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海爾大業

海爾大業

前一陣子, 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和亞洲最大的太陽能矽晶製造商─江西賽維(LDK Solar)驚傳財務危機, 負責人指出, 如果現金增資失敗, 公司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 公司將有無法經營的危險.消息一出, 股價接連大跌. 引起不少分析師的驚恐, 回溯到今年八月受訪時, LDK的老闆─彭小峰還向大家透露, 公司訂單已經接到2018年了(哇~現在下訂要十年後才拿到貨), 是全世界太陽矽晶廠手頭訂單最多的一家. 言猶在耳, 不到半年, 公司發生財務危機.

事實上, 早在去年(2008)就有LDK 離職的財務高層向券商爆料, LDK的帳面數字和實際庫存有差距, 依照慣例, LDK以離職員工因離職金不滿, 存心對公司報復提出解釋, 就這樣, 消息也就不了了之. 從今天回過頭來看. 當時的爆料的確不假.

其實, 在我們的生活中, 經常都有著這些不見經傳的小事情發生.而這些小事, 如果仔細推敲, 其實有時會意外發現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就例如, 我在二年前依花旗銀行和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協商的投資案, 推敲出金融市場的危機(別忘了, 當時可是金融市場最火熱的時候), 原因是花旗和ADIA談了11個小時後, 付出了不尋常的11%的利息, 讓ADIA購買他們的CB(可轉債). 當時看似ADIA佔了上風, 結果前幾天, ADIA放話要告花旗誤導投資. 因為這筆投資讓ADIA 預估損失40億美元左右. (請參見”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講了一堆事後諸葛, 那麼最近還有什麼引起我注意的”小事”呢? 答案是, 在前幾天的報紙同樣報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數十家供應商指稱海爾拖欠貨款”, 想當然爾, 海爾的回答, 當然是不可能, 這是供應商自己的問題.

海爾財務有沒有問題, 我不知道. 畢竟拖欠貨款, 這是電子業的陋習. 不過我有興趣的, 是想介紹一下海爾電器(Haier)這家公司, 或精確地說, 海爾集團.

先來看一下, 海爾這家公司有多了不起:

  1. 根據維基百科 (Wikipedia)的數字, 海爾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 2008年的集團營業額是178億美元, 我算了一下, 這約當是同年度台積電加中華電信的營業額。

  2. 這家公司連續8年被中國選為最有價值品牌, 第二名是聯想

  3. 這家公司是中國信息500強的第一名

  4. 最後, 這也是我家中惟一個有的中國品牌家電─海爾酒櫃


當然, 如果以上還是讓你對這家公司沒有感覺, 那麼如果你看過漫畫, ”社長島耕作"中, 裡面描寫中國”出發集團”─孫銳, 暗指的對象也是這家公司(包括在工人面見砸毀瑕疵冰箱以及和日本初芝合作, 又不遵守協定自行在日本拓點..等).

不過, 這些都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我主要是想透過這篇文章, 印証一下我之前在幾篇文章中提過的, 中國企業”多角化”經營. 因此, 我就以海爾為例, 讓大家知道, 一家大陸上市企業中, 經濟項目會有多麼的多元化. 請注意的事, 並不是只有像海爾這樣規模的企業, 會這麼多元化, 事實上大陸大大小小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如此.

首先, 我們先看海爾集團網頁中列出的子公司 (http://www.haier.cn)

  1. 家電類:


l          海爾中央空調

l          海爾熱水器

l          海爾酒櫃

l          海爾整體廚房

l          海爾衛浴

l          海爾太陽能(主要是熱水器)

l          海爾社區店

2. 資訊類

l          海爾電腦 (電腦和數位相機)

l          海爾手機

l          海爾科技 (半導體晶片、工業控制、監控..等)

l          海爾投標網

l          海爾B2B

l          北航海爾 (電腦軟硬體產品)

l          海爾商城

l          E家佳聯盟

l         海爾集成電路 上海 (MCU IC DESIGNS)

l        海爾集成電路 北京 (影像晶片 IC DESIGNS)

3. 金融投資類

l          海爾房地產

l          海爾山莊

l          海爾保險代理人

l          海爾紐約人壽

4. 工業類

l          海爾智能電子

l          海爾新材料

l          海爾彩版

l          章丘海爾電機

l          海爾印刷

l          海爾塑料粉末

l          海爾醫療設備

l          海高設計

l          三菱重工海爾

l         海爾模具

以上是從海爾網頁上查詢到的, 下面還有一些是我自行從網路上查詢到的:

  1. 海爾兄弟童裝

  2. 海爾旅行社

  3. 海爾物流

  4. 正大海爾製葯

  5. 海爾金融投資發展公司 :旗下有石化公司

  6. 海爾洲際酒店


這當中, 相較於許多大陸的集團公司, 只少了開礦、汽車和銀行, 其他流行的產業, 如太陽能、房地產開發、酒店、生物科技和製葯以及童裝一個都沒少過. 這還不包括, 目前台灣正在討論是否開放高階製層LCD面板到大陸設廠, 其中傳聞要和海爾合作設廠的, 就是友達. 更別忘了, 以上列出的, 還是子公司, 通常子公司下面還會有孫公司和孫孫公司. (P.S 剛查到海爾一個月前傳出要收購"法拉利"進軍汽車業!)

在我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很多人認為, 大陸是一個快速興起的市場, 有錢可賺, 為什麼不賺? 事實上, 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國家都發生過. 但是, 其一, 一旦市場反轉, 原本具有競爭力的本業, 可能被其他較不具競爭力的子公司拖垮, 如過去提到的天仁茗茶被天仁証券拖垮即是一例. 其二, 子公司間的相互交叉持股以及業務往來, 很容易造成管理階層上下其手, 讓財報數字失真. 過去不少公司爆發財務危機, 即都是利用塞貨給子公司來美化帳面數字.

當然這樣的情況, 並非均無成功可能, 韓國的Samsung 、LG 旗下子公司的雜複度相對於海爾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別忘了, Samsung、LG也都曾面對旗下子公司大虧而造成集團搖搖欲墜的危機(Samsung造船和DRAM, LG的信用卡), 如今的榮景有很大部份是歸因於韓國政府在亞洲金融風暴後, 毅然強迫合併各財閥間性質相同的公司才有所致.

最後, 如前所述, 本文的目的, 並不在影射海爾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而只是透過此一公司研究, 把我過去常講的大陸公司過於”多角化”經營提出一個驗証.

這篇應該是我2009年最後一篇文章了. 敬祝大家2010年事事順心!

相關連結: 下一個泡沫─中國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下)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下)

在上一篇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上)中, 我首次把經濟市場和投資市場區分開來, 原因無它, 因為從今年看來, 經濟市場在緩慢復甦當中, 但投資市場早就一飛衝天, 以致二者間的差距愈來愈大。展望明年, 如果沒有什麼大意外, 我認為基本上經濟還是會維持目前緩慢的復甦步調, 但投資市場可能在2Q後會無以為繼, 而朝向修正.

這個道理就如同某位投資大師說的小故事, 一個人帶著狗到公園散步, 狗兒興奮的前後來回跑, 而主人不過就是緩步的向前走, 最後的結局當然還是主人帶著狗回到最後的終點.(出自”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作者名字太長 請自己查!)

那麼是不是如果明年經濟訊號愈強烈代表著明年投資市場會更好呢? 我的想法剛好相反, 這一套應該在1Q~2Q還行得通, 2Q之後會出現一些讓大家意料之外的結果: 當好消息公佈後, 股市反而下跌. 反而當不利經濟的負面消息公佈後, 股市會上漲. 為什麼會是這樣? 這可不是什麼利多出盡.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今年投資市場的最佳操盤手─各國政府. 特別是美國政府. 如果不是各國政府從去年底開始急速調降利率以及透過各式政策釋出的大量資金, 投資市場不會這麼快就達到近似泡沫化的結果. 可是這樣作的後遺症, 這些專家們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 只是大家從日本的經驗中學習到, 深怕一旦政府抽手馬上會再陷入二次衰退.就這樣, 各國央行就在調整利率回正軌和深怕經濟再次衰退中跳探戈.

那為什麼央行非要把利率調回正軌? 一直維持低利不是很好嗎? 姑且不論低利可能造成退休族的傷害或是可能的泡沫經濟, 更重要的是, 如果央行不把利率維持到一定數字, 如果再有類似情況, 那麼央行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 事實上, 這也是日本帶給各國的最大教訓.

那麼明年美國央行會調高利率嗎? 坦白說, 不知道. 不過除非明年再陷入嚴重的經濟蕭條, 否則就算明年不調, 後年也會調, 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而調高的利率將會對過度投機的市場會有某種程度的阻嚇作用.

接下來, 同樣以各主要國作分析

美國

從金融風暴以來, 不少投資分析師紛紛吹捧中國或是其他新興勢力可能取代美國部份美國的地位. 政治上的事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就經濟上, 很明確的, 美國還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以及更重要的, 各項金融規則的帶領者, 甚至是制定者. 也因此美國的經濟變化牽扯著全球的經濟. 所以基本上, 你在本篇上下文看到的全球經濟, 也就是美國經濟的倒影. 請容我再重覆一次, 持續上揚但可能不太令人興奮的經濟數據, 和慢慢會修正的投資市場.

毫無意外, 美國的利率政策將會是影響全世界明年度經濟以及投資市場最重要的關鍵. 而如上所言, 這牽涉到美國經濟明年是否能強勁成長而定. 而就是目前看來, 可能性並不高. 所以我認為明年度, 美國最好的情況, 就是和今年下半年一樣, 整年都在慢慢的復甦並伴隨著一些高失業..等不愉快的新聞. 壞的情況, 小型的泡沫破裂, 可能造成連動性的信心影響, 而讓經濟數字再次走跌.

中國

在寫本篇時, 剛好媒體都登出美國News Week的2010年十大預測, 其中有一項就是中國泡沫破裂, 造成全球陷入通貨緊縮. 我在今年六月就寫過”下一個泡沫─中國”, 剛好最近受台大ptt網友的點閱, 成為最熱門的文章之一. 時至今日, 基本上中國泡沫這件事, 似乎已經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了.

但中國會在明年泡沫破裂嗎? 坦白說, 我認為很難.理由是, 中國是一個資訊非常不透明的地方.再加上中國人投機, 沒吃過苦頭勇於投入的性格. 讓泡沫很容易就可以在中國發散開來. 那麼中國投資市場關鍵在哪裡? 答案同樣是─政府.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中國股市通常都在政府陸續推出緊縮和打壓政策後幾個月內開始下跌. 而總是在北京放寬政策後, 急速上漲. 所以基本上, 中國股市是和全球股市沒有太大連動性的. 重點是在北京的態度.

那麼北京中央難道不知道中國現有泡沫問題有多嚴重嗎? 當然知道. 問題是中國本身存在著更多其他的問題. 如中共中央本身不同派系間的爭鬥和中央政策無法有效下達到地方執行…等. 這都是讓泡沫不斷擴大的無力之處. 因而中共中央往往只會在好的時機採取逐步而溫和的手法. 也因此, 同樣地, 只要明年景氣往正面復甦, 再度的政策出手調控, 應該是不意外的.

歐盟

歐盟事實上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問題是和美國及中國相比, 它並不是一個擁有強而有力中央政府的”國家”.再加上會員國之間程度的不同, 歐盟財經政策的有效性, 其實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差的. 但問題來了, 在這波金融海嘯中, 不少成員國都受傷累累, 不管是PIIGS(請參見上一篇)或是老牌的英國和義大利, 我實在很好奇, 如果接連出事, 歐盟會如何作出相對因應?

台灣

不知道是不是身處台灣, 資訊眾多之故. 台灣一直是我認為最難寫的一部份. 從表面上來看, 兩岸和解是台灣最大的利多. 這從今年度台股的表現當中不難理解. 不用懷疑, 明年度依然會看到愈來愈多這樣的兩岸合作及互動..等等. 這讓不少人看好明年台股的表現.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由於台灣的藍綠爭論和民主選舉制, 讓大家也見識到了, 其實台灣近一半的人民對大陸開放, 或者說, 更快的開放, 仍保持著不贊成或保留的態度, 簡單地說, 台灣對大陸開放政策, 其實台灣還沒有準備好.而這樣的情況, 很容易在幾次主要的選舉後, 就能讓執政黨放慢腳步的.

此外, 從過去的經驗中, 台灣不論股市或經濟市場的表現亦無法自絕於國際市場. 但此同時, 偏偏台灣亦是一個淺碟型的市場, 換言之, 大量的資金就很容易把台股炒高. 因此, 如果真的有一堆熱錢湧入, 那麼以上的分析都是可以丟進垃圾桶了.

所以對於台灣明年的經濟和投資市場表現, 我會以正面待之, 但絕不會像分析師那樣的莫名樂觀.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上)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上)

從2007年底了寫下我對2008年景氣的看法後, 這似乎成了每年底都要作的功課. 和往常一樣, 在寫這一篇前, 我回顧了一下前二年寫的文章, 在2007年底寫下的對2008年的看法中, 預估了經濟會由繁榮走向衰退.(註) 但實際的情況比我預估的更慘, 2008年由於雷曼兄弟事件爆發, 所造成的連鎖效應, 讓經濟下滑的速度和幅度要遠大於原本預估的逐步走弱。

至於在2008年底寫對2009年的預估, 也只對了一半, 原本預估經濟會在今年3~4Q開始走穩, 但實際上是從3Q開始復甦, 而且比我原本預計的來的快, 另外二項預估, “L型復甦”和”全球化 自由化走回頭路” 很明顯地, 完全沒有這回事. 哈. 只有”因為對央行失去信心 黃金可能再次成為搶手貨” 勉強成為比較精準的一項.

有興趣大家從下面連結回顧一下 過去二年的預估

l          我對2008年景氣的看法 () ()

l          我對2009年景氣的看法 () ()

當然, 為了証明我不是惟一對今年走勢看走眼的人, 大家也可以同步參考這篇, 一樣是去年底貼的 “名家對2009年景氣的看法

為什麼大家對於今年幾乎都看走眼? 我相信其實背後很大的原因是各國央行早就印了過多的鈔票, 再加上, 本次為了刺激經濟加開的印鈔機, 在鈔票鋪天蓋地的攻勢之下, 就出現了今天的局面: 實質經濟其實只有脫離衰退階段, 但投資市場早就到了繁榮階段.舉例來說, 今年股市雖然還沒收盤, 不過多數股市漲幅應該都在70%左右, 少數新興國家甚至在100~200%之間. 但是在此同時, 大家也不難發現, 在絕大多數國家當中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 出口數字或是一些GDP數字雖然都在逐季”成長”, 但是如果和去年同期相較起來, 多半還在衰退階段. 相對的, 各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所創造出的高額負債, 卻不禁開始讓人對貨幣持有產生疑慮.

目前不管是市場投資大師也好, 或產業界大老也好, 對於明年的經濟發展和投資市場幾乎都是一面倒的看好, 但我個人認為, 目前的全球經濟看似強勁復甦, 但其實還隱含著幾項風險, 而這些風險可能就是影響明年不管經濟發展或投資市場也好, 最大的變數. 以下是我個人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的幾項風險:

  1. 龐大的政府債務何去何從? 特別是一些高負債的新興國家(如目前被Bloomberg列為高風險的PIIGS 葡萄牙、愛爾蘭、冰島、希臘和西班牙)和大家較少為注意的已開發國家(英國、義大利和日本)。在近期分析師報告中, 總愛提美元貶值的問題, 但就個人的看法, 就如同之前的”弱勢美元”中提的, 基本上美國還是這個世界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短期間內, 只要沒有大的意外發生, 大家是不可能看到美元狂貶這回事的, 但相對的, 其他國家沒有世界清算貨幣這樣的護身符, 就很難說了. 如果景氣回跌或是投資市場修正下, 不排除會再現國家倒帳, 進而可能會再次造成銀行的系統風險!

  2. 主要消費國, 如美國、日本和歐盟經濟不振, 造成內需不足, 而亞洲國家由於看似景氣回春, 仍在拼命擴充產能, 是否會再次造成供過於求, 通貨緊縮現象? 進而拖累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國家?


當大家看好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國家內需帶動的消費時, 很多人忘了美國一個國家的GDP=日本(2)+中國(3)+德國(4)+法國(5)的總和. 如果其中美國和日本、德國、法國都不振時, 中國何以支撐全球? 更重要的是, 新興國家多數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 而最終的消費者就是歐美國家. 本來這個世界就是處於供過於求的情況, 然而, 在本次的刺激經濟方案的結果, 不但沒有讓生產效率不佳的產業退出市場, 反而刺激了更多廠商的投入.而需求減少, 而供給更增加的情況下, 預期很快又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GDP數字請參見”中國救世界經濟 可能嗎?”)

