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漫步在雲端

漫步在雲端

除了偶爾作作選擇權, 這幾年我已經很少碰台股了, 手上的持股也不過3檔, 就在前一陣子打算利用台股上漲空檔出清一些陳年持股, 意外發現我持有的普安從30多元上漲到50元. 驚喜之餘我查了一下新聞, 普安每季營收都比去年同期下跌20%, 這樣股價還大幅上揚? 哦~原來這家已經被列為是”雲端概念股”。

記得五年前一位浙大的學生問過我, 台股上漲最主要推手是什麼? 我說是”概念”, 這種”概念”只要熟悉台股的人應該都有這種”概念”。簡單地說, 就是一種夢想. 這和現行多數的股票市場的概念也很接近, 股市背後的作手首先會有一個題材, 告訴股民們A這件事會有多偉大, 甚至可能改變人類的未來的習性, 然後和A題材相關的有B、C、D…等各股. 大家要利用A還沒有完成成型時趕快進場, 因為一旦A成熟了, B, C, D 市值都會是現在的N倍以上. 就這樣, 台灣股市充滿著各種概念, “MOU概念股”、”Windows 7 概念股”、”博奕概念股”、”雲端概念股”到早一點的”母以子貴”、”宅男概念股”、”節能概念股”…等. 結果是MOU簽定前, 概念股一直漲, 但是當MOU真的簽定了, 概念股反而跌了, 分析師會告訴你, 這是因為”利多出盡”了. 至於原本畫的大餅到底有沒有、會不會真如預期, 答案是”Nobody Cares”, 因為我們現在需要的, 是下一個概念.

其實這種”概念”並非台灣獨有, 也並非近期才有. 如上段所言, 這和股市運作基本上是很相近的, 因此才有源源不絕的概念. 早在十多年前我初入股市時, 翁大銘、雷伯龍、王又曾這些作手就在苗栗和新竹買進萬坪土地, 說要開發工業區, 到時這些公司EPS會到十元以上, 就這樣, 一些爛公司從個位數炒到50元以上, 甚至百元以上, 近20年過去了, 這些公司多半下市了, 那些土地還在那裡.

如果把這種概念放大到國際, 那就更多了.”.COM概念”、”糧食概念”到近的”黃金概念”、”礦產概念”…等比比皆是. 如果大家不健忘, 不過在2006年市場還流行, 因為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大量需求, 世界將發生資源爭奪戰, 因此, 糧食、石油、礦產無不飛漲, 原油漲到139美元/桶, 但是不到一年崩盤到39美元/桶. 當時中國中石化、中石油還以天價買下哈薩客等一些小石油公司. 當然, 我寫錯了, 大家是健忘的, 因為同樣的故事不到二年後又再上次上演, 至於石油和糧食到底有沒有缺乏? 沒有人在乎了. 目前最流行的是"黃金概念", 理由是美元大幅印鈔票, 可能造成以美元為主的貨幣崩潰, 於是只有黃金會重回人類的信心.

寫了這麼多, 本篇的標題是漫步在雲端, 我想以個人淺薄的知識說明一下什麼是雲端, 以及雲端成型後可能的影響.

什麼是雲端?

以常用的eMail為例, 如果我寄給你一封email, 這封信會寄到你的ISP(如Hinet)或你公司的mail server中, 當你用Outlook收件時, 這封信會下載到你的電腦來, 然後你再作閱讀或是回覆的動作. 因為這些都是在你的電腦中進行, 所以你的電腦要配有一些相關的軟体, 如email用的outlook, 如果信有附件, 你可能要有office或是看圖軟体, 有影片和音樂, 你要有media player。就這樣隨著我們對電腦的需求愈來愈大, 我們個人電腦的功能需要愈來愈強, 因此, Windows 和其他軟体公司推出更多更巨大的軟体, 結果是電腦愈跑愈慢, 還好Intel和其他硬体廠商也推出愈來愈強大的硬體, 所以我們幾乎2~3年就要換一次電腦, 這種WinTel (Windows+Intel)模式幾乎主宰了電腦業近20年.

現在這件事有了改變, 最大的主因是網路的頻寛大幅提高和價格下降, 很多東西其實可以在網路上處理就可以, 以Google的Gmail而言, 你的email不再是下載到你的電腦了, 而是放在Gmail的主機中, 這樣一來, 你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可以連上Gmail. 打上你的帳號和密碼, 你可以隨時讀取你的email. 尤有甚者, 你根本不用office, 因為你是打開遠端的office, 直接編輯, 同樣的道理也在影音player上, 如果你用過YouTube, 就是同樣的道理, 你的電腦不用裝什麼軟體, 而是由YouTube上去作撥放。這就叫做”雲端計算”, 應該傳統上你的PC上要作的運算動作都在遠端的”雲”上面進行.

從上面的例子你不難了解, 未來你的電腦不再會需要強大的CPU或是成堆的軟體, 惟一需要的, 是很快的I/O (Input/Output)處理能力和連線速度. 你也不用再花大錢去升級電腦硬體, 這些事是遠端的”雲”公司要做的事.

這樣的概念其實並不是什麼創新, 就個人所知至少十年前, Sun Microsystems就把這樣的概念實體化, 推出了Thin Client, 把電腦系統從PC-Server架構, 再退回到Mainframe-Terminal 企圖解決公司抱怨要三不五時升級公司個人電腦和一堆惱人PC系統問題. 不過當時談的是公司內部Intranet網路. 現在的雲端則是把範圍擴大到整個Internet.

那麼雲端真的成型對電腦業的影響會是什麼?

當然你不難想像, 如果未來大家都不需要每台電腦都裝一個Windows和Office這對Microsoft 這家公司影響會有多大? 同樣的, 由於未來主要功能著重在I/O而不是主機的處理能力, 因此走RISC架構的CPU(ARM)會遠勝過CISC架構的Intel & AMD. 接下來, 由於大家不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新硬體, 對於電腦製造商和配合的硬體零件製造商都會是一大殺傷力.

那麼在雲端時代會需要怎樣硬體?

首先, 現有的電腦硬體規格絕對已符合需要.甚至是遠超過實際需求. 未來更換電腦會和你換家電一樣, 因為壞了或舊了才換, 而不是因為跑不動

其次, 輕薄方便攜帶會成為主流. 上網的功能重要性會遠大於運算能力. 電腦會更接近消費型電子. 甚至是消費型電子產品和手機會取代電腦功能.

換言之, 我根本看不出來這件事對於台灣的電腦硬體商到底有什麼好高興的.

