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高虹安犯內線交易罪?

 

高虹安犯內線交易罪?

 

這是今天有人問我的問題. 理由是高虹安曾任職於一家叫科智的公司,並花了125萬買了科智的股票。問題是在高虹安自己的書中又寫在此之前,在她與郭台銘碰面時,郭就提起了要買科智的事,於是很有可能,高是在知悉鴻海集團即將投資科智,於是先買股,而有內線交易之嫌。

 

相關新聞如下:

tinyurl.com/mmdhez23

 

事實上我上週就看過財經名嘴講過同樣的觀點而啞然失笑。很明顯地,這些從外太空講到內子宮的人不太了解內線交易罪。

 

首先,內線交易這條罪是規範在證券交易法157-1條。而證交法規範的是公開發行公司,我不確定科智是否為公開發行公司,如果不是,那麼基本上高的行為就不在證交法的規範範圍,自然也就不會觸犯內線交易罪。

 

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內線交易主要破壞的是市場的公平競爭,如果這家公司沒上市,並沒有公開交易,自然很難渉及破壞公平競爭。

 

我知道這麼說,你一定覺得怪怪的。

先撇開高不談(避免政治化),難道今天一家未上市的普通公司高層得知將被另一家公司收購或投資,於是高層開始向其他股東收購股票,等被收購/投資後公司價值提高再撈一筆,難道不犯法嗎?

 

當然不是,別忘了,台灣雖然以證交法規範公開發行公司外,另外還有公司法和民、刑法。如果真是如此,相信其他股東也不會傻傻地什麼事都不幹。一般來說,會以公司法中的背信罪或是刑法中的詐欺來控告當事人。台灣的法律雖然很鳥,漏洞很多,但還不至於鳥這麼爛。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在為高虹安或特定人辯護。只是從這件事你大概知道,台灣的一些財經名嘴雖然嘴巴很溜,但其實專業知識有限。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ESG有沒有可能是經濟武器?

 

ESG有沒有可能是經濟武器?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要寫點什麼,但總找不出什麼好題材. 我想了想可以把我教材書裡淘汰的題材放到這裡來. 其中一個就是近年的流行的ESG是否沒有你表面看的那麼單純?

 

如果你常看商業相關報導,你應該知道ESG (環保、企業社會責任 & 公司治理)成為了近年來的顯學,不僅是台灣,而是國際顯學。各國對ESG的要求,除了上市公司必須公告ESG的責任報告書外,作為企業服務者的金融業更是首當其衝,分別被賦予了責任銀行(PRB,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和責任投資(PRI,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這二項工作.

 

前者要求銀行作為主要融資者,放款時不能只看風險和利潤,還必須把ESG考量進來,例如不能放款給砍伐雨林或具污染企業。後者則是要求金融業的另一個角色─企業投資者(如資產管理公司擁有許多公司重要股權),應善盡自己股東的權力,要求被投資企業必須從事/不能從事違反ESG的事。

 

而現實中,ESG的範圍也從上述的環保、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被擴大解釋為人權、勞工權益、性別平等、公平交易….等種種社會議題的解決者。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不是嗎? 傳統的企業是以利益為導向,投資者和融資者也要求企業維持一定財務數字或給予一定回報。讓金融業以投資者和融資者的角色要求經營團隊進行ESG,既順理成章,也讓團隊沒有推託的理由。

 

接下來我來講一點ESG的陰暗面(當然,這也是為何無法列入教科書的原因,畢竟台灣的教科書都只喜歡教學生一些,我們國家正朝向光明美好未來發展這類,寫的人不相信,讀的人也不相信,但卻必須寫到答案紙上的標準答案)

 

第一,讓金融業去主導上市櫃公司政策真的是件好事嗎?

 

你可能知道,這世界除了德國和日本外(當然還有共產國家外),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是不准金融業過度介入上市公司經營的。理由很簡單,金融業的錢來自社會大眾,如果不加以干渉,很容易公器變私用,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例如A公司背後有銀行無限金援,自然可以不惜成本打倒對手,進而壟斷市場),這也是近年來台灣金管會要求產金分離的原因之一。

 

再者大型金控,如國泰金控,有人分析過,以其掌控的資金可以拿下台灣過半上市公司的經營權。如果不加以篏制,國家將出現難以控制的龐然巨獸。(更不要說掌控約10兆美元資產的Blackrock)

 

而如今,在ESG的大旗下,政策反而轉向鼓勵這些金融業以公眾資金指導公司政策。表面上看,金融業可以叫企業做好事,但你怎麼知道,這些好事會不會也夾雜私利呢? 當封印解開、魔獸放出,誰來篏制這頭巨獸? 會不會有一天,你發現到台灣上市公司最大的利益就是國泰金控和富邦金控的利益?

