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我對2023年經濟的看法

 

我對2023年經濟的看法

 

有人提到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寫對隔年的經濟預測了. 我之前大概有提過,不寫的原因有幾個:

1.      現在比我厲害的Blogger Youtuber很多,他們大多都有漂亮和詳細的表格. 甚至引用各方數據. 這和我這種土製的,純憑個人想法的相差太多

2.      政府干預的程度愈來愈深,即便號稱資本主義帝國, 市場機制運作的美國更是不例外. 這就像場不公平比賽. 你分析可能的負面效應都很難發生. 甚至負面訊息往往被解釋為政府要擴大干涉或救援,反而變成了利多. 所以分析不再是明年會是A還是B,而是B可能導致CC造成D,最後是A. 自覺意義不大。

 

既然如此,為何今年又動心起念? 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年至少有一半的答案人家已經告訴你,所以勝率至少是50%, 而且目前似乎還沒有看到相關人士有提出類似看法。

 

先說較明確的50%.

首先,明年上半年預期經濟情況比起現在,大概只有慘一點和很慘. 能維持和現在差不多已經算很好了。為什麼會這樣?

 

一、利率會再升高1%左右。依昨天Fed的宣告和利率點陣圖來看,終極利率在5~5.25%, 這代表明年預計會再升1%。由於俄烏戰爭是二月底開始,大概在4月左右出現對物價的衝擊. 在基期較低下,預計前3個月美國CPI會出現和現在差不多,上升幅度下降,但仍偏高的數字. 這給Fed很好的升息理由.

 

而利率是資金使用成本,之前文章有提過,高利率帶來的影響,不只是這個數字最終有多高,而是會持續多久。Fed 今年共升息了4%. 目前的衝擊,除了房屋銷售大幅下降外,其他好像還沒有看到很大的影響。

 

這是因為美國的融資,一般住宅購房是的是固定利率,所以升息只影響到新購屋(這也是台灣央行不敢大幅升息的原因之一,台灣房貸一般是浮動的),但企業借款(loan)一般是浮動的,所以受升息的衝擊會大的多。

 

正常情況下,融資者除非體質很弱不太可能一升息或升息3個月就倒了,重點是在高利率環境持久性,維持愈久,體質愈弱的愈會開始出事。

 

另一個受高利率衝擊的,是有高額美元債務的公司甚至國家. 雖然美元這陣子在貶,不過我還是相信的利差擴大下,美元依然會升值,屆時這些發行美元債的大型公司和國家,會不會引發連鎖效應,很值得注意。

 

目前Fed的宣言是預計明年一整年都不會降息,我想拖得愈久,你會看到愈多海水退去沒穿褲子的人。

 

二、疫情在冬季蔓延: 目前新聞說有愈來愈多國家走向解禁,理由是Covid 流感化. 但我認為國家走向解禁,有更大原因是人民快要崩潰了,如對岸中國就是一例。而新聞沒告訴你的,在當下的冬季,許多國家的疫情又開始攀高了,洛杉磯市甚至考慮叫人民重新戴回口罩。Anyway, 這當中影響最大的是生產大國─中國. 不管你相不相信中國政府公告的每日確診人數是不是真的,但有件事一定是真的,那就是中國過去二年並未經歷很多國家已發生的大規模人口感染.

 

以台灣來說,目前公告的確診數是850萬人,一般認為真的確診數可能略高於1000萬人,換言之,將近一半的台灣人都得過了,身上或多或少有一點抗體,這其實是件好事。反觀沒有大規模感染又作為生產大國的中國,如果發生和多數國家一樣的必經之路,那麼對全世界的供應鏈可能又是一大衝擊。

另一個值得關心的事是,中國龐大的人口是否又會催生新變種? 這個變種是更輕還是更重?