和Windows 7概念一樣, 大家總認為這個概念會帶動大量的電腦硬体升級, 但結果是現有多數的硬体基本上都超過規格了. 相反的, 就長期而言, 如果台灣廠商沒辦法找出藍海, 我相信多數現有的電腦硬體業會走向和家電業一樣的命運.

當然, 雲端也並非一拳打死所有資訊業, 網路設備業(如Cisco)、創新的消費型電子業(如Apple), 甚至上游到ARM架構下的如Broadcom, Qualcomm 到這方面代工的台積電, 以及資訊安全的如VeriSign…等都可能受惠. 只是要如新聞講的一面倒對台灣有利, 那我想可能真的見仁見智了.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失落的十年─日本泡沫

失落的十年─日本泡沫

這波的全球股市反彈,自今年三月起, S&P 500指數約從低點回升了60%, 從各方顯示的經濟數據也表現了經濟在好轉當中。不過對於未來, 倒是有著不多的看法, 從一些知名的經濟學者眼中, 這波災難還沒有結束, 現在的全球經濟像是走在鋼索之上, 稍有不慎, 會有另一波災難隨之而來。而對一些投資分析師來說, 全球經濟則是已經走出衰退, S&P 500上看 1200點...等不是難事. 當然這場心得發表會也少不了美國的官員, 基本上他們的說法都是經濟正邁向正軌, 所以表現之前的刺激政策是對的, 只是未來的路不免有些顛簸,當然你可能有時還會看到Fed主席Bernake 說, 我們絕對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Bernake 身為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萧條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失落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的研究專家, 他自然很清楚當時二國政府所採行的政策以及後來的影響. 我在本blog陸續寫過"美國經濟大蕭條"、"1997亞洲金融風暴" 以及"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一系列文. 這一篇就以日本泡沫經濟的成因和破裂再作說明. 大家或許可以對照一下和美國政府現行的政策有何不同.

一般談到日本泡沫多會從1985年9月的廣場協定談起, 很多人可能知道,  二次大戰後的日本, 一方面由於不必負擔大量的國防經費, 再加上日本人的努力勤奮, 日本創造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這當然引起了歐美國家的不滿, 因此在廣場協定中要求日元升值. 因而USD/JPY  從簽約前一天的1:242, 到年底變成1:200, 約一年半後變成1:120. 日元的升值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熱錢的湧入, 另一方面讓日本倚重的出口業受到重創. 也因此日本央行開始了利率寛鬆政策, 從1986年起把基準利率從5%分四次調降到3%, 隔年2月再調為2.5%, 此後維持了二年三個月. 此時的日本由於開始投入到創新和高科技業, 因此日本出口業很快又恢復了生機.

長期的低利率和不斷湧入的熱錢, 其實應該會形成通貨膨脹.恰巧日本是一個物資缺乏,  要大量仰賴進口的國家, 日元的升值剛好讓原物料成本降下來, 日本國內物價出奇的穩定, 也造成了主管的大藏省受到誤導: 通貨膨脹並不嚴重。當時正值日本經濟最巔峰之時, "Made in Japan"在國際上打的美國、德國這些國家無力還手. "日本第一", "日本管理學"成為當時顯學, 因此日本官員想藉機把日本打造成真正的世界第一, 這包括更開放的金融市場以及全新的國土規劃, 準備要打造全新的日本. 前者讓更多的熱錢湧入, 後者掀起了全日本一股國土熱. 從1986年起日本的資產就慢慢出現飆漲, 日本媒體以"乾柴"來形容當時經濟. 但如前所述日本的CPI 卻很低, 在 1989年時才到 1.1%, 1990年初到2%, 11月到3%. 由於日本官員過度相信CPI指標再加上過度的自信,  大藏省官員一直認為日本正走向正確的道路, 並沒對泡沫經濟進行嚴格的控制.

低利率、熱錢和政策鼓勵,  造成了日本自1985-1990年間的資產飆漲, 日經指數在 1989年達到38957的歷史高點. 整個東京區的土地地價加起來比整個美國還高, 大量的企業把資金投入到股市和房地產中, 而這些資產價格的再上揚, 讓母公司淨值更高 (請參見 "泡沫" 一文)

最後泡沫是怎麼破的? 答案是日本政府自己戳破的. 事實上自 1987年起, 資產的快速上漲就引起了大藏省的注意, 分別提出了限制銀行對不動產放款成長率不得高於銀行總放款成長率、對於短期(二年內)、中期(2~10年)和長期(10年以上)土地轉讓課以不同稅率和監控土地買賣...等措施. 問題是在泡沫瘋狂的年代, 政府的政策只是火上加油. 例如對短期持有加稅, 那麼稅的成本直接就反映到售價上, 反而讓土地更高..等,  股市、房市持續上揚. 所有的泡沫到1989年底達到最高峰。泡沫破裂的關鍵是1989年開始明顯攀升的CPI,   讓日本央行終於警覺到通膨的發生.  於是從1989年5月開始了連續五次的升息, 把利率從 2.5%升到了1990年的6%.在日本央行的大力介入下, 再加上一般投資者本來就居高思危的心態, 股市1990年開始像溜滑梯一樣下挫. 房市則是從 1992開始出現明顯下挫.

正當日本政府滿意著打壓通貨膨脹的政策見效時, 銀行的壞帳開始興起了, 由於泡沫年代大量的企業和個人以不動產向銀行抵押借款, 好買下那天價的房地產.(當時最高時 貸款可以借到房價的 110%,  因為銀行貼心的把核貸期間不動產的上漲也考慮進去了). 如今不動產急速下跌, 造成了銀行大量的壞帳, 許多大型銀行岌岌可危, 於是日本政府認為這些銀行"太大以致不能倒", 因為如果一放手可能造成整個銀行業的崩盤, 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降息 從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間(1991-2001)日本官方折現率從1991年7月的5.5%, 一路調到2001年9月大家熟知的0.1%. 自此迄今幾乎沒有改變過. (請參見下圖).

 

日本央行(BOJ)一連串降息的目的不難理解, 首先要減輕銀行的負擔, 其次是希望能刺激日本民眾和企業的消費與投資. 但其實效果並不大, 原因除了日本本身受傷太重之外, 更重要的是銀行開始收縮借貸, 因此, 即使BOJ 把利率一直調降, 企業還是借不到錢. 更重要的是, 由於日本景氣的惡化再加上風暴後日本企業終生雇用制的瓦解, 民間消費開始對未來產生悲觀. 進而傾向儲蓄也不願消費.於是央行只好再降利率, 利率愈降, 結果大家反而對未來更悲觀(一定是景氣 未來不看好 央行才會這樣一直調利率), 凱因斯著名的理論, 流動型陷阱(Liquidity Trap),  正式得到驗証.