 

第二,ESG有沒有可能是國家競爭下的陰謀?

這些年在美中的對抗下,大家應該都有感覺,過去全球化、全球分工的年代將慢慢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聯盟(Bloc)內的合作,也就是我把單下給朋友,而不是又好又便宜的那個。

 

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中國人的勤奮效率、追求品質和壓低成本,的確是造就過十幾年全球在經濟高速成長,但通膨卻能意外地低的主因。

 

而目前的態勢是,美國希望把愈來愈多的訂單移到自己安心的地方,這當中有些東西是可以透過行政命令要求的,如高科技產品。但有些東西你沒辦法,例如你不能要求鞋子和雨傘也不能在中國生產吧? 這很容易引起兩國貿易衝突。那麼,如果今天變成是公司自願不下單給中國工廠,不就是理所當然了嗎? 畢竟這是公司自己的決定,又不是政府要求的。

 

那麼美國或歐洲大公司,即便不是科技業,為什麼要捨棄又好又便宜的供應商,反而要去下單給貴或服務不好的工廠呢? 這樣經營團隊要怎麼向股東交代?

 

答案就是ESG. 我們無法下單,因為這個國家有人權爭議,我們無法下單給這個工廠,因為他們員工的薪水太低了、工時太長了,因為他們岐視同性戀、執行死刑….等,這些都是很好理由,讓政府可以透過BLACKROCK, Fidelity, Vanguard…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以美好的ESG來達到國家需要的戰略目的。

 

是否透過資本控制,ESG這個高大上的美好理想,反而成為了國家經濟的武器?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這篇的論點無法出現在教科書裡了吧?

當然,和我多數的文章一樣,本文並非在鼓吹陰謀論。而是我認為所有大家都說很好的事,也該被反思壞的一面。就像民族英雄也能也會做壞事一樣,而不是只要為列為偉人的,必然就是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於一身一樣。也希望這篇能給那些全面鼓吹ESG的人不一樣的省思。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我的選舉政見

 我的選舉政見

 

昨天在路上看到某位縣市長候選人的政見是,他當選後每位青年發86千元。我太太還說一定是我看錯了,是86百元,害我不甘心的在路上一直找,終於找到=, 還真的是86,000元。

 

台灣的政治人物愛亂開支票,大撒幣早就不是新聞了。而且基本上撒的愈多,負債愈高,民調支持度也愈高。既然如此,我決定在本文提出本人的競選政見:

 

1.      本人承諾任期內只貪污3億元,絕對不多收。若有超額部份,絕對無條件退還市庫

2.      本人承諾任期內,所有關說案件將依所需服務程度、時間、人力訂立明價,依牌價收費,絕不超收,也絕不追加費用。所有收費均在完成交辦,客戶滿意後才收費。

3.      本人承諾任期內所有收費都只收現金,絕不收乾股、要求插股,或擔任任何職位

4.      本人承諾任期內,所有收費關說案件,將有專人列案管理,陳情人可以透過專屬APP追縱案件進度,或上傳新增需求。案件完成後亦有專人提供一年內售後服務。

5.      本人承諾任期內,一定讓本市人均負債超越高雄市。憑什麼只有高雄人可以過的比我們爽

6.      本人承諾任期內,65歲長者每年發99,讓老人長長久久,35-65歲每年發888,讓大家發發發。25-35歲發777,讓大家777添好運。20-25歲發66千,讓大家66大順。至於20歲以下沒投票權,祝你們身體健康、快快長大

7.      為了對抗人口問題,除了發錢給新生兒家庭。市府將結合組織高中義工團體,發給刺針,隨機到各大超商、葯局、超市對販售保險套隨機戳洞

8.      未來本市所有新建的建設上面都會有我的名字,但本人承諾一定會付冠名費

9.      未來本市所有的社會福利全部取消,裁撤相關公務人員,全部折算現金給老人,反正台灣的老人只要拿現金就好

10.  成立本市土地建設規劃APP,分為藍鑽(年費300)、紅寶(年費100)、綠寶(年費70)。綠寶級會員可以即時知道本市重大建設計劃及大致位置、紅寶級除綠寶資訊外,可以知道本市都市計劃與地段、藍鑽級可以直接參與都市計劃土地徵收和地目變更討論。任何人只要有錢就可以參與,杜絕少數人壟斷資訊