 

三、俄烏戰爭: 目前還看不到停戰跡象. 最好就是下半年停戰,否則過去一年發生的糧食、能源問題會再繼續。而且就算明年停戰,我想歐洲也不會馬上重新回購俄羅斯石油,會讓目前的能源維持一定價位,而因能源費用高漲對歐洲人消費的排擠,這件事也不會馬上結束。

 

四、自由貿易的阻隔: 傳統經濟學認為,物價和經濟成長是成正比的. 也就是經濟成長必然帶來物價上漲。但過去十年,美國享受了經濟的成長,物價成長卻低的可笑。甚至不少經濟家說: 通膨已死。甚至現代貨幣理論(MMT, Modern Monetary Theory)一度成為顯學,MMT意思是只要鈔票印再多也不會有通膨,那麼政府只要有辦法不停舉債還錢, 就可以放心印鈔。

 

不過事實上,美國或世界過去能夠這麼爽,很大原因是受惠於自由貿易下的全球分工。說更白一點,是中國、越南這些國家以犧牲勞工、環境..等方式讓美國人過好日子。

 

然而在中國對美國形成威脅後,中美開始脫勾,如果世界分為用俄羅斯石油和不用二種,世界生產線也在選邊站. 這件事雖然不見得馬上會反應,但其實會逐漸出現在物價上。

當然以上指的都是大局勢。如果從投資來看,我認為最大的風險是目前的股價並沒有反應這些未來的風險,也就是多數投資者都仍處於高度樂觀當中,即便愈來愈多的投資大佬和產業已經發出警示。

 

不管是投資者或是經營者,個人認為明年上半年應該是個難熬的半年, 大家會繼續面對成本上升、消費下降,疫情的幽靈依然揮之不去,大概可以期待的,就是人在隧道裡,反正只要往前進,就會離光明愈來愈近。

 

不難理解,這過程會有不少啦啦隊鼓吹正是逢低進場好時機,但和多數投資的最大的問題一樣,那就是你不知道這個隧道到底有多長,你到底正處於前段、中段還是後段?

 

我給我自己的建議是戒急用忍”. 千萬不要看到股價跌到心動的價位就出手,就算出手也要減半加碼. 或許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我的年度選字

 

我的年度選字

 

歲末將至,不少媒體開始學國外找一些名人期望用一個字來代表對過去一年或新的年度的看法。我不是什麼咖,當然不會有人想問我,所以就在自家地盤自High一下。

 

如果要選一個字代表2022年以及對2023年的期望,我會選的字是─幹.

 

看到這個字很多人可能以為我要罵髒話,事實上,是一個多意字。

 

第一個幹代表前多數中低階層的心聲,yes, 就是Fuck.

不管是即將過去的2022或是即將到來的2023年,不意外地,中產和下層民眾承受了最多的無奈,高漲的物價、遙不可及的房價,以及政治人物面對些問題信誓旦旦但幾乎毫無作為的口水。人民除了暗幹在心裡,似乎也沒有什麼更有用的辦法。

 

這一點從剛過去的選舉,某黨雖號稱大勝,但其實從數據上來看,該黨的得票數遠低於過去,之所以大勝只不過是流失選票低於對手就可見一斑。人民對於政治人物的承諾開始愈來愈絕望了,也愈來愈不期待另一黨的上台,就可以解決問題。

 

目前多數分析都認為2023年上半年全球將進入衰退,如果不意外,民眾面臨的現況會更加惡化,自然幹意也會愈盛。

 

的第二個意義是作為,如苦幹、實幹. 也是我對明年的正面期許。

過去十年由於全球的低利率下的投機風氣,造就了不少快速致富的神人,少年股神幣圈大神都是這氛圍下的產物。但如果真如多數經濟家預測的景氣走向衰退,甚至是持續一段時間。那麼當潮水退去,自然還是只有那些按歩就班,願意勤勞工作的才能倖存。

這是我選幹的原因,在不景氣下,你需要更努力,更腳踏實地才能平安渡過。

 

幹的第三個意義是主力、支柱,如骨幹、主幹...

