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泡沫




泡沫



拜頻率愈來愈高的金融風暴所賜, 大家對於泡沫這個字眼也愈來愈熟悉



為什麼會有泡沫? 這是因為市場上過多的金錢集體追逐單一或多項商品, 往往造成這些商品不合理的快速膨脹, 就如同泡泡一樣愈吹愈大, 而泡泡表層薄膜又不足以抵抗隨著泡泡漲大的內部壓力時, 自然泡泡就破了, 只留下一地的泡沫.一切又回到原點, 除了水和肥皂, 什麼都沒有.



泡沫這個名詞, 首先是被引用在日本經濟泡沫化. 那日本經濟是又怎麼形成泡泡的呢?



首先, 二次戰後日本國防軍事的限制下, 日本相較於當時多數的亞洲國家, 不必花這麼多的錢在國防上 (當時台灣的國防外交預算佔總預算的60%), 再加以韓戰、越戰的爆發以及日本人勤奮的性格, 日本開始在工業生產上取代歐美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當然也同時累積了大量的財富. 接下來, 日本的大量貿易順差, 造成了其他國家的怨言, 於是在1985922於美國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 (就是小鬼當家中跑去紐約市住的那家飯店)簽下了廣場協議. 美元對日元從1:250 在三個月後 日元升值到1:200, 一年後到1:120. 一直到今天將近1:91.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保護日本的出口業, 運用了大量的外匯存底, 採取了緩步升值的策略. 也種下日本泡沫經濟的禍根.



為什麼如此? 因為緩步升值你等於告訴大家接下來日元會一直漲, 這就跟張忠謀告訴你未來一百天台積電會一直漲的結果是一樣的, 於是全世界的熱錢全部湧入日本. 這些熱錢的湧入當然不會只是放定存, 於是進入了股市、進入了房地產.再加上日本人本來就富有, 資金不虞, 讓火愈燒愈熱. 熱到什麼程度? 日經指數在1989年最高到38957(目前是10500點左右), 你說這樣的本益比不是高到不可思議嗎? 其實不然, 其實當時的本益比並不高, 為什麼? 因為很多公司直接把資金拿去炒股票炒房地產, 所以當股價上揚時, 上市公司的EPS和每股淨值也高的嚇人。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 如果把當時東京所有的土地都賣掉所得的錢, 足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如果你去貸款, 你可以貸到房價的110~120%, 是的沒錯, 因為銀行已經貼心到把你貸款到核准這段期間房價的再上揚都考量進去了. 在這種氛圍下, 即使你原本是保守理智的人, 最後也把錢投進去, 因為你不這麼作, 你馬上變成窮人一族.



後來發生在台灣的故事等同於日本的翻版, 同樣的背景, 大量的出口和貿易順差造成美國壓迫新台幣巨幅升值, 在二年多USD/NTD從固定的1:40一路升值到1:28, 同樣的台灣央行, 為了保護出口業, 採取緩步升值策略, 造就大量熱錢湧入, 同樣地, 民間財富和外來資金相互呼應. 股市房地產齊揚, 台股首次上萬點. 國泰人壽當時創下天價每股1555. 當時有錢人玩股票、房地產, 中間上班族就是把錢投進鴻源等這類吸金公司賺取一個月3~5%的利息(年息36~60%), 沒錢的則是熱衷於大家樂, 全台灣瀰漫在一股快速發財的氛圍之中, 當年某期的美國商業週刊封面即是引用中華民國國號(ROC), 改為Republic of Casino (賭場共和國)來形容全民皆賭的瘋狂情況.



那麼美國呢? 我遇到的有二次, 一次是西元1998-2000年的.com 風暴, 另外一次則是最近一次的金融海嘯. .Com泡沫時代由於Internet的興起, 大量的資金湧入相關企業和股票造成這些公司股價不合理的上揚.不過相較而言, 後者比較屬於全面性.