11.  因二車碰撞造成交通擁塞,若無人傷亡,只為爭論責任而造成公共塞車了,當事人無論對錯,全數進監拘役3天反醒。無視排隊車龍,強行插隊車輛,進監反醒3天。

12.  長年佔據停車格及路邊的車輛,經催告7天未動作,一律全部集中焚毀

13.  所有公關、宣傳費用全部砍掉,讓假行銷之名,實則拿政府錢補貼外圍政治團體全部倒閉,或以宣傳之名,實則收買媒體之為,全部停止

14.  去你媽的二岸論述,恁爸是在選市長不是總統,凡是有腦殘記者提問兩岸政策,或所屬新聞台有造假前科,一律沒收記者證,禁止參與受訪

15.  加強環保局編制,凡是宮廟活動、民俗慶典,或以選舉之名製造噪音或亂插旗幟的,一律重罰,並進監反醒

 

誠實、透明、公開 是本人這次選舉的主軸. 也懇請各位鄉親 惠賜一票!

 

好吧…..我承認 我是來亂的!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金融傳染病

 

金融傳染病

 

上週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瑞士信貸(瑞信)可能破產的傳言。這個傳言在最先揭露的記者自己悄悄撤下留言,瑞信花30億買回部份債券,以及分析師紛紛放話瑞信體質遠較雷曼佳,或是瑞士政府不可能放任第二大金融機構倒閉..等,似乎要劃下句號了。

 

真的是這樣嗎? 是否我們也該注意一下金融傳染病呢?

 

金融傳染病這是我自己發明的名詞(或許有人說過了,但我不知道),意思是金融的問題其實就像Covid一樣,很容易從原本一小群放大到整個群體,之所以如此,除了金融業的桿杆化和金融開放後,金控下造成金融業多具有高度同質性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金融業和金融業之間往往都有密切的往來(交易對手) 

 

你或許知道金融業其實是一個非常競爭的行業,在金控架構下,其實每個金控都有相同的服務,差別只在規模大小而已,在此之下,對客戶來說,除了傳統的服務好壞、績效差異外,另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信心─也就是我把錢放在你這裡,投資賺賠是一回事,但至少是我相信你不會倒。這也是幾乎所有的金融業都有豪華的門面的原因,它本身就是一個高度仰賴消費者信心才能活下去的行業。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台灣全部的人都認為富邦銀行要倒了,如果沒有國家出手,富邦銀會不會倒? 答案是有很大機率會大,因為此時多數人會選擇把在富邦銀行裡錢提出來,缺乏了現金,銀行就失去運作的基本功能了。所以維持一個金融機構活下去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它帳上的那些財務數字,而是客戶對它的信心。

 

先說明,我拿富邦銀舉例只是因為它是大型民營銀行,不是在暗示,富邦銀行沒事還是我的薪資戶,不要亂聯想。

 

還是回到瑞信好了,如果你是瑞信的客戶,特別是有數千萬美金以上的客戶,到瑞信的傳言,你會怎麼做? 1. 當作沒這回事? 2. 把全部錢移出? 3. 部份移轉?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3,最終是2. 很簡單,如同上面講的,金融業的同質性很高,以這種等級的客戶平時也不會只有瑞信一家的sales 會靠近你,或是全部錢都只和瑞信一家往來。你猜這時其他金融機構的理專會做什麼事?

簡單地說,除非風波會很快落幕,否則這種被盯上的金融機構往往是不死也會去半條命。

 

更慘的是,如果此時再被信評機構補刀─降評,會激發法人更大的贖回/賣壓。所以瑞信在做的除了向客戶信心喊話,更實際的要增強自己的財報相關數率,也要想辦法出售資產提高自己的流動性。

 

問題是大家關心的不會只有瑞信一家,如同當初第一家產險傳出鉅額理賠防疫險後,市場自然會把目前鎖定在其他也賣防疫險的產險公司一樣,接下來幾家體質不佳的金融機構同樣會被法人/大額客戶鎖定,客戶會開始贖回/移轉在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最後你會發現,第一家出事的可能不是大家想的瑞銀或是德意志銀行,而是一家中小型的金融機構。而這家機構因為不致於大到不能倒,於是基於市場機制就自然破產了,可是這波地震會隨著震波愈來愈大,開始影響到更大和更多的金融機構,最後形成了一場風暴。

