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美國銀行倒閉風雲

美國銀行倒閉風雲

撇開最近因歐債引發的下挫不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從去年初到現在, 既使美國公告的經濟數據愈來愈好, 股市也一直大漲, 但是幾乎每隔個2~3週, 報紙上總會出現美國銀行倒閉或被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的消息.

是的, 從今年1/1迄今, 美國一共有78家銀行被接管, 去年同期是36家, 而2008年一共有140家銀行被接管或倒閉.前幾名的分佈分別是喬治亞州, 伊利諾州, 佛羅里達州和加州.

為什麼明明景氣在復甦, 卻會有大量的銀行倒閉? 其實這牽涉到幾項

  1. 銀行的規模

  2. 銀行的體質 (當然, 這和上面是相呼應的)

  3. 美國房地產的復甦緩慢

  4. 美國的高失業率


一.  銀行的規模:這些多數被接管的銀行, 資產總值都在5億美元以內. 在性質也都屬於區域型的銀行, 據點多固定在一個州, 甚至應該說, 多數都只在幾個城市. 單一化和集中化的結果, 能夠因應風險的能力自然有限.

二.  銀行的體質: 美國是一個把資本主義發揮到極致的地方. 我相信早幾年到美國唸書的人都知道, 如果你想到花旗(Citi)或大通(Chase)去開戶, 可不是你拿著錢和証件就可以開戶的, 這些銀行往往訂有, 你的帳戶必須維持如1500元的餘額, 否則要收帳戶管理費. 開戶都如此了, 更遑論要辦信用卡或是借貸了. 也因此,很多留學生往往有個經驗, 就是學長姊會帶你去某個不知名的銀行開戶, 然後支票帳戶, 信用卡緊接而來.

是的, 也因為美國銀行的”分級化”, 很多手頭不是那麼富裕的人不容易和這些大銀行打交道, 於是就產生了很多區域型的小銀行.也如同”次貸”的道理一樣, 這些銀行接手的, 很多是條件比較差的借貸以及屬於所屬區域內的案子, 因此一旦景氣逆轉, 再加上這些銀行沒有像大銀行般有投資或其他多角化的部門, 自然受沖擊最大.

三.  美國房地產: 最近似乎美國房地產有開始復甦的景象, 不過根據美國最權威的房地產指標 Case-Shiller index, 目前的指數約略比2007年高點還下跌35%(這個指數追蹤美國20大都會區, 當然各地不同). 不過別忘了:

  1. 以上是都會區, 其實很多都會區週邊的小城市跌的更慘, 而這些才正是這些小銀行的主力

  2. 美國住宅型房地產看似復甦, 但是另一項, 商用不動產卻一直在     苦苦掙扎. 特別是當初在泡沫經濟時代開發了很多購物中心現在卻乏人問津, 這也是這些區域銀行的痛.


四.  高失業率: 這和項次三一樣, 由於美國經濟復甦目前有集中在特定區域, 特定行業的泰勢, 對許多藍領工人而言, 景氣仍沒有恢復. 而這些人多半就是這些銀行的主力客戶, 高失業率自然會影響各項貸款的正常還款.

目前在FDIC 監看中可能會發生問題的銀行還有775家, 特別是如果今年景氣恢復的力道不如預期, 那完全不意外, 大家可以在報上再看到這些消息被接管或倒閉的消息會層出不窮. 而對我個人來看, 我認為銀行被監管的頻率, 比一大堆美國政府公告的經濟數據, 其實才真正反應出多數美國人的真實情況.

這篇文章有點短, 再補充二個小事:

  1.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美國地方型的小銀行. 這些銀行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扮演了不少”特殊”的角色. 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曾經把一大筆的錢存在加州一家叫”廣東銀行”的.這些錢功能不明, 但不難猜測. 在李登輝時代, 也曾預先將百億美元存在某家小銀行(好像也是廣東銀行), 原本是作為未來支付武器採購之用, 後來軍購拖了很多年, 利息居然又多了數十億美元, 這個密帳一直到立委質疑, 為何當時郝伯村每次出訪都不編預算, 才揭開這個神祕面紗. 到了陳水扁時代, 這個帳戶成了加州的萬通銀行(GBC Bancorp. , General Bank), 甚至有意把外匯存底一部份轉存這家銀行, 被彭淮南嚴拒再加上消息外露才打消, 不過這家銀行在扁政府時代一直扮演神祕的角色.

  2. 最近西班牙也在鬧銀行合併或政府接管, 如果你注意, 這些”銀行”都叫”Caja de….” 或”Caixa de…”, 其實這些不太算是銀行(Banco), 反而類似台灣的信用合作社, 他們的情況也和本文講的美國區域型小銀行或是和台灣之前的信用合作社一樣, 多半是區域型而且單作存放款. 西班牙的情況就和美國的房地產泡沬一樣, 在經濟鼎盛之時, 西班牙因為陽光充沛, 吸引了大量的西歐和英國有錢人到西班牙投資買房, 造成房地產大漲. 如今房地產破了, 自然和美國一樣, 小型銀行會出現大量的壞帳.從美國的經驗來看, 西班牙的”銀行”應該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