如同四季的變化,熬不過冬天的動植物往往成為來年春天的養份一樣。不景氣也是個淘汰賽,把一些不具競爭力、抗壓性低的企業淘汰出去。因此,幹對來年的第三個意義是,專注本業,少碰一些花裡胡紹的東西,抱元守真直到嚴冬過去。

 

一年即將過去,讓我和這一年的讀者說一聲: ! 我們都要加油!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我不解的事

 

我不解的事

 

最近有件事一直讓我不能理解,就是新聞報導Fed轉鴿引發美元貶值(or 反過來說,其他貨幣大漲)以及股市大漲。

 

之所以大家解讀Fed對於利率態度由鷹(Hawkish)轉鴿(Dovish),主因在於一般預期Fed12月中的利率決策會議中,將扭轉過去三次都升三碼(0.75%)的決議,改為只升二碼。對我來說,這就像有個小孩每次考試名次都比上次下跌6名,而這次考試只跌 4名,於是父母大力表揚他有很大進步一樣,令人費解。

 

更重要的是,在Fed預計升息路徑中,原本12月就是升二碼,接下來的一月和三月會都升一碼,目前的情況頂多只能說和原先規劃的路徑一樣而已,哪裡來的驚喜?

 


相反的,就像通貨膨脹率到底是5% 還是10%一樣,真正的重點並不在於數字的大小(除非是一次性的漲20%),而是這件事到底會持續多久? 如果每年CPI都上升5%,持續10年,和每年10%,持續2年,你覺得哪一個對經濟或對人民生活影響大?

 

同樣的道理,當利率已經持續調升到一定程度,接下來的問題就不再是下一次到底會升二碼還是升三碼了,而是這樣的升會升到什麼時候? 以及維持這樣的利率會多久?

 

目前不少經濟學家都已將FED最終利率 從原本的4.5~4.75%區間,調高到5%。至於維持時間(FED開始降息),也從原本預計的明年下半年,延後到了2024年,從這些數據來看,似乎很難說服自己這叫利多?

 

Anyway, 個人分析的再怎麼合理,獨臂終究是擋不過市場的大車的。事實美國也有不少大佬提醒大家要注意熊市反彈。生活已經夠悶的了,股市上漲能給大家生活中一點快樂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如果你認為至此就是一帆風順,大漲起點,我想還是小心點好。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台灣選舉的迷思

 

台灣選舉的迷思

 

下週六就要投票了,你想好要投的人了嗎? 你是真的很喜歡你想投的那個人,還是只是因為不希望他的對手當選才投他? 你是真的覺得這個要投的人當選符合你的利益,還是只因為黨的利益希望你投給他?

 

blog雖然不談政治,但老讀者都知道,我喜歡在投票前寫一篇叫你不要亂投票的文。這次來換個方式,談談我對台灣選舉不解的地方。

 

第一、缺乏說服的數據

以台北市來說好了,這次市長競選者都是新任,所以就以市議員來說. 每一區都有數位到十幾位的候選人,你是怎麼決定要投給誰的? 看誰長的順眼? 依投票當下浮上腦海的名字? 還是有在電視或是哪裡看過他? 或是我前幾天倒垃圾聽到阿姨說的,xxx 這次都沒送口罩,所以決定不投她?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問題: 沒有一個公正的數據來協助選民作判斷。這個市議員到底有沒有出席開會? 還是他把時間都用在上政論節目,但議會出席率是0? 對於特定的議案,他的特定態度到底是什麼? 還是只要是本黨提的一律贊成,其他的一律反對?

 

議員任期中,他到底一共質詢多少次? 主要質詢的內容是什麼? 還是他花了很多時間都在菜市場幫選民作法律諮詢?

