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債務鐘
今天不少媒體都報導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去年九月設立的全球債務鐘(Global Public Debt Clock), 並指出全球主要已開發經濟体都陷入了嚴重負債的”黑色”..
或許我們該感謝杜拜、希臘和一堆在背後趁勢放空炒作的投機者, 讓公共債務, 這個大家心知肚明又不敢認真面對的問題, 開始浮上檯面.
本文就列舉經濟學人中的全球債務鐘, 讓大家了解一下世界各國的情況.
全球債務鐘連結: http://buttonwood.economist.com/content/gdc
個人製表:(資料來源:”Global Public Debt Clock” from “The Economist”)
在解釋這張表前, 我先說明一下, 經濟學人的資料已經到2010年了(因為目前正執行2010年的財政預算), 但是我寧可以保守看法採用2009年資料, 主要原因是天知道2010年會再發生什麼事, 政府是否會再追加預算? (這是很常發生的事), 所以我寧可採用已經被確定的數字. 這份數字或許沒有2010年看來的驚恐(例如英國公共債務佔GDP從2009年的68.4%上升到2010年的82.8%, 美國則是從52.9% 上升到60.3%), 但是從穩定原則來看, 2009才是最正確的, 而且我認為也夠驚恐了.
也因此, 你會發現這張表可能顛覆了一些你的想法:
因為, 除了國家問題重重的辛巴威排名第一外, 多數榜上前幾名的國家, 都是一些你我熟知的歐美先進國家再加日本新加坡, 相反的, 債務比例最低的國家是白俄羅斯, 其次是赤道幾內亞.事實上如果你看表, 你會發現多數低負債的國家都在非洲. 當然, 我相信這和發達國家選民相對要求高以及在民主選舉制度下, 要增稅難度高有關
其次, 在2009年數字中, 全球一共負債36兆2678億美元, 約當當年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GDP總產值, 這個數字到了2010年, 數字跳到了41兆.可見全球債務速度在近年來增加之快.
最後, 我想更多人的心得和我一樣, 要是我的財富能像債務鐘這樣每秒都能快速成長不知道有多好.
今天晚上要起程赴美二週, 就等美國回來再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國行的心得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談近期國家債信
如果要談起最近最熱門的財金話題, 毫無疑問, 多數人都會指向國家主權債務問題, 或者用更通俗的話, 直接指向PIGS, Portugal(葡萄牙)、義大利(Italy)?、希臘(Greece)和西班牙(Spain)這四個國家因為債務佔GDP比重過高, 可能引發一連串的效應, 甚至近期還有分析師或記者說, 這是雷曼兄弟或杜拜倒帳的翻版.
把這件事比喻成雷曼或杜拜的人, 我想他們並不完全了國家債務的真正意義. 國家和個人不同的是, 國家有外匯帳和內部帳二種. 前者指的是外匯相關的收支付, 又分為資本帳和經常帳, 這二者一個講的投資相關資金的流進流出(如外資投資台灣, 就是資本帳), 另一個講的是貿易進出口的差額. 這二套帳歷年的累計和相關孳息,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外匯存底. 外匯帳由於涉及到國際, 所以通常比較容易引起注目, 如近年大家聽到的冰島或是杜拜發生問題, 就是外匯帳無力支付應付的外匯, 所引發的爭議.
另一套內部帳, 則是國家每年的財政收支帳. 如果國家每年的收入不足以支付當年開支, 那就形成財政赤字, 解決赤字的辦法, 當然就是借錢. 這時問題來了, 要向誰借? 通常一個儲蓄率高、國內資金充沛的國家, 多傾向直接對國內發行公債, 像台灣和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如果碰上國家人民不富有, 而政府又無法去縮減財政支出, 那麼國家只能向外舉債了, 這時國家財政赤字和外匯帳再次會結合在一起. 像希臘、越南就是這樣的例子.
回到這次的PIGS事件, 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事情要回到n年前, 在金融海嘯前, 由於全球經濟大好, 不少新興國家都以減稅吸引外資、大量舉債模式來推動國內經濟, 也收到的很好的成效, 如愛爾蘭, 就以每年10%的經濟成長, 從歐洲窮國一躍成為凱爾特之虎, 就是一例. 雖然債務赤字節節高昇, 但由於外資持續流入, 經濟快速成長, 因此政府要籌資, 一直不是問題。 但是, 接下來碰上了金融海嘯, 不少國家因而受傷慘重, 外資流出, 為了維持經濟成長, 於是很多國家也陸續效法美國, 以擴大內需方式來刺激經濟, 我想台灣很多人很清楚, “擴大內需”的同義詞, 就是政府要舉更多的債. 於是很多國家這二年國內債務佔GDP的比重就明顯上升, 碰巧希臘又剛好政黨輪替, 為了撇清關係, 新政府大肆公告前政府留下的債務數字, 再加上不久前的杜拜風暴, 國際間正是風聲鶴淚之時, 因此, 國際三大信評機構, (S&P, Moody’s和 Fitch)就調降了希臘的國家信用評等, 接下來國際就形成了一股打落水狗熱, Bloomberg 把歐元區中有相似情況的國家都列出來, 形成了PIIGS (再加上一個愛爾蘭).
你不難想像, 這些國家高負債的方式早就行之有年了, 只是倒楣的是去年十一月底的杜拜風暴, 開始讓投資市場關注到國家主權債信問題, 於是這一票國家在國際間債信的違約風險(CDS)馬上躍升.讓原本要借錢的希臘, 要舉債愈加的困難.
那事情怎麼會愈搞愈大呢? 坦白說, 不管是希臘也好, 或是葡萄牙、愛爾蘭也好, 其實他們佔整個歐元區, 甚至全球經濟比重並不大, 就算這些國家都破產了, 大家可能發現就如果前年的冰島一樣, 或許引發一陣討論, 可是過了幾個月後, 大家會發現你的生活根本和冰島不相干(除了借了很多錢給冰島的英國人例外). 這次事情搞大, 主要是扯進了西班牙, 甚至是義大利. 如果這二個國家出事了, 那事情就真的大條了. 因為這二個國家分別為全世界第七大(義大利)和第九大(西班牙)經濟體(請參見”印度破產了”), 甚至可能引發歐元解體的風暴.
在這二個國家中, 義大利我並不清楚, 但西班牙的確問題很大, 在前一波金融泡沫中, 由於西班牙位處於歐洲的陽光帶, 在歐元體系的加持下, 大量英法德的人到西班牙置產, 就如同美國加州的房地產一般, 帶動了西班牙房地產的泡沫, 結果金融海嘯一來, 泡沫破裂, 西班牙目前的失業率高達近20%.
Anyway, 我整理一下一些主要國家的相關數字如下表:
如果你分析一下這個表格, 你會發現, 撇開冰島、愛爾蘭這種國家不談, 你會發現到其實不少經濟大國的問題不小於這些PIGS, 例如日本債務佔GDP比例, 是全世界第二高, 僅次於辛巴威, 英、法、德這三個國家不管在外債數字佔GDP比重,或是財政赤字佔GDP比重也不遑多讓. 這其中英國是最讓人擔心的, 如果這一波追究風真的漫延到英法德三個, 那就真的有好戲看了.
最後, 大家可能好奇, 這件事如果一直演變下去會如何? 我可以提出幾個劇本,
劇本一: 風暴到希臘、愛爾蘭、葡萄牙這些國家就停止, 想當然爾一定是歐盟或IMF 出來救援, 或者是直接把這三個國家踢出歐元區, 基本上, 除了這幾個國家百姓生活痛苦、物價高漲和旅行到這些國家變很便宜, 對你我都不會有太大影響的。惟一的可能變化, 就是有相同背景的東歐國家和一些新興國家都有可能受這股風潮影響, 引發一連串的資金撤出潮.
劇本二, 風暴牽涉到西班牙和義大利, 或其中一個. 這件事就有點不妙了, 至少不會是像劇本一那樣, 把西班牙和義大利踢出歐元區就解決的. 這二個國家在接受援助的同時, 勢必要被迫縮減財政赤字, 而縮減財政赤字的二個手段: 一個是加稅, 另一個是減少政府支出, 由於這二個經濟體一個排世界第七(義大利), 另一個排世界第九(西班牙), 一旦這二個國家經濟緊縮, 那對全球經濟復甦將會有巨大的影響.
劇本三, 英法德被扯進來, 以上劇本二的情況會再加重十倍, 如果真的發生, 大家就好好準備二次經濟蕭條的到來吧.
當然以上的情況後果的嚴重性, 大家都心知肚明, 特別是從金融海嘯過後, 留給各國政府最大的醒思, 其實並不是要好好監理金融, 而是不要隨便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 任由造孽者自作自受. 因為一個造孽者的倒下, 往往造成的是所有問題如骨牌般的紛紛倒下, 到時政府要花上更多的心力來挽回經濟. 更重要的是, 在現有的”民主選舉機制”下, 沒有一位政治人物願意在自己任內發生這樣的事. 於是乎大家最終的選擇就是, 讓風聲平息下來, 然後祈禱這個膿包會慢慢自己消掉.
所以呢? 我猜這次應該也不例外, 最有可能的結果應該是歐洲央行(ECB)或者法德出面擔保希臘發行的公債, 以讓希臘可以順利拿到錢, 反正現在市場利率這麼低, 只要高個4~5%, 市場很快就忘記了, 至於明後年, 甚至希臘真正的負債怎麼辦? 我想還是祈禱有一天, 全世界的人對希臘或是和其他國家都能像對美國的天價負債一樣, 視而不見吧.
相關資訊:
l 維基百科: 各國外債比
l 維基百科: 各國財政赤字比
後記: 這篇文章其他大半是在十幾天就寫了, 沒想到後來感冒了近十天, 這當中其實很多相關資訊和分析都出來了, 很多數據甚至比我查的更新, 本來想就算了不要貼了, 不過的確也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本BLOG, 所以就請大家姑且看看吧.
也祝大家虎年行大運!
把這件事比喻成雷曼或杜拜的人, 我想他們並不完全了國家債務的真正意義. 國家和個人不同的是, 國家有外匯帳和內部帳二種. 前者指的是外匯相關的收支付, 又分為資本帳和經常帳, 這二者一個講的投資相關資金的流進流出(如外資投資台灣, 就是資本帳), 另一個講的是貿易進出口的差額. 這二套帳歷年的累計和相關孳息,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外匯存底. 外匯帳由於涉及到國際, 所以通常比較容易引起注目, 如近年大家聽到的冰島或是杜拜發生問題, 就是外匯帳無力支付應付的外匯, 所引發的爭議.
另一套內部帳, 則是國家每年的財政收支帳. 如果國家每年的收入不足以支付當年開支, 那就形成財政赤字, 解決赤字的辦法, 當然就是借錢. 這時問題來了, 要向誰借? 通常一個儲蓄率高、國內資金充沛的國家, 多傾向直接對國內發行公債, 像台灣和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如果碰上國家人民不富有, 而政府又無法去縮減財政支出, 那麼國家只能向外舉債了, 這時國家財政赤字和外匯帳再次會結合在一起. 像希臘、越南就是這樣的例子.
