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Oracle 買下Sun之後的挑戰

Oracle 買下Sun之後的挑戰

 

   在4/20, 和IBM才破局不久的Sun Microsystems, 宣布投入Oracle的懷抱裡. Oracle花了74億美元現金, 約當每股9.5元買下Sun. 這是近年少數的大型系統商合併案. 自然引起不少的討論. 其中之一就是, 在資料庫和ERP享有高毛利的Oracle, 如何處理同時有硬體(含Server, CPU, Storage)和軟體(Solaris, MySQL, JAVA...)的Sun?

  硬體業務的存在, 除了可能拖累Oracle的高毛利之外, 另一方面Oracle勢必變成和過去合作夥伴─IBM、HP...等變成了競爭者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寫的"Sun Microsystems Inc."中認為會是由HP和Oracle聯手買下Sun的原因.

 

  本文是來自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針對Oracle買下Sun之後的五大難題提出質疑.

 

==========================

  20日,Oracle召開華爾街分析師電話會議,討論其對Sun的收購。在會議上,Oracle CEO Larry Ellison和高層簡要而快速地介紹了他們將如何利用這次收購的硬體和軟體產品,而Sun董事長 Scott McNealy也只是例行公事地宣讀了一份提前擬好的聲明,敷衍了事。兩家公司似乎不願回答任何問題,分析師會議在15分鐘後草草收場。

 

  然而,對於投資者和消費者來說,在Oracle如何將Sun從一個虧損實體轉變為有利可圖的資產問題上,他們心中充滿了疑問。大舉裁員看上去已不可避免;目前尚不清楚Sun的管理層將在Oracle扮演何種角色。不過,Oracle將挑起基於Sun過時的Sparc晶片生產電腦伺服器的重擔,儘管該公司頻頻暗示打算以全新的方式整合Sun的硬體產品。另外,眼下還不清楚Oracle擁有Java程式設計語言會對整個IT業界、尤其是IBM造成何種影響。

 

  下面,就談一談這次收購引發的五大疑問以及Oracle的解決之道。

 

  1.Oracle是否會出售Sun硬體業務?

 

  圍繞這次交易產生的最大疑問之一是,Oracle如何處理Sun年產值90億美元的伺服器和存儲業務。許多觀察家認為,Oracle會將這一塊業務出售給富士通、IBM或其他個人電腦製造商。Sun在全球伺服器市場的份額只有區區4%,其大部分營收來自於與Sparc晶片相關的伺服器業務。實際上,由於基於Intel和AMD晶片的行業標準伺服器常常更為便宜,消費者已紛紛放棄Sparc伺服器。

 

  繼續維持伺服器業務還將傷害到Oracle高達46%的營業毛利率。如果Oracle基於這次收購把自己定位於一個系統供應商,這可能對戴爾、惠普和IBM這樣的電腦製造商構成壓力,促使他們倒向微軟的懷抱。Oracle寧願讓這些電腦製造商繼續銷售採用其軟體的產品。Vmware CEO Tod Nielsen說:"倘若Oracle將側重點從軟體轉向剛剛收購的硬體,我一定會感到十分吃驚。"

 

  此外,信安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投資長Gary Scholten表示,Oracle和Sun其實早已開展合作,以確保Oracle的軟體可以在Sun硬體上順暢使用。斯科爾頓說:"過去幾年,他們在多個項目上密切合作,從某種程度講,這項交易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本不應該引起外界如此驚訝。"

 

  如果Oracle保留Sun的硬體業務,這家軟體巨頭或許會通過剝離Sun伺服器生產線利潤低的部分,使計算能力更為強大的電腦維持更高利潤,以盡力提升業績。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分析師Brent Bracelin估計,通過支援其Solaris Unix 作業系統,Sun每年可獲利30億美元左右,其中大多數營收與Sparc伺服器有關。

 

  另外,與Sparc伺服器業務相關的開支並不多,因為Sun已將其設計和生產外包。Oracle高層向華爾街分析師透露,他們計畫將公司軟體充分融入Sun硬體設備,向包括銀行和電信在內的企業提供專業化伺服器。Oracle的產品可能還對尋求削減供應商名單的企業首席資訊長們頗具吸引力。

 

  2.Oracle如何處理Java程式設計語言?

 

  在宣佈收購Sun消息的當天,Oracle CEO Ellison將Java稱作"我們歷史上收購的最重要的單項軟體資產。"這或許是一份預言性聲明,畢竟Oracle擁有電腦業標準的程式設計語言將具有廣泛的影響力。Java當前還運行在8億台PC和21億部手機上,而Oracle又向來對提高其產品價格毫不含糊。

 

  花旗集團分析師Brent Thill表示,這意味著Oracle今後可以將來自Java的營收從2.2億美元(2008財年Java給Sun帶來的營收)提升至10億美元。此外,控制Java還有助於確保Oracle自2005年以來收購的數十家企業的消費者,可以輕鬆使用以Java語言編寫的新版Oracle應用程式。也許,更為重要的是,Oracle可以向全球商務軟體行業施加更大的影響力。

 

  有分析師指出,在Oracle使其產品協調運行的"處方"中,Java是很關鍵的"一味藥",Oracle可以利用其去打造資料集成系統--如資料庫、Java中間件、存儲和伺服器。這一系列產品能讓Oracle的銷售人員在同微軟的較量中獲得更多的"彈藥"。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James Staten表示,IBM軟體中只有部分基於Java設計,但今後,在IBM將這種語言應用到未來的產品中時,Oracle便可對其競爭對手進行限制了。

 

  3.MySQL能否繼續引人注目?

 

  2008年,Sun以10億美元價格購得MySQL。據Sun透露,MySQL資料庫用戶數量已經超過1100萬,其中就包括Internet巨頭Google以及社交網站Facebook,Facebook看重的是MySQL的網路應用程式。對於Oracle來說,成為開源軟體MySQL的主人能夠為其打開通往Web 2.0公司的大門。

 

  此外,MySQL也能夠加強Oracle與軟體發展人員的關係,幫助它"偷取"微軟SQL Server資料庫重要的程式設計資源。一名熟悉Sun的同業高層表示:"微軟向來就知道如何與開發人員打交道並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Oracle並沒有像微軟一樣,將世界上最具創造性的開發人員攬入懷中。但在MySQL的幫助下,他們便可以做到這一點。"

 

  不幸的是,絕大多數MySQL用戶並不因使用這款軟體支付任何費用,他們均選擇免費的沒有技術支援的版本。在2008年財政年度,Sun的MySQL銷售額只有2.08億美元,相比之下,Oracle在截至5月的財政年度期望達到的資料庫銷售額卻為48億美元。Oracle的旗艦資料庫將帶來額外的76億美元以支撐營收。

 

  對於Oracle來說,MySQL的重要性更多地體現在戰略上而非財務上。花旗集團分析師(Brent Thill表示:"在低階市場,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痛苦之源,但他們不必現在就憂心忡忡。"

 

  4. Sun將有多少員工丟掉飯碗?

 

  為了在截至12月28日的6個月內消除Sun的18億美元營業損失,同時實現Oracle制定的第一年獲利15億美元的目標,大規模裁員將是不可避免的。據Thill估計,Sun的3.3萬名員工中將有40%到70%成為裁員對象。這種大規模裁員是華爾街希望看到的,但Sun董事長Scott McNealy和CEO Jonathan Schwartz對此堅決反對。投資公司Piper Jaffray分析師Mark Murphy在4月21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Sun的成本結構是科技業內最為臃腫的一個。"

 

  Sun的McNealy和 Schwartz不太可能在Oracle擔任管理工作,雖然前者有望成為董事會的候選人。McNealy現年53歲,年齡與Oracle的Ellison相仿,對於Sun旗下技術的命運,麥克尼利表現得極為關注。據一名熟悉收購交易的消息人士透露,過去一個半月,Ellison和麥克尼利曾進行多次商談,解決這項不借助銀行家援手的交易的很多細節問題。

 

  Schwartz的情況與McNealy不同。他還很年輕,是一個非常有見地的思想者。在技術和財務方面Schwartz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學識,除此之外,他也非常善於與人交流和溝通。在以一個令投資者滿意的溢價將陷入困境的Sun出售給Oracle之後,Schwartz的命運將完全由自己決定。雖然因隨意散播軟體以及未能大刀闊斧地削減成本飽受批評,但對於一家在戰略和運營上問題都比Sun少的公司來說,Schwartz顯然是一個寶貴的管理人才。

 

  5.是否會爆發文化衝突?