3. 歐美商用不動產問題仍在持續惡化中, 是否可能引發倒帳危機?

4. 對沖基金炒作原物料如果漲過頭(特別是石油和糧食)可能會造成消費排擠, 而讓各國消費更加緊縮

5.熱錢流入普遍在亞洲國家造成泡沫現象, 可能會讓亞洲各國政府不管是在政策上打壓或是以調高利率方式調控, (目前部份國 家已經在進行中了, 明年會看到更明顯的政策改變)

6. 美元走勢如果反轉(走強), 將會使目前現行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逆流回美國.因而會使新興市場或原物料商品等被人為炒高的市場回跌.

7.一旦各國陸續撤回經濟刺激方案, 現有經濟是否還能保有活力? 特別是今年不論是美國或中國, 都是鼓勵消費模式來增加需求, 某種程度而言, 等於提前預支消費, 是否會在明年反而造成消費的縮減?

基本上,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會是, 經濟走勢會呈現”ㄏ”字型, 上半年的經濟數據會出現持續成長, 但是到了下半年會開始走平到完全令人不興奮的平淡.

就投資市場而言, 上半年會維持和今年下半年差不多的泰勢: 大家會看到愈來愈多正面的消息和評論, 如消費支出成長、GDP成長、失業率下降..等, 當然理論上, 這些也會帶動投資市場的上揚. 但是對於下半年, 我認為好消息雖然仍會不時傳出, 但是投資市場會開始走平, 甚至下跌. 最差的情況, 會在下半年再次發生投資市場的大修正.

支持我這樣想的理由很簡單, 因為目前投資市場的表現早已把明年的復甦都演完了, 在基本面並沒有得到大幅度改善前, 投資市場的過度吹捧其實很難維持. 除非明年可以看到非常強勁的復甦, 甚至到了”繁榮”的程度, 否則我相信投資市場今年的熱度是很難以為繼的. 特別是近期很多分析師喜歡吹捧的新興市場和原物料, 我相信這些市場明年所面臨的修正風險要大於歐美市場.

下一篇, 依前例, 我將分別就美國、大陸和台灣提出我個人的想法.

附註: 文中部份用字 “繁榮”、”衰退”…是依經濟學景氣循環的用語, 分別為”繁榮”─”衰退”─”蕭條”─”復甦”而來.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美林談2010年十大投資題材

美林談2010年十大投資題材

幾乎每一年年底或年初我都會作一件事, 那就是把美國一些商業雜誌的”專家”們對於隔年的選股建議, 全部放進我的組合追縱( Portfolio Tracking)中, 並以年初價作為成本, 再來看看這些專家的選股結果

結果是什麼? 答案是這些人選的個股, 如果遇上多頭其實表現都會不錯, 但也差不多略高於指數, 但是如果遇到像去年那樣, 很多人選的股票就很慘, 我追縱的裡面還有二位推荐房利美(Fannie Mae )會上到130元.和一位推薦150元的AIG.

Anyway, 這是一篇來自美林証券對於明年的投資看法, 坦白說, 裡面很多和我的想法不太相同, 不過我還是列出來, 或許明年的此時, 我們就有機會再回頭來印証這篇文章的論點了.

=============================

本文源自美國銀行(BOA)旗下的美林証券(Merrill Lynch)談2010年的十大投資題材(Ten Investment Themes for 2010), 想當然爾, 這裡指的是以美國市場為主, 不過還是值得參考.

這十大題材包括:

1.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 risk (政府負債風險)

2. Rising taxation (升高的稅負)

3. Alternative yield strategies (收益策略的改變)

4. Financial sector rehabilitation (金融部門的復甦)

5. Corporate cash flow beneficiaries (企業現金流的受惠)

6. Rising global growth (全球性成長)

7. The emerging market consumer (新興市場的消費帶動)

8.Commodity price inflation (商品價格的上揚)

9. The return of active management (積極管理型基金的回報)

10. Alternative energy(替代能源)

1)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 risk:

從這個主題中, 美林引用IMF數據認為在2010年先進國家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都會超過100%, 而10年期國庫券收益在2010年底會超過4%.

投資建議: 買進:原物料和新興市場股票 以及中期的投資級公司債

避開:長天期的美國債券

2) Rising taxation: 這裡指美國長期的赤字以及接下來可能的健保方案和第二次刺激經濟方案, 將會讓美國赤字更加攀升. 最終將無可避免造成加稅的結果.

投資建議: 買進:地方市政債券(Municipal bonds)和相關的ETF以及投資於此的封閉型基金 (NUV, MYD, NPI, NPM)

避開:Private Purpose 市政債券(註 1)

3) Alternative yield strategies: 這裡談的是, 由於可能的高稅負, 會讓有錢人將投資標的, 從過去的固定高配息股, 改為一些可能遞延收益的個股

投資建議: 買進:兼具有租稅优惠和大型股特色的公司, 如KMP, EPD, PAA, ETP

避開:具有高配息率但低成長收益率的公司

4) Financial sector rehabilitation: 這部份, 美林認為金融業將會受惠於美國本土的維持低利率以及美國以外世界的高收益成長, 因而現有的金融股的實質力量被低估了.

投資建議: 買進:全球超大型的金融巨頭 (特別在巴西、中國和歐洲)

避開:美國區域型銀行

5) Corporate cash flow beneficiaries: 美林認為未來企業將有大量現金支出於企業購併、支付股利和資本支出.

投資建議: 受益:短期人力派遣公司和工業製造部門, 同時也包括小型的醫療和科技公司

避開:汽車和航空類股, 以及低評等的公司債發行者

6) Rising global growth: 這部份美林認為全球將受惠於各國不斷的刺激方案以及企業擴大資本支出(Capex)和新興市場帶動的需求

投資建議: 受益:和歐美循環型產業(大型工業和原料)相關的ETF 以及大型的跨國企業

避開:局限於本國型的企業, 如電信、醫療和非必要消費產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

7) The emerging market consumer: 這部份是指其他國家的高儲蓄率可望帶動消費, 特別是中國, 如果人民幣升值5%, 代表著中國將5%更富有.

投資建議: 受益:新興市場大型的金融股以及可能受惠於對美元升值的股票

避開:已開發國家中非必要消費產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公司

8) Commodity price inflation: 此部份在2009年已經感受到了, 但由於新興市場的需求和供給的吃緊,價格的上揚可望延伸到2010年. 至於火熱的黃金, 受惠於各國央行(特別新興國家)儲備的多元化, 可望在2010年再次拉高. 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 John Paulson目前即押注在黃金作為對抗通貨膨脹和弱勢美元.

投資建議: 受益:和黃金及全球能源相關的ETF以及高品質礦商和原物料出口商

避開:汽車、航空以及消費型耐久財

9) The return of active management: 美林認為明年度市場波動將較不激烈, 因此基金的績效會和經理人的積極度出現明顯差異

投資建議: 受益:積極管理型基金和高品質個股

避開:指標型基金(註2)

10) Alternative energy: 很明顯的, 替代能源會隨著油價的下挫, 因而失去目光, 但就長期而言, 不斷的需求仍會推動替代能源的成長

投資建議: 受益:替代能源(風力、太陽能、核能…等)相關的ETF

避開:公用事業(Utilities)和舊能源股

註1: Private Purpose Bond: 美國一般地方公債(Municipal Bond)多半是免稅的, 且因為風險高於國庫券, 因此收益也較高. 但地方公債中有一種叫Private Purpose Bond 是要課稅的, 因此本文建議避開此種債券

註2基金會依其投資的屬性, 分為積極管理型, 如積極成長(Aggressive Growth)、成長型(Growth)、以及和投資指數的被動型. 這部份指的是, 因為明年可能指數波動不大, 因此積極型的基金可望得到更好的回報(當然, 反過來說, 也有可能變的更慘)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Time-2009十大最佳交易

隨著2009年即將過去和2010年的到來, 美國商業雜誌近期的內容也多是一些回顧2009年和展望2010年的文章.這些資訊, 有助於我們去回想過去的一年發生了什麼樣的事, 以及大家們對未來的看法. 接下來在本站也會陸續去轉載這方面的資訊.

以下這一篇是來自美國的Time記錄今年度最佳的十大交易(Top 10 best Business Deal). 如同大家所知的, 今年就投資市場而言, 可以說是像雲霄飛車般的一年, 年初大家還悲觀到了極點, 不料三月份後股市開始一路狂漲. 自然, 勇於在悲觀時進場或是能洞燭先機為公司避掉災難的, 自然會成為上榜的人物. 例如項次中的1, 2, 3, 5 , 6 .

至於其他幾項, 坦白說我個人也不清楚何以得以例為年度十大交易, 因為對我看來如HP merge EDS, 或是如Time Warner 脫離AOL, 以及GOOGLE 買下AdMob 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Anyway, 還是列下這些資訊供大家作參考.

相關連結: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45379_1944139,00.html

1. Berkshire Hathaway投資Goldman Sachs

受金融危機困擾的巴菲特在去年9月決定簽署向投資銀行高盛公司投資50億美元的協定。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花50億美元購入高盛的有10%分紅權的優先股,外加認購4350萬普通股的認股權證,每股價格在115美元。這些認股權證到今年已可贖回,並可獲得30億美元的利潤。

巴菲特迄今為止仍選擇持有這些權證,因他預計高盛的股價在權證失效前還會進一步上漲。Berkshire Hathaway與通用電氣(GE)達成的協定並不如此風光,但無論如何它還是一份賺錢的協議。巴菲特的交易無疑是今年最出色的一個。

2.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不碰高風險產品交易

當摩根大通前兩年眼見著債務抵押協定產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s )風光無限,為設計這類衍生產品的花旗銀行(Citigroup)、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和瑞士聯合銀行(UBS)帶來無數利潤時,摩根大通的衍生產品業務部認為房貸的CDOs風險太高,公司CEO也認同此看法。這種謹慎當時的確給公司營利帶來傷害,但肯定為今年業務利潤奠定了基礎。公司今年前3季營利85億美元,而其對手們仍在生死間掙扎。

3.BB&T銀行併購Colonial Bank

全名為”分支銀行業務和信託公司(Branch Banking & Trust Co。)”的BB&T銀行成為2009年的最大贏家。其競爭對手美聯銀行(Wachovia Corporation)已不復存在,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也因受重創在療傷。然而,BB&T仍在營利狀態。同時,在接受破產的Colonial銀行的儲蓄和分支機搆後,它的規模變得更大。以資產論,BB&T已成為全美第八大銀行。儘管在商業不動產市場崩潰中也受傷,但它仍比大多數競爭對手在財務狀況上更健康。

4.Berkshire Hathaway投資Burlington Northern的交易

Berkshire Hathaway首次購入全美最大鐵路運營商Burlington Northern公司的股份是在2007年。Berkshire Hathaway上月又宣佈公司以價值263億美元的現金加股票購入該運營商77%的股份。這是巴菲特的經典之作:平穩獲利。

同時,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作為一個在1970-1990年代間興起,僅投資於少數幾個行業的Berkshire Hathaway,現已成為投資美國工業經濟未來的主要金融巨頭。

5.福特汽車的高額貸款授信交易

在Alan Mulally於2006年出任福特CEO後不久,他要求全美的一些最大銀行為其融資。他認為巨額貸款的現金將是保護公司免遭衰退打擊,或是應對其他難以預料事件的緩衝墊。事實的確如此,當競爭對手通用與克萊斯勒尋找政府救助,並最終受制於政府,而福特能控制自己未來。福特現已成為三大汽車製造商中的領先者,從政府的更換舊車補貼計畫中獲利頗豐,最終於今年第三季恢復到盈利狀態。

6.貝萊德(Black Rock) 併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信用市場危機讓貝萊德與其西海岸競爭對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優勢凸顯,並為他們帶來機會。貝萊德獲得了多項管理破產後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AIG等企業資產,和顧問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等企業的投資組合的政府契約。公司今年成為了全球最大規模資產管理公司。被併購的巴克萊則是設計指數基金(ETF)的先驅者。該公司之所以被出售,是因母公司巴克萊銀行急需補充資本的資金。

7.惠普併購Electronic Data Systems,EDS

今年是典型科技企業的大併購年,甲骨文(Oracle)併購昇揚電腦(Sun Microsystems),戴爾併購Perot Systems,Xerox併購Affiliated Computer Services,惠普收購3Com公司。因無法瞭解哪一宗交易徹底實現,所以此處關注的是去年交易完成,並於今年分紅的併購。

因惠普產品今年銷售不暢,併購EDS公司後讓其盈利能力更可靠。

8.Google併購AdMob廣告公司

與任何企業一樣,Google也在盤算廣告如何能在移動設備上變得更有效。公司決定動用價值7.5億美元股票收購AdMob廣告公司,這是一家想盡各種辦法將廣告置於iPhone應用軟體中的先驅者。據稱蘋果公司也在嘗試收購它,但Google搶先一步完成交易。AdMob創始人OmarHamoui在3年前創設公司時還只是個賓州大學Warton商學院的MBA學生。在創投基金的幫助下,他順利獲得成功。

9.時代華納(TimeWarner)分拆有線電視和美國線上(AOL)

若2001年的時代華納與AOL的合併可能是此前最糟的交易的話,那麼時代華納本月決定擺脫AOL確是值得關注的事情。放棄AOL和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將使得公司的主營業務更加集中,企業負債程度更低。這也可能讓公司在媒體巨變中找到機會。

10.Mead Johnson Nutrition Co(美強生)股票IPO

無人能在陰沉沉的2月份料及2009年可能是股票首次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s)的好年頭。但它最終的確是個好年頭。具有100多年生產嬰兒用品和兒童營養品歷史的美強生公司的股票首發,成為了今年首個最佳的IPO。這讓浮躁的投資者感到些許安慰。公司上月末的股價比首發時的每股24美元價格上漲90%。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小說─淘空

週末前夕閒來無事, 就讓我來講一個淘空的故事. 請注意:

所有內容純屬虛構 如有雷同….那應該就是真的.

話說十年前, 我初返國, 在某上市公司工作. 這家公司數年前才新購入廠房, 大舉擴建, 並以廠房和國內二家大型銀行借了數億元.

原本以為新建廠房會帶來營收的大增, 不料當初由於中國大陸開始逐步跨進這個行業, 營收不如預期, 再上1998年左右台股流行電子股, 傳產股紛紛淪為雞蛋水餃, 這對事業為副,炒股為主的W董自然是件受挫的事.

於是腦筋動的快的W董, 在其二弟擔任立委牽線下, 和香港首富旗下公司搭上線, 在媒体上宣佈要擔任這家公司台灣區採購, 但是大家都知道, 這家港資只是利用W董公司擔任資金調度工作, 否則, 以該D公司原本的背景根本和電子相去十萬八千里. 如何進行採購? 但不論如何, 在當時的電子熱下, 果然股價開始上揚. 沒多久, W董趁勝追擊, 宣佈在內湖租借廠房要投入記憶卡生產行列. 股價再度上揚, 看著原本股價從原本個位數, 躍升到40多元, W董再次佩服自己的眼光.此時, 熟悉股市的W董當然不會放過現金增資一下, 好幫公司帶進更多的資金, 當然, 這包括所有W董身旁的人都以W董私下告知的利多,以為自己獲得獨家內線, 紛紛掏錢買進40多元的現金增資.

此時的W董志得意滿, 再回頭看看當初發跡的傳產和那些員工, 相較於電子業的西裝革履和冷氣工作室, 更顯得粗鄙, W董知道是該處理的時候了, 他大刀砍掉了這個傳產部門, 全部員工解雇, 即使有些只差一年就可以領退休金了, 向W董陳情, 只換來W董一句冷冷的”依法辦理”. 可憐的員工, 很多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十幾年, 薪水還是一萬多外加免費午餐, 就這樣, 公司拋棄了他們.

時間過的很快, 不到二年的時間, 2000年.COM破裂, W董的電子夢也破了. 不知道為什麼, 二年前還是被錢雜誌列為全體上市負債比例第二低的公司, 居然發生了資金不足, (我已經離職了 所以也不知道, 投入電子廠房是租的, 應該用不了幾億的現金), 公司面臨下市危機.

這時的W董才發覺, 傳產的穩定才是他真的要的.