 

我記得幾年前有人做過主委投票指南,就是以量化的方式來展示一位現任議員的表現,可惜這次看不到了。雖然說出席率高不代表真的認真,但至少我確定出席率低到靠爸的,肯定有問題。

 

第二、大撒幣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連任的縣市長。基本上除了少數首長外,大撒幣已經是所有台灣縣市長的基本配備了,而且愈撒幣的,民調支持度愈高。但神奇的是,你很少看到某位縣市長的對手是以此來批評對方的,反而是競開支票。你開年輕人生孩子補助2萬,我就開買房子前二年房貸政府付,仿佛台灣每個縣市都有個金門酒廠,還是底下剛挖到石油一樣,對我來說,像是在告訴我,不要投給A,因為他傻B的程度,哦,我是說撒幣的程度根本不能和我比。

 

同樣的,這又是個沒有數據佐證的資訊。A當選後,到底他政見的實踐率是多少? 那些撒幣政策到底真的實施了多久? (很多縣市老人年金只發了一年). 這位縣市長上任以來,地方政府的負債增加了多少? 基本上,沒人知道,也沒有媒體會願意去追蹤。

 

第三、聯合競選

我想你一定見過看板上()市長和議員合掛的看板廣告,甚至很多口號就是惟一支持xxx”. 表面上看這叫聯合競選。一張看板同時幫二位(或更多)廣告,更符合效益。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邏輯上的問題? 議員的目的是監督市長,如果這位議員的口號是無條件支持市長,或是他是因為市長支持當選的,那你還能期望他認真監督市長嗎?

 

你不要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印象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時的市長和議員就是各選各的,頂多是黨的造勢大會時,會站在一起。這樣才會明確區分出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的角色。

 

這些年台灣很愛誇口現代民主遠勝20年前,看看以上的例子,是誰才懂民主的真諦?

 

第四、不要浪費你的30

最後,這是我每次要宣導的。你可能不知道,你投下的每一票,只要這位候選人跨過一定門檻,政府會給他每票30元。這30元是從哪裡來的? 當然是你我這些納稅人付的。很多候選人為什麼砸大錢插旗子、租宣傳車在那裡哭北哭木的? 因為他已經把選後會有這筆預算纳進來了,簡單地說,他的靠北聲中有一部份的錢是你付的。

 

所以不要亂投票。我不是叫你不投票,而是如果你沒有真的屬意的候選人,請不要順便投票”. 因為這一票政府要他30. 當然也不要造成選務人員的困擾。

 

舉例來說,這次選舉你確定了市長要投給A,里長要投C,那你就同時領了市長、議員和里長三張選票。然後市長和里長投你想投的,議員同時蓋3~4個讓它成為廢票就好。

 

真正的民主是你可以說要,也可以說不要,而不是一堆爛貨中,我一定要選一個才叫民主。

 

參考閱讀: 260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美國期中選舉解惑

 

美國期中選舉解惑

 

本週二就是美國二年一次的全國大選,一般來說,有總統選舉的那次稱為總統大選,沒有的叫期中選舉,而這一次就是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 主要有約1/3的聯邦參議員(任期6)、全部的眾議員(任期2)和約一半的州長要改選。

 

很多台灣人看到美國投票日,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是週二? 那一天有放假嗎?

 

答案是沒放假. 至於為何是週二,因為這是美國200多年前就訂下來的傳統。

 

200多年前美國還是個以農牧為主的國家,多數人平日都要忙於農務,沒時間管政治,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多數都人都要等秋天收成完,嚴冬開始前才有空,於是冬季的第一個月(11)就成為投票最有空的時間。

 

那為何不選週末呢? 因為當時美國是個基督教國家. 大多數的人週末要都去教堂,和現在不同,當時的人認為政治是小事、宗教才是大事。

 

那為何不選週一呢? 因為那時的美國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很多人都必須騎馬騎一整天才有辦法到鎮上去投票。簡單地說,週六、日上教堂,週一騎馬出發,週二投票完,再騎馬回家。於是11月的第二個禮拜二就成為了美國固定的投票日傳統。(總統大選的日期同樣如此)

 

回至今日,現代人都在上班,如果投票日要上班,那豈不是很不方便?