 

而另一個對投資人可能的衝擊是,如同上面說的,當金融機制發現自己需要美化財務數字以免遭到市場追殺時,往往會做的是拋售資產來換取流動性,這些資產可能是不動產,當然也可能是有價証券,特別是一些帳面有獲利的證券,例如前文提的英國退休金,本週不少資產管理公司就已經收到指示退休基金要贖回一些投資部位了。一般來說,除非有特定人接受或買進部位>贖回部位,否則如Blackrock這些公司接到指示後,會做的就是賣出基金持股,進而形成賣壓。萬一,當股價跌到某些設定停損點時,又可能引發更多基金被迫停損,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Anyway,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很多政治人物或老師都愛告訴你,股市是經濟櫥窗,台灣(或美國)經濟很好,所以股市下跌反而是利機。但我想說的,決定股市(或個股)的漲跌其實不見得和經濟有關,而是和買進/賣出力道有關,特別是這些年,不管是ETF/資產管理公司的力量愈來愈大,一旦出現過大的修正,市場很容易會過度修正,而偏離了正常面。

 

面對未來可能的風險,台灣還是不少大溼在勸人危機入市。我昨天甚至看到一個Youtube,是教你如何把房貸再融資,趁此時用股息還房貸。我無意去評斷什麼,不過我倒想起電影賭神裡的一句話,或許此時很受用: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雷曼時刻

雷曼時刻

 

過去的週末除了天氣炎熱,不管是Youtube或是我常看的一些財經新聞裡不時都出現一個名詞─雷曼時刻,讓我頗為吃驚。相信即便只是略知財經的人,大概也能猜出,這是說我們是否將再一次面臨如2008年般的金融風暴?

 

簡單回顧一下2008年發生了什麼事? 在此之前,由於過低的利率,於是在市場對固定收益的大量需求下,造成房貸被層層證券化(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這些MBS又被依不同風險/違約程度分層被包裝成了不同商品,而一些買了MBS的投資公司再把買入的證券再一次商品化(桿杆化),並透過CDS(Credit Default Swap)”理論上有去除部份有毒商品的毒性

 

這種桿杆化/商品化的模式在經濟火熱時,讓貸款商和投資銀行賺翻了(房市火熱時,貸款倒帳率自然低,讓原本有毒的結果沒想像的毒)。可是當房地產開始翻轉,房貸開始出現違約。美國第一家出事的金融機構就位於我之前住的城市─Thousand Oaks, CANew Century Financial. 不過這家公司很快就被大銀行Bank of America收購了,所以問題看來解決了,大家馬照跑 舞照跳。

 

第二家出事的大金融機構是當時管理資產排第七的Bear Stearns. 股市開始大跌。不意外地,因為之前股市漲了很多年,此時也是不少大師呼籲逢低進場撿便宜的時候Bear Stearns的衝擊沒有想像的大,因為不久後,另一家大銀行Chase 就宣佈以一股$2 收購,市場再次歡聲雷動,覺得陰霾散去,甚至不久後,有人控告Chase不當掠奪Bear Stearns 股東權益(收購價太低,遠低於52週的高點$133), 逼得Chase 不得不把收購價拉高到$10

 

然後呢? 第四大的投資銀行Lehman Brothers 上場了。有了Chase 之前的例子,再加上破洞更大,大家都不想接爛攤子,於是Lehman Bros. 只好宣佈破產。這波效應如浪潮般擈向所有投資銀行,最後第一大的高盛(Goldman Sachs)找上了股神Warren Buffett, 第二大Morgan Stanley找上了日本的MUFG,第三大的Merrill Lynch 則是併入了Bank of America….當然,後面自然就是一連串的風暴了。自此,雷曼就成為了金融風暴,或是金融業透過桿杆化放大投資倍數,最後導致市場不可收拾的代名詞了。(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

 

回到標題和現在,那麼此時大家說的雷曼時刻指的是什麼呢? 一個是英國的國債,另一個是傳言將有一家大型投資銀行(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 要出事了)。後者的事有空再談,畢竟目前還是傳言階段,本文先談前者。

 

英國國債問題起因於很多國家都會發生的事: 長期過低的利率環境讓專業投資不得不加大槓杆,以及政治凌駕於專業。

 

