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科學園區嗎?

這是我一年半前寫的文章...配合上目前大家吵的正熱的工商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爭議, 或許可以有一點省思吧..rus.

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科學園區嗎?

搬到龍潭一年多了, 前陣子電視上一直在報導龍潭科學園區的購地弊案, 但是一直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於是今天下午閒來無事就花點時間去找一找.

龍潭科學園區離龍潭市區不算遠, 約5分鐘的車程.進到園區後, 馬上印入眼簾的, 就是一座巨大的友達廠. 但是除此之外, 整個園區卻是冷清的可憐. 偌大的園區, 我想大概只使用了20%左右吧, 除了友達之外, 只有零星的5~6家, 散佈的不同的角落. 園區內柏油路,路灯一應具全 還有一個龍潭科學園區管理處. 我想在此地上班一定很輕鬆愉快.

台灣到底有多少個科學園區? 我本來想Google一下, 或是上國科會網頁查詢, 但可惜後者網頁一直出現error message. 我印象中是去年立委在審預算時, 有一位立委吃驚的發現, 台灣除了三個縣市之外,原來每個縣市都有科學園區, "我以為台灣只有竹科、中科和南科" 這位立委這樣說. 換言之, 台灣應該有20個左右的"科學園區", 想當然爾, 這自然是我們偉大政府和民意代表為了討好選民的精心代表之作.

為什麼廠商想進科學園區? 就實質上而言, 有二大好處: 第一. 租稅上的优惠 第二、單一窗口的高效率. 事實上, 這二項好處, 也是科學園區一直受人非議之處。以第一項租稅上的优惠來說, 這幾年來一直飽受爭議的地方, 主要是, 經過這幾年的演變, 台灣很多當初的"高科技"產業, 早就成了"低科技", 毛利率只能力爭保5%, 連賣鞋子的都不如. 但是仍坐享政府補貼的优惠. 形成政府用全民的錢, 去補助這些財大氣粗的科學園區大廠. 形成這些廠賺的多, 但是繳的稅卻是少的可憐, 每當政府要求檢討"獎勵投資條例"時, 這些大廠動則就是以全球競爭為由, 不惜要脅要把工廠移往海外, 造成本地失業率提高 再配合反對黨的攻訐, 造成政府不敢動彈., 就這樣, "高科技"業是台灣最突出的產業, 同時也是相對比例繳稅最少的產業

至於第二項, 單一窗口的高效率, 這樣的理由更是好笑, 政府"本來"就應該要提高行政效率不是嗎? 當面對廠商批評政府行政效率不彰時, 政府不力求改進之道, 反而新增了單位, 以單一窗口來"提高效率".

撇開創造稅收不談, 這幾年來科學園區一直是台灣最大創造外匯的產業, 也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中最有競爭力的一環. 但是問題是, 如果不以"科學園區"的模式, 難道台灣就會失去競爭力嗎? 當然不是, 因為台灣除了這近20個科學園區外, 還有上百個工業區.事實上, 科學園區的設立某種程度也造就這些老工業區的衰退, 再加上台灣近年來產業的外移, 因此, 不難看到許多的工業區, 裡面冷清的只剩幾家工廠. 無形中, 又再次形成投資的浪費.

尤有甚者, 就如同廣設大學一樣, 在台灣政治角力日趨激烈下, 科學園區成了民意代表或是地方首長"表現政績"最好模式之一, 好像只要成立了"科學園區", 這個地區馬上就變發達起來一樣. 於是乎, 因為招商的不足, 一些莫名其妙的企業也進了科學園區, 像高雄市在謝長庭任內大力發展的高雄軟體科技園區, 最後裡面只有一家漁船公司.

建立一個科學園區要花多少錢? 以龍潭科學園區為例, 購地花了109億, 這還不包括後續要整地、開馬路、公共設施的錢. 而這一切只為了能去服務園區內七家廠商的要求. 坦白說, 我完全看不出來為什麼友達(前身是廣達旗下的廣輝)為什麼非得要設到這裡不可? 難道在桃園眾多的工業區或是台灣其他的科學園區都完全"客滿"要讓政府重新再開發一個"科學園區"嗎?

為什麼要建這麼多各式各樣的"科學園區"? 理由之一, 就是產業的聚集性, 竹科也正就是靠著園區密集地將上下游整合, 才有台灣今天在科技業的成就. 這是前人的智慧, 可惜後來的官員只會一昧追隨.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要創造各國園區的差異化. 只是過去台灣政府一直被商人綁架了. 今天A公司有意投入生物科技, 於是就在A公司屬意的地區, 成立了一個生物科技園區, 明天B公司也有意投入生物科技, 但是B公司說我的人材和我的週邊企業都在南部, 如果政府不配合, 那就是政府無意去拼經濟. 於是, 在南部又再成立了一個生物科學園區.

事實上, 一個科學園區的設立, 對政府而言, 耗費的不只是經費. 更是國土的浪費. 過去地方政府熱愛科學園區, 除了可以繁榮地方之外, 更重要的, 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炒作地皮和承攬工程的機會. 因為原本不值錢的農地, 搖身一變, 成為了工業用地. 園區周邊的土地還可以有機會晉身成為工商綜合區. 這種事, 以前在工業區時代就玩過一次了, 才會造成今天台灣到處都是荒廢和低效率的工業區. 今天大家只是把工業區再升級成為科學園區, 原本在工業區裡作螺絲的, 作模具的, 現在在科學園區裡都改行作"精密機械". 犧牲的是什麼?是我們政府的預算, 是我們國土從農地變成了工業用地. 農地很容易就可以變成工業用地, 但是工業用地卻很難再回歸農地.

龍潭科學園區的故事迄今仍不停的在上演. 在彰化二林, 原本是一大片的農地, 為了配合友達的擴建.全部準備作為中科二期. 完全是為友達量身訂作的園區, 但是可笑的是, 當全球面板不景氣, 友達面臨資金危機, 想暫停次世代廠興建時, 地方政府卻不願意鬆手.換言之, 如果景氣持續惡化, 友達最終"無限期"延長投資, 到時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政府花了百來億, 砍了上百公頃的甘蔗田而成立的, 一個空有管理局沒有廠商的"科學園區"

過去幾年來, 靠著全球化競爭, 台灣政府一直淪落廠商"綁架"的對象. 其實今年的不景氣, 也正是台灣政府應該要好好去思考調整產業政策的時機. 大家可以想想是否可以:

  • l 以現有工業區來取代新設立的科學園區, 並減少不必要開發

  • l 強制要求同性質的產業集中到特定園區來

  • l 要求園區廠商更合理的負擔園區本身的成本(目前台灣科學園區作業基金已經負債1千多億)


最後, 我想說的, 還是一直在本版提的, 我們該學著去評斷一個政治人物的表現, 不再會是他任內作了多少座橋或是興建了什麼大學或園區, 而是在他的任內的資產負債表中是否真的提高了所有居民的"業主權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