在此同時, 日本除了調降利率的貨幣政策外, 也沒忘了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大量舉債投入公共建設, 希望透過內需能拉抬經濟. 由於這部份的建設和傳統日本民選國會議員綁椿有著密切關係, 這些的大量公共建設給了日本三個東西 : 1. 大量的蚊子館, 2. 天文數字的日本負債 以及3. 這段期間平均 1.5%的經濟成長率. 當然這也造成了 1993年長期執政的自主黨在戰後首次下台.

這些情況到了1995年出現了明顯的好轉, 主要是全球資訊化的到來, 日本的Sony、松下等也大量投入資訊業, 帶動了日本出口的大成長. 問題是日本國內的需求依舊不振.為此, 1994年上任的村山內閣提出了大減稅方案, 希望能帶動日本消費, 並規劃自1997年4月1日起把消費稅從3%調高到5%. 減稅的政策生效, 日本開始出現成長動能。經過1995和1996年的經濟成長後, 在1996年上任的橋本龍太郎相信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常軌. 因此提出日本財政健全方案. 包括落實隔年實行的消費稅加稅方案和縮減政府不必要的投資. 前面消息讓日本民眾開始趕在明年前大量消費, 民間消費出現了活力, 也帶動了日本 1996年的GDP成長自泡沫破裂以來,  首次由民間消費而不是出口扮演成長主力(當年民間消費成長了2.5%, 帶動 GDP成長1.4%).

這一切美好到了1997年完全落空.  首先在 1997年 4月1 號(剛好是愚人節)施行的5%消費稅造成了民眾消費的萎縮.(相信我, 台灣當初施行5%消費稅是全世界的典範). 而縮減公共投資讓日本經濟後繼乏力。接下來7月開始發生亞洲金融風暴. 更是對日本出口經濟一次沈重的打擊.這時, 日本的保險公司終於撐不住了, 持續性的降息和房地產的不振, 本來就是壽險業最大的傷害, 這段時間日本的保險業都是透過大量的海外投資來維持收益. 結果沒想到亞洲金融風暴讓這些投資受到巨額的損失, 特別是當時日本持有大量的韓國政府和公司債券,  隨著韓國的出事,  這些公司被迫認列巨額損失, 於是相繼有6家保險公司宣告破產. 日本的經濟再度走下坡.

接下來的日本, 就是大家比較熟悉了. 日本就像他自己高齡化的社會一樣,  沒什麼讓人興奮的地方, 當全球景氣過熱, 連美國這麼大的經濟體都可以成長個5~6%時, 日本的GDP成長率都差不多在 2~2.5%左右. 當景氣下滑時, 日本就在0~1.5%. 在生產上, 受到韓國和台灣分別在中高階產品上的夾攻, 在低階產品上受到中國的威脅.還好日本還有很多專利, 可以靠著賣零件和授權繼續賺錢. 日本的超低利率,  讓日本成為全世界利差交易 (Carry trade, 借日本錢去投資海外)最興盛的地區, 連日本人都喜歡把錢投資海外. 當全世界央行都在擔心通貨膨脹時, 日本是少數(或者惟一)十幾年來一心想"誤導"國民通貨膨脹的國家.

當然, 日本的經濟泡沫成因以及後續因應衰退的政策作為, 對後來的許多國家是彌足珍貴的經驗, 這包括了:

1. 央行要控制通膨 不能只看CPI

2. 因應衰退, 動作要快不要猶豫不決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美國這次利率從5%降到0.5% 差不多只花一年多)

3. 刺激經濟不能半途而廢. 這是目前為什麼大家主張美國心應該要升息控制通膨了,或是回收流通在外過多的游資  但是美Fed仍遲遲不肯動作

當然, 如同以前的文章說的, 經濟學是一種社會科學, 和自然科學不同的是, 社會科學不是1+1 永遠等於2. 所以這次美國吸取了日本經驗, 目前看來是還OK, 但到底能不能真解決問題 , 或是再創造新的問題, 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一篇本來最早是要寫即將要日本化的美國. 但一方面我手上的是小筆電, 打字很麻煩. 另一方面後天要去大陸一段時間, 沒空再寫下一篇, 因此就僅以日本泡沫經濟始末作為這一篇內容. 希望等我回台後, 還有靈感寫一下日美的比較。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解讀美國3Q GDP

美國3Q GDP +3.5% 超出預期

美國商務部在上週四(10/29)公佈美國3Q的GDP報告,數字為較上季成長+3.5%, 這不但是美國過去五季以來, 第一次正成長, 而且數字高於市場預估的3~3.2%, 消息一傳出, 美國股市馬上以大漲以應, Dow Jones Industrial 當天上漲了近200點. 分析師認為儘管一堆經濟學者對經濟有所疑慮, 但這個數字代表著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已經結束, 也有研究機構指出, 從3Q起一直到2010年底, 每一季的GDP成長率都會是正數.

言猶在耳, 沒想到美國股市就如同馬英九之前講的, “高興一天就好”, 在隔日週五的交易中, 受到消費支出和消費信心下降的影響, Dow Jones Industrials 反而大跌近250點,

這一篇文章, 我試著簡單分析一下美國3Q GDP和一點個人想法:

大家可能知道 GDP主要包括四個部份:

GDP=國內消費(C)+ 企業投資(I)+政府支出(G)+國際貿易(出口X-進口M)

其中美國國內消費這一項約佔了GDP 71~72%左右

據美國商務部的說法, 本次GDP成長主因是:國內消費增加、企業縮減庫存速度放慢、建築投資增加以及政府支出提高的影響.

再看一下細目,

  1. 3Q國內消費年化後數字為+3.4%, 為整個GDP數字拉高+2.4%, 這其中又以耐久財訂單增加了22.3%, 為8年來最大增幅.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美國政府推出的舊車換新車(Cash for Clunkers)政策的影響, 事實上在3Q中, 機動車輛這一項就對整體GDP貢獻了1.7%, 幾乎是整個增長數字的一半. (這項政策已經在8月底截止)



  1. 在3Q的房地產投資年化後數字為+23.4%, 這是過去15季以來第一次增長, 這一項貢獻了GDP +0.5%, 一般認為這也和美國政府推出的8千美元首購租稅扺減有關. (這項政策在11月底截止, 目前國會正討論要不要延長)



  1. 3Q企業投資年化後數字為-2.5%, 主要是在硬體建設上投資下降9%, 不過在庫存減少以及軟體投資上都有增加, 這一項對GDP貢獻度為-0.2%.