回到這次的PIGS事件, 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事情要回到n年前, 在金融海嘯前, 由於全球經濟大好, 不少新興國家都以減稅吸引外資、大量舉債模式來推動國內經濟, 也收到的很好的成效, 如愛爾蘭, 就以每年10%的經濟成長, 從歐洲窮國一躍成為凱爾特之虎, 就是一例. 雖然債務赤字節節高昇, 但由於外資持續流入, 經濟快速成長, 因此政府要籌資, 一直不是問題。 但是, 接下來碰上了金融海嘯, 不少國家因而受傷慘重, 外資流出, 為了維持經濟成長, 於是很多國家也陸續效法美國, 以擴大內需方式來刺激經濟, 我想台灣很多人很清楚, “擴大內需”的同義詞, 就是政府要舉更多的債. 於是很多國家這二年國內債務佔GDP的比重就明顯上升, 碰巧希臘又剛好政黨輪替, 為了撇清關係, 新政府大肆公告前政府留下的債務數字, 再加上不久前的杜拜風暴, 國際間正是風聲鶴淚之時, 因此, 國際三大信評機構, (S&P, Moody’s和 Fitch)就調降了希臘的國家信用評等, 接下來國際就形成了一股打落水狗熱, Bloomberg 把歐元區中有相似情況的國家都列出來, 形成了PIIGS (再加上一個愛爾蘭).
你不難想像, 這些國家高負債的方式早就行之有年了, 只是倒楣的是去年十一月底的杜拜風暴, 開始讓投資市場關注到國家主權債信問題, 於是這一票國家在國際間債信的違約風險(CDS)馬上躍升.讓原本要借錢的希臘, 要舉債愈加的困難.
那事情怎麼會愈搞愈大呢? 坦白說, 不管是希臘也好, 或是葡萄牙、愛爾蘭也好, 其實他們佔整個歐元區, 甚至全球經濟比重並不大, 就算這些國家都破產了, 大家可能發現就如果前年的冰島一樣, 或許引發一陣討論, 可是過了幾個月後, 大家會發現你的生活根本和冰島不相干(除了借了很多錢給冰島的英國人例外). 這次事情搞大, 主要是扯進了西班牙, 甚至是義大利. 如果這二個國家出事了, 那事情就真的大條了. 因為這二個國家分別為全世界第七大(義大利)和第九大(西班牙)經濟體(請參見”印度破產了”), 甚至可能引發歐元解體的風暴.
在這二個國家中, 義大利我並不清楚, 但西班牙的確問題很大, 在前一波金融泡沫中, 由於西班牙位處於歐洲的陽光帶, 在歐元體系的加持下, 大量英法德的人到西班牙置產, 就如同美國加州的房地產一般, 帶動了西班牙房地產的泡沫, 結果金融海嘯一來, 泡沫破裂, 西班牙目前的失業率高達近20%.
Anyway, 我整理一下一些主要國家的相關數字如下表:
如果你分析一下這個表格, 你會發現, 撇開冰島、愛爾蘭這種國家不談, 你會發現到其實不少經濟大國的問題不小於這些PIGS, 例如日本債務佔GDP比例, 是全世界第二高, 僅次於辛巴威, 英、法、德這三個國家不管在外債數字佔GDP比重,或是財政赤字佔GDP比重也不遑多讓. 這其中英國是最讓人擔心的, 如果這一波追究風真的漫延到英法德三個, 那就真的有好戲看了.
最後, 大家可能好奇, 這件事如果一直演變下去會如何? 我可以提出幾個劇本,
劇本一: 風暴到希臘、愛爾蘭、葡萄牙這些國家就停止, 想當然爾一定是歐盟或IMF 出來救援, 或者是直接把這三個國家踢出歐元區, 基本上, 除了這幾個國家百姓生活痛苦、物價高漲和旅行到這些國家變很便宜, 對你我都不會有太大影響的。惟一的可能變化, 就是有相同背景的東歐國家和一些新興國家都有可能受這股風潮影響, 引發一連串的資金撤出潮.
劇本二, 風暴牽涉到西班牙和義大利, 或其中一個. 這件事就有點不妙了, 至少不會是像劇本一那樣, 把西班牙和義大利踢出歐元區就解決的. 這二個國家在接受援助的同時, 勢必要被迫縮減財政赤字, 而縮減財政赤字的二個手段: 一個是加稅, 另一個是減少政府支出, 由於這二個經濟體一個排世界第七(義大利), 另一個排世界第九(西班牙), 一旦這二個國家經濟緊縮, 那對全球經濟復甦將會有巨大的影響.
劇本三, 英法德被扯進來, 以上劇本二的情況會再加重十倍, 如果真的發生, 大家就好好準備二次經濟蕭條的到來吧.
當然以上的情況後果的嚴重性, 大家都心知肚明, 特別是從金融海嘯過後, 留給各國政府最大的醒思, 其實並不是要好好監理金融, 而是不要隨便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 任由造孽者自作自受. 因為一個造孽者的倒下, 往往造成的是所有問題如骨牌般的紛紛倒下, 到時政府要花上更多的心力來挽回經濟. 更重要的是, 在現有的”民主選舉機制”下, 沒有一位政治人物願意在自己任內發生這樣的事. 於是乎大家最終的選擇就是, 讓風聲平息下來, 然後祈禱這個膿包會慢慢自己消掉.
所以呢? 我猜這次應該也不例外, 最有可能的結果應該是歐洲央行(ECB)或者法德出面擔保希臘發行的公債, 以讓希臘可以順利拿到錢, 反正現在市場利率這麼低, 只要高個4~5%, 市場很快就忘記了, 至於明後年, 甚至希臘真正的負債怎麼辦? 我想還是祈禱有一天, 全世界的人對希臘或是和其他國家都能像對美國的天價負債一樣, 視而不見吧.
相關資訊:
l 維基百科: 各國外債比
l 維基百科: 各國財政赤字比
後記: 這篇文章其他大半是在十幾天就寫了, 沒想到後來感冒了近十天, 這當中其實很多相關資訊和分析都出來了, 很多數據甚至比我查的更新, 本來想就算了不要貼了, 不過的確也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本BLOG, 所以就請大家姑且看看吧.
也祝大家虎年行大運!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從賣香蕉扯到主權基金
從賣香蕉扯到主權基金
前一陣子政府密集在電視上打著ECFA的廣告. 不管你支持ECFA與否, 有一句台詞我相信是撼動很多台灣人心的, 那就是”咱台灣的產品那麼好 就是欠一個機會”. 這句話對於像我這樣常跑很多國家的人來說, 真的不只是一句口號, 而是一個事實. 特別是這幾年台灣精緻化的農業, 每每讓我的外國友人, 對於這個他們可能原本一輩子也沒想過會來的國家, 充滿了驚奇.
幾天前有人在PTT上問, 為什麼台灣這麼愛做代工, 而不去努力發展品牌? 哈~這個問題的答案剛好倒過來. 其實是因為台灣內需市場太小, 因而台灣還沒有辦法用內需去培植讓企業大到可以上國際競爭, 只好先走向代工, 但一旦代工, 要建立品牌時, 就要面臨客戶抽單的問題. 也因此, 企業多半投入資源作產品研發, 而較少投入於國際行銷人材, 這方面人材愈弱, 品牌行銷能力愈差, 也愈無法建立國際品牌,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你可能想, 這個用在台灣最強的電子業可能還說的過去, 那和香蕉什麼關係? 難道香蕉也有品牌? 那當然, 不相信你到COSTCO去看看裡面賣的香蕉, 上面都有貼紙, 上面印著”Dole” (Logo 如下), 當然不只是台灣或美國的COSTCO裡的香蕉, 美國的7-11及很多便利商店和各大生鮮超市也幾乎都有這個牌子的香蕉、鳳梨以及生鮮果汁產品.
或許你知道, 也可能你不知道, 香蕉曾經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品之一, 我上網查一下, 有一年台灣香蕉的出口額僅次於台塑集團的加總. 在我小時候, 新聞經常報導, 台灣和日韓討論用香蕉換蘋果和梨, 當我把香蕉碰壞部份咬掉, 長輩也總會說, 小孩子不要這麼浪費, 人家日本人吃我們台灣香蕉都是很珍貴, 用刀叉切成一片一片的吃. 慢慢長大後, 常聽到的新聞反倒是香蕉盛產到要去倒愛河, 或是要拿去餵豬.
為什麼台灣的香蕉會由盛轉衰? 如果你上網查一下, 你會查到最多新聞指向發生於民國58年的吳振瑞案, 認為因為當時青果合作社主席吳振瑞的被捕, 造成日本人脈盡失, 進而讓菲律賓堀起. 也有幾篇是前行政院長游鍚堃指稱是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競爭. 不管是前面的或是後面的原因, 其實到今天結果都是一樣的, 就和台灣的雨傘或鞋子一樣, 台灣小型農場式的耕作模式, 和日益升高的成本, 早晚是無法和像菲律賓這樣的國家競爭的.
事實上, 香蕉的問題也正反映出台灣整個農業問題. 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 讓農產品很容易盛產, 但台灣內部的人口無法完全去化這些豐收的農作物, 而台灣又無法出口這些農產品, 只好鼓勵人民多吃, 人民吃不完的就叫阿兵哥吃.農民的生活不好, 只好到對岸去協助對方發展農業, 這樣一來, 雖然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 但是卻為未來競爭埋下了隱憂.
那這個死結要怎麼解決? 如果台灣能買下DOLE 不知有多好? 掛著DOLE的品牌, 台灣很多的農產品就有了現成的銷售管道, 那DOLE可能賣嗎? 答案是YES, 事實上在前年(2007)金融危機時, 這家公司由於投資了大量的資金在房地產上, 發生了資金缺口.急著對外尋求資金.(我印象是2億美金左右), 但是沒有人肯買, 後來這家公司以出清加州、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的地產以及股票上市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危機. 我查了一下昨天DOLE的市值約10億美金左右.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花5億美金取得50%股權, 一樣可以拿下這家公司.
那麼, 中華民國政府要用什麼拿下這家公司? 這時主權基金就值得拿出來討論. 什麼是主權基金? 網路上討論很多, 簡單的說, 就是國家拿出外匯存底的一部份, 成立一家以國際投資為主的公司.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我所查到的主權基金如下表:
綜合以上, 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不外有二種, 1. 產油國, 怕有一天石油挖完了, 所以成立基金預作投資, 以防未來沒有油, 國家仍有收入. 2. 錢太多, 又不甘心只是把錢放進美國債券, 成立主權基金幫助國家作戰略佈局. 中國、韓國和新加坡屬於這類.
那麼台灣呢? 前年底副總統蕭萬長曾召開會議, 討論台灣主權基金的可能, 但遭到央行的嚴詞拒絕. 就再也沒有下聞了. 同樣的, 如果你上網去查, 你會查到一堆反對的意見, 扣除掉指責這是馬英九賣台這種情緒化的言論, 約略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針對以上四點反對意見, 除了第三點根本是鬼扯蛋(我忘了在本Blog哪一篇文章有反對過)外, 其他三點我提出一點個人看法.
基本上, 我並不反對總裁彭淮南的看法, 央行的錢應以穩定為主, 而不宜作為賺錢的工具.但是似乎大家思想的關鍵都停留在YES or NO, 從另一個角度想, 如果今天台灣只打算成立個100億美元的基金, 那麼對央行操縱外匯或台灣的國家安全還有這麼大影響嗎? 而且請注意這100億美金並非要一次到位, 很多國家都是以某幾項標的為基準(如從賣油中提撥一定比例)來逐年充實.