美國金融海嘯之前談過, 請參見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 不過這是偏向金融桿杆化操作的部份, 真正影響美國人的, 是房地產上揚所形成的財富幻影. 事同樣起源於美國聯準會主席Greenspan 為了解決.Com風暴大幅降息的結果, 一開始只是由為借貸成本低, 買比租划算, 於是很多人開始借錢買自己的房子, 再加上新興國家的掘起, 大量人口挾帶大量資金進軍到美國, 於是一些受外國人青睞的地區, 如加州和東岸大城市等房價開始明顯上揚, 房價持續上揚的結果, 一方面吸引了投資客的進場, 另一方面對於還沒有買房的人形成一種壓力再不買就買不起了, 於是更多的資金進入這個火紅的市場.



我之前的文章房地產之我見, 有提過房地產的特性之一, 就是如果A地以高價賣出, 那麼隔壁的B, 即使是30年的老房子也會跟著上漲. 於是就這樣, A City上漲帶動了B City的上漲, 加州的房子漲完了, Arizona 的上漲, 然後是德州接手, 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的房子都上漲了, 形成了一種財富的幻影, 當然, 在資本主義的美國, 這種幻影是會成真的, 因為銀行會鼓勵你去做re-finance (再融資), 於是大家更有錢了, 買東西更不手軟, 這樣的消費力馬上鼓舞了亞洲這些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 泡沫開始向世界蔓延.



寫了一堆, 倒不是要去紀錄世界泡沫史, 這是因為之前一位大陸的朋友看了我唱衰中國對我大表不滿. 上証A股的市盈率(本益比)還不到25, 比台灣股市低多了(據証交所資料, 台股八月底本益比是103.77倍, 亞洲最高) 更何況中國是一個經濟持續成長的國家, 這樣的市盈率算是偏低的了其實你只要對照一下發生在日本和台灣的情況, 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偏低的市盈率非常正常 但是也一點都不正常.





  1. 太多的公司把資金投入在股市和房地產, 這二項的上漲帶動了公司盈餘大增, 但是反之, 如果有一天這二項崩盤了, 公司馬上反受其害 (p.s 由於大陸大多數上市公司營業項目都有投資和不動產開發這一項, 因此和台灣不太一樣, 投資收益不列為業外收益, 而是主營收益). 這件事在最近大陸炒的火熱, 白酒大廠─五糧液挪用五千萬人民幣炒股即可見一般)

  2. 太多的公司有著過高的負債比, 這一點在下一個泡沫─中國提過了, 台灣和香港上市公司多數的負債比都在30~70%之間, 但是同樣的數字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則是在100~300%之間.舉債擴張這是聰明之道, 但同樣的道理, 一個浪頭打來, 會淹死的也多半是這些聰明之士.



當然, 這樣說大陸似乎也有點危言聳聽, 主要是中國和日本台灣最大不同的是, 他不僅僅是經濟的大國, 同時也是政治上的大國. 他有能力不任由美國予取予求.(或者說美國自己的問題也一頭燒) 。但是中國相比於日本和台灣, 卻也有著其他的風險, 那就是這個巨人長的太快了, 日本和台灣花了30年達成的事, 他幾乎在十年內就完成了, 也造就這個巨人常常發現自己的五臟六腑在配合耳軀的運作上, 總有些相衝突之處. 這些問題我相信中國中央的領導人非常清楚,只是中國本身內部還存貧富懸殊、區域發展不均..等更多的問題或是甚至令出中央 地方陽奉陰違的情況時有所見.再加上中國歷史情懷作祟, 讓領導者往往希望自己任內留下太平盛事的美名.因此朱熔基時代的一次到位的宏觀調控嚴打政策, 到了溫家寶的時代, 往往也只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





今天不管是北京或是台北, 甚至是Washington DC 的領導者, 往往沈迷於股市或是房地產上揚帶來的景氣假象. 認為讓一部份富起來會帶動消費, 進拉動景氣, 最後讓全民受惠.殊不知這種上漲只是一種迷幻葯效應. 特別是房地產的上漲, 迫使大量的年輕人(甚至他們背後的父母)必須要把現有和未來的財富主要用來支付在房子之上.如此一來,  無形中也壓迫了中產階層的產生和他們未來的消費, 更慘的是, 房地產是高度桿杆融資和長期持有的投資商品, 這些目前高價購入房地產的人, 都是建立在房地產長期上漲的假設之下, 一旦情勢逆轉. 那恐怕才真是人類最大的泡沫. 這正是目前發生在美國身上的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