  1. 在政府支出方面, 美國政府開支年化數字增長了2.3%,其中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開支下降了1.1%;聯邦政府開支增加了7.9%,其中向來波動較大的國防項目開支增加了8.4%。非國防開支年化數字增長了6.8%。政府直接開支的增加,使美國第三季度GDP拉高了0.5%



  1. 在對外貿易方面, 美國3Q進出口都有明顯增長, 出口增加了14.7%, 為二年來最大增幅, 進口增加16.4%, 由於進口大於出口, 此項對GDP貢獻數為-0.5%.


簡單的說, 造成本季GDP上揚的主因有幾個:

  1. 受惠於政府優惠政策所造成的消費增加: 如舊車換新車以及首購租稅優惠

  2. 政府支出增加, 特別是在國防支出上


除此之外, 商業投資仍在下降, 只是速度有點減緩, 對外貿易仍舊是逆差.另外一個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的消息:美國人的儲蓄率較上季下降了3.3%

接下來談一點個人的想法:

首先, 成長率這種數字本來就是一種很吊詭的東西, 就像我之前在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三)中舉的例子, 一個小朋友本來考100分的, 結果一開始考80分, 第二次考40分, 媽媽找了家教後, 第三次考了36分, 媽媽責怪家教教學不力, 結果家教辯解, 你的孩子本來第一次下滑了20%, 第二次擴大到50%, 我來了之後, “只下滑“了 10%, 這表示進步了, 你應該感謝我才對.

現在最新的版本是, 在連續下滑三次後, 小朋友這次終於考了50分, 大幅成長近40%, 於是家長決定大肆慶祝, 擺流水席, 因為這表示我兒子成績重新邁入成長階段. 按這個速度增長, 很快就會進台大了.

成長率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數字, 比較的基期低, 只要不要太差, 那麼自然本期成長的可能性就高, 這3Q的GDP是以和前一季作比較的方式, 成長3.5%, 表示本季較前一季成長, 但你再回推, 2Q的GDP數字是比1Q下降0.7%, 1Q比去年4Q下降6.1%而來的, 數字的+3.5%看起來很爽, 問題是比較的基期數字也很低. 此外, 當大家都著眼於成長3.5%這個數字時, 新聞很少提到, 其實本季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 這表示整個經濟還是處於很虛弱的狀態。

其次, 撇開股市的上揚不談, 現在的美國經濟其實就像是天龍八部中被蕭峰誤傷的阿紫一樣, 只要蕭峰源源不絕的將內力輸入, 阿紫生龍活虎, 但只要一旦停止輸入內力, 阿紫馬上面如死灰. 這一次的數字就很充份反應出這種情況, 美國政府現在的想法其實就和蕭峰一樣, 能多撐一刻, 或許傷者的體質可能就會慢慢加強, 以致未來可以完全恢復健康. 3Q的數字可以清楚看出美國政府大力拉抬的結果, 那萬一政府刺激的力道減弱, 或是不再了呢? 阿紫能不能及時找到一個人蔘可以當飯吃的地方?

美國精心計算, 認為全世界都會和美國站在同一邊, 共同來刺激經濟. 只可惜在美國親手打造的全球化平台下, 美國正不知不覺扮演著日本之前的角色. 美國的低利率造成了美國成為利差交易出借國, 而這些大量的熱錢正流向亞洲和新興市場. 但由於這些國家受傷較美國來得輕, 因此過度的熱錢湧入自然讓這些國家產生警覺, 於是各國開始傳出了透過升息或是政策來打壓過熱的泡沬. 而這些升息, 可能又反過來對於美國本身利率政策產生壓力, 如果美國一旦承受不了壓力, 升息因應, 那麼很快的, 今天所看到的一切美好, 又回被打回原形.(不過我認為很不容易啦, 除非是美元過度貶值造成原物料的再次瘋狂上漲).

最後, 在這份報告出來後不久, 出現了件有趣的事. 就是在美國商務部公佈3Q GDP數字前夕, Goldman Sachs 率先調降GDP預估從原來3%降到2.7%, 理由是看到9月的耐久財訂單不佳. GS在華爾街一向以精準和影響力聞名, 沒想到反而看走了眼. 但也正因為GS看走了眼, 也讓很多人對於美國政府公佈的數字產生了懷疑. 亞洲華爾街日報專欄還寫了一篇,”美國GDP和中國股市一樣不靠譜? (不可信)”, 文中講的是中國股市, 但應該不難看出原作者影射中國官方GDP數字, 言下之意, 似乎在嘲弄美國這個標榜資本主義和自由商業主義的國家, 沒想到有一天也要和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一樣, 創造一些GDP數字.

相關文章: 中國救世界經濟 可能嗎?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二)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二)

由於數位化和高寛頻的普及, 讓大家談了很久的數位家庭網路得以成真, 也當然這成為網路業界下一個可能高成長的領域。但的確, 數位家庭網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由於家庭網路牽涉到傳統的家電業和新興的資訊業, 本身很多的規範還沒有統一。

  2. 也由於規範的未統一, 因此設備端的成本, 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高.

也因此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訂定了次世代網路規範G.hn (Next Generation-Home Network), 並在今年的十月九日剛過實體層(Physical Link Layer)相關的規範. 並預定在2010年通過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的規範. 未來 G.hn 連接的速度可以高達1G/s, 同時可以並行於電源線、電話線和電纜線 (Coaxial Cable) , 自此, 大一統了”有線”的標準. 預計明年3~4Q, 就有可能看到符合G.hn規範的晶片產出,  到時將有助於家庭網路更進一步推展.

說了這麼久, 還是沒有提到CopperGate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 CopperGate就是我們之前提的HomePNA這個規格中, “惟一”一家晶片提供者.如前所述, 目前最大的客戶就是AT&T, 佔了他們8成以上的營收, 主要就是整合到STB中, 作為串連二台以上IPTV 的資料連結之用.

那麼為什麼AT&T 不選用Wi-Fi或是用Cat.5e的網路線呢? Cat.5e網路(就是我們一般用的連結電腦的網路線)最主要存在的問題, 就是很多房子本身並沒有預留網路線, 在昂貴的美國人工下, AT&T當然是希望愈簡單愈好. 他們可不像中華電信還能讓人到家裡, 去幫你安裝設定還測通了才讓你簽字.