其實最接近的例子, 是行政院下的開發基金, 這是民國62年依獎勵投資條例而成立. 當初成立的目的, 就是為了配合政府政策, 投資特定產業和引進人材. 開發基金迄今最大的成就, 就是投資了台積電, 這家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在全世界電子業中最有競爭力的公司.台積電成立後賠了多久我不知道, 但是我相信3~5年絕對跑不掉, 如果當初開發基金一定要以”賺錢”來做考量, 那麼台灣可能錯失了成為世界資訊業重鎮的機會, 更別說從矽谷到台灣那一堆大大小小fabless的IC設計公司.
當然, 行政院開發基金也是拿來反對成立國家主權基金的最好例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台灣”民意”的高漲, 開發基金也從專業的評估成為了執政者或民代覬覦的小金庫. 如果你去查一下開發基金目前的投資, 除了為數不少的生技公司(這符合國家發展方向), 裡面還有台灣高鐵、華揚史威靈和月眉遊樂園(哈)….這也順便回應了我個人最擔心的第四點, 如何監督? 因為在台灣, “民意監督”的同義詞幾乎就等同於”民代介入”!
反過來說, 難道台灣政府都沒有想過去成立公司協助行銷台灣產品嗎? 答案是有的, 其實你如果查一下, 行政院各部會底下都有為數不少的”基金” 或政府支助的”財團法人”, 例如糧食平準基金啦, 或是財團法人車輛中心…等. 這些基金或單位, 本來就有一部份責任在於協助本地產業進行推廣和行銷.
但事實上是, 這些單位的董事長, 多是酬庸性質, 不是原主管機關的退休人員, 就是配合執政黨選戰安排的退路, 他們心裡想的, 不是順利下莊, 就是如何運用現有資源再東山再起. 結果這些單位的”績效”, 往往只是配合政府參加一些參展, 或是每年印一些小冊子. 而對於這些單位的主管機關, 這些董事長們要嘛, 是他們原來的前長官, 要嘛是黨政要員, 根本也無力去管理. 這種事國民黨時代是如此, 民進黨在野時罵了半天, 結果執政時亦如此, 不用懷疑, 現在的國民黨又是如此. 尤有甚者, 有些董事長還能橫跨三朝, 進而把數十億的基金”疑似”挪為己用.
算了扯的有點遠, 等有空再寫一篇來批評台灣這些政府法人莫名其妙之處.
最後, 我常罵那些只會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建議的人, 所以我罵了半天, 也要提出我自己心中的台灣主權基金:
我心中的台灣主權基金是一個金額不必很大的公司, 這個基金目的, 如前所說, 不在獲利, 而是去搜集、分析國際上配合和切合台灣經濟發展或是現有產業問題的企業、技術和人材, 進而在適切時機進行購併或投資合作.
或是把這些資訊整合到政府各基金中, 協助各基金進行投資以及後續融資或法律財務諮詢.
這樣的事, 其實很多創投或投資銀行都在作, 台灣政府內也有幾個基金在作, 我也間接參與過其中一個, 很遺憾的, 在現行體制下, 官員擔心賠錢被人攻擊, 民股則是熱忱賺錢, 最後投的都是一些準備上市的公司. 很明顯, 其實這根本不是政府該作的事.
再舉個情況, 目前很多東歐國家傳出財務危機, 再加上之前的冰島和愛爾蘭, 這是危機, 其實也是一個機會的開始, 韓國在東歐著墨很深, 台灣除了有時聽到鴻海在東歐建組裝廠, 賺取歐盟免稅財和時間差之外, 幾乎沒有聽過台灣在這些地區有什麼介入, 但事實上, 冰島有很強的再生能源技術, 東歐在文化和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產品設計上, 東歐人喜歡用鮮明的顏色, 獲得不少西歐人的喜愛…..這一些對台灣來講, 都是一個機會, 接下來, 就看台灣政府, 是要抱著三千億美元外匯存底沾沾自喜, 或者是更有效的整合資源, 來填補台灣製造業外移後, 空白的這一大塊了.
前一陣子政府密集在電視上打著ECFA的廣告. 不管你支持ECFA與否, 有一句台詞我相信是撼動很多台灣人心的, 那就是”咱台灣的產品那麼好 就是欠一個機會”. 這句話對於像我這樣常跑很多國家的人來說, 真的不只是一句口號, 而是一個事實. 特別是這幾年台灣精緻化的農業, 每每讓我的外國友人, 對於這個他們可能原本一輩子也沒想過會來的國家, 充滿了驚奇.
幾天前有人在PTT上問, 為什麼台灣這麼愛做代工, 而不去努力發展品牌? 哈~這個問題的答案剛好倒過來. 其實是因為台灣內需市場太小, 因而台灣還沒有辦法用內需去培植讓企業大到可以上國際競爭, 只好先走向代工, 但一旦代工, 要建立品牌時, 就要面臨客戶抽單的問題. 也因此, 企業多半投入資源作產品研發, 而較少投入於國際行銷人材, 這方面人材愈弱, 品牌行銷能力愈差, 也愈無法建立國際品牌,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你可能想, 這個用在台灣最強的電子業可能還說的過去, 那和香蕉什麼關係? 難道香蕉也有品牌? 那當然, 不相信你到COSTCO去看看裡面賣的香蕉, 上面都有貼紙, 上面印著”Dole” (Logo 如下), 當然不只是台灣或美國的COSTCO裡的香蕉, 美國的7-11及很多便利商店和各大生鮮超市也幾乎都有這個牌子的香蕉、鳳梨以及生鮮果汁產品.
或許你知道, 也可能你不知道, 香蕉曾經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品之一, 我上網查一下, 有一年台灣香蕉的出口額僅次於台塑集團的加總. 在我小時候, 新聞經常報導, 台灣和日韓討論用香蕉換蘋果和梨, 當我把香蕉碰壞部份咬掉, 長輩也總會說, 小孩子不要這麼浪費, 人家日本人吃我們台灣香蕉都是很珍貴, 用刀叉切成一片一片的吃. 慢慢長大後, 常聽到的新聞反倒是香蕉盛產到要去倒愛河, 或是要拿去餵豬.
為什麼台灣的香蕉會由盛轉衰? 如果你上網查一下, 你會查到最多新聞指向發生於民國58年的吳振瑞案, 認為因為當時青果合作社主席吳振瑞的被捕, 造成日本人脈盡失, 進而讓菲律賓堀起. 也有幾篇是前行政院長游鍚堃指稱是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競爭. 不管是前面的或是後面的原因, 其實到今天結果都是一樣的, 就和台灣的雨傘或鞋子一樣, 台灣小型農場式的耕作模式, 和日益升高的成本, 早晚是無法和像菲律賓這樣的國家競爭的.
事實上, 香蕉的問題也正反映出台灣整個農業問題. 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 讓農產品很容易盛產, 但台灣內部的人口無法完全去化這些豐收的農作物, 而台灣又無法出口這些農產品, 只好鼓勵人民多吃, 人民吃不完的就叫阿兵哥吃.農民的生活不好, 只好到對岸去協助對方發展農業, 這樣一來, 雖然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 但是卻為未來競爭埋下了隱憂.
那這個死結要怎麼解決? 如果台灣能買下DOLE 不知有多好? 掛著DOLE的品牌, 台灣很多的農產品就有了現成的銷售管道, 那DOLE可能賣嗎? 答案是YES, 事實上在前年(2007)金融危機時, 這家公司由於投資了大量的資金在房地產上, 發生了資金缺口.急著對外尋求資金.(我印象是2億美金左右), 但是沒有人肯買, 後來這家公司以出清加州、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的地產以及股票上市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危機. 我查了一下昨天DOLE的市值約10億美金左右.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花5億美金取得50%股權, 一樣可以拿下這家公司.
那麼, 中華民國政府要用什麼拿下這家公司? 這時主權基金就值得拿出來討論. 什麼是主權基金? 網路上討論很多, 簡單的說, 就是國家拿出外匯存底的一部份, 成立一家以國際投資為主的公司.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我所查到的主權基金如下表:
綜合以上, 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不外有二種, 1. 產油國, 怕有一天石油挖完了, 所以成立基金預作投資, 以防未來沒有油, 國家仍有收入. 2. 錢太多, 又不甘心只是把錢放進美國債券, 成立主權基金幫助國家作戰略佈局. 中國、韓國和新加坡屬於這類.
那麼台灣呢? 前年底副總統蕭萬長曾召開會議, 討論台灣主權基金的可能, 但遭到央行的嚴詞拒絕. 就再也沒有下聞了. 同樣的, 如果你上網去查, 你會查到一堆反對的意見, 扣除掉指責這是馬英九賣台這種情緒化的言論, 約略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 央行說: 這是指台灣中央銀行的看法, 大抵是指台灣外匯存底是全體國民所有, 再加上外匯存底是台灣央行抵禦國際熱錢的最大武器, 因此不宜挪作它用
- 投資失利說: 這部份主要以中國投資基金投資黑石(Blackstone)和ADIA投資花旗二者均損失數十億美元為例, 再佐以台灣缺乏國際投資人材, 主要重點是: 如果賠錢了怎麼辦?
- 通貨膨脹說: 這主要是以當初謝長廷競選總統OR 當行政院長時主要以外匯存底投資本國, 可能造成大量貨幣供給, 引發通貨膨脹持反對.
- 透明化及他國反制說: 這是指許多主權基金由於缺乏透明度, 無法監督再加世界各國目前多對主權基金有所疑慮, 可能引起其他國家反彈.
針對以上四點反對意見, 除了第三點根本是鬼扯蛋(我忘了在本Blog哪一篇文章有反對過)外, 其他三點我提出一點個人看法.
- 央行說: 我查一下台灣在去年(2009)底外匯存底共為3481.98億美元, 其中應該有三大部份, 分別為民間持有(依央行說法約1900億)、外資和政府持有, 外資的部份我猜應該有近800億美元. 看來央行最擔心的, 應該是這些外資資金的流動, 因此需要有大筆資金因應。 但是也別忘了, 台灣這些外匯存底不是沒有利息的, 這些外匯存底都是以不同貨幣投資於當地的政府級債券之中, 如果以一年2%利息來算, 一年也會有60億美元的收入, 事實上是不只, 因為2010年央行預定上繳中央的法定盈餘就超過3000億新台幣.
基本上, 我並不反對總裁彭淮南的看法, 央行的錢應以穩定為主, 而不宜作為賺錢的工具.但是似乎大家思想的關鍵都停留在YES or NO, 從另一個角度想, 如果今天台灣只打算成立個100億美元的基金, 那麼對央行操縱外匯或台灣的國家安全還有這麼大影響嗎? 而且請注意這100億美金並非要一次到位, 很多國家都是以某幾項標的為基準(如從賣油中提撥一定比例)來逐年充實.
- 投資失利說: 這應該是最多人反對的意見. 事實上, 我心目中的台灣基金就是要賠錢的. 賠錢? 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 我肯定的告訴你至少目前沒有. 你試想看看, 如果Dole自己經營都會賠, 怎麼可能台灣介入後會賺? 但是重點卻不在台灣政府能從Dole賺多少, 而是台灣農民可能因此獲利, 或是政府可能因此每年可以減少補貼多少錢? 這就像前一陣子, 當大家在批評高雄捷運是財務黑洞時, 有人熱心指出台北捷運賺錢是因為政府負擔了興建成本, 北捷只要負責營運就好, 不必承擔興建的負債和相關的利息成本. 我不清楚北捷如果和高捷採同樣模式下, 北捷可能要賠多少? 但是我很清楚, 北捷所帶來的便利性、降低交通阻塞和空氣污染成本, 就算北捷興建會帶來百億元虧損都應該要做的, 這種事不能單就財務上去估算.
