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最近的經濟問題, 毫不意外, 歐債問題, 特別是希臘問題, 成為了投資市場的最大焦點, 市場大幅度的波動似乎也成了半常態,歐美股市動輒就是以2~3%的漲跌幅在波動, 甚至經常一些漲跌的理由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 當然, 這是投資市場的反應, 但如果回到現實營運的市場中, 感覺起來似乎更慘, 我遇過不少人告訴我, 他感覺似乎重回2007年底那種不安和焦慮的情況, 訂單開始萎縮, 連帶他們也不敢備料, 甚至一些人在2008年學到了教訓, 知道到時要關廠勢必承受不少壓力, 就先順勢把中國大陸的工廠收了, 把錢轉進投資市場.
其實會有這樣的情況也不難理解, 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 雖然經濟成長依舊, 但速度明顯放緩. 失業率依然高掛, 而且有惡化的可能. 原本大家期許的選舉行情帶來的政策利多, 反而也因為選舉, 在兩黨爭鬥下變得動彈不得. 另一個新興市場大國─中國, 因為高漲的物價, 迫使中央不得不緊縮貨幣, 結果是原本大量依靠貨幣吹起的泡沫出現裂痕.而受歐美影響而下滑的出口, 更是讓問題雪上加霜. 至於日本和歐洲更不用說了, 一個還沒從核電問題爬起來, 又受到了高匯率之苦, 另一個則是目前世界問題的核心. 全球四大火車頭, 看來沒有一個有能力去拉抬全球經濟. 更重要的是, 此時多數先進經濟的地球人, 都面對了一個問題….對未來前景很擔憂.
不要小看這種對未來擔憂或不看好的想法, 當很多人對未來悲觀而採取緊縮的消費手法時, 經濟就會真的下滑, 這個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 叫”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
換言之, 如果大家相信未來會更好, 那麼經濟可能還有救. 如果大家都認為未來會很慘, 那麼經濟只有一條路: 下滑. 因此, 此刻如何提振大家的信心就成了決策者一件最重要的事….那麼什麼是提振信心萬靈丹呢? 當然是QE3.
談到QE(量化寛鬆), 大家受到媒體的影響, 很直接的想法就是印鈔票. 事實上如果你去了解一下QE1和QE2的背景, 你會了解二次QE各有其目的.
以QE1來說, 的確是印鈔票沒錯. 當時是金融風暴的高峰.市場上很多的錢”不見了”. 什麼叫不見了? 這就和每次股災後, 新聞會報導平均每位股民損失15萬, 然後必然會有一堆人問…那些消失的錢是到哪裡去了一樣. 當時由於大量的資金被投入層層桿杆下的MBS 或CDO, 當源頭房地產下跌, 造成了這些金融衍生商品價格的巨幅滑落(甚至是沒有價格), 造成了市場上流動性出了問題. 因此Fed選擇了印鈔票, 用了約1.75兆的資金去買進這些沒有價值的MBS, 進而創造市場的流動性(請參見”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
那麼QE2呢? QE2發生在2010年底, 當時主要的背景是美國股市已有起色, 但經濟一直沒有明顯好轉, 因此美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刺激方案, 包括購房可以抵地產稅(Property tax), 賣舊車換新車有補助, 或是如雇用勞工政府給錢…等, 這些政策再加上金融風暴期間, 美國政府拿了一堆錢去救二房, AIG…等, 結果是, 美國政府債務出現了驚人的成長. 以一年超過一兆美金的速度在成長. 換言之, 美國政府需要舉更多的債來因應政府支出, 照道理說, 當你舉債增加, 發債的成本(利率)也要增加才對. 可是問題來了, 如果一旦利率升高, 那麼復甦的經濟, 可能又要成為幻影. 於是一位仁兄出現了, 告訴美國政府你就儘管發債, 賣不出去的我都包了. 這位仁兄想當然爾, 就是Federal Reserve. (感覺起來就像當初台灣很多電子公司把貨塞到什麼開曼群島子公司一樣). 不管如何, Fed這一舉成功讓利率維持弱勢. 再加上當時投資風氣愈盛(或投機), 因此QE2被市場解釋為有更多的資金流入的市場, 在投機客的拉抬下, 從股市、房地產、黃金到原物料和糧食無一不漲.
那麼QE3呢? 其實如果你看看我之前的文章, 我一直認為除非出現重大事件(例如歐洲終於倒債, 或是美國經濟出現急速下滑)否則短時間不會有QE3, 但是會出現實質是QE3但不叫QE3的東西. 事實上, 過去幾個月中, Fed的作為的確如此, 包括推出了1. 宣告2013年前維持利率低檔 2. 反轉操作(operation twist)來拉近長短期利差. 以意義來說, 這些都類似QE2, 透過壓低利率來告訴大家, 你們就放心買房放心買債, 因為我保證了2013年前利率都不會有大改變. 但是很不幸地, 二次Fed的宣佈, 反而都讓股市大跌…理由很簡單, 大家此時都迷戀著QE之名, 而沒有人在乎QE之實.