回溯一下歷史, 當公司把傳產部門停掉, 把員工全數解雇時, 這些員工因為無處可去, 因此聯合起來向W董表達要自己開公司, 把廠房租下來. W董心想, 反正這些廠房空著也沒用, 於是就以每月30萬的租金租給了這些員工自行組成的公司, 在得到了W董的允諾後, 很多員工拿房子抵押, 籌了500萬成了一家新公司. 新公司營運的很好, 不到五個月就賺了400多萬

新公司的賺錢引來了W董的不快, W董心想, 媽的, 你們這些人在我公司時就不好好幹, 害我賠錢, 現在自己作居然賺錢. 此時正值電子業落空的W董就開始密謀要拿回公司.

W董找了新公司的領導幹部們, 這些人過去都是W董旗下作了十幾年的人, 自然對W董仍保有尊敬. “我想下個月租金就調為80萬了”

“為什麼?”

“哎~我工廠一個月成本這麼大, 當初是想幫你們 想說你們初期成本不要太高, 所以才便宜租, 現在賺了錢也幫我一下嘛”

大夥這時才知道, 當初和W董談租廠房時, 原本要簽租約的. 但是W董說, 你們大家押房子投入風險很大, 也不知道能做多久, 如果簽了約到時不能履行, 告上法院, 大家不但賠了錢和房子, 還要跑法院, 不如你們就先做看看, 到時再說.

上法院這種事, 對南部純樸的人來說的確是一種有效的威嚇, 大家想想W董應該不會害大家. 因此就只有口頭契約, 沒想到這是W董埋下的伏筆.

大家算了算, 付一個月80萬還有賺, 反正就當買一個教訓, 這一次一定要W董簽租約. 嗯~W董說, “好, 你們把租約擬好, 這個很重要, 我要請律師看一下 才能簽, 你們知道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責任的”, 大家都能体會W董身為上市公司的責任.

租約還沒來得及簽, 一個月後W董又把大家找去, 租金準備調到200萬/月. 理由很簡單, 1. 大家沒有簽約 2. 我這個廠房一個月的折舊費用就是200萬, 都是你們使用, 當然你們要負擔. 現場氣氛有點難看, 股東之一有一位年青小夥子, 當場大發脾氣, 幹~我寧可把公司關了. 他可能覺得他還年青, 這行不做可以轉他行, 但其他人可緊張了, 於是廠長出來打圓場, 最後同意以月租150萬, 這等於是當時這家公司一個月的盈餘, 然後W董同意不再漲價. 由於是廠長說的, 大家也不好說什麼, 當然當時也沒有人知道, 這位廠長早就被W董收買了.

W董的企圖心當然不只如此, 前面說過, 操盤才是他個人最大事業, 公司經營是其次, W董最大的興趣除了台灣股市, 另一個就是外匯市場. 過去W董常利用公司每個月約200萬美元的訂單, 大玩外匯操作. 如今, 自家上市公司少了營收, 自然無法再大展身手. 於是W董看上了這家員工公司, 他發誓一定要吃下他們.

到了第三個月, W董信守承諾沒有要求調漲租金(租約也都一直沒簽), 但是強迫公司要增資讓他參一腳. 當時W董由於原上市公司虧空案正被調查, 於是找了一位銀行退休的襄理來當人頭, 入股了150萬, 並要求讓這些襄理當董事長. 奇妙的事, 原公司股東居然答應了, 這位和產業毫無相關的襄理當上了董事長, 而且他後來告訴大家這150萬都是他自己的錢. 不過大家都知道他背後真正的影武者─W董.

此時的W董除了一心要拿回舊公司外, 原來上市公司的淘空案也正面臨如火如荼的調查. 現在廠房的租金成為了這家上市公司的惟一收入. 當然也免不了要受到銀行的追討.看來W董家族都要因此沒落了….沒想到此時W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首先, 是調查局約談部份, 當時原本的反對黨執政了, 總統謀士獻出了拉攏敵軍勢力為己用的想法, 而W家的老二恰恰為立法委員, 於是在幾次立院投票中W立委剛好生病下, W董的調查案也無疾而終了.

接下來是銀行追討部份, 當時台灣正好碰上新巨群、國揚等多家上市公司淘空案, 銀行原本應該要緊縮信用的, 只是政黨輪替後, 多家大型行庫的民股大股東都有意扶正. 經營績效當然就成為這些原本為”副董”的大股東們拿出來表現的數字了, 銀行的積效當然不外乎, ROA, ROE 和呆帳率這些數字, 而D公司最主要借款的二家銀行都剛好是最資深的三家行庫中的二家. 一家借了六億, 另一家數字不詳. 這樣的呆帳當然會影響銀行績效. 於是銀行好心的派人來協調. 最後達成了一個月只付20萬元, 銀行同意展延, 這樣公司可以營運下去, 銀行也不必列為呆帳皆大歡喜.

就在這一切看似風平浪靜之時, 一件說大不大, 說小不小的事發生了. W董的一位多年友人在從公司頂樓跳樓自殺了. 這位我們姑且稱為C君好了, 在C君自殺前夕, 對D公司的人來說, 這個人一點都不陌生, 因為他幾乎每天都跑來公司鬧. 慢慢地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 他幫W董擔任連帶保証人, 負債了6千萬. 這還不包括當時在公司股價40多元時, 他號召親朋好友們共同進場買公司股票的人情債. 一開始大家會聽到C君在W董辦公室裡大喊, 我知道你有錢, 你也知道我只是人頭, 你是不是逼死我才甘心….慢慢的, 警衛看到C君就知道不要讓他進公司, 或是公司員工也會一律告知W董出國去了.

就這樣C君選擇了一個無言的抗議. 很意外的, 這個新聞只出現在報紙地方版的一角, 或許是這是南部的新聞, 沒人在意, 抑或是當時自殺的人太多了, 花點錢就能讓記者大事化小.

那麼W董聽到這個消息後有什麼反應嗎? 據身旁人傳來的, W董只是說, 當初借錢用人頭時我也有付利息給他啊, 為什麼拿錢享受時都不抱怨, 現在要他承擔一下就受不了呢?

上面發生的事, 當然這只是W董人生的小插曲. 我想他可能根本不會放在心上, 他更大的心力是在如何東山再起. 於是他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Cloud, 由於他不能掛名, 於是就由他的妹夫掛名, 並強迫原來的員工公司解散, 員工都要併入這家新公司。

照理說, 舊公司併入新公司, 那新公司要蓋括承受舊公司的一切, 如庫存、員工保險..等, 如果你真的那麼認為, 那你就太不了解W董了. 舊公司庫存是你家的事, 全部員工都是到新公司重新雇用, 年資重算…順便一提, 舊公司庫存一直囤了二年多, 這些員工才拿回當初投資的本金.

完全掌控了公司, W董的事當然還沒完, 因為原有公司雖然下市了, 但是銀行的欠債還在, 雖然一個月只要還20萬, 但是W董的心可不只於此。

首先, 他讓這家Cloud 公司和原公司簽下租約, 一個月租金只有9萬, 而且是一個長期契約(確切時間我不知道), 這包括廠房裡最重要的資產─廢水處理設備.

接下來, 他以原公司收入只有9萬為由,  開始停止支付銀行的利息. 這樣的事當然會惹惱銀行. 在多方勸說無效下, 銀行只能申請法拍公司最大的抵押品─廠房. 殊不知, 這一切都在W董的計劃中, 由於這是一個附有租約的標的, 在民法規定, 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下, 任何一個買下廠房的人, 最多也就是只能拿到每個月9萬的租金. 很自然, 第一標流標了. 而且沒有意外下, 到

第三拍之前都不會有人去標的

W董的打算是, 等到三拍時, 再拿2億左右標下來, 這2億不必都自己出, 可以再向銀行借1億, 然後呢? W董正游說其他人再出資投入這家公司, 這樣W董根本沒出什麼錢, 又拿回了一切, 然後呢? 過了幾年說不定可以再上市一次. 至於這些呆帳, 就讓這些笨銀行去承受吧.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嗎? 這個世界是公理正義嗎? 每次我看到W董和那些任由他玩弄在掌上的人, 我總是懷疑

不要懷疑, 這個故事在台灣的中南部一直在發生中…….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漫步在雲端

漫步在雲端

除了偶爾作作選擇權, 這幾年我已經很少碰台股了, 手上的持股也不過3檔, 就在前一陣子打算利用台股上漲空檔出清一些陳年持股, 意外發現我持有的普安從30多元上漲到50元. 驚喜之餘我查了一下新聞, 普安每季營收都比去年同期下跌20%, 這樣股價還大幅上揚? 哦~原來這家已經被列為是”雲端概念股”。

記得五年前一位浙大的學生問過我, 台股上漲最主要推手是什麼? 我說是”概念”, 這種”概念”只要熟悉台股的人應該都有這種”概念”。簡單地說, 就是一種夢想. 這和現行多數的股票市場的概念也很接近, 股市背後的作手首先會有一個題材, 告訴股民們A這件事會有多偉大, 甚至可能改變人類的未來的習性, 然後和A題材相關的有B、C、D…等各股. 大家要利用A還沒有完成成型時趕快進場, 因為一旦A成熟了, B, C, D 市值都會是現在的N倍以上. 就這樣, 台灣股市充滿著各種概念, “MOU概念股”、”Windows 7 概念股”、”博奕概念股”、”雲端概念股”到早一點的”母以子貴”、”宅男概念股”、”節能概念股”…等. 結果是MOU簽定前, 概念股一直漲, 但是當MOU真的簽定了, 概念股反而跌了, 分析師會告訴你, 這是因為”利多出盡”了. 至於原本畫的大餅到底有沒有、會不會真如預期, 答案是”Nobody Cares”, 因為我們現在需要的, 是下一個概念.

其實這種”概念”並非台灣獨有, 也並非近期才有. 如上段所言, 這和股市運作基本上是很相近的, 因此才有源源不絕的概念. 早在十多年前我初入股市時, 翁大銘、雷伯龍、王又曾這些作手就在苗栗和新竹買進萬坪土地, 說要開發工業區, 到時這些公司EPS會到十元以上, 就這樣, 一些爛公司從個位數炒到50元以上, 甚至百元以上, 近20年過去了, 這些公司多半下市了, 那些土地還在那裡.

如果把這種概念放大到國際, 那就更多了.”.COM概念”、”糧食概念”到近的”黃金概念”、”礦產概念”…等比比皆是. 如果大家不健忘, 不過在2006年市場還流行, 因為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大量需求, 世界將發生資源爭奪戰, 因此, 糧食、石油、礦產無不飛漲, 原油漲到139美元/桶, 但是不到一年崩盤到39美元/桶. 當時中國中石化、中石油還以天價買下哈薩客等一些小石油公司. 當然, 我寫錯了, 大家是健忘的, 因為同樣的故事不到二年後又再上次上演, 至於石油和糧食到底有沒有缺乏? 沒有人在乎了. 目前最流行的是"黃金概念", 理由是美元大幅印鈔票, 可能造成以美元為主的貨幣崩潰, 於是只有黃金會重回人類的信心.

寫了這麼多, 本篇的標題是漫步在雲端, 我想以個人淺薄的知識說明一下什麼是雲端, 以及雲端成型後可能的影響.

什麼是雲端?

以常用的eMail為例, 如果我寄給你一封email, 這封信會寄到你的ISP(如Hinet)或你公司的mail server中, 當你用Outlook收件時, 這封信會下載到你的電腦來, 然後你再作閱讀或是回覆的動作. 因為這些都是在你的電腦中進行, 所以你的電腦要配有一些相關的軟体, 如email用的outlook, 如果信有附件, 你可能要有office或是看圖軟体, 有影片和音樂, 你要有media player。就這樣隨著我們對電腦的需求愈來愈大, 我們個人電腦的功能需要愈來愈強, 因此, Windows 和其他軟体公司推出更多更巨大的軟体, 結果是電腦愈跑愈慢, 還好Intel和其他硬体廠商也推出愈來愈強大的硬體, 所以我們幾乎2~3年就要換一次電腦, 這種WinTel (Windows+Intel)模式幾乎主宰了電腦業近20年.

現在這件事有了改變, 最大的主因是網路的頻寛大幅提高和價格下降, 很多東西其實可以在網路上處理就可以, 以Google的Gmail而言, 你的email不再是下載到你的電腦了, 而是放在Gmail的主機中, 這樣一來, 你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可以連上Gmail. 打上你的帳號和密碼, 你可以隨時讀取你的email. 尤有甚者, 你根本不用office, 因為你是打開遠端的office, 直接編輯, 同樣的道理也在影音player上, 如果你用過YouTube, 就是同樣的道理, 你的電腦不用裝什麼軟體, 而是由YouTube上去作撥放。這就叫做”雲端計算”, 應該傳統上你的PC上要作的運算動作都在遠端的”雲”上面進行.

從上面的例子你不難了解, 未來你的電腦不再會需要強大的CPU或是成堆的軟體, 惟一需要的, 是很快的I/O (Input/Output)處理能力和連線速度. 你也不用再花大錢去升級電腦硬體, 這些事是遠端的”雲”公司要做的事.

這樣的概念其實並不是什麼創新, 就個人所知至少十年前, Sun Microsystems就把這樣的概念實體化, 推出了Thin Client, 把電腦系統從PC-Server架構, 再退回到Mainframe-Terminal 企圖解決公司抱怨要三不五時升級公司個人電腦和一堆惱人PC系統問題. 不過當時談的是公司內部Intranet網路. 現在的雲端則是把範圍擴大到整個Internet.

那麼雲端真的成型對電腦業的影響會是什麼?

當然你不難想像, 如果未來大家都不需要每台電腦都裝一個Windows和Office這對Microsoft 這家公司影響會有多大? 同樣的, 由於未來主要功能著重在I/O而不是主機的處理能力, 因此走RISC架構的CPU(ARM)會遠勝過CISC架構的Intel & AMD. 接下來, 由於大家不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新硬體, 對於電腦製造商和配合的硬體零件製造商都會是一大殺傷力.

那麼在雲端時代會需要怎樣硬體?

首先, 現有的電腦硬體規格絕對已符合需要.甚至是遠超過實際需求. 未來更換電腦會和你換家電一樣, 因為壞了或舊了才換, 而不是因為跑不動

其次, 輕薄方便攜帶會成為主流. 上網的功能重要性會遠大於運算能力. 電腦會更接近消費型電子. 甚至是消費型電子產品和手機會取代電腦功能.

換言之, 我根本看不出來這件事對於台灣的電腦硬體商到底有什麼好高興的.

和Windows 7概念一樣, 大家總認為這個概念會帶動大量的電腦硬体升級, 但結果是現有多數的硬体基本上都超過規格了. 相反的, 就長期而言, 如果台灣廠商沒辦法找出藍海, 我相信多數現有的電腦硬體業會走向和家電業一樣的命運.

當然, 雲端也並非一拳打死所有資訊業, 網路設備業(如Cisco)、創新的消費型電子業(如Apple), 甚至上游到ARM架構下的如Broadcom, Qualcomm 到這方面代工的台積電, 以及資訊安全的如VeriSign…等都可能受惠. 只是要如新聞講的一面倒對台灣有利, 那我想可能真的見仁見智了.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失落的十年─日本泡沫

失落的十年─日本泡沫

這波的全球股市反彈,自今年三月起, S&P 500指數約從低點回升了60%, 從各方顯示的經濟數據也表現了經濟在好轉當中。不過對於未來, 倒是有著不多的看法, 從一些知名的經濟學者眼中, 這波災難還沒有結束, 現在的全球經濟像是走在鋼索之上, 稍有不慎, 會有另一波災難隨之而來。而對一些投資分析師來說, 全球經濟則是已經走出衰退, S&P 500上看 1200點...等不是難事. 當然這場心得發表會也少不了美國的官員, 基本上他們的說法都是經濟正邁向正軌, 所以表現之前的刺激政策是對的, 只是未來的路不免有些顛簸,當然你可能有時還會看到Fed主席Bernake 說, 我們絕對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Bernake 身為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萧條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失落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的研究專家, 他自然很清楚當時二國政府所採行的政策以及後來的影響. 我在本blog陸續寫過"美國經濟大蕭條"、"1997亞洲金融風暴" 以及"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一系列文. 這一篇就以日本泡沫經濟的成因和破裂再作說明. 大家或許可以對照一下和美國政府現行的政策有何不同.

