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大清股災

這是一篇原載於鉅亨網的文章. 討論清朝時初資開放股票市場, 引發一堆股民爭相開戶炒作進而引發泡沫的事 . 其實類似的事, 不管是在英國早期或是中國初開放股票市場都發生過. 就算是今天看來, 都還是多少有一點熟悉感. 只能說, 這就如同知名歷史學者湯恩比所說的, "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最大教訓, 就是人類絕對不可能從歷史上學到教訓".

當財經文章看可能太嚴肅, 在此股市不振之際, 就當作歷史來看看吧.還可以順便了解有哪幾家銀行在百年前就和中國有所往來.

====================================================



鉅亨看世界-大清股災實錄
2008/11/18 18:00
鉅亨網



【鉅亨網】 1840年,清帝國被迫對外開埠通商,中國人第一次 認識何謂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聽說股票交易。1872 ,清朝同治年間批准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想成 立招商局的奏摺,但當時清朝財政困窘,於是李鴻章仿 照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容閎的前例,以股份制形式替招商 局籌資。

輪船招商局乃近代中國第一家發行股票向社會 IPO 的新型股份有限公司,號稱「中華第一股」。當時招商 局的原始股每股 100兩白銀,折合約每股6000元人民幣 。但驚人的是,到1882年,股價被炒高到每股 265兩白 銀,折合今天每股人民幣 15900元。


何以股價如此瘋狂卻還能運行不輟呢?中國人賭性 堅強,由此可見一斑。而古人炒作股票的熱情可一點都 不輸給現代人呢!


1876


年,輪船招商局曾重新改組,在清朝貸款支援 下,以 222萬兩銀子併購氣焰囂張的美國旗昌輪船公司 ,輪船數一下超過30艘,成為當時中國輪船業中船數和 噸位數都居首位的大公司。


在此效果影響下,1880年代掀起「股份有限公司」 熱,同一時間,中國第一家帶有證券交易所雛形的股票 上海股票平準公司也成立了。
股票的概念很快就在社會中傳播,買賣股票的情形 活絡。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企業因為背後有朝廷大 官支援,不愁資金、銷路,屬於國營公司績優藍籌股, 格外受到青睞,每股增長 2-3倍;其他礦業股如湖北長 樂、鶴峰銅礦等也增長了 1.5倍。


清朝人當時發現,炒股就能賺錢,白花花的銀子就 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般,不炒白不炒。於是只要有新股 發行,哪怕是中小企業也競相搶購;融資拆借之後買股 的行為也開始了,一時間上海灘全民股票瘋,甚至上海 茶樓直接上演「炒股茶會」,如同身處號子中,股民互 通消息,口頭拍板成交。


1884年初,股災第一次露出猙獰的面目,一家金嘉 記絲棧因經營不善突然倒閉,40多家提供貸款的錢莊宣 佈暫停借貸,幾十家企業因此缺乏周轉資金先後破產, 接著再拉20多家錢莊下水。
同年12月,中法戰爭開打,外資銀行和山西票號停 止拆借資金給錢莊,資金鏈斷裂,爆發滾雪球般的金融 危機。全中國的錢莊從78家暴減為10家,破產關閉的企 業商號多達 400家,股票價格一瀉千里。一度炒高至 265兩的輪船招商局股票價格降至90兩,礦業股更成為 雞蛋水餃股。這是中國首次股災。
不過,真正讓清廷出手的,要事隔30年後。


股票發行並沒有在中國消失,1921年最巔峰時期中 國交易所已有接近 200家,全球第一。1910 7月,第 二次金融危機又現蹤。


20世紀初,橡膠工業正是最有前景的產業,在印尼 、馬來西亞開發橡膠園的人都發了大財。於是在上海的 外國流氓和外商銀行勾結當地的買辦,裝模作樣地在南 洋某地組織空頭公司,大肆發行股票,例如英國蘭格制 公司在上海就利用橡膠概念發行、炒作,股價 1年內暴 漲。


然而1910 7月,全球使用橡膠的國家開始打壓價 格,中國以橡膠概念為主的股票市場開始全面崩潰,清 廷為此急於拯救股市,忙得七葷八素。
根據澳洲華裔學者雪珥在《第一財經日報》上撰文 寫道,當時橫掃全球的橡膠股市多頭終於下滑,熊市捲 土重來。東南亞橡膠企業約 1/3在上海上市,上海成為 全球橡膠股市的「發動機」之一,吸納中國資金高達 4000多萬兩白銀(相當於24億元人民幣),近國家財政 年收入的一半。


上海「發動機」瞬間煞車,股票狂跌。正元、謙余 、兆康 3家錢莊,莊主把錢莊當作私人提款機濫發莊票 ,大肆炒作橡膠股票,結果股市狂跌後,造成數百萬兩 資金被套牢,周轉失靈,只好關門大吉,先後於 715 16日倒閉。
上海股市立即呈現恐慌,外資銀行為免遭受池魚之 殃,準備收回拆借給中國錢莊的所有資金,這一撤資等 於是火上加油。隨後,森源、元豐、會大、協大、晉大 等錢莊相繼倒閉。


