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國語的由來
我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 由於秦始皇只統一了文字, 沒有統一語言,國父 孫中山有感於此, 於是在推翻滿清後, 決定要統一語言, 便由各省代表各自講自己的話, 再投票決定要用何種語言作為國語, 最後北京語勝出, 廣東話只以一票落敗. 不少人覺得, 哇~我們差一點就要講廣東話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 你能想像孔子周遊列國時, 不就隨身要帶著翻譯? 或者孔子本身可以講多國語言? (孔子門下有言語科, 不過那是指口才好, 不是語言能力強); 或者你可以想像, 十年寒窗, 好不容易考上了進士, 結果在最後殿試, 皇帝聽不懂你說的話, 當場被刷下來?
答案是,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官方語言.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 講的正是當時的國語─雅言。在論語中即有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樣的官方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 一直有所演變。到了漢代, 這樣的官方語言稱為”通言”, 不過基本上主要還是流行於北方的中原地區。到了晉代的五胡亂華和之後的南北朝開始, 中國南方開始得到了大量的開發, 官話也因而傳到了南方, 之後的唐代, 由於皇族主要來自山西、陝西一帶, 定都也在長安, 官語和中原雅音又有所不同, 近代有不少人考據, 唐音可能接近河洛音(閩南語的源頭)或是客家音, 不過因為沒有錄音帶, 所以無從考驗。到了宋代, 定都於開封, 官話又再次回歸到中原雅音, 其實今天的漢語也主要奠基於宋代的官話。隨著北宋的結束, 皇室南移到江淮一帶, 政治上, 北方先後為遼、金和元的統治, 南方則是南宋王朝, 漢語 也因而分裂為南北二派. 也開始中國長期以來語言的南北之爭。
到了明朝朱元璋打倒了元朝, 定都南京,官話於是確立了是以南京官話為主, 換句話說, 在明朝, 官方正式語言是南京用語。
到了清朝, 北派的北京用語再次佔上風, 成為官方語言, 當時清朝政府規定「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得送試」。但是不論是南京用語或北京用語, 這樣的語言一直沒有推廣到全國, 所謂的官話, 在明清時代都一直只是知識份子間的用語。
(註:這裡指的北京用語和南京用語, 和我們認知的北京話或南京話還是有所不同的, 精確的來說, 應該是北方用語和江淮用語)
一直到了清末, 才開始有了”國語運動”, 主要就在於統一語言的腔調和文字的讀法, 可以想像, 這和當時受列強侵擾, 知識份子開始自思治國強國之道有關。
1892年 盧戇章模仿羅馬字母制定『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並以之寫成廈門話課本『一目了然初階』,是漢語第一套符號拼音系統。
1900年 王照於模仿日本假名於河北制定『官話合聲字母』。
1902年 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倫赴日本考察教育政策,了解到共同語,的重
要,回國之後主張以北方官話為標準,制定國語,這是『國語』一詞第一次被當作共同語在中國被提出。
1910年 資政院議員江謙倡言『凡百創作,正名為先,官話之稱,名義無當,話屬之官,則農工商兵,非所宜習,非所以示普及之意,正統一之名,將來奏請頒布此項課本時,是否須改為國語課本以定名稱』。於是清政府改稱官話為國語。
1910年 清政府學部於上海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準備將以北方官話為標準的國語推行到全國,後來隨著清政府的失敗而沒有推行。
到了中華民國成立後, 持續推動”國語運動”
1912年 7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北平召開臨時教育會議。
8月7日,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決定制定標準國音字母。
12月,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章程,由吳敬恆出任籌備主任, 各地方代表每省兩人,由各省行政長官遴選,蒙藏各一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華僑一人,由華僑聯合會選派,教育部得延聘委員,無定額,任務為審定法定國語、均析國音音素、採定字母,每一音素以一字母表之。在此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 保留了95%的北京音, 兼融合各地方言, 而形成”國音” (亦被稱為老國音)
(這一段就是大家以訛傳訛的投票決定國語之說, 事實上, 當時”國語”已經成為官方語言已久, 召開會議的目的只是在統一讀音。語言的形成有一定的時間, 絕對不會是投票要改, 就可以改的)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標準漢語發展史”)
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了「國語研究會」。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國音字典》。
「五四」時期,發生了「白話文」運動。
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從該年起小學「國文科」一律改為「國語科」,教學白話文、「國音」和「注音字母」。
由於《國音字典》語音標準與北京語音標準產生的矛盾,1920年爆發了「京、國之爭」。南京高師英文科主任張士一於1920年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認「國音」,主張以北京音為「國音」標準,響應者眾。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範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決議,並開始在學校推廣。
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大會決定兼採二者,使用標準國音中的京音聲系,是為「國音京調」。
1924年-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
1928年國民政府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考量少數民族, 於是在1955年把”國語”改為”普通話”
後記:
語言的形成和普及化, 都是長期間累積出來的, 其中更隨著政權的更替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變化。在寫這篇文章前, 我Google 了一下, 不少學者指稱, 閩南語或客家語才是中原官語, 對此, 我採取保留的態度, 或者說閩南語保留了部份古音更為適宜, 我可以確定, 即使今天的國語, 用在明清, 也不見得可以溝通, 更何況相隔數百年, 幾經輾轉的語言?
其次, 台灣很多人拒絕用國語, 改以北京話稱呼目前的官方語言. 事實如我文中所提, 北京用語和北京話其實是不一樣的, 而今日所用的, 兼採國京音, 又和北京話相差更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呵呵,您忘了,漢字是可以用各個地方的方言來讀這個事實,真正統一中國的是 漢字 而不是什麼官話
回覆刪除閒話繁簡體 (2.11 edition)
回覆刪除http://tw.myblog.yahoo.com/maxlai1972/article?mid=23&l=a&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