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第一金GDR疑雲

第一金GDR疑雲

 

最近手上的事忙的不可開交, 似乎也有一段時間沒來更新這裡的文章. 在下週去美國之前, 我想先把手上進行的一個教案, 將其中的疑雲和大家分享. 也就是標題, 第一金控在2003年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產生的爭議.

 

談起第一銀行, 如果在台灣股市打滾過一段時間的人一定不陌生. 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被業內人士稱為”三商銀”. (這是一個老笑話, 早期很多人聽說三商銀前期看好, 結果找遍報紙也找不到一家叫三商銀的, 後來不少人直接去買了”三商行”). 在台灣早期金融管制的年代, 三商銀是少數具有全台據點的商業銀行, 也是很多人不得不打交道的對象. 也因而累績了豐厚的資產和盈餘. 成為當年直屬長官─台灣省政府最重要的金雞母之一.

 

身為金雞母, 想當然爾, 自然也是當時省議員們覬覦的對象. 因此, 從關說放款, 分行地點辦公室的租賃, 人事..等,都有強烈政治力介入色彩. 最有趣的是, 有一年某位省議員介入某家銀行的年節禮品, 結果放假前一天下班時, 只見台北市重慶南路上, 許多該行職員人手拿一個工具箱回家. 不過反正在半壟斷下, 三商銀還是很賺錢, 大家一點也不在意.

 

天底下當然沒有這種天天過年的好事. 首先是財政部在1990年開放銀行執照, 同時核准了16家新銀行的成立. 銀行開始進入戰國時期. 接下來, 在1998年的凍省. 宋省長決定先出手, 在凍省前先決議將三商銀民營化. 對省議員而言, 這件事代表的意思當然是”能撈趕快撈 不撈就來不及了”.

 

省政府時期規定每年有上繳法定盈餘的壓力, 因此三商銀不敢過度打呆帳.(會影響盈餘)、政治力介入, 再加上新銀行的搶奪. 最後的結果是, 到了民營化後, 三商銀帳上都出現了高額的逾放比.

 

2000年扁政府上任, 為了整頓金融, 也為切斷國民黨的金脈, 派了自家人馬, 前高雄銀行董事長陳建隆進入第一銀行擔任董事長. 陳建隆上任後, 的確不負眾望, 施行美式鐵腕作法, 一口氣調整了總行多數的主管, 包括總經理. 資遣和優退了數百名員工. 大幅打消呆帳, 並首創台灣出售不良資產的範例. 在2002年一年就出售不良資產新台幣503億. 一口氣把銀行逾放比從原先11.47%降至3.77%,當然這麼作不是沒有代價的, 當年第一銀行的獲利為鉅幅虧損325億元.

 

為了彌補大幅打消呆帳造成適足資本率的不足, 以及改善銀行體質, 於是第一金控(2003年1月成立)決定要發行約當十億普通股的全球存託憑證(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 GDR), 除了希望引進資金改善財務狀況外, 也希望能透過向海外發行, 一方面提高銀行海外知名度, 另一方面最好能引進國際策略投資夥伴, 協助第一金控調整體質. 由於這項發行如此重要, 於是第一金控找上了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花旗環球證券(Citigroup Global Market)來共同承銷這筆十億股, 預估金額為6億美元的全球發行. 並決定兵分二路, 由第一金控董事長總經理董瑞斌帶一團前往美國, 第一銀行總經理蔡哲雄負責歐洲. 預期為期二週的法人說明會(Global Road Show)後, 再協議訂價策略.

 

然而, 就在2003年7月9號, 在第一金代表團出發法說會的前一天, 第一金向證期局提出說明, 更換花旗環球, 也就是說未來第一金GDP承銷商只剩德意志銀行一家. 原因是花旗環球給第一金的建議售價要折價30%, 而第一金認為太低, 最多只能折價10%. 簡單說,  A說不能作, B說可以作. 那當然就全部給B做就好了.

 

接下來神奇的事件出現了, 正當第一金在作全球法說會時, 努力”拼經濟”的陳總統在7/16號宣佈, 未來海外發行的GDR將不受三個月閉鎖期限制. 當時, 這個條款被稱”一銀條款”或”陳建隆條款”. 後續效應是什麼? 接下來大家就知道了.

 

7/23號第一金終於完成GDR訂價, 每一股GDR約當20股台灣第一金普通股. 每股發行價格為10.3美元. 如果以7/23當天第一金收盤每股20元計算, 約當是GDR每股折價11.4%.

 

沒有閉鎖期, 折價11.4% 這二件事告訴你的訊息是什麼? 對我來說, 這代表著二個字或五個字. “套利”或”無風險套利”.

