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我的投資心得

 我的投資心得

 

一段時間沒更新blog了,想寫的題目很多,效率與彈性通勤客對台鐵的建議台灣的亞太金融夢”. 不過因為我的時間很零散,所以來閒聊一下我的投資和心得。

 

我是大學時代就開始買股票,那年代當然不像現在這麼多大師或是出書講投資,股市資訊來源就是工商、經濟和聯合晚報,以及財訊,我也因此養成了每天去圖書館看報紙和雜誌的習慣。我的操作的績效其實還不錯,大學畢業時,手上資金已經從20多萬變成了50萬,而後因緣際會,當兵時又以這50萬及向我爸借了5萬投資了一家公司,後來這家公司每年都賺錢也配息,也成就了我的第一桶金(雪球理論)

 

這個投資股票的習慣隨著我退伍到美國唸書,我也在美國開了股票戶頭(那些年我們錯過的股票),所以我不只買過$9.5/股的Apple, 也買過$20多的Texas Instruments (TXN)Nike. 還有$55/股的Amazon.com. 有時想想,東搞西搞的還不如當年把這些股票都留著不動。

 

不過這就是散戶,每天汲汲營營的研究,關心著市場的動態,把自己當作操盤人,但其實都是瞎忙。我大概在40歲左右有一次在股市賺了一筆大錢後,大致算了一下,我從20歲開始買台股直到40歲,這些錢大致是打平的,也就是賺了個吆喝。不過反過來,也因為有這20年左右的經歷,讓我對台股的過去發展有一定的了解,也才有後續寫作的能力。

 

35~6歲左右賺了人生最大的一大筆錢後,我投資重心也移向美股,原因也不是什麼美國公司治理好,純粹只是覺得美股和我命格較合,多數交易都是賺錢的。但即便如此,我發現花了很大心力研究美股,其實賺的也沒薪水多。

 

慢慢的隨著年齡增長,覺得這種殺進殺出的勞心費神,完全沒必要。因此投資目的也從追求資產增長(capital gain),朝向了穩定收益,所以我投資的標的都一定至少要有配息。同時在心態上也有不同的想法。例如以前的我覺得投資在基金是一種笨蛋,因為這些基金不管賺賠都要收1~3%管理費,可是現在的我愈來愈認為有些錢就是要給專業的人賺,所以我投資部位中約有一半是基金,而且是各式各樣的基金(Equity, Preferred stocks, Fixed income, loan, REITs, Covered Call, CEF, Commodity). 這些基金原則上我是不管,也不看績效的,有些甚至持有超過10年。

 

另外還有一半投資資金是自己選股,目的是樂趣、保有對市場資訊更新和維持自己的狼性。這其中還分二個,一個是退休金帳戶,裡面是一些我認為10年內都不會賣的股票. 主要是一些美國的大型股。而自選帳戶中,目前主要就是反ESG相關個股,能源、醫葯和煙草(ESG給我的報酬). 很有趣的是,由於我是以放牧的心態看待投資,我目前持有的家數”(含基金)大概是50(很可笑吧!),一年的配息則是超過2萬美元。

 

當然,以上僅針對股票部份,我還有房地產,持有公司股份,和讓我覺得安全的現金。

 

至於接下來:

以今年迄今來說,基金部份我新增了一些Loan相關的CEF和小買一檔以Preferred stock CEF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動作,由於基金鎖定不動,所以我猜這部份應該跌的和大盤指數差不多. -15~20%左右。

 

個股部份,我的能源和煙草股本來今年逆勢上漲,不過最近拉回,應該是小賺的局面,我也沒有什麼加碼,即便是手癢,我也只會買個10, 30. 例如 我就這樣累積了100股的TSM.

