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打破悶經濟


打破悶經濟

每年底台灣媒體都會學日本選出年度代表字,回顧這些年來,多數年度代表字都不是什麼正面的字,當然也多少反映出許多人對於台灣現況的感受。如果要我針對過去幾年的台灣選出一個代表字,我會選

是什麼感覺呢? 就是一種你對現況很不爽、很幹但又無能為力的感覺! 是的,因為對現況很不滿,於是大家就愛訴諸公平正義,因此你每天打開所有媒體,成天都在講弊案,三小事都可以扯到陰謀或是官商勾結還是財團打壓無辜良民。想想自己在一個這麼危險的地方長大,還真是奇跡啊。但或許你也可以反思一下,台灣成天打弊案、打官商勾結,但台灣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你對你的生活因此過得更滿意了嗎? 還是你只是看著那些成天滿口公平正義的名嘴,一個個荷包滿滿甚至晉身為民代? 弊案愈打愈多到底歸究於前朝餘毒? 還是像地下電台講的,這個葯起先吃沒有感覺,等你吃完500罐就知道效果? 還是這些打弊案根本就是他媽的搞錯方向?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當今天什麼鳥事都用弊案去思考,大家用著放大鏡過濾著一絲一毫可能的不法時,是不是讓更多的公務員或是主事者選擇了明哲保身,而不敢勇於創新? 這些年來大家都對公務員很不爽,認為他們是米蟲,作個簡單的事也要跑一堆流程,但這不正是因為大家要求公務員只能依法行政的結果? 不管你對公務部門爽不爽,喜不喜歡他們,不能改變的是公家機關是一個國家必要之機器,當你搞得這個機器遲鈍了,最後衰小的還是一般百姓的你我。

甚至,如果再從另一個角度想,當依法行政、明哲保身成為公務員的最高準則時,是不是也讓一些擺爛的公務員成為了推卸責任、抗拒改革的最好藉口?

在本blog我談過很多我對台灣許多金融相關行業萬年不變的無奈,如搞不清楚為什麼存褶是去銀行提款的必要條件、他媽的有夠爛的網銀畫面、令人靠爸只支援IE瀏覽器的電子投票平台、去年底新上線僅支援去年4Microsoft 就宣佈放棄的IE瀏覽器,而且我和另外二位資訊界朋友各花一個多小時也裝不起來的個人信用查詢平台。更不要說今天你到中國到美國去看,一堆新科技的運用,這些早就玩到爛的創新在台灣不是還在研議當中,不然就是於法不允許,講難聽一點,過時的法令和明哲保身的心態成為了部份廢柴公務員和鬼混不進步組織的護身符,但卻也延宕了我們國家的進步,當一些工商團體成天只會鬼叫的要政府減稅和刺激經濟,為什麼大家不去想想,台灣需要新的經濟模式來帶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

台灣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們的祖先不管他是海盜、因為在家鄉活不下去的、還是跟隨著軍隊而來的,多數這類人都流著冒險和勇於嘗試的血液,這也是台灣以一個蕞爾小島卻能在國際經貿上站有一席之地的成因。但反觀今天的台灣,在媒體、名嘴和民代爭相攻訐下,卻變成了一個保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氛圍。勇於改變創新的人受到打壓,守成不變的人卻能平歩青雲,這個國家今天會變成這樣當然一點也不意外。

以下是一篇我近期看到很好的文章,作者看名字你應該知道他是誰。或許此時你心裡會冒出柯文哲講的話,為什麼當行政院長時不說,現在才在講! 首先,根據陳教授告訴我的(對,他是我朋友),行政院長權力遠不如你想像的大,但是要卻要扛下多數的責任。不過不管如何,本來就不應該以人廢言,只要是對的事就不應該因為講的人身份而有所不同,更何況一個當過行政院長(和副院長和金管會主委)的人,離開位子後提出對公務部門和政府的建議,又何嘗不是一個醒思?