其實最接近的例子, 是行政院下的開發基金, 這是民國62年依獎勵投資條例而成立. 當初成立的目的, 就是為了配合政府政策, 投資特定產業和引進人材. 開發基金迄今最大的成就, 就是投資了台積電, 這家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在全世界電子業中最有競爭力的公司.台積電成立後賠了多久我不知道, 但是我相信3~5年絕對跑不掉, 如果當初開發基金一定要以”賺錢”來做考量, 那麼台灣可能錯失了成為世界資訊業重鎮的機會, 更別說從矽谷到台灣那一堆大大小小fabless的IC設計公司.
當然, 行政院開發基金也是拿來反對成立國家主權基金的最好例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台灣”民意”的高漲, 開發基金也從專業的評估成為了執政者或民代覬覦的小金庫. 如果你去查一下開發基金目前的投資, 除了為數不少的生技公司(這符合國家發展方向), 裡面還有台灣高鐵、華揚史威靈和月眉遊樂園(哈)….這也順便回應了我個人最擔心的第四點, 如何監督? 因為在台灣, “民意監督”的同義詞幾乎就等同於”民代介入”!
反過來說, 難道台灣政府都沒有想過去成立公司協助行銷台灣產品嗎? 答案是有的, 其實你如果查一下, 行政院各部會底下都有為數不少的”基金” 或政府支助的”財團法人”, 例如糧食平準基金啦, 或是財團法人車輛中心…等. 這些基金或單位, 本來就有一部份責任在於協助本地產業進行推廣和行銷.
但事實上是, 這些單位的董事長, 多是酬庸性質, 不是原主管機關的退休人員, 就是配合執政黨選戰安排的退路, 他們心裡想的, 不是順利下莊, 就是如何運用現有資源再東山再起. 結果這些單位的”績效”, 往往只是配合政府參加一些參展, 或是每年印一些小冊子. 而對於這些單位的主管機關, 這些董事長們要嘛, 是他們原來的前長官, 要嘛是黨政要員, 根本也無力去管理. 這種事國民黨時代是如此, 民進黨在野時罵了半天, 結果執政時亦如此, 不用懷疑, 現在的國民黨又是如此. 尤有甚者, 有些董事長還能橫跨三朝, 進而把數十億的基金”疑似”挪為己用.
算了扯的有點遠, 等有空再寫一篇來批評台灣這些政府法人莫名其妙之處.
最後, 我常罵那些只會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建議的人, 所以我罵了半天, 也要提出我自己心中的台灣主權基金:
我心中的台灣主權基金是一個金額不必很大的公司, 這個基金目的, 如前所說, 不在獲利, 而是去搜集、分析國際上配合和切合台灣經濟發展或是現有產業問題的企業、技術和人材, 進而在適切時機進行購併或投資合作.
或是把這些資訊整合到政府各基金中, 協助各基金進行投資以及後續融資或法律財務諮詢.
這樣的事, 其實很多創投或投資銀行都在作, 台灣政府內也有幾個基金在作, 我也間接參與過其中一個, 很遺憾的, 在現行體制下, 官員擔心賠錢被人攻擊, 民股則是熱忱賺錢, 最後投的都是一些準備上市的公司. 很明顯, 其實這根本不是政府該作的事.
再舉個情況, 目前很多東歐國家傳出財務危機, 再加上之前的冰島和愛爾蘭, 這是危機, 其實也是一個機會的開始, 韓國在東歐著墨很深, 台灣除了有時聽到鴻海在東歐建組裝廠, 賺取歐盟免稅財和時間差之外, 幾乎沒有聽過台灣在這些地區有什麼介入, 但事實上, 冰島有很強的再生能源技術, 東歐在文化和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產品設計上, 東歐人喜歡用鮮明的顏色, 獲得不少西歐人的喜愛…..這一些對台灣來講, 都是一個機會, 接下來, 就看台灣政府, 是要抱著三千億美元外匯存底沾沾自喜, 或者是更有效的整合資源, 來填補台灣製造業外移後, 空白的這一大塊了.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經濟加州化?
台灣經濟的加州化
以下是一篇取自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文章, 名為”美國經濟的加州化”, 文章在討論美國各級政府為了討好選民, 完全不顧財政困窘的現實, 濫開支票, 最後造成被迫縮減公共支出、減少社會福利的結果.
看了這篇文章, 讓我心有戚戚焉. 今天台灣政府的財政問題不也正是如此? 去年商業週刊曾經登出一期, 估算台灣政府負債金額約為新台幣14兆, 新聞一出的確引發了不少討論. 然後呢? “今天公祭 明天忘記”, 不知道不過不到半年後的今天, 有多少人還曾對這件事留心? 各地負債累累的地方, 依然辦跨年、放煙火, 甚至規模一年還勝一年, 或許這些興高采烈的民眾不了解或者根本不想去了解, 台灣大多數的地方政府早就負債累累, 如果不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上下交相賊”, 不斷的以債養債, 今天台灣很多地方政府不要說放煙火了, 可能連路燈都要停掉. 而這一切, 都是近年來因應選情激烈, 政治人物不負責任的大開支票和選民盲目以對的結果.
到底台灣地方政府負債有多少? 我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 但是這樣的訊息往往只會在選舉後, 偶爾有當選者抱怨前任留給了他多少負債, 大家才能略知一二, 但一方面不是每個新當選人都會爆料, 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下, 也往往讓人留下政治報復大於實質揭露的印象.
此外, 就算真的有心去估算, 坦白說也很難一目了然, 主要的原因, 是這些負債隱藏在各式不同的科目和名目中, 即使在公開的資訊中, 也被區分為營業性和非營業性、自償性和非自償性、一年期以下和一年期以上…等. 而政府認定的方法也和民間不同, 這也造成往往民間估算的數字要遠高於政府公告數字的情況, 造成大家莫衷一是, 不知該相信誰好.
為此, 我決定用最簡單的方法:
想當然爾, 這是最可信也是最不可信的資料, 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 實際的數字一定是大於等於上面公告的數字, 絕對不可能是小於
2.其次, 不管是營業非營業, 自償非自償, 我直接把數字加總. 總不能說這筆錢是我開店裝潢支出, 未來一定可以賺錢還的, 就不叫負債吧.
於是, 我作出了以下的表格. 給大家作參考, 單位是新台幣 億元.
請注意:
從這個表我們不難看出, 在中華民國境內扣除外島, 單一縣市負債在100億元以下的, 真是鳳毛麟角. 其中每位該縣市居民負債數字的前三名, 分別為高雄市、新竹縣和台北市.
在本blog 我說過很多次, 目前台灣民眾仍喜歡以這個政治人物在任內建了多少橋、蓋了什麼建築物來評斷這位政治人物有沒有”做事”, 但是很少有人去想的是, 當資產負債表一端的”.資產”增加時, 另一端的”負債”數字也節節昇高.尤有甚者, 工程更提供了不少人可以上下其手的機會. 到頭來, 受害的是下一代.
這是我第一次作這個表, 因此我無法告訴大家這些負債數字到底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抑或是短期某位縣市長在位的”豐功偉業”, 目前新聞可以查到的, 一位是台北縣長周鍚瑋說他前任任內8年, 台北縣庫由正150億, 轉為負800多億. 另一位則是新竹縣長抱怨前任留給他400多億的負債. 不過, 從近幾年由於選情的激烈, 各地方政府愈來愈熱忱於一些燒錢活動, 債務數字在短期內急劇攀升應該是可以預料的.
我再次希望, 未來選舉的候選人不要只是提自己任內作了多少硬體建設, 也要告訴百姓, 在你任內,政府負債又多了多少?
台灣經濟加州化? 這不是件有意思的事
= = = = = = = = = = = = = = =
美國經濟的加州化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曾任《國際先驅論壇報》主編
在好政策和好運氣的幫助下,美國經濟在2009年的傷痛之後起死回生。展望未來,唯一讓我擔心的問題是,整個美國經濟可能“加州化”(Californiaization),也就是說,美國各級政府做出慷慨的社會福利方面的許諾,而又無法以稅收的增加來兌現諾言。
美國目前面臨的其他經濟問題似乎都是可以解決的。首先,雖然消費者仍然謹慎地將很大比例的收入儲蓄下來,但美國經濟增速已經在朝正常水準恢復;其次,由於中國正在考慮讓人民幣升值,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可望緩解;再者,Fed正在調整應對危機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在今年轉向緊縮銀根政策。
但根據去年11月的資料,美國的失業率仍然保持在10%的高水準,這比政府經濟顧問的預計高了約1.5個百分點,但白宮覺得,這只是暫時的,失業率很快會恢復到正常水準。為了促使失業率更快下降,歐巴馬政府可能促請國會進行另一輪經濟刺激,也許是斥資50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在去年大規模的援救銀行行動之後,花這麼點錢在基礎設施上,應該不會引起異議。
今年美國將沒有經濟下滑之憂,但卻有政治紊亂的風險。這一點在加州體現得至為明顯。在加州,雖然兩黨都認真對待財政問題,試圖使該州財政恢復平衡,但他們至今仍未做出有效的決策。
美國依然存在各種強烈的政治因素,造成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民主黨依然為各種公務員工會所挾制,共和黨依然對減稅癡心不改。在整個2009年,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一直在拼命努力,想消除該州600億美元的預算赤字。他試圖將該州的財政開支縮減320億美元,並使稅收暫時增加125億美元。但到了年底,加州在本財年和下一財年的總預算赤字仍然高達21億美元,於是施瓦辛格被迫請求聯邦政府給予80億美元的援助。上周,加州的一個網站登出的文章的大標題是 《動作片巨星施瓦辛格的新角色:乞討者》。
“加州預算計畫”專案主管羅斯(Jean Ross)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問題在於,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輕鬆的解決方案了。”施瓦辛格雖然在嘴上不停地說要進行另一輪預算削減,但他心裏不過是盼望聯邦援助而已。我不由得覺得加州是美國國際集團的翻版:又是一個在順利的時候大手大腳地花錢,在泡沫破裂時又伸手向聯邦政府乞討的傢伙。
加州的財政困境並不是孤案。美國大部分州依然在承受經濟衰退的餘波。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美國的各州總是忍耐不住一種誘惑:雖然稅收不足,但依然大手大腳地花錢。例如,威斯康辛州在2009年底有27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而該州的法律要求它必須保持預算平衡。自1999年以來,威斯康辛州的預算赤字除有一年外,每年都在增長,其人均預算赤字已達加州的4倍。
許多州的政府都在期望聯邦政府給予援助,以使它們擺脫開支過度的惡果。在經濟學上,這是一種典型的“道德風險”,因為聯邦的援助只會讓各州政府繼續其不負責任的行為,而不能將其阻止。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稱,假如這些州都是國家,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首先要求它們完成財政自律的要求,才會給予它們援助。
那麼,聯邦政府本身也會變成另一個加州嗎?有人說,聯邦政府已經是這樣了,因為它的財政赤字其實非常嚴重。但聯邦政府可以以低廉的成本賣出債券,而且可以通過印鈔來彌補開支,從而掩蓋了它面臨的財政災難。而且,我們在聯邦政府也能看到類似州一級的那種政治紊亂:所有的民主黨人都是靠著許諾福利當選的,而所有的共和黨人都是靠著許諾減稅當選的。
要判斷美國經濟今年會不會“加州化”,醫療改革方案是個很好的試金石。民主黨希望提供全民醫療,這個願望是值得稱讚的,但也要考慮到國家的財力。事實上,我們必須降低政府提供醫療的成本,以免醫療改革給經濟帶來無法承受的重負。
在今年,要判斷歐巴馬和國會的表現,我們應該看他們能不能拿出足夠的資金來兌現他們的承諾,能不能推行真正的改革來削減財政開支,而不是像去年一樣,繼續在政治上小打小鬧,口惠而實不至
相關連結:印度破產了
以下是一篇取自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文章, 名為”美國經濟的加州化”, 文章在討論美國各級政府為了討好選民, 完全不顧財政困窘的現實, 濫開支票, 最後造成被迫縮減公共支出、減少社會福利的結果.
