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預期美國新的刺激方案

預期美國新的刺激方案

 

手上在寫新的教案, 看到最近新聞不少分析師或知名經濟學者紛紛認為美國Fed會在近期推出新一輪的刺激方案. 忍不住來發表一下我的想法.

 

為什麼Fed要在此時推出新一輪刺激方案? 理由不外如下:

 

  1. 美國經濟在放緩(不是下跌, 而是增長速度減慢)

  2. 歐債問題持續惡化, 歐洲經濟體在下滑(這個就是下跌了)

  3. 現行刺激案OT(Operation Twist)在六月底到期

  4. 美國通貨膨脹下降, 此時推刺激方案可以緩解通膨疑慮

  5. 美國經濟火車頭之一的房市一直未見起色


 

以上聽起來都非常合理, 但似乎也沒絕對的可能, 我提一下我個人相反的意見:

 

  1. 美國年底將面臨財政懸崖(Fiscal Cliff), 也就是除非有新法案通過, 否則明年起, 美國政府要被迫大幅縮減支出(另一面, 會不會大幅加稅是不確定, 不過只要共和黨還掌握國會中的一院以上應該可能性就不大), 目前危機都來自境外, 到時才是美國自己的危機, 如果此時推出過大的刺激方案, 到時可能會失效.

  2. 歐債問題惡化中, 但還沒有到失控. 同樣的, 如果此時Fed推出個大型刺激方案, 到時又要再推一個, 效果會大打折

  3. 美國30年期房貸利率已經跌到史上最低(應該是吧!), 不到3.8%. 如果再過度拉近長短期利差(也就是OT), 雖然在短期內會讓銀行在固定收益部份獲利, 但中長期而言, 等於縮減了銀行最重要的利差收益

  4. 美國房市不振的問題並不在於利率, 重點在於一般人不容易取得貸款


 

簡單地說, 我不認為Fed會在近期推出任何大規模的傳統刺激方案, 包括大家最愛說的QE3, 理由除了我上面說的邊際效用遞減問題, 也就是每推一次, 投資者心理的感受就會愈弱(特別是很密集地推動時), 而且就如同我以前寫過認為去年不可能有QE3的理由, 如果此時Fed推動QE一方面利率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我美國銀行活存年利率是0.1%), 要推動QE來壓低利率的效果微乎其微. 同時QE的金額也會是個很大的爭議

  1. QE2的金額是6000億美元, 如果QE3的金額低於此時, 投資市場會認為”不夠刺激”而出現失望心理

  2. 如果QE3 遠大於此數, 則投資市場會出現”是不是真實的情況比我們想像的更差更嚴峻?”


 

所以我認為QE這樣的策略應該還是留到萬不得已時才會出手, 相反的, 保留市場對QE的美好預期, 才是現階段維持金融投資市場穩定的最好良方.

 

那麼OT呢? 我相信Fed或許會延長這樣的策略, 即便這個策略如上所言, 中期其實對銀行的存放款利差會有影響. 但至少短期可以發揮效應, 而且這個策略其實是現階段最不傷身體的最好方法.如果真是如此, 這對美國一些MBS或REITs應該是一大利多.

 

事實上, 大家只關注Fed的QE或OT, 其實FED在美國推動了不少政策, 像是要求銀行以租代售來降低法拍屋, 一方面可以減少無家可歸的人,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法拍屋(這裡指的多半是Short Sale)壓低的當地的行情.或是像之前的舊車換新車鼓勵消費…等. 從另一方面來看, 其實真的可以用到的手段, FED都用的差不多了, 當今的全球經濟, 在美國的引領下, 幾乎都走向了日本式的”流動性陷阱”. 利率跌到近乎零, 貨幣政策幾近失效, 而財政刺激無效, 反而導致國家揹負巨額負債, 終至財政政策也接近失效. 所有的刺激都只是讓經濟不再下滑而不是起死回生. 還好目前很多人還相信美國QE這套, 造就了預期心理, 一旦連QE都不再被百姓相信, 我想剩下來的只有4年多前台灣施行的消費券了, 所以你會不意外曾是美國財長和哈佛大學校長Larry Summers 會對這項政策有興趣.

