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政府密集在電視上打著ECFA的廣告. 不管你支持ECFA與否, 有一句台詞我相信是撼動很多台灣人心的, 那就是”咱台灣的產品那麼好 就是欠一個機會”. 這句話對於像我這樣常跑很多國家的人來說, 真的不只是一句口號, 而是一個事實. 特別是這幾年台灣精緻化的農業, 每每讓我的外國友人, 對於這個他們可能原本一輩子也沒想過會來的國家, 充滿了驚奇.
幾天前有人在PTT上問, 為什麼台灣這麼愛做代工, 而不去努力發展品牌? 哈~這個問題的答案剛好倒過來. 其實是因為台灣內需市場太小, 因而台灣還沒有辦法用內需去培植讓企業大到可以上國際競爭, 只好先走向代工, 但一旦代工, 要建立品牌時, 就要面臨客戶抽單的問題. 也因此, 企業多半投入資源作產品研發, 而較少投入於國際行銷人材, 這方面人材愈弱, 品牌行銷能力愈差, 也愈無法建立國際品牌,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你可能想, 這個用在台灣最強的電子業可能還說的過去, 那和香蕉什麼關係? 難道香蕉也有品牌? 那當然, 不相信你到COSTCO去看看裡面賣的香蕉, 上面都有貼紙, 上面印著”Dole” (Logo 如下), 當然不只是台灣或美國的COSTCO裡的香蕉, 美國的7-11及很多便利商店和各大生鮮超市也幾乎都有這個牌子的香蕉、鳳梨以及生鮮果汁產品.
或許你知道, 也可能你不知道, 香蕉曾經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品之一, 我上網查一下, 有一年台灣香蕉的出口額僅次於台塑集團的加總. 在我小時候, 新聞經常報導, 台灣和日韓討論用香蕉換蘋果和梨, 當我把香蕉碰壞部份咬掉, 長輩也總會說, 小孩子不要這麼浪費, 人家日本人吃我們台灣香蕉都是很珍貴, 用刀叉切成一片一片的吃. 慢慢長大後, 常聽到的新聞反倒是香蕉盛產到要去倒愛河, 或是要拿去餵豬.
為什麼台灣的香蕉會由盛轉衰? 如果你上網查一下, 你會查到最多新聞指向發生於民國58年的吳振瑞案, 認為因為當時青果合作社主席吳振瑞的被捕, 造成日本人脈盡失, 進而讓菲律賓堀起. 也有幾篇是前行政院長游鍚堃指稱是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競爭. 不管是前面的或是後面的原因, 其實到今天結果都是一樣的, 就和台灣的雨傘或鞋子一樣, 台灣小型農場式的耕作模式, 和日益升高的成本, 早晚是無法和像菲律賓這樣的國家競爭的.
事實上, 香蕉的問題也正反映出台灣整個農業問題. 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 讓農產品很容易盛產, 但台灣內部的人口無法完全去化這些豐收的農作物, 而台灣又無法出口這些農產品, 只好鼓勵人民多吃, 人民吃不完的就叫阿兵哥吃.農民的生活不好, 只好到對岸去協助對方發展農業, 這樣一來, 雖然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 但是卻為未來競爭埋下了隱憂.
那這個死結要怎麼解決? 如果台灣能買下DOLE 不知有多好? 掛著DOLE的品牌, 台灣很多的農產品就有了現成的銷售管道, 那DOLE可能賣嗎? 答案是YES, 事實上在前年(2007)金融危機時, 這家公司由於投資了大量的資金在房地產上, 發生了資金缺口.急著對外尋求資金.(我印象是2億美金左右), 但是沒有人肯買, 後來這家公司以出清加州、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的地產以及股票上市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危機. 我查了一下昨天DOLE的市值約10億美金左右.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花5億美金取得50%股權, 一樣可以拿下這家公司.
