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出了什麼問題?


有人大概是看到了之前我寫的2015美國行心得, 寄給我這個


2.      另一個是同一篇美國心得文中提到的, Chase 銀行要全面更換新一代的ATM.屆時每家分行再砍二個櫃檯收納. (ATM 及Chase 未來分行介紹 http://tinyurl.com/ogfauzd). 這裡面的未來指的不是什麼2030年, 而接下來的1年. 到時Chase分行(或我猜早晚所有美國銀行的分行)的情況. 為了怕你看到英文就皮皮挫或就是懶得看英文, 我來歸納一下, 未來的銀行分行你會看到:
1. 提款機比人多, Banker(作開戶、放款、信用卡申請, 理專) 也比櫃檯出納的人多. 
2. 原本現有一家分行有5~6個人, 會變成4~5個人.
3. 去銀行提款, 提款卡不再是必要. 智慧型手機+App就可以操作ATM
4. 分行會花更多精力在創造獲利的業務(就是Banker在做的事), 而讓機器來取代服務性工作 (櫃檯Cashier在做的事)


所以當台灣的銀行在落後美國十年,客戶”終於”可以不用寫存提款單和帶存款簿在沾沾自喜邁入所謂Bank3.0. 美國的銀行又再一次往前邁了一大步。


為什麼去銀行辦事存褶是必需品? 為什麼要寫一大堆提款單、存款單? 為什麼修改/新增什麼資料除了填表還都要重新影印一次身份証? 我在這個Blog至少8年前就問過這個問題了. 我常在想, 如果8年前或10幾年前美國和中國的銀行開始不用存褶,甚至是逐步無紙化地廢除存提款單,而台灣銀行選擇了不這麼作, 那一定是台灣的銀行高層看出了這樣的作業模式可能會出問題。反過來說, 等到8~10年後台灣的銀行也開始這麼作了, 除非可以證明這幾年有什麼突破性的技術改變了這些問題,否則不是證明台灣的銀行高層都是群不知上進食古不化的傢伙嗎?

這個情況不只是銀行,而是在今天台灣愈來愈多地方隨著可見 許多在美國、甚至中國常見的創新,在台灣不是因為政策干擾就是企業無意投入, 結果弄不太起來,然後被很多大老闆酸, 台灣市場就是太小所以搞不起。

台灣真的因為市場小所以很多東西搞不起來嗎? 我舉二個我一直認為台灣財金領域先賢作過很了不起的系統, “財稅資料中心和金融資料中心(現在叫財金公司)”. 金資中心是在幹麼? 就是台灣每個人所有和金融機構打交道的資料, 包括那怕你只是用ATM提款,全部資料這裡都有紀錄。所以透過金資中心,政府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個人的資金流向和金融往來,而這個系統是民國73年作的, 距今30多年前。還有一個很屌的叫財稅資料中心,這是把全台灣每個人名下所有財產、歷年稅務資料全部統合起來,所以政府想知道這個人有沒有脫產、有沒有逃稅理論上透過這個系統就可以勾稽(早期還不流行海外投資這回事), 你知道這個系統是哪一年作的嗎? 答案是民國57. 在那個電腦可能還是鳳毛麟角的年代,就有官員想到了這件事。

這很了不起嗎? 也還好啦, 因為台灣小嘛. 同一個時間或是即使再過20, 同樣的事美國或中國要做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可是今天的美國和中國都做到了,你知道的, 主要是因為電腦功能愈來愈強大所賜。同樣的道理, 台灣以前線上購物可以作到24小時宅配, 但國土廣闊的美國完全不可能。但是拜科技所賜, Amazon.com 已經開始要試著讓貨品可以24小時內送抵美國本土大多數的角落。再一次, 拜科技與投資以及不斷追求創新,大國化劣勢為優勢,而小國因為不長進 一直覺得現況很好, 優勢卻慢慢變成了劣勢。


這就是這篇文章想提的, “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會啟發我想這件事, 其實是源於二年前我寫書時, 原本想嘗試一下委託書電子投票平台. 結果一連上網頁馬上砰出一個訊息 本網站僅支持IE瀏覽器”, 讓我望之卻步. 這個問題直到幾個月前才修好. 你要知道這個網站不是10幾年前的而是才做好3~4. 我在想集保公司難道從董事長到最基層員工都沒有人想過, 一個這麼重要的平台怎麼會只支援IE瀏覽器?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經網友何岳峰發現.....嗯~作者你錯了...到今天還是只支援IE瀏覽器!)


