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當大家深深感到金融海嘯已遠去, 投資市場又是一遍大好美景的同時, 有一項經濟數據還如同沈睡者一樣, 還停留在金融海嘯的階段, 不管政府怎麼刺激, 就是起不來? 這是什麼? 我想大家心裡有數, 就是失業率.
為什麼政府要這麼看重失業率這個數字? 當然, 首先失業會影響消費, 這不難理解, 如你對未來不可知,特別是悲觀時, 很少人敢豪氣地大肆消費, 然後期待明天會中樂透頭獎. 同樣的, 郭台銘的所得可能是你的1000倍, 但他的消費很難是你的1000倍.
其次, 失業容易造成社會問題, 特別是長期失業可能造成心理問題..等.
當然, 政府要努力救失業還有一個說不出來的祕密, 那就是失業率高很容易讓大家去幹譙政府, 造成執政黨選舉的困難. 除此之外, 受失業率影響的, 還包括了充滿著預期的投資市場, 這也是為什麼, 大家都睜大著眼等每個月政府公佈的失業率報告.
也因為失業率影響這麼大, 不難理解, 這個數字自然成為政府努力”造假”..哦, 對不起, 我是指”美化”, 或者應該說”調整”….對, 是”調整”的數字.
首先, 大家要先了解什麼叫”失業”
就經濟學的定義, 失業是指”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勞動力. (請注意”想工作”這三個字,因為後面會用到).
那麼什麼又叫”勞動力“, 這是指15歲以上, 扣除軍人和監管人口(就是被關的啦)有工作意願又可以馬上工作的人, 就叫勞動力.換言之, 像本站共有人-老夏80歲的岳父還想投履歷去工作, 那就算勞動力, 相反的, 有些女士生平願望就是穿著美美的嫁入豪門, 每天喝下午茶的, 那就不算勞動力. 其他不列入勞動力的, 還有學生(不能馬上工作), 家庭主婦(沒有工作意願)...等.
所謂的失業率= 失業人口/ 勞動力 X 100%
這個一般也被稱為狹義的失業率. 另外還有廣義的失業率, 這是把非勞動人口但有意找工作的也算進來, 例如你目前是家庭主婦, 但打算接點家庭手工或從事網拍..等.
所以廣義的失業率=(失業者+非勞動力人口, 想找工作但還沒開始)/(勞動力+非勞動力人口, 想找工作但還沒開始)X100%
以下是勞動人口分配圖, 或許這樣可以清楚點.
以上這些在主計處網站就可以查到. 網址是:
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29&mp=1
不過我想大家好奇的是, 主計處是怎麼找出這些數字的呢? 答案是電話抽查. 在每個月15號後的那個禮拜, 各縣市政府的主計處會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分配的樣本, 針對全台20,000個家庭進行抽樣調查. 再由這20,000個樣本去推算各縣市和全國的失業就業情況. (當然, 這20,000個樣本是除了依縣市人口不同外, 也有依村里情況不同作調整, 例如某些村可能農業人口多, 某些里是商業為主, 會預作分類, 確保不會本次抽到都是農業村或商業里)
基本上這樣的方法,是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而來, 所以各國的計算方法都差不多, 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大國, 也是每個月抽查60,000個家庭而推算出來.
(美國還有另一種方法, 從企業調查非農業人口就業數字)
那麼政府要怎麼調整失業率呢 ?
其實凡是這種 C=A/B X100%的比率 要讓C 降下來, 不外是 1.讓A變小, 2.讓分母B變大 或 3.讓A和B都變小
- 的方法, 大家都不陌生, 不外就是短期工作計劃, 政府出錢大量雇人進行短期工作. 這個方法來自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後,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 (John M. Keynes)的建議. 他說, 政府可以出錢先找人把樹搖一下搖, 再出錢讓另一批人把樹葉掃一掃, 再讓一批人把葉子燒一燒, 再讓最後一批人把灰燼埋起來. 這樣一來, 失業所造成的惡性循環就解決了.
像前一陣子美國公告失業率居然下降到9.5%以下, 市場喜出望外, 結果仔細一看, 原來是因為美國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Consensus 2010)雇用了大量的臨時工所造成, 就是一例.
至於台灣, 那大家就更熟了, 抄墓碑, 拔雜草…各種的短期方案無奇不有.無非就是要幫助政府美化..不, 調整失業數字.
2. 讓分母變大, 這其實比較不容易, 因為勞動力=失業人口+就業人口, 除非真的就是就業率增加, 否則很難作假不是嗎? 事實上就有一個國家很天才, 可以平白創造勞動人口, 因為他們把外勞加進來了. 外勞是因應需求而引入, 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失業的問題, 如果一來自然分母就變大了, 失業率也下降了.
3. 讓分子和分母都下降, 那基本上就是減少被納入計算勞動力的人口. 那很簡單, 廣設研究所和學校, 讓學生多停留在學校, 或是提前召募, 讓年青男子早點入營服役, 那麼這些人就不算勞動力了…(當然, 理論上大掃黑, 多抓點人進監獄也有同樣的功效)
最後, 講了以上三種可能, 主要想說的就是, 失業率這種數字, 就和GDP或是任何的成長率, XX率一樣, 都有其吊詭之處, 或是說因為時代的變化有了不同的代表意義.
舉例來說, 前一陣子美國政府公告全美有38個州的失業率居然下降了, 大家欣喜若狂, 但仔細研究的結果, 下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就業市場好轉, 而是很多人失業太久了, 已經不想再找工作了, 自然失業率會下降(別忘了, 失業是指想找工作但找不到的), 而其實這些人還是沒有工作.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預估美國真正的失業接近20% 的原因.
同樣的, 現在有很多年青人選擇在家網拍, 或投資股票而不去上班, 這些人雖然”號稱”要找工作, 事實上他們本身並沒有真正積極找工作, 到底他們現有工作算不算工作? 也是值得討論的.
其實造成今天高失業率的原因很多, 也有其歷史的成因,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寫的文章, “當高失業成為一種常態”. 基本上十幾年累積的問題再加上現有教育和年青人工作心態問題, 想在短期內能改變, 我想應該是很難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