 

比較特別的是,著眼今年股價下跌可能高於上漲,多數投資我都開啟了DRIP (Dividend re-investment program), 我希望可以幫我累積更多股份和未來更多的股利。

 

其實我也不知道寫這篇要幹嘛,不過這就是我從18~48歲的投資心得,從年輕時的鋒芒畢露、衝來衝去,到現在的靜觀其變、坐收股利。這些年我的領悟是:投資只是人生的一部份,很多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財富自由,卻不知不覺因為投資讓自己成為了投資的奴隸。讓股市的上上下下去主宰你的心情、消費,甚至影響週邊的人,這是沒必要的。

 

未來,我希望美股大跌,這樣我可以買更多股票,但如果大漲,我也開心,畢竟我還持有不少股票,而且除非股市崩盤,否則我的50檔投資理論上都會有幾檔是上漲的,畢竟,我才是投資的主人。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為什麼巴菲特一直買西方石油?

 為什麼巴菲特一直買西方石油?

 

我上一篇提到了石油公司開始大幅縮減非必要資本支出是巴菲特買進西方石油的原因之一,這篇就繼續來談這件事。

 

首先,今天新聞是BRK(Berkshire Hathaway)”可能已經買進20%的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 以下就稱OXY)。台灣媒體說BRK目標是為了要吃下”OXY.

 

我不知道吃下的意思是什麼? 100%持有並私有下市嗎? 一般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的目標是100%持有另一家公司,不太可能是2-3%慢慢從公開市場買進,這樣變數太多,價格也很難控制,多數都會用公開收購方式(Tender Offer)。這件事巴老搞過很多次,他比任何人都熟。所以我認為他的初期目標就是買到20%。為什麼呢?

 

簡單介紹一點公司治理和會計規則。

 

10%

我記得去年初BRK大賣四大航空公司股票時,台灣很多財經Youtuber”看到BRK持有這些航空公司多半在9.8%左右,就斷言巴老是為了規避申報,然後再利用他賣股的影響力壓低股價再逢低買回。當時我就嘲笑這些人,這種事40歲的巴老或許會幹,但對於一個超過90歲的人來說,有必要為了多賺幾億把自己名聲搞臭嗎?

 

事實上真正原因是美國證交法中,只要持有一家上市公司10%股權的股東,就會被視為重要關係人,這樣一來,該股東只要在6個月內(移動平均)先買進後賣出(或反過來)這家公司股票就會被視為短線交易”(即便是不見得獲利)。因此,面對短期內不確定,或甚有可能要賣的公司,投資公司會控制持有10%股權以下,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短線交易。(台灣證交法因為是抄美國的,所以規則也一樣)

 

受限篇幅,想知道什麼叫短線交易和它的規則,請自行GOOGLE,或等年底我的書吧!

 

20%

如果你記得之前不管是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或是後來的大聯大公開收購文曄,一起歩都是收購20%股權。這是因為會計上,持股超過20%的股東被視為具影響力,持有方可以等比例認列持股公司的營收和獲利。相反的例子是台泥的最大股東─嘉泥,因為持股不到20%,只有等台泥發股利的那一季,嘉泥才能認列盈利和股利收入。

 

公開收購一家上市公司股權往往要花到數億甚至數十億,如果持股不到20%,只能認列股利,會造成公司一些財務比率的下滑。因此,一旦公司有意長期持有一家公司,只要能力可及,會想辦法達到20%,確保自己立於不敗。

 

回到BRK為何要一直加碼OXY?

當然主要原因是BRK內部看好能源,而且是至少不短的時間內能源都有一定獲利,至於他們是怎麼看好的,坦白說我不知道。但如同上一篇文章說的,目前石油業基本上正處於舒適圈,他們手握大量現金,卻正減少資本支出、努力減債和回饋股東,而這些都是巴菲特很愛的東西。

 

前陣子在台積電最紅時,我看到有個媒體找了一堆台灣財經專家分析為何巴菲特不買台積電,專家們有人說因為台灣有戰爭陰影,有人說巴老不愛科技股,結論是反正美國股票這麼多,為什麼要買台灣?