事實上, 此時的Fed要怎麼推QE3也有其難言之隱. 就功能面來說:
- 市場上並沒有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 市場上利率已經夠低了(所以才要用Operation Twist來壓低長期利率)
現在推出QE3, 頂多只能讓股市再次大漲, 然後期待可以因此帶動更多消費外, 並沒有太多好處, 但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更大
- 美國政治的對立: 目前來看, 在總統大選任何的利多都有可能被共和黨抵制, 甚至多數共和黨支持度前幾名的候選人都嚴厲批評Bernanke.
- QE3要用多少錢也是個大問題: 如果只花個幾千億(如QE2的6千億或更少), 市場可能出現失望性賣壓. 如果過大(如超過1兆), 市場可能解讀為Fed認定潛在問題比市場更大才要如此大手筆, 同樣可能引發信心崩潰.
- 邊際效用遞減: 如果此時推QE3, 如果能順勢解決歐債問題最好, 如果不行, 結果歐債崩盤了, 那麼QE3效果必然大減, 勢必要再用QE4..最後的結果是大家對QE的效果會愈來愈麻痺. 結果也會愈來愈慘.
對我來說, 我認為QE除了QE1外, 其實真正的效果並沒有預期大, 只是因為帶動了心理層面的效應, 配合上全球熱錢, 才有了驚人的效果. 一旦大家對QE信心不在, 那麼問題才真的大了, 因為以目前來看, 似乎美國政府也沒有更好的工具了.所以Fed勢必要在最關鍵的時刻施行QE3, 這也是我認為短期不會出現的原因.
從過去二年美國超高的財政赤字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就不難理解, 歐巴馬政府過度依賴不受控制的Fed推行的貨幣政策以及把錢花在”救助”上的策略是不太正確的. 就我個人認為, 美國要解決經濟問題, 惟一可能就是真正地推行凱因斯式的財政工作, 利用大型工程的建設或是淘換, 讓最底層的人得到真正工作的保障, 而不是把錢花在救企業或是失業救助上, 很遺憾的是, 美國超高赤字已經造成, 現在要再說服大家再高舉債務, 似乎又成為一件難事了.
最後, 對台灣來說, 我覺得台灣政府要特別注意來自中國的虹吸效應. 大家或許知道, 像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債務比例相當高的國家, (日本債務佔GDP比, 比希臘義大利都還要高), 之所以一直沒問題, 是因為國內資金過於充沛, 因此每次政府公債根本都供不應求. 但是在資金全球化和自由化下, 卻有可能成為很大的漏洞. 特別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當中國開始緊縮資金, 不少在中國設廠的台商, 自然會想辦法從本國內吸金. 甚至不少受超低報酬率所苦的台灣金融業, 更是從中看到了一盞明燈.無不想辦法從台灣吸金, 轉至對岸, 這可以從最近一年來, 不少壽險公司熱衷發行3~5年期看似乎壽險, 但實為定存的美元保單可以察知.
兩岸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太小, 而中國太大. 如何避免以台灣有限的肥肉去餵中國這條巨龍, 我想這是台灣政府和央行要多加注意的了.
最後的最後, 最近一直在忙我的金門投資案和手上一堆瑣事, 看了看本站文章超過一個月沒有更新了. 但每天都還有數百人造訪. 實在很感謝.
分析得頭頭是道,謝謝你
回覆刪除I am one of those who almost come everyday. Thanks. Folk.
回覆刪除終於盼到Rus 大的新文章~
回覆刪除有個小小疑問? . 歐債的到期日在明年Q1-Q2 的金額還算蠻多的. 萬一有人倒了, QE3 會不會提前實施?
再麻煩Rus大解惑~ 謝謝.
Hi MF Shih:
回覆刪除Thanks for your support...really appreciate it.
Hi 國家債務基本上就是不停舉新債來償新債, 因此對舉債國來說, 他希望的就是大家都不要太過關注, 讓他們能不知不覺的一直舉債就好. 但歐元區的問題被提起後,基本上已經很難大家不去在意這件事, 也因此這些事會如潮水般在未來N年中不停出現.差別只在大家注意的是希臘, 還是加上西班牙葡萄牙 或更多國家...
回覆刪除以目前的作法, 最直接的問題出現在希臘, 歐元區主要國家(法德)面對國家的反對聲浪, 自然一方面希望希臘(或未來受舒困國)能自我就財政改革, 另一方面也希望債權人能打點折..可是問題是這些債權人主要就是歐洲的大銀行, 如此一來勢必造成銀行的大幅虧損.
所以我猜解決之道 應該會是如同美國當初的作法一樣, 把個別國家債務或銀行債務, 轉為歐州級的債務.(在美國就是Fed來承受), 只是歐洲不是美國, 這樣作能不能得到各國的支持就不得而知了.
回到QE3, 很明確地, Fed打的如意算盤一定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希望是大家一致期待下, 他才出手, 這樣較不會引起爭議. 當然如果歐元區拯救失敗出現倒債, 甚至出現連瑣效應, 造成金融資產價值大幅下滑時, 很自然會是Fed出手的時候.
Rus大此文是至目前所讀過台,中,美網站中評論QE最為簡潔清礎的一篇
回覆刪除感謝之至
請教
處於這樣子的情境, 小民應當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