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新聞傳出賦稅改革委員會建議要課征證券交易所得稅(以下簡稱証所稅), 果不其然隔日台北股市開盤以下跌100點以上開出. 股民們無不罵聲連連, 一直到盤中財政部澄清目前無此打算, 台北股市才慢慢回升, 終場小跌幾點. 接下來行政院長也正式澄清除非有共識, 暫無此計劃, 並有意追查是誰在放話, 企圖干擾股市, 看來這件事又要劃下句號了。
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大家這麼大的反彈? 當然是因為之前不愉快的經驗所致, 在民國77年9月當時新任財政部長郭婉容宣佈自隔年1月起復徵証所稅, 結果造成19天的股市無量下跌, 指數從8900多點下跌到5700點, 最後整個案子無疾而終。其實這並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次証所稅的課徵失敗的例子, 在民國63年時, 也曾要課過, 但因為當時稽徵成本過高(主要是針對未上市部份.再加上也沒有電腦這種東西)以及後來發生石油危機, 因此雷聲大雨點小, 最後失敗。
先說明一點, 台灣稅法規定的稅目共有十八種, 其中並沒有證券交易所得稅這一項, 而是列為財產交易所得當中, 併入綜合所得稅中. 也就是說依稅法規定, 不只是股票, 包括房地產或即使你在網拍上賣東西賺了錢, 都應該就交易價差扣除掉成本後, 納入隔年的綜合所得稅以累進稅率計算申報. (房地產部份, 土地因為課了土地增值稅所以不必納入綜所稅, 房子則是依公告房屋評定價值來計算價差), 相同的, 如果你的交易有損失, 也可以列為扣抵項目來抵稅. 這一點和世界多數的國家並無二樣(日本和法國則是採取分離課稅)。
其次, 談大家最愛提的郭婉容事件來說, 談這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而不是只是拿連跌19天來說嘴。當時的情況是台灣在美國特別301條款的壓迫下, 從長期固定的USD/NTD: 1:40 自民國76年起開始緩步升值, 也帶動了熱錢的湧入, 台灣加權指數也從2000多點開始起漲(台灣加權指數民國75年第一次破千點), 一路上揚到8000多點, 當時社會投機風氣日盛, 加上稅制的不夠明確, 於是大家對於很多人在股市大賺錢並一毛錢都不用繳有很大的意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是錢滿為患, 根本不在意這點錢), 新上任的郭婉容之所以提出証所稅, 除了一方面回應社會並租稅公平的期望, 另一方面也有意要打擊過盛的投機風氣.(股市一年漲了近四倍, 夠投機了吧!)。
消息一出, 引起了市場的驚慌(這時都還沒開徵). 除了加稅是當然利空外, 更重要的是這代表著政府準備打擊股市了. 當時台灣的股市和現在的大陸股市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配合政策才是最高原則, 於是我相信是在幾個大戶的串連下, 台股出現了急跌, 以及最後是無量下跌.
這件事發生後對政府的威信當然是一大挑戰, 政府開始信心喊話, (當然無效), 接下來是修改政策, 成交量在1千萬內的免稅(20年前一千萬是一大筆錢), 最後甚至公開幫股民”避稅”, 教導大家一家五口可以用人頭開五戶, 這樣就有五千萬不用課稅了.於是這一場紛爭開始消退, 到了隔年真的要開徵之時, 財政部又以人頭戶過多, 課征實務上成本過高, 改以把証交稅調高到千分之六取代, 最後這場大戲就此落幕!
當大家都說是因為課証所稅導致股市連跌19天指數大跌, 你沒有注意到的是之前的, 在民國78年前8個月台股漲了近3倍多(大家可以看下表, 78年初才2339點, 在號稱要課稅時 指數到了8900點) , 如果加計前一年77年, 指數約漲了近8倍 (台股是從77年8月開始指數從一千初頭急漲), 當時大家本來就對股市的急漲有很大的 疑慮, 課証所說只是引發了投資者的信心危機罷了, 和今日跟本不能同日而語。 而這場風暴平息後, 台股一路走揚, 在78年底指數達到9624點, 在隔年(79年) 2月創下歷史天價 12,682點. 也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