眾所皆知,全球正受到高通膨的影響,人民苦不堪言,英國新任首相為了讓人民有感,先是提出了能源補助案(預估一年要花600億),而後又規劃了450億元減稅政策。

新首相─特拉斯最崇拜的政治人物是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當年的鐵腕之一,就是大幅減稅,讓經濟重拾活力,然後政府反而收到更多稅收,這也是近代不少經濟學者愛吹捧的雷根經濟學。

但問題是,此時正值高通膨,各國政府正要升息打通膨。政府大規模減稅,表面上看是刺激經濟,但也意謂著政府要發行更多的債券,或是償債能力可能下降(畢竟這世界可以無窮盡的亂發債的民主國家只有美國一個),不意外地,原本因為升息造成跌價的英國國債跌幅更深了,英國國債利率飆升,連帶英鎊也貶值了。這事還沒完,不久後豬隊友財政部長又補上一刀說目前的減稅方案不過是1.0版,更大的2.0正在醞釀中,結果9/26開盤,英鎊對美元直接貶了5%,國債利率相較於英相9/23談話前升了40%


此時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英格蘭銀行(BOE即英國央行)宣佈要進行短期無限額的收購國債(aka QE). 換言之,BOE一手調高利率打壓通膨,另一手卻大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好像前門在撒水滅火,後門在撒油,令人不知所以然?

 

結果答案揭曉了,BOE也是被迫這麼做,原因不這麼做,英國金融市場可能會崩潰,而根源出在英國的退休金(如台灣的勞退、勞保..)

 

英國的公有退休金制度有二種,DBDC,其中95%以上都是DB,也就是你退休時,政府依工作最後幾年的薪水,給你一筆固定的錢。

 

對於退休金管理(投資)單位來說,如果預估20年後要付給你10萬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買一個20年到期金額為10萬鎊的債券就搞定了。這個策略就叫LDI (Liability Driven Investment, 從管理單位來看,付給投資人的錢是負債)

 

當然,這是理論值,實務上還要考量你薪水在20年後的增加(加薪),以及能不能順便多賺一點錢? 理由也很簡單: 過去幾年全球退休單位都碰上了同樣的問題: 一來是低利率下,固定收益的收入銳減;二來是退休的人愈來愈多,繳的人愈來愈少,整體收支入不敷出。怎麼辦?

 

這對於倫敦金融中心那些菁英來說當然不是問題,一種方式是去買進一些和通膨連結的債券,這種東西今天看來很夯,但別忘了,今年之前往前推十年,全球各地(含英國)通膨是低到靠北的,投資這種商品收益也不高。於是另一種工具就成為英國退休金的最愛─IRS (Interest Rate Swap)

 

企業舉債時,因為想規避利率上升的風險,多偏好固定利率,但銀行不見得會讓他們這麼做,只能發行浮動利率債券,而退休金公司信評良好,可以發行固定利率債券,於是透過投資銀行作交換(swap),雙方只要支付一些抵押品,退休金單位雖然要付浮動利率,但可以賺利差,企業拿到固定利率,投銀賺到手續費,皆大歡迎。

接下來的事你也知道,今年起在美國狂升息(事實上英國也是)下,浮動利率成為退休金巨大的未爆彈。

 

那麼BOE為何要急著出手呢? 問題不在浮動利率而在作為擔保品的英國國債。由於減稅政策造成的國債利率上揚,自然讓作為擔保品的債券價值不足。原本照道理,此時退休金只要進場買債券來補就好,但一來,利率的大幅上揚造成浮動利率下要支付的利息金額大幅上升,退休金本身的流動性出問題;二來,當債券跌幅過大,觸動停損時,到底退休金是該買進補抵押品,還是要賣出停損? 這就是BOE為何必須要馬上進場,一來讓利率下降,二來注入市場流動性,讓債券價格平穩的原因。否則最終,退休金只能拋出更多的資產(股票/債券)自救,甚至直接破產了。到時就真的…..呵呵了. 這就是很多人說我們剛躲過一個雷曼時刻的原因。

 

~還好沒出事.

 

如果你這麼想,那你就淺了!

 難道你相信BOE就這樣從此無限制的一直買國債下去? 英國的通膨呢? 別忘了,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浮動利率上,如果美國依然強升息,難道英國要降息?  如果這麼幹,到時會不會再有另一個索羅斯玩起當年放空英鎊一樣的把戲呢? 而且更別忘了,倫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英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接下來,就讓我們拿張板凳準備看好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