 

事實上,BRK持有不少外國公司股票,如前陣子大量購入的日本四大商社,或中國的比亞迪,Charlie Munger 個人的投資公司則持有同樣有戰爭陰影的南韓Posco。其實 正巴菲特不愛的不是科技股,而是那種今年賺了100億,結果還要再投資80億進去,否則就可能被對手趕過的公司,多數的半導體、面板、DRAM差不多都有這種特性。

 

相反的,今年BRK買進的HPQ (HP)剛好是個反例,這種PC/NB品牌廠一來因為殺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品牌也不多了,以美國人來講就是DELL和HP,頂多再加上Lenovo, Samsung, Acer這種二線品牌。與此同時,反正功能也都差不多了,這些公司也不必花大錢去研發(或是把部份研發移轉到OEM)。再加上某種程度,它們的產品算是必須品,所以這些公司都有充沛的現金流,除非有重大購併,否則錢就是拿來股票回購。而對BRK來說,股票回購就像鍋子煮湯一樣,只要坐在那裡,湯自然會愈來愈濃。

 

OXY大概就是如此,業界都知道政府長期的政策就是減少石油消費,所以大家都不想做重大投資了,這代表大量供給增加的可能性不高(不要忘了,石油可以挖多一點,但煉油的產能也要跟上才行),而且即便俄烏戰爭結束了,西方也不可能馬上解禁俄油,簡單地說,未來石油供給會趨於二個陣營,這等於全球化下相互調節的功能減了一部份。

 

但與此同時,不管是石油或是石化製品再怎樣都依然有基本消費,要像花旗分析師說的,因為全球經濟衰退,油價跌到$65/桶,機率真的不大,而且即便是這種價錢,我看過一篇文章,目前美國石油公司中有幾家只要原油價格在$35/桶以上就可以獲利,包括 Exxon Mobile, Chevron, OXY, DevonEOG. 其中XOMOXY原油在$30/桶依然可以獲利。

 

看到這裡你應該慢慢可以理解了吧?

如果你是滿手現金的巴老,看到一家石油公司:

1.      油價只要一桶$30以上就能獲利(目前油價是接近$100/)

2.      公司生產的是民生必需品 你可以減少使用但不可能完全不用

3.      這個東西短期內供給不太可能大增

4.      這家公司賺到的錢目前都主要打算拿來還債和股票回購,接下來你什麼事都不用做,持股比就會愈來愈高

 

看到以上,你還會懷疑為什麼嗎?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石油漲價為什麼不增加產能?

 石油漲價為什麼不增加產能?

 

最近油價飆漲,自然很多人會用經濟學的供需原理,認為只要增加供給,油價自然就會降下來。很多人包括美國總統拜登都認為,油價高漲是源自石油商的貪婪,甚至是私下的串聯,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石油業,我很久之前寫過一篇美國石油業是怎麼賺錢的。簡單地說,石油業分為上、中、下游(台灣只有下游煉制和之後的石油化學業).

 

上游稱為E&P,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就是探堪什麼地方有油,然後再從地下挖出來(Drill). 石油上游業者的特性是風險高(萬一挖不到油)、利潤受現貨價格波動影響大,以及常揹負破壞環境罵名。因此,你可能還記得在2020年油價出現罕見負油價時,一堆中小型的E&P 就此宣佈破產。

 

中游是運輸(Transportation)、接收(Terminal)和儲存(Storage). 這種公司就像公路一樣,主要賺過路費。使用率愈高,賺的愈多,反之亦然。然而身為基礎建設業,中游公司一樣成天被抗議和被告,理由也很簡單,就像一條公路不可能通過的每塊地,地主都是心甘情願被征收一樣,油管動輒數百公里,成天都有地主和環保團體抗議破壞了自然生態,即便油管已經是所有石油、天然氣運輸中最環保的一種了。

 

下游則是煉製(Refinery),就是把油管送來的原油煉成各種燃油、瀝青..等。台灣的中油和台塑石化都是從這裡開始。一般來說煉油廠都設在都市的外圍,煉好的油再用油罐車送到加油站,或用油管送到航空站。台灣目前有四個煉油廠就分別在桃園、麥寮(台塑石化)、嘉義大林和高雄。