 

  Oracle積極而富有進攻性的銷售策略以及在職位升遷方面嚴格而不留情面的規定,似乎很難與Sun積極鑽研和探索工程學的文化相融合。雖然Schwartz和McNealy身上流淌著非常自我甚至是自負的血液,但在推動先端技術方面,Sun確實走在很多人前列。

 

  Oracle的成功依賴於極具進攻性的銷售策略以及聰明的財政政策。Sun的運營可能因Oracle企業文化的融入受益。一名熟悉Sun業務的同業高層表示:"Sun並不是一家管理完善的公司,需要引入更多規章制度。他們現在正朝這條道路邁進。形象地說,如果你不想吃藥,有人會硬把它硬塞進你的喉嚨裡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再談18%優惠存款

再談18%優惠存款

自從我寫了一篇18%優惠存款的文章之後, 雖然我很不願意, 但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接受來自網友的指正, 或者說 "很不客氣" 的指正. 的確, 這個問題就如同台灣許許多多的議題一樣, 大家看見的, 是政治上的爭鬥, 多數人不知道真正的來龍去脈. 在此, 我試著以簡單的言語再次作說明, 也順便回覆一下幾位的"指正".

一、源由

早在台灣還在苦苦掙扎的年代, 軍公教, 凡是為國家工作的人, 都理所當然要抱持著為國奉獻、為國犧牲的精神,薪水低到一個月買完日常所需之後, 剩下的錢大概只夠買串香蕉. 到了民國49年, 台灣經濟達到相對穩定程度, 開始有人提議我們應該如同歐美先進國家一樣, 建立軍公教的退撫制度. 當時就訂下月退和一次領的制度.問題是, 當時政府的手頭並不寛裕, 希望軍公教符合資格的人都能多領月退, 最好不要一次領, 於是定下月領可以月息1.8%, 這相當於年息1.8%X12=21.6%., 當時銀行存款年利率約10%.

這個方案在民國59年時, 再修正一次, 把公式由調整為年利率加碼50%, 得出14.25%這個數字. 到了民國68年,作出第三次修正 (我不知是否為每10年檢視一次), 利率同樣是銀行一年期定存加碼50% (以當年得出16.7%), 同時加上了不得低於14.25%作為下限的決議.

一直到了民國70年代, 台灣經濟已經高速起飛一段時間了, 民間資金充沛, 銀行不必再擔心取不到資金, 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也下降到7.55%, 再加上政府國庫充裕, 有意調整軍公教過去偏低的待遇, 於是在72年的版本中, 順勢把利率下限從14.25%調高到18%, 之後, 由於利率一直低於12%, 所以就一直以18%這個下限作為優惠利率.(當初設計的人, 可能以為台灣經濟會永遠10%經濟成長率延續下去吧), 話雖如此, 也並非所有退休金可以享有18%優惠利率, 如果你選擇月退, 則只有公保給付的部份可以享有18%, 如果選擇一次退, 則退休金和公保給付部份均可享有18%優惠利率。

二、84年退撫新制

到了民國80年代, 由於優惠利率造成國庫的負擔愈來愈大, 於是再有一次退撫制度的大修改. 規定現行公務人員中, 自84年7月1號起施行新制. 新制的最大的特色, 就是把"恩給制", 改為"儲金制", 也就是把原來你退休, 政府就給你一筆錢的模式, 改成成立基金模式。從每個月薪水中, 個人(35%)和政府(65%)各自提撥一筆錢到退撫基金中, 再用你退休時的基數來計算退休給付。簡單的說, 如果你是84年7月1號後進軍公教體系的, 18%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如果你是之前進入的, 你的年資在84年7月1號前的用舊制, 之後的用新制。

三、新制爭議─所得替代率

結果問題來了, 這種錢的事, 大家都很會算, 月退不能領18%, 一次退才能領, 可是月退可以比照加薪,  免受通貨膨脹之苦, 而且活的愈久, 領的愈多。 於是很多人開始了"資產配置組合", 算出了一個最佳組合, 領到了最多的錢, 但是同時引來了糾紛, 因為有些人居然退休後領的錢居然比工作時還多, 於是就引發了另一個爭議─所得替代率的問題. 這也是之前為什麼我說問題已解決, 但二位網友在留言痛批的關鍵。我說問題已解決, 主要著眼於18%等於是一個落日條款, 隨著在84年6月30日最後一位進軍公教體系的死亡, 問題就解決了(事實上, 這個人也只有1天的年資符合18%), 但是另外二位認為, 這件事其實正造成國家痛苦的負擔, 而且不公不義的事正在進行中。

對此, 在民國94年陳水扁總統在國慶談話中, 提出了這個問題.於是在同年考試院銓敘部又作了一次修改, 這次修改, 基本上18%維持不變, 一次領的人影響也不變. 主要如前所提及的, 修改領月退者享有18%的上限金額和提出了所得替代率的觀念。這本來是的正確的方向, 但是同時也引起了二個爭議:

1.  適用對象不只是現行適用18%而未退休的人, 同時也引用到已退休的人, 這引起了政府誠信的問題

2.  在計算所得替代率上, 基本上就是退休前在職所得為分母, 退休後領到的錢為分子算出. 同時再以不同職等, 可享有不同替代率, 結果是官位愈高的人受影響愈小,相反的, 本來官階低、薪水低的人受影響最大, 於是有了"肥大官、瘦小吏"的批評.

最後, 這個法案在立法院沒有通過. 為什麼沒有通過呢? 泛綠認為這是因為泛藍人士罔顧國家財政困難, 照顧多為偏藍的軍公教, 泛藍則是提出以上的二項爭議, 認為新規定有問題, 予以封殺. 當然, 這也是二位網友留了一堆話批評之所在. Anyway, 在台灣住久了, 大家應該也都習慣了這種事.反正, 大家只相信自己偏向一方的說法.

四、最新修正草案

最後, 在今年四月, 考試院銓敘部通過了新版的公教人員優惠存款改革辦法,

http://ann.cc.ntu.edu.tw/asp/showContent.asp?num=12792

請注意, 這是一個未經立法院通過的草案.

基本上, 除了加上原版"所得替代率"觀念外, 就是再次修正前版"肥大官 瘦小吏"的作法, 把原來作為分母的退休前所得(本俸+專業加給+主管加給+年終獎金/12), 直接改成本俸X2.

為什麼這樣作? 因為小官員比較少本俸以外這些有的沒有的加給, 但是如此一來, 原來高官領的變少了, 原來的小官員領的錢反而更多了, 因為小官員原來薪水少, 但是人數多結果是政府要付出的更多,  於是又招來了另一波的批評, 因為本來改革是為了要減輕國庫負擔的, 結果是國庫反而要付出更多. 我想等到立法院正式審議時, 大家應該又有一場好戲看了。

更多相關的爭議和贊成、反對意見 可以看這篇

http://www.npf.org.tw/post/3/5605

五、心得

基本上, 對於18%改革, 我認為的確是大家共同要來關心的問題, 畢竟這件事影響全體國民、政府財政甚大. 特別是今日的台灣, 早非昔日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這項政策也的確造成國庫莫大的負擔, 官員應該要去慎思, 台灣還有多少能力作這件事, 而不是一眛只是從選舉中作考量.新制修正了肥大官的辦法, 但是反還讓部份人反而領更多這件事, 或許達到了制度化的效果, 但是卻是讓國庫更加惡化, 實在不可取.

