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致富的特權”
友人託我請益一位長輩對於近期流行的”致富的特權”一書的讀後感。我想去問人家讀後感,結果自己從來沒看過也不太對,所以專程去書局看了一下這本書。一看之下,乖乖隆地動,真是奇書啊!
這本書是由三個現(曾)任央行理事的台大經濟系的教授外加一個同系畢業的研究員寫的,表面上說是為大家解釋央行的功能以及其政策對大眾的影響,但偏偏書的介紹中,清楚地”明示”了大家今天台灣房價之所以高漲、產業升級不力,其實都因為台灣央行20年一直維持低利率和弱勢匯率有關。簡單的說,台灣這些年的低薪、高到飛上天的房價,背後都只有一個原因…..彭淮南!
這本書由於又有央行現任副總裁,aka誰都知道DPP屬意的下任央行總裁,作序,於是好事的人,不免把整件事衍生於央行總裁之爭。
為什麼我認為這本書是奇書呢?
首先,這本書大概有2/3的篇幅就是貨幣銀行學的濃縮版,告訴你央行在做什麼? 以及央行掌管的匯率、利率、外匯存底…等是怎麼影響你我的生活的。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本科普書,讓普羅大眾可以一窺神祕的央行,但對我這種無知的人來說,這就像台灣很多”投資大師”的書封面告訴你本書將揭露大師如何從50萬變1億,結果書內容有2/3在講這位大師的悲情人生,差不多有87 分像。
後面的1/3才是焦點,談央行一些飽受爭議的問題,例如獨裁決策、成為國庫繳庫大戶,可能造成決策偏誤,平心而論,這當中的確”有部份問題”,但離這本書的描繪的”那摸地嚴重”,可能還有很大的距離。
先講低利率造成房價的飛漲,這是很多人普遍有的謬思:
有個人持續做了A,結果是B,於是大家就認定是因為A造成了B. 例如有個人每天抽一包煙,10年後得了肺癌,於是大家一致認定是抽煙造成了肺癌。
但你想看看,也有人每天抽2包煙的,結果活到80歲的,也有人不抽煙,但卻30歲得肺癌的,抽煙真的是造成肺癌的惟一原因嗎? 有沒有可能,這個人抽煙主要是因為生活壓力很大?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經常要熬夜
要靠抽煙提神?
這就是因為經濟學常見的迷思,因為在現實世界裡,一個結果其實是由多個甚至數十個因素交叉形成的,可是如果你要把那摸多的因素都考量進去分析,那基本上你也不用研究了,所以經濟學最常見的就是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下,去探討單一變數和結果的關係,於是就得到低利率造成房價高漲的結果,這也很符合一般人想要的答案A->B.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民國70年代也就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期,銀行房貸利率超過10%,那為什麼房價也是狂飆? 其實房價會上漲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利率,而是預期心理。這就像有人請人代操只要賺錢,分潤30%給操盤手都無所謂,但只要賠錢,我管你什麼優於大盤指數績效,我就是不爽一樣。利率只不過是成本,並非最重要因素。
不相信你可以想看看,如果今天銀行借款利率是20%, 但你有自信炒房一年可以賺100%,你會不會借? 反過來說,日本利率低到靠爸,但日本人認為房子只會跌不會漲,你有看到日本房價飛上天嗎? 難道這些台大教授都不知道日本的情況嗎?
利率議題也衍生了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台灣央行真的有能力決定利率嗎? 從制度上看,台灣利率當然是由央行決定。但你相不相信台灣利率其實是由美國Federal Reserve 決定的?
不要忘了,台灣是個自由匯兌的國家。如果今天美國Fed 利率是0.1%,台灣存款利率是5%,除非兩岸發生高度危機,否則你猜會發生什麼事? 大量熱錢會湧入台灣,形成更大的資產泡沫,不然你猜為何目前世界多數開放、政治穩定、低通膨國家的利率都是差不多趨近0?
書還有一個值得持平討論的事,就是央行作為公營事業繳庫的第一名,被認為央行是刻意壓低匯率(USD/TWD)好達到盈餘目標。原因是台灣有巨額的外匯存底,這些錢是會產生收益的. 例如台灣有5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假設收益率是1%(可能沒這麼高),那麼一年就有50億美元收入,如果USD/TWD 是1:30,那就是1500億新台幣。如果USD/TWD=1:28 那就少了100億。
你想看看,在彭淮南當政的年代,如果央行繳庫目標是NTD$1,500億/年,結果那年央行只能繳1000億,你真的覺得有哪個行政院長和總統敢斥責彭淮南的? 央行到底有沒有操控新台幣匯率,你去看每日匯率最後半小時的走勢圖就知道。但你唸過國際經濟學就知道,央行操弄匯率就像你從辦公室ㄎㄧㄤ
一些文具回家一樣,小小偷一點是可以的,搞太大是會出事的,(經濟學名詞叫”以鄰為壑效應 (Beggar-the-Neighbor effect)),你當韓國或東南亞那些和台灣有競爭關係的國家央行是塑膠嗎?
這本書惟一算是真的有建設性的,是討論央行的決策機制。我以前好像寫過,簡單的說,在彭總裁年代,表面上看央行決策是由理事會共同決議,但外部理事都是開會當天才拿到資料,會後還把資料收走,等於這些理事都只是找來幫央行背書。所以這些當理事的教授會對央行這麼不爽,大概也可以理解。
很多人都理想能像美國Fed的理事一樣,在開會前各理事(Governor)都拿到相關數據並能自由發表論點,再結合市場反應共同做出決議。
台灣大多數的學者(特別是經濟和商學)都是留學美國,自然覺得美國的制度是最好的。針對這個,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我的想法是就和公司治理一樣,很多事美國運作的很好,不表示台灣也能做,尤其看看這些台灣央行的理事的水準,我想你知道我在說什麼。
最後,你可能好奇,上面講的那些事難道這些台大經濟系教授真的不懂嗎? 坦白說我不知道。或者只是因為他們以為這些道理我們都不懂? 又或是這些人都被書商為了賣書,搞出的聳動標題給誤導了? 做為一個當初沒有出版商要出的無名作家,我當初和出版商談時都敢要求我的書不能有聳動或誤導的字眼,如果真是如此,幾個著名的台大教授卻被書商牽著鼻子走,到底問題出在誰身上?
最後的最後,今天的工商剛好有篇討論同樣的題目,”未來20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央行”,我幾年也寫過類似的文章”央行接班人”,談台灣央行總裁應具備哪些條件,或許大家可以拿來比對看看目前台灣有誰符合這些資格,當然也包括在牛棚熱身的那位,你就知道台灣的問題出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