首先美國有郵寄投票,不過每州規定不同,有些州只要申請就可以,有些州則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才可以(例如當天要出差)

 

其次,美國公司一般都很有彈性,當天因為投票晚點到公司,一般公司都可以接受(你的投票所基本上就在你註冊的家附近,沒錯,美國要投票要先註冊,因為美國沒有戶口制度,你不註冊,你就不會出現在選舉名單上)。同樣的,投票所也會開到晚上6點,甚至更晚,讓下班的人也可以去投票。

 

最後是開票,不像台灣是時間到後在投票所直接開票。美國的選票是像你的大學聯考答案卷一樣,是用2B鉛筆塗格子(這些年開始有些地方推投票機,直接在螢幕上按,不過機器讀卡還是主流)。所以投票所並不會讀票和開票,而是把票收好後,統一送縣選委會集中開票。

 

美國的開票也不會像台灣有一堆人在現場看,因為很無聊: 就是一台機器在那裡跑,然後隔著玻璃,會有兩黨代表、公正人士一邊喝著咖啡、吃著點心,看著機器在哪裡跑。你可能想,這些人的功能是什麼? 答案是如果機器出現無法判讀的選票時,就會由選務人員把票拿出來,請這些人判讀選票歸屬或是廢票。最後過程差不多,縣(county)統計結果上報給州務卿,確認結果。

 

美國另一個解決上班無法投票的方式是不在場投票(Absentee Cast). 也就是你可以走進任何一個投票所,說你要不在場投票,那麼選舉人員會給一個不同顏色的選票,你投完後,會把你的票密封,寄回給你所在的投票所。

 

最後解析一下這次期中選舉的效應。依以前民調的統計,預計民主黨會同時輸掉參、眾二院多數黨席次(目前這二院都是民主黨控制),這代表未來Biden的一些政策會愈來愈滞礙難行,例如對石化業課暴利稅(Windfall tax)、給予低收入更多補貼(共和黨認為就是補助太多,人們才不願意工作,造成企業找不到人)..等,這些政策可能會不可行或縮減。一般來說共和黨政策會有利於商業,如減稅..等。不意外地,共和黨也會更主張美國優先,對潛在威脅的中國更強硬等. 不過畢竟美國還是總統制,共和黨國會能做的,大概就是透過預算和法案逼總統向右邊靠攏一點。

 

至於這場選舉的最大輸家? 大概是West Virginia 的聯邦參議員 Joe Manchin. 當參議院不再是50:50後,他的這一票也不再重要了。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高虹安犯內線交易罪?

 

高虹安犯內線交易罪?

 

這是今天有人問我的問題. 理由是高虹安曾任職於一家叫科智的公司,並花了125萬買了科智的股票。問題是在高虹安自己的書中又寫在此之前,在她與郭台銘碰面時,郭就提起了要買科智的事,於是很有可能,高是在知悉鴻海集團即將投資科智,於是先買股,而有內線交易之嫌。

 

相關新聞如下:

tinyurl.com/mmdhez23

 

事實上我上週就看過財經名嘴講過同樣的觀點而啞然失笑。很明顯地,這些從外太空講到內子宮的人不太了解內線交易罪。

 

首先,內線交易這條罪是規範在證券交易法157-1條。而證交法規範的是公開發行公司,我不確定科智是否為公開發行公司,如果不是,那麼基本上高的行為就不在證交法的規範範圍,自然也就不會觸犯內線交易罪。

 

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內線交易主要破壞的是市場的公平競爭,如果這家公司沒上市,並沒有公開交易,自然很難渉及破壞公平競爭。

 

我知道這麼說,你一定覺得怪怪的。

先撇開高不談(避免政治化),難道今天一家未上市的普通公司高層得知將被另一家公司收購或投資,於是高層開始向其他股東收購股票,等被收購/投資後公司價值提高再撈一筆,難道不犯法嗎?

 

當然不是,別忘了,台灣雖然以證交法規範公開發行公司外,另外還有公司法和民、刑法。如果真是如此,相信其他股東也不會傻傻地什麼事都不幹。一般來說,會以公司法中的背信罪或是刑法中的詐欺來控告當事人。台灣的法律雖然很鳥,漏洞很多,但還不至於鳥這麼爛。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在為高虹安或特定人辯護。只是從這件事你大概知道,台灣的一些財經名嘴雖然嘴巴很溜,但其實專業知識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