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本次美國大選一些說明

 

本次美國大選一些說明

 

目前正在開票的美國大選不僅美國人關心,就連遠在5~6000英哩外的小島─台灣也熱烈關注,不意外的,這段時間也是台灣一堆美國專家冒出頭的時候,雖然這家專家90%可能都沒在美國投過票甚至生活過,依然可以講的跟真的一樣。

 

這篇文章我想就最近看到的一些問題提出想法:

 

1.      為什麼開票要這麼久?

 

首先,不是每個州都開票很久,是有些州要開很久,例如人口約2100萬的Florida開票日當晚就差不多知道結果了,人口1200萬的Pennsylvania到現在還開不到90%。之所以如此,主要差別在於該州對於今年大量湧入的郵寄選票的做法不同。

 

一般來說,郵寄選票多數會在投票日前就寄到了,有些州的規定是可以事先驗證確認選票有效性,然後在開票日當天一起開。有些州如賓州規定,選務人員只能在開票日當天才能開啟選票,由於今年郵寄選票特別多,驗證過程又很麻煩,所以時間一直延後自然是不意外。

 

為什麼選票要驗證? 郵寄選票是把選票填完後放進一個信封,封口投票人要簽名。選務人員收到這個信封後,他會打開DMV(監理所)系統,核對這個人的簽名是否和DMV上的簽名一致,以確認是不是本人。那如果不一致呢? 他可能要再核對州的稅務局或其他可能有這個人簽名的資訊所以你知道,能不能在開票日前先驗證和只能在開票日後驗證差多少了吧? 這些事都要靠人工去驗證,所以這些選務人員是真的很辛苦的。

 

不過,不管如何,多數州都要在開票日完後至少2週才能開完所有選票,只是因為美國選舉不像台灣還可以一票30元的選舉補助,只要勝負出來,大家就不管後面的。

 

2.      為什麼後面的票多數投拜登?

 

這可以分二個部份說明,首先,這次投票前Biden就呼籲它的支持者用郵寄的(考量疫情),但Trump則是告訴大家,郵寄選票容易被操控,一定要親自投。所以很自然的造成了親自投票(in-person)的共和黨居多,郵寄投票(Mail-in)的民主黨居多。所以早在開票前就很多美國專家就預言,這次選舉很容易會有爭議,因為開票日當天會看到共和黨佔上風,但隨著郵寄選票陸續開出,會慢慢轉民主黨,所以會有這種局面早就在預料中。

 

其次,你回想一下台灣的開票,會先知道開票結果的,通常都是人口較少的地方,例如馬祖或是一些鄉。 新北市這種地廣人又多的通常是最後才知道,對吧? 美國當然也是一樣。美國開票不像台灣是以一個個投票所直接開票,而是各投票所收集選票後,統一送到郡(County)的開票中心開票。如果這個郡人口多,自然開票慢。

 

那什麼郡的人口會比較多? 當然就是裡面有大城市的郡。而一般美國大城市人口多半是支持民主黨的,非都市(Suburb)偏共和黨。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川普在部份州領先,但媒體認為Biden趕上機會很大,主因就是未開的票主要都來自大城市所在的郡。

 

3.      川普是不是可以靠大法官偏保守逆轉選情?

 

這是台灣常見的迷思。台灣因為是中央集權,所以覺得重要問題由中央裁決。問題美國是聯邦制,選舉是州的事不是中央的事,中央只不過是訂了個統一的投票日讓大家同一天去投票和開票而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選舉人團,也就是投票日只是讓我們這個州去決定要支持誰當總統,然後我們的州代表再代表大家去D.C去投下我們州的票。

 

所以決定州選舉是否有效,是州的法院,這也是你看到川普在每個他不爽輸的州提起訴訟,而不是直接上訴到聯邦法院。這些訴訟會從州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後到州的最高法院(州也有大法官)。除非這些事和憲法有關,否則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是不會介入的。

 

4.      如果川普輸了,卻硬是不交接會怎樣?

 

美國憲法第20條修正案中明確規定,現在總統任期是到選舉年隔年的12012:00,如果到時新的正.副總統還沒決定,依總統繼承法,第三順位就是眾議院長。

 

換言之,只要一過1/20中午,依法律現任總統就不再是總統了,我想保護總統特勤組很清楚要如何對待一個平民。

 

5.      選票還會有變數嗎?

 

目前還有二種選票還沒計算,一個叫Provisional Ballot (我不知道怎麼翻),這種一般是因為投票日你無法去指定的投票所投(上班或旅遊),所以你就隨便到一個投票所說你要投票,或是你之前已經用郵寄投了,但是你去投票所說你想改,這二種情況下,選務人員查你的身份後都會給你選票,然後用一種特殊顏色的信封裝起來,這種就叫Provisional Ballot。還有一種大家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海外選票,包括海外的美軍和公民。這二種選票以前大家通常會忽略,不過今年因為很多州結果太接近,天知道這二種選票會不會造成另一個變數。

 

6.      民調為何再次失準?