 

最近和一位中醫師聊天, 他本身是高雄醫學院畢業(西醫)再到中國醫葯學院修中醫, 他談到了中西醫的不同, 西醫講究的是對”病”下葯, 也就是西葯會透過儀器的檢查, 找出你問題的患部, 再針對這個部位進行治療. 但是萬一所有檢查都無法查出問題所在時, 西醫就無法治療了. 相對的, 中醫是建立在”全人”概念. 講求對”症”下葯. 也就是中醫是針對你的病症下葯而不特別著重於發生部位. 所以中醫下葯考慮到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相關連性(希望我沒說錯..), anyway, 我不是想說中西醫哪個好, 只是這也恰好反應出面對經濟難局時, 西方的邏輯思考. 他們用很嚴密的分析, 可能告訴主事者問題出在需求不足, 所以就決定了採用降利率來降低消費成本(這個消費包括投資或買房子), 可是卻引發另一個副作用是原本靠儲蓄利息為生的人, 可能因而要被迫縮減支出, 同樣的, 如果研究指出, 經濟問題是出在資產價格下跌造成的通貨緊縮, 那麼就多印鈔票來解決, 可是創造出來的通膨卻可能因而漫延到石油、糧食..等商品, 造成社會階層間的動亂.

 

面對經濟問題, 其實我常在想的是, 為什麼政府不能放手讓景氣衰退? 景氣循環就算四季的輪替一樣, 一直保持春天或夏天固然好, 但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 很多動植物反而得不到應有的休養, 最後在一次大型的災害後, 可能集體滅亡. 經濟也是如此, 政府該作的其實並不是不停的刺激或護盤, 而是在不失速下墜的前提下, 讓經濟緩降, 這樣一來一些過度無效率的投資或投機, 會在這個過程中被逐步踼出市場, 原本供過於求和生產過剩的情況也會逐步得到修正. 當然, 我必須承認這是理想, 在現實生活中, 老百姓是沒有興趣等著你慢慢恢復, 大家要的是像電視廣告那樣, 本來病奄奄的, 一吃就馬上見效的良葯. 也於是乎政治人物也開出了這樣的處方. 結果是什麼? 被教育成反正政府一定會出來救愈來愈貪婪的投資客. 利用政府舒困案中從中取利的政治人物和被套在其中上下不得的中產階級.

 

這篇本來只是純綷想寫, 我並不認為短期內FED會推出什麼強而有力的刺激方案, 結果寫到最後, 其實又是把我之前寫的那一套又搬出來. 其實也不能怪我, 誰叫政府打了這麼多刺激續命針, 搞得經濟愈來愈像僵屍呢?

 

簡單下個結論吧: 千萬不要對未來, 特別是預期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感到樂觀. 從過去二年的經驗來看, 其實所有根本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而只是延後. 而目前情況來看, 只要刺激逐步消退, 問題就會一次再一次浮現. 定存或持有貨幣的報酬率雖然很低, 但是它卻是可以確保你安然渡過危機的續命丹. 不管你多看好未來, 請持有一定部份流動性資產.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中國股市為什麼不漲?

為什麼中國股市不漲?

在前一陣子的聊天中, 我的酒友Alex問了我一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股市不漲?”.

事實上, 中國股市不只是不漲而已, 以2010年全年來說, 上証綜合指數前一年封關指數是3277點, 年終收盤是2808點, 全年下跌了14.3%, 在全世界主要市場的表現中敬陪末座. 再深一層比較, 以目前指數約在2878來算, 也差不多只是比上証指數歷史高點5903點(2007/10/12)的一半再多一點而已. 可是相反的, 如果大家看一下中國的經濟成長, 從2007年起的GDP成長率依次為11.4%(2007), 9.0%(2008), 8.7%(2009)和 10.3%(2010), 似乎股市未能反應出中國經濟的情況, 於是不少理財專家告訴大家一件很多人都沒有注意的重要訊息: 中國股市被嚴重低估了.

事實是否如此, 要回答這個問題前,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上海証交所綜合指數(簡稱”上証指數”)到底是怎麼算的.

大家或許知道,  中國有二個主要的証券交易所, 分別是位於上海的上海証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 另一個是位於深圳的”深交所”. 二者本來沒有明顯區分, 但以目前來看, 在上交所掛牌的大多是大型公司, 而在深交所掛牌的, 大半是屬於中小型公司, 或是和南部有地緣關係的公司.