請行政院聽聽巴布狄倫的歌

2016-10-25 03:54:34 經濟日報 陳冲
 

同一天看到「愛奇藝來台 文化部長說不」及「巴布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報導,感到相當諷刺,不禁想起巴布狄倫在2000年發行而於次年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主題曲Things have changed。不錯,環境早已改變,在數位年代猶迷戀石器時代的思維與法規,如何能思考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我在三個月前曾有一篇專欄,「各行各業都有Uber」,雖然是因交通部取締Uber而起,但也指出近三年來因顛覆性科技引入各行各業,尤其在被管制或高度監理的行業,原先不易跨越的門檻(資本、技術等),幾乎一夜崩解,監理者必須變換腦袋,採取截然不同的思維。但因這一劇變,不限於單一的部會,而且涉及對未來社會的規劃,恐怕是由行政院基於對Things have changed的體認,出面積極整合的時候了。

去年四月間,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戴蒙,在致股東書信中提到「矽谷的新創事業正在吞食華爾街的午餐」;而在次月我也有一篇「傳統銀行皮繃緊」的專欄,率先指出Fintech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而傳統金融業欠缺急迫的壓力,每因原來意在管制的監理法規,一時之間反成為阻擋新進者的保障,而主管監理機關瞻前顧後也賦予既有業者喘息的機會,但是一旦整個體系承受不了科技巨輪的壓力,監理法規成為改革對象,則未利用「過渡期保障」或「喘息」的機會整軍經武的金融業者,反將因「溫水煮青蛙」的不自覺,而噬臍莫及。不但午餐被吞食,恐怕晚餐會拱手讓人。

以網際金融為例,台灣法治立國,採取先緊後鬆方式,可惜鬆的速度不夠;大陸則有點「放牛吃草」,採取先鬆後緊的策略,可惜緊的節奏太緩。所以台灣活力不足,大陸則亂象叢生,本年1013日大陸國務院繼去年七月起頻頻出招後,又推出「互聯網金融風險專案整治工作方案」,就看出兩岸在網路金融上過猶不及的困境,這可說是金融界的Uber

愛奇藝來台落地,又是一例。原本Uber自稱是「資訊服務業」,在業務流程規劃上也包裝為「平台」,避免產生「小客車運輸業」的外型而觸法。第三方支付業、P2P借貸等也都依循同一模式,因此創立於2010年而在今年三月已在台灣實際上線的愛奇藝也不會例外。愛奇藝基本上是數位匯流業者,但這種提供電影、劇集、綜藝服務的平台,又有電商、遊戲、票務等跨域的功能,到底是何種行業?愛奇藝自認是OTT,當然以資訊服務業提出來台申請,求最小的監管,但文化部則認為已「識破」其為影視產業、是媒體、更是陸資,故堅拒其落地。但此一表態不能改變愛奇藝實際上已在台灣提供服務、收費而不納稅、有爭議無法可管的事實。

二十年前,在加入WTO談判的過程中,對服務業本就有四種模式,對Mode I跨境服務(cross border service),多數國家都採「不予承諾」(unbound),而因當時網際網路剛剛起步,威力不足,不予承諾就可拒國外業者於門外。時至今日,各種服務藉網路輕而易舉長趨直入,國境毫無管制意義,政府或監理機關如仍執陳舊觀念及古早的國內外規定看待市場,其實就是鴕鳥埋沙的心態。這一問題,不是金管會、交通部、文化部、經濟部任一部會單獨面對的課題,而是整體政府要積極因應的趨勢,更是藉此重新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的契機。

我或許是A worried man with a worried mind,但更希望行政院了解You cant win with a losing hand(兩句都是Things have changed歌詞)!

 

(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p.s 這篇文章是在看完最近一期Forbes 400 (美國最有錢的400人)有感. 其中來自台灣的有4人,分別是孫大衛(#90, Kingston)、高民環(#246 Garmin)、楊致遠(#321 Yahoo)、黃仁勲(#395 Nvidia) ,名列美國富人第二多的移民國家,僅次於以色列的6人,但其實由於這份名單是以出生地為分類,其中有幾位是出生於中國大陸,但曾經在台灣受教育或成長的包括: 王恆 (#190 Golden Eagle Retail)、杜紀川(#90, Kingston)、程正昌(#232 Panda Express).
http://www.forbes.com/forbes-400/immigrants/#4a753a784b1f

無論如何,他們代表著台灣人傳統的冒險精神,或至少台灣人並不是笨蛋. 既然如此,台灣怎麼會搞成今天這樣? 或許大家也該好好想想.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公司的品格2 上市─煩請推薦

剛出版社通知有電子書了.....如果你位於海外 懶得出門 或者就是想用看看自己的平板電腦...這是個便宜的選擇
 
Readmoo的「公司的品格專頁」
 
Kobo的單書頁
 


你們要見我 我這不是來了嗎?

