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共的十一五規劃?
辜樹仁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一五規劃」,將把中國經濟成長,由投資帶動轉為消費帶動,這將可能對台商帶來什麼影響?初秋的北京,些許的涼意吹散夏天的燥熱。轉涼的天氣向市民預示著,一年又即將過去了。但從市區京西賓館中傳來的消息,卻透露出一個新的改變似乎才正要開始。 經過了四天的閉門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就是所謂的「十一五規劃」。 這一次的五年經濟規劃,是胡錦濤及溫家寶上任以來的第一個,也是中國加入WTO之後最新的經濟規劃。雖然只是大方向的提出,但仍然備受關注。 根據此次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會議公報,及中國主要媒體的報導,「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是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達到「和諧社會」的建立。 經濟發展:從數字轉向人 這個口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中國大陸從明年開始,將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資金、自然資源的投入,以量的擴張實現增長,轉向更依靠勞動者素質和科技,以提高效率獲取經濟發展。換句話說,經濟發展的重心,將從數字轉移到人身上。 這個轉變,主要有三大重點。 第一,也是「十一五規劃」的主軸,是「共同富裕論」的提出。 過去中國的經濟現代化一直是以鄧小平「先讓一部份人、一些地區先富起來」的理論為中心思想。 然而,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下來,雖然實現了經濟高速成長與所得增加,但中國國內的貧富差距卻愈來愈嚴重。 貧富差距與社會不公所造成的民暴次數不斷增加,使中國社會內部潛藏著數不清的不定時炸彈。這些問題若持續惡化,不僅會影響到經濟發展,也會威脅到政治穩定。 為了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十一五規劃」提出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要以追求「全富」為主,讓更多人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 在這個大前提下,中國預計在二○一○年,將人均GDP從二○○○年約八五○美元,提升一倍。並全力解決「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增加農民收入。 「全富理論」落實到經濟政策上,就是要「以人為本」,以解決人的問題為主。也就是說,如擴大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健全社會保障等照顧一般民眾權益的措施,將會是未來的施政重點。 在產業發展方面,則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政府意識到,為了經濟的永續發展,光靠廉價勞力及出口是沒有用的。未來由科技創新創造的成長才是主流。會議公報上即提到,沒有科技獨立,就沒有經濟獨立。而沒有經濟獨立,也就沒有政治獨立。 近兩年海爾、聯想、中海油等幾個主要樣板企業頻頻向海外擴張,為的就是要得到技術與品牌,縮短產業升級所需的時間。 除了全富與產業升級,「十一五規劃」的另一項重點是強調區域經濟。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麗瑛指出,過去中國將經濟權力下放到省政府,造成「諸侯經濟」的現象。各省的保護政策,使省與省之間貨物無法自由流通,甚至有甲省的貨物不能在乙省上架的現象。 十一五規劃中,將長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地區)、成渝地區(重慶、成都)、東北老工業基地,劃為重點發展地區。目的是就要打破諸侯經濟現象,促進跨省之間的經濟合作,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同時也矯正過去聚焦不足的「西部大開發」戰略 投資帶動,轉為消費帶動 至於沒有納入珠江三角洲地區,陳麗瑛解釋,是因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已較成熟,已不需政策上的支持。總體來說,「十一五規劃」就是要全面解決過去二十五年大陸改革開放所積累的各項問題,對經濟發展方向及政策制定重心做出修正。 大方向做出修正,最主要的影響,就是中國的經濟成長,會逐漸由投資帶動型,轉向消費帶動型。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分析師陳強在一份報告中分析,中國的投資率過高,會加劇資源短缺,也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使經濟運行繃得過緊。若不轉向消費型成長,中國經濟發展將走向死胡同。 此外,《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中國開始注意到貧富差距的問題,有助於國內市場的發展。這樣可減少為了維持出口優勢而對貨幣的操作,降低美國對中國施加的壓力。 而中國經濟轉向內需帶動成長型,首當其衝的就是台商。 電機電子公會副總幹事羅懷家指出,台商向來比較擅長歐美市場。雖然有愈來愈多的投資是針對中國國內市場,但目前台商不是依附在歐美廠商的銷售網下,就是只在一些城市建立據點,尚未形成一 個完整的銷售面。 未來中國在履行WTO的義務下,會逐漸對外商開放內銷內貿權,到時台商在中國市場就會面臨來自全球的競爭。 電電公會在今年的《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中就提醒,台商不能再把中國只當作是世界工廠,應該朝產業升級的方向前進,利用中國市場做好品牌,未來在中國這個世界市場才會有競爭力。 鄧小平曾形容中國的經濟現代化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今,中國對經濟發展方向做出修正,想要再次渡過另一條經濟大河。已與中國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台灣產業發展,也將會面臨一個新的挑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