一般談到日本泡沫多會從1985年9月的廣場協定談起, 很多人可能知道,  二次大戰後的日本, 一方面由於不必負擔大量的國防經費, 再加上日本人的努力勤奮, 日本創造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這當然引起了歐美國家的不滿, 因此在廣場協定中要求日元升值. 因而USD/JPY  從簽約前一天的1:242, 到年底變成1:200, 約一年半後變成1:120. 日元的升值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熱錢的湧入, 另一方面讓日本倚重的出口業受到重創. 也因此日本央行開始了利率寛鬆政策, 從1986年起把基準利率從5%分四次調降到3%, 隔年2月再調為2.5%, 此後維持了二年三個月. 此時的日本由於開始投入到創新和高科技業, 因此日本出口業很快又恢復了生機.

長期的低利率和不斷湧入的熱錢, 其實應該會形成通貨膨脹.恰巧日本是一個物資缺乏,  要大量仰賴進口的國家, 日元的升值剛好讓原物料成本降下來, 日本國內物價出奇的穩定, 也造成了主管的大藏省受到誤導: 通貨膨脹並不嚴重。當時正值日本經濟最巔峰之時, "Made in Japan"在國際上打的美國、德國這些國家無力還手. "日本第一", "日本管理學"成為當時顯學, 因此日本官員想藉機把日本打造成真正的世界第一, 這包括更開放的金融市場以及全新的國土規劃, 準備要打造全新的日本. 前者讓更多的熱錢湧入, 後者掀起了全日本一股國土熱. 從1986年起日本的資產就慢慢出現飆漲, 日本媒體以"乾柴"來形容當時經濟. 但如前所述日本的CPI 卻很低, 在 1989年時才到 1.1%, 1990年初到2%, 11月到3%. 由於日本官員過度相信CPI指標再加上過度的自信,  大藏省官員一直認為日本正走向正確的道路, 並沒對泡沫經濟進行嚴格的控制.

低利率、熱錢和政策鼓勵,  造成了日本自1985-1990年間的資產飆漲, 日經指數在 1989年達到38957的歷史高點. 整個東京區的土地地價加起來比整個美國還高, 大量的企業把資金投入到股市和房地產中, 而這些資產價格的再上揚, 讓母公司淨值更高 (請參見 "泡沫" 一文)

最後泡沫是怎麼破的? 答案是日本政府自己戳破的. 事實上自 1987年起, 資產的快速上漲就引起了大藏省的注意, 分別提出了限制銀行對不動產放款成長率不得高於銀行總放款成長率、對於短期(二年內)、中期(2~10年)和長期(10年以上)土地轉讓課以不同稅率和監控土地買賣...等措施. 問題是在泡沫瘋狂的年代, 政府的政策只是火上加油. 例如對短期持有加稅, 那麼稅的成本直接就反映到售價上, 反而讓土地更高..等,  股市、房市持續上揚. 所有的泡沫到1989年底達到最高峰。泡沫破裂的關鍵是1989年開始明顯攀升的CPI,   讓日本央行終於警覺到通膨的發生.  於是從1989年5月開始了連續五次的升息, 把利率從 2.5%升到了1990年的6%.在日本央行的大力介入下, 再加上一般投資者本來就居高思危的心態, 股市1990年開始像溜滑梯一樣下挫. 房市則是從 1992開始出現明顯下挫.

正當日本政府滿意著打壓通貨膨脹的政策見效時, 銀行的壞帳開始興起了, 由於泡沫年代大量的企業和個人以不動產向銀行抵押借款, 好買下那天價的房地產.(當時最高時 貸款可以借到房價的 110%,  因為銀行貼心的把核貸期間不動產的上漲也考慮進去了). 如今不動產急速下跌, 造成了銀行大量的壞帳, 許多大型銀行岌岌可危, 於是日本政府認為這些銀行"太大以致不能倒", 因為如果一放手可能造成整個銀行業的崩盤, 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降息 從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間(1991-2001)日本官方折現率從1991年7月的5.5%, 一路調到2001年9月大家熟知的0.1%. 自此迄今幾乎沒有改變過. (請參見下圖).

 

日本央行(BOJ)一連串降息的目的不難理解, 首先要減輕銀行的負擔, 其次是希望能刺激日本民眾和企業的消費與投資. 但其實效果並不大, 原因除了日本本身受傷太重之外, 更重要的是銀行開始收縮借貸, 因此, 即使BOJ 把利率一直調降, 企業還是借不到錢. 更重要的是, 由於日本景氣的惡化再加上風暴後日本企業終生雇用制的瓦解, 民間消費開始對未來產生悲觀. 進而傾向儲蓄也不願消費.於是央行只好再降利率, 利率愈降, 結果大家反而對未來更悲觀(一定是景氣 未來不看好 央行才會這樣一直調利率), 凱因斯著名的理論, 流動型陷阱(Liquidity Trap),  正式得到驗証.

在此同時, 日本除了調降利率的貨幣政策外, 也沒忘了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大量舉債投入公共建設, 希望透過內需能拉抬經濟. 由於這部份的建設和傳統日本民選國會議員綁椿有著密切關係, 這些的大量公共建設給了日本三個東西 : 1. 大量的蚊子館, 2. 天文數字的日本負債 以及3. 這段期間平均 1.5%的經濟成長率. 當然這也造成了 1993年長期執政的自主黨在戰後首次下台.

這些情況到了1995年出現了明顯的好轉, 主要是全球資訊化的到來, 日本的Sony、松下等也大量投入資訊業, 帶動了日本出口的大成長. 問題是日本國內的需求依舊不振.為此, 1994年上任的村山內閣提出了大減稅方案, 希望能帶動日本消費, 並規劃自1997年4月1日起把消費稅從3%調高到5%. 減稅的政策生效, 日本開始出現成長動能。經過1995和1996年的經濟成長後, 在1996年上任的橋本龍太郎相信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常軌. 因此提出日本財政健全方案. 包括落實隔年實行的消費稅加稅方案和縮減政府不必要的投資. 前面消息讓日本民眾開始趕在明年前大量消費, 民間消費出現了活力, 也帶動了日本 1996年的GDP成長自泡沫破裂以來,  首次由民間消費而不是出口扮演成長主力(當年民間消費成長了2.5%, 帶動 GDP成長1.4%).

這一切美好到了1997年完全落空.  首先在 1997年 4月1 號(剛好是愚人節)施行的5%消費稅造成了民眾消費的萎縮.(相信我, 台灣當初施行5%消費稅是全世界的典範). 而縮減公共投資讓日本經濟後繼乏力。接下來7月開始發生亞洲金融風暴. 更是對日本出口經濟一次沈重的打擊.這時, 日本的保險公司終於撐不住了, 持續性的降息和房地產的不振, 本來就是壽險業最大的傷害, 這段時間日本的保險業都是透過大量的海外投資來維持收益. 結果沒想到亞洲金融風暴讓這些投資受到巨額的損失, 特別是當時日本持有大量的韓國政府和公司債券,  隨著韓國的出事,  這些公司被迫認列巨額損失, 於是相繼有6家保險公司宣告破產. 日本的經濟再度走下坡.

接下來的日本, 就是大家比較熟悉了. 日本就像他自己高齡化的社會一樣,  沒什麼讓人興奮的地方, 當全球景氣過熱, 連美國這麼大的經濟體都可以成長個5~6%時, 日本的GDP成長率都差不多在 2~2.5%左右. 當景氣下滑時, 日本就在0~1.5%. 在生產上, 受到韓國和台灣分別在中高階產品上的夾攻, 在低階產品上受到中國的威脅.還好日本還有很多專利, 可以靠著賣零件和授權繼續賺錢. 日本的超低利率,  讓日本成為全世界利差交易 (Carry trade, 借日本錢去投資海外)最興盛的地區, 連日本人都喜歡把錢投資海外. 當全世界央行都在擔心通貨膨脹時, 日本是少數(或者惟一)十幾年來一心想"誤導"國民通貨膨脹的國家.

當然, 日本的經濟泡沫成因以及後續因應衰退的政策作為, 對後來的許多國家是彌足珍貴的經驗, 這包括了:

1. 央行要控制通膨 不能只看CPI

2. 因應衰退, 動作要快不要猶豫不決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美國這次利率從5%降到0.5% 差不多只花一年多)

3. 刺激經濟不能半途而廢. 這是目前為什麼大家主張美國心應該要升息控制通膨了,或是回收流通在外過多的游資  但是美Fed仍遲遲不肯動作

當然, 如同以前的文章說的, 經濟學是一種社會科學, 和自然科學不同的是, 社會科學不是1+1 永遠等於2. 所以這次美國吸取了日本經驗, 目前看來是還OK, 但到底能不能真解決問題 , 或是再創造新的問題, 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一篇本來最早是要寫即將要日本化的美國. 但一方面我手上的是小筆電, 打字很麻煩. 另一方面後天要去大陸一段時間, 沒空再寫下一篇, 因此就僅以日本泡沫經濟始末作為這一篇內容. 希望等我回台後, 還有靈感寫一下日美的比較。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解讀美國3Q GDP

美國3Q GDP +3.5% 超出預期

美國商務部在上週四(10/29)公佈美國3Q的GDP報告,數字為較上季成長+3.5%, 這不但是美國過去五季以來, 第一次正成長, 而且數字高於市場預估的3~3.2%, 消息一傳出, 美國股市馬上以大漲以應, Dow Jones Industrial 當天上漲了近200點. 分析師認為儘管一堆經濟學者對經濟有所疑慮, 但這個數字代表著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已經結束, 也有研究機構指出, 從3Q起一直到2010年底, 每一季的GDP成長率都會是正數.

言猶在耳, 沒想到美國股市就如同馬英九之前講的, “高興一天就好”, 在隔日週五的交易中, 受到消費支出和消費信心下降的影響, Dow Jones Industrials 反而大跌近250點,

這一篇文章, 我試著簡單分析一下美國3Q GDP和一點個人想法:

大家可能知道 GDP主要包括四個部份:

GDP=國內消費(C)+ 企業投資(I)+政府支出(G)+國際貿易(出口X-進口M)

其中美國國內消費這一項約佔了GDP 71~72%左右

據美國商務部的說法, 本次GDP成長主因是:國內消費增加、企業縮減庫存速度放慢、建築投資增加以及政府支出提高的影響.

再看一下細目,

  1. 3Q國內消費年化後數字為+3.4%, 為整個GDP數字拉高+2.4%, 這其中又以耐久財訂單增加了22.3%, 為8年來最大增幅.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美國政府推出的舊車換新車(Cash for Clunkers)政策的影響, 事實上在3Q中, 機動車輛這一項就對整體GDP貢獻了1.7%, 幾乎是整個增長數字的一半. (這項政策已經在8月底截止)



  1. 在3Q的房地產投資年化後數字為+23.4%, 這是過去15季以來第一次增長, 這一項貢獻了GDP +0.5%, 一般認為這也和美國政府推出的8千美元首購租稅扺減有關. (這項政策在11月底截止, 目前國會正討論要不要延長)



  1. 3Q企業投資年化後數字為-2.5%, 主要是在硬體建設上投資下降9%, 不過在庫存減少以及軟體投資上都有增加, 這一項對GDP貢獻度為-0.2%.



  1. 在政府支出方面, 美國政府開支年化數字增長了2.3%,其中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開支下降了1.1%;聯邦政府開支增加了7.9%,其中向來波動較大的國防項目開支增加了8.4%。非國防開支年化數字增長了6.8%。政府直接開支的增加,使美國第三季度GDP拉高了0.5%



  1. 在對外貿易方面, 美國3Q進出口都有明顯增長, 出口增加了14.7%, 為二年來最大增幅, 進口增加16.4%, 由於進口大於出口, 此項對GDP貢獻數為-0.5%.


簡單的說, 造成本季GDP上揚的主因有幾個:

  1. 受惠於政府優惠政策所造成的消費增加: 如舊車換新車以及首購租稅優惠

  2. 政府支出增加, 特別是在國防支出上


除此之外, 商業投資仍在下降, 只是速度有點減緩, 對外貿易仍舊是逆差.另外一個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的消息:美國人的儲蓄率較上季下降了3.3%

接下來談一點個人的想法:

首先, 成長率這種數字本來就是一種很吊詭的東西, 就像我之前在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三)中舉的例子, 一個小朋友本來考100分的, 結果一開始考80分, 第二次考40分, 媽媽找了家教後, 第三次考了36分, 媽媽責怪家教教學不力, 結果家教辯解, 你的孩子本來第一次下滑了20%, 第二次擴大到50%, 我來了之後, “只下滑“了 10%, 這表示進步了, 你應該感謝我才對.

現在最新的版本是, 在連續下滑三次後, 小朋友這次終於考了50分, 大幅成長近40%, 於是家長決定大肆慶祝, 擺流水席, 因為這表示我兒子成績重新邁入成長階段. 按這個速度增長, 很快就會進台大了.

成長率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數字, 比較的基期低, 只要不要太差, 那麼自然本期成長的可能性就高, 這3Q的GDP是以和前一季作比較的方式, 成長3.5%, 表示本季較前一季成長, 但你再回推, 2Q的GDP數字是比1Q下降0.7%, 1Q比去年4Q下降6.1%而來的, 數字的+3.5%看起來很爽, 問題是比較的基期數字也很低. 此外, 當大家都著眼於成長3.5%這個數字時, 新聞很少提到, 其實本季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 這表示整個經濟還是處於很虛弱的狀態。

其次, 撇開股市的上揚不談, 現在的美國經濟其實就像是天龍八部中被蕭峰誤傷的阿紫一樣, 只要蕭峰源源不絕的將內力輸入, 阿紫生龍活虎, 但只要一旦停止輸入內力, 阿紫馬上面如死灰. 這一次的數字就很充份反應出這種情況, 美國政府現在的想法其實就和蕭峰一樣, 能多撐一刻, 或許傷者的體質可能就會慢慢加強, 以致未來可以完全恢復健康. 3Q的數字可以清楚看出美國政府大力拉抬的結果, 那萬一政府刺激的力道減弱, 或是不再了呢? 阿紫能不能及時找到一個人蔘可以當飯吃的地方?

美國精心計算, 認為全世界都會和美國站在同一邊, 共同來刺激經濟. 只可惜在美國親手打造的全球化平台下, 美國正不知不覺扮演著日本之前的角色. 美國的低利率造成了美國成為利差交易出借國, 而這些大量的熱錢正流向亞洲和新興市場. 但由於這些國家受傷較美國來得輕, 因此過度的熱錢湧入自然讓這些國家產生警覺, 於是各國開始傳出了透過升息或是政策來打壓過熱的泡沬. 而這些升息, 可能又反過來對於美國本身利率政策產生壓力, 如果美國一旦承受不了壓力, 升息因應, 那麼很快的, 今天所看到的一切美好, 又回被打回原形.(不過我認為很不容易啦, 除非是美元過度貶值造成原物料的再次瘋狂上漲).

最後, 在這份報告出來後不久, 出現了件有趣的事. 就是在美國商務部公佈3Q GDP數字前夕, Goldman Sachs 率先調降GDP預估從原來3%降到2.7%, 理由是看到9月的耐久財訂單不佳. GS在華爾街一向以精準和影響力聞名, 沒想到反而看走了眼. 但也正因為GS看走了眼, 也讓很多人對於美國政府公佈的數字產生了懷疑. 亞洲華爾街日報專欄還寫了一篇,”美國GDP和中國股市一樣不靠譜? (不可信)”, 文中講的是中國股市, 但應該不難看出原作者影射中國官方GDP數字, 言下之意, 似乎在嘲弄美國這個標榜資本主義和自由商業主義的國家, 沒想到有一天也要和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一樣, 創造一些GDP數字.

相關文章: 中國救世界經濟 可能嗎?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二)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二)

由於數位化和高寛頻的普及, 讓大家談了很久的數位家庭網路得以成真, 也當然這成為網路業界下一個可能高成長的領域。但的確, 數位家庭網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由於家庭網路牽涉到傳統的家電業和新興的資訊業, 本身很多的規範還沒有統一。

  2. 也由於規範的未統一, 因此設備端的成本, 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高.

也因此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訂定了次世代網路規範G.hn (Next Generation-Home Network), 並在今年的十月九日剛過實體層(Physical Link Layer)相關的規範. 並預定在2010年通過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的規範. 未來 G.hn 連接的速度可以高達1G/s, 同時可以並行於電源線、電話線和電纜線 (Coaxial Cable) , 自此, 大一統了”有線”的標準. 預計明年3~4Q, 就有可能看到符合G.hn規範的晶片產出,  到時將有助於家庭網路更進一步推展.