 

果不其然, 很快地德意志銀行宣佈, 第一金GDR得到市場熱烈搶購. 認購量已經超過承銷量的二倍. 第一金控GDR發行大成功. 不但順利募得5.15億美元(約177. 24億元新台幣),並成為第一家發行GDR的金控公司,第一金GDR預定7月28日繳款,當天在盧森堡交易所掛牌上市,並且同步開放贖回。

 

接下來真正有趣的事情來了. 執政黨宣稱的大勝利, 在反對黨立委緊盯下, 發現這個”海外發行”,最大的認購者居然是台灣的元大京華證券, 一口氣買了下發行量的26%.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 大家更進一步發現, 當台灣政府宣佈取消海外GDR三個月閉鎖期的7/16號到完成訂價的7/23號四個交易日, 台灣第一金的融券(放空)增加了93,302張. 而從訂價確立的7/23號到7/30日間融券再增加66,708張. 二者加起來約計16萬張, 而平均放空價為新台幣21.08元. 如果用GDR訂價反算約每股新台幣17.72元來算, 這16萬張(1億6千萬股)的獲利差不多為新台幣5.37億元.

 

那麼你猜最大的融券方是誰? 答案是德意志銀行. 而本土券商中融券最多的是誰? 不難猜,  當然就是元大京華證券.

 

然後呢? 被挖出來的事情愈來愈多. 包括整個承銷案中保留了10%的員工認股(等於有1億股第一金普通股). 和GDR一樣, 這些股票的認購價低於現貨價每股2.28元.(20元和17.72元), 其中有77%交由董事長陳建隆支配. 換言之, 陳掌控了至少約1億7千萬的利益.(如果用放空均價來算是2.3億). 這些股票由誰買了? 沒人知道.

 

最後呢? 根據當時的財政部長, 也是本人”恩師”的說法, “過程沒有違法 但有瑕疵”.因此,  最後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下台. 整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也就是這些人拿了錢, 但是也得到應有的懲罰(下台), 所以呢? “惡有惡報”?(哈) 德意志銀行和元大京華證券有受到任何處罰嗎? 沒有.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之前報載某位來自中國大陸小朋友的作文, 我立志長大以後要做貪官.

 

Anyway, 再一次, 這只是台灣股市眾多狗屁倒灶的事其中之一.

 

14 則留言:

  1. 運氣真好, 第一時間就看到 R大的新文章.

    回覆刪除
  2. I have read all you articles. I enjoyed very much all of them.

    回覆刪除
  3. hi MF Shih:

    TKS, appreciate it.

    回覆刪除
  4. 不好意思!我有一點不太了解這要怎麼套利?買一銀GDR同時空一銀股票嗎?

    回覆刪除
  5. 真感謝你po這麼多你的case studies. 很期望在看到下一個

    回覆刪除
  6. 不知道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美國
    一樣會被搓圓仔湯搓掉嗎?

    回覆刪除
  7. 真是有夠黑的
    台灣政客就是只會黑自己人民的血汗錢啦

    回覆刪除
  8. 在美國應該也會被搓掉, 金融海嘯後所有東西也被搓掉了.

    回覆刪除
  9. hi Elitie:

    我人在美國 再加上手上的事 可能短時間內不會有新的文章...你可以到"台灣股市的亂七八糟"的分類下 裡面應該有5~6篇類似的文章.

    回覆刪除
  10. Hi Rus:

    1.財政部首次開放新銀行執照申設放榜日期 1991-06-27.

    2.怎沒講到金融六法 ?

    回覆刪除
  11. HI Hare:

    1.如果要嚴格說 也是1991年開放15家 1992年再開放1家

    2. 銀行二法和金融六法屬於第一次金改部份, 本文不是教案或論文, 田此未對時空背景作任何論述. 重點還是在描述GDR部份的疑雲.

    這篇正式的教案應該有超過15頁, 裡面就會去提你要說的一次金改部份.

    回覆刪除
  12. 理論上GDR的價格跟公司第一上市地的價格會是一樣的,但是每個市場的特性不一樣,所以『每個市場給予同一支股票的評價也會不一樣』,因此兩個市場上的同支標的物價格就會不一樣。

    GDR沒辦法直接拿來在台灣市場賣出,或從台灣市場買進第一金拿到GDR市場去賣。

    所以GDR跟第一上市地的價格會有價差,這種情況下要做到"無風險"套利也不容易,GDR折價11%,如果之後GDR價格沒有拉起來,不就沒利可套,反而還會有虧錢的可能。

    回覆刪除
  13. Hi XXL:

    以台積電ADR的例子. 你的確可以在台灣買進現股, 放空美國ADR, 再向保管銀行花旗銀行拿現股去抵. 當然, 如果只是1萬股這種, 花旗是不是會理你的.

    以第一金的例子來看, 這種放空的都是法人, 從中負責的都是德意志銀行, 我相信套利是可行的. 只是不是我們這種咖能做的就是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