但是同時, 我也反對一些把這件事拿來作為階級鬥爭的工具. 整件事情的發生有其時代的背景, 你不能去期望30~40年前的決策者有高瞻遠矚到台灣有一天利率降為1%, 或是政府背負數千億的債務. 特別是享有18%的軍公教人員, 他們更不應該被視為圖利的對象.(請注意並不是所有人都領到公保上限200萬, 多數退休人員這筆的金額是60-70萬) 特別去談及為什麼工、農、漁業無法享受, 只有軍公教可以?那麼油價高漲時, 為什麼計程車司機可以領油單補足, 我不能呢? 大家同享同樣的待遇, 我想只有共產國家才是這樣吧.

最後, 給批評的網友, 或是更多網友:

我很高興你們關心台灣政府財政問題, 但是的確, 我對你們說話的方式不太舒服. 或許是我的年紀已不再年輕. 如果可以, 我想留下二個建議:

第一, 是"得理饒人", 即使你是對的, 請留給別人一點餘地, 也請尊重別人, 你當然可以據理力爭, 但是請說話客氣

第二, 今天在台灣, 多的是擅長批評別人的人, 少的是做事的人.就如同一位網友PO的黃世鑫教授. 我也是財稅系的, 在黃教授的想法, 他要點出問題讓大家了解, 但是卻很少同時告訴大家, 這件事要怎麼解決, 而偏偏在台灣就是少了解決問題的人, 今天當你去批評這個政策有多爛, 那請你告訴我, 要怎麼作才對?

台灣真的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大家都說愛台灣, 但是更愛指責對方不愛台灣.靜下心來共同解決問題, 才是全民之福吧.

延伸閱讀: 軍公教18%優惠存款心得與建議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羅比尼再談2009年經濟前景

羅比尼再談2009年經濟前景

 

就如同亞洲金融風暴造就了克魯曼一般, 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無異是這一波經濟風暴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因為過去一年全球經濟的走勢, 幾乎就如同他所預言的一般 (請參見"走向金融衰退的十二步")  

針對2009年的展望, 他在Forbes 中再次提出了他的看法, 當然也延續了他一貫的論點: 這是一場大災難, 問題的嚴重性和延續性會多數人想的嚴重情況更嚴重的多.

就個人觀點而言, 我認為全球經濟應該會再走一次下探底, 然後才是漫漫的復甦之路, 並非全然贊同羅比尼提出的"嚴重的、深度的、延續的U形衰退"。不管如何, 再次收錄他的相關看法, 以留作參考, 也希望事情不會如他說的慘。

==================================

  全球經濟正處在一輪同步收縮的中途,2009年全球將出現數十年來首次負增長。這將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下滑。全球貿易面臨著戰後最劇烈的萎縮─由於全球需求嚴重持續下滑、整個供給鏈出現產能過剩、貿易金融持續萎縮,2009年全球貿易可能下降12%。

 

  現在許多分析師和評論家指出,經濟活動的指數正在轉為正值(也就是說,經濟仍在萎縮,但速度放慢了,而不是加速),經濟復甦的早期跡像已經出現。但我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全球經濟收縮仍在加足馬力進行,將出現非常嚴重的、深度的、延續的U形衰退。

 

  去年大家一致認為會出現V形的短期、輕微衰退,現在已經沒人提了。儘管目前經濟收縮的速度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自由落體式下滑有所緩和,但我們距離經濟底部和持續的增長仍相當遙遠。尤其是歐洲和日本,它們基本沒有出現經濟活動的二階段由負轉正的跡象。

 

  不過,在2009年第一季末,在某些國家出現了一些下滑步伐放慢的跡象,尤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政策反應力度要更大一些,製造業的一些領先指標可能已經領先歐洲和日本見底了。不過,包括所有G7成員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仍將在整個2009年繼續下滑,儘管速度要比年初時慢一些。

 

  而且,全球復甦最快也要2010年發生,而且疲軟無力,因為我們還面臨諸多問題:金融機構的信貸虧損、信貸危機陰魂不散、經常項目赤字國家裡過度負債的家庭需要節儉度日、大規模政府刺激之下需求恢復緩慢。

 

  下面是我的一些主要判斷:

 

  1 2009年全球經濟活動可能萎縮1.9%。發達國家2009年將收縮4%。日本和歐元區將遭遇最嚴重的滑坡。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繼續萎縮,儘管整個2009年步伐會不斷放慢,但每一季都會是負增長。

 

  2 新興市場將會從近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大幅回落,巴俄印中經濟增幅將只有2008年的一半。

 

  3 貿易條件的惡化、資本流動的放緩和信貸趨緊將使得拉丁美洲從2008年4.1%的增長直接進入衰退。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委瑞內拉將全部陷入負增長,而秘魯這些小國家則將經歷大幅減速。

 

  4 由於國外信貸撤出和嚴重金融危機的風險,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將面臨最嚴重的收縮。石油收入下降和財政困難將使得俄羅斯經濟萎縮5%,而某些國家可能出現兩位數的萎縮,尤其是波羅的海諸國。

 

  5 依賴出口的亞洲2009年經濟增長將會大幅放緩至3%以下。中國經濟將出現硬著陸,GDP增幅跌至5.5%,而印度將急劇放緩至4.3%。所有"亞洲四小龍"(新加坡、臺灣、韓國、香港)和馬來西亞、泰國將陷入衰退。

 

  6 中東和非洲將取得非常緩慢的增長,只有2008年增速的一半,原因是資本流入下降、美歐需求下降和大宗商品價格和產出下降。以色列和南非將面臨輕微下滑。

 

  7 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將緩和私人需求的大規模萎縮並降低全球進入L形"類蕭條"的風險。不過債務融資對很多國家而言可能是一個挑戰,尤其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或最脆弱的西歐國家。

 

  8 由於違約率上升及其給銀行帶來的額外風險,這次全球衰退的失業率可能會超過上一次衰退。2010年己開發國家失業率將會達到兩位數(美國2009年年中可能就會達到),並讓發展中國家中更多人陷入貧困。這樣嚴重的收縮將會引發一些社會和政治不安定因素。

 

  9 儘管產量削減,大宗商品總體在2009年可能會重新面臨壓力。我預計西德州原油(WTI)2009年平均價格大約為40美元,因為需求萎縮的速度將繼續超過原油供給下降的速度。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看美國銀行財報

看美國銀行財報

 

好像是華倫巴菲特說的吧, "公司財報就像比基尼一樣, 露出來的固然有趣, 但是被蓋住的地方更吸引人"!

 

最近不少人在問, 股票到底在漲什麼? 是景氣真的要復甦了, 還是熊市反彈? 如果以美國來看, 這一波是從三月10號, 新聞揭露Citi總裁在一份內部文件指出, Citi在前二個月已經開始獲利,當天S&P 500指數漲約6.4%, 接下來幾家大金融機構, 也紛紛宣告第一季可望獲利開始, 股市開始上揚, 四月初Wells Fargo"預告"了遠高於市場預期的財報,更是將股市推向高峰。

 

上週五的Citibank 是這一波最後公告第一季財報的銀行之一 (最後一家是4/22的Wells Fargo), 如同之前的JP Chase、Goldman Sachs、BoA和GE一樣, Citibank公告了獲利16億美元, 高於市場預期, 也同時終結了連續六季來的虧損.

