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兩岸新爭議

兩岸新爭議

看到這個標題, 我想很多人可能以為又要談二岸間競合的關係. 其實不然。坦白說, 不管台灣有多少人不想和大陸統一, 有一件事是無法否認的, 那就是二岸政權間曾經處著重疊和承繼的關係, 也就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曾並存在同一塊土地的, 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多的"財產"其實是承繼中華民國而來的. 當然, 形成這樣的關係, 並非商業買賣而是戰爭的結果.

過去, 由於二岸之間相不承認, 因此, 自然沒有財產歸屬的問題, 但是隨著二岸的開放, 特別是雙方都覺得應先拋開政治面, 從經濟面著手, 那麼很多有趣的事就要發生了, 之前一些歸屬於國有財產的問題, 或許隨著戰爭還好解決, 但是別忘了, 還有不少是"民間企業", 母公司搬到了台灣, 而子公司卻是在大陸發光發熱, 現在和解了, 媽媽要怎麼認回兒子? 那可能要比八點連續劇更有意思了.

還記得1997年我在美國唸書時, 有個project是作企業研究, 每一組要找一家企業研究並上台報告. 有一組作的是中華航空公司(China Airline), 和往常一樣, 通常這種事都是亞洲人作研究, 美國人不唸書, 只是上台耍嘴皮子. 該組上台報告的是一位律師, 和往常一樣, 他要先作總體的心得摘要報告. 他一開口就是....."在這次的研究中, 我們最大的發現是China Airline居然不在China. So, where is it? It is in Taiwan. How about Taiwan airline? There is no Taiwan airline, only China airline. How about the airline in China? It is called Eastern Airline (東方航空)......你或許不相信, 這位老兄就在China和Taiwan之間講了近二十分鐘, 台下除了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學生, 連老師在內全部都聽的霧剎剎.

是的China airline不在China, China Petroleum (中油, 未改名前), China Television(中視)和China Steel (中鋼)都不在China, 而在Taiwan, 相對的China Post (中國郵政), China Telecom(中國電信)都在China, 因為台灣的叫Chunghwa Post(中華郵政, 未改名前) 和中華電信 (Chunghwa Telecom). 這類的例子有一蘿筐. 但是真正的問題並不在這些引人誤解的名字上, 而是一些真的原本為同一公司, 但隨著戰亂而分裂的公司.

舉例來說, 很少人知道, 大陸最著名的啤酒集團─青島啤酒, 其實股權是屬於國民黨旗下一家叫"齊魯公司"的. 因為這是一家民營企業, 所以和政權移轉無關, 同樣的, 台灣經濟部旗下有一家叫耀華玻璃的, 這家扮演著類似控股公司的角色, 在台灣投資近200家的公司, 但是如果你在Google上打上同樣的字, 你會發現大陸有一家一模一樣的上市公司也叫耀華玻璃(www.yaohua-glass.com/), 為什麼?當然這二家原本是同一家啊!

如果你覺得以上二家不夠知名, 那麼再告訴你一家有名的公司─陽明海運, 他的前身是清朝設立的招商局, 當時負責中國內陸和近海的船泊運輸, 也是中國股市上市的第一家(請參見 大清股災 一文), 在二岸分治後, 由於船泊運輸走的是國際線, 台灣害怕權力被大陸繼承, 所以改名叫陽明海運, 而招商局這個機構到目前一直存在, 不但在港滬二市掛牌上市, 旗下還有港口、航運和銀行(招商銀行)。

同樣的情況在金融業更是比比皆是, 中國四大銀行, 中國銀行、農民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 往來大陸的人一定不陌生. 這四大銀行中, 工行和建行是大陸解放後(請恕我用大陸用語)成立的, 自然和台灣扯不上關係. 農民銀行則是成立於民國時期, 他們在台灣的兄弟, 就是已經和合庫合併的"中國農民銀行", 另一家來頭不小的, 則是中國銀行, 這是在清朝時期成立的三大銀行之一 (1897年, 光緒23年), 這三大銀行分別為中國通商銀行、戶部銀行和交通銀行. 戶部銀行在國父推翻滿清後, 改名為"中國銀行", 原本是作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之用. 後來這個銀行隨著國民黨來到台灣之後, 因為同樣銀行有牽涉到國際, 所以改名為"中國國際商銀", 後來和交通銀行合併, 成為今天的兆豐銀行.

你或許發現了, 這裡也有著同樣熟悉的名字─交通銀行. 是的, 兩岸都有交通銀行, 如前所述, 這也是清末最早設立的三家銀行之一. 二家也是兄弟銀行, 台灣的之前英文叫ChaoTung Bank, 大陸的叫Bank of Communication.

至於還有一種模式的, 就是上海儲蓄商銀, 這是源自民國時期的富翁榮家,這家銀行隨著戰亂一分為三, 在台灣、香港和上海都各自有一片天.

至於這些爭議會怎麼解決? 我想最後應該是喜劇收場, 例如招商局目前就很積極的想買下陽明的股權, 讓兄弟重歸舊好.未來二岸簽定MOU後, 這些有歷史背景的台灣銀行可望优先受惠吧.

談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大陸人總愛問台灣人對二岸的看法, 在一次有地方官員的場合, 我就大談"我一個中國政策的實行者, 因為我先搭Air China(中國國際民航)從杭州到香港, 再搭China Airline 從香港到台灣",聽元我的話後, 在場一片掌聲 看來China airline 搞不好也有機會受惠於名字.

以下是一些兩岸相行, 但限於名字被台灣先用了, 大陸只好改用他名的例子. 想想當初阿扁為了正名, 輕易就把一些名字放棄真的太笨了, 好歹也應該交給蘇富比賣給一億8千萬的.

台灣 中國

中油 (CPC Corp, Taiwan)        中石化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中石油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中國電視 (China TV)              中國中央電視 (China Central TV)

中國鋼鐵 (China Steel)          寶鋼 (Baosteel Group)

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         中國國際民航 (Air Chi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