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Alaska –Fairbanks 記行



Alaska –Fairbanks 記行

 

有些人可能知道,很久之前我有二個blog,一個是目前以財經為主的這個,另一個是專寫歷史和旅遊的。前者因為流量過大爆掉,後者因為Yahoo收站,所以現在二者合而為一,簡單的說,與其說是財經網站,這個站更像是我的生活隨想紀實。

 

前一週我去了一個我這輩子怎麼也不會想去的地方美國 阿拉斯加的Fairbanks.

 

我認為我不可能去這裡,第一,它很遠,就算搭機到西雅圖,還要再坐4小時的飛機,就是一個累字。第二,二月或許不是一年最低溫的月份,但絕對是最冷的月份之一。這一週我碰過最低溫是攝氏零下28(-20 F),然後有二次零下27(-17 F)時,我在外面待了接近一小時,毫不意外,這是個冷甲枯霸的地方。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是去了呢? ……………當然是因為愛啊! (總不能說是因為怕老婆吧!)

 

因為愛,在再三抗拒和裝死下,終於還是在出發前三週被迫買了機票。本來以為就是訂個飯店、租個車就搞定了。結果出發前二週,我才發現事情絕對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一查天氣,阿拉斯加真的不是只有地理靠北,天氣也冷的讓人想靠北

 

-~ 這麼冷的天氣,穿著怎麼辦?

-~ 我沒經驗怎麼在雪地裡開車? 尤其是我們租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屋(B&B). 我看了地圖,從馬路還要開1公里左右的小路進去,萬一車子卡在半路怎麼辦?

-~食物怎麼辦?

-~ 幹麼沒事找這種鳥地方?  

 

於是呢? 沒錯,就和很多人一樣,凡事不知問Google!
果不其然,這世界頭腦壞掉的人不只是只有我,網路上有一堆遊記。Thanks God~ 於是我就照這些遊記上寫的準備,然後呢? 我發現一半以上準備都是沒必要的。這也是我打算寫這篇供下一個去阿拉斯加的人作參考。

 

一、穿著: 網路上的配備,大抵是Canada Goose (中國淪陷區同胞)North Face (祖國台灣台胞)大衣,外加羽毛背心,再加毛衣和發熱內衣。

下半身有雪褲、長褲、發熱內褲() 再加二層襪子和雪靴

其他的還有面罩和防水手套
 

那我的穿著呢? (不要看我穿這樣 氣溫絕對是零下10度C 以下)
 
 

-          內衣褲: 我買了二套Uniqlo 1.5倍發熱高領內衣和內褲,非常有效. 我下半身基本上就是穿這個內褲和牛仔褲而已. 之前有人還寫說要穿二層,什麼汗氣會在裡面結冰,根本沒有這回事。至於雪褲,完全沒有必要。

 

-          上半身: 除了Uniqlo 高領內衣,基本上,我只穿毛衣背心和一件毛衣外套. 出發前我特地買了一件Columbia的防水大衣,但這件衣服我只穿了4次,分別是第一天出機場(-27C)、其中有一天要鏟雪和最後一天看冰雕及Hiking (各約一個半小時). 除非很冷,大衣可以視情況到當地再買.(Alaska 是免Sales Tax的,但因為運費之故,售價比美國本土高,二個加起來差不多)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Alaska 是乾冷,所以溫度低感覺並沒有想像的冷,如果同樣的溫度,在Michigan 或Minnesoda 這種溼冷的地方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          Must have: 雪地防水手套、面罩、圍巾、毛襪 (沒有必要穿二層)

 

          

-          雪靴: 網路上推薦的UGGNorth Face都是貴到靠北. 我後來決定買二手的Sorel 非常好用. 記得要買比你正常的大0.5~1號這樣比較好穿脫

 

-          暖暖包: 完全沒必要。只用了一次,主要用來暖手機的(在雪地裡電池下降速度會很快)

 

-          Costco : FairbanksCostco,對,沒錯,Costco! 我看了一下全新的Sorel男生長靴在那裡是$65, 女生的UGG長筒靴只要 $45,所以與其帶一些有的沒的,你更要帶Costco會員卡。

 

二、雪地開車: 這是我這趟旅程碰到最大的問題,我的車卡在雪地裡二次,多虧當地人幫忙拉出來,也教會我雪地開車的道理,所以在此和大家分享。

 

1.      租車: 我是用Costco Travel租車的. 在這裡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由於班機抵達是晚上11點半,我第一晚住機場附近的BW有免費接送的shuttle,再加上租車櫃檯前有一堆人,所以我就想我直接去飯店,明天中午再來拿車就好(因為weekly rate, 7天比訂隔天中午拿車還便宜)

