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財政紀律

財政紀律

還記得我大學時代曾經修了殷乃平老師的一門課, 那是一門演講課, 俗稱"大補丸", 反正只要每堂課都到, 就有70分, 期末再針對其中一堂課寫一份報告就行了.當時來上課的, 都是一些金融業副總或是政府機構的局長處長.裡面最讓我驚訝的是, 有一堂課來上課的是當時的經建會主委─郭婉容. 現在的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了不起, 可是在當時也是一件真了不起的事. 事實上, 課表上排的也不是郭要來上課, 是她決定要來的. 那麼那堂課主要講什麼?政府推行六年國建的財政規劃.

當時行政院長是郝伯村, 他提出了一項比美十大建設的六年國建, 總預算金額為新台幣八兆二千億, 當時台灣政府總預算一年約9千億左右. 這項計劃提出後, 引起了很大的批評, 特別是當時擔任財政部長的王建煊, 認為此舉必然拖垮政府財政.特別是當時台灣並未面臨如十大建設時期的全球經濟衰退並沒有必要以擴大內需要剌激經濟. 我印象中當時王建煊舉了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去和媽媽說, 我們借錢去蓋游泳池好不好, 這樣我就可以天天游泳, 我的身体就會強壯, 就能賺更多錢, 這樣我身體強壯還可以有一個游泳池不是很好?

Anyway, 當時的決策模式, 基本上都會先尋求社會共識, 形成輿論,這也是為什麼郭親自上課堂的原因吧. 身為財稅系的學生, 我也舉手問了她這樣的問題, 是否會因而拖垮政府財政, 甚至必須向國外舉債, 進而造成匯率上的貶值壓力? 郭只是笑了笑, 她提到政府的財源規劃, 第一, 過去台灣累積了過多財政盈餘, 每一年編的預算都花不完, 再送回國庫, 這部份累積有數千億.第二, 台灣政府的負債比例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 太低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最後六年國建還是開展了, 也同時開始了台灣財政赤字的惡夢.

很多人認為台灣還是個很有錢的國家, 外匯存底二千七百多億美元, 世界排行第四. 但是很少人知道的是, 這二千七百多億美元中約有一千億美元是來自國外投資(台灣本地資金外流很嚴重), 這一千億美元很多是投資於股市之中, 一旦這些錢"急速"流出台灣,台灣會馬上發生嚴重的金融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我贊成台灣限制3.5%跌幅之故. 不過, 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重點是台灣外匯帳雖然漂亮, 但是內帳卻是一蹋糊塗. 以台灣目前一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約1兆7千億中, 其中有21%是要用來還本付息的. 換言之, 政府支出的每100元中, 有21元要用來償債的.而這個數字還在上升之中. 為什麼如此? 因為我們政府的支出失去了"財政紀律".

如同我前一篇文章提的, 原本的政府的支出應該是量入為出, 有多少錢作多少事, 但是近年來, 由於選情激烈, 於是主政者和民意代表交相勾結, 讓政府財政的支出幾乎是無限制的擴張.原本台灣先輩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發生, 訂有公債法, 規定政府舉債的上限, 但是一再被破壞, 在政治口水下, 也沒有人去關心這件事. 在李登輝主政時代, 開始以"特別預算"之名, (軍購案、1000億921特別預算) 規避預算上限, 到了陳水扁主政時代, 特別預算滿天飛舞, 二二八補償條例、機密外交、防洪治水計劃..最後乾脆直接修改公債法, 提高舉債上限. 上限滿了又再修, 不停的提高.

"5年500億"、"8100(億)台灣啟動"、"大投資 大溫暖"再加上1400億的防洪治水計劃, 在政府大力拼經濟下, 很少有人去想, 這些錢從哪里來?當然是舉債.

或許有人想, "槓桿運用資金"有什麼不好?美國不就是這樣搞的嗎?很不幸的, 這個世界這樣作還能活的好好的, 只有美國一個國家, 其他即使連英國、法國都不行. "出來混 早晚要還的", 台灣目前這樣作, 只是讓我們這一輩 甚至前一輩的人去挪用下一輩甚至是下下輩子孫的福利.尤有甚者, 這些被挪用的資源其實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 例如, 發老人年金.在前年,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 國有財產局天價賣了許多台北市的精華地段, 這些土地約當於12.5個大安森林公園大. 得款約300億.但是這些錢還不夠付一年400億的老人年金.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賣了土地, 未來子孫的資產就減少了, 但是很抱歉, 這些小孩沒有投票權, 主政者把利益移給了有投票權的老人.

這個例子並不是說老人福利不重要, 問題是當一個家庭都要破產了, 一些開支如出國旅遊應該受到節制呢?

財政破產的問題, 不只出在中央政府, 今天有一則新聞說,台中縣政府訂了喜憨兒的月餅, 六個月後才還, 結果縣府的財政人員出來致歉, 因為縣府本身財務困難, 負債了500多億.如果一個台中縣政府就負債500億, 我真難想像其他地方政府的負債是多少? 同樣從新聞得來的消息, 台北縣長周鍚緯指蘇貞昌留下了8百多億的負債是造成他施政困難的主因。我無意作任何政治評論. 但事實上, 這也正是台灣財政的縮影, 沒有人關心政府財政問題, 再加上大家仍然喜歡以這個人蓋了多少條路,建了幾個公園來評定主政者的良窳.因而造就了主政者喜歡舉債去作計劃.而原本應該監督的民意代表也樂的配合, 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工程的受惠者.上下交相賊的結果是百姓的是最大的輸家. 但是沒有人在乎, 因為不會馬上感受到.

或許有一天, 在台灣選舉時, 我們應要求連任者在政績之外, 提供一下資產負債表, 告知他們在他任內, 人民的資產增加時, 同時"股東權益"是否也跟著增加了.

相關連結:

參考書:

張啟楷 "國庫潰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