看了這篇文章, 讓我心有戚戚焉. 今天台灣政府的財政問題不也正是如此? 去年商業週刊曾經登出一期, 估算台灣政府負債金額約為新台幣14兆, 新聞一出的確引發了不少討論. 然後呢? “今天公祭 明天忘記”, 不知道不過不到半年後的今天, 有多少人還曾對這件事留心? 各地負債累累的地方, 依然辦跨年、放煙火, 甚至規模一年還勝一年, 或許這些興高采烈的民眾不了解或者根本不想去了解, 台灣大多數的地方政府早就負債累累, 如果不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上下交相賊”, 不斷的以債養債, 今天台灣很多地方政府不要說放煙火了, 可能連路燈都要停掉. 而這一切, 都是近年來因應選情激烈, 政治人物不負責任的大開支票和選民盲目以對的結果.
到底台灣地方政府負債有多少? 我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 但是這樣的訊息往往只會在選舉後, 偶爾有當選者抱怨前任留給了他多少負債, 大家才能略知一二, 但一方面不是每個新當選人都會爆料, 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下, 也往往讓人留下政治報復大於實質揭露的印象.
此外, 就算真的有心去估算, 坦白說也很難一目了然, 主要的原因, 是這些負債隱藏在各式不同的科目和名目中, 即使在公開的資訊中, 也被區分為營業性和非營業性、自償性和非自償性、一年期以下和一年期以上…等. 而政府認定的方法也和民間不同, 這也造成往往民間估算的數字要遠高於政府公告數字的情況, 造成大家莫衷一是, 不知該相信誰好.
為此, 我決定用最簡單的方法:
- 首先, 我選用財政部國庫署的公告資料
想當然爾, 這是最可信也是最不可信的資料, 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 實際的數字一定是大於等於上面公告的數字, 絕對不可能是小於
2.其次, 不管是營業非營業, 自償非自償, 我直接把數字加總. 總不能說這筆錢是我開店裝潢支出, 未來一定可以賺錢還的, 就不叫負債吧.
於是, 我作出了以下的表格. 給大家作參考, 單位是新台幣 億元.
請注意:
- 負債數字來源:財政部國庫署 稅收數字來源:財政部賦稅署 人口數字:內政部統計資料
- 稅收數字是指該縣市當年所有稅收, 包括所得稅、營業稅等國稅, 這些錢多數是要上繳中央的, 並非該縣市政府的所得
從這個表我們不難看出, 在中華民國境內扣除外島, 單一縣市負債在100億元以下的, 真是鳳毛麟角. 其中每位該縣市居民負債數字的前三名, 分別為高雄市、新竹縣和台北市.
在本blog 我說過很多次, 目前台灣民眾仍喜歡以這個政治人物在任內建了多少橋、蓋了什麼建築物來評斷這位政治人物有沒有”做事”, 但是很少有人去想的是, 當資產負債表一端的”.資產”增加時, 另一端的”負債”數字也節節昇高.尤有甚者, 工程更提供了不少人可以上下其手的機會. 到頭來, 受害的是下一代.
這是我第一次作這個表, 因此我無法告訴大家這些負債數字到底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抑或是短期某位縣市長在位的”豐功偉業”, 目前新聞可以查到的, 一位是台北縣長周鍚瑋說他前任任內8年, 台北縣庫由正150億, 轉為負800多億. 另一位則是新竹縣長抱怨前任留給他400多億的負債. 不過, 從近幾年由於選情的激烈, 各地方政府愈來愈熱忱於一些燒錢活動, 債務數字在短期內急劇攀升應該是可以預料的.
我再次希望, 未來選舉的候選人不要只是提自己任內作了多少硬體建設, 也要告訴百姓, 在你任內,政府負債又多了多少?
台灣經濟加州化? 這不是件有意思的事
= = = = = = = = = = = = = = =
美國經濟的加州化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曾任《國際先驅論壇報》主編
在好政策和好運氣的幫助下,美國經濟在2009年的傷痛之後起死回生。展望未來,唯一讓我擔心的問題是,整個美國經濟可能“加州化”(Californiaization),也就是說,美國各級政府做出慷慨的社會福利方面的許諾,而又無法以稅收的增加來兌現諾言。
美國目前面臨的其他經濟問題似乎都是可以解決的。首先,雖然消費者仍然謹慎地將很大比例的收入儲蓄下來,但美國經濟增速已經在朝正常水準恢復;其次,由於中國正在考慮讓人民幣升值,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可望緩解;再者,Fed正在調整應對危機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在今年轉向緊縮銀根政策。
但根據去年11月的資料,美國的失業率仍然保持在10%的高水準,這比政府經濟顧問的預計高了約1.5個百分點,但白宮覺得,這只是暫時的,失業率很快會恢復到正常水準。為了促使失業率更快下降,歐巴馬政府可能促請國會進行另一輪經濟刺激,也許是斥資50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在去年大規模的援救銀行行動之後,花這麼點錢在基礎設施上,應該不會引起異議。
今年美國將沒有經濟下滑之憂,但卻有政治紊亂的風險。這一點在加州體現得至為明顯。在加州,雖然兩黨都認真對待財政問題,試圖使該州財政恢復平衡,但他們至今仍未做出有效的決策。
美國依然存在各種強烈的政治因素,造成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民主黨依然為各種公務員工會所挾制,共和黨依然對減稅癡心不改。在整個2009年,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一直在拼命努力,想消除該州600億美元的預算赤字。他試圖將該州的財政開支縮減320億美元,並使稅收暫時增加125億美元。但到了年底,加州在本財年和下一財年的總預算赤字仍然高達21億美元,於是施瓦辛格被迫請求聯邦政府給予80億美元的援助。上周,加州的一個網站登出的文章的大標題是 《動作片巨星施瓦辛格的新角色:乞討者》。
“加州預算計畫”專案主管羅斯(Jean Ross)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問題在於,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輕鬆的解決方案了。”施瓦辛格雖然在嘴上不停地說要進行另一輪預算削減,但他心裏不過是盼望聯邦援助而已。我不由得覺得加州是美國國際集團的翻版:又是一個在順利的時候大手大腳地花錢,在泡沫破裂時又伸手向聯邦政府乞討的傢伙。
加州的財政困境並不是孤案。美國大部分州依然在承受經濟衰退的餘波。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美國的各州總是忍耐不住一種誘惑:雖然稅收不足,但依然大手大腳地花錢。例如,威斯康辛州在2009年底有27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而該州的法律要求它必須保持預算平衡。自1999年以來,威斯康辛州的預算赤字除有一年外,每年都在增長,其人均預算赤字已達加州的4倍。
許多州的政府都在期望聯邦政府給予援助,以使它們擺脫開支過度的惡果。在經濟學上,這是一種典型的“道德風險”,因為聯邦的援助只會讓各州政府繼續其不負責任的行為,而不能將其阻止。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稱,假如這些州都是國家,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首先要求它們完成財政自律的要求,才會給予它們援助。
那麼,聯邦政府本身也會變成另一個加州嗎?有人說,聯邦政府已經是這樣了,因為它的財政赤字其實非常嚴重。但聯邦政府可以以低廉的成本賣出債券,而且可以通過印鈔來彌補開支,從而掩蓋了它面臨的財政災難。而且,我們在聯邦政府也能看到類似州一級的那種政治紊亂:所有的民主黨人都是靠著許諾福利當選的,而所有的共和黨人都是靠著許諾減稅當選的。
要判斷美國經濟今年會不會“加州化”,醫療改革方案是個很好的試金石。民主黨希望提供全民醫療,這個願望是值得稱讚的,但也要考慮到國家的財力。事實上,我們必須降低政府提供醫療的成本,以免醫療改革給經濟帶來無法承受的重負。
在今年,要判斷歐巴馬和國會的表現,我們應該看他們能不能拿出足夠的資金來兌現他們的承諾,能不能推行真正的改革來削減財政開支,而不是像去年一樣,繼續在政治上小打小鬧,口惠而實不至
相關連結:印度破產了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再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
再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
在台灣, 由於兩岸關係的敏感性, 連帶的大家對中國大陸許多事情也都不太感興趣. 特別是大陸的政治體制, 一方面由於其牽涉到黨、政、軍的複雜性,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也較少報導, 我相信在台灣了解美國或日本政治體制的人, 可能都要遠大於對中國政治體制的了解.
其實, 就如同我的”中國商賈”一書前言說的, 不管你是把大陸當敵人也好, 或是當機會也好, 大陸就位於台灣的西岸, 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沒有理由我們不去好好了解對方, 而只是當作對方根本不存在。
在繼續本文之前, 大家可先去搭配本blog其他二篇文章一起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
─點將錄 中國第五代領導班子
談起中國中央的領導體系, 不少人總是會被這些”書記”、”主席”、”委員長”這些名詞搞的暈頭轉向. 事實上, 中國中央的領導體系也是在最近十五年內, 在鄧小平末期和江澤民時代才逐漸定型. 也正因為其開始定型了, 所以基本上大家只要掌握住幾個原則, 就不難了解其體制以及未來的接班人.
為什麼會有上海幫呢? 這要從江澤民的興起說起. 在六四天安門事變後, 鄧小平拔掉了同情學生的趙紫陽, 並從上海提拔了當時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當上了總書記, 並在同年底把軍委會主席的位子交給江. 當時接下鄧小平棒子的江, 由於相較於其他黨國大老輩份尚低, 從上海來到北京, 自然是如履薄冰, (江的故事很類似李登輝初登大寶的情況) 於是從上海引進了大量的人馬, 包括接替他市委書記的朱鎔基, 和接替朱鎔基上海市委書記位子的吳邦國和再接吳邦國市委書記的黃菊…等人, 培植自己的勢力. 慢慢的, 這些人打倒了原本的”北京幫”也穩固了”江核心”. 由於這些人多出自上海, 所以多以”上海幫”提之, 當然這部份也包括了後來並非出身上海, 但受江澤民提拔的人.如賈慶林.