回到上個問題, 上証指數的計算方式和台灣加權指數計算有點類似, 都是把成份股的總市值考量進來(股價和股本)再和基期作比較.

因此上証指數= (樣本股調整後總市值/基期總市值)X1000

為什麼是樣本股”調整後” 總市值? 這是因為中國大陸股票和台灣上市公司的資本除以面額=總流通股數不同, 大陸公司由於歷史背景, 不少公司有國營色彩, 因此公司股份還細分為國有股, 法人股和流通股. 一般上市交易的只有流通股, 但是上証指數是以全股本作計算, 因此上交所會針對流通股比率, 反算調整計算股本.

其次, 上証綜合指數是含蓋所有掛牌公司, 因此新上市公司第二天就會被列入指數, 同樣要對新上市作調整, 避免指數波動過大.

講了一堆, 那麼中國股市為什麼不漲? 其實答案就在指數計算方法, 因為考慮了”股本”. 就如同台積電一家公司的除權息可以影響台灣加權指數20~30幾點一樣, 因此, 雖然上海綜合指數含括了870家上市公司, 但是有影響力的, 就是那麼幾家, 而且不難想像, 這些公司是超級大, 大到一家市值可能抵得過後面200家市值的加總. 換言之, 我們只要看前十大或是前二十大掛牌公司, 我們就可以知道上証指數的走勢了. 那麼前10大公司是哪些呢? 請參見下表:

 

如同我說的, 這前十大市值公司就佔了整個上交所証券總市值的34.84%, 甚至中石油一家就佔了總市值的 10%. 那麼請看, 這十大公司主要的行業是什麼? 答案是, 有二家石化業(中石油和中石化), 五家銀行(工商, 農業, 中國, 招商和浦發), 二家保險公司(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 以及一家能源公司(中國神華). 我一時查不到11-20名, 不過我猜應該也是銀行(如建設銀行, 民生銀行..等), 証券(中信)和幾家的電力公司以及第二大電信公司中國聯通. 如果沒有意外, 這前20大公司的市值應該就佔了上交所指數的一半以上. 而其中金融業, 和石化業佔了最大宗.

以工商銀行來說, 去年(2010年)預估的獲利為約245億美元(約為1612億人民幣)比2009年的1278億元還高. 我相信其他的銀行也差不多 獲利成長, 股價卻下跌, 這對最具潛力, 而且熱錢不停湧入的中國市場似乎說不過去吧? 答案當然就歸因於中國中央政府從去年起為了打壓房市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所祭出的緊縮政策, 這些政策不管是調高存款準備率, 限制新增貸款金額, 或是針對購房資格限制..等.這對銀行或是保險業者都是利空. 其次, 由於貸款需求的增加, 為了配合巴塞爾協定(Basel II)中適足資本率最低8%的要求, 幾乎所有銀行這1~2年都要大幅增資, 這也是利空之一. 此外, 受到中國央行緊縮貨幣和打房政策影響的, 還有在上証交易中為數不少的地產開發商, 相信他們對指數也貢獻了不少跌點.

那麼, 你可能想, 像油價漲這麼多, 那二大重量股中石油和中石化應該帶頭上漲啊? 很不幸的, 中石油和中石化和他們在台灣的朋友, 台灣中油一樣, 國際原油漲愈多, 只有死愈慘的份. 因為肩負著配合”國家政策” 的使命, 在油價高漲時, 必須凍漲或緩漲. 所以通常煉的愈多, 賠的愈多. 而因為國內國外石油的價差, 這時通常會出現一種天才, 或者說很有辦法的人, 把國內煉好的油運出國外賣. 在上一波油價高峰時, 就有人搞這種事, 結果搞的過頭, 弄的廣東省居然沒油可加. 這種事台灣也發生過, 行政院長要求台灣中油凍漲, 最後另一家民營業者乾脆直接漲價, 樂的全部出口.

回到最早的問題, 你不難了解, 上海指數其實是很難完全反映出中國經濟的全貌, 主要還是因為大型權值的比重實在太大, 而影響大型權值股走向的, 往往是中國中央的政策而不是實際表現. 因此也有人笑稱上証指數不是中國的”經濟櫥窗” 而是中國的”經濟政策櫥窗”. 可是問題是, 當你去買中國基金時, 這些基金又無可避免地必需要壓一定比重在這些權值股中, 因此自然造成你的基金績效和指數相距不大.