 

"春燕來了"、"市場復甦", 當這樣的口號喊的價天響時, 對部份人而言, 這是個讓荷包回補的機會, 但對更多人而言, 似乎也有點不踏實的感覺。我還沒有機會去看完這些銀行財報, 利用週末, 我們先來看看英國金融時報如何解析Citibank 本季的財報.

 

1.    Citi稅後獲利16億美元, 但如果考慮必須支付給美國政府和一些投資持有的特別股股利後, 事實上普通股每股EPS是-0.18

 

2.    如同大家可以想像的, 這幾季以來攸關這些銀行財報數字的最大變動, 並不是在營收, 而是如何認列這些銀行持有的不良資產。 主要受惠於美國新的會計規則修改下, Citi取得了27億美元不良資產價格上升利益, 另外則是來自出售之前巴西部門, 讓Citi減少認列了6.13億美元的不良資產

 

3.    本季裁員13,000人造成了營業費用下降了23%

 

4.    事實上, 這份財報中還有另外一個受注目的焦點, Citi的信用卡倒帳率高於10%, 高於業界水準,Citi新任財務長, Ned Kelly甚至認為信用卡和房貸部份預計在下一季會造成Citi高達66億美元的損失.

 

5.    最後, 在本季財報新出爐的資產負債表中, Citi目前持有的淨有形普通資產, 這是一般用來衡量金融機構自有資本強度的指標, 僅佔總資產的1.7%.換言之, Citi未來還需要大量籌措資金, 或者將現有的优先股轉化為普通股充實資本. 否則一旦資本市場再次惡化, Citi不免再重蹈要美國政府大量出資維持的情況

 

  用簡單的話來說, Citibank主要本季的獲利來自因為會計制度改變的回沖利益以及裁員的結果.原本創造銀行獲利的因素和環境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相反的, 因為失業率的上升, 信用卡和信貸的呆帳率造成了銀行新一輪的壓力.美國政府的債權擔保和強迫銀行接受房貸Re-Financing的政策, 某種程度上讓市場開始活化, 也讓之前如死水一般的MBS/CDS市場開始動了起來, 但是同樣地, 這項政策只是讓情況不再惡化, 或是遞延發生, 如果市場快點恢復生氣, 無力償付的房子、付不出錢的債務, 一樣會在未來幾季造成銀行的負擔。

 

  這是一場有趣的心理遊戲, 如果真的多數的美國人, 或是世界上的人都相信景氣復甦了, 再重新開始盲目投資、胡亂消費, 那麼經濟真的有重回軌道的可能, 否則, 現在所作的一切, 可能僅只是曇花一現.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 勢必要塑造出未來"大通膨"的可能, 惟有如此, 人們才會大量將資金從銀行存款中提出, 投入到房市或投資市場當中. 我想這才是美國政府目前正努力想創造的氛圍吧.

 

 

l   英國金融時報(FT) 評論 

l   CitiBank 1Q財報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當經濟危機解決之後

當經濟危機解決之後

 

還記得我在去年底寫下對2009年景氣的看法, 提到景氣可望在今年的3~4Q落底, 當時在台大PTT中引起不少批評意見, "跟算命一樣"、"說的比唱的好聽"..等, 不過到了今天, 似乎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指向經濟真的要落底了.

 

寫下這一篇, 倒不是要什麼自我吹噓. 相反的, 或許我們在"歡慶"景氣回春之餘, 是否剛去想想, 今天造成這一切的成因為何? 我們是否能從中得到教訓?

 

歸究到本次的經濟問題, 或許有人會把問題歸究到金融體系或是政府管理出了問題. 但是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問題出在二項: 一、全球化 二、供過於求的生產模式。

 

在我的BLOG中談到很多次全球化的影響, 事實上全球化所帶給大家的, 不只是自由化的經濟, 更重要的, 是表現在文化的同歩化上. 或者更精確的說, 全球化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全球美國化。

 

如果有待過美國一段時間的人, 應該不難了解美國化的消費行為, 簡單的說, 就是分期付款和汰舊換新. 也就是說, 用未來的所得來支付眼前的享受, 如果有新的東西出來, 馬上換新的.

 

你不妨想想看自己是不是這樣? 就算你認為自己不是, 你的房子應該是20年以上的貸款吧? 當然, 這一切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都是如此正常, 但是我相信我們的父母輩, 甚至是祖父輩, 他們一定不是這樣作的.

 

美式的消費文化造就了大量非必要性的需求.於是工廠開始愈來愈大, 而美式文化另一項特質是, 追求"過得去"的品質, 但是要絕對便宜的價格. 在這樣要求下, 於是生產者只要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 或是把工廠移到低生產成本地區或是壓榨勞工, 極盡一切的只為了能降低成本。

 

於是"自由經濟"就如同當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打著感化異教徒為名一樣, 成為大資本家喊的價天響的口號, 結果是, 各國貧富懸殊愈來愈大, 資本家對政治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

 

在這個氛圍下, 中國挾著低成本和勤奮的勞工崛起了, 問題是, 中國式低效率的生產和美國式浪費的消費, 卻帶給了這個世界的資源莫大的浩劫. 資源被大量的開採, 生態被破壞, 連帶地, 因為要因應全世界的浪費風, 大量生產接動對原物料的需求, 而原物料價格的上場水更進一步拉升了物價,結果是百姓叫苦連天. 這件事大家應該不陌生, 因為它只發生在約一年前的今天.

 

原本, 經濟危機應該是給大家一個冷靜調整的機會.讓資源得到緩解, 讓人民學習重回簡檏的生活, 就如同景氣的循環一樣, 這本來也是一種人類生活週期的循環。但是很不幸地, 在現今的"選舉制度"下, 政府卻必須急著運用大量的資源, 試圖來逆轉整個週期.大家不妨想想, 在去年石油漲過三位數時, 大家吹起了一股自行車風. 到處在討論的,是節能減碳愛地球, 不到半年, 這件事已經成為口號了, 因為油價跌到50元左右了. 如果一年前節能減碳是個重要的議題, 那為什麼一年後就不再是個重要議題呢?

 

"因為資源有限 而人類的欲望無窮" 這是經濟學原理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 不難想像, 過個2~3年, 當全球經濟開始恢復常態, 我們又要重新回到半年到一年換一次手機, 東西吃不完就丟掉的生活, 只是二年後, 這個地球可能多了中國和印度幾億人一起加入這個浪費的行列.

 

如果我們再不懂得從這次的經驗學得教訓, 我相信一年前的高物價和經濟衰退, 很快就會再緊接而來.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Sun Microsystems

Sun Microsystems

 

前一陣子, 資訊業界最大的新聞, 莫過於IBM傳言準備出價每股11-12元買下Sun Microsystems (昇陽電腦), 合併之後, IBM可望成為伺服器(Server)的霸主。最後傳言的結局是, IBM把價格降到9-9.5元, Sun的董事會覺得出價過低, 談判宣告破局。為什麼一直用"傳言"呢? 因為從頭到尾買賣雙方都沒有承認過。

 

對許多投資人而言, IBM-SUN的故事, 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去年類似的Microsoft-Yahoo合併案, 最後也是因為Yahoo認為Microsoft出價過低而宣告破局。

 

Sun和Yahoo的確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第一, Sun和Yahoo都曾是一方霸主, 但由於競爭者的出現或是因為新技術/新市場趨勢的發生, 如今卻是要面臨被合併的命運.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過去的霸業或許不在, 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其次, 二者都是由創辦人擔任董事長。 CEO贊同合併, 但董事長卻認為公司被低估, 因而招來仍沈緬於舊時代光榮的批評。最後, 更重要的是, 二位前霸主的市值都不小, 因此有能力買下的買家並不多, 因此, 一旦破局, 董事會馬上要面臨多方的責難.

