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我曾讀過一本書叫”群眾運動”, 那本書分析當時主流的群眾運動, 包括天主教, 馬克思主義和凱因斯主義, 發現了這些成功的群眾活動中都有二項共通點:
- 他們都是用艱澀的文句寫成
- 裡面內容不明確
為什麼是這樣? 該書更進一步提出了說明, 用句艱澀, 因此很多人可能必須花上十幾年才能搞懂這裡面的內容, 也因為研究者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成本, 因此最後很多人不得不自然信服於這項理論中, 進而成為一種信仰. 而內容的不明確, 則是提供每個人解釋的空間, 進而讓更多的人必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裡的真正含意. 最後形成了一種群眾運動.
如果以上的內容造成你的不快, 請見諒, 首先, 這些內容是書上說的,不是我說的,其次上述的三本書, 我只讀過聖經,不過當然是中文版的. 所以用字是否艱澀, 我也不知道.
話雖如此, 但是如果你真的回頭想想, 也不免發現一些奇怪的地方:
- 耶穌基督和馬克思生前都沒有機會印証或見証自己的理論的施行. 他們理論的”施行細則”, 分別來自他們生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子”, 分別是保羅和列寧. 而這三者也的確出現了對原意解釋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派別.
- 凱因斯是惟一一位把自己的論點印証到實務的人, 凱因斯主義被運用在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 有部份的人認為是因為凱因斯主義解決了大恐慌的問題, 有些人則認為它根本無效.(請參見美國經濟大蕭條(二))
談了這些, 當然本文的主旨並不是群眾運動, 而是經濟學. 其實在我之前的文章就有談過經濟學的特質,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 所以我在本文再引申一次.
首先,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 和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是, 社會科學並不是放緒四海皆準的理論. 一顆橘子加一顆橘子等於二顆橘子, 基本上只要在地球, 不管是亞馬遜森林還是大安森林公園都是一樣, 但是降息會帶動投資風潮, 在中國可能是行得通, 在日本可能行不通, 同樣的, 社會科學會隨時間作改變, 所以現在降息在中國會帶動大投資, 可是十年後不一定是如此.
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社會科學談的是人, 而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同樣的人現在面對一個事件的作法和想法, 在十年後也會不同.
其次, 經濟學是不可實驗性, 也就是你不可能透過觀查100人的行為, 模擬出1萬人的行為推測. 同樣的, 你也不可能因為想知道通貨緊縮可能對社會的影響, 故意去創造一個通貨緊縮來試看看.
那怎麼辦? 所以經濟學只能用邏輯推論再配合上歷史經驗的方式來推測, 不過如前所說, 十年前A會造成B, 不代表十年後A再發生一樣會有B的結果. 再加上因為的人的行為模式難以預測, 因此經濟學常被人嘲弄的地方, 也就在於經濟學有一堆"假設其他條件不變".
正因為經濟學具有社會科學的特性, 所以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經濟學家就非常痛苦了, 首先, 你必須要在40歲前熟悉各項經濟學理論, 接下來在你確定了你的人生研究方向後, 你可能要花上十幾二十幾年去研究你所提出來的假設在實際上是不是這樣? 最後的結果, 如一開始說的, 最終你會成為你所研究主題的信徒.
寫了這麼多, 想說什麼? QE 2和美國Fed主席Ben Bernanke.
從前二天美國Fed宣佈QE2(Quantitative Easing II 量化寛鬆)後, 雖然這早就在預期之內, 市場還是引起了不少的爭論. 支持者(多半是基金經理人和分析師)大談投資市場前景如何看好, 順便不忘了暗示大家要趕快投資, 否則你的錢很快就會縮水. 反對者則是來自美國以外國家財金官員和一些學術界名嘴, 因為他們深知這些金錢潮很快就會淹沒他們本國市場, 或是不少避險基金會利用國際期貨市場拉高原物料價格, 進而造成國內通貨膨脹. 其實仔細想想, 不管是支持者或反對者, 講的都是一件事, 資產上漲, 貨幣貶值的時代來臨了, 只是有人從整體的角度擔心未來, 有些人認為這是乘轎而上, 發財的時候了.
到底美國有沒有必要在現在推出QE2? 其實這是最有爭議的地方. Bernanke說話了, 主要著眼是美國目前通貨膨脹並不嚴重, 而失業率一直沒有起色所致. 而且他說, QE最大的好處是, Fed如果看情況不對, 可以馬上從市場回收資金.
說真的, 除非是有其他話沒有被新聞摘錄的, 否則對這段話, 我個人覺得十分悲哀.
- 首先, 這証明了Fed不再是一個獨立公正的機構, 它臣服於政治力之下.我想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 在總體經濟學中對於政治是否應該干預經濟有很多的爭議, 最終的結果也至少是除非萬不得已, 否則最好不要干預. 理由很簡單, 第一, 政府有很多沒有效率的地方, 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其次, 經濟的循環就如同一年四季一樣, 大家都喜歡春天和秋天, 但如果只容許氣候永遠只是這二季, 那麼世界的秩序會大亂. 而今天Fed選擇在非絕對必要的時間出手, 只是為了改善失業數字, 那麼很有可能在未來, 大家會看到Fed對經濟更多的介入. 全球經濟也會在政府積極干預下, 愈來愈失控.