未來呢? 我猜會有三種可能, “大漲”, “大跌”, “緩漲緩跌”. (X的, 你一定在想我在說P話, 別急, 先聽我的理由).

大漲: 不少理財專員告訴你, 未來大漲的理由會是”落後補漲”, 或者有人可能這幾天告訴你, 外資回師美國, 所以快點賣. 我可以告訴你, 中國股市的漲跌向來和世界主要股市表現沒有太大關係. 惟一會讓中國股市漲跌的因素, 就是北京國務院那些人. 未來中國股市會大漲的原因也只有一個, 那就是這些人想把中國境內熱錢往股市趕, 因為相較於房市和原物料, 股市還是一個百姓比較可以接受的地方,又不會斷了一些人的財路.

大跌: 情況也只有一個, 那就是國際間那隻看不見的手, 決定要修理中國了. 不過這件事目前還看不出來, 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時間點在2013年政權交替後. 當然啦, 如果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自然中國也跑不掉. 不過全球大跌, 你的錢除了銀行, 投資什麼地方也沒差了.

不太漲不太跌: 這就是目前的情況, 主要原因是中共中央還沒想清楚, 不過我想除非他們能幫中國國內泛濫的游資找到出口, 否則在想打房和調控物價的政策下, 錢進股市應該只是早晚的事.

看了以上分析, 並不是在鼓勵你前進中國股市, 如果你是本站常客, 就知道我對中國上市公司的資訊正確度有很大的質疑. 特別是很多上市公司其實和房地產有很高的連結, 如果中國政府打房過度, 造成整個資金鏈崩解, 那恐怕要造成的效應就很可怕了.

附件: 上海証交所全數上市公司列表 http://www.sse.com.cn/sseportal/index/cn/i000001/const_list.shtml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一場炫麗的煙火秀 宏碁傳奇

一場炫麗的煙火秀 宏碁傳奇



剛寫完宏碁的教案, 談的是公司給予經理人的獎勵計劃可能造成經理人追求短期目標而不惜犧牲公司長期利益的故事. 和之前寫過中華電信避險案疑雲一樣. 從媒體報導上看來, 這是個”善良”公司高層被壞心經理人詐騙的故事(在台灣法律上的”善良”指的是”不知情”). 但仔細想想, 似乎這些高層也太善良了吧, 居然可以被騙七年而不知情, 讓我不禁去想, 那過去七年宏碁的高層在幹麼? 更重要的是, 出了這麼大的漏洞, 宏碁公司內部難道都沒人發覺? 內控的機制是否盪然無存?  負責簽證的會計師年年都出具無保留意見, 結果出了事, 股價狂跌, 從宏碁高層到一般投資散戶也沒有人去告會計師, 這真是個比胡錦濤同志喊出的”和協社會”更和協的公司, 和協到讓人不可思議???



簡單介紹一下宏碁與蘭奇的故事, 宏碁大家應該很清楚, 一家來自台灣的電腦製造商. 1997年宏碁購併了德州儀器的N/B部門. 原本屬於德儀N/B部門義大利負責人的蘭奇就這樣成為宏碁義大利N/B部門的負責人.

當時的歐洲正是Dell電腦挾著客制化和低價以直銷模式席捲歐洲的年代, 另一家PC大廠HP則是因為搭配印表機和一些週邊產品姿態很高. 換言之, 歐洲的電腦商為了日薄西山的利潤很頭痛. 蘭奇知道像宏碁這樣的品牌如果要出人頭地, 勢必要採取和DELL, HP 都不同的作法. 於是大刀力攏這些通路商, 並給予很高的佣金. 這樣一來, 在面對客戶選擇時, 通路商自然會大力推荐宏碁的電腦. 於是蘭奇把宏碁這個二線品牌拉到了義大利銷售第一的PC品牌. 也因為這樣的績效, 蘭奇在2000年被拔擢成為宏碁歐洲區總經理. 有了更大的舞台, 蘭奇自然也不辱使命, 在執掌歐洲市場的三年內, 讓宏碁從原本在歐洲市場個人電腦銷售排名第8, 筆記型電腦排名第5, 推升到2003年個人電腦排名第4, 筆記型電腦排名第2的好成績. 也讓歐洲地區的銷售額達到宏碁全球總營收的六成.