 

來看Sun這家公司, 這是一家由Stanford 大學研究生出來開設的公司, 基本上, Sun這個名字就是源自於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而來.發展迄今, Sun主要的產品線有:

1. Server: 主要包括傳統SUN主力的SPARC CPU的Server和workstation 以及後來因應市場需求架構於X86架構下用Intel和AMD CPU的Server. 其中特別是前者, 由於穩定性高, 目前仍被電信業、學校和醫療業...等大量使用.

2. 軟體: 這部份包括 SUN自有的UNIX系統─Solaris 以及目前相當普級的JAVA語言和一些電腦可能附贈的Open Office文書系統

3.資料庫(Database): 主要是目前被許多網頁使用的小型資料庫─MySQL

4.  Storage: StorageTek

 

    為什麼IBM會想買下SUN呢? 新聞上都分析主要著眼於SUN在伺服器的市場. 特別是SUN在UNIX的市場, 隨著X86-Based 的PC-Server的日益強大和分散式架構的成熟, SUN的Solaris作業系統和IBM的AIX, HP的HP-UX是目前市場少數Unix作業系統, 當然這當中還有大家熟知的Linux系統。但如果說IBM作70億美元只為了拿下過半數的Unix市場, 這未免代價也太大了. 特別是IBM近十年來已經逐步把自己從硬體製造商, 轉型成為軟體和顧問為主的公司時, 應該沒有必要花上大錢, 再重回硬體的老路子. 如果我是IBM的CEO, 如果只為了硬體市場, 我會寧可等SUN自然衰竭.再慢慢接收市場.

 

  所以我猜關鍵還是在Sun的軟體市場, 特別是跨平台的JAVA語言和在中小型企業市佔率很高的MySQL. 特別是, SUN每年花在相關的研發費用很高, 透過和IBM的整合, 可以節省不少成本下來, IBM還可以從中取得JAVA技術和一些IBM較為吃力的中小企業的市場。不過在實地查核後, IBM或許是發現了SUN對JAVA授權太過寬鬆了, 寬鬆到未來即使IBM從JAVA平台開發出來的技術都可能要被迫開放, IBM因而打退堂鼓.

 

  接下來, 我試著分析幾個可能的買家:

1.      HP & Oracle: 這個在IBM前, 傳聞最早的買家. 和IBM一樣, HP近年買下EDS後, 也積極想轉型軟體和顧問服務者, SUN的產品對IBM有利的幾乎都對HP有利, 但問題是HP 無意發展Database的業務. 因此, 專注於中大型DB, 手上又有一堆現金的Oracle就是最好的合作對象。但問題是, 這個團隊買下就表示著SUN要被切割成二部份, 對SUN更是情何以堪?

2.      Cisco: Cisco會被列入, 除了錢多之外, 更重要的是Cisco正積極想進軍Server的市場.而Sun的其他產品, 如Java, MySQL, storage也正是發展網路多年的Cisco所熟悉的. 如果買家是Cisco, Sun應該會欣然同意, 因為相對於新跨足的Cisco而言, SUN團隊仍能憑著技術, 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問題就在Cisco有沒有必要花上這麼大的一筆錢? 這是值得Cisco評估的.

3.      Dell: 這是一個正在走下坡的富家公子. 所以一直急著找新的產品線.從印表機(Lexmark)、手機(Motorola)、智慧型手機都被傳過, 但是沒有一個成真過.如果Dell買下了Sun, 事實上也是二個走下坡的落魄漢相互取暖罷了. 更何況Dell現有的通路和SUN不盡相同. 整合功效讓人質疑.

 

  和YAHOO的故事一樣, 當談判破局, SUN董事會承受了很大壓力, 馬上宣稱會和其他公司談判, 同樣的情況, 沒有幾個公司出的了這麼大的金額.特別是過去喜歡亂SHOPPING的阿拉伯國家私摹基金也勢微時. 但是否就此結束了呢? 其實這是個有趣的賽局, 大家最期待的結局是讓SUN自然衰亡, 其他人再來瓜分市場, 問題是一旦有一個大頭, 如IBM出手成功, 那很快會拉開和其他競爭者的差距.。因此, 我猜測當IBM破局後, 接下來其他人一定靜待其變, 相反的, 如果馬上有一家願意出價, 反而可能引起其他人的競相出價. 這或許是SUN接下來要佈的局吧, 如何讓這個賽局再進行下去。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歐巴馬的幕後操縱者會讓世界更危險

相信不少看過"貨幣戰爭"一書的人, 都會有一個疑問?裡面講的事情是真的嗎? 這到倒是一本小說還是事實的描述? 事實上, 類似陰謀論的情節在中國大陸所在多有, 以下就是一篇同樣來自大陸的文章, 情節類似貨幣戰爭一書中, 描寫國際金融家們, 如何利用創造大蕭條來"剪羊毛"以及把羅斯福總統推上寶座. 作者以同樣的思維, 來描繪歐巴馬的成功以及其幕後的推手─茲比格紐·布里辛斯基。

 

或許大家對布里辛斯基並不熟悉, 大家可以試著Google一下, 這位正是促成美國和台灣斷交, 改和中共建交的最大推手. 近年來, 他也鼓勵台灣和中共對抗¸主張台灣應該在台灣海峽佈滿水雷, 阻止中國發展. 當然, 他的論點和文章也是不少主張台獨人士喜歡引用的標的。

 

就個人的看法, 布氏其實就是標準的美國主義者, 一切均以"美國利益"為最大优先的考量者. 只要美國能在世界獨霸即可, 至於其他世界利益, 則不在其考量範圍內.

 

至於台灣的部份, 我仍和之前的看法一樣(談兩岸近期之發展), 台灣向中國大陸傾斜, 有利於台灣避免成為中共和美國爭鬥的犧牲品.

============================================

原文出處(簡体):

http://bbs.chnqiang.com/viewthread.php?tid=91461

 

歐巴馬的幕後操縱者會讓世界更危險

剛剛過去的2008年對美國和世界來講都是動蕩的一年。布希政府8年的統治留下的遺産是:經濟方面,世界面臨著一場可能較1929-33年大蕭條還要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全球高通貨膨脹以及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的高油價、高糧價更將雪上加霜;社會方面,全球經濟危機不斷深化的衝擊下,西方發達國家貧富懸殊日益擴大,民衆不滿情緒擡頭;發展中國家興起工廠倒閉風潮、失業率大幅提高,威脅社會穩定;經濟欠發達國家在通貨膨脹、油價高企、糧食危機等多重因素衝擊下有可能産生新的人道主義危機。軍事上,以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爲中心的全球反恐戰爭看不到盡頭,而地區衝突愈演愈烈。政治、外交上,"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正日暮西山,美國獨霸世界的夢想將成昨日黃花,世界形勢和格局正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在此多事之秋,世界將眼光轉向美國新當選總統歐巴馬,許多人期待這個過去名不見經傳,但熱情、朝氣蓬勃的政治人物會如他在大選期間所許諾的那樣帶來希望,帶來變革,對內能挽狂瀾於既倒,重振美國經濟;對外能抛棄布希單邊主義傾向,加強與世界各國溝通與協調。 

 

在歐巴馬高調組建被媒體譽爲"夢之隊"、"豪華陣容"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團隊時,一個讓人熟悉的身影在台前幕後時不時出現卻讓我對美國新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産生種種疑慮,這個人就是布里辛斯基。  

 