在提到這個問題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公司治理中的接班人問題。傳統接班人問題講得都是接班人在沒有良好準備下接班造成的問題,但其實很少人談的是新接班人問題, 就是第二代不願意接班了, 所以老爸心想, “雖然林北75歲了, 但還是很健康, 那我就繼續作下去好了”, 可是這些人往往忽略了有些事是身體健康以外的問題心理健康。當一個人年紀愈來愈大, 他就不想改變,愈不想冒險. 所以我認為台灣今天的問題出在大老闆們年紀愈來愈大仍在位子上掌控大權所致。


但是我後來想想也不對啊, 像富邦的蔡明忠、蔡明興兄弟連60歲都不到啊, 而且他們旗下除了金融, 還有台灣大哥大, Momo購物, 他們應該不會不知道科技對創新帶來的改變吧? 也是我也沒看到富邦銀行或是其他事業體有什麼太多的創新. 問題出在哪裡?
 

於是我把問題再往下推一層. 也就是公司高階經理人. 似乎答案更明確了一些。從另一個角度看, 很多公股銀行的董事長、總經理也同於私人公司裡高階經理人。

你可以想看看, 如果你是一家大公司的高階主管, 你想要的是什麼? 升遷、更高的薪酬或者是….保住自己的位子? 沒錯吧, 如果位子保不住, 那什麼高薪福利都是假的. 這種情況在景氣不好時特別明顯。那麼要怎麼保住自己的位子呢? 努力改革創新, 以績效贏過競爭者? 這是企管教科書教你的. 或者現實一點…..在犯錯最少之下, 績效比對手好(一點點)? 在這個前提下, 改革和創新? 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萬一在這個過程中, 造成客戶不滿意而離去怎麼辦?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緊盯對手, 只要你不做, 我也就不做. 或者是等這行的龍頭作了, 我看看結果還不錯, 我再開始作,講得好聽一點, 這叫觀望市場反應,避免公司資源浪費。結果你猜大闆們信不信這套? 他們信了。相反的, 一旦某家開始動了, 而且效果還不錯, 緊接的就是大家都搶著做,結果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怎麼辦? 那就是殺價、拼優惠來吸引客人. 在過去很多的例子, 像是開戶送電腦, 還是推信用卡, 作資產管理都差不多是這樣。


另一個造成台灣企業高層(或經理人)不願作創新或效率化的原因,就在傳統兵將關係。什麼叫兵將的關係? 就是要有兵才有將. 你看看國軍精實案砍了多少將軍就不難理解了。當一家企業中, 你手下有5~30個人, 你可能是襄理或副理. 如果手下管30~100人你就是經理或協理依此類推, 管的人愈多, 你的職位愈大. 反之亦然, 管的人愈少, 你的職位就愈低, 薪水也自然下降。所以呢? 上位者當然希望下面的人愈多愈好,如果效率化了, 不就代表著這些人一半以上要走路了? 那麼最終要走的人會變成我。所以呢? 明明透過科技可以3個人作的事, 我就要以避免失誤為由, 弄成10個人來做. 事實上作事的還是那3, 剩下的7個人都是在做稽核。更好笑的是, 很多時候為了證明忙不過來,人力已經極度精簡了. 上面還要故意找一堆研究或是開一堆會叫下面人做. 結果這種文化一層傳過一層, 最終全公司的人都在裝忙。很多時候你會看到公司晚上七點多了一堆人還留在辦公室. 好像很忙, 可是仔細看看,要嘛不是在開會不然就是在寫工作日誌, 為的都只是讓上級長官知道你在忙。更多的人是明明沒事卻要硬在裝忙, 其實只是在上網打屁,為的只是一個可笑的理由: 公司文化. 長官沒有走, 你不能走. 否則人家會以為你很閒。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台灣人工作時數世界第一。可是這個世界第一工時有帶來任何真正的業績或經濟突飛猛進嗎? 其實沒有. 因為多數額外工時還是在作和業績成長不相干的事. 這只是一個從上到下大家共成的錯置文化。

更鬼扯的是, 很多長官都告訴下屬, 這是老闆的要求. 我當過老闆啊. 作為老闆其實最希望的是員工在正常工作時間(甚至更短)達到他的要求. 他並不希望員工加班啊. 因為加班會帶來很多額外的費用. 可是就因為高層希望讓老闆看到人力不足的現象, 結果全公司的人都迫參與這個騙局. 而可憐的老闆卻要揹上黑鍋。
 

