warren後來居上, 在11月6日以53.7%的得票率擊敗對手成為麻州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國會參議員.

 

“華爾街和共和黨開始後悔當初為何要阻擋Warren在CFPB的任命….”這是隔天美國許多媒體在報導有關Warren勝選的開頭文字. “如果Warren重返華盛頓是華爾街銀行家的惡夢. 那麼如果她能順利進入參議院的銀行委員會(Banking Committee)直接監管銀行事務, 就是惡夢成真了”. 銀行委員會傳統上都是由資深議員參加, 沒有新進菜鳥就進入的先例. 不過日前民主黨已經宣佈Warren將獲提名進入銀行委員會. 未來六年可預見會是華爾街痛苦的時間了.

 

Warren代表著美國傳統左派勢力, 主張以政治力量照顧弱勢並限制大企業無限制的權力擴張. 強調金融業務應有的透明化與負責任. 也是承繼Chris Dodd和Barney Frank(即Dodd-Frank法案提案人)相繼退休後,支持大力監管和限制銀行不能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她提議建立現代版的Glass-Steagall法案拆解大銀行).更代表著美國小市民對於華爾街利用金權對美國政治呼風喚雨種種亂象的反對聲音.

 

美國媒體常用”格殺勿論”(Take No Prisoner)這樣的字眼來形容Warren的強悍. 但正因為這份堅持, 讓她在短短四年內從一位哈佛法學教授一躍成為美國中低階層和高知識份子對於公平正義精神的希望. 如同四年前沒有人相信具有非洲血統僅擔任一屆參議員的歐巴馬會選上總統. 誰知道未來具有印地安血統的參議員Warren有沒有可能再次打破美國歷史. 但不管如何, 挾著民意的高人氣(和高爭議性), Elizabeth Warren會是美國政壇的明日之星.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四個年輕人的故事

四個年輕人的故事

 

最近寫作似乎陷入了低潮, 幾篇文章寫了大半卻寫不出結論. 剛好最近聽到了一些四個周邊朋友的故事, 就拿來和大家分享吧. 這四位年輕人分別來不同地方, 年紀都差不多在28~33歲之間, 也就是工作了一段時間, 正面臨著傳統上成家立業的關鍵. 有著不同的成就, 但也有著不同的苦惱.

 

第一位A先生來自香港. 今年29歲. 畢業於香港不錯的大學, 從事和所學相關的工作.月薪約在17,000港元左右. 和同年齡相比算是中上的收入. A的女友是他大學的同學, 任職於航空業. 因此一年有2~3張亞洲免費機票. A因為登記為親友, 只要和女友同行可以以一折購票. 因此他們常常有出國旅行的機會.鄰近香港, 東西又便宜的台灣也因而常成為他們的首選.

 

但和很多同年紀的香港年輕人一樣, A對香港這個自幼成長的地方有著很多無奈. 首先大量的大陸人湧入了香港. 讓A熟知的香港似乎變得很陌生. A不喜歡大陸人, 但是卻很清楚要是沒有大陸人, 香港的經濟可能會完蛋. 但另一個讓A真正痛苦的是香港居高不下的房價. 香港貸款可以到九成, 房貸利率也不高, 只有二點多. 問題是即便買到新界大浦這種地方, 也差不多要6~7百萬港幣. 不像其他人有父母的支助, 對A和女友而言, 要籌出頭期款就是一大問題了, 如果買下房子, 預計一個月要付出約二萬元的貸款. 這對二個人加起來約三萬初的薪水似乎是個要束肚皮喝開水的生活.

“那為什麼不先租房?” 我好奇地問. “同樣的房子租金也差不多要二萬.”

A和女友在一起很多年了, 不少人也催著他們結婚. 但房子的問題不解決,結婚之後也是突增痛苦. 他們總不能理解, 自己那麼努力的工作, 甚至都選擇了遠離市區的地段.卻為什麼連最基本的房子都買不起.

今年初A和女友到了澳洲一趟, 看到了朋友在當地的生活, 每天準時上下班, 更重要的, 又大又便宜的房子, 他們想, 這才是正常的人該過的生活. 目前他們正努力移民.

 

B先生來自台灣. 今年32歲.目前是個約聘人員, 負責駐點公家機構的資訊維修. B就讀台灣中段的私立大學. 當初心想當老師不錯, 所以也延畢了一年修教育學分. 但等真正離開校園才發現, 這個社會有很多流浪教師. 在家待了幾年, 因綠際會他進了台灣一家資訊公司. 負責這家公司標下公家機關的駐點. 在台北市的某公家機構駐點了幾年, 雖然薪水低到有點不可思議的只有二萬八. 但由於工作輕鬆再加上有一些外快, B先生覺得相當愉快.

不過好景似乎不長, 某天主管告訴他, 他們公司沒有標到這個單位隔年的維修. 因此他必需回總公司. 由於他和這個單位上下都很熟悉. 這個單位主管告訴他, 如果願意, 他會要求新得標廠商再雇用B. 在留有原公司和留原工作二者之間, B選了後者, 離開了原公司.

新得標廠商雇用了他. 原本以為他是有很大的背景. 後來才發現他不過就是一般人, 因此對B愈來愈嚴苛, 甚至要他回公司去跑業務. 此時, 由於公家機關力行證照制, 在被人檢舉下, 沒有證照的B只好離開駐點單位並離職.