茲比格紐·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被譽爲當今美國外交界的領軍人物,其聲名可與季辛吉媲美。他曾任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對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格局的變化産生過重要影響。他雖早已離開政壇,但因與政、學、商等各界往來甚密,依然對美國政治、外交政策發揮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現年80歲布里辛斯基4歲時隨父母從波蘭移居北美,後取得美國國籍。他先後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俄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國際問題中心、國際動態研究所、俄國問題研究學院,當代中國問題研究聯合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喬治敦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迪安-威特-雷諾茲公司,華盛頓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大學或研究機構執教或從事研究。他在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述頗豐,曾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所著的《大抉擇:美國站在十字路口》、《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大失控與大混亂: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等書確立他在美國外交界無可辯駁的權威,無論是美國的外交決策部門還是世界各國外交研究部門均將他的著述作爲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布里辛斯基有豐富的從政經歷。他曾充任美國務院政策計劃委員會委員、甘乃迪總統的外交政策顧問、詹森總統的科學顧問。他政治生涯的頂峰是出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是70年代末美國外交政策的實際操控者。布里辛斯基因在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影響而在中國也十分知名。

 

布里辛斯基之所以能"學而優則仕",關鍵的原因是他和金融壟斷資本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英、美等國,國際壟斷資本通過資助的秘密精英社團來操控國內政治已是不爭的事實。從19世紀末英國的羅德·塞西爾圓桌會議、到一戰後由美國威爾遜總統的"精神教父"豪斯創建的外交協會,再到1954年成立的彙聚歐美精英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秘密精英社團不斷發展,對政府的影響力不斷增強。70年代初,爲了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以金融寡頭大衛·洛克菲勒爲首的國際金融資本找到布里辛斯基作代表,在外交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三邊委員會,吸收美國、西歐、日本的大銀行家、工業資本家、政府要人和學界精英參加,定期開會,協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同時通過由委員會構築的關係網,向各國政府輸送他們的代理人,以達到控制各國政府,爲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的目的。  

 

正是布里辛斯基於70年代中期發現了當時任喬治亞州州長,原爲花生種植場主的吉米·卡特,推薦給大衛·洛克菲勒等寡頭。在國際金融資本的操縱下,本默默無聞的卡特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一舉擊敗民主黨內衆多候選人和共和黨在職總統福特,成爲美國第39 屆總統,而布里辛斯基則被任命爲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實際操控美國的對外政策。 

 

卡特被認爲是戰後最無能的一位總統,在內憂外患的重重壓力下,只任滿一屆,便黯然下臺。但布里辛斯基所掌舵的美國外交卻對改變當時的世界格局産生重大影響。布一反季辛吉主張的均勢戰略,在世界各地挑起衝突和對抗。他指派中情局滲入阿富汗,企圖顛覆親蘇政權,引起蘇聯入侵;他發動、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來對抗蘇聯,播下伊斯蘭恐怖主義之苗;他抛棄伊朗巴列維國王,扶植霍梅尼政權上臺,人爲在中東製造緊張局勢,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從而維護和鞏固了搖搖欲墜的美元霸權地位;爲遏止蘇聯全球擴張態勢,將其注意力引起其周邊地區,他引誘伊拉克和伊朗交惡,引發兩國間長達8年的戰爭,人爲製造出從阿富汗到西亞的"弧形危機帶",也爲日後波灣戰爭埋下伏筆;他在西歐部署導彈,與蘇聯直接對抗,使世界面臨熱核戰爭的威脅,但此舉也將蘇聯拖入軍備競賽的軌道,耗盡有限的資源造成最後崩潰。  

 

在備受詬責的卡特政府中,布是最得不到民衆好感的閣員。因此,他離開政壇後保持低調,但一直沒有放棄試圖在幕後操縱美國政治的企圖。  

  

 

在歐巴馬從政經歷有著諸多疑團,引起美國一些獨立分析家的注意:  

一、歐巴馬的從學經歷頗爲曲折

他在洛杉磯的西方學院就學兩年後於1981-83年進入在哥倫比亞大學。他在的自傳和他的擁護者爲他所寫的傳記中,對此經歷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以他在普通大學大一、大二期間相當一般的成績能跨入屬於頂尖大學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已屬奇迹,但他在長達450頁的自傳《父親的夢想》中僅用短短數行描述此經歷,讓人費解。而布里辛斯基離開政壇後重新回到哥大掌管俄國問題研究學院,歐巴馬當時主修政治和國際關係,畢業論文題目是蘇聯裁軍問題,正是布氏的理論專長。據稱,70年代末,同爲三邊委員會成員的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等人出版了《民主的危機》,稱美國將於2010-2030期間産生巨大的民主危機,會走向專制政府,布里辛斯基和亨廷頓之流一直在物色能帶領美國渡過危機的未來領袖,歐巴馬在哥大的經歷不能只稱爲是一個巧合。

  

歐巴馬的成長似受到由大財團操控的非政府組織的"特別照顧"。歐巴馬的母親一直服務于福特基金會,歐巴馬離開大學後先後在一些福特基金會下屬的基金會從事社區工作,他以此積累政治資本,一步步走向政壇。此次美國總統大選,我們注意到,福特基金會、索羅斯"開放社會"、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學院以及其他幾個基金會,這些前幾年熱衷於在海外輸出民主、通過"顔色革命"來顛覆他國政權的非政府組織又衝上美國政治的前臺,爲歐巴馬競選成功搖旗呐喊。  

歐巴馬從政經歷也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他競選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員和競選聯邦參議員過程中均有許多疑點。1995年,在競選伊利諾伊州參議員期間,歐巴馬靠司法訴訟贏得了強勁對手帕爾默;2004年,歐參加聯邦參議員競選時,無論是歐在民主黨內的大對手赫爾還是共和黨的競選對手瑞恩,均在選舉最關鍵時被捲入司法訴訟而敗下陣來,而且法官有很明顯的違背司法程式的現象。歐巴馬神奇的政壇上升經歷,連歐的媒體"吹鼓手們"也只能尷尬地歸結爲"神助"。在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期間,希拉蕊·克林頓一直與歐巴馬不分伯仲,而民主黨預選的"超級星期二"前後,美國各大媒體突然轉向,對希拉蕊口誅筆伐,要求其退出大選,成爲迫使其最終退出總統大選的最關鍵因素,爲歐巴馬走向白宮掃清障礙。     

 

非政府組織、司法部門、媒體對歐巴馬的"特別關照"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錢在起推動作用。  

 

早在歐巴馬宣佈參加大選之初,布里辛斯基就已從幕後走向台前。2007年8月,他出版了《第二次機會:三位總統與超級大國美國的危機》,抨擊老布希、克林頓和小布希三位總統錯過了歷史給予美國成爲世界霸主的機會,呼籲美國新的領導人把握歷史機會,維護美國永久霸權。此書在美國引起轟動,打擊了與三屆政府有關聯的希拉蕊、麥肯等總統候選人的聲望,爲一個與三屆政府沒有淵源的新人執掌美國政權造了聲勢。隨後,布里辛斯基以首席外交顧問的身份率全家加入歐巴馬的競選團隊,被稱爲歐巴馬的"外交教主"。他的大兒子馬克曾任克林頓時期國家安全委員會俄羅斯和歐亞局局長,也成爲歐巴馬團隊中的外交顧問。女兒米卡就職于全美知名的有線電視網MSNBC,此電視網對歐巴馬"造星運動"特別不惜餘力,甚至被指有違新聞的公正原則。他的另一個兒子楊雖沒有明顯加入歐巴馬團隊,但同樣在美國外交領域十分活躍,揚爲國防部東歐和北約事務的副部長助理,是2007年美在波蘭等東歐國家部署導彈的積極策劃者,此舉導致美俄交惡。   

 