那麼, 中華民國政府要用什麼拿下這家公司? 這時主權基金就值得拿出來討論. 什麼是主權基金? 網路上討論很多, 簡單的說, 就是國家拿出外匯存底的一部份, 成立一家以國際投資為主的公司.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我所查到的主權基金如下表:
綜合以上, 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不外有二種, 1. 產油國, 怕有一天石油挖完了, 所以成立基金預作投資, 以防未來沒有油, 國家仍有收入. 2. 錢太多, 又不甘心只是把錢放進美國債券, 成立主權基金幫助國家作戰略佈局. 中國、韓國和新加坡屬於這類.
那麼台灣呢? 前年底副總統蕭萬長曾召開會議, 討論台灣主權基金的可能, 但遭到央行的嚴詞拒絕. 就再也沒有下聞了. 同樣的, 如果你上網去查, 你會查到一堆反對的意見, 扣除掉指責這是馬英九賣台這種情緒化的言論, 約略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 央行說: 這是指台灣中央銀行的看法, 大抵是指台灣外匯存底是全體國民所有, 再加上外匯存底是台灣央行抵禦國際熱錢的最大武器, 因此不宜挪作它用
- 投資失利說: 這部份主要以中國投資基金投資黑石(Blackstone)和ADIA投資花旗二者均損失數十億美元為例, 再佐以台灣缺乏國際投資人材, 主要重點是: 如果賠錢了怎麼辦?
- 通貨膨脹說: 這主要是以當初謝長廷競選總統OR 當行政院長時主要以外匯存底投資本國, 可能造成大量貨幣供給, 引發通貨膨脹持反對.
- 透明化及他國反制說: 這是指許多主權基金由於缺乏透明度, 無法監督再加世界各國目前多對主權基金有所疑慮, 可能引起其他國家反彈.
針對以上四點反對意見, 除了第三點根本是鬼扯蛋(我忘了在本Blog哪一篇文章有反對過)外, 其他三點我提出一點個人看法.
- 央行說: 我查一下台灣在去年(2009)底外匯存底共為3481.98億美元, 其中應該有三大部份, 分別為民間持有(依央行說法約1900億)、外資和政府持有, 外資的部份我猜應該有近800億美元. 看來央行最擔心的, 應該是這些外資資金的流動, 因此需要有大筆資金因應。 但是也別忘了, 台灣這些外匯存底不是沒有利息的, 這些外匯存底都是以不同貨幣投資於當地的政府級債券之中, 如果以一年2%利息來算, 一年也會有60億美元的收入, 事實上是不只, 因為2010年央行預定上繳中央的法定盈餘就超過3000億新台幣.
基本上, 我並不反對總裁彭淮南的看法, 央行的錢應以穩定為主, 而不宜作為賺錢的工具.但是似乎大家思想的關鍵都停留在YES or NO, 從另一個角度想, 如果今天台灣只打算成立個100億美元的基金, 那麼對央行操縱外匯或台灣的國家安全還有這麼大影響嗎? 而且請注意這100億美金並非要一次到位, 很多國家都是以某幾項標的為基準(如從賣油中提撥一定比例)來逐年充實.
- 投資失利說: 這應該是最多人反對的意見. 事實上, 我心目中的台灣基金就是要賠錢的. 賠錢? 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 我肯定的告訴你至少目前沒有. 你試想看看, 如果Dole自己經營都會賠, 怎麼可能台灣介入後會賺? 但是重點卻不在台灣政府能從Dole賺多少, 而是台灣農民可能因此獲利, 或是政府可能因此每年可以減少補貼多少錢? 這就像前一陣子, 當大家在批評高雄捷運是財務黑洞時, 有人熱心指出台北捷運賺錢是因為政府負擔了興建成本, 北捷只要負責營運就好, 不必承擔興建的負債和相關的利息成本. 我不清楚北捷如果和高捷採同樣模式下, 北捷可能要賠多少? 但是我很清楚, 北捷所帶來的便利性、降低交通阻塞和空氣污染成本, 就算北捷興建會帶來百億元虧損都應該要做的, 這種事不能單就財務上去估算.