說了這麼久, 還是沒有提到CopperGate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 CopperGate就是我們之前提的HomePNA這個規格中, “惟一”一家晶片提供者.如前所述, 目前最大的客戶就是AT&T, 佔了他們8成以上的營收, 主要就是整合到STB中, 作為串連二台以上IPTV 的資料連結之用.

那麼為什麼AT&T 不選用Wi-Fi或是用Cat.5e的網路線呢? Cat.5e網路(就是我們一般用的連結電腦的網路線)最主要存在的問題, 就是很多房子本身並沒有預留網路線, 在昂貴的美國人工下, AT&T當然是希望愈簡單愈好. 他們可不像中華電信還能讓人到家裡, 去幫你安裝設定還測通了才讓你簽字.

至於Wi-Fi, 本身除了碰到水泥牆穿透力不佳, 這讓有二層以上房子傳輸不便外, 很多人根本上對於家裡充滿無線信號感到不安(真的, 我聽過很多人這麼說), 更重要的是, 由於影像訊號和Data或語音不同, 更強調信號品質的穩定(QoS), Wi-Fi在安全性和品質穩定度上都不夠, 因此Wi-Fi在未來的家庭網路中反而成為配角. 主要用在非必要即時傳輸上.

事實上, 在這場規格戰中, 我本來最看好的是電力線. 理由很簡單, 不是每個家庭到處都有電話線插孔, 但是到處都有電源接頭, 特別是你要使用這些家電或電腦的地方, 本來就一定有電源線. 不過成本最高是他們最大的致命傷, 目前一對HomePlug的轉接頭(把電力再轉成網路信號)差不多要新台幣3000~3500元, 傳輸速度則在85M/s~200M/s. 不過根據敵對陣營的說法, 實際速度約在100M/s左右, 不過對於目前數位家庭需要頻寛40~80M/s已經足夠了 HomePlug 聯盟, 可以看這裡.

至於另一個要角, HomePNA, 除了有AT&T 作靠山外, 最大的優勢就是在HomePNA 3.1版中, 同時整合了有線電視纜線(Coax cable), 並將速度提升到320M/s, 不過HomePNA3.0版時, 還有Broadcom和CopperGate二家晶片, 到了3.1版時只有CopperGate一家晶片, 以及這個產品目前並無法支援Cable 陣營用的Docsis 則是這個陣營最大的劣勢. HomePNA聯盟, 可以看這裡

當然, 這一切都會隨著G.hn大一統電源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電纜(Coax Cable)可能有所改變. 但同時也產生了一點爭議, 主要原因是G.hn並不支援HomePlug 針對HDTV 設定的HomePlug AV這個版本., 但支援HomePNA 3.1版本. 這讓HomePNA在這場競賽中似乎佔了一點優勢. 不過HomePlug目前正加緊推出HomePlug AV 2.0版, 好讓HomePlug能順利整合到G.hn的規範中.

回到Sigma Designs(SIGM)這家公司, SIGM從05年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購併, 如下:


 
 
 


接下來就讓我用個人所知淺薄的知識介紹一下這些規格:

  1. UWB (Ultra-WideBand): 這一般被認為是用來取代現行藍芽(Bluetooth)的無線規格. 和藍芽一樣, UWB最遠傳送距離只有10公尺, 但是速度可以達到480M/s, (藍芽是1M/s, Wi-Fi 目前最高是54M/s), 結合上無線USB, 除了原本藍芽的功能外, 可以作為短距離內影像的傳輸. 更重要的是, UWB超低功率, (是Wi-Fi的千分之五), 除了不用擔心無線電波的問題, 同時也適用在一些不插電如手機、或數位相機的傳輸用. 不必透過電腦就可以直接傳輸影片.


  1. Z-Wave, 這是一般被認為取代現行紅外線遙控的規格. 紅外線遙控目前主要應用在電視或視聽設備以及像車庫停車門的遙控器之上.這是你我都很熟悉的產品. 問題在於紅外線的遙控器只支援單向以及單點對單點的搖控模式, 這也就造成了今天, 家裡多一個遙控設備就多了一台遙控器的”亂像”. 針對於此, 因此有了Zigbee 和Z-Wave二大陣營, 都是標榜只有一個遙控器, 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符合規範的設備.

Z-Wave事實上是從ZigBee中脫離出來的, SIGM買下的Zensys也是惟一一家提供Z-Wave晶片的廠商. 當初ZigBee因為要考量整合很多不同環境和情況, 於是反而讓Z-wave這家異軍突起. 相較於ZigBee, Z-wave專注於家庭控制這一段, 規格低於ZigBee, 但價格便宜以及設定簡單, 反而讓Z-wave目前在家庭控制(Home Control)這端反而獲得更多廠商的支持(目前主要使用在灯光和監控的控制上).

簡單的說, 從這一連串的併購可以看出, SIGM的老闆企圖把公司從專注於影像處理晶片公司,轉型成為整個數位家庭的Total Solution 的提供者. 除了原有運用在IPTV STB、HDTV和BLUE-RAY的SIGM晶片外, 未來還包括了家庭用無線網路-UWB、家庭用有線網路-HomePNA 以及家庭無線遙控-Z-Wave這三大塊.再加上目前與TI (德州儀器)合作進軍Cable IPTV(for Docsis 3.0),企圖能和最大競爭對手─Broadcom能一分高下, 併裝車能不能尬得過原裝跑車, 我想接下來的發展會是件有趣的事, 當然也要看數位家庭網路的成熟度的快與慢了.

附註: Broadcom 這家公司產品除了和SIGM相當的影像處理晶片 for “IPTV-STB, HDTV和Blue-Ray外, 還包括for Cable IPTV Docsis 的Cable Modem, 以及有線網路xDSL晶片, 以及無線網路Wi-Fi, Bluetooth和接收衛星RF接收器, 並包括手機晶片(GSM/GPRS/W-CDMA), 約略等同台灣聯發科(Mediatek)和SIGM加起來的產品.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一)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一)

10/13 SIGM 宣佈以1億6千萬美元買下以色列的CopperGate 這家私有公司. 消息確認後, SIGM股價從15元左右下跌至12.6元, 跌幅約 16%. 和之前另一家原本打算以2億美元買下這家公司, 消息傳出後跌了17% 相當.為什麼 SIGM要花這麼多錢買下這家公司?

消息傳出後,  分析師直指這是因為SIGM要鞏固AT&T 這個客戶, 目前SIGM和CopperGate的晶片同時安裝在由Motorola 或Cisco製造的AT&T STB當中. 如果SIGM能順利整合二家的晶片, 將有利於SIGM對付來勢凶凶的 BROADCOM 進來這塊市場. 當然他們也指出這場合併的最大風險─AT&T  同時是這二家公司的最大客戶, 如果一旦AT&T 有什麼策略上的變化, 那麼1+1的結果會遠低於2,特別是過去一直以高現金部位著稱的SIGM,付出後現金流量大量下降,合併是只是增加公司風險.  (相關連結 :

http://www.thealarmclock.com/mt/archives/2009/10/israeli_iptv_ch.html).

1億6千萬約佔SIGM 總市值和總資產的45% (目前SIGM市值和總資產差不多), 而CopperGate 年營業額不過是SIGM的1/3, 花了一半的資產只為了鞏固單一個客戶, 這位分析師未免也太看小看SIGM的管理階層了吧. 事實上, 我認為SIGM買下CopperGate看上的是另一塊大餅─數位家庭網路。

數位家庭網路(Digital Home Network).─這是很多大廠多年的夢想,約略在5~6年前, 像Microsoft, Intel這些科技大廠就開始體認到, 由於硬體功能愈來愈強,和軟體功能愈來愈完備. 要再像從前一樣,  Microsoft 弄出一套新的作業系統,  再搭配Intel 新的CPU 就可以帶動一堆人換電腦的時代已經慢慢過去. 但是上市公司營收成長的壓力仍在, 於是他們把眼光投向了另一個龐大的市場─家裡的電視.  (每個家庭都有一台以上的電視, 如果全面換新那是多大的市場) . 因此, Intel 在 2006年推出了Viiv 平台, Microsoft 則是在2007年推出了Media Room平台. Sony 也推出PlayStation.(是的,Sony對PS的企圖心不是只有讓你打電動而已). 希望建立一個以電視為中心, 使用遙控器,  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的電器. 從電視上網購物、串連家庭電腦影音共享到安全監控...等.  很可惜, 這個概念當時花了很多錢宣傳但是並沒有成功.重要的原因─頻寛不夠(當時可能介於56K撥接上網和1M ADSL的時代)和成本過高, 當時三星推出可以上網的冰箱一台要新台幣十幾萬, 除了玩帥的人, 基本上不會有人買的.

但是這個情況在這1~2年出現了改變, 重要的改變─高速上網時代帶動了IPTV 的成熟. 電信公司為了反擊有線電信公司的侵門踏戶(網路電話、Cable Modem上網), 推出了合併語音(voice)、上網(Data)和影音(Vedio) TRIPLE-PLAY 的 IPTV. (在台灣,  就是中華電信推出的MOD), 換言之, 電信公司也要開始傳送影片了.問題是傳統的電話線頻寬不夠, 因此電信公司順勢推出光纖到府(FTTH), 這也一舉解決家庭/企業連外頻寛不夠的問題了.

如果你稍稍熟悉網路, 約略可以知道網路分為WAN(Wide-Area network)和LAN(Local-Area network)二種. 基本上連到Internet的都屬於WAN, 辦公室或家裡幾台電腦透過Switch連結的就是 LAN. 在過去幾年, 網路設備商基本上著重在WAN和企業用的LAN(Intranet 企業內部網路)的發展. 如前面所講的光纖到府, 或是辦公室機房那一堆Load Balance, Router switch...設備, 都是這一類.  而對於家庭用的網路, 發展和普及相對而言, 變化比較小.

為什麼要有家庭網路? 其實就和辦公室一樣, 因為有二台以上的設備要互連或連接上網. 但由於過去家庭中有這樣需要的只有電腦, 而且絕大多數家用電腦都只是要上網, 很少需要互相傳送和截取資料. 就算需要, 也是往往透過像MSN這樣的方式進行, 所以家庭網路的發展一直不發達。目前最常見的家庭網路模式一個是走無線的Wi-Fi, 直接架一個無線基地台 (wireless AP), 按統計這個佔50%以上, 另一個就是拉網路線到各個不同地方, 這個佔25% 左右. 其他的25%是其他, 如HomePlug, HomePNA和MoCA..等.這個是美國統計的數字, 在台灣應該前二者更高, 因為多數台灣用戶都住在大樓的一戶或是很多新房子本來就有預留網路線了.

那麼誰會去用HomePlug, HomePNA...這些呢? 事實上這二者存在要早的多, 都應該有8~9年左右的歷史了. HomePNA是以電話線來取代網路線(歐美家庭一般都有二個電話孔到各房間), HomePlug則是用電源線, MoCA則是以有線電視Cable, 如前面所說的, 由於過去家庭多著重於對Internet 的速度, 因此這些多半是應用在一些大樓型住宅或是飯店內部作為節省成本之用.但是同樣, 隨著IPTV的興起這些產品也有了新的運用.

這是因為歐美國家一個家庭多半有一台以上的電視, 如何串連二台以上的電視,  而且還要保持穩定, 這時家庭網路就派上用場了.(Wi-Fi 和網路線為何不適用, 另文說明). 以美國AT&T來說,  使用的就是HomePNA的技術來串連電視, 而歐洲最大的FREEBOX(法國) 則是以HomePlug.

接下來的發展就更有趣了, 光纖頻寛也帶動了網路電視興起, 從YouTube的短片開始, P2P帶動一股直接上網看電視的風潮, 不管是大陸的PPS、土豆網, 歐洲的JOOST, 美國的Hulu開始在年青人世界流行了起來. 大家發現, 只要不急著看第一手撥出, 透過網路一樣可以看到想看的電視, 而且還沒有廣告. 體力好, 一次看完30集連續劇都可以。這些目前主要都是電腦上觀看模式存在,換句話說, 如果未來電視可以連上網, 那麼其實不一定要接第四台或IPTV, 只要透過網路, 一樣可以達到看電視節目的效果. 事實上, 三星和LG的確推出了內建網路晶片的電視. 就這樣, 早年數位家庭的理想, 開始慢慢成形了.

在未來(或是現在), 你會從電腦下載影片/圖片或直接連結P2P, 再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模式傳送到具有儲存功能DMA (Digital Media Adapter), 然後你可以直接用遙控器從電視上選擇放映你想要看的影片或是上網, 甚至隨著IA(智慧型家電)未來的普及, 數位相框、冰箱、手機、音響和收音機…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取得資訊和彼此分享.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談弱勢美元

談弱勢美元

黃金突破1000美元/盎司, 石油76美元/桶, 台灣熱錢湧入, 日圓強勢升值….這些這幾天常掛財經新聞版面的消息讓你聯想到什麼? 答案是…弱勢美元.

這是我們過去習慣的全球經濟, 亞洲各國央行拼命的讓自家貨幣對美元貶值, 好讓自己的產品多了那麼一點競爭力, 好博得全世界最大買主─美國人的青睞. 結果是亞洲各國央行儲存了一堆多的嚇人的外匯存底─其中主要以美元資產為主, 坐擁天文數字的貿易赤字和公債赤字的美國人倒是一點都不擔心, 反正印印鈔票, 舉新債還舊債就可以讓這些亞洲人高興的捧著鈔票入睡了。

不過這一點在最近1~2個月似乎開始有點不同了, 美元開始對亞洲貨幣貶值了, USD/JPY 從一年前 1:102 或是三個月前1:98 升值到1:90, 對韓圜(KRW) 也從一年前的1:1500 或三個月前的1:1250, 到目前的1:1168 對歐元也差不多如此, 從三個月前1:071 到現在1:067.由於很多商品是以美元報價, 也因此大家也不難發現黃金、石油…都隨著美元貶值而“上漲”了!

於是乎開始有人提及美元的霸主不在, 美元貶值可能導致各國央行和投資方拋售美元, 進而讓美國利率狂升, 再次形成一種災難. 坦白說, 我一點都不以為然.

先說一下, 美元貶值對美國本身的優 劣處:

優點:

  1. 美國產品出口將更有競爭力

  2. 美國企業有很多比例營收來自海外, 這有助讓上市公司帳面盈餘增加

  3. 讓進口產品變貴(包括企業外包的成本) 有助本國產品提高競爭力 進而增加本國就業機會

  4. 減少貿易赤字


缺點:

  1. 物價上漲, 因為美國還是有很多東西主要來自進口

  2. 投資資金撤離, 包括各國央行可能拋售美元美債部位

  3. 原物料上揚造成全球經濟的動蕩


簡單地說, 如果單就貿易的逆差, 美元早就該貶值了。問題是, 在過去太平年代, 強勢美元最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於是美國大力塑造出美元的大量需求來平息美元過多的疑慮, 但時至今日, 整個局勢已經不同了, 弱勢美元現階段反而符合美國利益, 所以就造就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情形

那麼上面所提的, 超級通膨或是各國央行拋售美債造成經濟恐慌呢? 難道美國不擔心各國拋售美債, 可能造成美國經濟的大災難嗎? 其實, 美國政府很清楚, 你們這些錢根本無處可去, 看看中國大陸, 胡錦濤到處買石油、買飛機, 還常常直接送錢給友邦, 好讓他們回過頭來買中國製造的產品, 即使如此, 中國一個月還是要花上100多億美元買美國國債。中國傳統的名言, “債多不愁” 或是”站著借錢 跪著求還錢”的道理, 美國可是深明其義。 以目前來看, 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前三名分別是中國、日本和英國, 台灣排第十.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表。

US DEBT

註1: 資料來源 美國財政部 http://www.treas.gov/tic/mfh.txt

註 2: 加勒比海中心銀行是指加勒比海有很多免稅天堂 如開曼群島..以這些銀行名義持有的, 這些多是一些註冊於此地的基金或是匿名的有錢人, 說不定還包括我們的前總統”們”

中國大陸分別在今年的四月和六月減持了美國國債44億和260億, 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而在六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共有8000億美元, 這些減持數字對天價的美國國債持有, 根本是九牛一毛. 換句話說, 如果美國國債崩盤, 那麼世界各國死傷程度絕對不比美國輕. 這當中除了中國勉強算是集權國家外, 其他國家都是"民主國家",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國打算賣出美元, 從"囚犯的兩難" (Prisoners' dilemma) 中先脫困, 本身國內的反對力量就難以壓抑。簡單的說, 美國巧妙的把自己和本世界串連成為生命共同體, 更何況蘇聯的共產黨垮了, 中國共產主義名存實亡, 這個世界除了少數國家如北韓外, 沒有幾個國家會干冒達成理想去催毀世界經濟. 美國政府還是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主宰者 只不過這一次是冒著危險走在峭壁上去實行這項政策. 更重要的是, 只要經濟稍微再回復正軌, 美國政府又可以再重新推行強勢美元政策, 因為這才是真正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

美元是否就此從走貶一去不復返? 我想除非美國自己發生大動亂吧!