歐巴馬競選成功後,美國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已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發展,對世界各國經濟也産生巨大的影響。世界的目光關注在歐新團隊的經濟政策上。外交退於次席。6月18日,歐巴馬宣佈了由13名民主黨前任官員和議員組成的外交政策顧問團隊,其中並無布的大名,歐還竭力撇清與布的關係,據稱是顧慮布在卡特政府中的不好名聲和猶太社團對其的反感;12月1日,歐宣佈選擇希拉蕊擔任國務卿,詹姆斯·瓊斯出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布里辛斯基仿彿又淡出人們視角。但是,揭開歐巴馬神奇的政治神話包裹,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一無政績、二無接受真正民意選舉洗禮的經驗、三無明確政綱的"跛腳鴨總統"。在此背景下,歐很難做到獨立執政,極有可能會淪爲各種幕後勢力影響、利用甚至操縱的工具。從布作爲金融壟斷資本的一貫代表,其從政、治學不甘寂寞的本性以及他全家對歐競選過程狂熱的支援來分析,他一定不會功成名就、寄情山水。而歐面臨危機重重的國際環境,也需要布這樣一個"精神教父"給他規劃、制訂外交政策。最大可能只是布從台前隱到幕後,由此贏得對歐外交政策施加影響的更大空間。我們對布里辛斯基可能給歐巴馬外交政策帶來的危險影響一定不要輕視。對美國新政府外交政策可能給世界帶來的不利影響要預作防範。  

 

要分析布里辛斯基通過對美外交政策施加影響從而給世界帶來的哪些方面的危險,可從其從政經歷及著述中尋找線索。

  

1、爲維護美元霸權地位,在西亞製造緊張局勢 

歐巴馬的從政軌迹、他與布里辛斯基及其所代表的壟斷資本的可能聯繫、美國目前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外交危機均與三十年前就任總統的吉米·卡特有很大的相似性。  

 

卡特上臺之時的美國,政治上尚未從水門事件的陰影中恢復,軍事上越南戰爭失敗的後遺症正重,經濟上尚未從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陷入長期滯脹僵局。特別讓美國壟斷資本害怕的是維護霸權的重要支柱--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機。爲維持強勢美元,一方面,金融壟斷資本將保羅·沃爾克推上美聯儲主席寶座,將銀行利率推高到20%以上,使美國經濟出現急拐彎,危機被轉嫁到普通美國民衆和發展中國家身上 (如今,保羅·沃爾克再次加入歐巴馬經濟團隊,這是另一個危險的徵兆)。另一方面,由他們的代理人-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里辛斯基,繞開知名政客萬斯領導的國務院,在中情局的協助下,在伊朗製造緊急情勢,不惜抛棄一直親美的巴列維國王,暗中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的霍梅尼奪取政權,又誘使伊朗扣押美國人質,造成美伊對抗和西亞地區局勢緊張,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翻了兩倍,由於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美元霸主地位得以維持。如今,金融危機再度引起美元信任危機,歐巴馬新政府有可能會再使用石油危機,來達到維持美元地位的目的。由於美國已成功達到分治伊拉克的目的,可能新的衝突地點在伊朗、沙特或是其他鄰近石油運輸戰略通道的國家。對此,我們應保持足夠的警惕。

  

2、加劇與俄羅斯的對抗  

在許多波蘭人的性格中,對俄羅斯的敵視是普遍特徵,因爲歷史上參與三次瓜分波蘭的列強隊伍中均有俄羅斯,而1939年,德蘇簽訂密約,共同瓜分波蘭,蘇聯軍隊更在卡廷森林槍殺了兩萬五千多名波蘭軍官,使喪失國家的波蘭人又增加"滅種"的恐懼。布里辛斯基把仇俄情緒貫穿他治學、從政生涯的始終。  

布里辛斯基一改尼克森、福特政府所奉行的外交均勢戰略,採取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與蘇聯直接對抗,使世界面臨熱核戰爭的威脅,也將蘇聯拖入加速軍備競賽的軌道。1979年,布指使中情局滲入阿富汗,企圖顛覆親蘇政權,引起蘇聯軍事干預。爲將蘇聯深陷戰爭泥潭,布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來對抗蘇聯軍事入侵。也就是在阿富汗戰場上,賓·拉登的基地組織得到發展壯大,埋下了9.11的禍根。離開政壇後,布在《大失控與大混亂: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大棋局》等書中鼓吹要繼續肢解俄羅斯。  

 

布里辛斯基認爲正是他的對蘇聯採取對抗的政策爲十年後蘇東集團的瓦解埋下鋪路石,爲此備感自豪,他在1998年接受法國《新觀察家》雜誌採訪時,當被問起作爲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始作俑者,是否會因恐怖主主義造成大量無辜平民生命的損失而感到後悔時,他憤而斥到,"是什麽在歷史上更重要,是塔利班還是蘇聯垮臺?是穆斯林鬧事還是解放中歐和結束冷戰?"充分暴露了一個其作爲危險的地緣戰略主義者的冷酷。  

 

近幾年,由於美國濫發美元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推動油價高漲,使產油國充分享受到高油價紅利,原本就不滿美國霸權主義的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國力顯著增長,反單極主義、強權政治的呼聲越發高漲,使得美國覺得如芒刺在背。特別是今年,俄羅斯與喬治亞交惡,並與北約艦隊在黑海對峙,使美政權對俄勢力上升更爲恐慌。根據布所提出"弧形危機帶"理論,美在新世紀之初先後在前南斯拉夫、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等國所搞的"顔色革命"成功,大大擠壓了俄羅斯生存空間。雖然"顔色革命"後止步于白俄羅斯等國,但美國不會放棄這種"有效"的非武力手段來試圖顛覆其他"遠美近俄"的政權,在俄羅斯周邊繼續製造緊張局勢的。2007年巴基斯坦發生一系列政治事件,大規模民運、貝·布托被刺、人民黨上臺、穆沙拉夫辭職,引發政局動蕩,這些事件的發生與"顔色革命"特別是發生在黎巴嫩"雪松革命"在手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不排除未來美國將用搞亂巴基斯坦來達到制衡俄羅斯和中國的"一石二鳥"的目的。   

 

俄羅斯現任領導人對布將對美國內政、外交的帶來的危險影響十分警惕。2007年6月4日,普京對外國記者表示,"說到民意,在俄羅斯,民意是要增強俄國家安全。你們是從何得出結論,俄民意要求解除我們的武裝力量,甚至像一些理論家,如布里辛斯基所稱的那樣,要肢解俄羅斯?那麽此種所謂的民意,我是全力反對的。

"  

3、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崛起  

布里辛斯基是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這麽做不是出於對中國的熱愛,而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通過打"中國牌"來達到牽制蘇聯的目的。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美國和西方已普遍將中國視作一個會向美國霸權發起挑戰的重要對手,試圖採取各種手段加以遏制。在中美經濟關係相互高度依存的今天,採取武力等直接對抗的方式已不足取,最可能採取的辦法是針對中國經濟的"軟肋"-能源入手。  

 

2007年11月30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布里辛斯基稱要採取一切手段來遏制中國從非洲獲取石油、能源和其他戰略性資源。在歐競選過程中,他的外交團隊曾明確主張轟炸蘇丹、巴基斯坦。未來,美國很可能通過加大對非洲、中亞國家內政的干預,甚至有可能在重要能源通道上製造緊張局勢,干擾中國能源輸入和對外資源、能源合作,逼迫中國將眼光放到人煙稀少但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從而達到挑撥中俄相鬥,美國漁利的目的。對此,我們要高度戒備。

  