可是為什麼老闆沒有查覺到這些問題? 其實就是我前面講的接班人問題2.0. 台灣很多老闆其實都很老了, 早就失去那種和現場員工一起同甘共苦的精神了. 不管知道不知道下面得力助手在背後搞鬼, 多數老闆想的都是,我想要保有我現在的生活,我想用更輕鬆的方式賺錢. 至於公司營運, 只要能維持一定水準, 每年有固定利潤就好。於是老闆把更多時間和精神花在炒地皮、炒股票、搞掏空這類easy money 上頭。也因此你會一天到晚看到工商大老們跳出去駁斥政府的打房政策或是勞工福利政策。因為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財富。
 

昨天麥當勞撤出台灣事件引爆很多專家們的討論. 同樣很多大老們說, 這是台灣的警訊, 反映出台灣薪資、租金和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的惡果。還有人說, 這是土地合一稅造成以真正獲利來自不動產的麥當勞決定退出台灣.

看到媒體剎有其事的把這些言論刊登出來, 我差點笑出來.  , 講得好像美國麥當勞總部還是CEO還真的研究過台灣二稅合一制還是人口紅利消失之後, 認為台灣房地產長期看空所以決定撤出。有興趣的人不妨統計一下, 台灣麥當勞一年營業額到底佔麥當勞全球營業額的多少? 如果有5% 我想就要偷笑了(經網友Deimos Jang計算. 頂多是2.46%, 數字在下方留言中).

麥當勞會撤出台灣的理由依我看很簡單. 就是標準美國商業思維. 當業績及獲利下滑時, 就檢討整個生產/銷售鏈, 然後把最差的那一端砍掉或外包出去. 這就是為什麼Nike 只作行銷, 把生產和設計全部外包出去的原因。在此之前, 美國第二大漢堡店Burgking(我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第二)就是如此, 把全部直營店改成加盟而獲利/股價大增. 所以當麥當勞今年第一季業績大幅下滑換上新的CEO, 他的作法自然也是如此。
 

那為什麼要先砍台灣呢? 首先, 台灣是麥當勞少數直營店遠超過加盟店的地方. 另一個原因我猜應該和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講得差不多, 那篇文章說很多跨國公司裁員, 台灣通常都是第一個被裁員的地方. 理由很簡單, 因為台灣是這些地區中裁員最容易、員工抗爭最少的地方。至於麥當勞是不是這樣, 我就不知道了。


Anyway, 麥當勞事件再一次告訴我們. 台灣很多工商大老嘴砲能力真的比他的經營能力強多了. 幾乎什麼事都可以扯上打房、稅太高、勞動成本太高這些議題. 台灣為什麼今天會變成這樣? 看看這些大老闆們, 你大概也就不意外了。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從HTC看台灣的嘴砲文化


最近有個大新聞, HTC宣佈調降第2季財報預測, 營收從原本460~510億調降為330~360. 連帶的原本預測的eps也從0.06~0.34變成了虧損將近一個資本額的-9.7~9.94. 由於降幅過大, 而且是轉盈為虧, 自然引發市場的議論紛紛. 當然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的是, 各式的財經大師紛紛不甘寂寞地開始表示意見. 有人說他很多年前早就洞悉了HTC的敗象. 有人說今日HTC正是明日台灣經濟, 還有人說HTC公司品格有問題(,呵該不會看了我的書吧). 總而言之, 雪紅阿姨過去的輝煌戰果都成了大師和名嘴或是各類行銷專家的嘴砲. 似乎好像只要HTC早點聽他們的, 今天的事情就不會淪落至此……., 事情真是的憨人想的那樣嗎?
 

我先講第一個嘴砲好了, HTC宣佈調降財測時, 某位以背數字聞名的財經大師馬上義憤填膺地說, 明明二天前HTC才開股東會, 這麼重要的訊息為什麼不在股東會上說, 董事長還表示自己看多HTC前景, 擺明了經營者品格有問題. 主管機關要去查一下有沒有內線交易?

 
這個論點馬上引發很多的迴響, 大家紛紛指責HTC和雪紅阿姨沒有良心……
 

請你想一想, 這位大溼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我猜你想的一定是yes, 是啊股東聚集的會場不公佈, 反而是二天後週五的下午才公告真是賤招啊!