至於Wi-Fi, 本身除了碰到水泥牆穿透力不佳, 這讓有二層以上房子傳輸不便外, 很多人根本上對於家裡充滿無線信號感到不安(真的, 我聽過很多人這麼說), 更重要的是, 由於影像訊號和Data或語音不同, 更強調信號品質的穩定(QoS), Wi-Fi在安全性和品質穩定度上都不夠, 因此Wi-Fi在未來的家庭網路中反而成為配角. 主要用在非必要即時傳輸上.

事實上, 在這場規格戰中, 我本來最看好的是電力線. 理由很簡單, 不是每個家庭到處都有電話線插孔, 但是到處都有電源接頭, 特別是你要使用這些家電或電腦的地方, 本來就一定有電源線. 不過成本最高是他們最大的致命傷, 目前一對HomePlug的轉接頭(把電力再轉成網路信號)差不多要新台幣3000~3500元, 傳輸速度則在85M/s~200M/s. 不過根據敵對陣營的說法, 實際速度約在100M/s左右, 不過對於目前數位家庭需要頻寛40~80M/s已經足夠了 HomePlug 聯盟, 可以看這裡.

至於另一個要角, HomePNA, 除了有AT&T 作靠山外, 最大的優勢就是在HomePNA 3.1版中, 同時整合了有線電視纜線(Coax cable), 並將速度提升到320M/s, 不過HomePNA3.0版時, 還有Broadcom和CopperGate二家晶片, 到了3.1版時只有CopperGate一家晶片, 以及這個產品目前並無法支援Cable 陣營用的Docsis 則是這個陣營最大的劣勢. HomePNA聯盟, 可以看這裡

當然, 這一切都會隨著G.hn大一統電源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電纜(Coax Cable)可能有所改變. 但同時也產生了一點爭議, 主要原因是G.hn並不支援HomePlug 針對HDTV 設定的HomePlug AV這個版本., 但支援HomePNA 3.1版本. 這讓HomePNA在這場競賽中似乎佔了一點優勢. 不過HomePlug目前正加緊推出HomePlug AV 2.0版, 好讓HomePlug能順利整合到G.hn的規範中.

回到Sigma Designs(SIGM)這家公司, SIGM從05年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購併, 如下:


 
 
 


接下來就讓我用個人所知淺薄的知識介紹一下這些規格:

  1. UWB (Ultra-WideBand): 這一般被認為是用來取代現行藍芽(Bluetooth)的無線規格. 和藍芽一樣, UWB最遠傳送距離只有10公尺, 但是速度可以達到480M/s, (藍芽是1M/s, Wi-Fi 目前最高是54M/s), 結合上無線USB, 除了原本藍芽的功能外, 可以作為短距離內影像的傳輸. 更重要的是, UWB超低功率, (是Wi-Fi的千分之五), 除了不用擔心無線電波的問題, 同時也適用在一些不插電如手機、或數位相機的傳輸用. 不必透過電腦就可以直接傳輸影片.


  1. Z-Wave, 這是一般被認為取代現行紅外線遙控的規格. 紅外線遙控目前主要應用在電視或視聽設備以及像車庫停車門的遙控器之上.這是你我都很熟悉的產品. 問題在於紅外線的遙控器只支援單向以及單點對單點的搖控模式, 這也就造成了今天, 家裡多一個遙控設備就多了一台遙控器的”亂像”. 針對於此, 因此有了Zigbee 和Z-Wave二大陣營, 都是標榜只有一個遙控器, 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符合規範的設備.

Z-Wave事實上是從ZigBee中脫離出來的, SIGM買下的Zensys也是惟一一家提供Z-Wave晶片的廠商. 當初ZigBee因為要考量整合很多不同環境和情況, 於是反而讓Z-wave這家異軍突起. 相較於ZigBee, Z-wave專注於家庭控制這一段, 規格低於ZigBee, 但價格便宜以及設定簡單, 反而讓Z-wave目前在家庭控制(Home Control)這端反而獲得更多廠商的支持(目前主要使用在灯光和監控的控制上).

簡單的說, 從這一連串的併購可以看出, SIGM的老闆企圖把公司從專注於影像處理晶片公司,轉型成為整個數位家庭的Total Solution 的提供者. 除了原有運用在IPTV STB、HDTV和BLUE-RAY的SIGM晶片外, 未來還包括了家庭用無線網路-UWB、家庭用有線網路-HomePNA 以及家庭無線遙控-Z-Wave這三大塊.再加上目前與TI (德州儀器)合作進軍Cable IPTV(for Docsis 3.0),企圖能和最大競爭對手─Broadcom能一分高下, 併裝車能不能尬得過原裝跑車, 我想接下來的發展會是件有趣的事, 當然也要看數位家庭網路的成熟度的快與慢了.

附註: Broadcom 這家公司產品除了和SIGM相當的影像處理晶片 for “IPTV-STB, HDTV和Blue-Ray外, 還包括for Cable IPTV Docsis 的Cable Modem, 以及有線網路xDSL晶片, 以及無線網路Wi-Fi, Bluetooth和接收衛星RF接收器, 並包括手機晶片(GSM/GPRS/W-CDMA), 約略等同台灣聯發科(Mediatek)和SIGM加起來的產品.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一)

從SIGM買下 CopperGate 談次世代家庭網路 (一)

10/13 SIGM 宣佈以1億6千萬美元買下以色列的CopperGate 這家私有公司. 消息確認後, SIGM股價從15元左右下跌至12.6元, 跌幅約 16%. 和之前另一家原本打算以2億美元買下這家公司, 消息傳出後跌了17% 相當.為什麼 SIGM要花這麼多錢買下這家公司?

消息傳出後,  分析師直指這是因為SIGM要鞏固AT&T 這個客戶, 目前SIGM和CopperGate的晶片同時安裝在由Motorola 或Cisco製造的AT&T STB當中. 如果SIGM能順利整合二家的晶片, 將有利於SIGM對付來勢凶凶的 BROADCOM 進來這塊市場. 當然他們也指出這場合併的最大風險─AT&T  同時是這二家公司的最大客戶, 如果一旦AT&T 有什麼策略上的變化, 那麼1+1的結果會遠低於2,特別是過去一直以高現金部位著稱的SIGM,付出後現金流量大量下降,合併是只是增加公司風險.  (相關連結 :

http://www.thealarmclock.com/mt/archives/2009/10/israeli_iptv_ch.html).