不意外地,這種煉油廠就像電信基地台一樣,人人都需要但大家都不想設在家附近,所以常被抗爭,之前高雄後勁的反五輕就是例子。

 

那煉油廠是怎麼賺錢的呢? 基本上煉油廠賺的就是(購入原油+運輸成本)和煉製後成品的價差。當原油價格高漲,煉油廠不見得有利,因為一來成本上升,但另一端消費可能因為高油價而下降。最慘的是像台灣這種打著資本主義但骨子裡是社會主義的國家,政府以關懷民生為由但實則在乎選票的凍漲或限漲,這麼一來成本上升,但售價卻無法跟上,自然虧損就產生了。

 

以上是分上、中、下游來闡述石油產業,當然還有一些整併上中下一貫化大型石油公司,如ChevronExxon MobileShellTotal…等。

 

了解整個石油產業結構後,就回到題目為什麼油價上漲不增加產能來抑價?

 

第一、2020年的破產潮讓E&P嚇到了。於是這1~2年來這些靠油價大漲狂賺E&P公司基本上就做二件事: 降低債務和回饋股東。同時,這些公司也開始減少大型資本支出。所以你不難理解為何巴菲特對OXY會一直加碼了。的確產油是有部份增加的,但增加幅度卻不如預期。

 

第二、ESG的衝擊: ESG大概在2021年成為顯學。對石油業來說,ESG的衝擊有三,1. 環保的聲浪愈來愈高,以我持有不少股的DVN來說,這家E&P主要是向聯邦政府租土地來挖油,但拜登政府初期把新合約全部都停擺了,是到今年通膨高漲,才開始批准,但問題是: 不是總統今天批准明天就有油挖出來。

 

相對於政府,另外二種受ESG指引的是銀行業的責任銀行(PRB,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和投資業的責任投資(PRI,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這二者分別要求銀行不要放貸給破壞環境的專案和不要投資爭議企業。你想看看,如果你身處被認定為邪惡企業的負責人,看到這個,你還會想投入高額資本嗎?

 

這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最大石油公司Chevon CEO6/1說的,如果美國政府政策不變,十年內都看不到新的煉油廠成立。

 

因為成立一個煉油廠至少都要數十億美元(上千億新台幣)的資本投入,如果投資人知道,政府要你增加產能只為了解決這1~2年的燃眉之急,最終還是要減少石油需求,那怎麼會有人想投入呢?

 

第三、找不到工人: 這是目前石油業檯面上無法大幅擴產的理由。坦白說,這也是美國經濟目前一個很大的迷,那就是失業率在下降,部份原因是很多工作都在找人,但另一個原因是想就業的人也在下降 (失業率是指想工作卻找不到工作的人佔總勞動人口比例)

 

這種情況在疫情當下就發生了,當時不少人說是因為政府發的救助金讓大家都不想工作了,不過現在失業金或補助大都停了,但大家不知是頓悟還是怎麼了,的確就業意願都下降了,而且不只是美國,很多國家都如此。

 

第四、石油業正處舒適圈

如同很多人嘲諷美國電信業5G進展太慢。事實上我在台灣用了5G反而覺得根本沒必要。推廣5G要投入大量的資本,用戶也不見得能接受用5G的價格,相對的4G的成本都攤提的差不多了,直接用4G,消費者便宜,電信商利潤最高。

我想石油業想的也差不多,與其花大錢去擴充產能去賭未來,現在最該做的就是產能去瓶頸化,讓現有設備產能調到最大化這樣就好。更何況前方還有經濟衰退的陰霾

 

所以這大概就是美國目前的情況,不管是挖的油或煉出的油的確有在增加,但也不是什麼天量產出(我印象一天是多40萬桶,而美國一天的消耗是約2000萬桶)。石油漲,產能也不會增加多少,油價跌,就減少生產,不做大型資本支出,再把一些錢投入迎合ESG 最愛的充電椿、儲能,然後就是降低債務和用股票回購/發股票討好股東。你再重新想想巴菲特的投資,是不是還多了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