諸位大哥們, 別忘了一件事: 宏達電的股東會是在盤中交易時間啊! 如果雪紅阿姨真的在股東會中發表重大利空(), 造成參加股東會的人利用手機或電話提前下單, 形成資訊差和時間差, 這位董事長才是真的事情大條了啊. 身為號稱的財經大師連這種事的都不懂, 這讓我想到食神裡的一句話:

沒想到你連炒飯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要用隔夜飯來炒啊,虧你還是炒王哩, 靠!

緊接而來的, 是一堆行銷大師.

這些人講的無疑是過去HTC行銷策略上的失誤, 例如花了高價找了鋼鐵人主角小勞勃道尼來代言但大家都看不懂, 或是歐美人士根本不迷戀代言人, 所以行銷無效. 當然還有一些愛台人士, 告訴大家是因為雪紅阿姨在上次總統大選中高談92共識, 熱臉貼了中共的冷屁股, 結果中國市場沒有成功, 反而造成台灣本土市場流失.
 

這些說法我剛聽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 但仔細想想, 你會發現這完全是嘴砲. 很簡單嘛, 請問一下如果當初雪紅阿姨沒有談支持92共識, 也沒有找小勞勃道尼代言, 甚至是找了一個很成功的代言人, 請問你認為這對今天的結果會有什麼很大的改變嗎? 你認為HTC會因此打敗iPhone, Samsung或是小米、華為嗎? 我想是不會的. 我猜頂多只是讓HTC從目前全世界排名第11變成第9或第8. 這會有很大的差別嗎?
 

或許你看過這樣的統計, 如果不管銷售量, 假設所有手機賺得錢加起來是100, Apple 一家就拿了所有利潤的90%, 第二名的Samsung約莫是9%. 然後”Others”拿了1%.簡單地說, Not all cell phones are created equal.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手機製造商是賠錢的. 所以拿到世界第9和第11我並不認為有什麼太大的差別。那為什麼Apple Samsung可以這麼厲害呢?
 

先談Apple. 或許你還記得Steve Jobs第一次發表iPhone的場景. 他告訴大家要創造一個super smart, super easy use 的手機. 在當時智慧型手機要外接鍵盤或是用觸控筆、虛擬鍵盤操控時, 大家看到所謂的iPhone僅需用手指操控一隻手機, 甚至二個手指就可以伸縮放大螢幕, 而且螢幕還可以隨著不同方位自動調整. 所有人都瘋了. 更別說後來的app模式, 讓手機成為了一個近似無限擴充的裝置. 你很清楚是iPhone從新定義了所謂的smart phone. 當然也創下了iPhone Apple 被人當作宗教般迷戀的地位. 不難理解, 當一個東西被當作宗教, 那麼什麼性價比, 價格合理性在消費者心中就不那麼重要了. (想想之前的宇宙大覺者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Samsung? 還記得我之前寫的光Samsung Electronics 這家公司佔韓國GDP17%? (韓國問題想台灣). 三星電子旗下多數產品到零件都是以自製為主, 向外採購為輔. 然後各子公司把毛利都集中到三星電子旗下的手機和電視. 也就是透過集團內部的作帳, 三星可以讓子公司賣產品給三星電子是不賺錢或是賺低於市場平均的利潤, 然後讓三星電子的手機和平板電視獲得最大利潤. 所以你可以說, Samsung手機製造、行銷和利潤是集合了南韓的菁英外加韓國舉國大量資源才成就的結果. 在這種前提下, HTC拼得過SAMSUNG? 更別說這樣的策略, 往往造就的結果就是如果這1~2項產品賭對了, 整個集團乃至國家就大賺, 但一旦該產業崩潰, 整個集團甚至國家就完蛋. 這種事在南韓的歷史真的履見不鮮, 像以前韓國也把產業押寶在半導體和造船上, 一旦全球景氣逆轉, 國家經濟元氣大傷. Anyway, 我想說的是HTC不是Samsung, 台灣政府和百姓也不可能同意把HTC搞成Samsung. 所以HTC敗給Samsung的結果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但是我也不認為Samsung這種模式有什麼值得好效法。