1億6千萬約佔SIGM 總市值和總資產的45% (目前SIGM市值和總資產差不多), 而CopperGate 年營業額不過是SIGM的1/3, 花了一半的資產只為了鞏固單一個客戶, 這位分析師未免也太看小看SIGM的管理階層了吧. 事實上, 我認為SIGM買下CopperGate看上的是另一塊大餅─數位家庭網路。

數位家庭網路(Digital Home Network).─這是很多大廠多年的夢想,約略在5~6年前, 像Microsoft, Intel這些科技大廠就開始體認到, 由於硬體功能愈來愈強,和軟體功能愈來愈完備. 要再像從前一樣,  Microsoft 弄出一套新的作業系統,  再搭配Intel 新的CPU 就可以帶動一堆人換電腦的時代已經慢慢過去. 但是上市公司營收成長的壓力仍在, 於是他們把眼光投向了另一個龐大的市場─家裡的電視.  (每個家庭都有一台以上的電視, 如果全面換新那是多大的市場) . 因此, Intel 在 2006年推出了Viiv 平台, Microsoft 則是在2007年推出了Media Room平台. Sony 也推出PlayStation.(是的,Sony對PS的企圖心不是只有讓你打電動而已). 希望建立一個以電視為中心, 使用遙控器,  就可以控制家裡所有的電器. 從電視上網購物、串連家庭電腦影音共享到安全監控...等.  很可惜, 這個概念當時花了很多錢宣傳但是並沒有成功.重要的原因─頻寛不夠(當時可能介於56K撥接上網和1M ADSL的時代)和成本過高, 當時三星推出可以上網的冰箱一台要新台幣十幾萬, 除了玩帥的人, 基本上不會有人買的.

但是這個情況在這1~2年出現了改變, 重要的改變─高速上網時代帶動了IPTV 的成熟. 電信公司為了反擊有線電信公司的侵門踏戶(網路電話、Cable Modem上網), 推出了合併語音(voice)、上網(Data)和影音(Vedio) TRIPLE-PLAY 的 IPTV. (在台灣,  就是中華電信推出的MOD), 換言之, 電信公司也要開始傳送影片了.問題是傳統的電話線頻寬不夠, 因此電信公司順勢推出光纖到府(FTTH), 這也一舉解決家庭/企業連外頻寛不夠的問題了.

如果你稍稍熟悉網路, 約略可以知道網路分為WAN(Wide-Area network)和LAN(Local-Area network)二種. 基本上連到Internet的都屬於WAN, 辦公室或家裡幾台電腦透過Switch連結的就是 LAN. 在過去幾年, 網路設備商基本上著重在WAN和企業用的LAN(Intranet 企業內部網路)的發展. 如前面所講的光纖到府, 或是辦公室機房那一堆Load Balance, Router switch...設備, 都是這一類.  而對於家庭用的網路, 發展和普及相對而言, 變化比較小.

為什麼要有家庭網路? 其實就和辦公室一樣, 因為有二台以上的設備要互連或連接上網. 但由於過去家庭中有這樣需要的只有電腦, 而且絕大多數家用電腦都只是要上網, 很少需要互相傳送和截取資料. 就算需要, 也是往往透過像MSN這樣的方式進行, 所以家庭網路的發展一直不發達。目前最常見的家庭網路模式一個是走無線的Wi-Fi, 直接架一個無線基地台 (wireless AP), 按統計這個佔50%以上, 另一個就是拉網路線到各個不同地方, 這個佔25% 左右. 其他的25%是其他, 如HomePlug, HomePNA和MoCA..等.這個是美國統計的數字, 在台灣應該前二者更高, 因為多數台灣用戶都住在大樓的一戶或是很多新房子本來就有預留網路線了.

那麼誰會去用HomePlug, HomePNA...這些呢? 事實上這二者存在要早的多, 都應該有8~9年左右的歷史了. HomePNA是以電話線來取代網路線(歐美家庭一般都有二個電話孔到各房間), HomePlug則是用電源線, MoCA則是以有線電視Cable, 如前面所說的, 由於過去家庭多著重於對Internet 的速度, 因此這些多半是應用在一些大樓型住宅或是飯店內部作為節省成本之用.但是同樣, 隨著IPTV的興起這些產品也有了新的運用.

這是因為歐美國家一個家庭多半有一台以上的電視, 如何串連二台以上的電視,  而且還要保持穩定, 這時家庭網路就派上用場了.(Wi-Fi 和網路線為何不適用, 另文說明). 以美國AT&T來說,  使用的就是HomePNA的技術來串連電視, 而歐洲最大的FREEBOX(法國) 則是以HomePlug.

接下來的發展就更有趣了, 光纖頻寛也帶動了網路電視興起, 從YouTube的短片開始, P2P帶動一股直接上網看電視的風潮, 不管是大陸的PPS、土豆網, 歐洲的JOOST, 美國的Hulu開始在年青人世界流行了起來. 大家發現, 只要不急著看第一手撥出, 透過網路一樣可以看到想看的電視, 而且還沒有廣告. 體力好, 一次看完30集連續劇都可以。這些目前主要都是電腦上觀看模式存在,換句話說, 如果未來電視可以連上網, 那麼其實不一定要接第四台或IPTV, 只要透過網路, 一樣可以達到看電視節目的效果. 事實上, 三星和LG的確推出了內建網路晶片的電視. 就這樣, 早年數位家庭的理想, 開始慢慢成形了.

在未來(或是現在), 你會從電腦下載影片/圖片或直接連結P2P, 再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模式傳送到具有儲存功能DMA (Digital Media Adapter), 然後你可以直接用遙控器從電視上選擇放映你想要看的影片或是上網, 甚至隨著IA(智慧型家電)未來的普及, 數位相框、冰箱、手機、音響和收音機…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取得資訊和彼此分享.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談弱勢美元

談弱勢美元

黃金突破1000美元/盎司, 石油76美元/桶, 台灣熱錢湧入, 日圓強勢升值….這些這幾天常掛財經新聞版面的消息讓你聯想到什麼? 答案是…弱勢美元.