2004年9月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宣佈隔年一月退休, 把董事長兼執行長的位子交給王振堂, 蘭奇則因為戰功彪柄成為了全球總經理. 接下來的六年多, 宏碁除了不停購併一些二線品牌(美國Gateway, eMachines, 歐洲Packard Bell 和中國的北大方正), 基本上就是蘭奇心法的不斷延續….”大砍公司內部成本、產能全數外包、製造量大而低廉的N/B、提供通路商高額佣金”. 不意外, 這個模式再次獲得成功, 六年內宏碁營業額增加了一倍以上, 也從一個區域型品牌, 出量貨一躍超過Dell, 成為僅次於HP的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 相對的, 宏碁股價也跳升到近百元. 當然, 也自然會有人把”台灣之光”這種近似浮濫的名詞冠在宏碁頭上.



當然, 在這個炫麗的舞台上, 並不是沒有人提出警告, “宏碁為了追求低價不惜大砍成本, 連研發費用也砍到只有營業額的0.1~0.2%, 遠低於業界的1.3~2.7%, 不利於宏碁未來發展”、”宏碁給經銷商的佣金太高了, 搞得宏碁本身淨利率不到3%, 遠不及HP的9.5%, Dell的4.3%不說, 比搞代工的鴻海還低”….當時宏碁上上下下都為了迎接世界第一寶座的到來忙得不可開交, 這一點雜音是沒有人會聽進去的. 這叫做”犧牲毛利 反而賺更多, 懂得減法, 選擇放手, 反而贏得更多”, 在台灣某一期的雜誌如此評價宏碁.



花無百日紅, 當宏碁還在努力衝刺量大低價的n/b時, 一方面因為電腦硬體的效能愈來愈高, 使用者更換新電腦的意願逐步下降. 更重要的是蘋果公司(Apple Inc.)先後推出的iPhone及iPad完全改變了消費者的偏好. 特別是第一代iPad在開賣80天內賣了300萬台(最終這個版本賣了1500萬台)徹底壓縮了所有n/b的生存空間. 但此時的蘭奇仍然堅信iPad只是一時熱潮, 最後還是只有n/b才是王道.



最後在2011年的3月31號, 在宏碁連續調降二季的財測後, 董事會宣佈由於和蘭奇對於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溝通不良, 准予蘭奇請辭.



爾後, 在新任全球總經理上任後, 對於歐洲地區進行庫存清查時才赫然發現, 過去的宏碁為了追求成長數字, 不惜塞貨給通路商, 而不少庫存由於過時早已價值不高, 進而造成宏碁歐洲部份地區應收帳款異常. 再搭配宏碁採用與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要出售才能認列收益迥然不同, 改為出口即認列收益的會計原則. 造成宏碁過去認列財報數字失真. 原來在過去炫爛的煙火秀後, 留下的竟是一堆垃圾. 最後宏碁被迫在當季認列1.5億美元的營運損失協助通路商打消庫存, 造成宏碁當季的巨幅虧損, 當然這也包括一連串事件以來, 宏碁股價從2010年底高點的98元跌到2011年6月份的51元左右.



以上是整個事件約略的介紹, 基本上大家google 一下也大略可以查到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甚至包括後來蘭奇跳去聯想的彼此告來告去. Anyway, 這篇想說的並不是什麼管理學或公司治理要義. 我只是想針對我寫這篇教案時所見提出一些疑義:



  1. 蘭奇塞貨給通路商, 宏碁董事會都不知情?

有二種可能, 第一種是蘭奇在位十年間(含歐洲總經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奉行正規作法, 不塞貨給供應商. 只有在最後一年或1~2季實在頂不過業績壓力才不得已偷偷塞貨. 由於時間太短, 所以董事會無法查覺. 第二種可能, 蘭奇作這件事很多年了, 這裡又分二種可能, A. 宏碁的高層不知情 B.宏碁的高層知情.