談完了江澤民的故事, 接下來談胡錦濤的故事. 胡雖然是繼江之後擔任國家領導人, 但事實上江胡並不對盤. 最重要的原因是, 胡擔任領導人並不是江所願的, 而是由鄧小平指定的.這個在大陸被稱為”隔代接班”, 也就是說, 鄧小平在指定江澤民擔任他的接班人後, 也同時指定了, 江完成二任後, 要把位子再交給胡錦濤. 胡要上任時, 當時黨內不少大老仍在, 即使江有百般不願, 仍然不能違背鄧老的遺願. 一度江打算仿效鄧小平, 把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交給胡, 自己只接軍委會主席(鄧一生從未擔任以上二個工作), 來擔任背後的影武者. 不料胡也不是省油的燈, 拉出了黨國大老和鄧小平的子女齊聲反對, 江只好下台.
江雖然下台了, 但是十年執政畢竟不可小覷, 因此不管是中央或地方都存有不少”上海幫”人馬. 於是在胡上任後, 和江當初一樣, 首要就是扶植自己的人馬.而胡最大的背景就出身共青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也因此胡就任後, 除了清理上海幫勢力(如陳良宇案), 其次就是逐步插入自己的勢力. 而這些人就被稱為”團派”, 團派一般的特色就是相對比較年輕, 而且學歷高. 在中央看起來人數還低於上海幫, 不過目前已經有好幾個省的省委書記、省長是屬於團派人馬.
當然大家可能還注意到附註中有另一個”族群”叫”太子黨”, 這些人泛指父執輩是共產黨大老, 如目前接下胡錦濤位子, 呼聲最高的習近平的父親是前中央宣傳部部長習仲勛,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是鄧小平時代的治國八大老之一. 不過基本上, 太子黨這個名詞還只是一個泛稱, 相對於上海幫和團派, 還稱不上是一個政治團體.
最後, 還有一些人在附註上被列為”曾慶紅”或”溫家寶”, 這指的是這個人是附註上那個的嫡系人馬.大家或許覺得奇怪, 下台就下台, 為什麼要搞一些嫡系部隊呢? 坦白說, 這是中國歷年來的傳統, 除了在當權時好辦事外, 更重要的是, 避免自己下野後, 當初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會被翻出來.
接下來呢? 如果沒有意外, 在2012年的共產黨十八大中, 習近平會接下胡錦濤的位子, 主要原因並不在他的能力, 而是因為他是各派系都能接受的人(他也當過上海市委書記).然後胡屬意的李克強會接下溫家寶的位子.至於其他的位子, 就看這1~2年中胡錦濤能夠施力多少(或是有多少人會來投靠他)以及和上海幫間的角力了. 不過不管誰佔上大位,.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因為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就是在各派系間的衝突和利益協調下產生, 除非是一派獨大, 否則誰也不能影響誰. 相對於台灣, 其實大陸反而接近內閣制.
在台灣, 由於兩岸關係的敏感性, 連帶的大家對中國大陸許多事情也都不太感興趣. 特別是大陸的政治體制, 一方面由於其牽涉到黨、政、軍的複雜性,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也較少報導, 我相信在台灣了解美國或日本政治體制的人, 可能都要遠大於對中國政治體制的了解.
其實, 就如同我的”中國商賈”一書前言說的, 不管你是把大陸當敵人也好, 或是當機會也好, 大陸就位於台灣的西岸, 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沒有理由我們不去好好了解對方, 而只是當作對方根本不存在。
在繼續本文之前, 大家可先去搭配本blog其他二篇文章一起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
─點將錄 中國第五代領導班子
談起中國中央的領導體系, 不少人總是會被這些”書記”、”主席”、”委員長”這些名詞搞的暈頭轉向. 事實上, 中國中央的領導體系也是在最近十五年內, 在鄧小平末期和江澤民時代才逐漸定型. 也正因為其開始定型了, 所以基本上大家只要掌握住幾個原則, 就不難了解其體制以及未來的接班人.
- 和台灣黨、政、軍分際不同的, 大陸是黨以領政和以黨領軍. 特別是自江澤民開始, 確立了三者的最高職位均屬同一人, 也因此你只要當上了黨的最高領導人(總書記), 那你同時也會當上政府最高領導人(國家主席)和軍方最高領導人(軍委會主席)
- 黨總書記是有任期制的. 配合全國黨代表大會五年召開一次而改選. 總書記最多可以連任一次, 也就是說最長任期是十年, 現任的胡錦濤是在16全(2002年)和17全(2007年)”當選”的, 換言之, 在18全(2012年底), 中共新一代領導人就會出爐, 並在2013年上任.
- 擔任領導者有年齡限制, 省級不得超過65歲, 中央級不得超過70歲. 但這裡有個問題來了, 如果你是中央級, 要選時你已經68歲, 卸任時超過70歲那怎麼辦? 目前這一部份並沒有明確規定, 一般是會讓你作完任期再下台. 當然, 如果有政治上的鬥爭情況, 那就例外了.
- 中共最高領導人理論上是總書記, 但由於自江澤民以來, 強人政治已不在, 因此重大決議是由政治局來討論共同決定, 政治局委員共有25位, 其中有9位為政治局常委, 這9位是有排名的, 其他16位則沒有排名. 大家可以參考下表. 我同時也把各委員的年紀列出來, 就是呼應上面第三項的年齡要求, 讓大家可以清楚看出哪些人還能跨足到下一世代領導.
- 依規定, 總書記必須是政治局常委, 所以除非有超級大黑馬, 否則基本上就是圖表中這些畫黃色底色的人.
- 在政治局會議中, 並非獨裁制. 遇到重大議題時, 是由委員投票決定, 即使是總書記也是只有一票. 因此, “派系”反而是引導這個國家重大議題走向的主要力量. 也因此, 大家可以在圖表的附註中看到”上海幫”和”團派”..等名詞.
為什麼會有上海幫呢? 這要從江澤民的興起說起. 在六四天安門事變後, 鄧小平拔掉了同情學生的趙紫陽, 並從上海提拔了當時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當上了總書記, 並在同年底把軍委會主席的位子交給江. 當時接下鄧小平棒子的江, 由於相較於其他黨國大老輩份尚低, 從上海來到北京, 自然是如履薄冰, (江的故事很類似李登輝初登大寶的情況) 於是從上海引進了大量的人馬, 包括接替他市委書記的朱鎔基, 和接替朱鎔基上海市委書記位子的吳邦國和再接吳邦國市委書記的黃菊…等人, 培植自己的勢力. 慢慢的, 這些人打倒了原本的”北京幫”也穩固了”江核心”. 由於這些人多出自上海, 所以多以”上海幫”提之, 當然這部份也包括了後來並非出身上海, 但受江澤民提拔的人.如賈慶林.
談完了江澤民的故事, 接下來談胡錦濤的故事. 胡雖然是繼江之後擔任國家領導人, 但事實上江胡並不對盤. 最重要的原因是, 胡擔任領導人並不是江所願的, 而是由鄧小平指定的.這個在大陸被稱為”隔代接班”, 也就是說, 鄧小平在指定江澤民擔任他的接班人後, 也同時指定了, 江完成二任後, 要把位子再交給胡錦濤. 胡要上任時, 當時黨內不少大老仍在, 即使江有百般不願, 仍然不能違背鄧老的遺願. 一度江打算仿效鄧小平, 把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交給胡, 自己只接軍委會主席(鄧一生從未擔任以上二個工作), 來擔任背後的影武者. 不料胡也不是省油的燈, 拉出了黨國大老和鄧小平的子女齊聲反對, 江只好下台.
江雖然下台了, 但是十年執政畢竟不可小覷, 因此不管是中央或地方都存有不少”上海幫”人馬. 於是在胡上任後, 和江當初一樣, 首要就是扶植自己的人馬.而胡最大的背景就出身共青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也因此胡就任後, 除了清理上海幫勢力(如陳良宇案), 其次就是逐步插入自己的勢力. 而這些人就被稱為”團派”, 團派一般的特色就是相對比較年輕, 而且學歷高. 在中央看起來人數還低於上海幫, 不過目前已經有好幾個省的省委書記、省長是屬於團派人馬.
當然大家可能還注意到附註中有另一個”族群”叫”太子黨”, 這些人泛指父執輩是共產黨大老, 如目前接下胡錦濤位子, 呼聲最高的習近平的父親是前中央宣傳部部長習仲勛,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是鄧小平時代的治國八大老之一. 不過基本上, 太子黨這個名詞還只是一個泛稱, 相對於上海幫和團派, 還稱不上是一個政治團體.
最後, 還有一些人在附註上被列為”曾慶紅”或”溫家寶”, 這指的是這個人是附註上那個的嫡系人馬.大家或許覺得奇怪, 下台就下台, 為什麼要搞一些嫡系部隊呢? 坦白說, 這是中國歷年來的傳統, 除了在當權時好辦事外, 更重要的是, 避免自己下野後, 當初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會被翻出來.
接下來呢? 如果沒有意外, 在2012年的共產黨十八大中, 習近平會接下胡錦濤的位子, 主要原因並不在他的能力, 而是因為他是各派系都能接受的人(他也當過上海市委書記).然後胡屬意的李克強會接下溫家寶的位子.至於其他的位子, 就看這1~2年中胡錦濤能夠施力多少(或是有多少人會來投靠他)以及和上海幫間的角力了. 不過不管誰佔上大位,.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因為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就是在各派系間的衝突和利益協調下產生, 除非是一派獨大, 否則誰也不能影響誰. 相對於台灣, 其實大陸反而接近內閣制.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海爾大業
海爾大業
前一陣子, 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和亞洲最大的太陽能矽晶製造商─江西賽維(LDK Solar)驚傳財務危機, 負責人指出, 如果現金增資失敗, 公司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 公司將有無法經營的危險.消息一出, 股價接連大跌. 引起不少分析師的驚恐, 回溯到今年八月受訪時, LDK的老闆─彭小峰還向大家透露, 公司訂單已經接到2018年了(哇~現在下訂要十年後才拿到貨), 是全世界太陽矽晶廠手頭訂單最多的一家. 言猶在耳, 不到半年, 公司發生財務危機.
事實上, 早在去年(2008)就有LDK 離職的財務高層向券商爆料, LDK的帳面數字和實際庫存有差距, 依照慣例, LDK以離職員工因離職金不滿, 存心對公司報復提出解釋, 就這樣, 消息也就不了了之. 從今天回過頭來看. 當時的爆料的確不假.
其實, 在我們的生活中, 經常都有著這些不見經傳的小事情發生.而這些小事, 如果仔細推敲, 其實有時會意外發現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就例如, 我在二年前依花旗銀行和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協商的投資案, 推敲出金融市場的危機(別忘了, 當時可是金融市場最火熱的時候), 原因是花旗和ADIA談了11個小時後, 付出了不尋常的11%的利息, 讓ADIA購買他們的CB(可轉債). 當時看似ADIA佔了上風, 結果前幾天, ADIA放話要告花旗誤導投資. 因為這筆投資讓ADIA 預估損失40億美元左右. (請參見”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講了一堆事後諸葛, 那麼最近還有什麼引起我注意的”小事”呢? 答案是, 在前幾天的報紙同樣報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數十家供應商指稱海爾拖欠貨款”, 想當然爾, 海爾的回答, 當然是不可能, 這是供應商自己的問題.
海爾財務有沒有問題, 我不知道. 畢竟拖欠貨款, 這是電子業的陋習. 不過我有興趣的, 是想介紹一下海爾電器(Haier)這家公司, 或精確地說, 海爾集團.