附上一下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的四大目標, 供大家作參考: (請注意央行重要的工作是"穩定" 行有餘力才是"發展經濟")
「一、 促進金融穩定;二、健全銀行業務;三、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四、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
2. QE2 會真的有用嗎? 目前QE”被宣稱”發生效果的在二個地方, 一個2000年代中期到2008年金融風暴前的日本. 另一個就是大家知道的美國2009年開始迄今的復甦.
日本的情況大家應該不陌生, 和目前全球的情況一樣, 日本低利率低成長已經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了(請參見”失落的十年-日本泡沫”), 最後日本央行(BOJ)採行了QE, 讓經濟開始恢復了活力.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如這些經濟學家說的那樣, 那麼為何今天的日本又再度死氣沈沈? 我想這個答案就如同有人說凱因斯救了美國經濟大蕭條一樣, 這種說法似乎忽略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如果你查一下2002-2008年間, 全球最重要的變化, 就是新興國家的堀起, 包括大家熟知金磚四國, 這些國家對於機械, 工業製品大量的需求, 我認為才是真正造就日本製造業重拾活力的主因. 事實上, 如果你還有記憶, 當時全球市場上最流行的, 就是日元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 就如同今天的情況一樣, 日本央行釋出的大量日元其實並沒有被留在國內, 而是被借出到海外投資如紐澳幣這些高息貨幣, 或是被避險基金借為套利的工具.
那麼2009年這次總算生效了吧? 是啊, 我不知有沒有人還記得QE1, Fed撒了多少錢? 答案是1兆5千億美元, 是本次的2.5倍, 但是造成的結果卻是不到2年, 馬上還要再來一次QE2. 除了和日本一樣, 這些錢大量外流到亞洲和投資市場, 對真正製造業幫助沒有預期來的大外, 更重要的是, 開始造成了人們對貨幣持有的信心, 開始造成了美國和非美國國家的對立. 對於國際或是美國本身埋下了更大的隱憂(請參見”為什麼會有二次衰退”)
3. QE2最後會造成什麼結果? 如同我之前的文章”Old Money, New Money”所講的, 目前的”趨勢”就是, 大家發現要像以前那樣開公司賺錢真是太辛苦了, 大家都想賺easy money, 所以很快的, 這些錢在全球化的平台下, 很快會流向任何會帶來高報酬的資本市場. 炒房產, 炒股票, 甚至炒原物料, 再配合上金融大鱷們操控媒體能力, 會吸引全球更多的資金加入. 在全世界形成一個空前的泡沫.最後有一些國家, 因為房價高漲會引發更強烈的國內對立, 有一些國家會因為糧食高漲, 引發動亂. 或者單單因為石油或金屬的高漲, 引發高物價通膨. 然後呢? 如果如Bernanke所說, 當Fed發現任務完成, 他們可以從容從市場回收資金, 調高利率, 那麼用不了多久, 整個泡沫就會完全破裂, 所有的事再重來一次,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 因為我們正在作的事, 就是2008年的翻版(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
當然, 你可能會想, 如果事情真如你說的, 怎麼可能Bernanke沒想到, 或是Fed其他成員沒有想到?
的確, Ben Bernanke本身就是研究美國經濟大蕭條和通貨緊縮的專家, QE本來就是他的專長研究, 所以在沒有當上Fed主席前, 他最有名的稱號是直升機。班 (helicopter Ben), 因為他認為解決通貨緊縮最簡單的方法, 從拿一大袋鈔票, 再從直升機上撒錢就好.
這些方法從邏輯上推論沒有問題, 但是他可能忘了在1929年的世界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和今天完全無法相題並論, 當時你在美國撒錢, 多數的錢會留在美國, 但是今天的情況全然不同. 他也忽略了1929年美國還有大量的工業, 而2009年多數的美國製造業早已外移, 其他的還包括了1929年的美國人觀念強調努力工作, 儲蓄資本好應付退休生活或是子女未來, 而今天的美國人卻是只想過著安逸的生活…..等.
這就是本文想講的, 專家的執著,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絕頂聰明的人? 我遇過二個號稱他們這輩子有考試都是第一名. 一位是大學教授, 另一位是醫生, 這二位共同的特色就是, 雖然態度上很客氣, 但骨子裡都很堅持. 你也不能怪他們, 因為他們內心裡就是相信, 我比你聰明, 所以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不是嗎? 特別是當問題碰上的是他們過去長期累積的研究, 往往造成他們對事情的偏執, 他們堅信他們研究了一輩子的心血. 認為所有眼前發生和預期不符的都只是短期現象. 特別是像Ben Bernanke這樣,一輩子只有在學術界打滾的人. 會更明顯.
一個教授很固執, 如果錯了, 頂多只是學術地位有影響, 或是和學生同仁處不好. 一個醫生很固執, 如果錯了, 頂多是他的病人會倒楣. 但是一個美國Fed主席很堅持, 如果錯了, 那可能就會是世界的大麻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