其實最接近的例子, 是行政院下的開發基金, 這是民國62年依獎勵投資條例而成立. 當初成立的目的, 就是為了配合政府政策, 投資特定產業和引進人材. 開發基金迄今最大的成就, 就是投資了台積電, 這家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在全世界電子業中最有競爭力的公司.台積電成立後賠了多久我不知道, 但是我相信3~5年絕對跑不掉, 如果當初開發基金一定要以”賺錢”來做考量, 那麼台灣可能錯失了成為世界資訊業重鎮的機會, 更別說從矽谷到台灣那一堆大大小小fabless的IC設計公司.
當然, 行政院開發基金也是拿來反對成立國家主權基金的最好例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台灣”民意”的高漲, 開發基金也從專業的評估成為了執政者或民代覬覦的小金庫. 如果你去查一下開發基金目前的投資, 除了為數不少的生技公司(這符合國家發展方向), 裡面還有台灣高鐵、華揚史威靈和月眉遊樂園(哈)….這也順便回應了我個人最擔心的第四點, 如何監督? 因為在台灣, “民意監督”的同義詞幾乎就等同於”民代介入”!
反過來說, 難道台灣政府都沒有想過去成立公司協助行銷台灣產品嗎? 答案是有的, 其實你如果查一下, 行政院各部會底下都有為數不少的”基金” 或政府支助的”財團法人”, 例如糧食平準基金啦, 或是財團法人車輛中心…等. 這些基金或單位, 本來就有一部份責任在於協助本地產業進行推廣和行銷.
但事實上是, 這些單位的董事長, 多是酬庸性質, 不是原主管機關的退休人員, 就是配合執政黨選戰安排的退路, 他們心裡想的, 不是順利下莊, 就是如何運用現有資源再東山再起. 結果這些單位的”績效”, 往往只是配合政府參加一些參展, 或是每年印一些小冊子. 而對於這些單位的主管機關, 這些董事長們要嘛, 是他們原來的前長官, 要嘛是黨政要員, 根本也無力去管理. 這種事國民黨時代是如此, 民進黨在野時罵了半天, 結果執政時亦如此, 不用懷疑, 現在的國民黨又是如此. 尤有甚者, 有些董事長還能橫跨三朝, 進而把數十億的基金”疑似”挪為己用.
算了扯的有點遠, 等有空再寫一篇來批評台灣這些政府法人莫名其妙之處.
最後, 我常罵那些只會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建議的人, 所以我罵了半天, 也要提出我自己心中的台灣主權基金:
我心中的台灣主權基金是一個金額不必很大的公司, 這個基金目的, 如前所說, 不在獲利, 而是去搜集、分析國際上配合和切合台灣經濟發展或是現有產業問題的企業、技術和人材, 進而在適切時機進行購併或投資合作.
或是把這些資訊整合到政府各基金中, 協助各基金進行投資以及後續融資或法律財務諮詢.
這樣的事, 其實很多創投或投資銀行都在作, 台灣政府內也有幾個基金在作, 我也間接參與過其中一個, 很遺憾的, 在現行體制下, 官員擔心賠錢被人攻擊, 民股則是熱忱賺錢, 最後投的都是一些準備上市的公司. 很明顯, 其實這根本不是政府該作的事.
再舉個情況, 目前很多東歐國家傳出財務危機, 再加上之前的冰島和愛爾蘭, 這是危機, 其實也是一個機會的開始, 韓國在東歐著墨很深, 台灣除了有時聽到鴻海在東歐建組裝廠, 賺取歐盟免稅財和時間差之外, 幾乎沒有聽過台灣在這些地區有什麼介入, 但事實上, 冰島有很強的再生能源技術, 東歐在文化和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產品設計上, 東歐人喜歡用鮮明的顏色, 獲得不少西歐人的喜愛…..這一些對台灣來講, 都是一個機會, 接下來, 就看台灣政府, 是要抱著三千億美元外匯存底沾沾自喜, 或者是更有效的整合資源, 來填補台灣製造業外移後, 空白的這一大塊了.