拜大家的支持,上本書公司的品格在最初一些專業出版者不看好下,讓人吃驚地賣出了超乎我個人想像5倍的好成績(目前是十刷),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身為驚X5的感覺,真心的謝謝大家! 但或許也因為如此,我在ptt-stock版的PO文下方不時就會出現,”~敲碗,我要看公司的品格2!”,事實上我自己每次連上這個blog,看到右邊放了快3年的新書上市自己都覺得很監介。

終於,經過大半年的寫作和大半年的編輯…….
 
好啦 你們要見我 我這不是來了嗎?”

根據出版社給我的資料,這本書會在10/19日起在博客來等網路通路開放預購,而讀者會在11/1日拿到書,所以…..拜託了!
 

博客來預購 https://goo.gl/Kc6IT2

誠品預購 https://goo.gl/2Cqssj

圓神書活網預購 https://goo.gl/F9IyZl

金石堂  https://goo.gl/klXhFN
 
介紹一下本書:

從書名─公司的品格2”你應該知道這本書是公司的品格第二集(廢話!),所以不意外地你會看到同樣的架構,同樣用台灣在地公司發生的事再加上鄉民提問和經典案例討論同樣的主題公司治理(無趣!)。同樣地,你也可以在本blog中看到幾篇書中的文章如下,甚至連新書訂價和作者酬勞都和上本書一模一樣(!)



 
XD~ 什麼都同樣,不就是用新案例老酒裝新瓶再撈一次重講一次? 作者是黔驢技窮了吧~ 事情當然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首先,公司治理是個很大的領域,本書涵蓋了一些上本書想討論但未納入的題材,例如大家可以理解,一家公司老闆如果持股愈少就愈有掏空的誘因。當大家都盯著董監持股比,因此有些老闆就想出了偏門,把手上持股拿去質押,從表面上老闆持股有20%,但其實持股的90%都拿去質押了,那和老闆持有2%的意思不是一樣的? 只是出了事倒楣的變銀行罷了;或是之前台灣常見上市櫃公司一方面宣稱要用減資打消虧損,同時再用私募引進策略投資人,結果搞了半天私募對象就是老闆自己或是老闆的朋友,小股東被排擠出去不說,由於私募一般都是市價的8成,也等於給老闆用折扣價買進自家股票的機會等。

此外,這本書也談了一個國外公司治理不會談的問題,就是具有公益性質的財團法人(醫院、學校、基金會)在台灣成為很多大集團的控股核心。~公益團體居然是台灣幾家主要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難怪大家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個主因在於現行法規的不完整和利委的擺爛,(看看之前的慈濟財報事件和近期高雄醫學大學紛爭就知道),很多事大家罵了很久,結果除了成就部份名嘴和主持人的公平正義形象外,你不妨想想,過了一年多的慈濟事件迄今還有多少人關心? 除了幹譙,我們是否能用更有效的方法和制度來改變這些? 因此在本書中,針對非盈利組織管理以及台灣常見的職業股東鬧場,我引用了美國處理的方式希望能作為台灣的借鏡。

當然,作為第二集,這本書也有一些對上本書的省思,例如針對內線交易,上本書從一般人的角度看法官的判決結果(一半以上無罪,剩下一半有罪的90%都是唸其有悔意,繳出不法所得後判緩刑),認為法官判決變相鼓勵大家犯罪。但本書中試著從法官的角度看同樣的事情,反思是不是我們的法令規範有問題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上本書認為台灣不少公司喜歡把股東會和一堆公司開在同一天或是開在交通不便的廠區,造成股東參與不便,是大老闆一貫拿到委託書後就射後不理的心態,但本書試著從大老闆的角度思考,是否是因為台灣股東會充斥著俗稱股東會蟑螂的職業股東才造成這樣的現象?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以及要如何改進?....

最後,從作者自己角度來看,這本書和上本書最大的差別其實在於寫作風格。因為我覺得公司治理已經是個夠無聊的議題了,實在沒有必要把內容搞得更嚴肅,所以…..只要你沒有閱讀障礙,你應該看得出來二本書風格有點不同。

 
好啦,再寫下去就沒完沒了,還是要謝謝大家對我上本書的支持,讓我見證了網路的力量。我一直沒有忘記是大家成就了我的書,這是為什麼出版社要調漲我的稿費但我拒絕了,改而要求希望出版社能維持和上本書同價 (不必太感動啦! 要是你知道台灣作者賣一本書拿到的稿費,你可能還會想捐錢給我哩,這件事出版社的犧牲才大,不過除了錢之外,上本書帶給我的外部效益真的要比錢大多了)。套句老話,如果這本書你覺得對你有點幫助,而花213元不會讓你因此要三餐都吃吐司那就買1幾本吧!
(新書雖然看起來教案比較少,但頁數有305, 只比上本書少10)

最後,套用我在交大演講時的結尾來結束本文: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走進書店,桌面上台灣人寫的財經書都是一些教你如何快速致富的書,反觀一些講理論的或是制度的書都是老外或是大陸人寫的,你會不會覺得很感慨?

