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談三國謀略
由於中國多數時間都是屬於大一統的王朝. 因此, 留下來的也多是經國安邦之道, 規勸君主如何治理百姓. 相對而言, 當國家處於分裂, 而且勢均力敵時, 就是謀略之道大興之時了。
中國歷史上二次最有名的分裂時期, 一個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另一個則是三國時代.
談起三國的謀略,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這是諸葛亮在首次面見劉備時提出的, 率先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概念, 建議劉備佔有荊州, 再進佔益州作為根據, 並向東聯結孫權, 待中原有變, 進而揮軍中原, 則天下大事可成.後來劉備基本上也依此戰略, 逐步建立了蜀漢帝國。
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呼應, 但是相對較少為人熟知的, 是來自孫吳魯肅的”榻上策”
一日,眾官皆散,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砥足而臥。夜半,權問肅說:「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
肅說:「昔漢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權聞言大喜,披衣起謝。
魯肅獻”榻上策”的背景, 是正當北方曹操和袁紹爭霸之際, 魯肅率先認為曹操未來必為霸主(當時袁紹的實力遠大於曹操), 漢室早已失去民心, 所以不必去打著恢復漢室的口號, 反而應該利用北方二強爭霸, 無睱南顧之時, 揮兵向西佔領荊州, 以長江為險, 建帝稱王以待時機。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 魯肅在後世的想法中, 往往是個很好說話的爛好人, 甚至成為諸葛亮操弄的工具, 事實上, 赤璧之戰, 劉備和孫權得以聯手, 完全是魯肅和諸葛亮之功。赤璧戰後, 魯肅力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 讓劉備成氣候之後, 曹操被迫分兵守住西疆, 因而無法全力向東吳用兵. 以大戰略而言, 魯肅才是造就三個分立的大謀略家.
只可惜, 在魯肅死後, 孫吳和劉備之間失去了潤滑劑, 關羽鎮守荊州過於驕縱, 樊城一戰天下震動, 不旦威脅了曹操, 也同時威脅到了孫權. 於是曹操巧妙結合孫權由後襲擊關羽, 孫劉同盟自此決裂。
最後一個謀略來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故事的背景在漢獻帝受董卓西遷到長安, 待呂布殺死董卓後, 獻帝回到洛陽城, 但洛陽早已殘破不堪.漢獻帝連吃飯都成問題, 曹操順勢把獻帝迎到自己的地盤─許昌.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前後期有不同效應, 在迎立之前, 曹操不過是漢末各地割據的軍閥之一, 但由於天子的迎立, 使其成為皇室正統的代表.一方面同時召攬了更多的人材, 更一方面, 任何一方要攻打曹操者, 都成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反叛勢力, 此一策略的成功, 協助了曹操的急速擴大。
到了曹操晚年, 三國鼎立已成型, 不少人勸曹操即帝位, 曹操辭而不肯,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苟天命在孤 孤為周文王矣”, 這句話引發了不少後世討論, 有人認為這是曹操一心忠於漢室的代表, 反對者則認為這是曹操擺明了叫自己兒子去篡位. 個人則認為不同的看法, 對古代人而言, 能有幸榮登大寶, 應該是一生當中無上的光榮, 君不見民國初年的袁世凱, 即使眾人都反對, 都要賭上一把當個幾天的皇帝?
我認為這正是曹操智慧高人一等所在. 只要漢皇室存在一天, 蜀漢、孫吳名義上都要臣服, 他自可以運用手上有實無名的皇權或籠絡、或教訓這些不臣者. 一旦他破壞了這個表面上的和協, 馬上天下會從上對下的關係, 變成了群雄並列的關係。如果從歷史回顧來看, 結果的確如此, 在曹丕逼漢獻帝禪讓之後, 果然, 蜀、吳開始紛紛稱帝, 並以討伐漢賊名義興兵, 原本在孫吳襲荊州後破裂的蜀吳關係, 又因而聯合了起來, 成為新成立魏帝國的頭痛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魯肅獻”棍上策”的背景, 是正當北方曹操和袁紹爭霸之際, 魯肅率先認為曹操未來必為霸主(當時袁紹的實力遠大於曹操), 漢室早已失去民心, 所以不必去打著恢復漢室的口號, 反而應該利用北方二強爭霸, 無睱南顧之時, 揮兵向西佔領荊州, 以長江為險, 建帝稱王以待時機。"
回覆刪除這段有發現小筆誤,應該是"榻上策"不是"棍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