危機當頭,上海地方政府行動迅速,在第一波正元 錢莊等倒閉當天,就把錢莊的有關人員及帳本控制羈押 。上海地方官蔡乃煌與商會人士緊急磋商,決心以政府 之力救市。


兩天後, 718日,蔡乃煌會同商會會長周金箴乘 車前往南京,向上司兩江總督張人駿彙報請示,回程又 到蘇州向江蘇巡撫程德全請示。當時錢莊的信用已經崩 潰,從外資銀行再借錢的話,必須由政府出面進行擔保 。張人駿立即電奏中央,北京隨即批示,同意出面擔保 錢莊從外資銀行借款,以維持市場運作。北京外務部更 將救市的決定照會各國駐華公使。


84日,匯豐、麥格理、德華、道勝、正金、東方 匯理、花旗、荷蘭、華比等九家外資銀行,借給上海總 350萬兩(相當 21000萬元人民幣)的款項,錢莊 則將相應數額的債票押給銀行,由上海道台官員在債票 上蓋章背書,作為政府擔保,錢莊還款後債票交道台註 銷。


這麼大筆的緊急借款,各外資銀行並未像台灣的汽 車借款般趁機收取高利息,年息只訂0.4%,大大低於市 場行情,等於是金融援助。不過,外資銀行為防止「大 清特色」的人亡債清,抵賴不還錢,合約中特別約定借 款「由現任道台及後任道台完全擔保」。


在出面擔保借款、收拾善後之餘,清政府亡羊補牢 ,抓捕各個犯案金融機構的負責人。當時最重要的負責 正元錢莊股東陳逸卿,因為是外商的買辦,受到美 國政府庇護,拒絕由清政府進行逮捕和審訊;兆康錢莊 股東唐壽江也曾花錢買官職,因此兩江總督張人駿只好 先請旨將唐壽江革職,然後查抄家產。
但剛摘下了這位唐壽江的官帽,又發現他還已經加 入了葡萄牙國籍,拿著外國人的護照,是外籍華人了。 但張人駿也不示弱,趕緊「依法辦事」,查出葡萄牙民 法明確規定,不准他國的官員申請入籍,唐壽江畢竟是 大清帝國堂堂三品道員,正好不符規定,照抓!


一邊向外資銀行借款穩市,一邊抓人,眼看在中國 政府干預下,上海大市穩定下來,但這波股災幕後,還 有政府行為失措的深層原因。
作為中國乃至於遠東的金融中心,上海不僅集納中 國民間大量資金,更是清政府的主要海關收入來源、對 外巨額賠款集中地。1904年清朝商務部盯上了這筆國有 資金,向慈禧太后報告:「這筆國有資金閒著也是浪費 ,不如在動用前先拿來生息,算下來每年可得近50萬兩 ,劃給商務部使用就可推行新政,這大有好處。」


官員信誓旦旦,慈禧老佛爺便同意將上海國有資金 投向「殷實莊號」生息。表面看來官民雙贏,但為何選 擇「殷實莊號」、利息如何計算,就完全屬於經辦官員 們「研究研究」的範圍內;在上海橡膠股票投機狂潮中 ,這些巨額的國有資產自然也透過「殷實莊號」,大量 流入股市,對股市發生巨大的哄抬作用。


第二波危機來自上海最「夯」的錢莊源豐潤,錢莊 老闆嚴義彬不僅是個「紅頂商人」,而且「紅得透頂」 :他的錢莊吸納大量國有資金存款,甚至連由政府擔保 、剛從外資銀行借到的救市款,也有一大部分先存在他 錢莊裡;甚至單純屬於國家資產的海關收入,按規定應 存在官銀號中,但海關銀號「源通」也是在這位錢莊老 闆名下。
如此天下第一錢莊儼然是中流砥柱,問題是,這家 源豐潤要注資老闆另一家虧損連連的錢莊德源,實質上 已經被掏空。
被蛀空的源豐潤終於被一陣來自北京的微風吹垮。 同年 927日是清政府向西方列強支付當期「庚子賠款 190萬兩的最後日期,但倒數 9天時,上海道台蔡乃 煌突然致電財政部,表示賠款專用的 200萬兩白銀都存 在各錢莊,無法提取,請求由大清銀行緊急撥銀 200 兩墊付。
財政部認為,這是拿穩定市場當藉口,實際上是地 方官中飽私囊,立即彈劾蔡乃煌,並警告「這次若付不 出錢,外國人肯定會藉機作怪,外交後果不堪設想。」 中央震怒之下將蔡乃煌革職,並命令兩江總督、江蘇巡 撫等會同蔡乃煌,必須 2個月內將所有經手款項繳清。


巨額公款提取後,天下第一錢莊源豐潤終於轟然而 倒,餘波殃及全國。清政府無奈,又只好出手救市:一 方面從大清銀行緊急調款 100萬兩到上海,另一方面再 由政府出面擔保,從匯豐銀行借款 200萬兩撥給各錢莊 應對危機。
股災常常有,清朝特別多,只是清朝的股災來得可 還真不是時候。1910年股災動亂,也許正是大清帝國的 安魂曲;而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古老帝國,這時卻還沉 浸在安魂曲悠揚的旋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