先來看一下, 海爾這家公司有多了不起:
當然, 如果以上還是讓你對這家公司沒有感覺, 那麼如果你看過漫畫, ”社長島耕作"中, 裡面描寫中國”出發集團”─孫銳, 暗指的對象也是這家公司(包括在工人面見砸毀瑕疵冰箱以及和日本初芝合作, 又不遵守協定自行在日本拓點..等).
不過, 這些都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我主要是想透過這篇文章, 印証一下我之前在幾篇文章中提過的, 中國企業”多角化”經營. 因此, 我就以海爾為例, 讓大家知道, 一家大陸上市企業中, 經濟項目會有多麼的多元化. 請注意的事, 並不是只有像海爾這樣規模的企業, 會這麼多元化, 事實上大陸大大小小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如此.
首先, 我們先看海爾集團網頁中列出的子公司 (http://www.haier.cn)
l 海爾中央空調
l 海爾熱水器
l 海爾酒櫃
l 海爾整體廚房
l 海爾衛浴
l 海爾太陽能(主要是熱水器)
l 海爾社區店
2. 資訊類
l 海爾電腦 (電腦和數位相機)
l 海爾手機
l 海爾科技 (半導體晶片、工業控制、監控..等)
l 海爾投標網
l 海爾B2B
l 北航海爾 (電腦軟硬體產品)
l 海爾商城
l E家佳聯盟
l 海爾集成電路 上海 (MCU IC DESIGNS)
l 海爾集成電路 北京 (影像晶片 IC DESIGNS)
3. 金融投資類
l 海爾房地產
l 海爾山莊
l 海爾保險代理人
l 海爾紐約人壽
4. 工業類
l 海爾智能電子
l 海爾新材料
l 海爾彩版
l 章丘海爾電機
l 海爾印刷
l 海爾塑料粉末
l 海爾醫療設備
l 海高設計
l 三菱重工海爾
l 海爾模具
以上是從海爾網頁上查詢到的, 下面還有一些是我自行從網路上查詢到的:
這當中, 相較於許多大陸的集團公司, 只少了開礦、汽車和銀行, 其他流行的產業, 如太陽能、房地產開發、酒店、生物科技和製葯以及童裝一個都沒少過. 這還不包括, 目前台灣正在討論是否開放高階製層LCD面板到大陸設廠, 其中傳聞要和海爾合作設廠的, 就是友達. 更別忘了, 以上列出的, 還是子公司, 通常子公司下面還會有孫公司和孫孫公司. (P.S 剛查到海爾一個月前傳出要收購"法拉利"進軍汽車業!)
在我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很多人認為, 大陸是一個快速興起的市場, 有錢可賺, 為什麼不賺? 事實上, 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國家都發生過. 但是, 其一, 一旦市場反轉, 原本具有競爭力的本業, 可能被其他較不具競爭力的子公司拖垮, 如過去提到的天仁茗茶被天仁証券拖垮即是一例. 其二, 子公司間的相互交叉持股以及業務往來, 很容易造成管理階層上下其手, 讓財報數字失真. 過去不少公司爆發財務危機, 即都是利用塞貨給子公司來美化帳面數字.
當然這樣的情況, 並非均無成功可能, 韓國的Samsung 、LG 旗下子公司的雜複度相對於海爾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別忘了, Samsung、LG也都曾面對旗下子公司大虧而造成集團搖搖欲墜的危機(Samsung造船和DRAM, LG的信用卡), 如今的榮景有很大部份是歸因於韓國政府在亞洲金融風暴後, 毅然強迫合併各財閥間性質相同的公司才有所致.
最後, 如前所述, 本文的目的, 並不在影射海爾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而只是透過此一公司研究, 把我過去常講的大陸公司過於”多角化”經營提出一個驗証.
這篇應該是我2009年最後一篇文章了. 敬祝大家2010年事事順心!
相關連結: 下一個泡沫─中國
前一陣子, 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和亞洲最大的太陽能矽晶製造商─江西賽維(LDK Solar)驚傳財務危機, 負責人指出, 如果現金增資失敗, 公司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 公司將有無法經營的危險.消息一出, 股價接連大跌. 引起不少分析師的驚恐, 回溯到今年八月受訪時, LDK的老闆─彭小峰還向大家透露, 公司訂單已經接到2018年了(哇~現在下訂要十年後才拿到貨), 是全世界太陽矽晶廠手頭訂單最多的一家. 言猶在耳, 不到半年, 公司發生財務危機.
事實上, 早在去年(2008)就有LDK 離職的財務高層向券商爆料, LDK的帳面數字和實際庫存有差距, 依照慣例, LDK以離職員工因離職金不滿, 存心對公司報復提出解釋, 就這樣, 消息也就不了了之. 從今天回過頭來看. 當時的爆料的確不假.
其實, 在我們的生活中, 經常都有著這些不見經傳的小事情發生.而這些小事, 如果仔細推敲, 其實有時會意外發現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就例如, 我在二年前依花旗銀行和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協商的投資案, 推敲出金融市場的危機(別忘了, 當時可是金融市場最火熱的時候), 原因是花旗和ADIA談了11個小時後, 付出了不尋常的11%的利息, 讓ADIA購買他們的CB(可轉債). 當時看似ADIA佔了上風, 結果前幾天, ADIA放話要告花旗誤導投資. 因為這筆投資讓ADIA 預估損失40億美元左右. (請參見”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講了一堆事後諸葛, 那麼最近還有什麼引起我注意的”小事”呢? 答案是, 在前幾天的報紙同樣報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數十家供應商指稱海爾拖欠貨款”, 想當然爾, 海爾的回答, 當然是不可能, 這是供應商自己的問題.
海爾財務有沒有問題, 我不知道. 畢竟拖欠貨款, 這是電子業的陋習. 不過我有興趣的, 是想介紹一下海爾電器(Haier)這家公司, 或精確地說, 海爾集團.
先來看一下, 海爾這家公司有多了不起:
- 根據維基百科 (Wikipedia)的數字, 海爾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 2008年的集團營業額是178億美元, 我算了一下, 這約當是同年度台積電加中華電信的營業額。
- 這家公司連續8年被中國選為最有價值品牌, 第二名是聯想
- 這家公司是中國信息500強的第一名
- 最後, 這也是我家中惟一個有的中國品牌家電─海爾酒櫃
當然, 如果以上還是讓你對這家公司沒有感覺, 那麼如果你看過漫畫, ”社長島耕作"中, 裡面描寫中國”出發集團”─孫銳, 暗指的對象也是這家公司(包括在工人面見砸毀瑕疵冰箱以及和日本初芝合作, 又不遵守協定自行在日本拓點..等).
不過, 這些都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我主要是想透過這篇文章, 印証一下我之前在幾篇文章中提過的, 中國企業”多角化”經營. 因此, 我就以海爾為例, 讓大家知道, 一家大陸上市企業中, 經濟項目會有多麼的多元化. 請注意的事, 並不是只有像海爾這樣規模的企業, 會這麼多元化, 事實上大陸大大小小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如此.
首先, 我們先看海爾集團網頁中列出的子公司 (http://www.haier.cn)
- 家電類:
l 海爾中央空調
l 海爾熱水器
l 海爾酒櫃
l 海爾整體廚房
l 海爾衛浴
l 海爾太陽能(主要是熱水器)
l 海爾社區店
2. 資訊類
l 海爾電腦 (電腦和數位相機)
l 海爾手機
l 海爾科技 (半導體晶片、工業控制、監控..等)
l 海爾投標網
l 海爾B2B
l 北航海爾 (電腦軟硬體產品)
l 海爾商城
l E家佳聯盟
l 海爾集成電路 上海 (MCU IC DESIGNS)
l 海爾集成電路 北京 (影像晶片 IC DESIGNS)
3. 金融投資類
l 海爾房地產
l 海爾山莊
l 海爾保險代理人
l 海爾紐約人壽
4. 工業類
l 海爾智能電子
l 海爾新材料
l 海爾彩版
l 章丘海爾電機
l 海爾印刷
l 海爾塑料粉末
l 海爾醫療設備
l 海高設計
l 三菱重工海爾
l 海爾模具
以上是從海爾網頁上查詢到的, 下面還有一些是我自行從網路上查詢到的:
- 海爾兄弟童裝
- 海爾旅行社
- 海爾物流
- 正大海爾製葯
- 海爾金融投資發展公司 :旗下有石化公司
- 海爾洲際酒店
這當中, 相較於許多大陸的集團公司, 只少了開礦、汽車和銀行, 其他流行的產業, 如太陽能、房地產開發、酒店、生物科技和製葯以及童裝一個都沒少過. 這還不包括, 目前台灣正在討論是否開放高階製層LCD面板到大陸設廠, 其中傳聞要和海爾合作設廠的, 就是友達. 更別忘了, 以上列出的, 還是子公司, 通常子公司下面還會有孫公司和孫孫公司. (P.S 剛查到海爾一個月前傳出要收購"法拉利"進軍汽車業!)
在我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很多人認為, 大陸是一個快速興起的市場, 有錢可賺, 為什麼不賺? 事實上, 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國家都發生過. 但是, 其一, 一旦市場反轉, 原本具有競爭力的本業, 可能被其他較不具競爭力的子公司拖垮, 如過去提到的天仁茗茶被天仁証券拖垮即是一例. 其二, 子公司間的相互交叉持股以及業務往來, 很容易造成管理階層上下其手, 讓財報數字失真. 過去不少公司爆發財務危機, 即都是利用塞貨給子公司來美化帳面數字.
當然這樣的情況, 並非均無成功可能, 韓國的Samsung 、LG 旗下子公司的雜複度相對於海爾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別忘了, Samsung、LG也都曾面對旗下子公司大虧而造成集團搖搖欲墜的危機(Samsung造船和DRAM, LG的信用卡), 如今的榮景有很大部份是歸因於韓國政府在亞洲金融風暴後, 毅然強迫合併各財閥間性質相同的公司才有所致.
最後, 如前所述, 本文的目的, 並不在影射海爾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而只是透過此一公司研究, 把我過去常講的大陸公司過於”多角化”經營提出一個驗証.
這篇應該是我2009年最後一篇文章了. 敬祝大家2010年事事順心!
相關連結: 下一個泡沫─中國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下)
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下)
在上一篇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上)中, 我首次把經濟市場和投資市場區分開來, 原因無它, 因為從今年看來, 經濟市場在緩慢復甦當中, 但投資市場早就一飛衝天, 以致二者間的差距愈來愈大。展望明年, 如果沒有什麼大意外, 我認為基本上經濟還是會維持目前緩慢的復甦步調, 但投資市場可能在2Q後會無以為繼, 而朝向修正.
這個道理就如同某位投資大師說的小故事, 一個人帶著狗到公園散步, 狗兒興奮的前後來回跑, 而主人不過就是緩步的向前走, 最後的結局當然還是主人帶著狗回到最後的終點.(出自”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作者名字太長 請自己查!)
那麼是不是如果明年經濟訊號愈強烈代表著明年投資市場會更好呢? 我的想法剛好相反, 這一套應該在1Q~2Q還行得通, 2Q之後會出現一些讓大家意料之外的結果: 當好消息公佈後, 股市反而下跌. 反而當不利經濟的負面消息公佈後, 股市會上漲. 為什麼會是這樣? 這可不是什麼利多出盡.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今年投資市場的最佳操盤手─各國政府. 特別是美國政府. 如果不是各國政府從去年底開始急速調降利率以及透過各式政策釋出的大量資金, 投資市場不會這麼快就達到近似泡沫化的結果. 可是這樣作的後遺症, 這些專家們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 只是大家從日本的經驗中學習到, 深怕一旦政府抽手馬上會再陷入二次衰退.就這樣, 各國央行就在調整利率回正軌和深怕經濟再次衰退中跳探戈.