事實上今天你走進金石堂或是任何一家實體書店,就財經書來看,差不多就已經是這樣了! 我很幸運有網友支持,(其實是幾位強而有力的網友),才能直接接觸出版社高層,那其他的人呢?

如果這本書賣得好,是否給出版社一個訊息: 這種正經書在台灣還是有市場的? 是否也讓一些出版社想起他們當初曾經拒絕過一個拿20萬字稿子的傢伙,結果事後證明當初看走了眼? 如果再有一個拿著正經題目來找出版社的人,是不是應該要先揚棄原本先入為主的觀念,給這個傢伙一個機會?”

 
這段話看來很矯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不過我真的是這麼想! Anyway, 我想什麼不重要,你覺得這本書有用比較重要。以下是目錄,如果你覺得有趣,或是明明很無趣但卻可以用來抄一抄交作業作為報告的引述論點,或是你只是想假文青地騙騙女生,你偶而也會看一些正經討論的書,那煩請幫我推薦一下。

 
再次謝謝大家,除了希望這是一本對讀者或對台灣資本市場健全有幫助的書外,更重要的是,感動之餘請別忘了,我愛你們,但我也愛你們的錢!

 

◎個案1 你不知道的控股神器—財團法人面面觀    

鄉民提問 美國如何管理非營利組織?   

◎個案2 怎麼了?你變了!說好的接班呢?   

 經典案例 不同的家族控股模式——台塑與長榮   

◎個案3 Treat or Trick?不給糖就搗蛋的股東會    

鄉民提問 美國的股東會和台灣的有什麼不同?

◎個案4 合併是為了提升競爭力,還是為大股東解套?   

◎個案5 被國際禿鷹盯上的小鮮肉——F-再生的教訓   

鄉民提問 為什麼除權息要同步扣掉股價?   

◎個案6 用小錢玩大權,股票質押玩槓桿    

鄉民提問 為什麼接班人是個重要議題?   

◎個案7 我就是不專業,不然要怎樣?——談威強電財報疑雲   

經典案例 永不妥協的集體訴訟   

◎個案8 有關係就沒關係?——萬泰銀行掏空案    

經典案例 五鬼搬運與金蟬脫殼   

◎個案9 可以讓人剛減資完又私募的嗎?   

鄉民提問 企業常見的美化財務報表手法——資產負債表篇   

◎個案10 一場未完成的合併案——台新金與彰銀的拖棚歹戲    

經典案例 第一金控發行GDR疑雲   

◎個案11 進軍國際的黃粱一夢——歌林啟示錄    

鄉民提問 企業常見的美化財報手法——損益表篇   

◎個案12 你好胖,我好怕!——基因國際的現代金錢啟示錄    

鄉民提問 內線交易到底是利大罪輕,還是利不及罪?   

◎個案13 限制型股票是激勵員工,還是另類的高層自肥?   

鄉民提問 一場公司的思辨之旅——上市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好不好?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老人經濟學



老人經濟學

 
如果你是一個店長,你願意雇用一個超過70歲但身體健康的老人來顧店嗎?”
 

還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我陪我爸去買衣服,這是我第一次深深感覺到台灣似乎還沒有為老年化社會到來做好準備。是的,台灣的老年人愈來愈多,而老年人也需要買衣服,但台灣多數的店卻沒有相對應的準備。

舉個例子,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一般來說四肢會開始出現遲頓,他()們試穿時無法像年輕人一樣直接就可以套進衣服,他們需要有座椅、更大的空間,甚至是足夠讓伴隨者一起進去幫忙穿脫的空間,但台灣多數的試穿間在成本考量下空間都不合格;同樣的道理,他們穿脫衣服不容易,但或許因為血液循環不好,多半怕冷需要更貼身的衣服,但市面的緊身衣服又偏偏穿脫不容易,於是不少老年人往往把買衣服當作是一件不得已就不要買的事。從經濟學來看,似乎我們錯失了一個有消費力又日益成長的市場