這是我們過去習慣的全球經濟, 亞洲各國央行拼命的讓自家貨幣對美元貶值, 好讓自己的產品多了那麼一點競爭力, 好博得全世界最大買主─美國人的青睞. 結果是亞洲各國央行儲存了一堆多的嚇人的外匯存底─其中主要以美元資產為主, 坐擁天文數字的貿易赤字和公債赤字的美國人倒是一點都不擔心, 反正印印鈔票, 舉新債還舊債就可以讓這些亞洲人高興的捧著鈔票入睡了。

不過這一點在最近1~2個月似乎開始有點不同了, 美元開始對亞洲貨幣貶值了, USD/JPY 從一年前 1:102 或是三個月前1:98 升值到1:90, 對韓圜(KRW) 也從一年前的1:1500 或三個月前的1:1250, 到目前的1:1168 對歐元也差不多如此, 從三個月前1:071 到現在1:067.由於很多商品是以美元報價, 也因此大家也不難發現黃金、石油…都隨著美元貶值而“上漲”了!

於是乎開始有人提及美元的霸主不在, 美元貶值可能導致各國央行和投資方拋售美元, 進而讓美國利率狂升, 再次形成一種災難. 坦白說, 我一點都不以為然.

先說一下, 美元貶值對美國本身的優 劣處:

優點:

  1. 美國產品出口將更有競爭力

  2. 美國企業有很多比例營收來自海外, 這有助讓上市公司帳面盈餘增加

  3. 讓進口產品變貴(包括企業外包的成本) 有助本國產品提高競爭力 進而增加本國就業機會

  4. 減少貿易赤字


缺點:

  1. 物價上漲, 因為美國還是有很多東西主要來自進口

  2. 投資資金撤離, 包括各國央行可能拋售美元美債部位

  3. 原物料上揚造成全球經濟的動蕩


簡單地說, 如果單就貿易的逆差, 美元早就該貶值了。問題是, 在過去太平年代, 強勢美元最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於是美國大力塑造出美元的大量需求來平息美元過多的疑慮, 但時至今日, 整個局勢已經不同了, 弱勢美元現階段反而符合美國利益, 所以就造就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情形

那麼上面所提的, 超級通膨或是各國央行拋售美債造成經濟恐慌呢? 難道美國不擔心各國拋售美債, 可能造成美國經濟的大災難嗎? 其實, 美國政府很清楚, 你們這些錢根本無處可去, 看看中國大陸, 胡錦濤到處買石油、買飛機, 還常常直接送錢給友邦, 好讓他們回過頭來買中國製造的產品, 即使如此, 中國一個月還是要花上100多億美元買美國國債。中國傳統的名言, “債多不愁” 或是”站著借錢 跪著求還錢”的道理, 美國可是深明其義。 以目前來看, 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前三名分別是中國、日本和英國, 台灣排第十.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表。

US DEBT

註1: 資料來源 美國財政部 http://www.treas.gov/tic/mfh.txt

註 2: 加勒比海中心銀行是指加勒比海有很多免稅天堂 如開曼群島..以這些銀行名義持有的, 這些多是一些註冊於此地的基金或是匿名的有錢人, 說不定還包括我們的前總統”們”

中國大陸分別在今年的四月和六月減持了美國國債44億和260億, 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而在六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共有8000億美元, 這些減持數字對天價的美國國債持有, 根本是九牛一毛. 換句話說, 如果美國國債崩盤, 那麼世界各國死傷程度絕對不比美國輕. 這當中除了中國勉強算是集權國家外, 其他國家都是"民主國家",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國打算賣出美元, 從"囚犯的兩難" (Prisoners' dilemma) 中先脫困, 本身國內的反對力量就難以壓抑。簡單的說, 美國巧妙的把自己和本世界串連成為生命共同體, 更何況蘇聯的共產黨垮了, 中國共產主義名存實亡, 這個世界除了少數國家如北韓外, 沒有幾個國家會干冒達成理想去催毀世界經濟. 美國政府還是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主宰者 只不過這一次是冒著危險走在峭壁上去實行這項政策. 更重要的是, 只要經濟稍微再回復正軌, 美國政府又可以再重新推行強勢美元政策, 因為這才是真正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

美元是否就此從走貶一去不復返? 我想除非美國自己發生大動亂吧!

最後套句美國前財長 John Connally 的名言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 你們的問題” (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話, "中國像被豬八戒倒打一耙". 大家應該可以約略知道一下美國的心態和其他國家的無奈.

以下是自來美國Business Weeks 談弱勢美元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場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市場跌起來可能比任何人所預料的幅度更深、速度更快。以房地產為例,房價從2006年開始已經連跌了3年,儘管在泡沫破裂之前大家都覺得房價一點也不能再跌了。

下面我們用這血的教訓來看美元。美元也被大家認為不會出現崩潰。自從2002年以來,美元逐步貶值,直到去年的金融危機才轉跌為升。然而今年3月份以來,隨著投資者轉向其他收益率更高的貨幣,美元已經貶值大約15%。一般人的看法是,美元現在的點位已經非常便宜,應該會出現反彈了。

但是至少思考一下美元崩潰的可能性也是有價值的。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的崩潰產生如此毀滅性的後果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包括貸款商、監管者、信用評級機構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房價會如此這般跌法。

銀行可能內爆

讓我們想像一下,假設美元對所有全球主要貨幣再快速貶值25%,這一幅度與房地產史無前例的30%下跌大致相當。這將意味著2美元才能換1歐元。從好的方面來講,美國製造商的全球競爭力可能會提升,同時外國遊客會湧入美國。壞的方面來講,由於進口產品成本上升,美國的通膨將會飆升。同時,隨著外國買家撤出債務市場,美國人獲得貸款將更為困難。從國外來講,美元大幅貶值將使得其他國家更難把產品出口到美國,貿易大戰不可避免。那些沒有料到美元會出現崩潰的、風險曝露過大的銀行將會內爆。

赤字打壓美元

在美元貶值背後是接近於零的美國短期利率。就跟當初的日元一樣,投資者現在以極低的成本借入美元,然後賣出美元,買入那些股市和債券回報率更高的國家的貨幣。聯儲維持低利率的目的是刺激經濟和拯救銀行,然而其副作用是美元已經成了國際投機交易的首選燃料。另一股打壓美元的力量是美國持續的貿易赤字。一些經濟學家和交易者相信美國將被迫實施貨幣貶值,這樣它才能承受其全球債務。儘管今年第二季度貿易逆差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6%的峰值降到了3%,但從歷史標準來看依然很高。

最糟糕的情況

到目前為止,歐巴馬政府對美元下滑似乎無動於衷。美元貶值能夠讓美國生產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從而有助於縮小貿易赤字。然而,一旦金融市場感覺到美元的下跌將像滾雪球一樣失去控制,美國政府這種肯定將會在一夜之間消失。美元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下跌不斷自我強化,賣出導致更多的賣出。到時候全球各國央行行長和財長可能會出來支撐美元,但嘗到勝利果實的投資者卻不會被嚇住。看多美元的人可能會指出去年在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元大幅上漲。然而現在無論是美元還是美國經濟,都難以找到支撐。