 

原本民調顯示,這次結果會出現藍色浪潮,民主黨同時拿下總統、參眾二院,不過以目前結果看來,總統或許民主黨險勝,但參議院仍屬共和黨,眾議院可能民主黨勉強過半(比上次席次少)。簡單地說,繼2016年後,民調再次失準。

 

事實上針對2016年的教訓,今年民調業者已經加強了大學以下學歷白人以及非都市(Suburban)婦女的權重,結果依然不準。

 

對於這件事美國也有一些檢討聲,有人認為民調靠電話會查不到那些勞動工作者,或是川粉不愛表態等。不過我倒覺得這次有一個新的變數,那就是活命要靠封城vs 經濟。

 

這次因為受疫情影響,民主黨的州多數選擇封城,然後給失業補助或政府特殊援助的方式,而共和黨做法是不封城,政府補助大企業但不特別補助一般員工。

 

在民主黨的政策中其實有一種受害最大,就是非正式員工,例如擺攤的、臨時工….也就是那種每天要去工作才有錢的人。這些人不見得會有失業救濟可領,對他們來說,封城就是死路一條。所以相較於染疫,他們更怕封城。相較於新式民調著重在工廠工作或農場工作這種大學以下的白人勞工,這些人因為工作環境不定,很難在民調調查內,但他們應該會更支持川普。Anyway, 這只是我的猜測。

 

最後,不難想像,川普絕對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從選舉勝負分出一直到1/20缷任前,他會如何運用他的權力,相信一定是場好戲。或許之後美國人會去檢討,美國總統的權力是不是真的太大了!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雪球理論

 

雪球理論

                            本文禁止媒體轉載!

很多人都聽過巴菲特的雪球理論,那就是人生就像滾雪球,只要有夠溼的雪和夠長的坡道,雪球就會愈滾愈大。最近剛好有一個我長期投資的公司(27夠長了吧!)要賣出經營權,老闆希望我幫他算一下,一個原始投資的股東從成立迄今的總報酬率是多少? 我就拿了這家公司自成立以來(32),每一年的配股和配息來估算,結果數字超乎我的想像。

 

如果不考慮增資(因為有人認購 有人沒認),也不考慮再投資報酬(我當然不會知道股東拿了錢去幹嘛),如果你在32年前這家公司成立時投資1000(就是新台幣1萬元),經過32年的滾動後,這1000股一共會拿到$96,016元的現金股利,以及藉由股票股利,原本的1000股會變成5391.1股,最後還有一次減資20%,所以股東會多拿2000元和股數變4,312.9股。

 

最後,考量股東股票會被以10元收購,等於最初的1萬元投資在32年後會變成$141,145($96,016+4312.9x$10+$2000),用簡單平均去算,平均一年報酬率(1311.45% / 32) 大概是41%.,很驚人吧! (p.s 我是這家公司第5大股東)

有人提出質疑41%算法,如果考慮複利效應,以一萬元乘數效應反算,每年複利8.6~8.7%,32年後會變成14.4萬. 所以年化報酬率應該是8.6~8.7%之間。這是以我的數學程度能算出來的。如有更精明的讀者再請告訴我正確算法。

 

我記得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分析為什麼買房子的多數會賺錢,但買股票的多半是賠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產買賣的流程複雜,交易成本高,所以沒有把握或是非必要,多數人不會隨便買賣房子。相對的,股票因為交易方便,交易成本低,很多人會隨波逐流的密集買進賣出,結果搞了半天,才發現自己根本是在賺心酸的。

 

這其實就是雪球的理論的第一個重點─時間。基本上,你只要能找到一個能夠長期持續的標的,放的夠久,你都會賺錢的。這個東西聽起來很容易,但其實也沒這麼容易,不相信你去看看台灣上市櫃的1600多家公司中,你認為有幾家是30年後還會存在的? 還是30年中大半時間可維持發股利的? 更不要講,像我這樣投資一家創始公司。

 

但另一個角度來看,好像也沒那麼難。房地產、指數型ETF某種程度就可以達到長期存在和有一定收益的目的。

 

雪球理論的第二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有夠溼的雪。簡單的說,就是你投資標的競爭力。就像划船一樣,水要夠你才能持續前進,否則就算河道夠深,你前進的意願不變,你還是動不了。

 

這個就有點Tricky了,因為你問60年前的人,大家會告訴你鐵路、石油是趨勢,但如今很明顯不是。30年前作電腦螢幕(Monitor)、網路卡或聲霸卡的叫競爭力,但30年後多數這些公司甚至都不存在了。但同樣的,指數型ETF依然可以化解這個問題。 我也想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告訴你,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投資天才,甚至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那就買S&P 500ETF就好了!

 

我很久之前的文章曾寫過,我年輕時很喜歡亂投資公司,事後我把這些公司分二個軸─人和事,因此得出 對的事對的人 對的事錯的人 錯的事對的人和錯的事錯的人 四個構面。這四種公司我都投資過。

 

我曾問過學生,你覺得這4種哪一個最爽? 毫無疑問,是對的事對的人。因為你不但看對了產品/公司的競爭力,你還碰到了個有能力而且是可以信賴的人來經營這家公司。

 

那麼這4種中最不爽的是哪一種? 多數人都會回答 錯的事錯的人。我不認為如此,因為錯的事和錯的人,一來代表你的眼光有問題,二來是公司走下坡時,很多經營者也會心有旁騖,會想搞東搞西的,把公司搞的更亂,這只是人性。

 

真正讓人不爽的其實是對的事 錯的人,就是投資當下你看到的公司/產品競爭力方向是對的,你應該是可以賺大錢的,結果因為經營者有私心或亂搞卻把公司搞砸了。我曾經有個投資,投資150萬,大概2年拿回了210多萬,從報酬率上看很不錯吧? 但這件事我至少心裡暗幹了超過10年,因為我知道這個事如果好好做,賺超過1000萬不是件難事。

 

Anyway, 我也不知道這篇重點是什麼。只是很久沒寫blog了,剛好碰上結算一個長期投資回報,而又看到ptt-stock版有人在講長期存股的統計一時有感。或許是人到了中年,我愈來愈不想花心思去選股和殺進殺出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找一個適度的坡道和夠溼的環境讓雪球慢慢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