然後呢? 隔天中午取車時,Alamo的人告訴我沒車了,而且他還怪我為什麼昨天沒有告訴櫃檯人員要把車子留下來。更慘的是,當時機場整排的租車櫃檯都沒車了。

Anyway長話短說,後來是一位正咩搞定了我的問題,她還幫我弄了一個非常好的價格,這就是這個故事想傳遞的真諦人帥走遍千里 人醜寸步難行 (~~)

 

當然不是…..在美國遇到問題,當然你可以據理力爭,不過有時候注意一下,那個關注你講話而且不時報以同情眼神的人,美國企業給第一線員工很大的裁量權,直接找那個人有時更有效。

 

不過更重要的是,像Costco這種沒有先付錢的,要延後拿車真的不要怕麻煩先和櫃檯人員講一下。

 

2.      Alaska 因為很冷,有可能隔天起來,你的車子汽油都結冰了。所以租車都有附一條叫”Block Heater Cord”. 在車頭有一個露出的接頭,多數的停車位都接頭。一般停2~3小時不會有問題。如果是隔夜而且停外面,要記得把這條線接上. (如下圖)
 
 

 

3.      這趟路我在雪地卡住二次,直到有個當地人教我如何在雪地開車。(我拿到是Ford Focus 是一台小車).

 

第一次卡住的原因是我轉彎過快,結果剎不住直接撞進雪堆。在雪地開車就算轉彎也要先踩剎車(STOP sign一樣) 然後再慢慢轉。

 

第二次是我要從那個與世隔絕小屋開出來時,因為前一晚下大雪,我要倒車時,整個車打滑進退都不得。

 

雪地倒車時,打R檔後完全不要踩油門,讓車子自己往後滑,等車子開始動了再輕輕碰一點油門,讓車子緩緩動。

 

三、食 &

 

先談住,在整個76夜的行程中,第一晚是機場旁的Best Western. 接下來3晚是與世隔絕,自己一間小屋的BnB (如下圖). 最後二晚住在我認為很豪華的Wedgewood Resort.

Wedge Resort 的房間有近17~18坪,有廚房和客廳,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湖,我們在雪地裡hiking 1.5小時,非常享受。

就整個安排來說,個人非常滿意
 
 

 

至於吃的部份,當地的消費不便宜,一個人約$15~17(不含小費), 考慮要在日落(5pm)前回到隔世小屋。我們基本上都是早餐和晚餐自己煮. 午餐在外面吃.

 

Costco 對面有一家Jung 韓國料理,比我在美國本土吃過都好。

 
另外在downtown有一家賣可麗餅(Crepery)的超乎想像好吃. 在這家店我也意外看到,這麼靠北的地方,居然有人在發揚中華國粹。
 
 

 

-          其他: 酒,要住隔世小屋,我怕會冷死,於是第一天就買了一瓶威士忌,結果從頭到尾只喝了二口.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出發前狂帶的巧克力和一大堆泡麵. 泡麵只在到的第一晚吃過(到飯店已經是半夜12點了),巧克力是等轉機時太無聊吃了20%,其他都帶回來。

這裡沒有你想的荒涼,多數東西,包括風景明信片和紀念品都可以在FredMeyer裡買到(而且便宜)

 

以上就是整個行程,總結來說,FairbanksAlaska 第二大城,物價比我想的貴很多,但也沒有原本想的荒涼。住了一個禮拜,我反而很懷念那裡的單純和永遠看不膩的雪景。我們沒有去泡溫泉,但在Wedgewood Resort後方的森林雪地健行、欣賞冰雕 以及隔世小屋裡的自食其力,卻是難忘的回憶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ETF 怎麼改變資本市場



ETF 怎麼改變資本市場

 

這一篇是從Bloomberg Business 而來,原標題是:

“You can’t beat the market- Jack Bogle’s index fund transformed investing- and maybe corporations , too”. 主要是談一月份過世的基金業傳奇人物,也是Vanguard 集團創辦人 Jack Bogle,在他引導的ETF風潮如何改變了市場。.