通膨可能迅速升溫

對於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其他政府官員支持強勢美元的言論,外匯交易者並不怎麼買賬。他們注意到,從科林頓時期開始,財長們就一直在說支持強勢美元,然而自從1995年以來美國一直沒有通過購買來支持它的貨幣。

如果美元果真暴跌,進口價格的飆升速度將會超過大部分經濟學家的意料。根據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的研究,由於資料不足,從貨幣貶值到進口價格上漲的傳導力度被大大低估。換句話說,通膨可能會比大家普遍認為的來得更快。如果到時候FED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來對抗通膨和防止貨幣繼續貶值,這在增長依舊很疲軟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場災難。美元貶值使得美元的購買力下降,從而讓美國人變得更為貧窮,而且它也不一定能夠提升美國的製造業。20世紀80年代,美元貶值讓日元購買力上升並提升了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實力,於是底特律非但沒有收益,反而受到美元貶值之害。

從近期來看,最大的風險將是那些所持有的高桿杆衍生品容易受美元下跌衝擊的金融機構倒閉。美元暴跌不僅僅會影響到外匯交易,也包括利率衍生品和信用違約掉期。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五大銀行所持衍生品的信用風險缺口占整個銀行體系的88%。

沒有人知道美元是否會走向崩潰,但只做最好的打算是很危險的。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Brocade 爭霸戰

Brocade 爭霸戰

最近美國矽谷悄悄引發了一場無聲的戰火, 引爆的焦點是一家大型的網路設備公司─Brocade Communication (BRCD) 傳言找了一位來自華爾街投資銀行出身坦任其副總裁, 讓市場盛傳BRCD 有意出售公司.

一家公司要賣就賣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這和矽谷這二年的生態轉變有關係. 你不妨想想以下幾家公司你的印象:

-IBM: 作大型主機和資訊服務的公司

-H-P : 作電腦主機和印表機的公司

-DELL-作電腦主機的公司

-CISCO: 作網路設備的公司

-Oracle: 作資料庫和企業諮詢的軟體公司

這是因為過去幾年市場流行的是專注 (Focus), 所以IBM把原本的網路設備部門賣給了CISCO,改和CISCO 策略聯盟;  自己雖然也有DB2, 但多數時候都是配合客戶, 甚至建議客戶使用Oracle. 同樣的, H-P也有自己的網路設備 Pro-Curve, 但大多數的專案都配合使用Cisco 或Oracle的DB. 各自專精於各自擅長的領域。

不過事情在這1~2年開始有了轉變, 首先, H-P買下了EDS, 開始進軍IBM獲利最豐厚的軟體服務和企業顧問業務。Cisco除了買下一堆和網路相關的公司外, 也宣佈要進軍和網路系統相關的Blade 刀峰型1U伺服器, 這等於開始進逼HP和DELL的市場, 接下來Cisco把前H-P總裁Carly Fiorina 迎進了董事會 似乎有點向H-P挑戰的味道, 當然H-P 繼任總裁 Mark Hurd 也馬上宣佈新任副總裁再次投入到H-P 原本有點停下來的 ProCurve 生產計劃中. 這二家公司之間開始有了煙硝味。至於在PC 和 PC-Server 市場節節敗退, 但坐擁巨額現金的Dell 則是花了39億美元買下了一家中型的軟体顧問公司─Perot Systems準備進軍政府和醫療的軟体顧問, 不久,影印機大廠Xerox 也宣佈以60億美元買下ACS, 準備進軍政府部門的生意.當然這對IBM和H-P是一大挑戰。

當然, 這也包括前一陣子最著名的, Oracle 意外的單獨買下了Sun Microsystems. 這家作Unix 主機和Storage為主公司, 也等於未來Oracle 要走向Cisco的路, 直接向IBM和HP 在企業主機這塊上直接交火.

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Sun Microsystems” 和”Oracle 買下Sun之後的挑戰

在這場列強爭奪戰中, 大型網路設備商Brocade 有意出售, 自然引起市場注目。

那麼Brocade Communication 這家公司到底在作什麼呢? 這家公司最強的是在網路儲存上, 也就是一般稱的SAN (Storage-area Network). BRCD 有專利技術可以引導資料在網路間儲存到特定的位置上. 如果我沒記錯, BRCD在SAN的市佔率是世界第一. 此外, BRCD在幾年前買下了Foundry Networks. 這是一家作高階路由器著名的公司.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最看好H-P可能買下它的原因, 因為當初Foundry 在高階router效能評比上比Cisco更好, 可以結合H-P 以中階網路設備的Pro-Curve, 形成上下完整的產品線.

其他被市場盛傳會買BRCD, 都是手上一堆現金的有錢人, 一位是到現在大家都還猜不出來為什麼獨自買下SUN的Oracle. (本來市場認為應該是HP + Oracle買下SUN 然後各取所需), Oracle 買下BRCD除了錢太多, 惟一的可能就是老闆 Larry Ellison真的發瘋, 想要把Oracle 打造成像H-P這樣有軟硬体兼具的超大型企業. 再加上Larry自己出來說, 想要再買一家硬體大廠, 更是讓人注目, 只不過Oracle發言人已經出來否認買BRCD的傳言了.

另一位, 也是坐擁現金的DELL, DELL過去由於產品線都集中在PC和PC-SERVER和相關週邊上, 以致業績一直節節敗退, 買下BRCD有助於他們將產品延伸至網路這一段上.

至於近年來大量併購的CISCO, 由於和BCRD結合後, 在SAN的市場可能造成壟斷, 一般認為可能性最低.

不管如何, 自從傳言以來, BRCD從52週最低的2.05已經上漲了4.5倍, 到9元左右. BRCD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 美國大型企業當面臨營收下降和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時, 如何透過購併來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大型企業間合縱連合間競合的角力. 當然, 也讓我們知道, 在目前美元現金存款利率在1%下, 企業寧可把錢拿來併購對公司有利的企業, 所以接下來企業間的M&A的活動短期內勢必會一直活絡下去.

最後一件有意思的事, 當我在查這篇時看到很多中文的標題都是”得Brocade 者得天下” 。標題很聳動. 結果我查原文在CBS Marketwatch裡是”H-P may want Brocade the most”, 說真的, 我一點也看不出來拿下Brocade 真的對天下大勢, 甚至科技公司大局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或許現在媒體都習慣用重口味來吸引讀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