 
還有人提到為什麼HTC不學小米或是華碩賣廉價手機? 先談華碩好了, 首先你要搞清楚目前的華碩只是家品牌公司, 旗下沒有製造. 而且在智慧型手機他只是個後來的小弟弟, 並沒有包袱. 如果今天HTC要學華碩把單子全下給中國廠商, 製造廉價手機. 那麼HTC第一件事要先切割製造和品牌, 或是更狠一點把製造部門關掉. 那麼對台灣而言就是上千個家庭的失業, 如果延伸到整個供應鏈, 可能是數千到上萬個勞工失業. 其次, HTC作廉價手機, 馬上會碰到的就是當年網路券商如Charles Schwab興起時, Fidelity 這些傳統券商面對的問題. 如果不做市場會流失, 但是如果跳下去做, 可能流失原本高端的客戶. 最佳答案是什麼? 我不知道. 後來Fidelity最終還是作了網路券商, 但是不是HTC也該如此? 我只能說這是個很為難的問題. 而且關係公司未來發展至大. 但絕對不是那些行銷嘴砲專家講的那麼簡單。

 
至於小米或華為, 中興這些. 除了有和華碩同樣的問題外, 事實上我根本不相信他們有他們表面上賺的那麼多錢. 這些公司的擴張有很多因素並不是真的建立在商業獲利的考量, 而有更多配合中國政府政策的戰略因素, 更別說中國著名的政府補助退稅”. 這些事都不是HTC想做或是想學就可以做得來的。
 

這麼說來, HTC是沒救了?

其實二年前我提過一個想法, 或許可以做為HTC的參考.

大家都知道, 手機或智慧型手機對現代人甚至是未來人來說都已不再只是個通訊工具, 更可能的是個人隨身攜帶的智慧裝置, 銀行、導航定位、購物….等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個人生活會和手機掛勾. 換言之, 智慧型手機會是一個人, 甚至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裝置. 如果一個國家的某個品牌可能藉此掌控另一個國家多數人民的資訊, 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

你猜這樣的事有沒有人想過? 我相信一定有. 所以很多國家都期待發展自己的手機. 可是很多國家是沒有能力的. 於是除了iPhone, Samsung, 小米、華為就進入了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利用低價擴大市佔率. 你猜這些印度、印尼這些國家怕不怕中國搞鬼? 我猜是怕的. 但是他們又沒能力. 這就是HTC的機會. 這個世界應該沒有幾個國家認為台灣是對他們有威脅的國家.

HTC雖然是以代工PDA-iPAQ (不是apple iPad)起家, 但在手機市場獨佔鰲頭卻是利用3G執照開放初期幫歐洲電信作貼牌手機而大發利市, 這些手機完全是HTC設計製造, 只是貼上電信公司LOGO. 這種模式並不妨礙HTC的品牌價值。當年HTC靠著幫歐美電信公司代工發財, 時至今日, HTC同樣可以考慮去幫第三世界如印度電信或是印尼電信作貼牌手機來開創不同市場. 這應該個值得一試的主意!

當然, 我不是什麼電信專家或行銷專家. 是否其中有什麼滯礙難行之處, 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至少比一大堆只會批評別人作錯這個, 作錯那個. 其實自己下來做也好不到哪裡去的專家們好多了。

最後, 我真的忍不住想幹譙這些名嘴專家們.

今天HTC不管怎麼爛, 人家至少是作實業的. 腳踏實地的製造、研發和行銷, 也養活了上千個台灣勞工和家庭. 反觀你們這些名嘴, 除了嘴砲別人多不行, 你們又做了什麼?

數字大師說HTC坑殺散戶. 那請問您旗下的X訊日報呢? 是哪一個坑殺散戶較多. 坦白說, 我真的蠻佩服台灣一些名嘴睜眼說瞎話的能力. 這或許是我當不了名嘴的主因。

P.S 很多人在問這個案例會不會寫進下一本書. 首先, 我並沒有在寫下一本書. 但如果要把這個案例列入, 我會想從另一個角度─ 財務預測的必要性. 這一次HTC調降的是財務預測. 事實上你會發現目前台股中扣除重大事件必須要發佈的強制財務預測外, 台股自願作財務預測的一年不到5家(上市櫃一共有1600~1700家). 其中有3家是很穩定的電信三雄(中華電, 台哥大和遠傳).
公司發佈財務預測是一種很有爭議的作法, 贊成的人認為有助消除小股東對於公司經營情況的資訊不對稱. 反對的人認為很有可能造成操控股價或內線交易. 所以很多國家都採用不鼓勵而且要求加註警告的模式, 甚至有國家完全不准公司發佈財務預測的(加拿大). HTC好像是2012年4Q後才開始作財測, 到底是什麼原因還待查(別告訴我HTC為了今天佈了這個局長達一年以上), 不過這一次至少讓HTC和投資人上了一課. 也讓大家可以重新公告財測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