4、借"人類尊嚴"的旗號加大對廣大發展中國的分化、瓦解和控制  

布里辛斯基2007年出版的《第二次機會:三位總統與超級大國美國的危機》被許多評論家視作是歐巴馬未來外交政策的指導書。在書中,布里辛斯基提出"人類尊嚴"的理念。他寫道,"到了21世紀,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處於政治活躍期。這部分人口意識到史無前例的社會不公正,對其權益遭到剝奪以及缺乏個人尊嚴的現狀深表痛恨。由於能普遍接觸到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他們形成了一個共同仇視和嫉妒的共同體,正跨越主權界限,對現存國家...以及全球等級體系構成挑戰。" 

 

布提到"政治活躍期"會對中國、印度以及中東、東南亞、北非、拉美等地産生影響。他總結道,"美國只有認同的人類尊嚴的理念-其基本要求是尊重源於政治、社會和宗教的文化多元-才能克服將由全球政治覺醒帶來的風險。人類尊嚴涵蓋自由和民主,並超越兩者,它還包括社會正義、性別平等,以及最重要的,對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和宗教多樣化的尊重。" 

 

在這些華麗的詞藻後面掩蓋不住的是布里辛斯基希望借助他所謂的"全球政治覺醒",用維護"人類尊嚴"藉口來動搖乃至顛覆他國的企圖。美民主黨總統的對外政策從來不乏誘人的口號,但實際上卻在這些幌子掩護下進行著擴張霸權的行徑。如卡特倡導"人權"外交,但實際上卻實行與蘇聯全面對抗的戰略,將世界拖向戰爭邊緣。克林頓總統爲與法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爭奪勢力範圍,在非洲推行民主化、多黨制,引發非洲大陸持續動蕩,在盧安達、剛果(金)、塞爾維亞等國造成人道主義災難,流毒至今尚未肅清;爲擠壓俄羅斯和打擊歐洲貨幣一體化努力,克林頓還在"民族自決"旗號下發動科索沃戰爭,公然挑戰國際法準則,爲以後小布希實行單邊主義墊下鋪路石。 

 

按照布的邏輯,美國可以借"維護對文化和宗教多樣化的尊重"爲旗號,不僅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車臣問題上將對俄羅斯指手劃腳;更可以用同一旗號,加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干涉,挑動不同文化、宗教、種族甚至部族之間的對抗,衝擊現有的國家疆域,削弱國家主權,造成現有國際關係的大洗盤,使發展中國家更加"巴爾幹化"甚至"碎片化",從而爲壟斷資本更好地控制各國掃清障礙。美國已在其對外政策實踐中試行了上述方案,前南斯拉夫一分爲六,伊拉克一分爲三,美國的頻頻得手必然會加強歐巴馬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冒險性,會乘非洲、中亞以及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遭受經濟危機衝擊之危加大對他們的分化、瓦解和控制,從而進一步達到扼制中國等新興國家在這些地區獲取資源、能源之路,阻斷他們的崛起態勢。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美元會走貶嗎?

美元會走貶嗎?

 

這一篇主要是針對網友zone 提出的問題, 當美國開始大量鈔票救市, 未來美元的走勢會如何? 或者說, 會不會如目前很多媒體分析的, 將會有大通膨時代的緊接而來?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指的是美國聯準會在3/18宣佈將在半年內以一兆美元左右買進美國政府長期債券(3000億美元)和美國政府擔保的房屋抵押債券(7500億)。當天消息一出, 特別是和通貨膨脹息息相關的黃金和股市都大漲, 而美元匯價則在隔天的亞洲盤中紛紛重挫. 大家開始直覺美國要放手印鈔票救經濟了.這其實也是我們之前在美國經濟大蕭條中提到的解決蕭條的幾種可能方案

 

  • 用時間靜待經濟自然落底

  • 戰爭

  • 創造一個更大的泡沫去蓋過舊破裂的泡沫


 

   第一項是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 待一段時間後再施行景氣刺激方案, 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但可惜現行的政治體制下, 沒有人民有耐心容許政治人物這麼作. 第二項的戰爭可能是最快的方法, 但是也是大家最不希望見到的做法. 所以又想要達到效果, 又要快, 那麼只好走向第三種的方式─創造泡沫.

 

   美國會這麼作, 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因為這是Fed 主席Ben Bernanke 在成為Fed主席針對經濟大蕭條最主要的主張, 這也是他一直被稱直昇機。班(Ben Helicopter )為由來 (請參見"克魯曼VS邱毅")

 

   如之前提過的, 美國一直為外匯赤字和強勢美元二者的矛盾所苦. 由於美國擁有龐大的貿易赤字, 要靠其他國家買進美元資產才能彌平, 如果美元走弱有利於美國出口, 但是卻可能造成國外投資的縮手, 造成美國國內利率的走高.反之亦然, 這是為什麼雷根以後每任財政部長都要特別強調"強勢美元"的原因, 因為一旦美元崩盤, 美國這個國家的經濟問題會比現在大上百倍.

 

  那美國為什麼敢這麼作? 很簡單, 因為目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在雷根之前, 你還有機會看到美國景氣不好, 但日本很好, 或是美日都不好, 但德國不錯的情況, 但是拜全球化所賜, 美國順利把這個問題和全世界一起"分享", 因此不難想像, 在今天的G20中, 美國一個重要的課題是, 說服大家和美國一樣, 一起印鈔票來救市, 因為只要大家都一樣這樣作, 那麼美元就不會出問題.

 

  話雖如此, 如果你看過貨幣戰爭這本書的人就會知道, 美元還有一個天敵, 那就是黃金. 萬一大家都對"法定貨幣"出現信心危機改去持有黃金或實質資產時, 那美國的精心安排就功虧一簣了, 所以, 大家不難發現昨天新聞出現了G20提議賣出403噸黃金來救窮國的新聞.說起來很可笑, 富國自己問題都解決不了, 還有餘力在這個2天會議裡去想到窮國? 實在有點欲蓋彌彰之嫌.

 

  回過頭來, 印鈔票救市會有效果嗎? 我猜效果可能不大. 因為在美國之前, 事實上, 幾個月前英國早就這樣作了, 結果是市場紛紛傳言英國會是下一個破產的國家. 更早之前¸日本在泡沫破裂前, 也作過一段時間的"公開市場操作", 把資金注入到資本市場之中. 但是效果一樣不彰. 所不同的是, 這次美國是挾著世界貨幣的名義來這麼作。但是, 美國Fed之前沒有這麼作過嗎? 當然不可能, 公開市場操作本來就是央行調節貨幣市場的三大工具之一(其他二個是"存款準備率"和"重貼現率"), 我認為Fed這次會這樣大張旗鼓, 主要還是在希望能重建市場信心.

 

  最後, 在近期G20會議的新聞中, 另一個焦點就是中國向美元挑釁的動作, 這個在今年2/12寫的" CNY VS USD"中就提過了, 拋開政治上的目的不談, 作為美國的最大債主, 中國自然要關注美元的發展, 其實近年來中國到處買資產, 某種程度上就是對美元投下了不信任票. 但是我也相信, 中國政府也很清楚, 現階段人民幣在流通性和資本開放上都沒無力挑戰美元, 因此才會提出IMF下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 特別提款權), 想當然爾, 這種重大的議題, 自然不會是在2天的會議中能得到結論的. 我想應該還是中國要刻意從中取得美國讓步的籌碼吧.

 

  所以, 你要問我, 長期美元會不會走貶, 我認為一定會, 問題是我不知道要多久之後叫長期, 就如同我認為"長期"黃金一定會漲一樣.不過大家可以觀察一下G20的公報, 如果大家開始逐步都以印鈔票解滿問題, 那美元一定Safe. 如果一些國家, 如法國..等宣佈退出或是紛擾不休, 那美元/黃金可能"短期"內就有好戲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