離職後一段時間, B一心想考公職. 剛好第一個公司又標到多家政府機構, 因此問他要不要回來幫忙.就這樣, B被派到基隆某單位駐點. 由於公司政策, 無法再以正職員工只能以約聘名義雇用他. 薪水則是破了三萬. 工作了一年多, B發現基隆是個好地方, 生活便利, 房價和物價都比台北便宜多了.剛好家裡在高雄賣了一個房子, 在父母支持下, 他在基隆郊區買了一個房子, 由於貸款額度下還有多餘的錢, 在親戚的建議下順便也買了新車. 一時之間從一無所有成了有車有房的小資一族.

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 就在房子和車子陸續交定後, 公司再次通知他明年將失去標案. 由於有了上次的教訓, 這次B選擇了回總公司. 問題是他的新房在基隆郊區, 總公司在新店. 未來他可能要花上近一小時通勤. 而且三萬初的薪水如何支付房貸和可預見高額的通勤費和台北生活費都會是問題.

 

B沒有女友, 他也不打算交. 他爸爸告訴他. 自己要認命, 這年頭是不會有女人要和你吃苦的. 不要自找麻煩. 對B來說, 他想過一個月5萬6萬或更高的薪水. 但是他知道這似乎不可能發生在身上, 他只求工作輕鬆, 最好能像他爸爸一樣的公務員工作. 現在他最希望的是爸爸身體健康, 因為只要他爸能領愈長的月退俸, 他才能跟著有點好處.

 

C君來自中國大陸.畢業於中國一流大學的他, 目前任職於一家外商公司, 負責照顧一位大客戶. 由於這位客戶公司遍及中國主要城市, 因此C的工作往往就是在中國各地飛來飛去, 服務客戶及挖掘更多的需求.雖然時間被切的很碎, C君仍不忘職場上突顯自己”價值”的重要性, 再怎麼忙, 他必然在週日晚上甚至是週一一大早第一班車趕到上海, 以便參加大老闆週一主持的週會. “這是個讓老闆認識你和知道你為公司作了什麼的最好機會”. C的月薪超13,000RMB, 再加上還有不少的交際費可以不憑發票報帳. C的實質月薪在同年齡的人來說算是非常高的.以28歲來說, 甚至高過不少和他同年紀的台灣男生.

 

但C君不是沒有苦惱. 一個是來自傳統家庭的要求:他該結婚了. C長的挺帥, 所以要交女朋友一直不是個問題. 甚至也有過論及婚嫁的女友. 但是來自女方要求有房有車的壓力, 每每讓他覺得中國的女生真的太勢利了. C不是買不起房, 其實家裡已經幫他準備好100萬的購房基金了, 只是考量房一買下去就是20年的房貸, 一旦崩盤可能也是20年難翻身, 所以C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有共識的女朋友. 據說台灣的女孩不像大陸這麼勢利, 他一直希望有機會認識台灣女生.

 

不過真正困擾C的, 是對於成功的渴望. 或者精準地說來自中國社會對於所謂”成功”的壓力. 中國是個快速成長的社會, 每每身旁總是出現些年輕企業總裁. 住豪宅開名車 再加上不停高漲的物價和房價, 中國社會總讓人有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我不敢快往上爬, 我會變得一無是處. 也因此, 和很多中國有志青年一樣, C努力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或是積極探索成功人士的建議. 但是時間一年一年過, C總覺得離他自己預期的成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我都這麼努力了, 為什麼還是無法成功?”

 

最後一位D先生是個出生在台灣,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 從學生時代, D就想有一天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 具有美國背景和亞洲血統, D覺得貿易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或是把美國的Idea搬到東方來, 或是反之把在台灣成功的東西搬到美國去.

在美國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 不顧家裡反對, D回到了台北租房找工作並進入一家本國銀行. 在金融業的工作一個月薪水有5萬5千元. 但D總覺得錢不夠用, 而且台灣這種惟長官之命是從的文化也讓他不太適應. D的專業是數學相關, 所以他也一直想著能從事相關的工作. 但因為身旁的長輩一直告誡, 無法在一個工作做得久, 以後履歷表會不好看. 因此D雖然一直覺得金融業不是他想做的工作, 還是待了下來. 在台北, D認識了不少ABC, 由於相同的文化, 他們常一起出去喝酒, 這些ABC多半都在家族企業裡工作. 這讓D非常羨慕. 當然也再次燃起他當初想創業的想法 這個想法和家裡談過幾次, 父母總覺得他不夠成熟, 創業不是他想的那麼簡單, 認為他應該找一家大企業好好待著, 未來甚至能結識個大戶人家女兒, 到時再去想看看怎麼經營企業.

 

今年, 在朋友的介紹下, D順利轉換到一家外商公司, 負責也是他有興趣的統計工作. 只是工作了三個多月, D發現這個工作並不如他原本所想的有趣或是具有高度學習性, 此外, 他的主管似乎也對他很有意見.幾次告誡他, 同事沒有下班時, 不要一個人就下班了, 這樣會破壞辦公室裡團隊的精神. 同時主管也不能接受他的常請假. 這些事D總不能接受. 我的事作完了為什麼不能走? 我是依公司規定的請假數休假, 為什麼不可以? 公司應該看的是我的績效, 而不是只是看我有沒有留在辦公室!

在今年底, 當D再次請假想回美國過節, 主管和他對彼此的忍受度似乎都到了極點. 他離開了這家公司.

 

四個差不多年紀來自四個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苦惱. 如我一開始說的, 我不想加任何評論. 只是或許我們可以想想, 當大家把”衣食無缺”, “無憂無慮”或是” 不像我們當年….”這樣的名詞加諸在這一輩年輕人時, 其實他們也有著你們這輩或我們這輩可能沒有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