蘭奇作這件事多久, 坦白說我不知道. 宏碁高層知不知情, 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針對這件事宏碁的說法是, 因為歐洲通路都被蘭奇掌握在手中, 連財務長都是蘭奇的愛將, 而且長期都待在歐洲, 所以真實的情況一直要到蘭奇下台後, 新團隊到歐洲實地查核才知道. 簡單地說, 整件事都是蘭奇一手遮天, 宏碁高層被矇在鼓裡. 這有可能嗎? 蘭奇再如何強勢, 王振堂似乎才是宏碁的執行長(兼董事長), 宏碁公司應該還是有會計或是稽核吧? 抑或是宏碁正試著告訴大家, 他們就像慈濟功德會般彼此相親相愛, 相互信任, 以致被騙? 還是宏碁這樣的跨國公司, 全心全力發展產品, 以致公司會計部門只有2~3位運用鼎新經銷存系統記帳, 所以實在沒有能力進行實地查核? 或者是很多人其實早就知情, 只是看著不停上升的出貨數字和股價, 大家選擇了視而不見? (答案我真的不知道, 不要害我, 我沒有暗示什麼)

2 .宏碁簽證會計師每年財報都出具無保留意見, 難道沒有責任?

寫這個教案時, 我心裡一直浮現的三個字或四個字是, “不可能”和”不可思議”.

第一個不可思議是, 宏碁內控不彰不進行實地查核也就算了, 居然大量塞貨給通路商這件事簽証會計師也沒有查出來(一般跨國企業, 簽證會計師都會由事務所委請當地合作事務所或會計師去實地查核)

第二個不可思議的是, 宏碁這麼大的公司採用了一個GAAP有爭議的認列收益模式, 結果簽証會計師年年出具無保留意見?

但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是第三個, 就是宏碁公司一年可能付數千萬到上億元給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查核簽證, 宏碁內部沒有查出來也就算了, 連付這麼多錢的會計師也沒查出來, 最後造成宏碁這麼大的損失, 宏碁居然沒有向簽證會計師及事務所求償.

說真的, 此時我真的在心中把宏碁電腦和慈濟劃上等號了. 宏碁不求償也罷了, 連宏碁成千上萬的股東, 面對宏碁下墜的股價和可能有瑕疵的財報, 好像大家也就摸摸鼻子算了. 我不禁想到, 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美國會怎樣? 首先電視上會不時出現XX律師的廣告, 要求該期間持有該公司股票的股東到律師樓登記, 並由律師發起集體訴訟(Class Action Lawsuit), (電影”Erin Brockovich 永不妥協”就是這樣). 接下來律師不僅會告當事公司, 也會順便告上會計師事務所. 別意外, 當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Arthur Anderson (台灣部份叫”勤業”), 就是因為恩榮(Enron)案知道公司作假帳卻知情不報, 還協助掩蓋最後宣告破產. 相形之下, 台灣人真是太仁慈了.

3. 最後, 就如果我之前寫證所稅最後的心得一樣. 這樣的一個事件, 你可以google一下, 台灣所有的媒體都是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 然後把所有責任和問題都推給已經離職的蘭奇.再一次打消所有呆帳(這個俗稱又叫”洗澡”或”洗大澡”)配合上股票回購機制來化解整個危機 . 我不禁要為宏碁的公關部門拍手叫好, 再一次透過對媒體的籠絡, 化解了公司的危機.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 如果面對議題, 我們的媒體選擇的不是真相或是挖掘真相, 而是利益. 那麼台灣有著平均每個人擁有最多新聞媒體有什麼用?

4. 投資人保護: 我國目前雖然有"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並設有"投資人保護中心"協助投資人面對投資損害時可以協助發動集體訴訟. 但實務上, 這種案例多只會發生在已發生嚴重舞弊, 甚至是公司下市或破產的公司身上. 這種案例一般也多半拿不到什麼錢(公司都下市了還能怎樣?), 所以投資人根本沒有太大的興趣. 相對的, 美國民間訴訟, 由於除了賠償投資人損失外, 往往伴隨巨額罰款, 最後往往讓公司選擇和解. 爛興訟不好, 但卻也是相對警愓公司治理和會計師善盡職責最好的辦法.

我花了近四天寫了一個四頁的教案, 卻花了一小時寫了這篇滿腹的牢騷. Anyway, 就像我這系列的每篇文章的結尾一樣, 這只是台灣股市眾多狗屁倒灶的事情之一罷了.

有興趣可以比對一下我一年前寫的" 一椿奇怪的交易:中華電信避險案", 同樣是的個不知情的台灣公司被萬惡的歪國人騙的故事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一下教案版本: 一場炫麗的煙火秀 宏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