最後套句美國前財長 John Connally 的名言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 你們的問題” (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話, "中國像被豬八戒倒打一耙". 大家應該可以約略知道一下美國的心態和其他國家的無奈.

以下是自來美國Business Weeks 談弱勢美元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場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市場跌起來可能比任何人所預料的幅度更深、速度更快。以房地產為例,房價從2006年開始已經連跌了3年,儘管在泡沫破裂之前大家都覺得房價一點也不能再跌了。

下面我們用這血的教訓來看美元。美元也被大家認為不會出現崩潰。自從2002年以來,美元逐步貶值,直到去年的金融危機才轉跌為升。然而今年3月份以來,隨著投資者轉向其他收益率更高的貨幣,美元已經貶值大約15%。一般人的看法是,美元現在的點位已經非常便宜,應該會出現反彈了。

但是至少思考一下美元崩潰的可能性也是有價值的。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的崩潰產生如此毀滅性的後果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包括貸款商、監管者、信用評級機構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房價會如此這般跌法。

銀行可能內爆

讓我們想像一下,假設美元對所有全球主要貨幣再快速貶值25%,這一幅度與房地產史無前例的30%下跌大致相當。這將意味著2美元才能換1歐元。從好的方面來講,美國製造商的全球競爭力可能會提升,同時外國遊客會湧入美國。壞的方面來講,由於進口產品成本上升,美國的通膨將會飆升。同時,隨著外國買家撤出債務市場,美國人獲得貸款將更為困難。從國外來講,美元大幅貶值將使得其他國家更難把產品出口到美國,貿易大戰不可避免。那些沒有料到美元會出現崩潰的、風險曝露過大的銀行將會內爆。

赤字打壓美元

在美元貶值背後是接近於零的美國短期利率。就跟當初的日元一樣,投資者現在以極低的成本借入美元,然後賣出美元,買入那些股市和債券回報率更高的國家的貨幣。聯儲維持低利率的目的是刺激經濟和拯救銀行,然而其副作用是美元已經成了國際投機交易的首選燃料。另一股打壓美元的力量是美國持續的貿易赤字。一些經濟學家和交易者相信美國將被迫實施貨幣貶值,這樣它才能承受其全球債務。儘管今年第二季度貿易逆差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6%的峰值降到了3%,但從歷史標準來看依然很高。

最糟糕的情況

到目前為止,歐巴馬政府對美元下滑似乎無動於衷。美元貶值能夠讓美國生產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從而有助於縮小貿易赤字。然而,一旦金融市場感覺到美元的下跌將像滾雪球一樣失去控制,美國政府這種肯定將會在一夜之間消失。美元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下跌不斷自我強化,賣出導致更多的賣出。到時候全球各國央行行長和財長可能會出來支撐美元,但嘗到勝利果實的投資者卻不會被嚇住。看多美元的人可能會指出去年在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元大幅上漲。然而現在無論是美元還是美國經濟,都難以找到支撐。

通膨可能迅速升溫

對於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其他政府官員支持強勢美元的言論,外匯交易者並不怎麼買賬。他們注意到,從科林頓時期開始,財長們就一直在說支持強勢美元,然而自從1995年以來美國一直沒有通過購買來支持它的貨幣。

如果美元果真暴跌,進口價格的飆升速度將會超過大部分經濟學家的意料。根據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的研究,由於資料不足,從貨幣貶值到進口價格上漲的傳導力度被大大低估。換句話說,通膨可能會比大家普遍認為的來得更快。如果到時候FED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來對抗通膨和防止貨幣繼續貶值,這在增長依舊很疲軟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場災難。美元貶值使得美元的購買力下降,從而讓美國人變得更為貧窮,而且它也不一定能夠提升美國的製造業。20世紀80年代,美元貶值讓日元購買力上升並提升了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實力,於是底特律非但沒有收益,反而受到美元貶值之害。

從近期來看,最大的風險將是那些所持有的高桿杆衍生品容易受美元下跌衝擊的金融機構倒閉。美元暴跌不僅僅會影響到外匯交易,也包括利率衍生品和信用違約掉期。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五大銀行所持衍生品的信用風險缺口占整個銀行體系的88%。

沒有人知道美元是否會走向崩潰,但只做最好的打算是很危險的。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Brocade 爭霸戰

Brocade 爭霸戰

最近美國矽谷悄悄引發了一場無聲的戰火, 引爆的焦點是一家大型的網路設備公司─Brocade Communication (BRCD) 傳言找了一位來自華爾街投資銀行出身坦任其副總裁, 讓市場盛傳BRCD 有意出售公司.

一家公司要賣就賣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這和矽谷這二年的生態轉變有關係. 你不妨想想以下幾家公司你的印象:

-IBM: 作大型主機和資訊服務的公司

-H-P : 作電腦主機和印表機的公司

-DELL-作電腦主機的公司

-CISCO: 作網路設備的公司

-Oracle: 作資料庫和企業諮詢的軟體公司

這是因為過去幾年市場流行的是專注 (Focus), 所以IBM把原本的網路設備部門賣給了CISCO,改和CISCO 策略聯盟;  自己雖然也有DB2, 但多數時候都是配合客戶, 甚至建議客戶使用Oracle. 同樣的, H-P也有自己的網路設備 Pro-Curve, 但大多數的專案都配合使用Cisco 或Oracle的DB. 各自專精於各自擅長的領域。

不過事情在這1~2年開始有了轉變, 首先, H-P買下了EDS, 開始進軍IBM獲利最豐厚的軟體服務和企業顧問業務。Cisco除了買下一堆和網路相關的公司外, 也宣佈要進軍和網路系統相關的Blade 刀峰型1U伺服器, 這等於開始進逼HP和DELL的市場, 接下來Cisco把前H-P總裁Carly Fiorina 迎進了董事會 似乎有點向H-P挑戰的味道, 當然H-P 繼任總裁 Mark Hurd 也馬上宣佈新任副總裁再次投入到H-P 原本有點停下來的 ProCurve 生產計劃中. 這二家公司之間開始有了煙硝味。至於在PC 和 PC-Server 市場節節敗退, 但坐擁巨額現金的Dell 則是花了39億美元買下了一家中型的軟体顧問公司─Perot Systems準備進軍政府和醫療的軟体顧問, 不久,影印機大廠Xerox 也宣佈以60億美元買下ACS, 準備進軍政府部門的生意.當然這對IBM和H-P是一大挑戰。

當然, 這也包括前一陣子最著名的, Oracle 意外的單獨買下了Sun Microsystems. 這家作Unix 主機和Storage為主公司, 也等於未來Oracle 要走向Cisco的路, 直接向IBM和HP 在企業主機這塊上直接交火.

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Sun Microsystems” 和”Oracle 買下Sun之後的挑戰

在這場列強爭奪戰中, 大型網路設備商Brocade 有意出售, 自然引起市場注目。

那麼Brocade Communication 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呢? 這家公司最強的是在網路儲存上, 也就是一般稱的SAN (Storage-area Network). BRCD 有專利技術可以引導資料在網路間儲存到特定的位置上. 如果我沒記錯, BRCD在SAN的市佔率是世界第一. 此外, BRCD在幾年前買下了Foundry Networks. 這是一家作高階路由器著名的公司.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最看好H-P可能買下它的原因, 因為當初Foundry 在高階router效能評比上比Cisco更好, 可以結合H-P 以中階網路設備的Pro-Curve, 形成上下完整的產品線.

其他被市場盛傳會買BRCD, 都是手上一堆現金的有錢人, 一位是到現在大家都還猜不出來為什麼獨自買下SUN的Oracle. (本來市場認為應該是HP + Oracle買下SUN 然後各取所需), Oracle 買下BRCD除了錢太多, 惟一的可能就是老闆 Larry Ellison真的發瘋, 想要把Oracle 打造成像H-P這樣有軟硬体兼具的超大型企業. 再加上Larry自己出來說, 想要再買一家硬體大廠, 更是讓人注目, 只不過Oracle發言人已經出來否認買BRCD的傳言了.

另一位, 也是坐擁現金的DELL, DELL過去由於產品線都集中在PC和PC-SERVER和相關週邊上, 以致業績一直節節敗退, 買下BRCD有助於他們將產品延伸至網路這一段上.

至於近年來大量併購的CISCO, 由於和BCRD結合後, 在SAN的市場可能造成壟斷, 一般認為可能性最低.

不管如何, 自從傳言以來, BRCD從52週最低的2.05已經上漲了4.5倍, 到9元左右. BRCD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 美國大型企業當面臨營收下降和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時, 如何透過購併來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大型企業間合縱連合間競合的角力. 當然, 也讓我們知道, 在目前美元現金存款利率在1%下, 企業寧可把錢拿來併購對公司有利的企業, 所以接下來企業間的M&A的活動短期內勢必會一直活絡下去.

最後一件有意思的事, 當我在查這篇時看到很多中文的標題都是”得Brocade 者得天下” 。標題很聳動. 結果我查原文在CBS Marketwatch裡是”H-P may want Brocade the most”, 說真的, 我一點也看不出來拿下Brocade 真的對天下大勢, 甚至科技公司大局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或許現在媒體都習慣用重口味來吸引讀者了吧.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工商社論-我國公債定義也應與國際接軌


社論-我國公債定義也應與國際接軌
  • 2009-10-16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 這些年只要輿論談到我國財政危機,相關部會總是宣稱我國債務餘額占GDP比率不到40%,遠低於日本170%,也不及美國及歐洲的60%。政府官員總是強調:「我國政府的債務已獲控制。」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國公債占GDP的比率乍看下,好像比其他國家輕微許多,但這實在是因我國「公共債務法」有關公債的定義不同於國際所致。我國「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有關法定債務上限所認列的債務,既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所借的債務,也不計入國庫券等短期借款,同時也排除具自償性的公債,排除項目之多,可說是舉世無匹;然而美、歐、日所揭露的政府債務範圍,卻將這些長、短期債務悉數計入。由此可知,我國這項數字低於美、日、歐,實拜定義之賜,未必表示台灣財政真的比人家好。


    台灣近年談什麼問題都喜歡與國際接軌,何以有關公債的定義卻始終不積極與國際接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試想在「公共債務法」計算舉債上限時,東排除一點,西排除一點,如此財政統計、政府債務統計能反映實況嗎?國際貨幣基金自2000年以來一再強調政府財政透明度的重要,台灣有關公債的定義若不能與國際接軌,非但會引起國際的疑慮,也將使台灣置身於財政險境而渾然不知。試想,當府院決策高層看到2008年日本債務占GDP達170%、新加坡84%、美國67%、法國70%,而我國僅35.5%,他們會有何反應?他們會驚嘆台灣的財政狀況好極了,因此便毫無顧忌的舉債編特別預算。近年來特別預算年年編,一點也不特別,連舉債也有順口溜,什麼8年8百億、5年5百億、4年5千億,債愈借愈多,但舉債所獲得的成果卻乏善可陳。


    有人可能會說,5年5百億一流大學計畫不是把台大推向了世界百大嗎?但擠入世界百大就意味台灣的大學頂尖了嗎?幾天前一些台大學生舉起「百大?」的標語,諷刺校方如今只知蓋大樓、拚招生,偌大的一所學校,某種程度來說和補習班沒差多少。至於8年8百億治水方案的成效,歷經幾次水災,也可以發現這個計畫與預期相去甚遠。


    我國財政已是危機重重,但無奈「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所定的法定債務上限中央政府40%、各級政府48%卻排除一堆債務,使得我國債務統計嚴重低估,債務上限形同虛設,從而鬆懈了決策高層的危機意識,大肆舉債,大肆調降遺贈稅。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舉債的建設成效則幾至無人聞問的地步,難怪近年全台所興建的蚊子館耗費公帑高逾百億元,荒唐至極,莫此為甚。說到底這全是沒把錢當錢用,而各方所以沒把錢當錢用,這份未能與國際接軌的債務統計,難辭其咎。


    那麼,台灣若依據國際定義所呈現的政府債務到底是多少?行政院主計處去年初曾把非營業基金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債務、有特定財源用以償債的自償性債務、短債納入,加總的結果顯示我國在95年的總債務是5兆1千億元,占當年GDP比率為43.3%。但立法院預算中心依照國際定義估算,98年中央政府債務加計軍公教人員退休金負債、公營事業民營化相關退休金給付3兆7千億元,總債務達8兆5千億元,占GDP已達69.36%,這個比重已與美、歐並駕齊驅;若再納入勞、農、軍、公保的潛在負債,我國中央政府債務已達11兆1千億元,占GDP比重已高達90.49%。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依日前審計部97年度決算報告估算,併計潛在負債後我國政府債務竟已升至19兆7千億元的天文數字。


    我國的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少?如今已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4兆到19兆之間各有各的版本,使人愈看愈糊塗。輿論固然無需大肆膨脹政府負債以譁眾取寵,但政府也不應抱殘守缺,硬是以一部已不合時宜「公共債務法」來掩飾日趨險峻的財政危機。我們認為,為今之計就是依國際通用的定義儘速修正「公共債務法」,以釐清政府債務的真相。如此一份透明的財政統計,不但可以讓馬總統明白台灣的財政實況,嚴令內閣把錢當錢用,更能贏得國際的信任,長此以往對於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也將有莫大的助益。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該開徵? 補洞篇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該開徵? 補洞篇

    這一次提出規劃課徵證所稅的, 是財政部賦稅署下的一個單位, 叫賦改會. 這個單位看起來是個三級單位, 但實際上召集人是行政院副院長, 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主計長都是其中成員, 再結合國內知名的學者, 如政大財稅系的曾巨威和陳聽安教授…, 相關組織和成員可以看這裡 ,  這個單位想當然爾是結合了執行面和學術界共客把脈, 為了台灣長期租稅發展和租稅公平提出規劃和建議. 但也正因為裡面有著一些財稅界的良心學者和堅持正義的老教授(陳聽安 78歲), 因此賦改會往往會提出一些”務實”到執政當局無法接納的意見. (請參見陳聽安─廢兩稅合一 縮小貧富差距 )

    證所稅一再被提起, 除了傳統租稅強調有收得均應課稅外(特別是這種不勞而獲的資本利得, 更是傳統租稅學者的眼中釘), 更重要的是因為台灣對證所稅的免稅,  為富人們大開逃稅(或避稅)的後門.

    傳統上, 最主要透過證所說免稅來規避的稅負, 是台灣稅負中最高的遺產稅和贈與稅, 這二者在今年之前, 最高稅率分別是50%和60%, 今年調整為10%, 並大幅調高免稅額.

    規避的手法無非是成立一家投資子公司, 甚至是孫公司或孫孫公司, 再逐步把公司資產移到這些公司來, 最後這些資本額可能只有千萬或百萬的”投資公司”, 反而持有原有母公司主要的股權. 接下來只要讓小孩拿下這些公司的經營權即完成過戶. (也可能兒女先成立子公司 再移轉資產), 即使需要透過買賣也僅需課千分之3的證交稅, 和動輒數十趴的遺贈稅相去甚遠.

    最有名的例子是新光集團的大老闆─吳火獅過世時, 名下居然財產一毛也沒有, 還負債數千萬. 由於兒女和下一代均拋棄繼承, 不但沒有遺產, 連負債都不用還了(我不知私下有沒有還). 接下來高雄大地主─陳田錨的父親陳啟清先生過世亦是如此. 台灣首富─國泰集團蔡萬霖先生過世後, 考量社會輿論意思付了1億元的遺產稅. 近年來惟一的例外, 是突發過世的溫世仁和幾年後過世的配偶, 預計遺產稅約60億.當然這也成為保險業或是財顧業對富人最好的警示教材了!

    另一個常見規避的例子, 出現在上市櫃的大股東。一般而言, 公司配發股利,股東收到後, 要將這項收入併入所得總額, 依兩稅合一可以先扣扺掉公司原本付過的營所稅, 然後再依累進稅率計算稅額. 這對一般人有利, 但對大股東不全然有利。於是大家常在公司除權息前, 看到大股東以”租稅考量“為由大幅申報股份轉讓, 原本這些含權息的股票在除權息前賣出, 然後在除權息當日再買回, 一方面原本的股利所得變成了證券交易所得, 免稅, 則一方面還可以順便創造公司股價填權息的氣勢, 一箭雙鵰…倒楣的是誰? 國庫.