我們對老人的市場的錯失似乎不只於此,一個7075歲的老人在台灣可以做什麼? 幫子女作免費的小孩看護? 免費的煮飯工+外勞? 還是一個只是隨著盯著電視的couch potato? 如果你是一個店長,你願意雇用一個超過70歲但身體健康的老人來顧店嗎? 坦白說,我不會。因為這樣的人不但動作緩慢,而且天知道萬一他在店裡出了什麼事,豈不是自找麻煩? 是的,這是我過去的印象,但前幾天一個經驗讓我完全改變了這個想法。

前陣子我帶家人去了一家知名的巧克力店,我們一共7個人走進了這家店,店員是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奶奶和一個年輕的店員。這家店的習慣是如果你買一盒巧克力,你可以任選一塊巧克力作試吃。但我們只是走進去,老奶奶就問我們要不要試吃,我本來想就拿個1~2塊給我媽(她很愛巧克力),意外的是老奶奶給了我們一人一塊,一個意外地讓大家人人有獎的驚喜! 故事還沒完,當我們還在挑選時,老奶奶好奇地問為什麼我們手上有二塊巧克力沒吃,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我回答因為我媽媽和舅媽牙齒不好,怕巧克力上的堅果會傷了牙齒,~是這樣啊,我再給你們幾個沒有堅果的,這時很明顯地我看到旁邊的年輕店員在搖頭,用眼神暗示她不要這麼做,但老奶奶笑著告訴她,這沒關係啦.

最後你猜我們買了多少? 原本我們是拿折價券要買4磅的巧克力,但因為喜歡老奶奶,買了約7~8磅,甚至我告訴自己,以後要買巧克力都要到這家店來。

當然,我不能用這個案例就來告訴大家,老人就是好店員。但這個經驗的確給我很大的省思;現代的人包括你我,我們有意識地或潛意識裡受到很多的商業訓練,於是很自然而然地成本效益就會在我們腦子裡打轉,今天面對一個潛在客戶,自然會思考我對他投入多少成本並期待他能帶給我多少營收和效益,沒有太大效益的客戶不值得我去費心耕耘。事實上不只是客戶,甚至可能在社交和朋友的思維上也經常是如此。這樣的思維往往讓我們錯失一些機會,也往往讓我們和客戶或是朋友間失去了老奶奶那個年代作生意的方法和客戶培養感情、相信人性進而建立長期關係,或者更白話一點,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懷念不在的過往人情味。

這或許正是老人有的優勢,他們沒有受到太多的污染,不少人仍保有過去的價值觀,如果雇用者能從這個角度思考,甚至是考量他們具有的工時彈性(一大早工作,或是短暫的2~3小時工作),是否他們其實是很好的員工?

 
類似的道理也在最近流行的用老人照顧老人身上。如大家所知,外藉看護是近年來台灣真正人口成長的最大族群,姑且不談外勞引進的利與弊,擺在眼前的是,隨著東南亞的日益發達和工廠人力需求,在沒有意外下,當你我成為老人時,要再雇用外藉看護或許不再是件容易的事了,相對的,隨著因為醫學進步,老年人口會愈益龐大,也代表的看護需求會愈來愈大,到時我們怎麼辦?

很多人認為老人看護就是找個年輕一點的人盯著老人,不要讓老人發生意外、打理生活瑣事或是些許的陪伴..等,真心想想這些事請外勞來,除了只是事有人做之外,外勞真的能做得好嗎? 撇開語言上的問題,這些20多歲荳蔻年華的少女來到台灣陪著7~80歲的老人她們真的會心甘情願把事做好嗎? 就算她是有心,也沒有語言的障礙,她們頂多和我們一樣,請問你 你真的了解你家的長輩嗎?

以我爸爸的經驗,他經常抱怨醫生忽略他的需求,我和醫生談過,醫生的認知是檢查數據都沒問題,抱怨主因是老人就是喜歡誇大自己的情況好引起子女的注意,真正答案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有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們和醫生都不是老人,我們都無法體會發生在老人身上對於睡眠的縮短、身體痠痛的無力感、體力下降的無奈..等,這種事只有一種人會知道,那就是老人。如果可以,為何不用老人來照顧老人?

 
台灣即將或是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這是已知而且短期內不可改變的現象,大家與其還想著年輕人的世代爭鬥,或許大家也該回頭想想老年人口未來的因應和可能的商機,畢竟…..你我以後都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