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之四問
最近日本宣佈在今年第二季的GDP輸給了中國, 退居世界第三(僅是2Q, 1+2Q日本仍是世界第二), 消息傳出, 中國舉國上下歡騰, 又是一次中國向世人證明大國崛起的時刻. 但也就在同時, 不少批評的聲音也同時在耳邊響起.
本文是刊登於中國”理財周刊”的文章, 作者是邢力. 內容深度反省了中國在追求表面絕對數字的成長中, 僅以GDP這個數字作為經濟評估,其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而事實上中國的GDP數字也一直為人所質疑.
我拜讀過不少大陸學者(或名嘴)的經濟分析文章, 但是內容多在討論歐美金融家的陰謀論, 如何運用金融工具來殘害中國, 或是中國應如何在歐美勢力下, 走出一條強國之路, 說真的, 這些文章初看覺得很新奇, 但看多了就覺得有點陳腔濫調. 這是一篇少數真正反省大陸經濟的好文章. 特此轉載和大家分享.
最後, 很抱歉 本文無法取得原作者的許可, 特此致歉!
=======================================================
中國GDP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著實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在日本,GNP才能更真實地體現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果對比GNP的話,那中國顯然還算不上世界第二。
據理財周刊8月23日報導,早在2009年,就有不少“愛國人士”通過對比中日兩國的GDP增速早早預言中國GDP將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在2010年8月初,央行副行長易綱也曾迫不及待地表示“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畢竟這些話都是中國人自己說的!
如今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讓出保持了四十余年的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寶座,再次讓部分國人和國內外許多媒體樂壞了。還有不少經濟學者在那里搖旗吶喊,要給中國經濟“樹碑立傳”。甚至不少媒體已經把報導焦點轉移到了“中國何時超越美國”的問題上,有的專家說再過10年,有的說要等到2030年……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經濟冠領全球的日子已經不遠了,中國終於又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自此可以揚眉吐氣了。
盡管中國過去30年里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當前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在GDP總量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卻更加值得我們深思。在迎接“世界第二”經濟體寶座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
一問:GNP是否也能“世界第二”?
首先,關於中日兩國GDP的數據的可信度,很多人心中還存有疑問。日本方面我們暫且不說,但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31個省區市上半年GDP之和超過國家數據1.54萬億,約合4個重慶上半年的GDP,中央與地方的GDP數據相差了8.9%。
為什麼中央和地方的統計數字相差那麼多呢?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表示:“無需多專業的經濟學分析,簡單的邏輯推理就可得出結論:要嘛地方政府浮夸虛報,要嘛國家統計局有意壓低,要嘛兩者兼而有之。地方為何虛報?這是公開的秘密。GDP乃最重要的政績指標,關係到上司的仕途和官位,地方統計局豈能不知?領導的高升就是下屬們的未來,數據就成為烘托和造勢的工具。”
事實上,近年來輿論關於統計局數據可信度的質疑從來沒有中斷過,從CPI、失業率等重要經濟學指標,到房屋空置率、房價漲幅等民生熱點數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和老百姓的實際感受總是相差甚遠,在“GDP掛帥”的政績指標考核壓力下,各級地方政府在GDP數據上“滲水”更是家常便飯。有些地方數據在層層上報時早已失真走樣,國家統計局又豈能得出客觀準確的數據呢?中國GDP數據恐怕難免會有水分。
這邊,中國GDP數據有水分;那邊,日本GDP數據卻有可能隱藏了其真實力量。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我們的GDP里面很多都是外國人創造的,產生的價值和利潤最終會回流到他們的國家。所以GDP里的錢很大部分并不是我們的錢,中國人是享受不到的!”
相反的是,日本卻有著極其龐大的海外資產,林教授指出,由於日本國內經濟長期低迷,大量日本企業出海尋求商機,2004年日本的海外總資產就增加到了41968億美元,這包括日本在海外購買的土地和已經建造的工廠等等。因此如果從GNP(國民生產總值)的角度來分析日本經濟的話,會發現日本的海外進賬極其巨大,包括我們身邊這些中國製造的日本產品在內,這些都不算在日本的GDP里面,但其龐大的利潤卻最終回流到日本的錢袋里。因此GNP才能更真實地體現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果對比GNP的話,那中國顯然還算不上世界第二。
二問:官方民間為何都有壓力?
