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當央行不再是獨立機構
也 不知從何時開始, 股價指數突然間成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了, 只要股價上揚就表示國家的經濟前景看好, 股價下跌就是經濟要步上衰退了. 於是乎,解救下跌的股票市場"居然"成為了國家的施政方向了. 在日本, 今天的新聞中出現自民黨大老要求日本內閣要想辦法拯救重挫的日本股市(日經指數從18000點跌到13000點), 在台灣, 只要股市大跌, 股民媒體要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政府基金何時要進場? 最讓我意外的是美國的Fed, 為了防止股市重挫(當天開盤前的期貨盤指DJ Industrial開盤會 下跌500點), 硬是提前一週緊急調降利率0.75% (原訂Fed例行會議是在1/29~1/30).
是的, Fed這項措施的確讓股市止跌了, 甚至還反彈了. 問題是市場真的有緊急到非要Fed要提前一週調降利率嗎? 如果當天股市重挫500點甚至800點(約4.5%~6%) 難道美國經濟就會陷入崩潰嗎?
或許有人會提到這是投資信心的問題, 但是我的問題是, 第一:難道相差一週就會天南地北的差異嗎? 第二:投資股市本來就有相當程度的風險, 這是投資人本來就要自行負擔的責任, 如果投資人都相信只要股市下跌政府一定不會坐視不管, 愈加勇於投入股市, 那未來政府要負擔的責任也會愈來愈大, 同時用政府的力量去解救股市, 一方面對於不投入股市的市民不公平, 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市場的扭曲.(例如調降利率, 雖然對借款者有利, 但是對於把錢放銀行靠利息維生者卻是被剝削了).
傳統的央行決策模式, 是靠已公佈的經濟數據來作調整, 這些數字雖然多代表的是過去一季或是一個月的統計數字, 但至少是"某種程度上真實"的反應出經濟現況. 而股市呢?雖然也有人指股市是經濟櫥窗, 預先反應出來"未來"的經濟前景, 但事實上牽動股市變化的因素太多了, 最主要的還是投資人個人的信心, 而這樣的信心是很容易受到媒體或與論所影響的. 要以股市作為經濟決策依據其實是非常不洽當的.
這一切可以解釋的理由,就是央行已經不再獨立了.傳統經濟學中維持中立, 確保經濟環境公平物價穩定的央行, 已被行政權干擾, 反而把刺激經濟成長作為央行的首要目標了.
在台灣, 央行的最大"貢獻" 就在於維持新台幣的弱勢. 在過去一年中, 美元算是世界最弱勢的貨幣了, 但是如果要找到一個比美元更弱勢的, 那就是新台幣了.(扣掉最近一個月 當全世界貨幣對美元都升值時, 新台幣卻是對美元貶值的). 維持弱勢新台幣最重要的原因是保有台灣對海外的接單力. 或許大家都知道, 弱勢的貨幣有利於出口 但不利於進口. 台灣政府為了保住日益下滑的經濟成長率, 卻刻意讓新台幣保持弱勢, 但是結果卻是物價飛漲(因為台灣大多數的原物料都要仰賴進口), 用簡單的角度來看, 這等於是用一般老百性的錢去補助鴻海 華碩這些大老闆. 但事實上是, 鴻海、華碩這些大企業他們主要的生產基地都在大陸. 也就是說他們主要的成本在支付人民幣.人民幣的升值也讓他們佔不了多大的好處. 新台幣的弱勢只是吸引這些企業在台灣接單然後再想辦法轉到大陸公司去, 某種程度上也是台灣政府變相去補助大陸.
央行難道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嗎? 當然知道. 但是在政治的壓力下, 為了這經濟數據"好看". 也惟有這樣的辦法, 才能讓"訂單"這個數字留在台灣, 君不見去年主計處公佈的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高達6.92%, 為七年來新高. 造成官方數據和人民感受高度落差. 其中一個最大差異數字就是在"訂單數"...事實這些訂單最後大都在海外生產了, 所以難怪人民沒有感受到.而這就是我們偉大央行操作的結果...讓人民感受到美好的"數字"和殘酷的現實生活.
在經濟學理論中, 古典學派(主張政府只要維持市場的公平性 愈少干預愈好)和凱因斯學派(主張政府要積極介入市場才可以減少痛苦期)爭論了數十年. 最後終於有了共識是政府其實不應過於干預市場, 因為有政策延遲性, 政府失靈...等因素....就如同我前幾篇提到的, 其實市場本身有他自我恢復的機制, 除非真的遇上了重大的危機, 政府其實不應介入市場, 特別是這種短期波動的股市. 試想看看, 如果一個患者, 讓他好好休息, 或許要花上個3~6個月身体才能慢慢恢復, 但是如果醫生急功近利, 每隔一段時間就打強心針, 或許對患者家屬看來, 這真是一個好醫生, 因為病情很快就有明顯好轉, 但是對患者本身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或許這是央行官員該回去重翻經濟學課本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