那為什麼央行非要把利率調回正軌? 一直維持低利不是很好嗎? 姑且不論低利可能造成退休族的傷害或是可能的泡沫經濟, 更重要的是, 如果央行不把利率維持到一定數字, 如果再有類似情況, 那麼央行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 事實上, 這也是日本帶給各國的最大教訓.
那麼明年美國央行會調高利率嗎? 坦白說, 不知道. 不過除非明年再陷入嚴重的經濟蕭條, 否則就算明年不調, 後年也會調, 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而調高的利率將會對過度投機的市場會有某種程度的阻嚇作用.
接下來, 同樣以各主要國作分析
美國
從金融風暴以來, 不少投資分析師紛紛吹捧中國或是其他新興勢力可能取代美國部份美國的地位. 政治上的事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就經濟上, 很明確的, 美國還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以及更重要的, 各項金融規則的帶領者, 甚至是制定者. 也因此美國的經濟變化牽扯著全球的經濟. 所以基本上, 你在本篇上下文看到的全球經濟, 也就是美國經濟的倒影. 請容我再重覆一次, 持續上揚但可能不太令人興奮的經濟數據, 和慢慢會修正的投資市場.
毫無意外, 美國的利率政策將會是影響全世界明年度經濟以及投資市場最重要的關鍵. 而如上所言, 這牽涉到美國經濟明年是否能強勁成長而定. 而就是目前看來, 可能性並不高. 所以我認為明年度, 美國最好的情況, 就是和今年下半年一樣, 整年都在慢慢的復甦並伴隨著一些高失業..等不愉快的新聞. 壞的情況, 小型的泡沫破裂, 可能造成連動性的信心影響, 而讓經濟數字再次走跌.
中國
在寫本篇時, 剛好媒體都登出美國News Week的2010年十大預測, 其中有一項就是中國泡沫破裂, 造成全球陷入通貨緊縮. 我在今年六月就寫過”下一個泡沫─中國”, 剛好最近受台大ptt網友的點閱, 成為最熱門的文章之一. 時至今日, 基本上中國泡沫這件事, 似乎已經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了.
但中國會在明年泡沫破裂嗎? 坦白說, 我認為很難.理由是, 中國是一個資訊非常不透明的地方.再加上中國人投機, 沒吃過苦頭勇於投入的性格. 讓泡沫很容易就可以在中國發散開來. 那麼中國投資市場關鍵在哪裡? 答案同樣是─政府.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中國股市通常都在政府陸續推出緊縮和打壓政策後幾個月內開始下跌. 而總是在北京放寬政策後, 急速上漲. 所以基本上, 中國股市是和全球股市沒有太大連動性的. 重點是在北京的態度.
那麼北京中央難道不知道中國現有泡沫問題有多嚴重嗎? 當然知道. 問題是中國本身存在著更多其他的問題. 如中共中央本身不同派系間的爭鬥和中央政策無法有效下達到地方執行…等. 這都是讓泡沫不斷擴大的無力之處. 因而中共中央往往只會在好的時機採取逐步而溫和的手法. 也因此, 同樣地, 只要明年景氣往正面復甦, 再度的政策出手調控, 應該是不意外的.
歐盟
歐盟事實上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問題是和美國及中國相比, 它並不是一個擁有強而有力中央政府的”國家”.再加上會員國之間程度的不同, 歐盟財經政策的有效性, 其實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差的. 但問題來了, 在這波金融海嘯中, 不少成員國都受傷累累, 不管是PIIGS(請參見上一篇)或是老牌的英國和義大利, 我實在很好奇, 如果接連出事, 歐盟會如何作出相對因應?
台灣
不知道是不是身處台灣, 資訊眾多之故. 台灣一直是我認為最難寫的一部份. 從表面上來看, 兩岸和解是台灣最大的利多. 這從今年度台股的表現當中不難理解. 不用懷疑, 明年度依然會看到愈來愈多這樣的兩岸合作及互動..等等. 這讓不少人看好明年台股的表現.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由於台灣的藍綠爭論和民主選舉制, 讓大家也見識到了, 其實台灣近一半的人民對大陸開放, 或者說, 更快的開放, 仍保持著不贊成或保留的態度, 簡單地說, 台灣對大陸開放政策, 其實台灣還沒有準備好.而這樣的情況, 很容易在幾次主要的選舉後, 就能讓執政黨放慢腳步的.
此外, 從過去的經驗中, 台灣不論股市或經濟市場的表現亦無法自絕於國際市場. 但此同時, 偏偏台灣亦是一個淺碟型的市場, 換言之, 大量的資金就很容易把台股炒高. 因此, 如果真的有一堆熱錢湧入, 那麼以上的分析都是可以丟進垃圾桶了.
所以對於台灣明年的經濟和投資市場表現, 我會以正面待之, 但絕不會像分析師那樣的莫名樂觀.
在上一篇我對2010年景氣的看法(上)中, 我首次把經濟市場和投資市場區分開來, 原因無它, 因為從今年看來, 經濟市場在緩慢復甦當中, 但投資市場早就一飛衝天, 以致二者間的差距愈來愈大。展望明年, 如果沒有什麼大意外, 我認為基本上經濟還是會維持目前緩慢的復甦步調, 但投資市場可能在2Q後會無以為繼, 而朝向修正.
這個道理就如同某位投資大師說的小故事, 一個人帶著狗到公園散步, 狗兒興奮的前後來回跑, 而主人不過就是緩步的向前走, 最後的結局當然還是主人帶著狗回到最後的終點.(出自”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作者名字太長 請自己查!)
那麼是不是如果明年經濟訊號愈強烈代表著明年投資市場會更好呢? 我的想法剛好相反, 這一套應該在1Q~2Q還行得通, 2Q之後會出現一些讓大家意料之外的結果: 當好消息公佈後, 股市反而下跌. 反而當不利經濟的負面消息公佈後, 股市會上漲. 為什麼會是這樣? 這可不是什麼利多出盡.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今年投資市場的最佳操盤手─各國政府. 特別是美國政府. 如果不是各國政府從去年底開始急速調降利率以及透過各式政策釋出的大量資金, 投資市場不會這麼快就達到近似泡沫化的結果. 可是這樣作的後遺症, 這些專家們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 只是大家從日本的經驗中學習到, 深怕一旦政府抽手馬上會再陷入二次衰退.就這樣, 各國央行就在調整利率回正軌和深怕經濟再次衰退中跳探戈.
那為什麼央行非要把利率調回正軌? 一直維持低利不是很好嗎? 姑且不論低利可能造成退休族的傷害或是可能的泡沫經濟, 更重要的是, 如果央行不把利率維持到一定數字, 如果再有類似情況, 那麼央行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 事實上, 這也是日本帶給各國的最大教訓.
那麼明年美國央行會調高利率嗎? 坦白說, 不知道. 不過除非明年再陷入嚴重的經濟蕭條, 否則就算明年不調, 後年也會調, 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而調高的利率將會對過度投機的市場會有某種程度的阻嚇作用.
接下來, 同樣以各主要國作分析
美國
從金融風暴以來, 不少投資分析師紛紛吹捧中國或是其他新興勢力可能取代美國部份美國的地位. 政治上的事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就經濟上, 很明確的, 美國還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以及更重要的, 各項金融規則的帶領者, 甚至是制定者. 也因此美國的經濟變化牽扯著全球的經濟. 所以基本上, 你在本篇上下文看到的全球經濟, 也就是美國經濟的倒影. 請容我再重覆一次, 持續上揚但可能不太令人興奮的經濟數據, 和慢慢會修正的投資市場.
毫無意外, 美國的利率政策將會是影響全世界明年度經濟以及投資市場最重要的關鍵. 而如上所言, 這牽涉到美國經濟明年是否能強勁成長而定. 而就是目前看來, 可能性並不高. 所以我認為明年度, 美國最好的情況, 就是和今年下半年一樣, 整年都在慢慢的復甦並伴隨著一些高失業..等不愉快的新聞. 壞的情況, 小型的泡沫破裂, 可能造成連動性的信心影響, 而讓經濟數字再次走跌.
中國
在寫本篇時, 剛好媒體都登出美國News Week的2010年十大預測, 其中有一項就是中國泡沫破裂, 造成全球陷入通貨緊縮. 我在今年六月就寫過”下一個泡沫─中國”, 剛好最近受台大ptt網友的點閱, 成為最熱門的文章之一. 時至今日, 基本上中國泡沫這件事, 似乎已經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了.
但中國會在明年泡沫破裂嗎? 坦白說, 我認為很難.理由是, 中國是一個資訊非常不透明的地方.再加上中國人投機, 沒吃過苦頭勇於投入的性格. 讓泡沫很容易就可以在中國發散開來. 那麼中國投資市場關鍵在哪裡? 答案同樣是─政府.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中國股市通常都在政府陸續推出緊縮和打壓政策後幾個月內開始下跌. 而總是在北京放寬政策後, 急速上漲. 所以基本上, 中國股市是和全球股市沒有太大連動性的. 重點是在北京的態度.
那麼北京中央難道不知道中國現有泡沫問題有多嚴重嗎? 當然知道. 問題是中國本身存在著更多其他的問題. 如中共中央本身不同派系間的爭鬥和中央政策無法有效下達到地方執行…等. 這都是讓泡沫不斷擴大的無力之處. 因而中共中央往往只會在好的時機採取逐步而溫和的手法. 也因此, 同樣地, 只要明年景氣往正面復甦, 再度的政策出手調控, 應該是不意外的.
歐盟
歐盟事實上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問題是和美國及中國相比, 它並不是一個擁有強而有力中央政府的”國家”.再加上會員國之間程度的不同, 歐盟財經政策的有效性, 其實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差的. 但問題來了, 在這波金融海嘯中, 不少成員國都受傷累累, 不管是PIIGS(請參見上一篇)或是老牌的英國和義大利, 我實在很好奇, 如果接連出事, 歐盟會如何作出相對因應?
台灣
不知道是不是身處台灣, 資訊眾多之故. 台灣一直是我認為最難寫的一部份. 從表面上來看, 兩岸和解是台灣最大的利多. 這從今年度台股的表現當中不難理解. 不用懷疑, 明年度依然會看到愈來愈多這樣的兩岸合作及互動..等等. 這讓不少人看好明年台股的表現.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由於台灣的藍綠爭論和民主選舉制, 讓大家也見識到了, 其實台灣近一半的人民對大陸開放, 或者說, 更快的開放, 仍保持著不贊成或保留的態度, 簡單地說, 台灣對大陸開放政策, 其實台灣還沒有準備好.而這樣的情況, 很容易在幾次主要的選舉後, 就能讓執政黨放慢腳步的.
此外, 從過去的經驗中, 台灣不論股市或經濟市場的表現亦無法自絕於國際市場. 但此同時, 偏偏台灣亦是一個淺碟型的市場, 換言之, 大量的資金就很容易把台股炒高. 因此, 如果真的有一堆熱錢湧入, 那麼以上的分析都是可以丟進垃圾桶了.
所以對於台灣明年的經濟和投資市場表現, 我會以正面待之, 但絕不會像分析師那樣的莫名樂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