    很多雜誌或名嘴總是喜歡以"有錢人本來就專業的租稅規劃, 根本課不到"或是"稽徵成本太高", 進而衍生出"租稅妨礙台灣國際競爭力"的論點. 坦白說, 如果當一個國家錢滿為患時, 除了要考慮公平正義的心理因素之外, 的確可以不必一定硬要把每筆稅都課到, 但是如果國家赤字連連時呢? 不是總要有人要付這筆錢嗎?

    最近商週提出的國庫負債14兆的數字的確撼動了許多人, 原來我們的國家負債數字這麼驚人. 更驚人的是這些數字的形成不過是近20年的事, 這都要歸功於政治人物的濫開支票、不負責任的施政措施, 當然更少不了一大群在背後根本搞不清楚狀況, 跟著瞎起哄的選民. 開徵證所稅, 其實真正從一般百姓喜歡的買賣股票上課不了多少, 相反的, 政府可能要為股市下跌時, 百姓的財產交易損失賠上稅收, 但重要的意義在於, 政府可以因此補起一個漏洞, 一個很大的漏洞, 而這的大洞是專屬富人所有的.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施政(不管哪一黨)的一大問題就在於, 大家都過於擔心批評, 而不敢把實話說出來, 因此幕僚更不敢擬出相關配套辦法, 少了這些配套, 政府更無力去向百姓解釋新的政策可能對百姓造成的影響, 百姓無所適從, 就只好從電視上/網路上去聽一些從全球洗錢到鯨魚交配都知道的名嘴胡說八道.在實務上, 台灣其實可以仿效法日分離課稅的方式, 並提高免稅額讓一般百姓可以不受影響, 甚至仿美國依持股時間給予不同稅率, 進而鼓勵百姓長期持有, 而非短線交易。把更多的心力花在富人應付合理稅負之上, 我想只要把話說明白, 我相信百姓也絕非不可理喻。

    最後,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有些人大罵台灣政府欺騙他們這些在海外賺錢的, 說要課海外所得稅, 揚言不惜放棄中華民國國籍, 要改拿大陸籍. 我真的為這些人覺得不齒. 我甚至很懷疑這些人難道過去從來沒有享用過台灣的健保、台灣的一切, 難道他們一點都不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可笑的是財政部還要出面澄清, 如果家鄉對他們的意義只在於金錢上的計算, 如果我是財政部長, 我會簡單的告訴這些人….”要滾就滾吧!”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課徵?- 歷史篇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課徵?- 歷史篇

    前幾天新聞傳出賦稅改革委員會建議要課征證券交易所得稅(以下簡稱証所稅), 果不其然隔日台北股市開盤以下跌100點以上開出. 股民們無不罵聲連連, 一直到盤中財政部澄清目前無此打算, 台北股市才慢慢回升, 終場小跌幾點. 接下來行政院長也正式澄清除非有共識, 暫無此計劃, 並有意追查是誰在放話, 企圖干擾股市, 看來這件事又要劃下句號了。

    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大家這麼大的反彈? 當然是因為之前不愉快的經驗所致, 在民國77年9月當時新任財政部長郭婉容宣佈自隔年1月起復徵証所稅, 結果造成19天的股市無量下跌, 指數從8900多點下跌到5700點, 最後整個案子無疾而終。其實這並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次証所稅的課徵失敗的例子, 在民國63年時, 也曾要課過, 但因為當時稽徵成本過高(主要是針對未上市部份.再加上也沒有電腦這種東西)以及後來發生石油危機, 因此雷聲大雨點小, 最後失敗。

    先說明一點, 台灣稅法規定的稅目共有十八種, 其中並沒有證券交易所得稅這一項, 而是列為財產交易所得當中, 併入綜合所得稅中. 也就是說依稅法規定, 不只是股票, 包括房地產或即使你在網拍上賣東西賺了錢, 都應該就交易價差扣除掉成本後, 納入隔年的綜合所得稅以累進稅率計算申報. (房地產部份, 土地因為課了土地增值稅所以不必納入綜所稅, 房子則是依公告房屋評定價值來計算價差), 相同的, 如果你的交易有損失, 也可以列為扣抵項目來抵稅. 這一點和世界多數的國家並無二樣(日本和法國則是採取分離課稅)。

    其次, 談大家最愛提的郭婉容事件來說, 談這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而不是只是拿連跌19天來說嘴。當時的情況是台灣在美國特別301條款的壓迫下, 從長期固定的USD/NTD: 1:40 自民國76年起開始緩步升值, 也帶動了熱錢的湧入, 台灣加權指數也從2000多點開始起漲(台灣加權指數民國75年第一次破千點), 一路上揚到8000多點, 當時社會投機風氣日盛, 加上稅制的不夠明確, 於是大家對於很多人在股市大賺錢並一毛錢都不用繳有很大的意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是錢滿為患, 根本不在意這點錢), 新上任的郭婉容之所以提出証所稅, 除了一方面回應社會並租稅公平的期望, 另一方面也有意要打擊過盛的投機風氣.(股市一年漲了近四倍, 夠投機了吧!)。

    消息一出, 引起了市場的驚慌(這時都還沒開徵). 除了加稅是當然利空外, 更重要的是這代表著政府準備打擊股市了. 當時台灣的股市和現在的大陸股市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配合政策才是最高原則, 於是我相信是在幾個大戶的串連下, 台股出現了急跌, 以及最後是無量下跌.

    這件事發生後對政府的威信當然是一大挑戰, 政府開始信心喊話, (當然無效),  接下來是修改政策, 成交量在1千萬內的免稅(20年前一千萬是一大筆錢), 最後甚至公開幫股民”避稅”, 教導大家一家五口可以用人頭開五戶, 這樣就有五千萬不用課稅了.於是這一場紛爭開始消退, 到了隔年真的要開徵之時, 財政部又以人頭戶過多, 課征實務上成本過高, 改以把証交稅調高到千分之六取代, 最後這場大戲就此落幕!

    當大家都說是因為課証所稅導致股市連跌19天指數大跌, 你沒有注意到的是之前的, 在民國78年前8個月台股漲了近3倍多(大家可以看下表, 78年初才2339點, 在號稱要課稅時 指數到了8900點) , 如果加計前一年77年, 指數約漲了近8倍 (台股是從77年8月開始指數從一千初頭急漲),  當時大家本來就對股市的急漲有很大的 疑慮, 課証所說只是引發了投資者的信心危機罷了, 和今日跟本不能同日而語。 而這場風暴平息後, 台股一路走揚, 在78年底指數達到9624點, 在隔年(79年) 2月創下歷史天價 12,682點. 也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

    TWI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ECFA 救台灣?

    ECFA救台灣?

    本站的共同維持者好友─老夏幫我新裝了計數器, 也多了更多的統計功能, 本站最多人瀏覽的文章是哪一篇? 答案是 “為什麼要簽CECA?”, 看名字也知道這是篇年代久遠的文章, 因為現在你說CECA應該也沒人知道, 大家更為熟悉的是另一個名詞, ECFA.

    坦白說, 我很意外這篇隨手寫寫的居然成為第一名, 再細查的結果, 是因為某一位反對簽訂ECFA的部落客把我的文章連結附在他文章下的相關連結之中. 才有這種效果, 不過還是要謝謝他, 除了幫我增加流量外, 至少沒有像我之前看過, 有人把我的文章放進BLOG後, 再逐段去批評一番.

    ECFA的意義、利弊和可能影響, 最近商業週刊分別作了二期討論, 分別是ECFA你看懂了嗎? 和ECFA贏家報告. 其實就算你看不懂這二期或是網路上成堆的分析也沒關係.因為基本上ECFA, 和更早的東協+3, 或是更早的NAFTA, WTO都沒有什麼兩樣, 強調的就是自由經濟法則, 減少各國彼此間因為關稅、法令限制、保護主義…等所形成的障礙. 這些的自由協定背後支撐的最重要的理論, 就是大一經濟學就會學到的比較利益法則─也就是說各國只要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產業, 把不擅長的交給其他國家, 這樣全人類就可以得到最高的福祉。理論上聽起來很不錯, 但是從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 以來, 這6~7年來, 大家看到的結果是什麼? 答案和原本可以預期的結果是一樣的: 一個國家有競爭力的產業愈來愈強, 其他產業則是愈來愈慘.

    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產業是什麼? 電腦業. 我印象中十年前台灣的主機板全世界佔有率已經到70%, 現在我猜應該是99%了吧, 全世界其他作主機板的都被台灣打垮. 鴻海、華碩…這些公司從幾千名員工演變成今天有數萬名員工的大廠. 但是在同時, 外國的農產品、大賣場也打垮了台灣大多數的雜貨店和農業, 台灣過去驕傲的中小企業大量流失或是被迫外移, 當然也造成了大量的失業人口.

    同時, 企業大型化的結果, 也造就了企業更高的議價能力, 這裡講的議價能力不只是對下游廠商, 還包括了對政府和員工. 員工你不滿公司的政策和福利是嗎? 很抱歉這個市場就是這麼幾家企業, 如果你不想做, 那就冒著失敗率遠高於成功率創業去吧? 後面還多著人排隊,要進來. 大企業剝削員工, 好讓公司成本下降、盈餘上升, 結果老闆愈來愈有錢, 員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 同樣地, 企業可以把他們的議價能力延伸對政府的租稅和獎勵优惠政策上,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社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幾千年來的教育思想告訴我們, 只要認真唸書, 你和你的家庭都可能因而翻身, 在今天的世界, 這樣的可能性低於5%.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要的嗎? 至少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很不幸, 台灣沒有選擇只能追隨. 因為我們是小國. 即使可以預知未來的結果可能會讓現行的情況更惡化, 但如果台灣當初不加入WTO 或是未來的ECFA, 結果只會更慘.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l          反自由經濟

    l          別用經濟教科書治國

    最後, 我覺得現在的情況其實和工業革命發生後有點類似, 當初因為機器的發明, 打垮了傳統小型作坊, 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 這些人被迫從農村進入都市, 開始被剝削的生活. 因而最後有了關懷底層民眾生活的社會主義的興起, 甚至到後來發現到社會主義太溫和了, 以至有了更激烈的共產主義掘起. 過去這種貧富二極化發生在一些新興工業國家, 如大家熟知的金磚四國, 但是隨著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腳步, 基本上已經漫延到世界上多數的國家.(台灣即是其中一份子)。我總是在想, 就如同我四年前寫有關中國的看法一樣, 當經濟在高速成長時大家總對未來有很高的期望, 但當經濟減速或是衰退時, 這些一出生就被決定命運的人, 是不是會對現行的制度進行一些反撲呢?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金門博奕過關的可能

    金門博奕過關的可能性

    註: 這一次在金門待了幾天,  也見了幾個人. 茲修正一下本文的一些觀點:

    1. 我看到了傳言中"泰偉"的8公頃土地. 位於金沙. 也看到位於機場附近正在整地的台開工商綜合區.

    2. 有關金門民意部份, 在我聊天的幾位中, 三位在地人中二位贊成. 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彼岸的廈門對金門民眾的刺激太大. 一位保留. 還有另一位在台的金門籍深表反對. 基本上, 我還是維持如果政府沒有明顯表態和配套說明, 在2~3年內金門的博奕公投會過關可能性還是很低. 特別是金門旅台的人數是目前居住在金門的人口十倍以上. 這些人可能才是影響投票的最大因素.

    幾週前澎湖博奕公投揭曉, 反對多於贊成. 澎湖人用公民意志把賭場拒之門外. 如果沒有意外, 依照公投法, 三年內不得再提類以的議題, 所以三年內澎湖不會有賭場.

    結果一出, 二派人馬自然悲喜互見. 特別是當初看好賭場前景, 投資蓋五星級飯店的, 投資不動產、炒地皮的當然是哀鴻徧野, 求售無門. 週一台北股市開盤, 也同樣反應在”博奕概念股”的各股之上.

    所幸,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創造題材和夢想的人, 相關的夢想馬上移轉到另一個外島─金門身上。由於我過去在金門服役一年六個月, 對金門不算陌生, 就讓我試著分析一下:

    首先, 金門比澎湖更有地理优勢:開店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客戶在哪裡? 同樣設賭場也不例外, 設在澎湖未來賭客在哪裡? 日本、韓國、東南亞或台灣? 我不是爛賭鬼, 但是我很清楚, 好賭者, 想賭就要能賭, 沒有幾個人有興趣數週前排好計劃, 訂好機票再出發, 而金門最大的优勢即在此, 如果未來能配合落地簽、免簽証或一年多次簽服務, 馬上可以吸引住大陸華東的觀光客 , 特別是金門的對岸就是廈門, 就光泉州、漳州和廈門的賭客應該就足以維持金門的賭場.

    其次, 不管是台灣本島或是澎湖, 本身對於大陸政策的看法, 本來就是好壞各半. 這就是本BLOG中前幾篇常說, 台灣內部對於大陸開放還沒有達到共識, 但金門則不然, 他們較少台灣人這種台灣獨立的意識, 對於長期在戰火或是軍事管制下的金門(或馬祖), 和平以及經濟利益才是优先。

    第三, 和澎湖類似, 雖然大家都知道金門縣政府靠著金酒公司, 是中華民國政府轄下地方政府惟一有財政盈餘的縣市, 但過去民間生意主要是靠阿兵哥消費, 近年來由於大幅裁軍, 外島駐兵大量減少(最高時高達十萬軍人, 目前約7000人), 所以當地百性的生意其實一直很不好, 對於能有大建設和大投資, 對於長期在戰區下的百姓當然是件好事.

    說了以上, 看來金門真的是一個發展博奕的好地方, 不是嗎? 那我先說一下我個人的推論, "金門如果在今年或明年辦博奕公投, 一定是不會過關的", 為什麼? 請看我個人分析如下:

    1. 配套措施: 澎湖公投的否決, 與其說是百性維護好山好水, 不讓賭色進來的決心, 不如說是, 支持者的過於急切. 這些人當然急, 因為至少十五年前我父母的朋友就有人去"賭"澎湖會設賭場而去買土地. 再加上二次假設性公投都過關, 才會讓這些人在博奕條款一過關馬上急著提出申請. 而事實上, 在整個正反方辯論中, 正方能提出的贊成意見, 也都是一些弱的可以 的"預估數字", 如可以增加多少就業機會或是到時大家可以發多少錢...等, 這種數字非經証實, 讓人難以相信. 相反的, 反方提出的意見可就嚇人對了, 色情業會入侵, 很多人到這裡賭的精光, 只好到處搶劫, 造成大家不敢出門....這裡面最大問題其實就出在中央政府, 如何建設澎湖(國際機場或是更多船班...等)或是如何加強治安或是規劃結合觀光...等都沒有提出, 反方的意見反而深植人心. 當然, 這是雞生蛋 蛋生雞的問題, 公投沒有過, 政府怎麼能去提這些方案呢?

    說了這麼多, 基本上如果同樣的問題不解決, 金門也會碰上同樣的情況。

    2. 談到了澎湖的反對, 很多人會去想了一些保守的老人家或是公務員等不忍幾百年的好山好水就此變化. 基本上, 在金門, 這種氏族的傳統想法更重. 相對於台灣本島來說, 金門其實是更保守的, 同樣的, 在金門人口中軍公教的比例更高, 澎湖的情況會在金門重演。

    3. 最後別忘了, 金門不管如何還是一個有錢的地方, 他的情況還是和澎湖不同. 金門的失業率我印象中也並不高. 所以澎湖正方提出的發錢或是提高就業率這件事, 對金門人誘因相對而言不大.

    所以對金門而言, 惟一可能接受的方案, 就是把賭場開在一些"外島", 如小金門、甚至是一些如大膽島...等. 這樣一來, 一方面可以解決影響本島的風氣, 另一方面還可以吸引大陸觀光客, 不過這些外島我都沒去過, 所以我也不確定能不能建賭場....不過總的來說, 如果大家期望金門公投會通過博奕? 以短時間來說, 我認為是很難啦.

    最後補充一下, 有一家上市公司號稱他們在金門買了8公頃的土地. 上週我朋友Jeff 問了我這件事. 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因為金門和台灣不太一樣, 之前多數的地都是劃為軍事區, 而民間又有很強烈不能隨便賣地的觀念. 所以如果要買"一塊"8公頃的地, 坦白說實際上是有困難的. 而且如果真的有, 這種事早就傳遍全金門, 結果大家都不知道在哪? 所以扣除掉公司誇口的可能(也就是公司可能和一些地主有默契, 如果xx情況下, 我會以多少錢去買), 惟一的可能就是他們是買了很多塊合起來一共8公頃的土地. Anyway, 這種事聽聽就算了.