 

Jack Bogle 被稱為ETF之父,雖然ETF的想法並不是他發明的,全球第一檔ETF也不是由他或Vanguard發行(第一檔ETF 是由State Street (SSgA) 19931月發行的SPY)。但Jack Bogle1975年發行的Vanguard 500 Index Fund 卻是全世界第一檔追蹤指數而且向一般投資人銷售的基金。(純被動型管理基金和ETF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Bogle當初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數據告訴你,絕大多數的大型股票基金長期來說都不可能打敗指數,那為什麼不簡單一點,直接弄一個基金成份和大盤指數一致,這樣基金公司就不用花一堆錢找經理人和養研究團隊選股和決定買進賣出時機,而對投資人來說,因為管理費更省,相對報酬率自然也高了,就安心靜待,把自己當成是隨著河流上下飄流的黃色橡皮小鴨一樣就好。

 

很明顯的,這個策略奏效了,依Bloomberg Morningstar的估計:

Bogle的一生大概幫美國投資人省下約1兆美元的管理費,而在去年的某個時刻,在美國像ETF這種的被動式管理基金(Passively managed Fund)所管理資產(AUM)已經超越傳統的主動式管理基金了。

 

然而,就因為ETF的大受歡迎,各家投資公司紛紛推出不同的創新產品,再加上投資人也不甘於傳統枯燥的指數表現,所以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ETF,有區域型的(如日本指數ETF)、放空型的ETF、桿桿型ETF(performance 等同指數2X, 3X)、商品期貨型的ETF(如黃豆)ETN(純作結算不擁有實物的)…...

 

這其中也包括近年來很受歡迎的”Smart Beta” ETF.

這類的ETF認為完全依照指數成份市值去買股實在太蠢了。應該要有更聰明的辦法,例如指數中可能因為某一或某幾檔個股佔比太大而誤導了指數表現(例如去年底就是台積電大跌拖累了指數),所以應該是把每個成份股拉成一樣佔比,這種叫Equal Weigh,例如QQQE就是。

也有人認為投資人要的就是股息,所以高股息的公司佔比應該多一點,例如台灣高股息ETF 或是美國的Aristocrat NOBL 就是.

 

類似的還很多,只是這麼一來,主動式管理的精神就被帶進了被動式管理基金,結果是二者之間的界限就愈來愈不明顯了,再加上這些新形態ETF的收費也比一般ETF高很多,等於又重回了原本的老路子,這也難怪去年Bogle接受訪間時,稱這些為混蛋化的ETF (Bastardized Form).  

 

另一個ETF對資本市場的改變是,意外地提升了美國的公司治理。

根據Bloomberg的統計,ETF持有一家公司股權每增加10%,獨立董事席次也會跟著增加9%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ETF是被動管理,ETF經理人手持一家公司大量持股,但就算對公司經營層很不爽,他們也不能像傳統基金一樣賣股走人,所以只好轉向支持獨立董事席次的方式幫他們在公司董事會裡把關。這和我一直說的,公司治理應該由退休基金這類長期大量持有法人推動,而不是由主管機關或散戶推動不謀而合。

 

以上是Bloomberg Business文章提的內容。 但如果你認為ETF對資本市場影響只有這樣,那就太淺了`

 

其實只要稍稍google 一下,你就會發現從去年開始,許多投資名人和經濟分析師紛紛對ETF可能造成股市動盪提出了警告。

 

會有這樣的疑慮,主要原因還是ETF部位過大以及操作方向過於單一所致. 再加上由於ETF允許投資者可以用一般公開市場買賣和實物申贖,因此大家不免擔心,一旦股市大幅下挫或是只是單純看壞後市想轉股為債,法人投資戶可能要求大量贖回,由於被動型基金只能依比例賣出持股,進而讓指數更進一步下挫,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原本是穩定市場的機制,反而加大了市場指數的波動。

 

至於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除了會受大環境隨波逐流,最值得擔心的,是ETF一籃子股票以及輕鬆交易的特性,很容易讓人過份低估其風險而過度投入,這從不管台美股市,ETF佔總資比例都不到10%,但佔全年總成交量都在25~35%以上,甚至主要ETF 一年的週轉率都在600~800% 就可以得知。

 

另一個ETF容易讓人誤導的就是可以規避風險。這是因為ETF買進的是一籃子的股票,在正常情況下,大盤不太會齊漲齊跌,而應該是有些股票漲有些股票跌,而在相互抵消下,使ETF波動風險會比單一股票小。但事實上從(美國)研究顯示,由於過去幾年資金不停的流入ETF,所以造成權值股齊漲(或齊跌)的效應愈來愈明顯。

 

最後, ETF資金讓資本市場出現大者恆大的局面,畢竟多數指數都是以市值來佔權重,而當重量級公司有個風吹著動時,自然也容易牽動整個指數和ETF的波動。相形之下,小型股或是IPO新股就會變動較不受青睞。

 

毫無疑問,ETF的產生是近代投資最了不起的發明。ETF的快速成功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對投資人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ETF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但對監管單位(金管會、證交所)來說,在沾沾自喜ETF帶動成交量或是台灣和各先進國家一樣都有ETF可交易時,或許要做的,是模擬萬一ETF帶動大盤狂跌時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