有人可能會說,就算統計數據有水分,就算中國目前的真實經濟實力可能還略遜於日本,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和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是有目共睹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頭銜早晚都會戴在中國的頭上。但奇怪的是,無論是中國官方還是民間,面對這則新聞時,都表示“壓力很大”
國家的“壓力”在於認識到了GDP總量雖然大,但人均卻依然很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GDP的數據只是國家經濟實力一方面的反映。我們不僅要關心GDP數據,更要關心人均的數據,中國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中國還有1.5億人還達不到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標準,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許多經濟數據講總量, 早已排在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但只要一平均往往就跌落到百名開外。畢竟中國的人口是日本11倍,面積是26倍,各種資源礦藏更是遠勝於日本,如此優越的先天條件,中國卻直到今天才在經濟總量上勉強趕上日本,并不值得我們如何炫耀。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壓力”則來自於自己的收入“又給國家拖後腿了”——很多人似乎并沒有感受到國家的迅速富強和GDP五年翻倍給其生活帶來的實際好處。調查顯示,有高達86%的網民表示自己的年收入沒有達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均GDP3800美元(折合每月255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哪怕中國人均GDP的確達到了3800美元,其中大部分也未必進入老百姓的口袋。
有網友留言說:“GDP增長這麼快,為什麼我的收入還僅僅在溫飽階段……天天省吃儉用,還不敢看病,不敢結婚,不敢買房……”還有人調侃說:“中國的經濟趕超日本算什麼,超美國都不是問題,只要再把房價漲一倍,GDP不就上來了?”還有網友表達了自己心目中最看重的“世界第二”:“我希望看到中國人均收入(不是人均GDP)世界第二,社會保障水平世界第二,貧富差距世界倒數第二。”
顯然,在已經不小的GDP大蛋糕的分割上存在著比GDP數字虛高更嚴重的問題。一方面,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的財富分配體系已經嚴重失衡,過去15年中,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8.8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了17.7倍,而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收入分別只增長了增長2.7倍和2.0倍。從1997年到2007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可見國民財富過度向政府和國有壟斷企業集中,普通勞動者分到的財富過少。
與此同時,財富也在向少數既得利益群體高度集中。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基尼系數從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09年的0.47。
中國畸高的貧富差距在奢侈品領域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早在幾年前,中國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而今行業普遍預計,明年中國可能就將超越日本,成為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一。有趣的是,2009年中國汽車製造和銷售量也首次超越美國躍升世界第一,其中豪華車市場更是翻倍增長。
以世界排名百名開外的人均GDP,如何支撐世界排名第一的奢侈豪華消費呢?答案不言而喻。
三問:為“世界第二”付出多大代價?
為了實現GDP的高增長,中國經濟付出的各種代價恐怕是更加致命也更加難以挽回的損失。
倫敦大學經濟學教授孫來祥指出,中國經濟目前最應該關注的,不是GDP規模超了誰,速度升了還是降了,而是它的環境代價和社會代價。
中國近年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固然令GDP快速增長,但在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一些高耗能、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業,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嚴重透支資源和環境。有專家指出,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和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經濟增長模式很相似,當時蘇聯雖然經濟發展最高峰時期GDP達到了美國的80%,但蘇聯生產一噸水泥的能耗是美國的2.3倍,木材產品1.5倍,礦物肥料7.6倍。中國現在的GDP單位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樣遠高於發達國家。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各地政府在GDP競賽中,各地紛紛以超低的能源價格、水價格、環保標準、土地價格、稅收標準、勞動標準等所謂優惠措施競爭投資,結果形成高昂的待還成本——環境破壞、資源消耗、社會解離,使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果受到嚴重扭曲,并且高增長的成本一再被隱藏、轉移,直到積累到難以負荷的地步。
其中不少代價是不可逆的,比如長江源頭的沙漠化、比如黃河源頭的水枯竭,比如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比如遭到嚴重破壞的古跡。不說遠的,光是2010年夏天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就足以證明中國為GDP付出了多麼慘痛的代價——從屢禁不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礦難到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泄漏事件,從南京塑料廠爆炸事件到伊春鞭炮廠爆炸事件,各類人禍層出不窮,哪怕是牽動億萬人心的舟曲泥石流災害也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主要原因在於當地政府為了追求GDP“靠山吃山”,過度砍伐樹木和開砸礦山導致水土松動。
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結構同樣存在諸多突出矛盾。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中國在第一、二產業集中了過多的勞動力資源,導致產業結構不平衡,而城鄉二元發展模式又導致了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另外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投資拉動,根據國際經驗,發展中國家投資占GDP的比重分別平均在20%-30%,我們的投資率一直是在30%-40%,2005年底中國的投資GDP比率甚至高達48.6%。中國投資占GDP的比重已是可獲數據中的全球最高值,目前的投資增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不可持續的。而投資中又強烈仰賴財政投資、國企投資和銀行貸款。該增長的像中小企業投資上不去。不該增長的像“鐵公雞”投入又下不來,這些矛盾不但沒有隨著GDP增長而改善,反而日益積重難返。
顯然,中國目前以破壞環境、過度消耗資源和過度倚靠投資帶來的經濟高增長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即便今天造就了“世界第二”也依然危機重重。
四問:中國最需要怎樣的“世界第二”?
最後,我們更希望,GDP這項經濟發展指標最終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大的福祉。經濟學家茅於軾指出,經濟是為人服務的,政府發展國民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根據荷蘭Erasmus大學的Ruut Veenhoven教授對中國3次幸福指數的調查,中國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可見即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并不能保證國民幸福的持續增加。而當前中國人的幸福感普遍不夠高,與全國上下一心追求經濟增長,導致國民壓力過大,以及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人性受到扭曲進而產生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有關,於是我們看到了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於是我們看到了毒玩具、地溝油、毒奶粉、毒蔬菜……
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似乎比GDP能夠更加全面地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的生活質量,這個尺度將健康長壽、經濟發展、社會自由、保障人權、知識水平和生態環境等都包含在內。2009年,該指數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挪威、澳大利亞和冰島,而中國只排在92位。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2年了,這期間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跳躍式發展也給中國留下了諸多難題。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注意力應該逐漸從“量的積累”轉變為“質的提升”,從關心國家有沒有錢轉變為老百姓有沒有錢,從一味強調經濟高增長轉變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能排名“世界第二”,那才是更是讓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的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