    反倒是, 如果執政者有心要把博奕當作是一項投資, 那就應該認真規劃相關的細則(例如韓國和新加坡賭場是不允許本國人進去的), 這樣才能作為後續公投者能有更週詳的考量.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地產泡沫的傷害

    地產泡沫的傷害

    上一篇談到了泡沫經濟破裂可能造成的結局, 也談到的泡沬的形成是因為大量的金錢去追逐單一或多項的商品所造成, 但是上一篇沒有談到的是, 即使同樣的泡沫, 在不同商品上造成的後果也會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 黃金漲到一盎司1000美元, 最多只是警示大家通貨膨脹的嚴重性或是美元的貶值, 因為黃金在民生上的用途不算大, 多數的黃金是作為裝飾和投資之用, 因此即使漲到2000美元一盎司, 扣除掉心理的因素外, 其實對一般生活影響並不大, 同樣的例子, 如果發生在石油上, 那就問題大了, 因為不管是民生用油或是工業生產上, 石油都佔了很重要的角色, 因此油價過度的飆漲, 政府就必須在有能力的範圍內出手干預. 同理可推, 糧食也扮演著和石油同樣的地位, 糧食價格如果上揚3倍, 那麼很多國家可能發生動亂, 但如果是鑽石漲到100萬/克拉或是古董字畫漲了十倍, 對大多數人是沒有多大影響的.

    回到大家熟悉的投資工具, 股市和房地產. 這二者都是我們或者說大多數亞洲人最愛的投資工具.特別是年紀在35~65之間的人.但是就如同上一段所敘述的, 其實二者還是有著程度上的不同.

    對很多人而言, 台積電如果從60元漲到600元, 除了台積電員工和股東以及他們耳旁週邊的人外, 對很多人來說, 除了羨慕其實是沒有很大影響的. (當然如果有100家公司都從60元漲600元, 那就會會形成外擴效應).

    但是對房地產來說而是不同意義, 同樣的道理, 因為股市不是必需品, 但房子是.也正因如此, 所以當你自己有一個家庭時, 你就必須為這個家或是你自己準備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不管你是買或是租, 甚至是回到你老爸家住. 也因此, 房地產(精確的說, 是房子)的飆漲和股市飆漲是不同意義的事, 因為前者對很多人來說是必需品, 而後者只是一種投資工具

    不曉得為什麼, 很多政府喜歡把房地產的上揚和股市的上揚都視為一種經濟情況良好的表現指標. 似乎這二者的上揚就代表著對於施政的肯定. 在石油為什麼上漲這篇裡面我就解釋過, 理論上, 不管股票或是油價的上揚都和基本面有關, 但實際上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為決定這二者上漲或下跌, 惟一的因素就是交易市場的供需, 如果股票市場或石油期貨交易市場上買方力量大於賣方, 那麼就上漲, 反之則下跌, 那些基本面新聞, 都只不過是為了讓你進場配合所作出來的消息. 所以這二者短期的波動和經濟面有什麼關係. (理論上長期一定有關聯, 這是因為沒有作手願意長期操弄單一市場), 也因此, 房地產的上揚對政府而言, 除了可以多收一點交易印花稅, 和可能刺激房仲業外, 我看不出對經濟有什麼多大的效益.

    相反來說, 也因為房地產是一種”必需品”, 過高的房價反而會造成經濟的緊縮. 很簡單, 因為當一個家庭或個人每個月都必須把大量的所得都用以支付房貸時, 自然會排擠到他其他的消費.

    我上網查了一下, 97年台北市家庭的平均可支配年所得(稅後)是127.1萬, 而台北市平均房價是1130萬, 一個房子約當一個台北市家庭8.89年的所得, 而全台灣最低的是高雄市, 高雄市家庭的平均可支配年所得(稅後)是96.2萬, 而平均房價是357萬, 約當是3.7年的家庭所得.看起來似乎還好不是嗎? 因為過去的投資大師告訴我們, 你的房子應當是你年所得的10~15倍, 但是別忘了, 這是”平均數”, 大多數要買房子的人都屬於工作不到十年的人, 所得最多達到平均數, 而房子的平均價也是和一堆套房價格平均的結果. 換言之, 一個年紀約30歲想結婚購屋者, 如果購入個30坪的房子, 他要負擔的數字絕對超過15年(如果加上頭期備的儲蓄)..

    我們以台北市再進一步來計算, 一個年所得127萬, 等於1個月10萬的家庭.如果買了一個1130萬的房子, 首先, 要準備自備款30% (339萬) 如果加上仲介費和之後的裝潢, 他至少要準備450~500萬的現金. 在台灣很多時候, 這筆錢都是父母支出的, 換言之, 一個家庭的購屋, 可能會排擠掉兩個以上家庭的消費支出. 接下來, 70%的銀行貸款, 我算了一下, 如果以20年, 利率1.5%, 那麼每個月本利和要付38,604, 也就是這個家庭每個月剩下6萬左右可以花費. 請別忘了利率目前正處於歷史低點, 如果以3.5%來算, 那個一個月要付46,397元, 一個月剩5萬元, 如果利率到了5.5%, 那一個月要付55,031, 剩4.5萬元. 一個月收入10萬的家庭, 如果一個月可支配所得餘5萬, 在台北市二個人生活是有點辛苦的, 於是乎, 這樣的情況就反映在少子化上.

    即使如此, 大家之所以仍爭先恐後的投入房地產市場, 除了追求一種心靈上的安全感外, 更重要的是, 這都是建立在一種假設上, “長期而言 房地產是不斷上漲的”, 換句話說, 當你買了一個房子, 除了自住, 減少房租外, 你的房子還有強迫儲蓄的功能. 看來一切是如此美好, 至少就過去歷史經驗法則來看也是如此, 我在談房地產當中也提過, 因為房地產的交易成本高以及交易不便, 造就了投資人不會輕易買賣, 也因此多數人會在股市賠錢但是會在房市中賺錢的情況. 但是, 這一切都是假設在你的財務能力完全足以支應你渡過房市的波動. 在紐約就有一堆人如此, 他們在高薪時, 運用貸款, 買進房子、車子, 但是一旦景氣反轉, 失去了工作, 馬上付不出貸款, 偏偏這時候往往就是房地產較差的時候, 買高賣低, 再加上西方傳統上比較沒有家庭的奥援, 很多人就此成為流浪漢(homeless)。

    房地產的投資雖然可以長達數十年, 但是你要先確定你的財力, 包括你的工作穩定度, 足以維持十年以上, 否則最好不要做過度的槓杆. 在最近一百年當中, 通貨膨脹的年份要遠遠多於通貨緊縮的年份(我相信差不多90:10), 因此可以推論, 長期房地產一定會上漲的道理, 但是這並不表示你現場進場一定賺錢, 因為和你持有的成本有關. (哈~這要提我個人的投資哲學之一: 便宜就是好, 或者說更好聽一點的名詞, “相對價值投資法”). 這就和你當初如果買到980元的華園飯店, 我想就算再放十年你也不見得會翻身.

    在金融泡沫破裂後, 日本陷入了失落的十年,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對前景不明造成了日本人有錢不敢消費. 我不知有沒有人去推算過, 那些當初天價投入房地產的日本家庭, 是否因為還要支付高額的貸款, 排擠了日常消費.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天的美國, 所不同的是, 美國政府利用補助讓這些同樣在天價買下房子, 目前還不起房貸的人可以延後支付, 或是一年內只付利息, 這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美國股市反彈是假象, 因為除非美國有辦法在短期內讓房地產恢復泡沫, 或是有本事讓這些人慢慢還錢, 否則美國很難不走向日本的老路, 消費緊縮.

    這篇寫的有點亂, 我想重點在二個:

    1. 如果你打算買房, 而且擔心房價會漲上天, 準備不顧一切先下手, 那我個人勸你最好先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的財務狀況. 如果弄的不好, 你可能接下來的人生都會很悲慘

    2. 對於政府而言, 房地產高漲不應視為經濟好轉的指標, 如前面所言, 房子和石油、糧食一樣, 某種程度上是民生必需品. 而且誤導百性高價購入房子, 很有可能走向日本或美國一樣長期經濟緊縮.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泡沫




    泡沫



    拜頻率愈來愈高的金融風暴所賜, 大家對於泡沫這個字眼也愈來愈熟悉



    為什麼會有泡沫? 這是因為市場上過多的金錢集體追逐單一或多項商品, 往往造成這些商品不合理的快速膨脹, 就如同泡泡一樣愈吹愈大, 而泡泡表層薄膜又不足以抵抗隨著泡泡漲大的內部壓力時, 自然泡泡就破了, 只留下一地的泡沫.一切又回到原點, 除了水和肥皂, 什麼都沒有.



    泡沫這個名詞, 首先是被引用在日本經濟泡沫化. 那日本經濟是又怎麼形成泡泡的呢?



    首先, 二次戰後日本國防軍事的限制下, 日本相較於當時多數的亞洲國家, 不必花這麼多的錢在國防上 (當時台灣的國防外交預算佔總預算的60%), 再加以韓戰、越戰的爆發以及日本人勤奮的性格, 日本開始在工業生產上取代歐美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當然也同時累積了大量的財富. 接下來, 日本的大量貿易順差, 造成了其他國家的怨言, 於是在1985922於美國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 (就是小鬼當家中跑去紐約市住的那家飯店)簽下了廣場協議. 美元對日元從1:250 在三個月後 日元升值到1:200, 一年後到1:120. 一直到今天將近1:91.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保護日本的出口業, 運用了大量的外匯存底, 採取了緩步升值的策略. 也種下日本泡沫經濟的禍根.



    為什麼如此? 因為緩步升值你等於告訴大家接下來日元會一直漲, 這就跟張忠謀告訴你未來一百天台積電會一直漲的結果是一樣的, 於是全世界的熱錢全部湧入日本. 這些熱錢的湧入當然不會只是放定存, 於是進入了股市、進入了房地產.再加上日本人本來就富有, 資金不虞, 讓火愈燒愈熱. 熱到什麼程度? 日經指數在1989年最高到38957(目前是10500點左右), 你說這樣的本益比不是高到不可思議嗎? 其實不然, 其實當時的本益比並不高, 為什麼? 因為很多公司直接把資金拿去炒股票炒房地產, 所以當股價上揚時, 上市公司的EPS和每股淨值也高的嚇人。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 如果把當時東京所有的土地都賣掉所得的錢, 足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如果你去貸款, 你可以貸到房價的110~120%, 是的沒錯, 因為銀行已經貼心到把你貸款到核准這段期間房價的再上揚都考量進去了. 在這種氛圍下, 即使你原本是保守理智的人, 最後也把錢投進去, 因為你不這麼作, 你馬上變成窮人一族.



    後來發生在台灣的故事等同於日本的翻版, 同樣的背景, 大量的出口和貿易順差造成美國壓迫新台幣巨幅升值, 在二年多USD/NTD從固定的1:40一路升值到1:28, 同樣的台灣央行, 為了保護出口業, 採取緩步升值策略, 造就大量熱錢湧入, 同樣地, 民間財富和外來資金相互呼應. 股市房地產齊揚, 台股首次上萬點. 國泰人壽當時創下天價每股1555. 當時有錢人玩股票、房地產, 中間上班族就是把錢投進鴻源等這類吸金公司賺取一個月3~5%的利息(年息36~60%), 沒錢的則是熱衷於大家樂, 全台灣瀰漫在一股快速發財的氛圍之中, 當年某期的美國商業週刊封面即是引用中華民國國號(ROC), 改為Republic of Casino (賭場共和國)來形容全民皆賭的瘋狂情況.



    那麼美國呢? 我遇到的有二次, 一次是西元1998-2000年的.com 風暴, 另外一次則是最近一次的金融海嘯. .Com泡沫時代由於Internet的興起, 大量的資金湧入相關企業和股票造成這些公司股價不合理的上揚.不過相較而言, 後者比較屬於全面性.



    美國金融海嘯之前談過, 請參見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 不過這是偏向金融桿杆化操作的部份, 真正影響美國人的, 是房地產上揚所形成的財富幻影. 事同樣起源於美國聯準會主席Greenspan 為了解決.Com風暴大幅降息的結果, 一開始只是由為借貸成本低, 買比租划算, 於是很多人開始借錢買自己的房子, 再加上新興國家的掘起, 大量人口挾帶大量資金進軍到美國, 於是一些受外國人青睞的地區, 如加州和東岸大城市等房價開始明顯上揚, 房價持續上揚的結果, 一方面吸引了投資客的進場, 另一方面對於還沒有買房的人形成一種壓力再不買就買不起了, 於是更多的資金進入這個火紅的市場.



    我之前的文章房地產之我見, 有提過房地產的特性之一, 就是如果A地以高價賣出, 那麼隔壁的B, 即使是30年的老房子也會跟著上漲. 於是就這樣, A City上漲帶動了B City的上漲, 加州的房子漲完了, Arizona 的上漲, 然後是德州接手, 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的房子都上漲了, 形成了一種財富的幻影, 當然, 在資本主義的美國, 這種幻影是會成真的, 因為銀行會鼓勵你去做re-finance (再融資), 於是大家更有錢了, 買東西更不手軟, 這樣的消費力馬上鼓舞了亞洲這些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 泡沫開始向世界蔓延.



    寫了一堆, 倒不是要去紀錄世界泡沫史, 這是因為之前一位大陸的朋友看了我唱衰中國對我大表不滿. 上証A股的市盈率(本益比)還不到25, 比台灣股市低多了(據証交所資料, 台股八月底本益比是103.77倍, 亞洲最高) 更何況中國是一個經濟持續成長的國家, 這樣的市盈率算是偏低的了其實你只要對照一下發生在日本和台灣的情況, 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偏低的市盈率非常正常 但是也一點都不正常.





    1. 太多的公司把資金投入在股市和房地產, 這二項的上漲帶動了公司盈餘大增, 但是反之, 如果有一天這二項崩盤了, 公司馬上反受其害 (p.s 由於大陸大多數上市公司營業項目都有投資和不動產開發這一項, 因此和台灣不太一樣, 投資收益不列為業外收益, 而是主營收益). 這件事在最近大陸炒的火熱, 白酒大廠─五糧液挪用五千萬人民幣炒股即可見一般)

    2. 太多的公司有著過高的負債比, 這一點在下一個泡沫─中國提過了, 台灣和香港上市公司多數的負債比都在30~70%之間, 但是同樣的數字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則是在100~300%之間.舉債擴張這是聰明之道, 但同樣的道理, 一個浪頭打來, 會淹死的也多半是這些聰明之士.



    當然, 這樣說大陸似乎也有點危言聳聽, 主要是中國和日本台灣最大不同的是, 他不僅僅是經濟的大國, 同時也是政治上的大國. 他有能力不任由美國予取予求.(或者說美國自己的問題也一頭燒) 。但是中國相比於日本和台灣, 卻也有著其他的風險, 那就是這個巨人長的太快了, 日本和台灣花了30年達成的事, 他幾乎在十年內就完成了, 也造就這個巨人常常發現自己的五臟六腑在配合耳軀的運作上, 總有些相衝突之處. 這些問題我相信中國中央的領導人非常清楚,只是中國本身內部還存貧富懸殊、區域發展不均..等更多的問題或是甚至令出中央 地方陽奉陰違的情況時有所見.再加上中國歷史情懷作祟, 讓領導者往往希望自己任內留下太平盛事的美名.因此朱熔基時代的一次到位的宏觀調控嚴打政策, 到了溫家寶的時代, 往往也只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





    今天不管是北京或是台北, 甚至是Washington DC 的領導者, 往往沈迷於股市或是房地產上揚帶來的景氣假象. 認為讓一部份富起來會帶動消費, 進拉動景氣, 最後讓全民受惠.殊不知這種上漲只是一種迷幻葯效應. 特別是房地產的上漲, 迫使大量的年輕人(甚至他們背後的父母)必須要把現有和未來的財富主要用來支付在房子之上.如此一來,  無形中也壓迫了中產階層的產生和他們未來的消費, 更慘的是, 房地產是高度桿杆融資和長期持有的投資商品, 這些目前高價購入房地產的人, 都是建立在房地產長期上漲的假設之下, 一旦情勢逆轉. 那恐怕才真是人類最大的泡沫. 這正是目前發生在美國身上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